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那些事儿-后世遗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国藩与洋务运动

    曾国藩最终怀揣着失落、痛苦和绝望离开了大清,离开了他奋斗了一生的官场。但是曾国藩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对后来社会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的去世而中断。

    他可以说是一个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人,但他却不是一个故步自封的人,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都把他称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他崇尚孔孟之道,酷爱中国传统文化。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而像当时清朝的顽固派那样认为,孔孟之道是全能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好的。他认为,洋人侵略中国的行为虽然可恶,但是,他们身上的确有很多值得中国人学习的地方。他们之所以能够开着军舰跑到中国的地盘上来公然地挑衅中国的尊严和主权完整,是因为他们身后有强大的军队、武器和科学技术。

    中国只要在这三个方面落后于洋人,那么中国人就只能“落后就得挨打”。除非中国人能够放弃自己心中原有的“天朝大国”的思想,低下头踏踏实实地向洋人学习制造武器和军舰的各种科学技术,中国才有可能有朝一日继续抬起头来扬眉吐气。

    曾国藩的思想是正确的,这其中的道理很简单。曾国藩为什么能够在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崛起呢?不就是因为他有湘军强大的军队做后盾吗?如果没有湘军,道光帝死后,估计曾国藩也就是一个不得志的文官吧。所以,曾国藩很明白,谁的军队多,谁的军队强,谁才有可能在争取夺利的战争中获胜。

    随着洋人的入侵,曾国藩清楚地认识到,两军作战虽然要拼士兵的勇气和战斗力,但是,中国人拿着大刀、长矛,洋人端着洋枪,两军上阵,很显然中国人要吃亏。所以两军作战不仅要靠士兵的力量还得看军事装备。

    军事装备怎样才能得到提高?可以买外国的先进武器,可以买外国人制造的大炮和军舰,但是,武器装备买回来了,面对这些洋玩意,没人会用,这也是一个问题。所以曾国藩认为,要想真正地提高中国军队的军事装备,光靠改进武器是不行的,要有人能够站出来当老师教导中国的军队去使用先进武器,而这些可以充当老师的人从哪里来?

    聘用外国人,这可靠吗?谁都知道猫教老虎本领,总会留着一手。所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明智的办法就是选送一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洋人的先进技术,然后,自己回来创新,制作出中国人自己的先进武器,才能最终通过学习洋人的技术,达到超越洋人的目的。

    这就是在洋务运动中,洋务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句话最初虽然不是曾国藩说的,但在曾国藩的思想里,当时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因此,曾国藩可以算得上是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开山鼻祖。

    在曾国藩之后,曾国藩的朋友、学生和幕僚们继承了曾国藩的这种洋务思想,因此洋务运动之所以能够展开,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开展洋务运动的想法是好的,动机是好的。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当他派出去的那些留学生,在海外学有所成之后,当他们再回到中国以后,他们所要带动的是怎样的一个社会呢?

    在大清朝腐败的社会背景下,他们就像是一批进口的豪华轿车,而拥有它们的人却是个不懂得驾驶它们的老者,以至于它们的主人只能用绳子拴着它们,拖着它们往前走。

    这是多么可笑滑稽的一幕呀!可是,当时的现状就是如此,这也是曾国藩的悲哀之处,他不应该仅仅因为自己对君主的忠诚就置中国历史进程于不顾。不过,曾国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历史也没来得及给他机会改正错误,等曾国藩发现大清朝真的无药可治的时候,已经晚了。所以,最终洋务运动并没能成功地引导中国走向富强,一点儿都不奇怪。

    不过,曾国藩为洋务运动作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由他倡导建立的中国第一所机械厂、第一所兵工学堂都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而且由曾国藩倡导派出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后来也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为我国历史的进步、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其中就有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

    曾国藩与近代军事

    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还体现在他对中国近代军事的影响上。曾国藩从41岁开始操练湘军直到去世,在与湘军打交道的20年里,曾国藩积累了大量的操练兵勇的经验和带兵打仗的经验。

    曾国藩的兵法也早已被他的铁杆粉丝蒋介石捧为至宝,他不仅自己百读不厌,还常常拿出来和自己的学生们共享。

    那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曾国藩的兵法。

    一、曾国藩练兵很注重士兵们的身体素质。湘军从初练开始就勤奋操练,湘军将士每人每天早、晚都要参加操练,以保证强壮的体质。

    二、曾国藩很注重加强士兵们的兵法知识。古代兵法、阵法、阵法的布置、兵器的使用等都是士兵们每天的必修课。

    三、曾国藩还很注意改善湘军的武器装备和作战工具。曾国藩练成湘军以后就命自己的手下多次从外国人手中购买射程远、命中率高的西洋开花炮。

    此外,曾国藩在改善湘军水师舰队方面也下了很多的工夫。

    在曾国藩的建议下,清政府出资建立了中国第一家造船厂、第一家兵工厂、第一家机械所,同时曾国藩还是中国海军的创建者。

    最初清政府准备通过花重金购买英国阿思本舰队时,曾国藩以中国的海军的掌控权应该在中国人手中为理由,说服了清政府退回了阿思本舰队,粉碎了英国人想通过出卖军舰的方式掌控中国海军的梦想,从而为中国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上述三点看来,曾国藩做得更多的工作是练兵和制造军械,曾国藩的这种练兵方式也基本上被后人沿袭了下来。

    事实上,曾国藩是一个更注重士兵教育的军事家,他更倾向于用儒家精神来练兵,他希望通过统一士兵的思想从而提高整体军队的战斗力。

    此外,曾国藩在军事上注重思想教育还体现在他对付敌军的作战方式上,曾国藩带兵一般都不仅仅是通过人砍人的方式取胜,在更多情况下曾国藩更喜欢通过政治诱降来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与太平军的作战过程中,曾国藩曾多次运用政治诱降取得了不小的胜利,其中就包括曾国藩对太平军的北王韦昌辉的弟弟韦俊的诱降。湘军最终能从地堡城炸开一处城墙,跟韦俊的功劳也是分不开的。

    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之后所出现的两支最有实力争取中国政权的军队都借鉴了曾国藩大部分的军事思想,可见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军事的影响非常深远。

    特别是在曾国藩之后,迅速崛起的李鸿章及其淮军,几乎就是曾国藩和湘军的翻版。不同的是,李鸿章在信仰主义方面比曾国藩更淡薄罢了。

    湘军和淮军的私有开创了军队只服从将帅不服从国家的先例,直接导致了民国以后,军阀割据的局面,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一段非常混乱的历史时期。看来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军事的影响也是有功、有过。可是,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要求哪一个人是完美无缺的,我们要正确地对待他的积极影响,也要客观地评价他的负面影响。

    毕竟曾国藩所处的历史时代太特殊,我们只能把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评价,而不能断章取义。

    曾国藩的家庭

    在中国近代史上,曾国藩虽然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大人物,但是关于曾国藩的家庭生活问题,我们在本书里仅仅提到过一次,那就是曾国藩在对待自己女儿的婚姻问题上的做法。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曾国藩的家庭,看看曾经显赫一时的曾国藩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

    曾国藩一生有两个儿子和5个女儿。虽然曾国藩的子女在他的严格教育下,个个都知书达理,但是,曾国藩的女儿们的婚姻生活却不尽如人意,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她们的父亲。

    曾国藩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严于律己的人,同时他也在用同样严厉的要求来要求他的子女。所幸的是,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在曾国藩的严格教育下后来分别成为了著名的外交家和数学家,但是,他的女儿们则成了曾国藩严于律己的牺牲品。

    曾国藩一生总共养育过6个女儿,其中有一个女儿早年夭折,所以,曾国藩的女儿有历史记载的只剩下5个。按理说,以曾国藩后来取得的成就和所任的官职,作为他的女儿应该算是大家闺秀了吧,她们应该可以像电视剧里的那些大家小姐们任性、顽劣吧?可是,她们在曾国藩的严格教导下,身上没有一点儿大家小姐的傲慢之气,相反她们个个贤良淑德,即便如此,她们最终都没能像她们的父亲那样得到一个美满的婚姻。

    曾国藩的大女儿曾纪静最命苦,她嫁给了曾国藩的湖南老乡袁芳英的儿子袁秉帧。虽然袁家也是名门世家,可是袁家到了袁秉帧已经开始没落,就连袁秉帧的工作都是曾国藩给介绍的。

    按理说,袁秉帧有曾国藩这样一个牛气十足的老丈人应该小心对待自己的老婆。可是他却恰恰相反,成亲以后,袁秉帧不仅不经常回家,还常常在外面花天酒地、找小姐。

    作为他的岳父,曾国藩对他的行为也很生气。但是,曾国藩忍了。他认为,既然自己的女儿已经嫁到了袁家,那她就生是袁家的人,死是袁家的鬼,就算丈夫不成器,曾纪静也不该老往娘家跑。

    他还经常教育女儿要学会逆来顺受,不要因为丈夫行为不检点就回到娘家来,而应该回到夫家去照顾公婆。凭当时曾国藩的实力,他绝对有能力让女儿改嫁或是干脆住回娘家来,可是他没有这么做,为了面子!

    后来,曾纪静不堪忍受婚后的不幸,29岁抑郁而死。我不知道,如果曾国藩是一个女人,如果他处在曾纪静的位置上他的人生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落幕;我只知道,封建伦理道德在曾国藩的思想里根深蒂固。而他其他的女儿也不比大女儿幸运多少,她们几乎也都嫁给了曾国藩政治上的朋友。二女儿曾纪耀远嫁法国,38岁抑郁而终。三女儿、四女儿年纪轻轻就成了寡妇。

    或许这些女儿们的死,让曾国藩太心痛了,所以才决定把小女儿嫁给了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平民百姓,最终,小女儿过得也算幸福。

    同曾国藩幸福的婚姻相比,她们无疑都成了父亲政治利益的牺牲品。在封建社会女人的命或许生来就没有太多的人在意,即使像曾国藩这么牛的人的老婆都很难找到她到底叫什么名字,而更多的人只知道她姓欧阳。

    曾国藩28岁考中举人之后娶了欧阳小姐。那时欧阳小姐正值青春年少,而曾国藩虽说也算年轻体壮,可是,曾国藩从小浑身就得了牛皮癣,试想和这样的一个人结婚会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可是欧阳小姐还是从了她的夫君。

    之后她勤勤恳恳、老老实实地操持起曾家。曾国藩常年在外带兵打仗,家里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他的老婆在打理,即使如此,男人还是把持不了自己好色的本性。在曾国藩指挥湘军打下安庆以后,正准备攻打天京之前,他突然很想纳一个小妾。理由很充分,说自己身上的牛皮癣时常发作奇痒难忍,要找一个小妾来照顾自己。

    当时恶仗在即,营中的很多将士们都反对曾国藩纳妾。但是,主帅决定的事,即使有人反对,也是没用的,谁让曾国藩是主帅呢?

    得知主帅要纳妾以后,上门牵线搭桥的人络绎不绝。可是,忙乎了大半天,曾国藩一个也没看上,不是嫌人家太肥,就是嫌人家刁蛮、娇贵,后来终于找到了一个可心的人,温柔娴静,又知书达理。可是这位名唤陈春燕的女子却是个薄命的人,嫁给曾国藩一年后,得了肺结核吐血死了。

    春燕死了以后,曾国藩还时常想念这位性格温顺让自己心动的女子。由于曾国藩当时已经四五十岁了,再加上自己又有病在身,他也就打消了再纳妾的念头,从此以后一心只扑在了工作上。

    而他的原配夫人一直在湖南老家默默地为曾家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年华,直到死去。曾国藩死后,家人把他与欧阳夫人一起合葬在了湘西平塘伏龙山。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

    经常逛书店的人一定特别熟悉一本书,那就是《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在他繁琐峥嵘的一生当中,几乎时时刻刻都在处理一些大事。可是,曾国藩却从来没有忽略过对自己家属和子女的教育。曾国藩的这一个好习惯估计应该和他的爷爷分不开,因为在本书里我们已经介绍过,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为了让自己的后人有出息,十分重视后代的教育。曾玉屏出身小地主阶层,由于经济原因,他并没有完全摆脱耕种劳作。为了教育后人不忘本,曾玉屏将自己的发家经验总结成了“八字,三不信”。

    其中,这8个字分别为:考、宝、早、扫、书、蔬、鱼和猪。这三不信是指:不信僧巫、不信地仙、不信医药。

    这后“三不”,大家估计还能看出是指不信僧人、迷信和医药的意思,而前八字,让人看了却一头雾水。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曾玉屏所总结出来的这8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考,其实就是指要记得虔诚地祭祀祖先;宝,是指要注重和邻里之间的和睦相处;早,就是指每天早早地起床;扫,是指打扫房屋和院落;书,很显然一定是指要多读书,多积累学问了;蔬,就是指要学会自己种菜;鱼,就是说要注重养鱼;猪,肯定是要注重养猪了。

    从曾玉屏的这八字家训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曾家在曾国藩以前都是比较注重劳动和生产活动的。怪不得,曾国藩后来做了一品大员却依然保持着农夫的气质。

    曾国藩算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要是换了别人,做了大官以后,谁还会教导自己家的孩子要懂得养猪、养鱼,种菜等农活呢?可曾国藩就偏偏喜欢这些活计,他在北京复习考试的时候还时常托人从老家带咸菜吃呢。

    曾国藩成家以后,经常给妻子和女儿们布置家庭作业,她们的作业内容就是每人每个月要缝制几双布鞋,曾国藩有时常抽样检查。

    看来曾国藩对家人的教育也是相当费心的,其中最费心的一定是教育儿子了,因为曾家的儿子将来一定要做大事的嘛!

    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非常重视。虽然他常年在外打仗,两个儿子大多时间都要和妈妈一起生活,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为地域的问题放松对儿子们的教导,曾国藩经常往家里寄信教育儿子们。

    后来人们把曾国藩寄的家书编成了《曾国藩家书》,也就是我们现在一直卖得很火的一本书。

    人们之所以争相购买《曾国藩家书》,主要是因为曾国藩对子女的教育不仅细致入微而且非常行之有效。大家都想通过学习曾国藩的教子方式,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一代大家。

    曾国藩家书总共有1000多封,保存到现在的只有330多封,经后人整理以后,把它们分为了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等10大类。

    其中人们最为关心的就是劝学类和修身类。在劝学类中,曾国藩指出,做学问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一个人读书做学问,首先要以明理为目标,不要以升官发财为目的,不然,一个人的内心就会太过功利,就不能静下心来做学问。

    其次,曾国藩指出,读书学习要有方法。如果学习不用方法,那么一个人就很难在某个领域得到突破。

    再次,曾国藩指出,学习要有志向、有恒心,能吃苦。曾国藩还告诫自己的儿子说:“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惟学作圣贤,全由自己做主,不与天命相干涉。”这就跟他爷爷的遗训不迷信是一致的。曾国藩这么说的目的也主要是告诫儿子们,不要因为做学问没有太大的收获就怨天尤人,就对学习失去信心。当然曾国藩不仅是这么教育儿子的,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所以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应该算是做得比较到位的,他的两个儿子在他的教育下后来都成了大家。

    在修身类中,曾国藩指出首先做人一定要谦和、要谨慎,不要因为自己的一点儿成就或是出身就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一副很优越的样子,这样很可能会招来麻烦。

    曾国藩的大儿子曾纪泽从小在北京长大,由于当时,曾国藩正受到道光帝的赏识,经常升官,所以曾纪泽就染上了一些纨绔子弟的习性。曾国藩发现以后就给妻子写了一封信,说:“居官不过偶然之事,居家乃是长久之计。望夫人教训儿孙妇女,常常作家中无官之想,时时有谦恭省俭之意,则福泽悠久,余心大慰矣。”

    其次,曾国藩指出,在生活上一定要勤俭节约,不要奢侈浮夸。他说:“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勤劳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此外,曾国藩的家书行文自由,语言平和中肯,非常具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在他的精心教育下,不仅他的两个儿子后来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曾家后来的人才也层出不穷,比如,曾国藩的孙子曾广钧后来成了著名的诗人,曾孙子曾宝荪、曾约农也分别成为了教育家和学者。

    由此看来,曾国藩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的确有两把刷子,《曾国藩家书》更是非常值得一看。

    从曾国藩给家里写的这么多封信当中,我们猜想,曾国藩一定很喜欢写字。而且事实上,曾国藩在毛笔书法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

    曾国藩的书法

    曾国藩的一生,虽然有很多时间不能自己自由支配,但是他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练字,他在教导儿子“读书之法”时指出,做学问就要“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其中,“写”也就是练字,也就是指书法。

    曾国藩不仅注重教导儿子练书法,他自己也常常练习书法。曾国藩不仅在写奏折的时候,写字十分用功,就连他平时写日记的时候,或是往家里写信的时候,都是用楷体或是用行书来练字的。

    由此看来,如果没有曾国藩几十年如一日的恒心和毅力,曾国藩不一定能够练得一手好字。看来,书法在于勤练,没有勤奋打下基本功,一个人想要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应该说是很难的。曾国藩的书法正是得益于他的勤练,但是,练习书法不仅要勤下工夫,还要方法得当。正如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时所说的那样,做学问首先要讲究方法,如果方法不对,那么你就可能会做很多无用功。曾国藩在回忆自己练习书法时说:“因余作字不专师一家,终无所成。”虽然,曾国藩在小时候练书法时走了一些弯路,但是,曾国藩的书法并非如他自己所说的“无所成”。

    事实上,曾国藩的书法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笔画沉着有力,运笔挥洒自如,起笔雄奇有力,收笔淡远自然,用笔严谨规范,又不失活泼,自成一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曾国藩指出,想要练好书法,首先要学会拿笔,他说:“作字大约握笔宜高,能握于管顶者上,握至管顶之下寸许者次之,握至毫以上寸许者亦尚可习,若握近毫根,则虽写好字,亦不久必退,且断不能写好字。”“学用笔,须多看古人墨迹。”

    当然只学会了用笔,还要学会结体,所谓结体就是指每个字点划间的安排与形势的布置,曾国藩指出:“学结体,须用油纸摹古帖。”曾国藩练习书法时,最初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当然也是最传统的练习毛笔字的方法。

    但是,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光学会用笔和结体还是远远不够的。曾国藩指出,我们还需把古人结体的方法与自己的实践相结合,用他的话说就是:“作字之道,点如珠,画如玉,体如鹰,势如龙,四者缺一不可。体者,一字之结构也;势者,数字、数行之机势也。”

    同时曾国藩还指出:“作字之道,刚健、婀娜二者缺一不可。余既奉欧阳率更、李北海、黄山谷三家以为刚健之宗,又当参以褚河南、董思白婀娜之致,庶为成体之书。”

    看来书法一旦和实践结合以后,很快就可以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就拿曾国藩来说,从性格上来分析,曾国藩是一个个性稳重、心思巧妙的人,而他的字则是“刚健”和“婀娜”的统一体。这刚好和曾国藩的品性相匹配,真是字如其人。

    此外,曾国藩在书法方面还非常注重墨色,他在教曾纪泽书法时说:“以后作字,须讲究墨色。古来书家,无不善使墨者。能令一种神光活色,浮于纸上,固由临池之勤、染瀚之多所致,亦缘于墨之新旧浓淡,用墨之轻重疾徐,皆有精意运乎其间,故能使光气常新也。”

    最后,曾国藩认为,要想在书法方面有所成就,只有勤奋练习一条路可走。

    他曾告诫子弟:“习字须有恒,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矣。”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经受一段“手愈掘,字愈丑,意兴愈低”的折磨,但是,只有坚持下去,“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看来,学习书法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如果你有兴趣的话,现在就开始学着曾国藩临摹字帖,然后,按着曾国藩的指导循序渐进,那么最后你的书法一定会取得一定的突破。

    曾国藩的文学成就

    虽然打仗占据了曾国藩大半的时间,但是,在曾国藩的骨子里,他更希望人们把他当做一个文人来看待。因为在他看来,一个人只有在文学方面有所建树,才能称之为文人,否则,他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读书人。

    所以,曾国藩的一生都十分重视做学问,哪怕是带兵打仗,他都不忘时时读书做学问,曾国藩一生写了许多著作,例如:《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曾国藩日记》《奏议》《曾国藩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为学之道》《五箴》《挺经》《冰鉴》等。

    其中,《曾国藩日记》和《曾国藩家书》大都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写的。这两本书真实地记载了曾国藩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曾国藩与家人之间相互沟通的内容,因此它们就成了现代学者们研究曾国藩和清末历史的重要依据。

    《曾国藩日记》记载了曾国藩做学问所经历的过程,它对研究曾国藩的文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曾国藩家书》主要记载了曾国藩在打仗过程中与家人的书信来往,其中牵涉到的方方面面我们已经在前文讲得很清楚。

    著名学者唐浩明曾称赞说:这本书是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心灵世界的袒露。

    由此看来,它的收藏价值和学习价值都非常高。此外,曾国藩的著作《挺经》和《冰鉴》也分别在两个不同的领域备受人们的关注。

    《挺经》也是曾国藩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完成的,有人说它是曾国藩的压案之作,看来这是一本非比寻常的著作。

    曾国藩在这本书里,阐述了自己几经沉浮之后总结出来的为官之道,后人常说的一句话:“为官要学曾国藩”,就应该是从这本书里总结出来的。

    那么,《挺经》这本书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翻阅了一些资料以后,笔者发现,“挺”就是指用精神来克服困难的意思,《挺经》一书从字面意思上讲也就是克服精神困难的经典著作。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曾称赞《挺经》为: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宝诀。

    后人更是把他视为做官的指导手册,对之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冰鉴》则是一本相术书,《冰鉴》意思是以冰为镜,能察秋毫的意思。

    曾国藩在这本书中阐述了他的看相理论。

    《冰鉴》全本书短小精悍,却句句经典,对人本质的把握非常精准,是每一个学习相术的人的必读之书。

    曾国藩的这些著作不仅从内容上讲具有很高的价值,而且从文字表述上来讲也很具有文采。

    除此之外,曾国藩在诗歌和散文方面也有很高的素养,以至于近代的一些历史学者曾把曾国藩称作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