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心机 做事要有心计-办事有“礼”,“礼”到不坏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逢年过节需要送礼;求人办事需要送礼;别人高升晋职也需要送礼。送礼看似轻松简单,但却玄机颇多,诸如买什么礼物,何时送,怎样送,其间大有学问。做事要有“心计”,便是要送礼送到家,送得恰到好处,这样才能“礼”到事易成。

    1.有理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

    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

    常言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此话虽然夸张了些,但对礼的作用则可窥见一斑,特别是在请人办事的时候,如果送一点礼品,则任何话都好说,如果空手求人,只得被别人婉拒。求人要送礼,“礼”多人不怪,这是古老的中国格言,它在今天仍有十分实用的效果。

    有人经过调查研究指出,日本产品之所以能成功地打入美国市场,其中最秘密的武器就是日本人的小礼物。换句话说,日本人是用小礼物打开美国市场的,小礼物在商务交际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当然,这句话也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是日本人做生意,确实是想得最周到的。特别是在商务交际中,小礼品是必备的,而且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设计得非常精巧,可谓人见人爱,很容易让人爱礼及人。

    小礼物起到了非同小可的作用,而精明的日本人此举之所以成功,在于他们聪明精明,摸透了外国商人的心理,又运用了自己的策略。一是他们了解了外国人的喜好而投其所好,以博得别人的好感;二是他们采取了令人可以接受的礼品,因为他们深知欧美商业法规严格。送大礼物反而容易惹火烧身,而小礼物绝没有受贿行贿之嫌;第三,他们又很执着于本国的文化和礼节。

    可见,礼品虽小,人家功夫到了家,你不能不佩服。

    如今商业社会,“利”和“礼”是连在一起的,往往是“利”“礼”相关,先“礼”后“利”,有礼才有利,这已经成了商务交际的一般规则。在这方面,道理不难懂,难就难在操作上,你送礼的功夫是否像日本人一样到家,不显山露水,却能够打动人心。

    送礼其实已成了一种艺术和技巧,从时间、地点一直到选择礼品,都是一件很费人心思的事情。很多大公司在电脑里有专门的储存,对一些主要公司、主要关系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爱好、生日日期都有记录,逢年过节,或者什么合适的日子,总有例行或专门的送礼行为,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关系网,确立和提高自己的商业地位。

    人们都讲礼尚往来,人之常情,在求人办事时也不例外。如果不借送礼之机大搞歪门邪道,搞权钱交易,拉拢腐蚀国家干部,那么,这种人情往来则属正常。

    送礼是表达心意的一种形式。礼不在多,达意则灵;礼不在重,传情则行。双方都不要着重礼物本身的物质价值,而应视收到的是一份浓浓的情、厚厚的意。礼物是一种友情的表示,中国早就有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的习俗。朋友之间或出远门旅游捎回一点当地特产,或年节佳辰,个人喜庆,赠送一点敬贺礼品,表现彼此间的一番情谊则有必要的,这是一种诚挚的感情交流,是发自内心的赠予,是感情的物化。

    送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自有其特定的规律,不能盲目去做、随心所欲。它反映出送礼者的文化修养、交际水平、艺术气质以及对受礼人的了解程度和关系远近。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一门特殊的交际艺术。

    2.“月亮星星”算什么,只要你喜欢

    送礼,本身是一种礼貌、尊重、感谢的表示,会送礼的人懂得礼物不一定要贵重,但一定要能打动对方的心,这样既实惠又有面子,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送礼,是人表达感情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它在人际交往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既然送礼如此重要,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送礼。采用什么方式送?送什么东西?这其中有很大的学问。第一条就是选择最能触动对方心灵的方式,送最能打动对方的东西。只要能引起对方心灵的共鸣,无论礼物是否贵重,都是最好的礼物。

    阿丽大学时代的好朋友小美生孩子了,亲朋好友无疑都去探视,有的送红包,有的送孩子穿的衣服,有的送水果和奶粉,总而言之,都属于花钱多的礼物。阿敏没有那么做,阿丽是过来人,知道小美这时最需要的是什么,因此她买了一束美丽的鲜花和一套丛书《如何当好母亲》送给小美,真诚地祝福小美在生完孩子以后仍然像鲜花一样美丽,当一位伟大的母亲。这份礼物使小美很高兴,从此,她们常常交流做母亲的体会,自然也经常谈起那套丛书,她们都从中获益匪浅,并且加深了彼此的感情。

    英国女王伊莉莎白访问日本时,有一项访问NHK广播电台的安排。当时NHK派出的接待人,是该公司的常务董事野村中夫。野村接到这个重大任务后,便收集有关女王的一切资料,加以仔细研究,以便在初次见面时能引起女王的注意而给女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打算送一份最好的礼物给女王,但却始终没有寻到最适当的礼物。

    他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到好主意,偶然间,他发现女王的爱犬是一只小猎狗,于是灵感随之而来。他跑到服装店特制了一条绣有女王爱犬图样的领带。在迎接女王那天,他打上了这条领带。果然,女王一眼便注意到了这条领带,微笑着走过来和他握手。他所送的礼物就是让女王对他所打的领带感到认同,这一目的果然达到。

    野村送出的礼物是无形的,也是非常艺术的,因为礼物还系在他脖子上,“礼轻”的非同寻常,但却使女王体会到了他的用心,感受到了他的情意,并欣然接受,可谓是地道的“礼轻情意重”了。

    中国人送礼,最讲究面子,似乎只有礼物值钱,才能体现主人情意重。西欧人送礼,往往是一束野花、一本书、一小篓水果均成敬意。也许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学习外国人。

    大多数人通常出于面子的需要,觉得一件小东西拿不出手,要送,就得送货真价实的大礼。要送水果就称它10斤,要送香烟就送上两条进口的(更有甚者,黄金首饰、家用电器都敢送),钱虽然花了不少,但效果却未必好。特别是第一次见面,你一下子提了那么多礼物,人家还可能认为你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呢!谁还敢收。如果主人不肯收,你的处境就尴尬了,提走不是,不提走也不是。于是你推我让,最后,首先难下台的还是你。

    做事有心计的人在赠送他人礼物时,会先考虑别人的情形,千篇一律的赠送的方式,最显得没有诚意。既然要送,就该送对方喜爱的礼物才是。对方爱好什么,就给他送什么。只有给对方送上了他十分喜欢的礼物,他才会动心和动情的,对方只要动了心和动了情,就会拿出精力为你办事。

    3.送礼懂门道,没事偷着乐

    中国人凡事讲求中庸之道,过与不及都不恰当。礼尚往来的办事也是如此。只要所送之礼符合常理,适合受礼者的身份地位,自然就“礼”所当然了。

    自古“宝剑赠英雄,红粉赠佳人”,送人礼物必须确知能令对方感到满意,才能肯定该份礼物的价值。如果将一双崭新的溜冰鞋送给发白齿摇的老翁;买一只贵重的瑞士手表,赠予初次见面的朋友;或者送内向保守型的教授一辆山地自行车……,这些不恰当的东西,都只会得到相反效果。何况,男女老少有所分别,个人的爱好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购买前必须仔细考虑,才能为受礼人带来无比的温馨。

    一般来说,过年过节送给长辈、上司、老师的礼物以符合时节的东西为最稳当,诸如土特产、水果、糕饼、烟酒等;同辈的朋友、同事间,则比较不受拘束,可送应时物品,也可送对方欣赏或实用的物品;至于晚辈或小孩,则适宜选购年轻人喜好的用品或糖果、玩具。

    至于上司对于下属,或一般的司机、保姆、报童、送货员、服务员、大厦管理员等服务性质的人,逢年节庆,可以用奖金代替物品,或是奖金之外再加一份小礼物,以酬谢他们的辛勤工作,则更会受到欢迎。

    长辈过寿,最常见的是送蛋糕、寿桃、寿面、猪脚,如果经济许可,送上好的衣料、保暖的浴袍、防滑的浴鞋、甚至舒适的摇椅,凡是他需要的,都是合宜的礼物。上司、老师、同事、朋友过生日,蛋糕是最普通的礼物,但年年送蛋糕也太缺乏新意,可选择一些较富趣味或有意义的礼物,如烟斗、打火机、高级酒、名画或其复制品、几罐好茶、几本好书,甚至笔砚、图章均可。晚辈的生日则以画籍、画册、文具、CD唱片等较为适合。

    结婚是人生大事,交情深厚的亲朋好友肯定要送一份厚礼才显得够意思。当然所谓厚礼并没有一定标准,以你的能力范围所做的最大支出即可算是厚礼。结婚时最需要家具和生活用品,如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沙发、桌椅……等,价格太高的物品可与人合送,如果结婚当事人什么东西都已经有了,则一份厚厚的礼金将是最适合的礼物。至于泛泛之交,在去喝喜酒时,照一般行情送份礼金或与礼金数目相当的礼物就可以了,譬如咖啡杯壶、茶具、艺术灯、床单、床罩、毛毯……等两人均可使用的物品。

    生孩子是人生另一宗大事,不论亲疏都可赠送小孩的衣服或玩具,如果关系特别亲密,可送小孩项链、戒指或长命百岁之类的金锁片。礼物虽是送给小孩,但实际上是获得大人的欢心。

    其他如乔迁、升职、出国、毕业,则没有特定的礼物,一般说来乔迁可送家庭用品,出国、毕业可送纪念品。

    如果你实在想不出应送什么礼物给人,可以先到街上逛逛,最好到礼品专卖店去参观一番,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重要的是,你花心思选择礼物,必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圣诞新年将至,人人都争先送礼表心意。究竟有没有受惠者得着了礼物,反而啼笑皆非的呢?肯定有。赵先生便是其中一个有此遭遇的人。

    赵先生自菲律宾回港的当日,正在收拾行李,忽有人叩门。一开门,挡在眼前的是两个巨型纸皮箱,吓一大跳,连忙问明来意。

    老天,原来是一位菲律宾的老朋友送的礼物。大阔佬自然大手笔,送的竟是两大盏要高楼大厦才用得着的雕刻极其精美的吊灯。

    赵先生对着那两个大纸皮箱,差点要哭出声来!眼看着马上要上飞机了,本打算轻轻松松上飞机的愿望固然落空,行李超重且不说,最严重的还是善后问题。

    对方的深情厚意无法拒绝,可是,他怎么肯定别人住的地方必是高楼大厦呢?就算答案是肯定的,每间房子都必然已有很起码的家居设计,不能贸然地放上一种鹤立鸡群的饰物,徒生突兀的感觉。

    把这件庞然大物运回香港去,扔了可惜又浪费,放在贮物室是平白占用空间,增加负担,在寸土寸金的香港,尤其凄凉。至于说转送别人,赵先生又实在狠不下心去把自己的不便转在他人头上。你面临的困难,也等于人可能有的困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所以说,送礼真是一门艺术,礼物贵重与否不是大问题,一定要令受礼者开心实用,才算一百分。送礼不仅要看对象,更要看时机、如果盲目送礼,便很难达到目的。

    说到底,做事懂心计就是讲求做事的智慧和技巧,不懂做事技巧,小事上倒也无妨,大事难事就要“碰壁”了,会做事能做事的人高就高在他比别人多几招。

    4.巧用“心计”掌握送礼绝招

    送礼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送得不好,让人挡回,触了霉头,定会堵心数日。但只要你巧用“心计”掌握送礼的技巧就能把整个送礼过程划上一个漂亮的感叹号。

    送礼者最头痛的事,莫过于对方不愿接受或严辞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送回,都令送礼者十分尴尬,赔了夫人又折兵,真够惨的。那么,怎样才能防患于未然,一送中的呢?关键便是借口找的好不好,送礼的说道圆不圆,你的“心计”应该多用在这个方面。下面教你几招:

    1.暗度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请他准备点菜。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2.借风行船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你不妨选受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一同去送礼祝贺,那样一般受礼者便不好拒绝了。当事后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3.移花接木

    老张有事要托小刘去办,想送点礼物疏通一下,又怕小刘拒绝驳了自己的面子。老张的爱人与小刘对象很熟,老张便用起了夫人外交,让爱人带着礼物去拜访,一举成功,礼也收了,事也办了,两全其美。看来,有时直接出击不如迂回运动更能收到奇效。

    4.锦上添花

    一位学生受老师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老师红木镜框中镶着字画竟是一幅拓片,跟屋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正有他赠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老师不但没反对,而且非常喜爱。学生送礼回报的目的终于达到了。如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5.先说是借

    假如你是给家庭困难者送些钱物,有时,他们自尊心很强,轻易不肯接受帮助。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闲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果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受礼者会觉得你不是在施舍,日后又还,会乐于接受的。这样你送礼的目的就会达到了。

    6.借路搭桥

    有时送礼不一定自己掏钱去买,然后大包小包地送去,在某种情况下人情也是一种礼物。比如,你能通过一些关系买到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的东西,当你为朋友同事买了这些东西后,他们在拿到东西的同时,已将你的那份“人情”当作礼物收下了。你未花分文,只不过搭上点人情和功夫,而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送情者无本万利,自得其乐。

    5.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送礼既然是一门艺术,那么礼物的轻重便不该是以金钱来衡量的。从这种意义上讲,送礼送的是一份关爱,一份情谊。正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谊重。

    送礼得多了,拎着同样的礼物心都有点麻木了,受礼者的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一样无动于衷。究竟该送什么样的礼物才能不落俗套打动人心呢?这就要你用点“心计”了。一般情况下,礼物的挑选应该经过认真考虑,做到新颖别致、别出心裁,以使收到礼物者过目不忘,留下深刻印象。现在,让我们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锦旗、匾额的妙用

    俗话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在现实生活中,作为社会中的人,上至公侯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多逃脱不了“名利”二字的纠缠。名、利、名利,名摆在第一位,利倒在其次了。人都是虚荣的,现实生活中沽名钓誉之辈比比皆是——而送锦匾牌旗之类是不触犯王法的,而且可以招招摇摇挂在醒目位置。送者大张旗鼓、冠冕堂皇,受者更是“明目张胆问心无愧”。如此一来热热闹闹皆大欢喜,无形中便联络了感情。

    2.药品送的是关怀

    药,可以医病,却不可以医愚。现实社会中身在高位的,多是年近花甲名宿,人既年老体衰,各种病症便找上门来。于是成了医院中的常客。有“心计”的送礼者,此时不会送各色水果或糕点补品,因为这些东西送的人太多,不会受到重视。那么,就送药或药方吧!

    送药的关键在于要了解对方病情,最好能不遗余力,恰好送上某种特效药,使人一吃见效。这样的药有吗?绝对会有,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送礼者需因势利导,一方面要宽解病者的心情,另一方面还要设法使其虚荣心得到满足。如能让伤病员体会到自身的举足轻重作用,病情立马就会减去三分。

    3.小小贺卡的潜在价值

    小小一张贺卡也是有妙用的。在多数人们的意识里,贺卡首先是一份纯净的礼物,是一种纯净的问候,施者无需多浪费金银,要者更无需提心吊胆。贺卡代表着一种友谊,它使人显得高尚,使人想起那句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千古名言。至于是不是君子,是不是淡如水的交情,那就只有自己才知道了。

    贺卡代表着友谊,一个人收到贺卡的同时也显示着他人际关系的好坏——从这种意义上看,几乎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多多的问候,以此来确信自己已有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张贺卡本身是无足轻重的,收卡者所看重的是卡片的潜在价值,即:有人想着我,我是重要的。

    4.送花有讲究

    “鲜花”和“掌声,是经常被人联系在一起使用的两个词,这并不奇怪。因为这两个词表示“成功”的意思,同时还有“尊敬”和“祝福”的含义在内。送人以鲜花,也就是给人以祝福和成功了。也正因为如此,大凡世间饮食男女,少有会拒绝一束美丽的鲜花的。当然,因为花束所表达的意义不同,送花时需有个忌讳:千万别表错了情,闹出笑话。比方说玫瑰,多数情况下表示着爱的信物,是不能随随便便送的。

    现在,让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几种花所代表的含意:1.马蹄莲:代表着崇高和肃穆。一般情况下,送给长者或领导表示自己的尊敬,同时可搭配松柏枝,有祝福健康长寿的意思。2.兰、梅、竹、菊:兰花是幽静脱俗的象征;梅、竹是人所共知的岁寒三友中的二友,菊花也是很富意蕴的品种。一般来说,这四种植物被视为清高、风骨、气节的象征。因此,可送给师长或有相当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等,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敬意。3.步步高和满天星:步步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配以满天星作陪衬,祝人高升的意思便更明显了。因此,这种花可送给事业上正在飞速发展的人物。

    为异性送花,需多加斟酌,不然最容易闹出笑话。一般情况下,在送花之前,最好请教一下花店老板或其他有此类常识的人。鲜花无疑是美丽的,更是女性的宠物,但作为正常的业务往来,彼此间是一种业务或普通朋友关系时,送花一定要慎重,因不慎,有可能产生相反效果。通常情况下,芬芳香浓的桅子、纯净洁白的山百合、青葱翠碧的海东青以及娇羞无限的含羞草等等表意明朗纯洁,一般不会被人误会。但也有不同,含羞草最好别送大龄未婚女强人,那有可能被她们当做最大的侮辱!

    5.送健康

    生命是无价的,健康就是福,所以送礼不妨从健康出发。烟酒糖茶糕点水果,这类的礼物一般少有人送了,一是送者会自觉拿不出手,二是收者更不稀罕。因此,这种礼物多是要被挡在门外的。虽说是当官儿不打送礼的,但老板更不愿因这些寻常物品损了自己的清白。前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送补品的势潮,王八人参都大补,而老板日理万机难免精神不振,送些补品,无异于送去了一份健康。

    6.送礼应择时而动

    人总是喜欢图个吉庆佳时,如果送礼能把握住人的这一心理,择时而动,效果奇佳。

    如果你是个做事有“心计”的人,那么你一定不要错过以下几个办事送礼的绝好时机。

    1.利用生日

    平常日子不妨把上司、同事和下属以及亲朋好友的生日记在一个小本子上,并在家里的挂历上用红笔划个圈并标个记号,待到他们的生日到来这天,你可以送上一份特别的礼物,甚至为他们筹办生日宴会,这会很令他们感动,是达成办事效果的有效手段。

    2.利用偶发事件

    比如当你听说某家楼房煤气爆炸,某栋住宅区发生盗窃,某个住宅突发火灾或是某个地区遭遇洪灾,而这些出现灾情的地区正好有你的亲戚、朋友或是熟人,这时你不妨打个电话去探问探问,或寄上送上一些应急物品。这样,得到你关心的人会有遇到真朋友的感觉,从而会对你铭记于心。日后有事去求他,他一定会尽心尽力帮助你。

    3.利用卧病在床的机会

    人一旦生病卧床不起,都会变得脆弱与烦躁,名声、虚荣也都顾不上了,这时他最需要的是别人来探询他,你要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

    如果亲朋好友因病休假在家,你就应该抽空带着礼物去他家里探病慰问。闲聊时不要谈及工作,多讲些轻松、有趣的故事和消息。告辞时说些祝福的话,要表现出衷心、关心和同情、诚恳的样子。

    如果你因故没有机会去探视,在其病好后与之相遇,最好只问一下他病好了没有或装作不知道,千万不要愧疚地说没有去探病请原谅之类的话,那样听起来会让人感到很虚伪。

    探视看病时效性强,越快越好,不要犹豫不决。

    4.利用婚丧嫁娶

    结婚、生小孩以及丧礼等等婚丧嫁娶是送礼的好时机。

    亲朋好友、上司或下属的孩子有婚嫁之喜、生小孩之喜时,要及时地送去礼金礼物,或在婚礼、宴客的场合尽心帮忙,或在难忘的时刻替他们照相,日后可作为一份礼物送给他,这样会很讨得他们的欢迎。

    当你听说有人去世了,应主动慰问死者的家属,举行葬礼时去送行。如果实在抽不出时间,可以用电话致意。

    送礼有了合适的时间还要把看人下“菜碟”,不同的礼物送不同的人:

    1.实惠礼物送贫者

    家贫者,生活必不宽裕,你送去的礼物如是实惠的生活消费品,必于他有贴补之用。与其送去只是观赏性的工艺品,让其束之高阁,不如送上食物或穿用品让他即时消费,更令其心花怒放,他会对你“雨中送伞”、“雪中送炭”感激涕零。

    2.精巧礼物送富人

    受礼者家庭消费水平很高,那么一般礼物很难引起他的兴趣。你勒紧裤带,花了半个月工资买下的礼品,在他那里可能是平常的东西。就如土耳其谚语说的:“把礼物送给富人,就像提水倒入大海。”可是,有时那份礼又不能不送,劝你还是从精巧上花些心思。比如,送去一枚你自己亲手刻制的印章,使其在绘画时可以钤之;或者送去一柄用山藤根雕刻的烟斗,既是件工艺品,又未花分文。这可能会引起受礼者的兴趣,他可能在赞赏你对他细致了解的同时,非常珍惜你的那份劳动。

    3.有纪念性的礼物送恋人

    黄金有价情无价。恋人之间礼品赠予不决定于礼品的贵贱,而在于寄托在礼品上的那份相思与相知。你们第一次郊游时,你送她的那一片红叶,你们定情时,那一首小诗,你生病时,那一束鲜花,都会像那一串热吻,那一阵抚摸,那一番情话,深印在幸福的记忆中。

    4.趣味性的礼物送朋友

    尤其是年轻朋友之间,生活本无牵挂,浪漫色彩浓厚,礼尚往来可以多在趣味性上想些点子。朋友生日时,送去代表他的属相的工艺品,可能会令其快慰;在他布置房间时,你送去用布缝制的滑稽小猴,置于沙发之上,会令其捧腹;她出国时,你送她一条签着全班同学名字的手绢,会令其激动不已。

    5.实用礼物送老人

    可口的食品,舒适的衣服,急需的用具,可能会博得老年人的欢心,对他们的身体健康极有好处,也融洽了两代人的关系。

    6.启智礼物送孩子

    现在的孩子衣食住行都很充裕,作为孩子所企望的是他们智力上的开发。所以,智力玩具、图书画册、学习用品等能启发他们智慧的礼品会更受青睐。

    7.特色礼物送外宾

    外国朋友自然对具有异国情调的礼物感兴趣,你不妨送些唐三彩、真丝巾、景泰蓝、剪纸、惠山泥人、龙井茶等中国的特产,以博其欢心。

    7.送礼最忌临时抱佛脚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日积月累的,朋友最不愿接受的情况是当你用得着他的时候抱着礼品甜言又蜜语,用不着时一脚踢开形同陌路。所以送礼要送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傻瓜干的事。

    人的感情具有物化性,仅用话语来表达你对朋友的关心和友谊不太实际。仅凭两张嘴是无法建立友好关系的,还要有点物质上的交流。这就需要你施展“心计”运用一些小礼品来沟通与朋友的关系。但人往往又是很矛盾的,想要却又不好意思,所以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样子来。

    现在人们爱用礼品的轻重来衡量友情浅深,认为礼轻情亦浅,礼重情才深。所以我们再谈礼轻情意重时,似乎有点不合时尚。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礼轻情义重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当你送给对方很重的礼物时你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你或许有事相求,或许希望得到某种更贵重的东西。而对方也不会无缘无故接受你重礼。他会猜想,你是否有事求他。在接受你的礼品时他会很慎重,甚至会拒绝你。

    我们所说的礼轻情义重,是说在无求于对方时给对方送礼品,而且也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仅仅是为了与对方相互了解,加深感情,促进友谊。当对方有喜事时前去恭贺与对方同喜;当对方在困难时给对方送去温暖,帮助解决;当对方生病时前去安慰表示关心……这种情况下你送的礼品虽然很小,对方也会非常高兴的。

    当然,“礼轻”也要看情况而言,要看对方与你的亲密程度。随着双方感情越来越深,礼品可以适当地加重一些。但无论你送多重的礼品,都只是为了表示感激对方与你的密切合作,不要有其他想法。

    送礼品最忌讳的是临时抱佛脚。尤其是你刚与对方认识就带了许多礼品给对方,然后就提出你要办的事,很明显你是在用这些东西来换取他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他会拒绝你的礼品,就是收下了也不会马上帮你办事。

    好朋友也是一样,关系好平时多走走,有事时不用送礼对方也会帮你。如果平时不来往,有事则抱着礼品来求情,对方虽不好意思说你,但同样不会买你的账。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日积月累的,朋友最不愿接受的情况是当你用得着他的时候抱着礼品甜言又密语,用不着时一脚踢开形同陌路。所以送礼要送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傻瓜干的事。

    8.带上透视镜再送礼

    送礼成功不成功,全在你能否看透对方的心思。送礼时,摸透了他的心思,才会有的放矢,如果盲目送礼,有时会招致反感,被人无情地请出门外。

    对方不需要或厌恶的东西当礼送去,即使再贵重也会令对方不快,甚至拒绝。所以,在送礼时,要深知被送人的心理,这样才有的放矢,如果盲目送,有时则会招致反感。在送礼过程中,通过下列方式可以知道一些送礼的心理:

    1.通过礼物可以看出送礼者的性情爱好

    某人在过年过节时经常会收到一些礼物,而他每回总是将这些礼物与送礼者的名字记下来,为的是做为回礼的参考。

    天长日久,他渐渐意识到:从对方所送的礼物上可以观察此人的性情爱好。如果对方送陈年美酒给你,其实即表示送者也对美酒有所偏好;若赠送造型典雅的茶具,则送者必是对茶具有癖好者。

    如此说来,每个人对礼品的选择,经常在无意识中透露出自己的喜好,即便是价格颇为高昂,也会产生“这也是自己所喜爱的”这种心理,而不去在乎其价格的高低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送礼者自己对于某件事物的喜好程度如何高,评价如何好,都无法保证受礼者真正喜欢。即使是为讨好对方欢心而精心选购的礼物,有时也会反而得到相反的效果。因此,礼物本身原本就带有把自我一部分强迫地推予他人的色彩,从而失去支配对方回礼时的选择性。

    送礼品给有权势、或具有社会地位的人,往往带有点趋炎附势的意味,此种心理压力往往带给送礼者一些压迫感。某些送礼者就故意利用此种心理压力,使受礼者产生“不好意思”的感觉,于是无法忽略送礼者所提的要求。

    因此,请记住:推销自我式的送礼将失去送礼的意义,只有赠送对方所需要的物品、并且要能真正表达自己的诚意,才是真正“送礼的艺术”。

    回送对方礼物所送的礼,不妨参考对方所送的礼,然后回送同一系列或同类礼物,将可使对方产生“贴心”的感觉,并收意外之效。

    2.赠送厚礼给部下,易获得深刻的好印象

    一般而言,送礼者经常以社会地位高低为标准,送给上位者高价物品,下位者普通物品,已成为一种风气。例如,送给上司是昂贵的洋酒,给部下却只是几件国产香烟,其间的差距着实不小。

    事实上,礼物的轻重与自己在对方的心目中的地位成正比,这是常有的事,因此接受礼品时,便难免要自我衡量一番。

    所以,身为上司应设法打破送礼的程式,在送礼给属下时不妨大方一点,送给对方所需要且期望的礼物,必能获得意想不到的回报。同时,如果上下级的差距越大,感觉受重视的程度越高,受到的回报也相对提高。

    要知道,赠送超出对方想像期望以上的礼品时,不但将使对方觉得受重视,另方面也提高了别人对他评价,而没有什么比别人看重自己更会令人高兴的事了。这种提升自我意识的感觉,比物品金钱的价格更能满足自我的优越感,同时,对送礼者也必心存感激,极易产生好感。相反地,若对方为上司,身为下属者一味的送高价的礼品,却很难收到这种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若要使上司收到礼品能够高兴,且期望能达到受重视的效果,最好选择与金钱价值无关的东西——如艺术品,或者是“我们乡下自己种的香瓜……”、“亲戚家自己养的鸡……”等反而往往能收意外之效。因为,对上司或社会地位高的人而言,送再贵的东西也只不过是“锦上添花”罢了,并不会产生任何特殊效果。

    3.礼品价值高低,取决于双方的地位和关系好坏

    受到别人的照顾或恩惠时,必定为了表达谢意而送礼。然而,送礼却给许多人造成不少的困扰。

    有位朋友非常喜欢帮助别人,但却对那些受惠者送来的礼物深感尴尬,因为许多家庭并不富裕的人,却送来非常昂贵的礼品,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常觉得受之有愧,他常常叹息地说:“其实可以不用勉强如此大礼。”

    说穿了,那些人只不过是想“打肿脸充胖子”而已。

    并非每个人在受到恩惠时都会想到送份好礼物给对方。比如,一位要好的同事,从相亲开始,即给予不断地协助,从策划交往约会到婚礼的介绍人都一手包办,但新郎却不给他特别厚重的谢礼,通常只像一般情形表达一下意思。但是,若想请求总经理在婚礼上当介绍人,则较会选购价值昂贵的东西,如果对方在社会上地位显赫,此种情形更为明显。

    送礼金额高低往往决定于对收礼者的印象。在节庆前夕,许多商场的礼品柜台前都会听到许多夫妻低声商讨“是否太失礼了”、“不值得送如此昂贵的东西”之类的话。反之,从收礼者的角度来看,若得到的远比预期的低,便会大感不悦,甚至比根本没有送礼来得更为气愤;可能责备对方“不识时务”、“没有礼貌”等,有一种身份地位被贬低的愤怒。

    4.送家人比他本人更喜欢的东西能加强对方对你的好感

    当美国电影《E·T》上演,在社会上造成轰动时,有位先生去拜访他的朋友,就买了一只“E·T”的模型送给对方两个3岁和5岁的孩子,结果小孩子们异常高兴,从那时起就称这位先生为“E·T伯伯”,而且每次去都受到他们一家人的欢迎。

    像这种情形许多人都见过,甚至亲身体验过。

    有句话说:“擒贼擒王”,用来形容这种情形,或许不是十分的适当;但事实就是如此,有时送对方本人喜欢的东西,还不如送其家人喜欢的东西,更能加强对方对你的好感。

    尤其重要的是,像这种针对家人的送礼方式,有时还会造成和对方之间的交情在质的方面产生变化等意想不到的效果。

    因为,你和对方本人之间可能是因工作所产生的非正式交往,而送礼给其家人的好感,却能挣脱这称形式的交往,进而建立亲近度较高的私人方面的情谊。

    但值得留意的是:像这样情形的送礼,其送礼的内容多少应有点意外性,否则效果不会太长。比如过年时去访问对方,而给对方家人的孩子压岁钱这种情形,就会成为礼仪性的送礼,没有任何的意外性,当然也就不会令对方产生意外的惊喜了。

    5.毫无理由地接受免费赠品会造成心理障碍而不敢使用

    当代社会中,人情极为淡薄,对于他人没有来由免费赠送的东西十之八九会猜测:一定不是什么好东西,甚至认为对方是否居心不良,因而不敢使用。

    有家饭店为了庆祝周年,举办咖啡券免费赠送活动,然而发出去数千张招待券。竟然没有几个人来,使得饭店大伤脑筋。为了招徕顾客而作的宣传,竟遭到了意外的失败,不知如何是好?

    其实,只要略微改变方法即可,不妨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赠送咖啡招待券(问题内容当然越简单越好),或许会为大家所接受。

    人们都有爱贪小便宜的习惯,遇到大拍卖时便赶快去买,也不管购回的物品是否实用。然而,试吃、试饮之类的活动,却往往使人为之却步,担心是否安全可靠。就像以前在路旁的免费茶水,过去虽曾受大众喜欢,但是,现在恐怕没有人敢碰了!对于免费的东西,在使用时,免不了会产生强烈的心理阻力。

    俗话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经常接受他人无故赠送的物品,则会产生心理上的负担,所谓“无功不受禄”就是这个道理。万一对方提出要求,请你帮忙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你就很难回拒了。

    心理负担的解除是很重要的。给予对方一个正当的理由,例如接受访问、问卷调查等等。都可以扫除使用者的疑虑,而使之欣然接受。

    为避免“无功不受禄”的阻力,送礼时,附加一个正常的理由,则不会有被拒的情况。

    9.莫让送礼南辕北辙

    送礼时,不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结果让送礼与其目的南辕北辙。

    为什么送礼?必有其原因或者说目的,所以送礼要从目的出发,莫让礼也送了,结果却是毫无作用或者适得其反。

    1.别做陪了夫人又折兵的蠢事

    不打听对方的住址而到对方上班单位送礼的人是傻瓜,非但办不成事,还会让你陪了夫人又折兵。因为礼品上虽说写着是送给对方个人,但因为作为生产厂商推销员的你,与对方负责采购的经办人员只是工作上的关系而已,所以礼品应该归公司所有,他本人不可以带回家去。

    此外,当你到对方工作单位访问顺便带着礼品送人也有上述情况。礼品的体积稍大一点,周围的人就会看见。即使体积小,如果送的方法不高明也容易被周围的人发现。在被别人发现的情况下,如果对方硬着头皮拿回家去,周围的人会对他指指点点的,这将使他很难为情。如此一来,你的送礼目的会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

    2.别把受礼者当猴耍

    在对待礼品本身的观念上也因人而异。在预算规定的范围内选购礼品时,仅拘泥于外表不看质量,或只是为了体面而在数量上下功夫的人相当多。在过去也许行得通,但在人们的眼光及要求具高的现在已经过时了,也行不通了。

    外表华丽质量却很差的礼品让人打开一看就摇头,受礼的一方对此不但不会感激您相反他会认为你在把他当猴耍,要知道都是明眼人,何必来这一手呢。

    3.别把礼物变成一次性筷子

    如果你送礼像给人发筷子一样,人手一份,结果自是即尴尬,礼物的命运也只能是如同一次性筷子一样被悄悄收进了垃圾堆。

    有一位推销员谈到他一次有趣的经历时说:“那是我到某大客户拜年时所发现的一桩事情。当时我看到对方负责采购的经办人员手里拿着打火机说:‘嗯,我豁出去了,买上了进口货。还是都彭的呢!’对方得意洋洋地回答我(其实是否真的是他本人花钱买的鬼才知道)。我到隔壁科长办公室,科长也拿着个都彭打火机。真奇怪!整个采购部门几乎每人拿一只。

    “后来我才知道,甲公司的推销人员得知乙公司送给这家客户负责采购的经办人员一个都彭打火机后,为了使这家客户不被乙公司拉走,他回公司立即采取对策,也同样送了些都彭打火机给该部门所有的有关人员。

    当该客户的有关人员看到彼此间都拿着同样的打火机后,心照不宣,但心里都很不舒服。当我下次再去该客户访问时(尽管相隔时间不太长),就没有看到一个人手里拿着都彭打火机了。”

    当送穿戴在身上或者随手携带的物品作为礼品时,请注意不要把同样的东西送给同一个公司里的几个人。此外,即使不是同一个公司的人,如果他们经常见面的话也不要送同样的礼品。

    送礼时,千万别做这些傻事,用点“心计”,不要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结果让送礼与其目的南辕北辙。

    10.送礼莫送“气”

    送礼送得好,不但能让对方心满意足,也能为自己铺上一条捷径,与之相反,则有可能“赔了礼物又折兵”,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吃力不讨好的事发生,所以送礼千万别犯忌讳,送礼要送得恰到好处。

    送礼在中国历来的文化积淀中有其丰富的内涵,因而也有许多禁忌在其中,把握送礼的学问,了解送礼的禁忌,便成了我的必须注意的问题,具体来说,送礼的忌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不要给人迟到的祝福

    碰到佳节喜庆之时,带上一些礼物,及时向亲朋好友表示祝贺,对增加亲情、友情是非常有好处的。但要注意,不要给人“迟到的祝福”,这是送礼一大忌。如果你是因为忘了或事先没有得到音信,而误了时机,你就不要送了,等以后他再有什么事的时候别忘了就行了。因为亲朋好友之间,人情会有很多次,但如果事后送去,会搞得双方都很尴尬,对方收了吧,佳期已过,不收吧,又怕驳了你的面子。尤其是对方遇到困难时,如家里有丧事,更忌事后送礼,会造成对方心里不快,“当时你干吗去了?”这时你的礼品再重,也不容易获取对方的好感。

    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平时可以准备一记事本,把应酬馈赠之事一一记上,时时看看,有事及时办,可免去你不少烦恼。

    2.趁对方在家时送礼

    送礼时最好选择对方在家的时候。送礼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增进友谊,双方面对面地交谈更能加深感情,礼物只是辅助品而已。尤其是求人办事,更需要主人在家时向对方表达你的意图,否则的话,即使你是通过他的家人向他转达你的意思,也不如当面陈述给人印象深刻。

    因此,不要托旁人转送礼物,因为这样不礼貌,此外,有些受礼人不希望别人知道自己接收礼品。

    3.忌当着外人送礼

    送礼,尤其是给同事和领导送礼,最好在私下里送。因为你如果是有求于人,同事、领导会担心背上受贿之名,有可能拒绝你的礼物,你所求之事也就泡汤了。即使你不是求人办事,而仅仅是为了增进双方的感情,让外人看见了,也会授你“巴结”的罪名。这个世界,长舌妇、诽谤者无处不在,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因此,行事要小心,不要授柄于人。

    4.忌在公开场合送礼

    送礼这种事在公开场合进行总是不妥的。送给领导,他会担上受贿的罪名,你会被人讥为“马屁精”。送给异性,你本来想表白你的真心,她(他)会认为你心怀叵测。因此,千万要避嫌,因为人言可畏,不要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1.受礼者要三思而后行

    送礼要三思,别忘了受礼同样要三思,否则会给你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礼太重,可能是贿赂,一旦陷入,你的良心,你的人生就会受到法律的遣责。

    送礼有学问,受礼同样有学问,什么样的礼物要欢欢喜喜去接受,什么样的礼物要婉言拒之门外。古人说凡事三思而后行,同样受礼者也要有“心计”,三思而后行。

    受礼后你必须要判断一下是否要接受馈赠,但不幸地,你通常得打开包装才能决定。或许你会认为收受礼物可能显示出你拙劣的判断力,但仍应推测其意图:礼物不应该是贿赂或和利益冲突的东西,而应该只是商场上同事之间的馈赠而已。

    不妨做个有“心计”的受礼者,你可以利用下列问题来决定是否收礼:

    ·礼物是否超出价值?

    ·礼物送达时间是否在非传统或不同于平时的时刻?

    ·是否违反公司规定?

    ·它是否会让你觉得有义务去参加宴会?

    ·最近三个月左右,是否曾带给送礼者生意上的往来及利润?

    ·是否有未定案的商业交易?

    ·送礼者是否有“收买”人的名声?

    上述问题只要有一个是“是”,最好婉谢礼物,辞谢一个有问题的礼物总比错收来得好。

    如果你打算辞谢别人的礼物,最好在收礼后24小时内行动。没有实际行动即会被认为已被接受。退回礼物时须附上亲笔写的短笺,明白表示你无法接受。不必写出特定原因,在短笺上注明日期并讲清楚你已接到但无法接受。请把简短,但不要责备、侮辱或表达不屑的意思传达给对方。假使公司制度上规定,你必须为此行为提出报告,基于保护自己的原则,在报告上附上你谢绝短笺的影印本。

    你不必在退回礼物前先电话通知送礼者,或事后旧事重提,假使送礼者事后又提起这件事,可重复你在拒绝卡片上的说词,或巧妙地转换话题。

    假使送礼者向你道歉,接受他的道歉并从此不再提这件事。

    接收礼物时,应尽早表达感谢之意。很多人以为打电话最能表达谢意,可能是,但绝不是最有礼数。简短、温馨的手写短笺,最能适时有效地表达谢意。

    短笺须选用合适的纸张或感谢卡,而不是拿商业书信末端空白的部分随便涂鸦。假使所要感谢的不只一人,则请收文者代为转达。即使你不知道对方姓名也要提及:“请告诉你的同僚,我很感谢他们所送的可爱礼物。”

    但不要做得过头了,一张诚恳的感谢卡已绰绰有余。也别指望他人再回张感谢卡。记住莎士比亚的至理名言:“我认为你感谢得太多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