《线上》叙述的是城市中人生存状态的狭窄和单一、个性的泯灭同化。在城市里,人的视野单一凝固,只能看到一条直线似的生活。在线上的人既望不到头,也看不见尾,无聊而绝望。城市中,人人都在这条“线上”,将来也看不出改变的希望。
《线上》蕴涵着一种格外尖锐而深刻的哲理,一份耐人咀嚼、品味的诗意。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表现出穆旦对城市的反抗精神,即对现代工业文明大都市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拘束以及对人的精神个性的规范、磨灭和统一的不满。穆旦还将这一主题进一步深化,表达对失落了的“自然”的眷恋,以及现代人由于无法回归“自然”而产生的痛苦、茫然和无奈。穆旦反抗城市的城市诗,和郭沫若的不同。郭沫若写反抗城市的诗,一是“因为都市现实引起的失望”,二是“对城市生活各个方面黑暗丑恶的具体感受和认识”;所以,郭沫若的反城市诗关注的主要是现实社会中的种种苦难,而穆旦在关注都市物质文明迅速发展建构的畸形恶劣环境的同时,更关心由此而产生的现代人的精神异化、个性泯灭等问题。
郭沫若以对自然美的追求来反抗城市:“我本是‘自然’的儿,/我要向我母怀中飞去!”穆旦则更为清醒敏锐地意识到现代人是无法真正回归“自然”的,同时也无法从城市中找到生命的真谛,因而自我产生了分裂,灵魂受到煎熬。诗人以一种令人无法回避的坦率,用文字做成一把铜锤,重重地敲击着读者的灵魂。
诗中,第一句“人们说”,暗示后文中的选择并不是“他”真正的意愿,从全诗的内容来看,这种选择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因为实际上并没有第二个可供选择的对象。“他”明知在这个选择之后,“不正常是大家的轨道,生活向死追赶,虽然‘静止’有时候高呼:/为什么?为什么?然而我们已跳进这城市的回旋的舞”(《城市的舞》)。“他”做出这样的选择,是“自动的流放”(《控诉》)。
什么迫使“他”作出这样无奈的选择呢?诗的第二句给出了答案:因为“自然的赐与太多太危险”。
“自然”,在诗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词,也是解读这首诗的一把钥匙。这里的“自然”并非单纯地指大自然,还包括现实的“自然(状态)”:虽然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但就像黎明前的黑暗,人们无法看出光明就要到来。最主要的,这个“自然”还包括:一、自然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指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诗人向往的“原始人那种浑朴一致、天真愉快的生活风采”;二、自然的人性、本我、原初,即生命应有的本来面目。
虽然对“自然”表现出向往、赞许和依恋,但正如“他”选择了捞起电话机,诗人悲哀地认识到“自然”的状态,对于深受都市文明烘染而利欲熏心、视野狭隘的现代人来说,是危险而不现实的,正如人长大后即使眷恋母亲的怀抱,也不可能再变回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唐湜说:“他向那个自然的‘我’承认了一切理想的失败,生命的变质,爱的缺陷,纯洁的消失,承认自己是被他摧毁了的命定的‘绵羊’。”诗人发现被现代文明束缚着的人类,是无法再回到清欲寡为的自然生活方式之中的。而原初的自然浑朴的人性也无法在城市中保持下去,因为丰富的“自然”必将被城市所限制、规范。最终,“他”只有选择归依城市文明。
诗的第二节用了很多词来暗示现代城市中人们狭小、畸形的生存状态。“八小时”,城市通用的工作时间;阳光和泥土的缺失是对“自然”的背弃,又暗示着光明与亲情的缺失;“十年二十年在一件事的末梢上”,使人联想到随着城市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化大分工更加细致,每个人都成了大齿轮上的小齿轮,不允许个人有任何出轨或反抗,只能把青春浪费在单调地循环往复的琐事之中。诗中“人世的吝啬”一是指生存方式的单一,一是指在城市中被统一了的人性的畸变,人情的淡漠。虽身处闹市,人们却是孤立、寂寞、互不相干的存在。
把第一节和第二节放在一起,“自然”和“人世”、“多”和“吝啬”、“危险”和“安全”,两种不同的人性和生活状态,对美好的渴望和迫不得已的痛苦抉择,便一目了然了。于是人们在“安乐的陷阱”的诱惑下,在“前人的榜样”里,懂得了要“忍耐”和“爬行”。被统治就是要依顺,“服从,喝彩,受苦,/是哭泣的良心唯一的责任”(《控诉》)。第三节最后一句提到的“奖章”应无具体所指,而是暗示“他”在经过无数的忍耐和卑躬屈膝之后终于得到了城市的承认。
第四节讲述的是在“长期的茫然”之后成为“顺民”的“他”的精神状态。第一句,从“他”的外观上看出他独立意志的丧失;第二句对现实感到“痛苦”的头脑的“安分”,显示出“他”精神、风骨的沦丧;第三句表明随着自我个性的泯灭、精神的沦丧,“他”的生命也就要随风而逝。这暗示随着精神的死亡,“他”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于是,在最后一节里,穆旦将“他”放到了“原野”这个具有终极意义的审判台上。“摆着无数方向”一句表达出诗人的怅惘、悔恨,本来有着那么多的选择与可能!本来可以有丰富、精彩的人生!而“他”所选择的是“在无数的可能里一个变形的生命/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诗八首(二)》)。“他”是“可以凝止了”的“枉然的水手”,在“他”的“周身已是现实的倾覆”(《黄昏》)。全诗突现了人在城市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的绝望、尴尬、难堪的境地。
(刘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