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治学求知——一生受用不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读书的本原所在

    【原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工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也。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惠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惠西常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醑,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传,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

    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

    进德之事,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卫身莫大如谋食,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而后得科名而无愧,食之得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之精不精,由我做主。

    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此家书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九月十八日

    【译文】

    四位老弟足下:

    吴竹如近日往来很密。来了便要作整天的谈话,所说的都是关于身心健康、国家大事。他说有个窦兰泉的,云南人,悟道非常精当平实,窦对我也很了解。彼此之间还没有拜访过。竹如一定要我搬进城里住,因为城里的镜海先生司以师事,倭艮峰先生和窦兰泉先生可以友事,师友夹持,就是一个懦夫也要立志。我想朱子说过:“做学问好比熬肉,先要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我生平的工夫,全没用猛火煮过。虽然有些见识,是从悟境得到,偶尔用功也不过优游玩索罢了。好比没有煮熟的汤,马上用温火温,越温越不热。因此,急于想搬进城里去,排除一切杂念,从事于“克己复礼”的学问。

    镜海、艮峰两先生,也劝我快搬。城外的朋友,也有想常常见面的几个人,如邵惠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惠西常说与周公瑾交,如喝醇酒,我们两人有这种风味,所以每次见面就长谈舍不得分手。子序的为人,我至今不能定他的品行,但是见识却是博大精深,常教我说:“用功好比挖井,与其挖几口井而看不见泉水,不如老挖一口井,一定要挖到看见泉水,那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这几句话正切合我的毛病,因为我就是一个挖井而不见泉水的人。

    何子贞与我讨论书法非常相合,说我真的懂得书法的诀窍,决不可自暴自弃。我常常说天下万事万理,都同于乾坤二字,就以书法来说,纯粹用神韵去写,周身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这就是乾的道理。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这就是坤的道理。乾,从神韵而言;坤,从形体而论。礼乐不可须臾离身,也是这道理。乐,本于乾;礼,本于坤。写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漫,就是乐的意味了。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就是礼的意味了。偶尔与子贞谈到这些,子贞觉得很对,说他生平得力,全在这些了。

    陈岱云与我处处痛痒相关,这是九弟知道的。写到这里,接到家信,知道四弟六弟没有入学,很遗憾!但是科名的有和没有,早或迟,总是生前注定的,一点不能勉强。我们读书,只有两件事:一是进德,讲求诚正修齐的道理,以做到不负一生;一是修业,操习记诵词章的技巧,以做到自立自卫。

    进德的事,难以尽言。至于修业卫身,我来说一说。卫身没有比谋生更大的事了。

    农、工、商劳力,是谋生;士人劳心,也是谋生。所以说,或者在朝廷当官拿俸禄,或者在家乡教书以糊口,或者做一些传达的事当食客,或者参加人家的府幕做宾客,都是用自己所修的业,达到谋生无愧于心的满足。科名,是当官拿俸禄的阶梯,也要衡量自己学业如何,将来不至于尸位素餐,得了科名心里不感惭愧。谋生谋得谋不得,穷通由天做主,予夺由人做主,业精不精,由自己做主。

    然而我没有见过精而终于谋不到生路的。农夫如果努力耕种,虽然会有饥荒,但一定有丰岁。商人如果积藏了货物,虽然会有积压,但一定会有畅销的时候。读书人如果能精学业,那怎见得他不会有科名呢?就是终于得不到科名,又怎见得不会有其他谋生的途径呢?因此说,只怕业不精了。要求业精,没有别的办法,专一罢了。谚语说:“技艺多了不能够养身,说明他不专一。”我挖井多而没有泉水可饮,是不专的过错。

    【心读】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详细与弟弟探讨和阐明了有关读书的目的;有关读书的选择;有关读书的过程;有关书法的锤炼。简言之,就是一篇简单概括自己读书之心得的家信。

    顾炎武曾经说:“世间有两种读书人:一曰‘通儒’,一曰‘俗儒’。”所谓“通儒”,便是将为学与为人融会贯通,将书中精华身体力行,体现在为人处世、事业家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为书所改变,这样的人把书读得痛快、读得透彻、读得酣畅、读得忘“我”。所谓“俗儒”,便是读书只为了读书、为了功名、为了考试、为了炫耀、为了一切可以转化的目的,书与“我”并未浑然一体、不分你我。这也可以解释为为什么现在有不少学历高、读书不少的人却依旧本性难移、俗气依旧的真正缘由。

    读书的人可以保护自己。曾国藩曾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内心深得读书真意的人,面容自然泛纯粹、润泽之光彩。生平常见两种人:一种是读书读得面黄肌瘦、形容憔悴;另一种是自称愈读愈伤感无措。前一种常是备考的学生,后一种常是失意的“读书人”。这两种人读书,无疑都是为了实现功利目的,达到一定功利目标的读书,读书虽多,实未懂书中真意。心神不能为书所佑护、管理,反被书所戕害、毒化,在书之外寻求读书的意义,应该质疑这些人读书的方向感与目的所在。

    所以说,除了为了自己的读书,其他一切的读书目的,在那些真正体味到读书真意的人眼里,都是牵强而又荒唐的。苏轼回京任翰林学士时,送两个侄子还乡时曾作诗道:“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譬如饮不醉,陶然有欲欢。”读书求官好比喝酒的人买醉,是一种麻醉精神、欺骗自己的行为,而微酣未醉的时候其实是饮酒最美妙的时刻,只是世人难以把握这种尺度,使得饮酒恰到微酣时,读书只为自己时。以酒喻人生,这是人生的一种高远境界。曾国藩曾为苏轼的诗增添寥寥数笔:“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譬如饮不醉,陶然有欲欢。中含不尽意,欲辩已忘言。”这种不尽的真意与个中滋味,不可辩驳、不可口授、不可教传,只能够凭着个人的悟性自己领会体味。

    曾国藩一生最喜读经、读史、读专集、研习理学。在读书的选择上,他认为此四者抓住读书的根本,其他文章词曲都为细枝末节,均可贯通。追求这四者的人是志向高远的名士圣哲。在现代看来,曾国藩的意思可以转述成读书应该选择经典之作、正史、经典作家、修身、求“道”。此为读书正宗,其他都为末流。人生有限,而书海无涯,其他的书不是不可读,只是应该多读第一流的书,格调品位高的书。因为不是只要读书就可改变气质,改变人生,读那些流于浅薄庸俗的书籍会反受其毒。

    世间绝对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捷径的学习方法,所谓的捷径,不过是读书多了,学习久了,根据自身的特质总结出来的一套适合自己的更为自然、更为有效、更为可行的方式来进行繁琐的学业罢了。

    2.唯读书可变化气质骨相

    【原文】

    字谕纪泽纪鸿:

    今日专人送家信,甫经成行,又接王辉四等带来四月初十之信,尔与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质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体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玄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唯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换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廿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此嘱。

    ——此家书写于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四日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今天派专人送信回家,刚要出发,又接到王辉四带来的四月初十的信。你和澄叔各一封,尽知一切。

    你近来写字,总是太薄弱,骨力不强劲,墨气不丰腴,与你身体一直都瘦弱的毛病正是一路。你应该用油纸临摹颜体的《郭家庙》碑,柳体的《琅琊碑》、《玄秘塔》,用来治你的毛病。你要天天留心,专在“厚重”二字上用功。否则字质太薄,体质也会因此更轻了。

    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古代精于相面的人,都说读书可以改变骨相。想求得改变骨相的方法,必须先立下坚定不移的志向。就拿我的生平来说,三十岁前最爱吸烟,片刻不离,从道光壬寅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没再吃烟。四十六岁以前做事没有恒心,近五年以来深深以此为戒,现在做大事小事都有恒心。就这两点,可见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改变的。

    你对于“厚重”二字,须立志,改变过去的缺点。古人说金丹换骨,我说立志就是金丹。特此嘱咐。

    【心读】

    读书可变化气质,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此乃曾国藩的经验之谈。

    曾国藩是鉴别人才高下、前途、为人的行家,许多被他预言的所谓当年“惨绿少年”的发展方向与他当初的判断惊人一致。他辨别人的一项重要指标就是骨相和无意中流露出的气质。人的气质和容貌以及骨相都是天生的,后天很难从根本上有所转变,但曾国藩却认为读书可以改变气质、改变人生、改变命运。

    气质体现着一个人的文化品性,装是无论如何装不来的,它需要连年的积累与阅读阅历的陪伴。通过阅读来改变气质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原本的平庸,摆脱俗见的无形之中的控制。

    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是恶。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则浅演文化的人生,也不好算是恶。人类中间的宗教家、哲学家、艺术家、文学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为文化人生创造出更好的新目的,提供出更好的新自由。佛经里有一段故事,说有一个恋爱他亲母而篡弑他亲父的人,佛说:只要他肯皈依佛法,佛便可为他洗净罪孽。这里面有一番涵义:即佛家根本不承认人类本身有罪恶存在,只教导人类能有更高挑选之自由。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该是如此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最高精神,也都该是如此。”

    人生有许多种选择与自由,但与书为伴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与自由,不管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过着什么样的人生,也无论是多么聪明的人,如果没有书籍的陪伴与指点,都会在黑暗中摸索而永无出头之日。人对于自己的生活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没有错,都是一个人的自由,针对无论是人生还是选择来说,从来没有对与错,而只有因与果,高与下。难以想象一个缺乏书籍浸润的人会在人生和心灵之路上行走多远,并且从不丧失方向感。

    人类已经脱离了自然人生,而走向文化人生,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万世的精神遗产,是人类众多选择与自由中更高的选择或自由,而这些选择与自由,迄今为止,大概只能在书籍中有着最完善的体现。

    读书和做人的关系,就跟吃饭和做人的关系一样。一个滋养身体,一个滋养灵魂。吃饭天天月月少不得,因为不吃饭身体就不会健康;而天天月月年年不读书,人的灵魂和心神也照常会猥亵、委琐、轻薄,甚至贬值,只是这种灵魂的变质不易为人所察。

    苏州大学教授、心理学家朱明新说:“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传承文明的桥梁,是延续文化的中介。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应该伴随着读书而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凡是崇尚读书的民族,大多是生命力顽强的民族。全世界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民族,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作为犹太人聚居地的以色列,它的人文发展指数(将出生时的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衡量人生三大要素的指标合成一个复合指数)居全世界第21位,是中东地区最高的国家。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亡国两千年之后,又能重新复国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复国之后,能迅速建成一个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在流离失所中诞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和门德尔松等无数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的重要原因;酷爱读书,不能不说是犹太人不仅在全世界的富豪中名列前茅,而且在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惊人比例的重要原因。一句话,酷爱读书使犹太人成为一个优秀的民族;热爱读书的国家,必定是不断向上的国度。”

    书能改变人的一生,人的一切,包括性格、爱好、禀赋、气质、思维方式、思想和观念,以及对生活的理解。

    3.书中之境界,书中之意趣

    【原文】

    字谕纪泽:

    八月一日,刘曾撰来营,接尔第二号信并薛晓帆信,得悉家中四宅平安,至以为慰。

    汝读《四书》无甚心得,由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之法,此二语最为精当。尔现读《离娄》,即如《离娄》首章“上无道揆,下无法守”,吾往年读之,亦无甚警惕;近岁在外办事,乃知上之人必揆诸道,下之人必守乎法,若人人以道揆自诩,从心而不从法,则下凌上矣。“爱人不亲”章,往年读之,不甚亲切;近岁阅历日久,乃知治人不治者,智不足也。此切己体察之一端也。

    涵泳二字,最不易识,余尝以意测之曰:涵者,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雨之润花,过小则难透,过大则离披,适中则涵濡而滋液。清渠之溉稻,过小则枯槁,过多则伤涝,适中则涵养而勃兴。泳者,如鱼之游水,如人之濯足。程子谓鱼跃于渊,活泼泼地;庄子言濠梁观鱼,安知非乐?此鱼水之快也。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之句,苏子瞻有夜卧洗足诗,有浴罢诗,亦人性乐水者之一快也。

    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尔读书易于解说文义,却不甚能深入,望尔能从“涵泳”“体察”二语悉心求之。

    邹叔明新刊地图甚好。余寄书左季翁,托购置十幅,尔收得后,可好藏之。薛晓帆银百两宜璧还,余有复信,可并交季翁也,此嘱。

    ——此家书写于咸丰八年(1858年)九月九日

    【译文】

    字谕纪泽:

    八月一日,刘曾撰来军营,接到你第二封信和薛晓帆的信,得知家中四宅都平安,至为欣慰。

    你读《四书》没有什么心得体会,是因为不能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朱子教人读书的方法,就这两句话最为精辟。你现在读《离娄》,就应当像《离娄》第一章的“上无道揆,下无法守”。我过去读到这里也没怎么注意,这些年在外办事,才知道处于高位的人必须遵守道德,处于低位的人应当遵守法规。如果每个人都以遵守道德自居,只从心愿而不从法律,就是以下凌上。“爱人不亲”一章,我以前读它时,不觉得亲切,近些年来阅历渐渐深了,才知道治人者而不能治人,是智力不够,这是我切身体验的一个方面。

    涵泳二字最不容易理解,我曾经解释说:涵者,像春雨滋润鲜花,像清澈的渠水灌溉稻秧。雨水滋润鲜花,太少了就不容易浇透,太多了就全倒伏,不多不少才能使花得到充足的水分;渠水灌溉稻秧,太少了稻秧就会干枯,太多了就会造成涝灾,不多不少才能使稻秧茁壮成长。泳者,就像鱼儿游泳,像人洗脚。程子说鱼跃进水潭,非常活跃;庄子说,在濠梁上看鱼,怎么知道鱼儿它不快乐?这是鱼在水中的快活。左太冲有“濯足万里流”的语句,苏子瞻有夜卧洗足诗,有浴罢诗,也是人天性喜水的一种快乐。

    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做水,而把这种心情看做鲜花,像稻秧,像鱼儿,像洗脚,那么对涵泳二字,就能有所体会了。你读书理解文章的意义比较容易,却不能深入体会。希望你能从朱子涵泳、体察二语,专心追求。

    邹叔明新刊刻的地图很好。我寄了信给左季翁,拜托他购买十幅,你收到后,一定好好收藏。薛晓帆的百两银子应当送还,我有回信,请交给季翁。此嘱。

    【心读】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借《四书》来谈视书如水,人心如花、如稻、如鱼,而虚心涵泳的道理,既是读书的意境,也是读书时的趣味。这实际上是读书读到深远处,物我两忘的一种境界。

    将此心以花、稻谷、鱼的感受来体验人间,实在是读书读到深处的意味与趣味。人以极动之身可感极静之物,如此逸趣,如此空灵,如此虚静,此等意境如果不是读书人恐怕是不能够体验的。

    林语堂说:“读书不是美容术,但是与美容术有关。”因为读书是对心灵的美容,而美化的心灵也自然会去美化世界。

    美容这个字眼常被理解为对外表面部的美化修复,因为人之受风吹日晒,食五谷杂粮,事缤纷缭乱之事,焉有容貌不怠之理?美容是必要的;而心灵日益遭受岁月时光雕刻,遭遇境遇磨砺,世间万物迷惑,又焉有不渐行渐偏远之理?唯有书香常伴左右,将读书进行到人生之最后,修复、美化心灵,将此心养得意趣横生,生机盎然,风趣十足才可应付这迷惘缭乱的人间。而读书读到情趣深处,以生命化的视角来解读原本平常的世界,譬如惠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回敬道:“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西方哲人说:“幽默是一种有礼貌的沮丧。”此为至言。这种有礼貌的沮丧,含蓄的会心之笑,恐怕只有读书之人才能体味,因为读书人容易理解以有限面对无限。

    曾国藩是一位老谋深算、老成持重、城府极深的人物,可他同时更是一个一生读书、视书为命,生命中无时无刻没有书籍陪伴的书痴。书中的意境,书中的情趣,只有亲身体味,才能带给人无限的、奇妙的感觉,在读书人的内心深处,甚至会呈现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诗化世界”。这是读书之人独特的奇妙的专属。

    中国著名作家王小波曾说:“人只有一个世界是不够的,人除了现实世界,还需要有一个诗化的世界。”而构建这个诗化的世界,除了读书,至今找不到其他的途径。也许是因为同样诗化的缘由:读书可以让人想象;读书可以让人忘怀;读书可以使得时间停滞;读书可以使得生命无限。

    4.读出书中平淡之气

    【原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纪泽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试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等篇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圣贤豪杰皆已升堂入室。尔能寻其用意深处,下次试解说一二首寄来。

    又问“有一专长,是否须兼三者,乃为合作”,此则断断不能。韩无阴柔之美,欧无阳刚之美,况于他人而能兼之?凡言兼众长者,皆其一无所长者也。

    鸿儿言此表范围曲成,横竖相合,足见善于领会。至于纯熟文字,极力揣摩,固属切实工夫,然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古文如贾谊《治安策》、贾山《至言》、太史公《报任安书》、韩退之《原道》、柳子厚《封建论》、苏东坡《上神宗书》,时文如黄陶庵、吕晚村、袁简斋、曹寅谷,墨卷如《墨选观止》、《乡墨精铭》中所选两排三叠之文,皆有最盛之气势。尔当兼在气势上用功,无徒在揣摩上用功。大约偶句多,单句少,段落多,分股少,莫拘场屋之格式,短或三五百字,长或八九百字千余字,皆无不可。虽系《四书》题,或用后世之史事,或论目今之时务,亦无不可。总须将气势展得开,笔力使得强,乃不至于束缚拘滞,愈紧愈呆。

    嗣后尔每月作五课揣摩之文,作一课气势之文;讲揣摩者送师阅改,讲气势者寄余阅改。《四象表》中,唯气势之届“太阳”者,最难能而可贵。古来文人虽偏于彼三者,而无不在气势上痛下工夫,两儿均宜勉之。此嘱。

    ——此家书写于1865年8月23日

    【译文】

    字谕纪泽、纪鸿儿:

    纪泽对于陶渊明诗的见识气度不能领会,试取《饮酒》二十首、《拟古》九首、《归园田居》五首、《咏贫士》七首等篇反复地读,如能窥见陶渊明广阔的胸襟、深远的寄托,就知道此公不愧为圣贤豪杰,造诣极深。你能寻找到他用意深远之处,下次试着解说一两首寄来。

    你又问及有一方面的专长,是否须兼有其他三个方面才能算合乎法度。这是绝对不可以的。韩愈没有阴柔之美,欧阳修没有阳刚之美,何况其他人,怎能兼而有之呢?凡是说兼采众长的人,都是一无所长的人。

    鸿儿说此表规范概括,横竖相呼应,足见鸿儿善于领会。至于纯熟的文字,极力揣摩固然是切实有用的功夫,然而年少时的文章总是以气象峥嵘为贵,就是苏东坡所说的蓬蓬勃勃如同锅上的蒸气。古文像贾谊的《治安策》、贾山的《至言》、司马迁的《报任安书》、韩愈的《原道》、柳宗元的《封建论》、苏东坡的《上神宗书》,八股文像黄陶庵、吕晚村、袁简斋、曹寅谷,墨卷像《墨选观止》、《乡墨精铭》中所选的两排三叠的文章,都具有最强盛的气势,你应兼顾在气势上下工夫,不要只在揣摩上下工夫。大致上偶句较多,单句较少,段落较多而分股较少,不要拘泥于八股文的格式。短文或者只有三五百字,长的或者八九百字、一千余字,都没什么不可以。虽然是《四书》题,或者引用后代的史事,或者议论当今的时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总要在气势上舒展得开,笔力用得强,才不至于受到束缚,拘泥呆滞,越拘泥越呆滞。

    以后你每个月写五篇揣摩的文章,做一篇有气势的文章。讲求揣摩的文章送给老师审阅批改,讲求气势的文章送给我审阅批改。《四象表》中,只有气势属太阳,是最难能可贵的。自古以来,文人虽然偏于另外三项,但没有不在气势上狠下工夫的。两儿都要努力。此嘱。

    【心读】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阐述了有关从文章中能够窥见作者胸怀气宇的问题,并且要求后辈少年之时多多写作气势磅礴、雄奇瑰伟之文,以培养其人胸襟见识。这是因为文如其人,修炼为文也能修炼为学。

    少年之时,如日之东升,必然要做胸怀磊落的大气文章,然而年华逐渐老去,方知为文当不落痕迹,“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不曾说愁,胜似说愁之意。苏东坡说:“大凡为文,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孙过庭在《书谱》中也将学习书法分为三个阶段:“平正,险绝,平正。”其实大文豪的晚年所作并非全无气象,而是绚烂之极、峥嵘之至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明代归有光以及现代的汪曾祺,“无意为文”,他们的文章在于对生活的咀嚼,语气平淡冲和,气定神闲,娓娓道来,其实这种“给人间送小温”的文章背后,是作家把人生尖锐的磨难苦涩嚼碎了,下咽到肚子里,经年累月发酵化解成一种微微泛泛的酸楚滋味,对于浓重燎呛的人间烟火的一种似薄茶、如淡墨的“涵化”。

    难怪沈从文先生曾说:“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人生也是这样的过程,深得人生精义之人,在外会表露得淡泊、朴实、波澜不惊,内里实则已臻至境,这种处事不惊的人生态度其实是对现世清醒到极致的一种反悖。因为世间根本没有不食人间烟火之人,只是人至极处一如文至晚年,身处逆境不以为苦,反以为乐,苦中求乐,懂得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冲淡之至。

    无论为学为人,皆如长江,始则涓滴,继而波澜,最后归于平淡。这似乎是一个普遍规律。即使是性格豪放、为文气象峥嵘者做文一生也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所谓气势之文或神韵之文与其说是彼此对立,不如说是作者彼时心境、境遇、生理变化的写照。张爱玲曾说过:“人性是一本最有趣的书,一生一世看不完。”人性、人生无定论,只是一个人自然而然的心路成长历程。少年时总喜轰轰烈烈、波诡云谲,直到生活慢慢的教会我们“隐忍”与“克制”的涵义,到了晚年才会逐渐领会那种“寄意寒星全不察”的化境与脚底烟云的冲淡人生况味,临终前方可体味诚如弘一大师的绝笔——悲辛交集。

    5.以每日之流失,寻此生之归宿

    【原文】

    诸位贤弟足下:

    九弟到家,遍走各亲戚家、必各有一番景况、何不详以告我?四妹小产,以后生育颇难,然此事最大,断不可以人力勉强,劝渠家只须听其自然,不可过于矜持。又闻四妹起最晏,往往其姑反服侍他;此反常之事,最足折福,天下未有不悌之妇而可得好处者,诸弟必须时劝导之,晓之以大义。

    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寿,京城以进十为正庆;予本拟在戏园设寿筵,窦兰泉及艮峰先生劝止之,故不复张筵,盖京城张筵唱戏,名曰庆寿,实则打把戏;兰泉之劝止,正以此故。现作寿屏两架,一架淳化笺四大幅,系何子贞撰文并书,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笺八小幅,系吴子序撰文,予自书。淳化笺系内府用纸,纸厚如钱,光彩耀目,寻常琉璃厂无有也。昨日偶有之,因买四张。子贞字甚古雅,惜太大,万不能寄回,奈何奈何?书不能尽言,唯诸弟鉴察,国藩手草。

    附课程表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具,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读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廿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此家书写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二月二十日

    【译文】

    诸位贤弟足下:

    九弟到家,遍走各亲戚家,一定有一番盛况,为何不详细告诉我?四妹小产,以后生育很难,然而这件事最大,决不可以人力去勉强,要劝她家只要听其自然,不可过于固执。又听说四妹起床最迟,往往是她的婆婆服侍她,这是反常的事情,最容易折去福泽。天下没有不孝的妇女而可以得好处的。弟弟们要时时劝导她,晓之以大义。

    明年正月,恭逢祖父大人七十大寿。京城以进十为正庆。我本准备在戏园设寿筵,窦兰泉和艮峰先生劝止。所以不准备办。因京城张筵唱戏,名叫庆寿,实际上是打把戏。兰泉之所以劝止,就是这个缘故,现在做了寿屏两架,一架是淳化笺四大幅,是何子贞撰文并书,字有茶碗口大,一架冷金笺八小幅,是吴子序撰文,我自己写字。淳化笺是内府用纸,纸厚如钱币,光彩夺目,平常琉璃厂没有,昨天偶尔有了,因此买了四张。子贞的字很古雅,可惜太大,万不能寄回,奈何?书不尽言,请弟弟鉴察,兄国藩手草。

    附课程表

    一、主敬。做事要整齐严肃,时时都要有所准备。没事的时候心要放在肚子里,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能心存杂念。

    二、静坐。每天不管什么时候,都要静坐一会儿,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凝心静气,内心踏实安稳,如鼎镇住一般。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来后就要起床,勿贪睡。

    四、读书要专心不二。一本书没读完,断不可以看其他的书,东翻西阅,都是置身于客观事物之外,不会有所收获。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即便有事,也不能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谐。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篇,学问篇,经济篇,艺术篇。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气之盛否。

    九、谨言。出言要谨慎,并时时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教诲,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是笔墨应酬,也当是自己在做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以免耽误时间,劳神费心。切戒切戒!

    【心读】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阐述了自己有关治学、为人、交友、有恒等多方面话题的观点。其中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如无恒久毅力之人,必无法达到;如能做到,则对己治学修养、进德修身、养气补身、以及日常生活的规律与管理都大有裨益。这是曾国藩对有关自己读书、治学方法的详尽探索与规划,对今人的为学之法仍然具有借鉴作用。

    这封家书内容较为零碎,以课程表为依托,给那些常立志而无恒心,有心为之却无从下手的人提供了人人可参照的精神榜样与行过留痕的课程表。无论年龄暮少、资历深浅、背景浓淡,若从即日起,日日能依从曾国藩的日课表,日日自省、时时自制,日后必成一有用之才。

    曾国藩对自己无论是为人还是治学要求都非常严格,他为人讲求“研几”,即抓住在思想或事物发展过程中刚刚显露出来的苗头或征兆,不失时机地发现其发展趋势以及相互关系,并将那些不符合道、德、仁、义的杂念在刚刚显露出来征兆的时候予以剔除,来达到“克己省身”的目的。在治学上,通过自己创立的完整的方案来完成做学问、成一家之说的目的。

    学习应该讲求正确的方向与方法,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曾氏一生读书无数,作文留字无数,为后世留下了自己宝贵的精神遗产和修身积累。他一生著书打仗,剿灭太平天国、北上剿捻,都是出于君命难违,然而他毕生最大兴趣所在仍是著书立说。因此,即便是在咸丰二年以后开始戎马生涯,曾国藩在军营仍旧一刻不可无书,一日不可无学。

    道光十八年入翰林院后,曾国藩清闲少事,他更立志学习,广泛阅览,且勤做笔记,在他的自修课程中,凡是涉及到学问的进步、读书的心得、人情的历练、诗文的创作,无一不记录在案。这些记录共分五类,曾国藩分别将之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影、馈贫粮、诗文钞、诗文草。可以说,京宦12年,是曾国藩后来成为一代大儒的坚实的奠基期。其中的“读书不二”一条,为毛泽东大为推崇,1915年6月25日毛泽东在致湘生信中,曾这样谈到治学方法:

    “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质之吾兄,以为何如?前者已矣,今日为始。昔吾好独立蹊径,今乃知其非。学校分数奖励之虚荣,尤所鄙弃。今乃知其不是。尝见曾文正公家书有云:‘吾阅性理书时,又好做文章;做文章时,又参以他务,以致百不一成。’此言岂非金玉!吾今日舍治科学,求分数,尚有何事?别人或谓退化,吾自谓进化也。”毛泽东的这封信,是有感于曾国藩于咸丰七年(1857年)十二月十四日致曾国荃信中的一段话:“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万万不可貂头狗尾、见异思迁或者始乱终弃。”

    曾国藩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开始记日记。中间偶有间断,但时间不多;从咸丰八年(1858年)六月开始,就不曾中断过一天。即使在行军打仗、生病有事的时候也照记不误,直到同治十一年(1872年)三月去世前一天。曾国藩通过记日记这个方法,每天对自己进行自我提醒,用一种警惕、自省的方式完成了毕生人格与思想的锤炼与升华。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还提出了一个至为重要的观点:“日知其所亡”、“月无忘所能”。每天晚上夜深人静,自己要对自己一天的生活进行短暂的回忆,今天到底做了什么,不论多少,不论痛苦欢乐,不论成功失败,只要有所收获,那么这一天就没有白过。用一种随笔的方式来记录一天所得,不失为一种简捷有效的途径。

    以每天、每周、每月、每年为单位进行衡量,自己到底学会了、收获了什么,而万不可以一种填鸭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目标。定期对自己进行检验与验证,每隔一段时间写一篇文章堪称一种最佳方法。

    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在潜意识中或多或少地会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到底是谁?”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心智与头脑的成熟,这个问题在不同层次上会以现实的面貌,与设定不尽相同的姿态给予你一定程度与层面上的回答。人在世间走一遭,最终寻求的是一种归宿感,不论这种归宿是什么意义的,什么内容的,什么形态的,完成或者接近自己设定的目标与理想,变得愈发靠近自己,这是人生最理想的状态与过程。

    6.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

    【原文】

    澄、沅两弟左右:

    屡接弟信,并阅弟给纪泽等谕帖,俱悉一切。兄以八月十三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未得常寄函与弟,深以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庆之事,沅弟夫妇病而速痊,亦属可慰。

    吾见家中后辈,体皆虚弱,读书不甚长进,曾以为学四事勉儿辈:一曰看生书宜求速,不多读则太陋。一曰温旧书宜求熟,不背诵则易忘。一曰习字宜有恒,不善写则如身之无衣,山之无木。一曰作文宜苦思,不善作则如人之哑不能言,马之跛不能行。四者缺一不可,盖阅历一生深知之,深悔之者,今亦望家中诸侄力行之。两弟如以为然,望常以此教诫子侄为要。

    兄在外俩月有余,应酬极繁,眩晕疵气等症,幸未复发,脚肿亦愈。唯目蒙日甚,小便太多,衰老相逼,时势当然,无足怪也。

    ——此家书写于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二十三日

    【译文】

    澄、沅两弟左右:

    多次接到你们的信,并看了弟弟给纪泽的谕帖,俱悉一切。兄长八月十三日出省。十月十五日归署。在外匆匆忙忙,没有常常写信给你们,深以为歉。小澄生子,岳松入学,是家中近日可庆祝的事。沅弟夫妇病而速愈,也可欣慰。

    我见家里后辈,体质虚弱,读书不大长进,曾经以治学四件事勉励儿辈。一是看生书要求速,不多读就会陋钝。一是温旧书要求熟,不背诵就易忘。一是习字要有恒,写不好字便好比身上无衣,山上无树。一是作文要苦思,不会写文章,好比哑巴不能说话,马脚跛不能行走。四者缺一不可,这是我阅历一生才知道的,今天也希望子侄们努力实行。两位弟弟如果认为对,望常以这四点教诫子侄。

    兄长在外两月有余,应酬很繁忙,眩晕疵气等病幸亏没有复发,脚肿也好了。只是视力一天不如一天,小便太多,衰老相逼而来,时势如此,不足怪。

    【心读】

    曾国藩在这封家书中提出了有关治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的观点。

    学习没有捷径可寻,同样也没有只用一种方法方式就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习之法多是相辅相成、互为所用的。

    看读写作缺一不可。看书、朗诵、写字、作文,这些是学习中相辅相成、记忆事半功倍的方法。也是曾国藩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

    当代人的读书历程,有多少是肯下如古人那般苦功的?博览群书、“过目”成诵、习字有恒、作文苦思,这些过程都是相互贯通的。一只木桶最短的那块板才能决定这只木桶容量的多少,一个人最薄弱的一环也同样可以限制、制约、束缚这个人最终的发展。对于治学过程来说,看读写作,四者缺一不可,忽略一个方面的发展与培养,必然导致另几个方面的跛脚。中国当代的学者、作家已经少见古代与现代功底扎实、学养深厚、作文大气磅礴、知识广博、学问精深的大家了。原因何在?当代人只求读,而不求透;只求杂,而少见博;只求专,而不见通。

    单就书法来讲,我国独特的传统书写、绘画工具毛笔,如今除去专业人士与书香世家,当代人有几人习用?古语说:文如其人。此话不假,曾国藩之子纪泽的字体薄弱,骨力失之坚劲;曾国荃的字体飘忽,隐隐间透着一股傲气;而曾国藩的字体厚重、持重、规范、墨气饱满。这三种字体无疑诠释了他们的为人与特点。曾国藩在每天晚餐后必练字,所以才写出一手熟练、快速的好字。

    中国发展到21世纪,由于近代的屈辱造就的急迫的、再也输不起的心理,使得人们极尽一切念头奋起直追,甚至不计后果。当代的中国人急切学习的都是一些实用的、现用的、技术性的知识,这些知识的确可以现学现卖,可这也确实是一些容易流失的东西,只浮在表层而不会沉淀的东西。当代的中国人似乎在丢弃祖先糟粕的同时,也对精华的东西不知所云,这种倾向是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抓住根本,而丢弃末节,这正是当代的中国人应当有所警惕的。

    曾国藩还认为:一本书能给予你的东西其实是有限的,只有你自己不断去赋予它属于你自己的理解与内容,在引发深思之处标以记号,记下观点,并阐述自己的理解,不是让书中的一切压倒你,而是让它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它才会真正成为一本属于你自己的书,这就好比把书读厚的过程;读书之人常见此类的情形:明明一本书读过了,日后再回忆其中主要观点和重要思路往往不知所云,只在记忆中留下一些模模糊糊人物的影子和支离破碎的片段与话语,这样的读书可谓丢西瓜捡芝麻,名副其实的舍本逐末了。

    真正的阅读,应该伴随着思考与体悟: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本书?他想表达的主要意图何在?为什么作者选择这样一种表述方式来写作?读罢掩卷深思之时问自己这本书到底在对读者说了什么?总而言之,在读过一本值得阅读的书之后,应该达成一种对他人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视角转换与方向转移。诚然,并非所有的阅读都要有这样的思考,只是对那些能够引发自身严肃思考和转变的书应当严肃对待。用精辟的、属于自我的语言来概括一本书的内涵与意义,自己来完成提炼、萃取精华的步骤,这是把书看薄的过程。一本真正值得阅读的书,经过严肃认真的提炼,将完成一个完整的自我升华的过程。

    书是由人读的,应该读得活、读得随身可现、读得通透自然,那种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好读书不求甚解”的读书,可谓读书反徒为自己增添烦恼。所谓的“以人为本”,通过读书、通过经历,能够成就一个怎样的自我,怎样表现的自我,一系列的颠覆、重组、排列、搭建,最终实现一个崭新的自我。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将这完整的过程仅仅进行到推倒进而混乱无序、毫无章法与逻辑,无法进行重建的阶段,这好比九十;最后的十里恰如行程的另一半,虽有量变的积累,却迟迟找不到质变飞跃的出路,那就同样只能做瓮中之鳖、画地为牢。

    7.打通困难,然后有识

    【原文】

    字谕纪鸿:

    尔学柳帖《琅琊碑》,效其骨力则失其结构,有其开张则无其抗搏。古帖本不易学,然尔学之尚不过旬日,焉能众美毕备,收效如此神速?

    余昔学颜柳帖,临摹动辄数百纸,犹且一无所似。余四十以前在京所作之字,骨力间架皆无可观,余自愧而自恶之。四十八岁以后,习李北海《岳麓寺碑》,略有进境,然业历八年之久,临摹已过千纸。今尔用功未满一月,遂欲遽跻神妙耶?余于凡事皆用困知勉行工夫,尔不可求名太骤,求效太捷也。

    以后每日习柳字百个,单日以生纸临之,双日以油纸摹之。临帖宜徐,摹帖宜疾,专学其开张处。数月之后,手愈拙,字愈丑,意兴愈低,所谓“困”也。因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余所责尔之功课,并无多事,每日习字一百,阅《通鉴》五页,诵熟书一千字(或经书或古文、古诗,或八股试帖,从前读书即为熟书,总以能背诵为上,总宜高声朗诵),三八日作一文一诗。此课极简,每日不过两个时辰,即可完毕,而看、读、写、作四者俱全,余则听尔自为主张可也。

    尔母欲以全家住周家口,断不可行。周家口河道甚窄,与永丰河相似。余驻周家口亦非长局,决计全眷回湘。纪泽俟全行复元,二月初回金陵,余于初九日起程也。此嘱。

    ——此家书写于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十八日

    【译文】

    字谕纪鸿:

    你学习柳公权的书帖《琅琊碑》,效法他的骨力,就失去了其结构;学习他的开张气势,就没有了他抗搏的功夫。古帖本不容易学好,况且你还只不过学了十天,怎能具备他全部的优点,收效如此神速?

    我过去学习颜、柳的书帖,临摹动不动就是几百张纸,还毫无近似之处。我四十几岁以前在京城所写的字,骨力与间架结构都没有可取之处,自己都感到羞愧以至于厌恶自己的字。四十八岁之后,学习李北海的《岳麓寺碑》,略有进展,但经历了八年之久,临摹已超过一千张纸。今天你用功不到一个月,难道就想很快进入神妙的境界?我认为任何事情遇到困难才能获真知,身体力行,不追求成名太快,见效太快。

    以后你每天要练习写柳字一百个,逢单日用生纸临写,逢双日用油纸摹写。临写要徐缓,摹写要快捷,专学字势开张的地方。几个月之后,手越来越笨拙,字越来越丑,意趣越来越低,这就叫做“困”。困的时候切莫中断,熬过这一关,便会有少许进步。再进步,又再遇到困难,再次熬过来,再次发奋,自然有贯通上进的时候。不仅是练字,凡事都有极其困难的时候,能够弄得通的,就是好汉。

    我对你的功课要求并不太多,每天练字一百个,读《资治通鉴》五页,诵读熟悉的书一千个字(或是经书或古文古诗,或是八股文、试帖诗,从前读过的就算是熟悉的书,总要以能够背诵为止,总要高声朗诵)。逢三、逢八做一篇文章、一首诗。这功课极其简单,每天不过两个时辰就能完成。看书、诵读、写字、作文四者都具备了,其他就任凭你自己做主了。

    你母亲要和全家人都住在周家口,这绝对不行。周家口河道很狭窄,与永丰河相似,而我在周家口也不会长住,全家人一定要都回湖南。等到纪泽身体完全复元,二月初回金陵。我将于初九启程。此嘱。

    【心读】

    在这封家书中,曾国藩以习字为例,讲治学之法与人生之事进阶之时全在困难阻塞之时,能够打通困难,才能获得真知,成为好汉。

    曾国藩无疑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十分用功之人,这也是他能够在德、功、言三者都有所作为与成就的根本原因。凡事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努力与进取,才有可能步步为进。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它破茧之前,必定要经过几番苦痛挣扎,才有可能生成强壮的翅膀与生命,之后才能够应付自然界残酷的竞争;如果在其破茧之前,人为地帮助其捅破茧子,蝴蝶自然就不必经历痛苦的挣扎,可没有挣扎,就不会形成坚强的意志与生命,一只弱小的生命面对凶险的环境,提前出世也必定会提前死去。

    无论是治学还是人生,道理与自然界的适者生存都是相通的,没有经过苦痛与困境的考验,就不足以形成坚强的意志与人格,自然就无力承担沉重的责任。凡事的发展进程,都是一个进——似退——进的循环过程。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或为物困,或为人困,或为己困,只有抛开一切杂念,与困难浑为一体,恰如茧中的蝴蝶,挣扎愈甚,信念愈强,则有朝一日破茧愈易,展翅愈高。

    老子《道德经》说上等的士人听到了“道”,能照着它去做。中等的士人听到了“道”,感到似有似无,将信将疑。下等的士人听到了“道”,哈哈大笑。不笑,那就称不上是“道”了(“道”深奥难知,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因此,有人立言说:明白易晓的“道”犹如烦琐费解一样,前进的“道”犹如后退一样,平直的“道”犹如偏斜一样,高尚的“德”犹如低下不足一样,有所建树的“德”犹如苟且偷安一样,信实、真诚犹如背信弃义一样,极其方正却没有棱角,极大的器物迟迟才能完成,最高的声音听不到,自然的现象无形。“道”盛大而无形。只有“道”,才能善始并且善终。

    所谓“道”,就是效法自然之法,任何道理、过程都是如此。读书之法亦然。追寻最真、本质的道,过程中势必遭遇迷惑或混淆之物,盈溢困境与堵塞之感,下士困于其中而不自知,却大笑其他寻道之人;中士糊涂踉跄,在似真似幻之中莽撞;只有不囿于一切偏狭,冲破缠裹的茧壳,奋力挣脱困境,才能成为“上士”,此为善始善终者。

    珍珠的形成过程为其他外来物质进入蚝肉内部,其体内极富有生命力的有机物把外来物质层层包裹起来而形成晶莹剔透的圆珠体;玉则是石头历经亿年沧桑,在高温、低压、缺氧的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珍奇。故二者所散发的光彩是一种圆润的,有着莹润光泽,并富有灵性与生命力;而并非那种锋利的尖锐的外散的耀眼的光芒,相反,是一种温软的润泽的内敛的低调与光华。

    “无论古今何等文人,其下笔造句,总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无论古今何等书家,其落笔结体,亦以珠圆玉润四字为主。”此乃曾国藩的经验之谈。不错,珠玉经历的苦难都是为了最后呈现的光彩卓然,人在治学、人生中所经历的困境就是为了达到珠玉的内质坚实、外表温润。善始、挣扎、挣脱、善终,最后终至处变不惊,运斤成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