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课堂2:养育男孩-表达对男孩的爱,要讲究方式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早在2300多年前就这样写道:“在所有的动物之中,男孩是最难控制对付的。”男孩与女孩在生理发育和成长心理上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父母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要了解男孩不同的情感需求,注意自己表达爱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让男孩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男孩女孩大不同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你的儿子总喜欢把玩具卡车拆得七零八落,也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女儿那么喜欢给她的洋娃娃穿上漂亮的裙子。孩子自己也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好奇,想知道男孩和女孩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对这些以性别为导向的活动充满困惑。

    专家对未出生的老鼠大脑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在荷尔蒙起作用之前,男性与女性基因在数量和类型上就存在差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因为专家们曾经一度以为是男性或女性荷尔蒙“构成”了大脑,但现在看来男性或者女性的大脑应该是从一开始就存在区别的。

    男孩和女孩从出生起,各项生理指标就不一样,大脑的结构也不同,因而男孩和女孩感知世界、加工信息的方式也必然会有差异,对同一事物的行为反应也会有很大不同。家长们应该注意到男孩女孩的区别,更好地了解家中的小小男子汉。

    1.男孩的骨骼发育比女孩晚

    在骨骼发育上,女孩骨骼成熟要比男孩早,因此女孩更不容易骨折。而男孩在出生头一年,骨骼比女孩要脆弱得多,再加上男孩体内的男性荷尔蒙总是刺激着男孩好动的神经,多动的个性让男孩更容易受伤。

    2.男孩的感觉器官要比女孩迟钝

    在触觉上,触觉最灵敏的男孩也比不上触觉最迟钝的女孩,女孩对痛觉更敏感,更需要长时间的身体接触。

    男孩的所有感官中最灵敏的是视觉,而且男孩更适合看移动的物品,而女孩更容易辨别色彩和质地的差异,更喜欢辨别不同的面孔。这也就是女婴比男婴更容易与成人对视并进行非语言情感交流,而成人往往抱女孩时间比男孩时间多的原因。

    在听力上,男孩的敏感度也大大低于女孩,有时家长抱怨:“为什么我的话你听不见?”事实上男孩可能真的没有听见。而且,男孩的耳朵通常有一只比另一只更灵敏,所以建议家长观察男孩比较灵敏的那只耳朵,并对着这个耳朵说关键性的规则。

    3.男孩女孩感知方面有很大差别

    男孩的空间感比女孩强,比如,同样是搭积木的游戏,男孩更习惯平铺出广大空间,而女孩则更善于搭高。

    女孩的阅读能力通常比男孩强,综合说来,男孩阅读会三倍困难于女孩,而语言能力可能会比同龄女孩晚一年,但男孩的数学能力一般比女孩好。

    女孩的注意力比男孩更容易集中且持久,女孩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事务,善于协调;而男孩注意力相对要比女孩集中,所以男孩更擅长集中解决一件事情再做下一件。

    4.男孩女孩在情感和行为反应上的差别

    女孩喜欢用语言、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用哭泣来发泄自己的情绪;而男孩往往更倾向于通过行为和肢体语言来表达和发泄,比如,通过撞墙、挥打沙袋、拍打等行为发泄自己的愤怒,或是用拥抱表达自己的喜爱等。

    由于体内睾丸酮的作用,男孩比女孩更容易愤怒,更需要发泄,因而他们更需要也更喜爱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男孩比女孩更善于在大集体中进行社会交往,而女孩子相对比较喜欢小集体。男孩更具集体性,女孩更具个人性,而且男孩在集体的经历中,更容易做出个人的牺牲。

    此外,男孩的独立性比女孩强。到了一定年龄后,男孩需要一个身心都独立的空间,需要更多的自由可支配的感觉。

    以上这些,都是父母需要了解的,这有助于父母有针对性地教养好男孩。

    育儿心经

    男孩女孩在出生之前,就有着很大的不同。要培养出优秀的男孩,父母就要了解男孩与女孩的区别,看到男孩的优势和长处,以便更好地引导和发扬;同时,要注意到男孩的劣势和不足,以便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弥补和提高。

    对男孩进行正确的性别教育

    12岁的沈彬彬一直是个“乖乖男”,很少闯祸,让父母很省心。可是爸爸也渐渐发现彬彬身上的一些问题:这么大一个大男孩,说话还扭扭捏捏,跟女孩一样;有事没事总爱在妈妈身边转,有时候还撒娇;平时也不爱出门,不爱和同学来往,就在家看电视、上网;每次找家教,点名就要女老师。

    前不久,爸爸教儿子骑自行车时,儿子竟然吓得哭了,这更是让他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由于工作忙,儿子从小到大都是妻子在带。妻子喜欢女孩,小的时候总喜欢把彬彬打扮成女孩子,给他买各种漂亮的裙子和娃娃。爸爸觉得儿子现在变得安静胆小,很可能就是妻子对儿子不正确的性别教育造成的。

    我们都知道,男孩和女孩的行为、性格存在很大的差异。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性别行为特征是天生的,不用父母教,男孩长大后自然就会有一种男子汉气概。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一项不完全调查显示,35岁以下离婚人群中,40%的离婚原因是妻子认为丈夫“没有男子汉气概”。很多男人缺乏“男子汉气概”,往往就是因为男孩子从小性别教育的缺失或是父母不正确的性别教育。先天的遗传很重要,后天的培养更不容忽视,父母应该从小就重视男孩的性别教育,让男孩对自己的性别有正确的认识。

    1.给男孩照顾自己和别人的机会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独生男孩一般更受宠爱。父母的溺爱很容易腐化男孩的斗志。最新研究表明,独生子女家庭里的男孩普遍受到母亲宠爱的,最容易倾向同性恋和娘娘腔。父母应该多给男孩照顾自己和别人的机会,让孩子在自立的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带男孩上街的时候,可以把自己的手交给男孩,让男孩“领”着你;购物的时候,可以请男孩帮忙提东西等。男孩都有保护弱者的欲望和本能,父母应该抓住这一特点,更好地引导和教育孩子。

    2.不要给男孩错误的引导

    男孩在小的时候,对性别的辨别和认识主要依赖于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有的父母因为自己喜欢女孩,就故意把男孩当成女孩来养,比如,小的时候给男孩留长发、梳小辫,让男孩穿漂亮的裙子,教男孩给娃娃穿衣服等。错误的性别教育会让男孩产生错误的性别定位,这种定位不仅会是男孩具有女性化的倾向,而且即便是男孩成人结婚后,他也会因为这种错误的性别定位而缺少能力、责任感、使命感等男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3.对男孩的性别教育越早越好

    专家指出:“性别教育是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基础,是孩子对自身了解的启蒙,也是孩子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所以,从小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性别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男孩的性别角色意识从3岁后就开始建立了,而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是在青春期之后。因为6~12岁的小学阶段,男孩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学习社会知识和兴趣的培养上,他们的性别意识进入潜伏期。父母应该在3~6岁的时候就对男孩进行性别教育,这样有助于男孩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健康的人格,也为他们进入青春期后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4.男孩需要“性别”榜样

    很多家庭里,孩子的抚养和教育主要还是由女性角色来承担,而孩子从幼儿园开始,接触到的老师大多也是女性。在阴性化环境下成长的男孩,更需要“性别”榜样来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性别认识。

    父亲要尽量抽出时间来,和男孩一起做游戏,和男孩一起跑跳、攀爬,和男孩一起进行探索和试验。父亲的“性别”榜样能很好地培养男孩的“小男子汉气概”,提高孩子的自主能力和人格魅力。

    另外,父母还可以多提供机会,让男孩接触到更多的男性。比如,为孩子请男老师当家教,多邀请男性朋友到家里来做客,并鼓励孩子多和老师或客人交谈等。这样做对孩子养成正确地性别意识也是很有帮助的。

    育儿心经

    要培养出“有男子汉气概”的优秀男孩,早期的性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让男孩从小就对自己的性别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他才会对自己进行准确地定位,从而更好地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培养健全的人格。

    给男孩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意大利诗人但丁说过:“要是白松的种子掉在英国的石头缝里,它只会长成一棵很矮的小树;但是,要是它被种在南方肥沃的土地里,它就能长成一棵大树。”我们中国也有句古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说的都是环境会给一个人的成长带来重大影响。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才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培养健康优秀的男孩,父母首先应该给男孩一个和谐的家庭,用爱心去感染男孩,用爱心去关怀男孩,让男孩在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中学习和成长。

    1.尽量给男孩一个完整的家庭

    小然最近表现很不好,上课的时候不能集中精神,课后的作业也不能认真完成,还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甚至动手打人。这天小然又因为一件小事和同学打了起来,老师把他叫到了办公室。在老师的耐心询问下,小然才说出了原因。原来小然的爸爸妈妈最近老吵架,甚至还要离婚,他很担心,心情很不好,没办法专心学习。

    有研究表明,破裂的单亲家庭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显着的消极影响,单亲家庭的男孩违法犯罪率也很高。另外,据国外一家杂志研究显示,一个人离婚的倾向并不取决于基因,而主要由父母的婚姻状况决定。一定程度上讲,子女常常会“复制”父母的婚姻状况。该研究中的心理学家表示:“一个人离婚几率之所以增大,约66%应归咎于其父母离异这一事实。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往往来源于父母对待婚姻的观念。”因此,父母应该尽量给男孩一个完整的家庭,让男孩有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2.尽量不要在男孩的面前发生冲突

    尽管每一对夫妻之间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父母应该尽量避免在男孩面前发生冲突,不要当着男孩的面争吵,更不要当着男孩的面打架。有的父母甚至会把孩子带到自己的冲突中来,一吵架就打骂孩子,把自己的不良情绪都发泄到孩子身上。父母之间的每一次冲突,对男孩来说,都是一次极大的负面刺激,终日“硝烟”不断带给男孩的伤害甚至比离婚带来的伤害还难消除。

    父母在男孩面前发生冲突,还会影响到男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在父母的争吵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容易形成发生自闭、自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的男孩甚至会形成暴力倾向。这必然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社会交际,严重的还会形成人际交往障碍,影响男孩的长远发展。

    3.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

    和谐的亲缘交往关系,是男孩适应复杂社交的一个重要条件。父母的态度行为都会成为男孩今后行为准则的一个主要参照。因此,父母应该给男孩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亲相爱、和睦相处。

    父母之间、父母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相处模式,会自然而然地被男孩所沿袭,运用到他自己的人际交往中去。父母之间互相体谅、互相关心,男孩就更容易养成宽容温厚的性格;父母尊敬长辈、孝顺老人,男孩就会懂礼貌、有责任意识;父母与其他的家庭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关系融洽,男孩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就会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交到更多的朋友。

    4.父母要和男孩成为好朋友

    男孩也是家庭的一员,因此,和谐家庭的构建,离不开男孩的帮忙。生活中也会有这样的家庭,父母之间关系很融洽,可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父母与男孩之间的关系很不好。要培养快乐的男孩,父母就应该多关注男孩,和男孩成为好朋友。

    育儿心经

    和谐的家庭要求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是友爱的、互助的、温馨的。在这样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男孩才能由衷地感到快乐,并能从父母的身上汲取到良好的行为习惯,熏陶出优秀的道德品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理解男孩的冒险行为

    有人曾经得出过这样的结论:有男孩的母亲平均寿命要比有女孩的母亲短。这个结论是否科学暂且不论,倒是道出了不少母亲的心声。

    曾有一位母亲把自己带大两个儿子的经历说成是“每天都生活在提心吊胆中”;一位母亲说,儿子3岁半的时候,就已经“攀登过”家里的每一件家具,并且好几次从上面摔下来,可他依旧乐此不疲;还有母亲反映,儿子最喜欢拿铁丝往插线板里戳;上动物园的时候,只要家长稍不注意,儿子就会爬到很危险的铁栏杆上去,试图和里边的动物“亲密接触”。

    这些调皮又常常冒险的男孩,往往让父母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父母能了解男孩冒险行为背后的原因,并正确地进行引导,调皮好动的男孩也就不再会让人时刻提心吊胆、不得安宁了。

    1.爱冒险是男孩的天性

    男孩从小比女孩大胆,喜欢冒险,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男孩体内存在大量的睾丸素,从出生起,男孩体内睾丸素的分泌就远远高于女孩。这些睾丸素会使男孩们体内产生很多的能量,正因为如此,他们需要进行一些冒险的行为去释放这些能量。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男孩爱冒险、爱争斗、喜欢出风头等倾向都与睾丸素的分泌直接相关,也就是说,爱冒险是男孩的天性。因此,父母应该改变观念,正确对待男孩的冒险行为。

    “赶快下来!你爬那么高干吗?摔下来怎么办?”“别闹了好不好,真是吵死人了!”“你能不能安静地坐会儿,真是愁人!”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话。很多父母都不喜欢太好动、闹腾的男孩,他们认为那样的男孩爱惹事、不服教管。父母这样的做法是违背男孩的天性和成长规律的,在男孩的成长中,大量的运动是不可少的,他们依靠跳跃和攀爬等行为和动作来消耗体内的睾丸素,以促使大脑的健康发育。因此,当男孩有冒险行为时,父母一定要给予理解,包容他们。

    2.为男孩的冒险行为创造条件

    一些简单的冒险行为,父母可以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但是父母也要让男孩认识到,有些冒险活动需要在大人的指导下才能进行,还有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冒险活动,则更应该接受专业人士的指导,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后才能进行,决不能闹着玩。

    对于这样的冒险活动,家长应该尽量地为男孩创造条件。比如,孩子想和同学一起去攀岩,父母应该先帮助孩子认识到单独活动的危险性,然后可以带孩子去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然后参加一些比较正规的攀岩活动。

    3.鼓励男孩勇敢去冒险

    男孩在冒险的过程中,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快乐和收获,每克服一个困难,男孩就会增加一份自信。冒险行为中体验到的成就感会激励男孩更勇敢地去面对困难和挑战,鼓励男孩在自己感兴趣的未知领域开拓进取,从而实现自己的梦想。

    男孩在冒险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伤害,但是不能因为担心就去禁锢男孩的手脚,把男孩拴在书本上。父母应该鼓励男孩勇敢地去冒险、积极地去尝试新鲜事物,从而激发孩子的斗志和活力,让男孩赢得生活的主动。

    育儿心经

    爱冒险是男孩的天性,父母要改变自己的态度,正确对待男孩的冒险行为。父母要鼓励男孩勇敢地去冒险、积极地去尝试,帮助男孩认识到冒险的性质,并为男孩的冒险行为创造条件,从而让男孩更好地体验冒险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男孩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

    满足男孩的探索心理

    一位爸爸苦恼地说:“我真拿儿子没办法,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回答完一个还有下一个,凡事都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很多爸爸反映男孩不仅爱问“十万个为什么”,还爱动手,喜欢“搞破坏”今天把爸爸的剃须刀倒腾坏,明天把家里的收音机拆的七零八落,没两天又把家里的闹钟大卸八块;再大一些的男孩,甚至会拿着自制的工具拆修照相机、电视甚至电脑。男孩的破坏几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至于很多家长不得不防小偷一样,把男孩感兴趣的东西都锁起来。

    家有“破坏大王”,真是让家长们头疼不已。其实“搞破坏”是男孩的天性,是男孩子探索心理的表现。男孩总把玩具拆得七零八落,是因为他想知道这个玩具是怎么运动的,或者想看看这个玩具还有没有其他的玩法。男孩这看似破坏的举动背后,往往隐藏着男孩异于常人的天赋,因此,父母应该在满足男孩探索心理的同时,帮助男孩挖掘自身的潜能和优势。

    1.要宽容男孩的破坏行为

    我国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爱搞破坏,失去的只是可估量的价值,而得到的却是小孩一生受之不尽的无穷财富——思考、创造和智慧。”面对男孩的破坏行为,父母应该持宽容的态度。因为好奇和探索,是男孩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父母应先给予肯定,鼓励孩子积极地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男孩的智慧,让男孩学到更多的知识。

    2.认真对待男孩的提问

    男孩们由于年龄、经验、阅历和知识储备的限制,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不是荒唐可笑,就是过于简单,或者钻到了牛角尖里。比如,男孩看到小鸡破壳,就会缠着父母问:“我是不是也是从蛋壳里出来的啊?”如果父母回答说“不是”,那男孩就会继续往下追问,让父母无法招架。

    对于男孩的提问,父母应该认真对待,不应该以成人的眼光进行评判,也不能因为害怕孩子追根究底就胡乱回答。男孩提问,证明他在认真的思考,父母应该给予耐心解答,并对他积极主动的思考给予赞赏和肯定。

    3.参与到孩子的探索活动中

    男孩强烈的好奇心只是一种无序、自发的本能,仅靠这种好奇心无法清楚、准确地观察和探索种种他未知的现象,更不能掌握其本质和规律。父母应该走进男孩的世界,参与到男孩的探索活动中去。

    比如,和男孩一起打开电脑,了解电脑的主要部件和工作原理;带男孩一起去参观工厂、农作物栽培基地,开阔孩子视野的同时,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观察和寻找问题的答案;和男孩一起做一些光、电方面的小实验,让男孩在动手的同时,学到相应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认识到不当使用火、电的危害等等。

    4.挖掘男孩“破坏性”背后的天赋

    扬扬最喜欢的玩具竟然是两根拇指粗细的短棍,走到哪敲到哪。碗盘、杯具、茶几、衣柜、栅栏……凡事能发出声音的东西,他都一定要尽情敲打一番。对于扬扬的破坏行为,爸爸并没有过分地批评,而是带他去了乐器城,买了一套架子鼓,还买了几张教学光碟和演唱会的光盘。这下扬扬开心了,每天都要花好几个小时来观看教学视频或是演唱会,边看边敲,玩得不亦乐乎。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扬扬的架子鼓竟然敲得有模有样了,还说长大以后要组一个自己的乐队,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

    男孩的“破坏性”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天赋:探索能力、创造才能、思维能力、动手能力……有人说,父母对于孩子,缺少的往往是发现。因此,父母千万不可小瞧男孩的“破坏行为”,而应该多观察和发现,并及时正确地引导男孩的行为,挖掘男孩的潜能,为男孩的成功创造条件。

    育儿心经

    男孩在婴幼儿时期,就会表现出比女孩更强的好奇心。男孩的破坏行为,往往是出于探索的心理。父母要尊重男孩的天性,鼓励并积极地参与他的某些活动,挖掘他行为背后的天赋,并进行合理的引导,这会使孩子受益一生。

    男孩也需要爱和关注

    一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为了不显示出性别,他给一个一岁多的婴儿穿上一身中性的衣服,然后告诉一组父母,这个孩子是女孩;对另一组父母却说,这个孩子是男孩。然后要求这两组父母分别陪这个婴儿玩。

    结果,第一组父母大多都拿出布娃娃让“女孩”玩;而第二组父母给孩子玩的玩具却是小玩具枪和小足球。试验到了最后阶段,两组父母都经历了一个特殊的情况——这个孩子突然被一个会发出奇怪声音的玩具吓了一跳,并大哭起来。

    然而这时,两组父母的表现却截然不同:第一组父母看到“女孩”被吓哭了,便连忙去安慰她,并告诉她不要害怕;而第二组父母却不太在意“男孩”的哭泣,他们认为一个男孩子被一个玩具吓哭,是很没出息的一件事。甚至还有些家长认为这是“男孩”在故意给他们制造麻烦。

    最后,试验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家长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主要取决于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生活中,家长对男孩的教育往往比女孩要严厉得多,父母给予女孩的关注和呵护远远比男孩要多:同样是摔倒哭泣,女孩会很快被扶起来轻声安慰,而男孩常常被要求自己爬起来,还被要求要有“小男子汉”的样子,不准哭泣;同样是犯错误,女孩常常轻易就得到父母的原谅,而男孩却常常会受到惩罚。其实,家长这样的反应和教育方式对男孩来说,是很不公平的。

    教育学的研究显示,对于年龄比较小的男孩来讲,他们在生理上和情绪上都要比女孩脆弱,更需要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

    研究表明,对于刚出生的婴儿来讲,男孩比女孩对痛更加敏感,当他们感觉潮湿或不舒服的时候,男孩更容易哭泣。

    当孩子长大6个月大时,女孩可以通过吮吸手指和玩玩具等方式寻求安慰,但男孩不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除了在生理上要比女孩脆弱之外,在情绪上也会表现得更为脆弱。他们不但爱哭,而且情绪很容易就会变得烦躁,烦躁的时间也要比女孩长很多。

    儿童心理学家曾进行过这样的试验:让几个男婴和女婴的母亲陪孩子玩耍,并在孩子兴致正浓的时候停止陪伴,并板起脸假装生气。面对这样的状况,男孩往往表现得更为愤怒,他们要么想让母亲抱他们起来,要么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好像要逃走,而且男孩哭泣和烦躁的次数要比女孩多很多。在实验结束后,母亲们都想通过安慰使自己的孩子恢复平静,例如抚摸他们,认真地注视他们,同他们说话等等。结果表明,女孩的情绪更容易恢复,当母亲拿着玩具跟她们玩耍时,她们的注意力很快被转移,母亲的轻声安慰和抚摸让她们很快重新高兴起来,而男孩却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平静。

    当男孩得到父母的爱和关注时,他的内心才会感到安全。父母不应该吝啬自己的关爱,而多给男孩一点耐心、一个拥抱、一声轻言细语的安慰,帮助他走出糟糕的情绪,更快乐地成长。

    育儿心经

    每一个孩子都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保护的,男孩也不例外。父母应该尽量满足男孩的心理需求,给他爱和关注,让他有足够的安全感。这样,他才能更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温和地改正男孩的错误

    在家庭教育中,如果女孩犯错误,家长往往会先和女孩讲道理、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但对于男孩,家长往往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有的甚至上来就动手。家长这样的教养方式对男孩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一天凌晨,银川“11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电话,说在银川化肥厂附近有一个出租车司机被人杀害了。当4位民警赶到出事地点时,预先埋设好的炸药突然爆炸,3名警察当场死亡,一位没死,却被歹徒捅了32刀……这就是曾经轰动全国的宁夏“4.20特大袭警案”。破案之后,人们更为震惊:罪犯竟然是一对亲兄弟!主犯杨杰,小时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孩子,爱歌唱,爱写诗,会拉小提琴,还是个二级鼓手,在他第一次进监狱时还得过全国劳改系统罪犯小提琴比赛一等奖。一个天才少年,却成了杀人恶魔,原因何在?杨杰爸爸的回忆为我们找到了答案。在被问到是怎样教育儿子时,杨杰的爸爸说:“为了把杨杰教育成一个听话的孩子,我时刻都极其严格地要求他。一次,我边洗脚边跟他说话,他顶了一下嘴,我就把半盆洗脚水连同盆一起扣在他头上;我觉得游泳太危险,禁止他游泳,他不听,我就扑到跟前把他按在水里使劲淹他;在上小学时,挨打更是成了杨杰的家常便饭……”杨杰爸爸的“棍棒教育”给了儿子一个恐怖的世界,父亲的教育方式不仅没能让儿子在改正错误的同时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反而把儿子变成了一个杀人犯。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32.0%,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问题。而男孩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不良的教养方式。

    中国有句古话“不打不成器,棍棒出孝子”,这句话在男孩的教育过程中,常常被提起。然而,美国着名儿童教育家西阿?洛克认为:“无论是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而言是不大容易的。而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是孩子改过的少,怨恨父母的多。”专制的父母,只会一味地禁止、压制孩子,这样往往更容易激起男孩的逆反心理,起不到相应地效果不算,甚至会把孩子推向毁灭的深渊。

    一位国外的儿童教育专家曾说过:“孩子的生活环境给他们造成的对应性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如果孩子生活在暴力之中、地狱之中,他就会成为魔鬼。”心理学家研究指出:“杀人犯大多是在暴力的、缺乏爱的环境里培育与成长起来的。”美国监狱提供的一份详细的分析报告指出:“85%的刑事犯是因其对爱的基本需求和个人的尊严没有得到满足而导致犯罪的。”

    临床的研究与实践证明,男孩的人格、情绪特点、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等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密切相关。父母不同的教养方式,就会培养出不同个性的男孩。如果父母经常对拒绝否认男孩或严厉惩罚男孩,男孩就越可能多地表现出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冒险等特征,也更易产生焦虑、担忧及某些强烈的情绪反应。

    因此,父母在教养男孩的过程中,应该多给男孩一些耐心,尽量温和地帮助他改正错误。太过严厉的苛责甚至是打骂,往往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男孩的恐惧和叛逆,扭曲男孩的性格。

    育儿心经

    男孩犯错时,也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宽容。父母民主的姿态、温和的态度,往往更能赢得孩子的尊敬和信任,让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父母的引导和教育,改正自己的错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