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口才决定成败——孔子关于说与不说的学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孔子的这句话的正确性我们且不去讨论,但将其用到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成功上,其正确性却是不容怀疑。

    现在不是流行这样一句话吗?“细节决定成败”,而说话就正是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有时甚至还是主体。一句话有时就可能影响你一生的成败,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察!

    1.好的口才可以避免祸端

    原文:子曰:“不有祝鲍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大意:孔子说:“没有卫国大夫祝鲍那样的口才,却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是很难免祸于当今社会的啊!”

    反过来说,如果既有宋国公子朝那样的美貌,又有祝鲍那样的口才,是不是就可以免祸于当时的社会了呢?

    也许是吧。

    据《战国策·秦策一》记载,当谋士陈轸与张仪同在秦惠王手下任职时,张仪向秦王中伤陈轸,说陈轸向楚国提供国家机密,并准备投敌叛国到楚国去。秦王于是把陈轸叫来,要他解释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说得清楚没事,说不清楚则把脑袋留下。陈轸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楚王会用我吗?”接下来,陈轸向秦王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楚人有两个妻子,另一个男人却勾引他的妻子。当这人去勾引年龄稍大的妻子时,遭到了痛骂,当这人去勾引年轻一点的妻子时,却获得了成功。不久,这两个女人的丈夫死了,当有人问那个男人要娶哪个女人做妻子时,那个男人却说要娶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因为他认为那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做妻子才可靠,而那个年轻一点的,既然可以背叛她原来的丈夫,不也同样可以背叛新的丈夫吗?讲完这个故事后,陈轸对秦王说:“如果我真向楚国出卖情报,不就像那个年轻一点的妻子吗?楚王怎么会信任我呢?”秦王觉得陈轸的说法很有道理,便更加信任陈轸,而不理会张仪的中伤了。

    这就是口才免祸的实例。而这一类的例子,在历史记载中可以说是太多了。所以,口才的确可以免祸。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就孔子来说,虽然也知道口才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重要性。但他实际上并不太赞赏口才好的人。这不仅从他多次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谴责“巧言令色,鲜矣仁”可以看出来,而且,当有人说冉雍有仁德没有口才时,孔子态度很明确地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公冶长》)可见孔子感叹没有口才难以免祸实际上是一种不满之情,是针对不良社会现象而发出的牢骚,只不过是“怨而不怨”罢了。

    一个人说错话并不可怕,有些时候,说错话只要即时纠正就行,对方一般不会抓住你不放;但在另一些时候,说错话不仅不能纠正,甚至绝不能承认,要敢于将错就错,一错到底,把错的变成对的,因为这个时候你只有用你的口才说好错话才可能避免祸端。

    清代大才子纪晓岚才华横溢,深得乾隆皇帝喜爱。纪晓岚也在乾隆面前无所顾忌,经常口出“狂言”。

    有一次,乾隆皇帝带着几个随从突然来到军机处。此时的纪晓岚正光着膀子和军机处的几个办事人员闲聊。其他人老远就看见皇上来了,连忙起身迎上前去接驾。这纪晓岚是高度近视,刚开始没看见走在最后面的乾隆,等他明白怎么回事的时候,乾隆就快到了。纪晓岚心中暗想:如果就这样光着膀子接驾,岂不是冒犯龙颜?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纪晓岚趁着别人不注意钻到桌子底下躲了起来。

    这一切,早被乾隆看了个真真切切,他心中一阵好笑,有心想“整整”纪晓岚。

    乾隆在椅子上坐定,示意其他人都不许出声,很长时间过去了,纪晓岚在桌子底下早呆不住了,正好是大夏天,加上厚厚的桌布,把他给热得大汗漓淋。纪晓岚心中纳闷:怎么进来之后就没动静了?这么长时间了,早该走了,该不是已经走了吧,想到这里纪晓岚压低了嗓门,喊道:

    “喂,有人吗?老头子走了吗?”

    满屋子的人都听到了,大家忍不住都想乐,一听纪岚喊“老头子”,心想这一下子可有好戏看了。

    乾隆也听的真真切切,板起脸,厉声喝道;

    “纪晓岚,出来吧。”

    纪晓岚一听是乾隆的声音,心想:完了,完了,这回可完了,只好无可奈何地从桌子下钻出来见驾。

    乾隆一看纪晓岚光着膀子,满身大汗,惊慌失措的样子;心里一阵好笑:纪晓岚人称大清第一才子,居然这般模样。乾隆故意装作生气的样子,大声喝道:

    “大胆的纪晓岚,你不见驾也就罢了,居然还敢说朕是‘老头子’,你什么意思?今天你要讲不清楚,朕要了你的脑袋!”

    到了这种境地,纪晓岚反倒镇静了许多,一边擦汗,一边苦思对策。忽然他灵机一动,有了主意,不紧不慢地说道:

    “万岁爷请息怒,刚才奴才称您为‘老头子’,只是出于对您老人家的尊敬,别无他意。”

    乾隆一听更来气了:

    “尊敬?好,你给朕说说怎么个尊敬法。”

    “先说这‘老’字,天下臣民每天皆呼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您说这万岁、万万岁算不算‘老’啊?”

    乾隆没作声,只是点点头。

    “再说这‘头’字,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如今皇上便是我大清国的主事之人,是天下万民之首,‘首’者‘头’也。故此称您为‘头’。”

    乾隆边听边眯着眼睛笑,很是满意。

    “至于这‘子’嘛,意义更为明显。皇上您贵为天子,乃紫微星下凡。紫微星,天之子也,因此称您为‘子’。这便是我称您老人家为‘老头子’的原因。”

    乾隆听完抚掌大笑:

    “好一个‘老头子’,纪晓岚你果然是个才子。”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口才逃脱祸端的例子。

    交际场合中,人们难免会由于失言而惹祸,比如说错话,事实上谁也不想说错话,但这又是很难避免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时,该怎么办呢?

    从纪晓岚身上你应该会有所启发,那就是不要就事论事,顺着一条思路走到底。要调整思维,换个角度,另辟蹊径,不但可以替自己打圆场,还能为你的言行平添几分雅趣。这就要靠你的应变能力了,而这种能力又是靠平时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举一反三,旁征博引,能够自己证明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那时,将错就错也就不为错了。

    不必强争,万事“理”为先

    原文: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大意:孔子说:“何必要有口才呢?靠口才对付人,常常惹人讨厌。没有仁德,光有口才有什么用呢?”

    孔子旱就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的话,又一再主张“敏于事而慎于言”,因此,孔子是绝对不主张耍嘴皮子,靠伶牙利齿来说服人的,他主张的是以事实、以道理来服人。

    有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没有人把你当猪卖掉。”

    又有人说:“你一辈子不讲话,阎王对你也没办法。”

    这些说法也许有些绝对,但却符合圣人不喜欢“佞”的精神。

    在为人处世中,假如你在愤怒之下,对别人发作一阵,你的气也许会随之消失,心中也高兴了。但是别人呢?当你高兴时他能分享到一点吗?你那挑战的口气、敌意的态度,会使他容易赞同你的意见吗?

    美国总统威尔逊说过:“假如你握紧两只拳头来找我,我想我可以告诉你,我会把拳头握得更紧;但假如你找我来,说道:‘让我们坐下商谈一番,假如我们之间的意见有不同之处,看看原因何在,主要的症结在什么地方?’我们会觉得彼此的意见相去不是十分远。我们的意见不同之点少。相同之点多,并且只须彼此有耐性、诚意和愿望去接近,我们相处并不是十分难的。”

    某工程师嫌房租太高了,要求减低一点,但是他晓得房东却是一个极固执的人他说:“我写给房东一封信说,等房子合同期满我就不继续住了,但实际上我并不想搬家。假如房租能减低一点我就继续租下去、但恐怕很难,别的住户也曾经交涉过都没成功。许多人对我说房东是一位很难对付的人。可是我自己心中说:‘我正在学习如何待人这一课,所以我将要在他身上试一下,看看有无效果。’”

    “结果,房东接到我的信后,便带着他的租赁契约来找我,我在家亲切招待他。一开始并不说房租太贵,我先说如何喜欢他的房子,请相信我,我确是‘真诚的赞美’。我表示佩服他管理这些房产的本领,并且说我真想再续住一年,但是我负担不起房租。”

    “他像从来不曾听见过房客对他这样说话。他简直不知道该怎样处置。随后他对我讲了他的难处,以前有一位房客给他写过40封信,有些话简直等于侮辱,又有一位房客恐吓他说,假如他不能让楼上住的一个房客在夜间停止打鼾,就要把房租契约撕碎。他对我说:‘有一位像你这样的房客,心里是多么舒服。’继之不等我开口,他就替我减去一点房租。我想能多减点,我说出所能负担的房租数目来,他二话不说就答应了。”

    “临走的时候,他又转身问我房子有没有应该装修的地方。假如我也用别的房客的方法要求他减房租,我敢说肯定也会像别人一样遭到失败。我之所以胜利,全赖这种友好、同情、赞赏的方法。”

    有一段关于风和太阳的神话。风和太阳争执谁的力量大,风说道:我能证明我的力量大,看,地下正走着一个老者身披大衣,我能比你更快地使他把大衣脱掉。

    于是太阳躲进乌云里,风使出他的威力狂吹,但是风吹得越大,那老者越用手拉紧他的大衣。

    最后风筋疲力尽了,停止了,太阳从云彩里走出来,开始对着那老者和气地笑。不久那老者便用手拭他前额的汗,并将大衣脱去。于是太阳对风说:“仁慈和友善永远比愤怒和暴力更为有力。”

    这个是有趣的寓言,但愿也能给你一些深刻的启示。

    与人说话,带着愤怒只会招来更加的愤怒,用事实与道理和别人交谈,至少不会得到别人对你的愤怒,灵活面对生活,灵活的做人。

    3.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原文: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大意: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非常恭敬,极像不能讲话的样子。在宗庙和朝廷之上,讲话明辩,但也很谨慎。上朝的时候,与下大夫说话,侃侃而谈;与上大夫说话,和颜悦色而正直。在君主面说话则恭恭敬敬,但却庄重自然。

    俗话说:“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人应该用适合那个场合、那种人的不同语言方式和仪态。这不是庸俗,而是待人处世恰如其分的问题。

    孔子在父老乡亲面前恭敬而近乎羞涩,很少说话,而在庙堂和朝廷上却明辩且侃侃而谈,显出雄辨的样子。与作为政府高级官员的上大夫说话,与作为一般干部的下大夫说话,以及作为国家元首的君主说话,都有不同的语言方式和仪态。

    其实,不仅孔子如此,我们今天的每个人也都应该是如此。否则,在儿女们面前说话像跟你的上司说话一样;或者反过来,当你向上司汇报工作时,用教训你的儿女一样的口气和态度,那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的了。

    到哪个坡唱哪个歌,在什么人面前说什么话,这本是人之常情,只不过要把它与那种专门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张三面前一套,李四面前五套的两面派行为区别开来罢了。

    灵活的人,一定要具备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这种能力,不能对不同的人,总唱“同一首歌”。

    和别人沟通,首先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因为每个人的脾气禀性不同,所以他所能接受的说话方式就可能不一样。要想达到求人成功的目的,就要收集信息,因地制宜,运用恰当的技巧,千万不可意气用事,一言不和,怒发冲冠,引起了被求对象的反感,这绝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所以要求人必须先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控制情绪之外,交涉时还要消除“自我限制”的心理,因为自我限制往往使人作茧自缚,无法放开手脚,说话也不会有创造性的成果。

    此外,在求人的过程中,也要能善于利用信息。现代人拥有许多信息,却不知道如何去利用它,甚至还会使用错误,造成反效果。比方当你夜晚送女友回家时,你知道该让车内保持幽暗,以增加罗曼蒂克的气氛,但是把车子停在两盏路灯之间呢?还是在路灯的正下方?大部分人一定会以为前者较为理想,其实光线从两边车窗斜射进来,反而把车内的情形照得一清二楚;而后者因为灯光只能照到车顶,车内反倒完全看不见。信息的运用也正是如此,运用得当则有利,反之,就一无是处了。

    所以,求人时必须先认清自己的行动目标,把握资料的正确使用方法,随时观察对方的反应,尤其是越到最后阶段,越不能有丝毫的疏忽,最好是顺着对方的思路去接近对方,这样才能使对方心悦诚服,与你携手合作。要是一意坚持己见,结果当然背道而驰,离目标越来越远了。

    技巧有如种子,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如果希望顺利达到求人的目的,就必须研究出一套恰当的手段,尤其是言谈的手段,才能收到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至于什么样的手段才最恰当,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可言,只要光明磊落,不搞旁门左道,能因人、因事而分别应变,知道何时该紧抓不舍,何时该放他一马,以求取最佳的结局。

    请求别人办事的时候,倘若能够明白对方属于何种类型,说起话来就比较容易了。现列举十类人供参考。

    1.死板板的人

    这类型的人比较木纳,就算你很客气地和他打招呼、寒暄,他也不会做出你所预期的反应来。他通常不会注意你在说些什么,甚至你会怀疑他听进去没有?你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人?

    和这种人说话的时候,刚开始多多少少会感觉不安,但这实在也是没办法的事。

    举个例子,当你遇到F先生时,直觉马上告诉你:“这是一个死板板的人”。此人体格健壮,说话带有家乡口音,至于他是怎样的一个人,你却不太清楚。除了从他表情中,可以察觉些许紧张之外,其他的,一点也看不出来。

    遇到这种情况,你就要花些功夫注意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出他所真正关心的事来。你可以随便和他闲聊一些中性话题,只要能够使他回答或产生一些反应,那么事情也就好办了,接下去,你要好好利用此类话题,让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譬如,当你们聊到有关保龄球时,F先生的话就开始多了起来,这表示他对这种球类很有兴趣。他很起劲地谈到打球的姿势、球场的情况和自己最近的成绩……原来死板板的表情,竟一扫而空,代之以眉飞色舞。

    每一个人都有他感兴趣、关心的事,只要你稍一触及,他就会开始滔滔不绝地说,此乃人之常情,因此你必须好好掌握好话题内容并利用这种人性心理。

    傲慢无礼的人

    有些人自视甚高、目中无人,时常表现出一副“惟我独尊”的样子。像这种举止无礼、态度傲慢的人,实在教人看了生气,是最不受欢迎的典型。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你应该如何对付他呢?

    某个企业的一位副科长,说话虽然客气,眼神里却有些许傲慢,并且不带一丝笑意,这种人实在是非常不好对付的,让人一见到他,就感觉有一种“威胁”存在。

    对付这种类型的人,说话应该简洁有力才行,最好少跟他啰嗦,所谓“多说无益”正是如此,因此,你要尽量小心,以免掉进他的圈套里。

    不要认为对方客气,你也礼尚往来地待他,其实,他多半是缺乏真心诚意的。你最好在不得罪对方的情况下,言词尽可能“简省”。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苦衷,这位副科长可能自觉“怀才不遇”或怨恨自己运气不好、无法早点出头。又由于其在社会上打滚甚久,城府颇深,所以尽管不受上司眷顾,也会在“保卫自己”的情况下,与人客气寒暄。因此我们只要同情他,而不必理会他的傲慢,尽量简单扼要地说话就对了。

    3.沉默寡言的人

    和一个不爱开口说话的人沟通实在是非常吃力的,因为对方如同哑巴一样,半天嘴里挤不出一个字来,你就没办法了解他的想法,更无法得知他对你是否有好感。

    有一位新闻记者,他为人沉默寡言,根本就不像个记者。不论你和他说什么,他总是沉默以对,你真是拿他没办法。当有人给他介绍广告客户时,他也只是淡然地说声:“喔!是这样啊。”然后手持对方名片,呆呆地看着。

    对于这种人,你最好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让他明白表示“是”或“不是”,“行”或“不行”,尽量避免迂回式的谈话。你不妨把所有的选择都摆在他的面前,直接对他说:“对于A和两种办法,你认为哪种较好?是不是A方法好些呢?”迫使他做出选择性回答。

    4.深藏不露的人

    我们周围存在有许多深藏不露的人,他们不肯轻易让人了解其心思,或让人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时甚至说话不着边际,一谈到正题就“顾左右而言他”,自我防范心理极强。

    与这样的人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往往搞得人们无所适从。

    但是,当你遇到这么一个深藏不露的人时,你只有把自己预先准备好了的资料拿给他看,让他根据你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最后决断。

    人们多半不愿将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即使在你要求他做出答案或提出判断时,他也故意装傻,或者故意言不及义的闪烁其词,使你有一种“莫测高深”的感觉。其实这只是对方伪装自己的手段罢了。

    5.草率决断的人

    这种类型的人,乍看好像反应很快,你求他时,他非常快,甚至还没听明白你到底要干什么的时候,忽然做出决断,给人“迅雷不及掩耳”的感觉。由于这种人多半是性子太急了,因此有的时候为了表现自己的“果断”,决定就会显得随便而草率。

    这类人决断过于草率,其特征是:没有耐心听完别人的谈话,往往“断章取义”,自以为是地妄下决断。如此草率做下的决定,多半会留下后遗症,招致意料不到的枝节发生。

    和这种人沟通,也要按部就班,倘若你遇到上述这种人,最好把谈话分成若干段,说完一段(一部分)之后,马上征求他的同意,没问题了再继续进行下去,如此才不会发生错误,也可避免发生因自己话题设计不周到而引出的不必要麻烦。

    6.过分糊涂的人

    这种人一开头就没弄懂你的意思,你就是和他长时间频繁地接触,结果也是枉然。

    小朱经常光顾一个书店,其中的一位女店员,常常在小朱讲明购买的书名时,还会糊里糊涂地弄错。像这种错误,一般人难免犯个一两次,但像她那样经常犯错,也就有点不可原谅了。因为小朱是这家书店的常客,老是遇到这种事情,心里总觉不太舒服。终于,有一次小朱把情形告诉书店经理,不多久,女店员就被辞退了。

    经常犯错的人不外两种:一种是自己从来不知反省;另一种则是理解能力差,完全没听懂别人的谈话。

    7.顽固不通的人

    固执的人是最难应付的。他们自己的原则性太强,尽管连他们自己在坚持什么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因为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知坚持自己的观点,死硬到底。求这种顽固分子,是最累人且又浪费时间的,结果往往徒劳无功。因此,要和这种人说话的时候,千万要记住“适可而止”,否则,谈得越多越久,心里越不痛快。

    对付这种人,你不妨及时抱定“早散”、“早脱身”的想法,随便敷衍他几句,不必耗时费力,自讨没趣。

    8.行动迟缓的人

    对于行动比较缓慢的人,交涉时最是需要耐心。

    有一位年轻而稍显肥胖的王小姐,也许因为体型的关系,她做起事来,总是比别人慢半拍,感觉上,工作效率总比别人差一点,严格说起来,倒不是她的办事能力不如其他同事,只不过她做起事来太过“慢吞吞”而已。

    求人时,可能也经常会碰到这种人,此时你绝对不能着急,因为他的步调总是无法跟上你的进度,换句话说,他是很难达到你的办事标准的。所以,你最好按捺住性子,拿出耐心,言谈上永远别透出恼火的意思,并且尽可能配合他的情况去做。

    此外应该注意的是:有些人言行并不一致,他可能处事明快、果断,只是行动不相符合罢了。

    9.自私自利的人

    这世上自私自利的人为数不少,无论你走到哪儿,总会遇到几个。这种人心目中只有自己,凡事都将自己的利益摆在前头,要他做些于己无利的事,他是断不会考虑的。

    有一位李先生,经常手不离计算器,这说明他始终在计算着自己的利益。正因为他最看重数字,他所坚持的,一定是自己的利益。至于其他事情,他不会在意如何做好它,只考虑怎样做才最省事。这种悭吝之徒谁都不会对他产生好感。

    但是,当你不得不求他的时候,只有暂时按捺住自己的厌恶之情,说话要顺水推舟、投其所好。当他发现自己所强调的利益被肯定了,自然就会表示满意。

    10.毫无表情的人

    人的心态和感情,常常会通过脸部的表情显现出来,所以在求人的时候,这些往往可供作为判断情况的工具。

    然而,有些人却是毫无表情可言的,也就是说,他的喜怒是不形于色的,这种人不是深沉就是呆板的。当你需要和这种人进行交谈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特别注意他的眼睛和下巴。

    常人说:“眼睛是会说话的”,诚然,眼睛是灵魂之窗,“观其眸子”你自然可以知道对方的心思。

    你可以从对方的表情中,看出他对你的印象究竟如何?有时候,自己会过分紧张得连表情都不很自在,此时,你不妨看看对方的反应:是毫不在意、无动于衷?还是已经察觉、面露质疑?留意他的眼神,你一定可以得到答案。知道了他的态度,话自然就好说了。

    与这种人沟通,别被他这种表情吓住,一定要放松、从容不迫。但要注意的是,当你明白对方的反应可能是受自己的应对态度所影响,进而影响到结果时,就不得不特别注意、研究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了。

    能说会道不仅要有嘴上功夫,更要有“见人下菜碟”的能力,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应对。这才是一个灵活的人必备的。

    4.不该说的千万别乱说

    原文: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大意:孔子说:“可以和他说却不和他说,就会失去有用的人;不可以说却和他说了,就会说出不该说的话。聪明的人既不失去有用的人,也不说出不该说的话。”

    “言语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唐太宗语)是啊,谈何容易。

    说话是一门艺术,不少人一辈子也没搞懂。

    一方面,“一言而可以兴部”,“一言而丧邦。”(《子路》)三寸不烂之舌,敌过百万雄师。因此,可以发挥语言作用的时候不去发挥,就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另一方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出言不当,反自伤也。”(《说苑》)因此,要看人说话,不轻易开口。一旦开口,则“言义必有”(《先进》),言则必中。既不敷衍,也不失言。

    有道是:

    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说话时,语言的选择一定要恰当,有些不该说的就一定不能乱说。

    阿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份在咖啡馆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炒了鱿鱼。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阿花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着菜单,去让这三位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冰红茶,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冰咖啡,第三位客人也是点的冰咖啡,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很快,阿花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饮料,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点的冰咖啡是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

    就凭阿花的这一句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炒她的鱿鱼,因为谁也不会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工作中,要讲究说话的方式,同样,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也要把握好说话的分寸,恰到好处地说好该说的话。

    有一年全国高考结束不久,一名记者去采访一位外语专业的优秀考生。原先设想好的问题中有:“你父母是否具有辅导你学习英语的能力?”但是到了现场,看到考生的父母也陪伴在场,如果按照原先准备的提问方式来交谈,就显得唐突而不礼貌。于是他将原来的提问改为“你们一家是不是常常在一起讨论学习英语方面的问题?”这样一来,既能有效地获得所要的信息,又显得相当自然。

    说话不仅要根据条件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要根据前后话语相互联系而恰当地选择语言。

    几位年轻的领导干部去慰问一位退休老工人,见面以后问道:“您老身子骨真够硬朗,今年高寿?”老工人回答说:“七十九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厂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了八十四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将军啊。”“不过,××去年归天了。”“唷,这回可轮到您了。”谈兴正浓的老工人听到这句话,脸色陡变。毛病就出在“这回可轮到您了”这句话上。前面老人刚说完“归天”的事,他们却接下去说“轮到您”,这不就使老人产生误会吗?如果这几位年轻干部能控制好前后话语,把话说成“这回长寿冠军可轮到您了”,也就不会出现不快了。

    做人要塑造良好的自我形象,就一定不能忽视说话的艺术,如果毫无顾忌,不经大脑只以一时痛快的说或问,则只能给他人与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5.把握好说话的时机

    原文:子曰:“侍于君子有三衍。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大意:孔子说:“陪着君子说话容易出现三种过失:没有轮到自己说时,就先说了,这是急噪;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这叫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轻率开口说话,这叫睁眼瞎。”

    孔子所说的君子指长官、前辈等,用朱熹的解释,指“有德位之通称。”其实,就是一般朋友、同学、同事之间说话,这里的几点也都是适用的。

    孔子所指出的三个毛病,的确也是我们一般人容易犯的。第一个毛病是急躁而受出风头,没有耐心听人说话的涵养,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这一点尤其致命。第二个毛病是阴瞒,该说话的时候不说,给人以城府很深,人很阴险的感觉,尤其容易失去朋友。第三个毛病是不长眼睛,说话不看人家的反应,只顾自己说得痛快,得罪了人自己还不知道,这是炮筒子一类的人,尤其不能做与人交往、接待、洽谈等方面的工作。

    好言一句三冬暖,话不投机六月寒。

    如何把握好说话的时机,这的确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周游列国数十年,与各种性格的权贵都打过交道,所以对如何与达官贵人们说话很有心得,很有体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这里的一段话正好是他的经验之谈。对我们来说,当然不仅仅是对付达贵人的问题,诸如商务谈判、公关工作、一般社交,都需要掌握谈话的艺术。孔子的经验之谈不是正好提供给我们借鉴吗?

    明人吕坤曾说,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有人风光了半辈子却因一句不适当的话弄得声名狼藉,晚景凄凉。不会说话就成了自身炼功的“命门”所在。适时而说,适可而止,则就成为不可忽视的说话规则,也是我们须把得牢的一个说话规则。

    一个人说话的内容不论如何精采,但如果时机掌握不好,就无法达到说话的目的。因为听者的内心,往往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要对方愿意听你的话,或者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选择适当的时机。

    这犹如一个参赛的棒球运动员,虽有良好的技艺、强健的体魄,但是他没有把握住击球的“决定性的瞬间”,或早或迟,棒就落空了。

    可见,时机对你非常宝贵。但何时才是这“说话的最佳时机”,怎样才能判定并抓住时机,并没有一定的规则,主要是看对话时的具体情况,凭你的经验和感觉而定。

    电冰箱老化了,制冷效果很差。丈夫几次提出要买一个新的,都因妻子不同意而没有买成。

    中午,妻子对丈夫说:“今天真热,你把冰箱里的冰棒给我拿一支来。”

    丈夫打开冰箱说:“冰棒都化了。”

    “这个破冰箱!”妻子骂道。

    “还是再买一个新的吧。”

    “买一个吧。”妻子欣然同意了。

    到了商店,看中了一个冰箱,一问价格,要三千多元。

    “太贵了,还是不买吧。”妻子说。

    “端午节快到了,天气这么热,单位给的肉和鱼往哪放?”丈夫说。

    售货员这时插入一句:“这个冰箱虽然贵点,但耗电小,容积大,从长远看还是合算的。”

    “那好,就买这个吧。”妻子终于同意了。

    这位丈夫捕捉住了说话的时机,终于达到了目的。

    为尊重对方,考虑对方在什么时候谈话才有较大兴趣,这是必须的。

    你一定听过夫妇之间这样的抱怨:

    妻子说:“他回到家来,自个儿喝茶,坐下来埋头看报。要是我问他个什么,他就含糊地答一句。要是我想和他聊聊,他的心早就离得远远的,也许还挂着办公室的事。我整天陪着孩子,真渴望能有点精神调剂,可是他却不理睬我。”

    而丈夫也一肚子怨气:“我还没来得及关上门,她就忙不迭地向我唠叨起来:什么菜的价钱又贵了,孩子把杯子摔了,隔壁老太太又说了她几句。烦死了……”

    在反映情况和说服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把时机选在对方心情比较平和的时候。因为一些人由于劳累、遇到不顺心或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情上时,是没有心情来听你说话的。

    6.说三分话,辞能达意即可

    原文:子曰:“辞达而已矣。”

    大意:孔子说:“言辞不过达意罢了。”

    就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而言“辞达而已矣”是针对“巧言令色,鲜矣仁”而言的。

    但现在来理解,这句话更多的强调的是言辞能表达意思即可,反对雕琢浮夸的花言巧语或者不留情面的肆意攻击。

    事实上,“辞达而已矣”就是让我们说话时不要说的太满、太直。如果说三分话即已能让对方明白,那就没有必要把其余的七分也说了。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也许你会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无事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

    有这方面经验的人,一定会只说三分话,或许你会认为他们是非常狡猾的,是不诚实的。其实,你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每个人说话,都看对方是个什么样的人,如果对方不是一个以尽其所谈的人,你说出三分话,就不少了。

    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如果对方不是你深交相知的人,而你却畅谈所有的欲言,虽然你说出了自己的所有话,而对方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你所说的话,都是属于你自己的事情,对方是否愿意听你讲呢?

    如果你们之间关系浅薄,而你与他深谈,会显得你没有一点修养;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对方的,而你又不是他的诤友,所以他会觉得你不配与他深谈,虽然忠言逆耳,但是却显出你的冒失;如果你说的话是关于社会的,可是你并不能明白对方的立场究竟如何,你也不会明白对方的主张究竟如何,可你偏高谈阔论、畅其自己所言,那样会很容易招祸的!

    所以,逢人只需说出三分话,也不是不可说,而是不需要说,不必说,不应该说,那么与事无不可对人言也就没有什么冲突了。

    所谓的“事无不可对人言”,就是指你所做的每一件事,并不是必须向别人尽情地宣布,只说三分就可以了。那些有经验的人,是不是每件事都对人言,那只是另一问题,而他的只说三分话,那是不需要说,不必说,也是不该说的关系,那决不是不诚实、狡猾的表现。

    原本说话就有三个限制:人、时、地。如果不是其人就不必说;虽然得其人而没有得其时,这时也是不必说的;即使是得其人,也得其时,但却没有得其地,那也是不必说的。没有得其人,而你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已是很多了;如果你得其人,但是却没有得其时,你说出了三分真话,其实那是在给他暗示,你要看看他听到这些真话之后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你得其时,没有得其地,而你说了三分真话,其实那就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力了,如果有必要的话,你可以与他长谈下去,这样的人才能称做是通情世故的人。

    7.不能口无遮拦,胡乱说话

    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大意:司马牛问什么是仁。孔子说:“仁者说话谨慎。”

    司马牛说:“说话谨慎,这就可以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凡事做起来难,说起来来能不谨慎吗?”

    当颜渊、仲弓问什么是仁时,孔子作了正面回答,尽管是一内修一外用有所不同,可是当司马牛问什么是仁时,孔子却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有些顾左右而言他地说:“仁者说话谨慎。”

    这一微妙的区别,司马牛自己不会感觉不到,所以他又问(实际上有点软中带刺):“怎么,这就可以说是仁了吗?”言下之意是说:老师,您也把它说得太容易了吧,您整日给我们唠唠叨叨的“仁”难道就这么简单吗?想不到孔子依然一本正经地告诉他:“凡事做起来难,说起来能不谨慎吗?”

    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司马牛“多言而躁”,夸夸其谈。难怪得孔子要对症下药,借他问仁的机会对他进行教育了。

    其实,不仅司马牛要疑惑而有些不服气,就是我们也是会有同样的疑惑的。虽然孔子曾一再强调“敏于事而慎于言”,要求多做少说,但那作为儒学核心内容的“仁”,毕竟不会是把嘴一闭就可以实现这样简单罢。

    因此,也许的确可以说:“仁者说话谨慎。”但却不能倒过来说:“说话谨慎是仁。”

    那么为什么仁者要谨慎说话了?原因就在于他们知道语为心声,至少在别人听来是这样的,如果说话不够谨慎口无遮拦那就难免会惹祸上身。

    语为心声于你来说可能有些“冤”,可能你会觉得你说的话很多时候并不是你心里的想法,但在别人看来这往往就是你的真心话。

    口无遮拦可能不是出于你本心,但这往往让别人对你产生不良影响。但要人们的每一句话都经过细心斟酌在说出来也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和锻炼,我们才能自然而然的把话说好。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谁都会说话,但有些人说话总是欠考虑。口不择言,象机关枪扫人,一阵狂扫,只顾自己快活,不顾别人死活。

    我们还是先看几个笑话: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怀,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最后一位客人想:“不说他们就是我了。”主人的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由此看来,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口不择言,想说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说》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敢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生活中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实在太多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很“累”地不断自打嘴巴地说话的,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说话难,但也不能就此闭口不言,学会怎样说话就是很重要的事了。

    技巧是要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娴熟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说话不坚持原则,丢掉的就是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不会觉得难,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在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这题很难。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时,怎么办?崔永元出了个主意:那就实话实说,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这才是把话说好的有效方法,曲意逢迎固然能避口也不择言,伤及他人的手病,但也只是一时的避开,要真正的说好话,避免伤及他人,就一定要用心,把说好话锻炼成一种习惯,自然而然的说出来,实在不能说时,宁可沉默。

    8.口才决定成败

    原文: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大意:鲁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旺,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做国君很艰难,做臣下也不易。’如果真能知道做国君的艰难,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兴旺了吗?”鲁定公又问:‘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灭亡,有这样的话吗?”孔子回答说:“话不可以这样说啊。不过,人们说‘我做国君没有别的快乐,只是我说什么话都没有人敢违抗我。’如果说的话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说的话不正确而没有人违抗,不就近于一句话可以使国家灭亡了吗?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乍一听很有些危言耸听,哪有这样厉害的一句话呢?

    仔细想一想,尤其是联系到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发展来进行思考,“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说法其实也并非危言耸听,反倒还很有些深刻性在其中哩。

    以孔子在这里举出的两句话来看,“为君难,为臣不易”,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做领导人难,做中层干部也不易。没有一定的行政工作经验,是难以体会得到这句话的深度和分量的。相反,一旦能深刻体会到“为君难”,也就会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尽心于国事,做到了这一点,国家也就会兴旺起来。总而言之,这句话类似于唐太宗时的名言:“创业难,守成也不易。”很有些沉重而深刻的分量。另一句话是说到权力的绝对性问题。如果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只是想到自己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并且以此为乐,以权力为享受。就像安徒生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衣》里所讽刺的皇帝那样,放个屁都是香的,那也就离亡国不远了。

    可见,虽然语言不是原子弹,不可能一下子炸毁一个国家;反过来也一样,没有哪一句话可以像“芝麻开门”那样神奇,一下子就兴旺一个国家。但是,语言支配思想,思想决定大政方针和政策,所以,有时候,关键的一句话就是可以起到兴国亡国的作用。以我们所经历的时代来看,“抓党内军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不是搞乱了党,搞乱了军队,搞乱了国家呢?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待,每一句话是不是都起到了兴邦的重大作用呢?

    落实到我们个人来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代替,那就是:口才决定成败。道理同上面所讲的一样。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西方一位企业界人士说过:“所以要讲究说话的技巧,是因为许多人常常不假思索就信口开河,因而导致种种不良的后果。”他还说:“为了达到目的,说话时必须力求简单明了而且有说服力。但最重要的是,该说则说,不该说则不说,不了解的事就不该说,甚至突然想起的话题,也应该尽量避免向朋友提及。”

    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乱邦。所以老于世故的人,对人总是唯唯诺诺,可以不开口的,就尽可能做到三缄其口。

    在现实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中,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取、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

    随便说话的害处是非常多的。比如某君有不可告人的隐私,你说话时偏偏在无意中说到他的隐私,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对你非常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绝对不能向他表明你绝不泄密,那将会自找麻烦。唯一可行的办法,只有假装不知,若无其事;他有阴谋诡计,你却参与其事,代为决策,帮他执行,从乐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亲信之士,而从悲观的方面来说,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虽然谨守秘密,从来不提及这件事,不料另有人识破机关,对外宣传,那么你无法逃掉泄密的嫌疑。你只有多多亲近他,表示自己并无二心,同时设法侦察泄露这个秘密的人;对方对你并不十分信任,你却极力讨好他,为其出谋划策,假如他采用你的话,而试行的结果并不好,一定会疑心你在有意捉弄他,使他上当,即使试行结果很好,他对你也未必增加好感,认为你只是偶然发现,不能算你的功劳,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还是不说话为好;对方获得了成功是由于采纳了你的计策,而他又是你的领导,那么他必然会怕好名声被你抢去,内心惴惴不安。你知道这一情况后,就应该到处宣扬,逢人便说,极力表示这是领导的计谋,是领导的远见,一点也不要透露你曾经出了什么力量。

    你有得意的事,就该与得意的人谈;你有失意的事,应该和失意的人谈。说话时一定要掌握好时机和火候,不然的话,一定会碰一鼻子灰,不但目的达不到,而遭冷遇、受申斥也是意料中的事。有些奸佞小人,巧妙地利用了别人在说话时机、场合上的失误,拿他人当枪使,以达到损人利己的目的。

    常言道:“祸从口出”,为人处世一定要把好口风,什么话能说,什么话不能说,什么话可信,什么话不可信,都要在脑子里多绕几个弯子,心里有个小九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一旦中了小人的圈套为其利用,后悔就来不及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同事之间,哪怕感情不错,也不要随便把你的事情、你的秘密告诉对方,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你的秘密可能是私事,也可能与公司的事有关。如果你无意之中说给了同事,很快,这些秘密就不再是秘密了。它会成为公司上下人人皆知的故事。这样,对你极为不利,至少会让同事多多少少对你产生一点“疑问”,而对你的形象造成伤害。

    还有,你的秘密,一旦告诉的是一个别有用心的人,他虽然不一定在公司立即进行传播,但在关键时刻,他会拿出你的秘密作为武器回击你,使你在竞争中失败。因为一般说来,个人的秘密大多是一些不甚体面、不甚光彩,甚至是有很大污点的事情。这个把柄若让人抓住,你的竞争力就会大大的削弱了。

    9.说话不要太直接,曲径方可通幽

    原文: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大意:叶公对孔子说:“我的家乡有一个直率坦白的人,他父亲偷了羊,他便告发父亲。”孔子说:“我的家乡坦诚的人与你所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坦诚就在这里面了。”

    按照孔子的看法,一个人不能一味地讲究坦诚。换句话说,坦诚也有一定的讲究。

    说话坦诚固然很好,但也需要视情况而定,很多时候,说话要会绕,正所谓“曲径通幽”,轮船会“绕”才能避开险滩暗礁。做事时语言的把握也应如此,能走“曲径”,会让你在人际关系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而做事成功的机率也会大大增加。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谈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作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了。”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有弦外之音,但却妙不可言!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会泄露我国的核心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由此可见,在特定环境与形势下,正话反说,绕个弯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反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生活中,当有人求你帮忙时,如果实在做不到时,能直接拒绝最好,若碍于情面不好直言相拒,那就不妨婉言推掉,这样既可以不破坏双方的关系,还能让你免受无谓的烦恼。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当然你已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是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领悟到林肯的意图。

    此外,有时一些话如果不好直接说出来。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可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谢绝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与人约定参加活动,但你却忘了去参加,想起来时不免有些忐忑。这时,你如果直接说忘了,将会影响别人对你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向对方发出某种寓着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自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在乡属企业担任过多年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做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头。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你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做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