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那些事儿-湘军的命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进城三部曲

    当湘军像洪水猛兽一样涌进了天京城以后,他们最关心的就是女人和财富,那些奄奄一息的老人和孩子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在他们抢夺金银和女人之余,如果高兴了就给他们一刀,结果了他们的性命,如果不高兴甚至懒得去动手杀死他们,而是直接用马蹄踩死他们。所以,天京被攻破以后,历史上曾经繁华一时的金陵无疑即将面临着一场灭顶之灾。

    我们在感慨之余还是先把镜头拉向城破的那一刻吧。同治三年,六月十六,中午,随着炸药的爆炸,天京城一段20多丈的城墙被炸塌,落下的砖石砸死了朱洪章先锋营的400多名战士,后面的湘军将士立刻前赴后继地踏尸而过,冲入城内。

    城内一万多名守城将士同湘军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攻守战,之后,朱洪章的先头部队被消灭一千多人。

    这样看来,在攻城时打头阵是多么愚蠢的选择。对湘军个人而言,选择了打头阵就选择了功败垂成,就选择了在幸福即将降临的时候,公然拒绝了获得幸福的机会。

    而那些没有打头阵的人是多么的聪明和幸运,随着湘军像水一样涌进天京城,太平军守军也只能落个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下场。天平天国气数已尽,光凭一万饥肠辘辘的太平军怎能抵挡得住五六万如狼似虎的湘军呢?

    更何况,湘军死皮赖脸地在城外苦苦守候了两年多,等的就是这一刻。现在攻破了天京城,大家发财的机会来了,试问在这个改变命运的时候,谁还会耍迷瞪呢?

    大家都知道,太平天国自起义以来抢劫的各地官绅的金银财宝都聚集在这里,所以,进入天京城,就意味着金银财宝唾手可得。不过,天京军民是不会乖乖地把金银财宝交出来的!

    那么,湘军想要尽情地、毫无阻力地抢劫财富,他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杀人!杀人?杀哪些人——哪些人要杀,哪一些人不能杀,哪些人要尽早杀,哪些人要迟些杀,这些都要事先想清楚了。

    很显然,抵抗湘军入城的太平军是首先要杀掉的对象;奄奄一息的没有用处的老人和孩子是次要杀掉的对象,因为他们太碍事了,老挡着湘军抢劫的道路;年轻体壮又愿意投降的男子一时半会还不能杀,因为他们还有利用价值,类似于挖财宝、抢女人等力气活儿还可以靠他们完成;年轻貌美的女子当然没有人舍得杀掉,对付美人是不能用这么残忍的方法的,因为美人是用来享受的,至于被湘军享受过以后,她们是死是活这就要看她们自己的造化了。

    等到把一切阻力都扫除了以后,那么,湘军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抢。抢什么?这还用问?金钱和女人!金钱和女人去哪里抢?哪里的金银财宝和女人最多?这还用问,肯定是天王府。有一个人在抢这方面特别有天赋,他就是朱洪章。

    扫清挡道的障碍以后,朱洪章直接率兵攻进天王府。天王洪秀全生前曾因贪恋享受,把天王府修建得金碧辉煌,而且,有传言说洪秀全妻妾成群,都能赶得上大清皇帝。所以,朱洪章锁定了天王府这个目标,看来他的确比别人多长了一个心眼。

    可是就在朱洪章一伙攻入天王府大肆抢劫的时候,却没有发现天王府的主人——洪秀全。洪秀全去哪儿了呢?难道已经逃出天京城了?朱洪章在慌忙搜索宝物的时候心中一定怀揣着这样的疑问。

    有宝物可以抢,谁还管洪秀全呀,先把抢来的宝物和女人送回家再说吧!于是,朱洪章拉着一堆抢来的东西离开了天王府。

    等他们人去楼空以后,李臣典才急急忙忙地跑到天王府,可惜他来迟了一步,天王府早已被洗劫一空。李臣典实在不甘心就这么白白扑了一个空,于是他就命令手下仔细搜索,搜不到就给我掘地三尺,我就不信天王府还就真没有宝贝了!

    事实证明,他确实挖到了宝贝,只是这个宝贝让他无福消受。它虽然能让李臣典立个大功,却不能让他捞到多少好处。那就是洪秀全的尸体,洪秀全怎么会被埋在这里?原来,洪秀全早在天京城被攻破的一个半月以前就已经因吃草团中毒身亡。

    本来为了给自己留个全尸,也为了稳住天京军民的心,洪秀全死前命人将他的尸体秘密葬在天王府中。可是洪秀全机关算尽,最后还是没有逃出湘军的手掌心。李臣典挖出洪秀全的尸体以后,兴奋的同时,也不免有几分失落,这确实是一件不错的宝贝,可它却远远没有一堆金银财宝来得实惠。为了发泄自己的郁闷,他们对洪秀全的尸体施了极刑——刀戮火焚、挫骨扬灰。

    顾名思义就是在用刀杀尸以后,再用火烧成灰烬,之后再将骨灰和火药,装入炮口,用大炮把洪秀全一炮轰得灰飞烟灭。试问,湘军和太平军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似海深仇,以至于湘军要用这样的极刑来对待洪秀全?湘军和太平军、曾国藩和洪秀全之间真的就这么苦大仇深吗?他们本来都是清朝封建统治下的难兄难弟,曾、洪二人一个生于湖南,一个长在广东,如果从个人恩怨上来讲,他们无冤无仇。可是,因为不同的政治立场,因为不同的人生目标,他们走上了对立的道路,并展开了为期11年的持久战。

    直到他们其中的一方倒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才终于彻底结束。在政治领域里,没有天生的朋友,也没有天生的敌人,只有天生的立场。立场不同,就注定两个人要走上两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然而更多没有参与政治的人,一样都成了政治的陪葬品。

    比如说,前赴后继的太平军将士,再比如说客死他乡的湘军将士,历史从来都是残酷的,而且历史也不会因为它的残酷而停下前进的车轮。

    就在湘军大肆抢光了天京城的财宝,杀光了替湘军挖宝的苦力以后,他们开始认识到,他们只是清廷剿灭太平军的一支枪罢了。他们不是什么VIP,不是想干什么都没人敢管的皇帝老子,他们这么大肆杀、抢,万一传到京城,朝廷要是怪罪下来,那就惨了,到时候到手的银子也得给人家拿出来,还有可能赔上自己的性命,怎么办?

    不如一不做二不休,一把火烧了金陵城,让他们无据可查,到时候死无对证,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于是,湘军在抢光、杀光以后,一把火烧了天京城。

    原本一个繁华的天京城,在湘军的铁蹄践踏过以后,彻底变成了废墟。杀、抢、烧成了湘军进入天京城的三部曲,只是这曲子听上去让人胆战心惊,听完以后,依然心有余悸。

    一次抢个痛快

    同治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就在湘军攻陷天京城的第8天,曾国藩从安庆英王府动身,赶来江宁视察。并于九月初一,将湘军总指挥部迁到江宁。

    虽然,曾国藩没有直接到天京城内,但是,江宁紧邻天京,城内所发生的一切,曾国藩不说能够了如指掌,至少也能知道个大概。

    对于湘军攻进金陵以后的“光辉事迹”,曾国藩也早已耳闻。出于政治影响,他曾多次告诫老九,不要做得太明显、太嚣张,省得招来流言蜚语,并派自己的幕僚赵烈文前往金陵负责监督工作。

    赵烈文作为一介书生,又没有任何军权,他的到来对曾国荃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更不可能起到一点儿约束作用。曾国藩派这样一个不可能起到什么作用的人来监督金陵的工作,其目的难道真的是要制止金陵浩劫吗?

    我们不妨从以前曾国藩对老九烧杀抢掠的态度入手,来分析一下他对曾国荃烧杀抢掠的态度。曾国荃每打完一次胜仗都会请假回家省亲,其实就是将抢劫来的财物运回家。每次,曾国藩的态度都是,你不应该这么干,而不是你不能够这么干。

    在不应该和不能够之间到底又存在着怎样一种实质性的区别呢?很明显,不应该,是在用道德标准约束一个人,而不能够,则更多的是用法律标准约束一个人。曾国藩对曾老九说,九弟呀,你不应该这么做。无疑就是说,你做了也没人敢把你怎么样,只是咱们曾氏兄弟可能会在良心上过意不去。

    可是良心在战乱的年代能值多少钱呢?所以,曾国藩表面上派人过来约束曾国荃,而实质上是在给自己纵容湘军抢劫作掩护。

    所以,曾国荃对于自己部下的烧杀抢掠行为,依然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这就更加助长了湘军在金陵城的恶劣行径。

    相反,曾国藩作为湘军最高统帅,如果他下令坚决制止湘军的烧杀抢掠行为,有谁敢不听呢?即使是他们抢获大量的金银,如果曾国藩有意要将天京城的财富上缴朝廷,他总能找到办法,让手下的湘军把吞下去的金银都吐出来。但从他后来给朝廷的奏折上,不难看出,他根本没有想要把天京城的财富上缴朝廷的意思。

    只是“不谙世事”的赵烈文,接到曾国藩的指派来到了金陵以后,尽职尽责地记录下了当时湘军劫城的一些内幕。

    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计破城后,精壮长毛除抗拒时被斩杀外,其余死者寥寥,大半为兵勇担抬什物出城,或引各勇挖窖,得后即行纵放,城上四面缒下老广贼匪不知若干。其老弱本地人民不能挑担,又无窖可挖者,尽遭杀死。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斫戮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老者无不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野……”“城中遍掘坟墓求金”。

    中丞(对“省长”及以上官员的敬称,这里指曾国荃)禁杀良民,掳掠妇女,皇皇告示,遍于城中,无如各统领彭毓橘、易良虎、彭椿年、萧孚泗、张诗日等唯知掠夺,绝不奉行……又萧孚泗在伪天王府取出金银不赀,即纵火烧屋以灭迹。

    伪忠酋系方山民人陶大兰缚送伊营内,伊即掠美,禀称派队擒获,中丞亦不深究。本地之民一文不赏亦可矣,萧又疑忠酋有存项在其家,派队将其家属全数缚至营中,邻里亦被牵曳,逼讯存款,至合村遗民空村窜匿。

    从赵烈文的记录当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湘军将领虽然广告宣传工作做得不错,大家都知道不能抢掠,不能烧杀,不能祸害百姓,可是却没有人奉行。很明显,到处贴的宣传告示只不过是给外人看的,不至于哪被天朝廷微服私访的大臣抓到把柄。于是很讽刺的一幕上演了,一张写着不许烧杀抢掠的告示周围,湘军个个都在奋勇烧杀抢掠,而且他们的主帅远远地看着他们疯狂的举动,却在城墙上大喊:一次抢个痛快吧!

    或许有人会问,他们这么做脸皮是不是也太厚了?良心是不是被狗给吃了呀!呵呵,跟这些抢红了眼、杀红了眼的狂人谈廉耻、讲良心,你就不怕他们反过来问,你是不是疯了?

    廉耻和良心从来都只对有廉耻和良心的人有作用,不懂廉耻、没有良心的人从来不会因为这些而感到羞耻和内疚。所以对于他们的举动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

    只是,让人不解的是,无名小卒做点儿疯狂的事情还可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些有身份有脸面的主帅、大将或是读书人,也这么疯狂地烧杀抢掠,是不是也太有失身份了呀?!

    的确,这些人当然不会像跳梁小丑一样,表现得这么没出息,可是他们看着这些小兵们欢畅地抢劫金银和女人,他们会无动于衷吗?

    肯定不会,要不然他们千方百计地炸毁城墙攻入天京城又是为了什么呢?那么他们又是用什么样的办法获得财物的呢?那些小兵们抢劫来的财物和女人又弄到哪里去了呢?

    金银哪儿去了

    众所周知,每个当官的都要面子,当然也包括那些根本不要脸的官员。看着白花花、金灿灿的黄金白银,谁能不动心呢?当官的也是人,他们也会动心,可是有谁见过高官亲自下手抢劫的呢?没有人见过,因为,当官的有的是特权,他们只需一个眼神或是一个动作,就会有很多小兵屁颠屁颠地去为他们卖命。

    所以,表面看上去抢得欢快的小兵们,其实只不过是各个湘军头目的代理人罢了,他们抢劫来的财富哪敢独吞呢?谁都知道,命是最重要的,不首先喂饱自己的上级,哪有自己吃饭的份儿呢?

    所以,湘军士兵们抢劫到财物以后就开始从下往上,一级一级地自动缴纳财物。有时为了抢得更多,缴得更多。自己捞得更多,湘军内部各营之间,甚至出现了火并的现象,跟现在电视里演的古惑仔一样,为了抢占地盘和金银,不惜自己人砍自己人。

    当然,下边再乱,也影响不到上头的利益,所以,谁做得最高,谁的官职最大,谁最终得到的财物也就最多。当然在湘军中,这个得利最多的人无疑就是曾国荃。当成堆成堆的金银财宝堆在了曾国荃面前时,曾国荃开始甜蜜地发起愁来,这么多金银要怎么安置呢?

    按照曾国荃一贯的作风,金银抢到了,接下来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它们运回老家,当然他的老部下们也得到了他的这一真传,更何况这次抢来的金银又不是几个口袋能够装得下的,所以运回老家实在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金陵处于长江下游,走水路用船运输财物回湖南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于是,经典的一幕出现了:金陵城外的长江之上鳞次栉比地停靠着无数大大小小的船只。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泊船水西门,见城上吊出木料、器具纷纷”,可见这些船只不只是运输金银财宝,连金陵城的木料都给拆下来运回了湖南。

    偌大的一个金陵城,就这么被抢光、杀光、烧光以后,什么事都没有了吗?朝廷远在北京没有机会见识到这一场举世罕见的屠城,可是周围的百姓、官员呢?

    他们会就此闭上他们的嘴,轻易地放过这场惨无人道的烧杀抢掠吗?相信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会对这件事视而不见。或许他们没有能力制止,但是至少他们可以控诉,可以帮数万冤死在湘军刀下的百姓说句公道话,至少他们还可以告知世人当时的情况。

    无疑,在湘军的这次屠城之中,最遭殃的莫过于百姓。由于在天京城破的时候,湘军就忙着抢钱了,根本不在乎太平军。所以有能力的太平军大多都逃了出去,坚决抵抗的也不过几千人,后来死在湘军刀枪之下的大多都是普通百姓。

    据赵烈文在《能静居日记》中记载,当时金陵城“尸骸塞路,臭不可闻”,“秦淮河上,尸首如麻”。湘军不仅随便杀死老弱病残,还在抢劫金银以后,还将替他们干苦力的青壮年男丁统统杀死,有时就连从外地回到金陵的百姓也不放过。

    可见当时湘军是多么的疯狂,而在湘军的疯狂屠城中,受苦最大的就数女人了。他们不仅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撕扯妇女的衣服,而且被抢来的妇女一般都会被湘军奸淫至死。其中,最热衷于奸淫妇女的就数曾国荃的部下李臣典。

    李臣典当年27岁,可以说风华正茂,可是由于他在攻破天京以后大肆强奸妇女,10天之后,体力不支,一命呜呼了。

    朱孔彰曾在《中兴将帅别传》中毫不隐晦地指出李臣典自恃年轻,奸淫妇女过度,是其生病的根本。(公恃年壮气盛,不谨,疾之由也。)而那些在湘军蹂躏后有幸没死的女子,大多也都被湘军用船运回了湖南,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

    像这样的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如果就此随着金陵城的烟火而被湮没,是不是太对不起这帮豺狼虎豹一样的湘军了呢?

    所以,每一个有骨气、有正义感的见证人,都应该勇敢地站出来揭露湘军的野蛮行径。于是,湘军屠城的消息很快传遍大江南北,也很快传到了北京,传到了两宫太后的耳朵里。

    这下就要看曾氏兄弟怎么跟两宫太后解释了。

    曾国藩的担忧

    攻陷天京也就意味着太平天国起义彻底失败,大清政权也随之少了一个劲敌,同时也意味着湘军为大清政权立下了一个大功。可是,这一切都让曾国藩高兴不起来。

    不仅因为湘军很可能会落个飞鸟尽良弓藏的下场,还因为,曾国藩早就在湘军开赴天京之前就曾反复告诫过曾国荃,要戒骄戒躁,低调行事。而现如今,曾国荃抢了一大堆的金银财宝回湖南,长着眼睛的人都能看得到,这要让朝廷知道了,曾国藩该怎么收场呢?

    更何况,曾氏兄弟为了包揽大功,曾得罪过许多官员。现在湘军犯下这么大的错,他们会轻易放过这么一个公报私仇的好机会吗?如果两宫太后和议政王听信了他人的“谗言”怎么办?

    到时候别说功劳了,就连苦劳湘军都不一定能捞得到,现在该怎么办呢?纸总是包不住火的,难道就这么跑到两宫太后那里去认错,去领罪吗?

    如果这是曾氏兄弟想要的结果,那么他们就不会挖空心思地包打天京了。所以,他们不能就这么轻易认输,更不愿就这么轻易认错,至少现在他们还不能这么做,因为他们手中还有一张王牌——湘军。

    只要有这张王牌握在手里,曾氏兄弟还怕什么呢?虽然,湘军现在做出了一些让全天下人都不能容忍的事情,但是,有一个人可以容忍,这个人就是慈禧太后。当然如果从个人感情上来说,慈禧绝对不会允许湘军这么猖狂。可是,为了大清政权,也为了自己能够继续掌握大清政权,慈禧必须容忍湘军犯下的错,为什么呢?

    这还用问,清军不仅人数不多,而且远远没有湘军强悍。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做后盾,想要发言权只能是扯淡!所以,即使两宫太后在曾国藩面前依然可以表现出一副压倒一切的权威,可是她们心里照样会畏惧曾国藩三分。

    这就是政治,没有军队就没有发言权!要知道,为了剿灭太平军,清政府已经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现在的大清朝已经筋疲力尽,再也经不起折腾了。如果湘军再闹起事来,清政府可真是没法收拾,所以即使湘军现在犯了错,清政府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天京屠城事件清政府可以做出让步,可是之后呢?你曾国藩还想不想在大清朝为官呢?如果想,那么曾国藩该怎么做好这个官呢?如果不想,你曾国藩又要何去何从呢?

    如果,曾国藩选择继续为清政府效力,那么,清政府会允许一个臣子手握重兵,时刻威胁到它的存在吗?不可能,没有一个政府可以这么大度,更何况大清朝现在的掌权者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器鬼呢?

    如果,曾国藩真的选择沿着这条路走下去,那么,湘军就会成为他为官的负担。要做人臣,就要表现出甘为人臣的姿态,就不能天天表现得比老总还牛,否则,你一定会死得很难看。

    虽然,曾国藩也曾想过自立为王,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又打消了这个念头,而现在他不由自主地再次燃起这个念头,为什么?

    因为,如果他选择前者,他就必须割舍自己辛苦十几年练就的湘军。而湘军一直以来都是曾国藩最坚实的后盾,是他最后一张救命的王牌。

    假如没有湘军,曾国藩还能依靠自己以前立下的战功在朝廷里立足吗?他能吗?朝廷会给他这个机会吗?

    这些问题真的很难回答,所以,曾国藩现在必须头脑清醒地去分析一下这些问题。

    而在曾国藩前去江宁视察之前,六月十八日,曾国藩接到九弟的天京捷报以后,立刻按曾国荃描述的金陵的情况上报给清政府了。可当曾国藩来到江宁以后,才发现,事实却跟曾国荃描述的大相径庭。

    金陵城内并没有十万太平军,更多的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所以,曾国荃所说的剿灭太平军十万大多都是百姓。而且,在天京城破之后,少主洪天贵福并没有“举火自焚”,而是趁乱逃走。

    此外曾国藩在提审忠王李秀成时,从李秀成的自述中得知,天京城内果然藏有大量金银珠宝,跟曾国荃描述的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

    如果,朝廷得知了天京内幕,哪里还有他们兄弟的活路?!按理说,像李秀成这样的VIP 级别的罪犯应该押送北京由朝廷亲自审问、定罪而后处死。可是一旦李秀成到了北京,那么,曾国荃的所作所为就会被朝廷得知,到时候,不管曾国藩怎么解释都难逃欺君的大罪。

    再加上曾国藩来到金陵以后也亲眼目睹了金陵满目疮痍的惨状,他亲眼看到了遍地的尸体,看到了街边躺在死人堆里嗷嗷待哺的幼儿,看到了四周被烧得破败不堪的民宅,看到了到处被挖开的地窖……这一切都让曾国藩不寒而栗,他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他更不敢想,可是,求生的本能迫使着他必须去想。

    那就将错就错,销赃灭迹,给清政府来个死无对证。于是,曾氏兄弟在牢房中秘密将李秀成杀害,之后,他们篡改了《李秀成自述》,用于掩饰他们兄弟谎报军情、掩盖事实的罪行。

    可是,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而且事实永远都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谎言而被埋没。所以即使曾国藩为了掩人耳目做了很多努力,可是真相大白的一天并没有因为他的努力而迟到。

    朝廷的赏赐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一日,曾氏兄弟连同湘军接到了朝廷的封赏谕旨。朝廷对曾国藩的封赏同六月二十四日朝廷的第一道圣旨差不多,都是加曾国藩太子太保衔,赐封一等侯爵,赏戴双眼花翎。

    只是这次朝廷对曾国藩练兵以来的功绩进行了表彰,此外,还对攻克金陵城的湘军将士们进行了表彰。

    封曾国荃为太子少保、一等伯爵;封李臣典、萧孚泗分别为子爵和男爵;封朱洪章、刘连捷、张诗日、彭毓橘等为骑都尉或轻车都尉。

    让湘军将士们不知所云的是,朝廷还发下了另一道圣旨,加封僧格林沁为贝勒、官文为伯爵、李鸿章为伯爵等。

    这几个人当时都不在金陵湘军大营,就算要加封他们也没有必要将圣旨送到湘军大营呀?而且对这几个人的加封都不在曾国荃之下,他们凭什么可以和曾国荃平起平坐,朝廷这是什么意思?

    还没等湘军将士们弄清楚朝廷的意思,又一道圣旨到了。在这道圣旨里,朝廷明确地指出,据浙江方面奏报,由于曾国荃指挥不当,以至于让太平军幼主从金陵逃脱;并指责曾国藩欺君罔上,谎报军情;同时指出,金陵金银如海,勒令曾国藩迅速查清金陵财富上缴国库,以备朝廷调拨;并强调,迅速押解李秀成回京。

    接到这样的三道圣旨,估计湘军将士们还没来得及高兴,就开始发愁了。三道旨意很明确地表达了朝廷对湘军的态度。

    第一道圣旨很明显在说,如果湘军愿意被朝廷调用,朝廷一定会论功行赏,不会亏待湘军。

    第二道圣旨是说,就算你们湘军不愿意老老实实听话,为我大清所用,我们大清也不是无人可用,僧格林沁、官文、李鸿章等人都是我大清的栋梁。

    第三道旨意是说,别以为你们湘军功绩卓著就自以为了不起,如果你们不老实,我大清照样可以收拾你。

    三道旨意从整体上来分析,分明透着一种威逼的意思。曾国藩很清楚,清政府这么做,一来是为了安抚湘军,二来警告湘军不要自以为是,三是威胁湘军最好老实一点。

    看来清政府已经明显地表现出了对湘军的忧虑,只是出于政治原因,还不能对湘军做得太绝,否则,湘军走上官逼民反的道路,清廷可就不好收场了。可是,不好收场的事情并不会因为它们不受欢迎而不发生。

    作为攻陷天京的主帅,曾国荃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对朝廷的封赏十分不满。在他看来,自己十几年如一日,不顾生死地、顽强地同太平军作战,自己身上的刀伤、枪伤、剑伤早已密密麻麻,而那些高坐在殿堂上的统治者,有谁亲自上过战场,现在战乱平息了,自己拿点儿应得的财物怎么了?想当年湘军缺衣少食,有谁主动伸出过援助之手?有谁主动为湘军调拨一两银子?哪一次不是他们自己像乞丐一样到处“讨”钱呢?

    他们曾经受过的苦、受过的伤,有谁会知道?好不容易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现在又有人跑来说,你们不该这样,不该那样。曾国荃真想问问这些人,你们有什么资格指责我?有本事你们自己怎么不去带兵打仗?!

    这些话,要谁来回答!作为一个臣子,永远不要忘了,就算你曾国荃肝脑涂地,在统治者的眼中,那都是应该的。因为你是一个臣子,作为一个臣子就必须忠于朝廷!

    谁让你是臣子而不是一国之君呢?你不是,你就只能为他人流血牺牲,而且要心甘情愿!还要感恩戴德!有什么办法?什么是公道?当权者的话就是公道!不服气?不服气只会给你带来杀身之祸!除非,你有本事取而代之,或是跟统治者彻底分道扬镳,各奔东西。很显然曾国荃也明白这个道理,于是,在气愤之余,曾老九拉着大哥的手,说出了他心中一直憋着的一句话:大哥,咱不要再受慈禧那老娘们儿的气了,咱反了他娘的吧!

    这,才是曾国荃的本色!只可惜,他拉错了人,和曾国荃不同,曾国藩从来都不是一个鲁莽的人,更不是一个意气用事的人。没有十分把握的事他从来不会做,没有考虑好的话,他从来都不会说;更何况造反可不是小事,不是为臣的抢了一点好东西装在了自己腰包里不交给上级这么简单。

    这件事要慎重,要万分慎重!如今,曾氏兄弟用心良苦掩盖的事实真相好像已经被清政府知道了。很明显,从圣旨上来看,金陵的消息是由浙江的官吏上报的。而当时,浙江的“省长”左宗棠是曾国藩的老相识,他现在这么做,无异于在曾国藩的后背上捅黑刀。可是,左宗棠为什么这么干?

    细算起来,左宗棠也应该算是曾国藩的老相识了,当年如果不是曾国藩指派他去浙江支援,如果没有曾国藩举荐,他左宗棠能爬得这么快吗?说起来也真是够让曾国藩上火,怎么自己挖空心思提拔的人个个都是白眼狼呢?

    如果曾国藩能够静下心来分析一下左宗棠的为人,他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左宗棠不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在他的性格当中,更多的是一种正义和耿直,左宗棠这么做只能说明,曾氏兄弟这次闯的祸够大。

    可是,曾国荃不会明白,在他的心里只有气愤、只有怨恨,他只恨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立场。

    不过,现在是责怪别人的时候吗?清政府既然已经明文指出让曾氏兄弟迅速查出金陵金银的下落,而后上交朝廷,同时让他们交出李秀成,那么,他们就应该迅速想出对策。

    如今,金陵的财富已经被湘军大小将士们一抢而空了,李秀成也已经被曾氏兄弟秘密杀害了,他不可能死而复生呀。而且,现在让湘军士兵们交出金银,可能吗?他们已经将抢来的财富运回湖南老家了,说不定现在已经被家人花了不少了。怎么办?

    曾国藩需要立即想出一个万全之策。

    明天在哪里

    虽然从圣旨上来看,清廷气势汹汹,摆出了一副不严办天京事件誓不罢休的架势,但是,清廷要真的有这个胆量,他们早就动手了。

    如果朝廷真的敢直接拿下曾氏兄弟,端掉湘军的话,那么,他们就没有必要绕这么一个大圈子了。他们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为了给曾国藩施加压力,试探曾国藩的态度。

    清廷之所以这么恩威并施、虚与委蛇,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曾氏兄弟手中的那张王牌——湘军,只要曾氏兄弟手中还握着这张王牌,清廷就不敢轻举妄动。

    不过曾国藩很清楚,虽然由于湘军的存在,清廷可以给他三分颜面,可是,纵观历朝历代,哪一批定国大员会有好的下场呢?远了不说,我们就拿清初的历史来举个例子。

    例如,鳌拜。自从清军入关,鳌拜就曾率军平定北京,征讨湖广各地,可以说是为了大清立足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曾被大清开国皇帝皇太极封为大清第一勇士。可是,后来呢?

    国家安定了,反清复明的势力平息了,他的好日子也就过到头了。虽然,后来鳌拜拥兵自重,专横跋扈,但是,看在他为大清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份儿上,免他一死,也不过分吧?可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好像注定要以死亡来结束自己的政治生涯。

    想到这里,曾国藩不禁出了一身冷汗,他自己虽然向来克勤克俭,而且做事谨小慎微,可是,曾国荃的作风却恰恰相反,他不仅为人骄傲,而且抢掠成性。只要有银子,不抢白不抢是他的人生座右铭。

    因此,曾国藩怎能不担忧呢?如果像曾国荃所说的那样,反了他娘的,那么湘军胜算的把握有多大呢?不说别人,就说左宗棠,他可以说是曾国藩的老相识了,现在湘军刚犯了一个错误,他就这么对付湘军,如果湘军真的反了,那么曾、左两人很快就会针尖对麦芒,而且,曾系湘军和左系湘军也将很快兵戎相见。

    这是曾国藩不愿看到的,从曾国藩起兵之初到现在,他亲眼目睹了太多的湘军流血牺牲,他们之中有五六十岁的老人,也有十几岁的少年,这些人都是他们湖南的根。现如今太平军剿灭了,湖南人之间再打起来,那么对湖南来说,这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如果这样,曾国藩真很可能会成为湖南人眼中的千古罪人。

    此外,江西“省长”沈葆桢早已在争饷事件中,跟曾国藩彻底闹翻。他所练就的江西本地军队,就虎视眈眈地盯着湘军大营,他们无疑就是抵在湘军背后的一把长矛,如果湘军有什么异常举动,他们会第一个扑上去跟湘军拼命。

    现在就连自己人都不认自己人了,更别提别人了。更何况,清政府为了防范湘军在东南各省势力过大,早就作好了防范的准备了。

    从全局上看,清政府对付湘军的防范工作的确做得很到位,一是从内部分化湘军,二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关于第一项工作,上文我们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比如说像左宗棠、沈葆桢他们都已经被清政府成功地拉出了湘军阵营,成了他们的枪手。

    关于第二项工作,只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当时南方各地的驻兵,就能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猫腻。

    当时,清军将领僧格林沁驻兵湖北和安徽两省之间,湖广总督官文驻军长江上游,清军将领富明阿、冯子才分别驻守扬州、镇江。

    从整个布局上看,当时,曾国藩虽然名义上可以总理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四省的军务、政务,但是仅限于名义上。所以,如果湘军真的在金陵造反,那么湘军很快就会被堵在长江下游。

    而此时早已在长江下游立足的李鸿章会不会随同曾国藩一同造反呢?如果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就会发现,李鸿章其实早在支援上海的初期就已经表现出了对曾国藩的二心。再加上曾国荃为了独占头功,在攻打天京时,曾百般阻挠淮军接近天京城。

    所以,李鸿章根本不可能成为湘军最后的救命稻草,相反却很可能成为落井下石的黑手。所以,如果曾国藩选择在金陵起兵造反,那么他只能选择北上,然而北上是否是一条理想的光明大道呢?

    或许是因为湘军北上,南方各路军只能尾追其后,但是,湘军内部当时的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

    湘军是否依然像当年那样锐不可当呢?现在湘军大营之中,只有曾国荃部和鲍超部五六万湘军听从曾氏兄弟的调遣。

    其余各部,比如杨载福部,早已因为曾国荃包揽攻打天京,遭受排挤而离开了天京,其他各部的遭遇也跟杨载福部的遭遇差不多。所以,曾国藩很难保证这些人会对他没有二心。

    而且湘军攻陷天京以后,由于军纪涣散,各营士兵都抢劫了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大家都难免知温饱而思淫欲,都不想再继续打仗。而且当初这些士兵之所以会参军,也主要是为了拿点军饷好过日子,现在大家都有钱了,试问谁还愿意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要去拼命呢?

    再说了,即使帮曾氏兄弟打下了天下,他们也不过是一帮曾氏兄弟的打手,跟现在有什么区别,他们没有必要为了曾氏兄弟的野心白白地搭上自己的性命。

    所以如果曾国藩挥军北上,很有可能他们还没有遇上什么劲敌,自己的士兵们就先逃跑了大半,到时候清政府就可以很轻易地调回南方各地的军队,轻而易举地收拾了曾氏兄弟。

    权衡利弊之后,曾国藩清醒地认识到,还是老实本分一点才是长久之计。可是,现在金陵的金银已经被瓜分,李秀成也早就到天王那里报道去了,看来朝廷交给他们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了,这可怎么办呢?

    回过头来想想,朝廷迟迟不敢向曾氏兄弟动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畏惧湘军。如果曾国藩主动提出裁撤湘军,那么曾氏兄弟就对朝廷没有多大威胁了,想必朝廷也不会太过于斤斤计较。更何况曾氏兄弟又帮朝廷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总的来说也算可以将功抵过了吧,如果曾国藩这么做,朝廷应该也无话可说。看来,湘军只有裁撤这一条后路可走了。可是裁军以后,朝廷万一耍无赖,即不留湘军,也容不得曾氏兄弟,怎么办?这么看来,就算是决定裁军,曾国藩也是在拿自己的命在跟朝廷赌博。

    曾国藩的赌注

    然而,当初慈禧决定选择湘军这杆枪的时候,又何尝不是在玩一场赌博呢?只不过在这场赌博中,她赢了,她不仅榨光了湘军的最后一点儿剩余价值,而且还最终赢得了曾国藩幕府的忠诚,一箭双雕,高明!

    看来,“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句话的确很有道理,不冒风险,怎能赢得胜利呢?不过这次冒险的人要换成了曾国藩,具有戏剧性的是,曾国藩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他的潜意识是拒绝不稳定因素的。可是,他现在身处风口浪尖,别无选择,他只能赌一把,冒一次险。只不过曾国藩就是曾国藩,就连赌博都不忘了给自己的赌注上一道保险。我们不妨先来一起看看曾国藩下的赌注:一,裁撤湘军;二,停解军饷;三,收敛羽翼。

    很显然这三道赌注都是围绕着朝廷最担心的三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曾国藩的第一道赌注:裁撤湘军。

    湘军一直以来都是朝廷的一块心病,现在天下已定,湘军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曾国藩主动提出让湘军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正好符合朝廷的心意。

    曾国藩这么为朝廷着想,当然朝廷也不会不知趣地伸手去打笑脸人,相反,朝廷很可能会被曾国藩的诚恳感动,从而决定放过曾氏兄弟。如果这样,那么曾国藩这一赌就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胜算。

    可是,话又说回来,湘军对曾国藩来说的确很重要,可以说是他的命根子,所以曾国藩裁撤湘军不会裁撤全部,而是部分。

    无疑,被裁去的这部分湘军必定是战斗力不强的军队。而事实正是如此,同治三年七月二十日,曾国藩上书朝廷,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两万五千多人,仅留张诗日等一万多人留守江宁,刘连捷、朱洪章等一万人为游击部队维护安徽南北各地治安。

    而对于那些已经听命于左宗棠的左系湘军和已经调拨到江西听命于沈葆桢的湘军,曾国藩都没有干预。

    实际上曾国荃的老湘军“吉”字营只裁撤了一万多名湘军,总体上可以说湘军的精华部队还是保留了下来,对于这一点朝廷和曾国藩都心知肚明。不过曾国藩既然已经主动提出裁撤湘军了,朝廷也就没有发难的借口了。朝廷只是担忧,湘军这么大规模裁军,万一被裁撤的士兵闹起事来该怎么办呢?

    的确,这也是个不小的问题,试想这些湖南人已经在外征战十多年了,怎么能说脱下军装就变成了农民了呢?这么快的角色转变换了谁都会有一段时间不适应,看来朝廷的担忧也很必要。

    可是,朝廷提出的抽出湘军中的精华部队补充到绿营军的想法,是曾氏兄弟不能接受的。朝廷这么做,不明摆着对曾氏兄弟不放心吗?所以,曾国藩在回复朝廷的提议时表示,湘军将士征战多年,早已有了思乡之情,所以,他们很乐意接受裁撤,而且湘军大多都是没什么素质的农民,如果调入绿营,恐怕会影响大清军队的整体素质。

    表面上双方都是在为大局考虑,而内心里却都在打着自己的一把小算盘,不过只要大局能够稳定,考虑一下私人利益也是可以原谅的,毕竟,大公无私只是个理想!

    好了闲话少说,言归正传。我们再来看一下曾国藩第二道赌注:停解军饷。很显然,这第二道赌注不仅必要而且必须,既然曾国藩决定裁撤湘军,那么湘军的粮饷也必然要随之减少。如果不减,那么曾国藩就会前功尽弃,最终落下一个贪得无厌的骂名。如果这样,曾国藩无疑就给朝廷留下了一个向他发难的借口,曾国藩可没那么傻。因此,曾国藩需要先发制人。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曾国藩上书朝廷奏请解除广东税务对湘军的粮饷供给。同年十月二十二日,曾国藩又奏请朝廷将江西税务对湘军的供饷减半。同治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又奏请朝廷解除湖南税务对湘军的供给。

    从以上曾国藩的连续上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曾国藩是在不停地向朝廷示弱,同时也在拉拢各地官员,缓解同他们之间的同事关系。想当初为了粮饷,曾国藩不惜跟江西省省长沈葆桢闹翻,现如今,曾国藩这么做,其实全都是为了加强朝廷对他们曾氏兄弟的信任。他这么做无疑是在告诉清政府,军权我也不想要,金银我更不在乎,我只求能够勤勤恳恳地为朝廷效命。

    曾国藩这一举措,确实让朝廷吃惊不小,没想到曾国藩会有这样的气魄,可是朝廷是要颜面的,即使他们知道曾国藩已经不会走上反清的道路,但是为了完全驯服曾国藩这条蟒蛇,朝廷还是需要下点工夫的。

    所以,曾国藩虽然什么都不要了,但是朝廷依然不会那么容易放过他。你曾国藩什么都不要,那就说明你什么都有了!既然你还有兵,那他们就要吃饭,既然你还有银子,那就说明你们曾氏兄弟在天京浩劫中获利不小!

    然而,事实却恰恰就被清政府给言中了,曾国藩这么做其实是出于一种政治目的,因为当时,在朝野上下,各级官员都在议论、指责他们曾氏兄弟,居功自傲、贪婪成性,为了平息人们对自己的不满,曾国藩只能这么做。

    至于朝廷的批复,抽出广东税务的三成调拨给驻守安徽的湘军,也被曾国藩婉言拒绝了。而湘军的江西税务虽然减掉了一办,但是,曾国藩已经把鲍超和周宽世两军调拨给沈葆桢节制,也就是说,曾国藩让这些人到沈葆桢那儿混饭吃去了。

    所以,从比例上来说,湘军从江西获得的供给并没有减少,曾国藩通过这一招不仅麻痹了朝廷,而且再一次在政治上笼络了沈葆桢。而湖南军饷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曾国藩与其自己去拿,不如借他人之手来拿。

    原来湖南税务局——东征局,是从咸丰十年开始收税的。当时,设置税务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供给围攻安庆的湘军,由于当时粮饷紧缺,重复收税,早就遭到了湖南士绅们的反对,当时曾国藩曾同湖南士绅约定,攻陷天京立即停止对湖南税务的征收。而这时,天京已经攻陷一年了,曾国藩依然迟迟不肯停收税务。而一年以后,西北又爆发了回民起义,陕甘总督杨载福坚决要求将“东征厘”改为“西征厘”供给西征军。

    最后,经过多方讨论得出了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解决办法,改湖南“东征厘”为“厘票”,接济杨载福,至此,曾国藩才算摆平了湖南税务供给的问题。

    虽然,曾国藩主动提出削减湘军粮饷供给,但是,从上述分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虽然向朝廷表示出了忠心,可这些都是面子工程,实际上湘军并没有因此而损失多少饷银。

    不过无论怎么说,朝廷算是对曾国藩放心了,可是他的弟弟曾国荃呢?自从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荃的“美名”一直都是朝中大臣们讨论的焦点,而且大家专门为他取了一个雅号“老饕”(意思是贪得无厌的人),甚至有人上奏朝廷,应该严查曾国荃及湘军对金陵的抢掠。

    很显然大家的矛头都对准了曾国荃。为了保全曾国荃,同治三年八月二十七日,曾国藩上书朝廷说,曾国荃为了攻陷金陵,积劳成疾,请求朝廷允许他请假回老家养病。同时,曾国藩立马修书一封,告诫曾国荃赶紧收拾铺盖卷回湖南老家避风。

    曾国藩的这封上书,无疑就是曾国藩下的第三道注。这三道注分别消除了朝廷的三方面的担忧,朝廷放心了,曾氏兄弟也就平安了,而曾国藩辛苦10多年组织起来的10多万湘军,差不多也就解体了。一支由农民组成的湘军在为清政府扫清了太平天国起义的风尘以后,如流星一样悄然落幕了,虽然他们不是一支完善的正规军,但是他们的风采将永远不会被历史遗忘。

    湘军时代的结束

    清朝末年一场浩大的天平天国起义让历史选择了湘军,他们匆匆地登上历史的舞台,又匆匆地黯然收场。

    湘军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时代的必然,它是清朝末年清军腐败,政府无军可用的必然产物,只是因为一个出生在湖南湘乡的书生——曾国藩,让历史选择了湖南,选择了湘乡,也选择了湘军。

    然而,在当时,为了得到平定太平天国的殊荣,湘军将士们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在血腥的厮杀中,最大限度地释放着自己生命的能量,也在最大限度地展现着他们的精神力量,他们不畏艰险,视死如归。

    但是,出生贫农的他们也在战争中赤裸裸地展现出了人性的弱点:自私、贪婪、残暴,或许这并不是他们的本意,但是,时代却造就了他们这样的本色。

    湖南原本是一个穷乡僻壤,再加上同治元年(1862年)到同治十年(1871年)这10年间,湘乡县竟然10年八灾,还发生了3年的饥荒。

    作为一支非正规军,清政府对湘军的吃饭问题是不负直接责任的。可以说湘军从练成的那一天起就是没娘的孩子,他们既要为大清政权卖命,又要靠自己来填饱肚子。

    在那样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时代,男人无疑就是一家的顶梁柱,而且湘军将士们常年在外征战,根本顾不上关照家人。如果他们再拿不出银子给家人,那么留在家里的女人和老人只能等着活活饿死。所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残忍、贪婪都是一个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他们只不过恰巧处在了这个时代罢了。虽然,最终由于政治原因,湘军不得不匆匆解散,但是,他们的精神却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湘军的出现,让世人认识到了一直默默无闻的湖南人的精神力量。“吃得苦、霸得蛮、舍得死”的战斗风格和顽强意志是湘军战胜太平军的法宝,也是后来湖南人立足社会的精神支柱。

    在曾国藩创立湘军以后,湖南开始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从清朝末年镇压太平天国到倡导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同盟会和革命党的成立;从辛亥革命和二次革命,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没有一支军队或是团队可以少得了湘军、少得了湖南人。甚至直到现在,社会还流传着“无湘不成军”的民谚。

    很显然,湘军早已经成了湖南人的精神动力,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持,无论身在何处,做什么工作,湖南人都能成为周围人的楷模。于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种部门都开始热衷于招聘湖南人,并美名其曰地把这些出色的湖南人称为“湘军”,与之相应,文艺湘军、足球湘军、体育湘军等一些关于湘军的新名词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起来了。

    当然,湘军也开创了中国私家军队的先河,从此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了军队只效忠将领,而不服从国家调遣的先例。同时也直接造成了清廷兵权最终落入北洋军阀袁世凯的手中,也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总之,人无完人,同理也没有哪一支军队是绝对有功无过的,历史已经过去,时代不可能再给湘军一次改过的机会,他们只能在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以后,悄然谢幕。

    湘军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是湘军对中国历史和对湖南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虽然由于曾国藩的裁撤,湘军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湘军的精神会永世长存,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和时间的推移而消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