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是人类原始的图腾。
火,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力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与火有着某种天然联系的民族。早在我们的先祖刚刚开始在这个星球牙牙学语、蹒跚迈步时,便有了取火、祭火等关于火的活动,并把神圣的火种当作保护神和幸福神。
而当先祖们的智慧发展到能够驾驭火时,便最先为这个世界发明了一样宝贵的东西——火药,从而使中华民族率先摇动了古文明的旗帜,成为世界“四大文明”的中心之一。
许是为了表达对火的崇拜,当先祖们用爆竹的原理发明了一种用火药喷射的箭时,便给这种箭取了个响亮的名字:火箭!
战争,是火箭的产床。
中国,是火箭的故乡。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中国便发明了火药喷射火箭。此后不到一百年,便在中国境内传播开来,并很快成为当时军队和远洋商船的必备武器;同时,利用火箭原理制成的烟火,则成了各地节日期间或集会、仪式常用的娱乐助兴品。直至1558年,戚继光还用火箭击败倭寇;其后数百年里,中国的火箭技术仍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绝门技术。
应该说,中国古代火箭的先驱者们,为世界火箭的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在宋、金、元时期,中国便完成了火箭技术的发明并在军事上进行了早期应用。在元朝,利用火箭逐鹿中原,对外征战,又使火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明代,中国的火箭,在直接继承了宋、金、元火箭的基础上,又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并有着广泛的普及,甚至还有了专业火箭部队;而最大的成就,则是研制成功了多级火箭!
多级火箭,是人类火箭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突破。
更值一提的是,在明代的初期,中国的万虎还利用火箭,勇敢地做了一次飞行试验。关于万虎的事迹,众说纷纭,传说甚多。美国火箭专家赫伯特·基姆在1945年所著的《火箭与喷气发动机》一书中,是这样说的:
必须提一下万虎的事迹。如果记载正确的话,这位快要活到15世纪的中国绅士和学者,是一位试验火箭的官员。让我们把万虎评价为试图利用火箭作为交通工具的第一个人。他先是制得两个大风筝,并排安放,并将一把椅子固定在风筝之间的构架上。他在构架上绑上四十七支他能买到的最大的火箭。当一切就绪后,万虎坐在椅子上,并命其仆人们手持火把。这些助手按口令用火把点燃四十七支火箭。随即发出轰鸣,并喷出一股火焰。试验家万虎却在这阵火焰和烟雾中消失了。这种首次进行火箭飞行的尝试没有成功。
而苏联火箭学家费奥多西耶夫和西亚列夫就万虎的事迹,也曾这样写道:
中国人不仅是火箭的发明者,而且也是首先企图利用固体燃料火箭将人载到空中去的幻想者。
由此可见,从12世纪的南宋起,到17世纪的明代止,完全可以不客气地说,中国的火箭技术在这五百年间的历史时空里,一直引领着世界的新潮流,绝对有着一统天下的气魄。
然而,历史总是在怪圈中盘旋。
从15世纪起,中国的大门渐渐关闭了。当不可一世的火箭故乡的子孙们背着“四大发明”的包袱,迈着方方正正的碎步,在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乡间小道踽踽独行时,西欧各国却在短短四百年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火箭技术的中心,毫不客气地将拥有千年火箭历史的中国远远扔在了时代的屁股后面。
道光年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入侵中国。当火箭故乡的子孙们已经对自己的火箭感到索然无味时,本是从中国传入西方的火箭,经西方改造、发展后,又被重新“送回”了火箭的故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最后接受中国火箭技术的英国,竟然第一个用大炮和“康格里夫”火箭轰开了中国锈迹斑斑的大门!
“康格里夫”火箭直径三寸,具有六个喷气孔药筒。其中三分之二装喷气火药,三分之一装爆炸火药。火箭全长八尺或一丈多,比戚继光时代的火箭长了整整一倍。
有关专家考证,轰开中国大门的“康格里夫”火箭,正是从中国古代火箭脱胎出来的一种新式火箭!
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无数本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火箭伴着“东亚病夫”的血肉在火箭的故乡遍地开花时,火箭故乡的子孙们竟大惊失色,大声惊呼:“这是什么玩意儿啊?!”
据说,在反抗侵略者的斗争中,还出现过这样的“英雄壮举”:当八国联军用装着中国发明的火药的洋枪洋炮向中国义和团的阵地猛烈轰击时,一群义和团员竟然端起一盆盆羊血,奋不顾身地冲向手持洋枪洋炮的“洋鬼子”!他们一边冲,一边喊叫着:“冲啊!‘洋鬼子’都是从死人堆里爬起来的妖魔鬼怪,只要一见血,马上就会完蛋!”
这个荒唐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当然,清朝开国后,对中国的火箭发展也曾有过贡献。康熙王朝初期,对火箭还是相当重视的,但到了康熙王朝的中期,因战事较少,火箭技术便被用作了娱乐表演。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当英军的火箭落在了清朝贵族的头上时,清朝贵族这才从绣花枕头上惊慌地爬起,摇晃着手中的烟枪大声疾呼:“火箭!中国的火箭呢?”
于是,鸦片战争后,中国一批优秀的火箭专家又开始加紧对火箭的研制。譬如,科学家丁拱辰和丁守存,根据英国的“康格里夫”火箭的样器,于1850年在广西桂林成功地研制了由金属火箭构成的近代大火箭,射程达六百六十米,接近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
这标志着中国近代火箭的开始。
接着,在清同治年间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又花费巨额资金,从国外重新引进生产近代火箭的机器装置。1865年,江苏巡抚李鸿章和钦差大臣曾国藩奏准在上海设立近代兵工厂,1867年又在陈家港设立该局的火箭分厂,开始生产“康格里夫”型火箭;1865年,还在南京设立了金陵制造局,1870年建火箭分局。颇有意味的是,聘请的火箭技术顾问不是别人,而是英国人马格里先生。
然而,尽管当时的中国已有了像丁拱辰这样杰出的火箭专家,由于清廷的腐败无能,没有建立起长期的独立自主的近代火箭生产体系,所以中国的火箭最终只能伴着整个民族的命运,躺倒在百年昏睡的长梦之中。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