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山一名取代五台山,是在晚清由民间俗称逐渐形成的。
“药王”是我国在古代传说中的医药祖师,也是佛家、道家对医药济人祖师尊祀的称谓,这也是民间对大医药学家、养生家孙思邈的尊崇称呼。大体上,孙思邈,在清嘉庆年间有《修庙记碑》(该碑存上高埝村)最早载记道“真人孙思邈余耀人也,隐于隋、显于唐……降龙标异,伏虎通神,名传奕记,迹着太元,医中之圣,药中之王”的颂语,广泛流传于清末,众口皆碑,渐渐“药王”代其“真人”原称,太玄洞(真人洞)便为“药王洞”,光绪二十五年(1899)《陕西全省舆地图》,也以“药王山”取代“五台山”载入版图,以陕西耀州(耀县)的药王山为纪念中心,在北京的白云观、台湾的鼓山庙、西藏、甘肃、吉林、辽宁、山西、四川、湖南、湖北、贵州、河南、安徽等各地药王庙中,包括越南的崇圣祠、泰国的金佛寺等都祭祀着这位光彩夺目的药王孙思邈。
药王山属乔山支脉,宝鉴山尾闾,五峰分布形如收拢爪指,山顶呈圆台状,具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峡谷地貌特色,处于陕北黄土高原南沿、渭河谷地北沿的渭北山地。由于岩性的差异与构造的制约,形成原面破碎,丘壑交错,重峦叠嶂,诸峰互拱的景状。同时,该山坐落在海相地层,是古生代早期内陆海相沉积灰岩,加里东运动形成的奥陶纪灰岩山体。中奥石纪马家沟灰岩类广泛出露,石灰质含量高,岩石多为优质石灰石,有海生动物腹足类,腕足类化石。色泽多呈灰白色、深灰色、乳白色、蓝灰色,有的略带红色、赭石色、带有斑点或曲纹。灰岩质地单纯,结构致密,硬度大,脆性高,抗腐蚀,不易风化和冲刷。其中被称作磬玉石的青石,更是高标号水泥的理想原料,亦是名贵石雕、摩崖造像、题刻、碑碣石刻、建筑的好材料。
耀州(耀县)境内和药王山所以遗存大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直至宋、金、元、明、清及至今日的历代石刻,正是由于富有这天然宝贵资源而得天独厚。
药王山在其灰岩上面,覆盖着新生第四纪时由西北搬运堆积而成的深厚黄土层,给植被生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现山林面积600余亩,其中侧柏林303亩,侧柏疏林298亩,成型古柏万余株,林相较为整齐,千年以上古柏至少有30余棵,尤以药王手植柏最为著名,据有关研究专家鉴定柏龄在1300以上。古树犹如一部活的自然史书,记载着千百年间的气候变化和风雨沧桑,是自然历史发展的见证,而名木或为重要历史人物亲手种植,或与某一历史事件相联系,成为一个地方历史纪实的见证。因此古树名木作为一种有生命的文物,是大自然与人文历史交融的产物,乃国之瑰宝。药王山以大面积分布的古老侧柏林最具特色,最具代表性,是药王山突出的自然景观,也是展示药王山悠久文化传统的见证。正如西北大学《药王山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及保护利用研究》中指出:“侧柏,为柏科侧柏属植物,黄土高原是其起源和分布中心,陕西省是其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我省古老的侧柏林多分布于各名胜古迹区,如黄陵桥山,延安万花山及华阴华山等。但如药王山侧柏林面积之大,林龄之长,不仅在本省,就是在全国也属罕见。侧柏林在药王山形成了富有情趣的‘前有翠柏佛面,绿意喜迎游人’的景观。”
药王山具有明显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冬季不冷,夏季不热,气候宜人,比较温和,可以说是“夏无酷暑,冬无苦寒”。年平均气温12.3摄氏度,平均无霜期228天,日照时数2356.6小时。四季降水,冬少春次,秋多夏盛。主要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夏季多发生雷阵雨天气,是药王山防汛期的关键。秋季多连阴雨,晚秋晴朗,年平均降水量554.5毫米。降水多集中于6—8月份。干旱是药王山的主要自然灾害,以春旱、春夏连旱、夏旱为主,小旱一月左右,大旱数月。沮河川道地下水资源丰富。据化验分析,矿化度一般小于1.0毫克/升,属重碳酸型淡水,弱碱,微硬,是良好的饮用水源。
药王山峦峰苍翠,古柏棵棵,傲风挺立,四季常青,古人诗云:
“上有万株柏,曲盘石缝里。”树形多姿弯曲,千奇百态。如游龙腾跃,似飞凤起舞,如寿仙偃卧,似长老开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大有观赏价值。药王隐居期间,以药救病,济世活人,以养其生,得以延年,凭山而居,遍地药香。这里野生药材存藏丰富,如防风、地丁、益母、菊花、车前、黄花、党参……春夏秋冬,绿草如茵,山花烂漫,五颜六色,逗人喜爱,远嵌山峁,颗颗闪光,宛珠似玛,清香扑鼻。秋风层林,红黄绿染,野果累累,别具情趣。南庵北洞,遥遥相对,前山后山,各领风骚。宽阔的柏油公路,曲曲的人行小道,错落有致,盘旋回还,伸上山巅。庙道牌坊,节节而立,护栏石阶,层层而上。桥涵沟道,壑谷寂静,密柏浓覆,曲径通幽,溢溢荫蔚,风光宜人,洞天福地,如蓬莱仙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