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魅力神话传说-道教神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道教又称道家、黄老、老氏与玄门等,是我国的固有宗教。道教是继承华夏民族古代原始宗教之血脉,从敬天祭祖到殷商时代天神崇拜,春秋战国的黄老道家,秦汉时期神仙方术及民间信仰和东汉“五斗米道”,“太平道”一路走来的。道教是促进科技发展、珍爱生命及尊重女性的宗教。

    道教广泛吸收民间崇拜中的各神和奇异人士进入道教仙谱中,并逐渐把他们神仙化,把他们传说事迹加上想象,改造成了神话故事,在我国文化中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出关中紫气东来

    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老之术”还是诸子中的一个学派。到了汉代刚刚建立时,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为了巩固刚刚建立的西汉政权,汉高祖刘邦接受大臣的建议,采纳黄帝和老子倡导的清静无为思想,实行“与民休息”及“轻徭薄赋”、“约法省刑”等政策,使汉初经济得以复苏与发展。

    汉高祖之后的几代皇帝,同样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针,并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成效。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黄老思想渐衰。

    随后,道家思想流入民间,至东汉末年,出现了道教。道教把老子神化,老子被尊为神仙,称为“太上老君”。随着道教的传播,关于春秋时期的老子的事迹也被改编成神话故事,在民间流传开来。

    传说,在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城东10里有个叫曲仁里的村庄,村前有条小河,河边住着一户姓李的人家。

    这一天,李家姑娘到河边洗衣服,当她正在石头上搓衣服时,忽然看见一个鲜红的李子漂了过来。她便放下衣服,伸手把李子捞起来,用手掰开,几口就吃完了。

    从此,李姑娘有了身孕,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络腮胡子。因此,李姑娘给他取名字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指着院子中的一棵李子树,说:“李就是我的姓。”他自幼聪慧好学,并向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学习。后来,老子又拜见周王朝的博士,因此进入当时国家办的学校太学,学习天文、地理、历史等,各种典籍无所不览,几年过后,他终于成为精通天文地理学识渊博的学者。

    学习结束后,经老师推荐,老子到周王朝的图书资料室工作。然而,随着周王朝渐渐的衰弱,于是老子辞官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后来,老子骑一青牛,西游秦国。这一天,在他要出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员尹喜在城楼上看见东方紫云聚集一团,形如飞龙,由东向西而来,由此他知道一定是有圣人要来函谷关了,于是,尹喜便下城楼亲自迎接。

    不一会儿,果真看到仙风道骨的老子,骑着一头青牛踏着清风徐徐向关口而来。尹喜知道老子定有才学。听说他要远行,便坚持要把老子留下来,非要他写下他所悟到的真理,才肯让他出关。

    于是老子便把他所感悟的智慧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在了简牍上,取名为《道德经》,上篇叫《道经》,下篇叫《德经》。

    尹喜读到这样美妙的著作,深深地被陶醉了。他对老子说:“读了您的著作,我再也不想当这个边境官了,我想跟您一起走。”老子表示同意。然后,尹喜跟着老子一直向西行而去。此后,就再也没有他们的踪迹了。

    到了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把老子尊为祖师爷,并称他为太上老君,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从此以后,太上老君成为道教最高神之一。

    东汉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在老子出生地曲仁里建了老子庙。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渊为了抬高家族地位,就听取了大臣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老子庙的基础上进行扩建,后来,又下诏改老子庙为太清宫。

    唐高宗、唐玄宗又先后为老子加封尊号,推为宗室远祖,并在太清宫专奉老子,仪规同于朝廷,于是太上老君最终确定为太清境洞神教主,即道德天尊。此后,宋、金、元、明、清等历朝皇帝都亲谒或派大臣拜谒太清宫。

    老子故里曲仁里也因老子之名,先后更名为真源、卫真、鹿邑,苦县境内还有许多与老子息息相关的珍贵文物。在苦县,老子的各种故事也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地传说着、演绎着。苦县还是李姓的发源地,成为全球李姓华人寻根问祖的胜地。

    老子出关中的“紫气东来”也成了我国文化中的一个基因,人们把“紫气”当作祥瑞的象征,还把“紫气东来”这些字写在大门上。人们还认为,哪个地方有宝物,哪个地方就会在上空出现紫气。

    另外,老子的骑坐“青牛”也成了道教文化中的一个著名的意象,以至于成为了神仙道士的坐骑。

    最重要的是老子的思想,他所著的《道德经》是一座充满了智慧的宝库。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而且在世界范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拓展阅读

    传说在唐代时,人们烧制陶器用去了大量木材,因此,大片的山林被砍伐。山上没有树木,大雨一来,山洪暴发,山下田园被冲毁,人们的生命财产就毁于一旦。

    太上老君看到这种情况,就托梦给地方长官说,当地附近有一种太阳石,也叫乌金宝石,用它可以烧陶,比木材好。长官醒来后,按照老君的指点,带领陶工到山沟里找到了乌金宝石,并拿回窑上试烧,果然炉火熊熊,热度比柴火还高,而且没有烟熏,烧出的陶瓷色泽光亮。这就是后来的煤的由来。

    八仙渡海各显广大神通

    那是在汉末魏晋时期,人们为了追求长生不老创造出一组仙人,叫“八仙”。到了唐代,已经有“八仙图”、“八仙传”等,到了宋代,八仙故事还在不断完善。这些八仙人物有多种说法,有汉代八仙、唐代八仙、宋代八仙等,所列神仙也各不相同。

    到了元代,关于八仙的神话故事流传更多,这时全真道教兴起,为回应民间信仰及传说,宣扬他们的教法,全真教便把民间传说中的钟离权、吕洞宾等人推为道教的祖师。而元曲艺术家们也参与演绎,使八仙故事流传更加广远,内容更加丰富。

    到了明代,小说家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和戏曲作家汤显祖的《邯郸梦》问世后,铁拐李、汉钟离、张国老、何仙姑、吕洞宾、蓝采何、韩湘子、曹国舅这8位神仙才被正式确定下来。

    在这8位神仙中,有风流倜傥的书生,有相貌丑陋心地善良的乞丐,有皇亲国戚。他们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和广大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是劳苦大众忠实的守护神。所以在当时,民间广泛地流传的就是这8位仙人各显神通踏波过海的故事。

    传说,有一次,在蓬莱仙岛牡丹盛开时,白云仙长邀请八仙前来观赏。在回来路上,吕洞宾建议不搭船,各自想办法过海,于是,八仙都各显神通过海。

    铁拐李兴致勃勃地说:“好啊!大家先看我的!”说着便把拐杖投向海中,拐杖像一条小船漂浮在水面,铁拐李轻轻一跃,就立在拐杖上。

    接着,汉钟离也把他的芭蕉扇丢到海上,跳下去站在上面;何仙姑将荷花往水中一抛,顿时红光万道,仙姑伫立荷花之上,随波漂游;随后,吕洞宾以箫管、张果老以纸驴、曹国舅以玉板、韩湘子以花篮、蓝采和以大拍板,他们纷纷将各自宝物抛入水中,借助宝物大显神通,遨游东海。

    八仙安稳地顺着汹涌的波浪漂去,这与腾云驾雾感觉大不相同,别有一番情调。这时,曹国舅突然用手指向右边,并高声喊道:“大家看啊!那里有座海市蜃楼!”

    大家转头一看,只见一座仙山渐渐地从海里升起,山上有树木,有楼房,一会儿就升到半空中,慢慢地变成天边的浮云,一转眼,那浮云又被风吹散了。

    韩湘子说:“我们真是有眼福!蜃气是海里蛟龙呼出来的气体,百年难得一见啊!”

    就在这时,蓝采和从他们当中消失了。大家远近观望,一边找一边喊,可就是不见蓝采和的踪迹。

    张果老猜想说:“可能是东海龙王作怪,他不欢迎我们在他的海上大显神通,把蓝采和抓到龙宫去了。走,我们一起到龙宫要人去!”

    大家一起来到龙宫,请求龙王放人。龙王不但不肯放人,还派自己的几个儿子带领虾兵蟹将追杀八仙。八仙只得用随身的法宝当武器,抵抗虾兵蟹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东海龙王还请南海、西海、北海龙王都来帮忙。龙王的不依不饶,把八仙也给惹火了。铁拐李用酒葫芦把海水吸光,其余几位仙人将泰山搬了过来,往东海一扔,东海立刻变成了一座高山。

    双方打得天昏地暗,把太上老君和观世音菩萨也惊动了,他们全都赶来调解。最后,东海龙王放了蓝采和,泰山则由观世音菩萨搬回原处。

    在八仙中,资历最深的是铁拐李。据说,铁拐李是唐代一位道士,元代时,他的故事就出现在戏剧里,剧目叫《吕洞宾度铁拐李》。传说他在世时精通药理,普救众生,深受百姓拥戴,被封“药王”。

    钟离权的名气仅次于铁拐李,传说他原来是东汉的一名大将。元代时,全真道教奉他为“正阳祖师”,尊为北五祖之一。元世祖忽必烈封其为“正阳开悟传道真君”,元武宗加封为“正阳开悟传道重教帝君”。有关钟离权的神话很多,在明末清初徐道的《历代神仙通鉴》、明朝王世贞编的《列仙全传》等书中都有记载。

    张果老是八仙中年龄最大的,传说他是唐代人,他的神话传说在北宋欧阳修等人编著的《新唐书》、明代小说家吴元泰的《八仙出处东游记》、明代文学家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等书中都能找到。

    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传说她是唐代的一位女道士。在以八仙为题材的古典文学、戏曲、绘画、雕塑作品中,何仙姑常常是一个手持荷花、神采俊雅、飘逸脱俗的妙龄女郎的形象。据明代浙闽总督郝玉麟等监修的《福建通志》、清代张楷修的《安庆府志》等地方志记载,在安徽桐城、祁门,福建武平、浙江昌化等地,都有本地何仙姑的遗迹和传闻。

    蓝采和也是唐代人。传说,蓝采和的人物原型本是一位江湖流浪汉,由于他行为癫狂,又好周济穷人,后来被钟离权度化成仙。蓝采和的故事在唐代溧水县令沈汾的《续仙传》、南唐国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南唐书》等都有记载。

    吕洞宾在八仙中是最为出名的一位,他原本是唐代文人。到了元代,吕洞宾被全真教奉为北方五祖之一,称为吕祖或纯阳祖师。在元代和明代的杂剧中,以吕洞宾为题材的也有很多,如《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二度城南柳》、《吕洞宾花月神仙会》、《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吕纯阳点化度黄龙》等。

    韩湘子是道教八仙中比较年轻的一位神仙,据说他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侄子。韩湘的故事最早见于唐代段成式的笔记小说集《酉阳杂俎》卷19中。北宋时期,韩湘的故事得以完善。大约在金、元代之间,韩湘被人们列入八仙,尊称他为“韩湘子”。

    对韩湘子的祭祀崇拜也因此而起,在许多地方都建有湘子庙。据说,西安南门里的湘子庙是韩湘子出家之地,因此,历代以此为湘子文化的发源地。

    曹国舅是宋代的一位皇亲国戚,曹国舅在宋代就已经被内丹道收编成为吕洞宾的弟子,并在宋金元时期以固定的形象出现在八仙当中。

    八仙作为吉神,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在各类建筑物、家具、瓷器、铜器上,都常用八仙的形象来装饰。人们还把方桌称为“八仙桌”。有的地方,家家堂屋迎门都放一张八仙桌,两边再放几个太师椅,有客来,宾主分坐两边,说话、喝茶,很有仙人聚会的感觉。

    八仙在民间影响非常深远,许多地方都建有八仙宫。据说农历四月十四是吕洞宾的生日。这天,苏州百姓要“轧神仙”。庙内香火鼎盛,人群摩肩接踵,说这样可以无意中碰到神仙,沾到仙气,添福增寿,并能帮助人们做到任何想做的事。

    在山西定襄民间,正月初八还要“敬八仙”。当天,百姓准备佳肴、果品祭八仙,祈求消灾降福。

    八仙和我国古代的神仙一样,绝大部分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因为他们帮助老百姓惩恶助善,因此便对他们尊敬而且崇拜,逐渐把他们神仙化。而且由于八仙均为凡人得道,所以个性与百姓较为接近。八仙所宣扬的恬淡清净、仁义为先、济世度人思想,也恰好反映了老百姓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拓展阅读

    传说,在北宋建隆年间,凡军人犯了法,都发配到东海边的沙门岛上。后来,岛上犯人越来越多,但是朝廷每年只拨给300人的口粮,所以粮食越来越不够吃。为了活命,犯人们经常跳海逃命,但绝大部分都被海浪吞没。

    有一次,有几十名囚犯趁着月光,避开看守,抱着葫芦、木头等轻的物体跳入海中,往几十里外的蓬莱山方向游去。途中多数犯人被淹死了,只剩下七男一女游到了岸边。第二天,渔民得知他们从沙门岛游水越海而来,非常惊奇,便把他们称为“神人”,从此,他们渡海逃狱的事越传越神,最后演变成“八仙过海”的故事。

    善良麻姑种仙桃献寿

    在春秋以前,神仙之说在我国就非常流行了。在我国先秦古书《山海经》中就已经出现有不死国、不死民、不死山上取食的不死树,以及提炼不死药物的人物“巫祝”的描述。

    在道家的经典之作《庄子》一书中则提到了在藐姑射的山上,居住有吸风饮露,乘云御龙的神人,不食五谷,但却长生不死。

    到了战国时期,长生不死的信仰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并且还出现了一批专为求仙为职事的方士,史称“方仙道”,他们的思想是一个独特的体系,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被称为神仙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一直热衷于寻找神仙和长生不老药,多次派人出海求仙,他还三番五次地亲自出巡,最后死在访求不死药的路上。在秦始皇的影响下,神仙学成为全国最热门的专业。

    到了汉代,汉武帝也非常渴望得到不死之药和方士的修炼方法。他曾经邀请专以求仙为务的方仙道士们频频出入宫廷。当时的淮南王刘安则招纳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专门从事神仙方术的研究。由于方士们的频繁活动和上层人物对求仙的狂热,因而扩大了神仙之说在社会上的影响。

    由于当时神仙信仰的盛行,一些女子也开始求仙学道,其中有一位非常有名的女仙叫麻姑。传说她修炼得道升天,因此被道教奉为元君、女真,她的事迹也被道教信徒门改编成神话故事,广泛流传在民间。

    传说,在东汉时,有个叫麻秋的官吏,夜里做了个梦,梦见自己从江水中垂钓上来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早上醒来,妻子生下了一女孩,麻秋便给她取名叫麻姑。

    麻姑天生长得美丽可爱,三天后便能说话,一个多月后便能跟父母学读诗文,到了七八岁的时候,一把米从她手里抛撒到地上,便成了无数色彩绚丽的宝珠。

    麻姑不仅聪明美丽,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麻秋却是性情暴虐,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麻姑的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了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她自己舍不得吃,把桃子揣在怀里,拿回家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匆匆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围着一群人,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只见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麻姑赶紧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一点一点地喂老婆婆。

    老婆婆吃了桃子后,很快就苏醒了过来,她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你还能不能再给我点吃的?”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东西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极为珍贵。但是,麻姑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说:“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麻姑帮助老婆婆的事被她父亲麻秋知道了,他非常生气,于是,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她趁着父亲睡着的时候,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来到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但却再也没有看到老婆婆。月光下,只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

    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走回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而且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很好。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完,就飘然而去。

    第二天早上,麻姑起床后,就把那颗桃核种在院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

    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这才明白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大功,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且要他负责建设新的皇宫。

    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就命令老百姓们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他还规定,只有当鸡叫的时候,老百姓才能停歇一会儿。

    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上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

    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十分的恼怒,便想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离开家往山上逃去了。

    麻秋怒上加怒,率兵随后追赶,追到一个深谷边。就在麻姑走投无路,正想投谷之时,天上的神仙王母娘娘正好路过这里,她就是麻姑曾经救过的那个老婆婆。王母娘娘见她要受到灾难,立刻在祥云中拔下玉簪扔下去,玉簪化作一道玉桥,让麻姑过了深谷。

    后来,麻姑又在王母娘娘的指点下,乘清风白云走了九天九夜,来到海上一座仙山。这里云缭雾绕,松青柏翠;坡上桃林,果大味美;谷底泉水,穿过坚石巨岩,潺潺声似箫音笙韵。于是,麻姑在此仙山净土处潜心修炼,并精心培育仙果。

    几年后,麻姑修炼成仙。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之日,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4位花仙前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麻姑欣然同往。4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则带了自己种的仙桃为王母娘娘祝寿。

    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说王母娘娘有口福,麻姑因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从此,麻姑在民间成为健康长寿的象征。

    从魏晋以来,道教就开始不断地把适合修炼的名山洞府以麻姑来命名,在江西、安徽、山东、四川、湖南等地都有麻姑的遗迹。江西南城麻姑山和安徽宣城麻姑山,都因相传麻姑在山中修道而得名,两地都存有仙坛、丹灶等遗迹。

    尤其是在江西南城的麻姑山,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典籍中就载录有麻姑事迹,东晋道教学者葛洪的《神仙传》、《抱朴子》等史料均有关于麻姑的记载。

    后来,道教为麻姑建坛立庙,崇奉有加。自唐代以来,道教中的麻姑信仰及与此相关的祈禳斋醮活动在麻姑山延续千年,经久不衰。

    据说,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还写了《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不仅记载麻姑事迹与麻姑仙坛的建设经过,而且着重描绘了当地道教祀典盛况。

    民间的麻姑信仰风俗也是广泛流播,在河北冀东一带,有“七月十五请麻姑”的风俗,被称为“麻姑节”。

    还有“掷米成丹”、“沧海桑田”等传说,更是在民间口耳相传。而“麻姑献寿”也成为民俗画中的重要内容。麻姑形象或腾云,伴以飞鹤,或骑鹿,伴以青松,也有直身托盘作献物状,手中或盘中,一般有仙桃或佛手等物。过去给女性长辈祝寿,常送《麻姑献寿图》。

    千百年来,与麻姑有关的神奇而美丽的传说故事,在人们当中广泛流传,并形成了麻姑信仰、麻姑文化,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文艺、宗教、民俗诸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拓展阅读

    相传,在东汉桓帝时,有一年的七月七日中午,江苏吴县一个名叫蔡经的家里正在迎接神仙王远的降临。只听天上响起了一阵仙乐,王远头戴华冠,身穿红衣,腰里系着五彩色带,乘坐羽车从天而下。王远见过蔡经后,又派遣使者请仙女麻姑也来赴宴。不久,随着一阵仙乐,一个光彩夺目的美丽的姑娘下凡了。

    麻姑和王远等寒暄过后,说道:“自从上次和你见面以后,我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为桑田;不久前,我又去了一趟蓬莱,这里的水,比以前召开群仙大会时少了一半,我想,不久也会变成陆地吧!”王远也很感叹。宴会完毕后,王远和麻姑随着仙乐升上了天庭。

    钟馗捉鬼驱除世间妖邪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因为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无法理解,所以他们一直认为人的身体里有一个神秘的东西,而且它掌控着人们的思维和感觉。人们把这个神秘存在称作“灵魂”。

    当时的人们认为,人死后灵魂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成人所不能感受到的状态,进入到另外一个境界。这种人死后的灵魂叫“鬼魂”。这种观念产生后,便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渗透入人们思维深处。

    在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在甲骨文里就已经有“鬼”字并有所解释。甲骨文的“鬼”字,下面是个“人”字,上面像一个可怕的脑袋,好像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

    当时,人们因为害怕一些恶鬼的骚扰,就举行一种叫傩的仪式来驱鬼,同时出现了专门驱鬼的人巫师。

    传说,在殷商时期,出现了一位叫终葵氏的著名巫师。终葵带着钢头银额的面具,身披豹皮,用朱砂染遍全身,手拿大棒,带领许多怪兽,四处捉取流浪江湖的孤魂野鬼。后来,人们便把“终葵”当作辟邪的意思。到了唐代,“终葵”逐步演变成了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在唐代“开元盛世”时期,终南山下住着一个姓钟的秀才。钟秀才虽然勤学苦读,可是他到50多岁还没有考中举人。

    有一天,钟秀才的妻子梦见天上的魁星下凡,后来就生下一个儿子。钟秀才很是疼爱儿子,并给儿子取名叫钟馗,希望儿子以后能独占魁首,考中状元,以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

    钟馗出生几年后,父母就相继去世了,只留下他和妹妹相依为命,过着非常穷苦的日子。但是钟馗的志气却没有因为贫困而丧失,他从小就立志要完成父亲的遗志,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干一番大事业。

    由于钟馗刻苦攻读,学得满腹经纶,最后轻而易举地取得秀才和举人的功名。可是,钟馗家贫如洗,没钱能供他进京参加殿试。

    眼看考期就要到了,钟馗四处讨借求援,这时正好有一个好心人叫杜平,他慷慨救助给了钟馗20两银子。钟馗非常感激杜平,拿了盘缠就立即出发赶考,他决心不考取进士就不回家。

    由于赶路太急,加上天气炎热,钟馗在半路上中了暑。但是,他不敢耽误考期,辜负杜平和妹妹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他仍然忍着病痛,跌跌撞撞地继续往前赶路。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钟馗看到一个破庙,于是就进去里面过夜。他在熟睡时被一群野鬼碰上,野鬼看到他气宇不凡,文才武略,非常嫉恨,就围着钟馗一顿乱打,把钟馗好打一顿。但是钟馗却丝毫没有觉察,只感到浑身剧烈地疼痛,但是他还硬是撑着来到了京城参加殿试。

    钟馗毕竟是天上的天魁星下凡,文章写得极好,最终名列榜首,中了状元。但是,等到皇帝殿试完召见状元时,看到钟馗面目丑陋,狰狞难看,就不肯点他为状元。虽然大臣们努力向皇上进谏,极力为他争取,钟馗也向皇帝讲述了途中的奇遇,但皇帝金口已开,决不肯更改。

    钟馗是个性格刚烈的人,他看到皇上因为自己面目难看而不肯点为状元,气得连声大叫:“屈死我了!屈死我了!”说完就拼命往旁边的一口大铜鼎一头撞去,一下就丧了性命。

    皇上看到这样惨烈的场面,心中懊悔不已,于是下令厚葬钟馗。

    钟馗的冤魂带着满腔的怨气,飘飘悠悠地来到了阴曹地府。他一进阎王的森罗殿,就指着阎王的鼻子破口大骂:“你是阴间的皇帝,本应公正无私,为什么纵使恶鬼来毁我容貌,害我丢了功名,让我没有脸面见我那可怜的妹妹和救助我的杜平。人间的皇上不讲情面,怎么你也这样昏庸!”

    阎王还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只见钟馗不容分说,在森罗殿上随手操起一根金光闪闪的狼牙大棒,乱舞起来,到处追打大鬼小鬼。连阎王也被他吓得急急退朝,躲藏了起来。

    后来,钟馗看到殿上有一座大钟,冲过去就轰隆隆地敲打起来。这钟本是通天钟,一敲便惊动了天上的玉帝。

    玉帝赶忙问身边的特使太白金星。太白金星向下一看,对玉帝说:“这是有人在阎王殿闹事,这人本是天上的天魁星,现在在地府里叫冤。”随之把钟馗的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

    玉帝马上将阎王找来,吩咐说:“这钟馗本是天上的天魁星下凡,因在人间遭受了很多冤屈,才闹到这步田地,也是情有可原的。你回去之后,照我的意思,封他为驱鬼将军,专管人间的大小妖魔,这里有一把青锋宝剑,你就代为转交给他吧!”

    阎王领了玉帝的旨意,急忙回到地府。把钟馗叫到跟前,传达了玉帝的旨意,并把宝剑交给了他,自己还送给他一个化鬼的葫芦,作为他的随身宝物。就这样,钟馗便成了人间的专管驱鬼和捉鬼的神。

    后来,在唐明皇时的天元年间,唐明皇在骊山巡察完后回到宫中,一直闷闷不乐,一会儿就昏昏睡去了。睡下之后,就梦见一个小鬼,一只脚光着,另一只脚穿着草鞋,腰上又还吊着一只鞋,同时还别着一把破扇子。他看到这个鬼走到龙床边偷走了贵妃的香袋和自己的玉笛,于是大声斥骂小鬼。

    小鬼却笑嘻嘻地说:“我是叫虚耗的小鬼,虚就是说偷人家的财物来取乐,耗就是要使人减喜添忧,把人的好事变成坏事。”

    唐明皇见它说话这么无理,怒不可遏,正想叫武士前来捉拿这个小鬼。忽然,看见一个巨大的鬼,手里拿着一把宝剑,腰间挂着一个葫芦,脚蹬着黑靴,他不费吹灰之力,一把就抓住小鬼折成两段,并把小鬼塞进了腰间的一个葫芦里。

    唐明皇见了大惊失色,问他是什么人。那大鬼恭敬地说:“我就是钟馗,现已被封为人间的驱鬼神,因感激皇上的厚葬之恩,特来报答皇上的。”唐明皇听了,感到很羞愧,就加封了钟馗的官职。

    唐明皇醒来的时候,他的心情就转好了,并兴致极高地召画家吴道子上殿,要吴道子依照他的梦境把钟馗的像画出来。

    吴道子是当时有名的大画家,他按皇帝所描述,画了一幅钟馗像。唐明皇一看特别惊讶,对吴道子说:“你和我同梦?为什么你画的和我梦见的一模一样?”

    唐明皇看着画像,赞不绝口,并赏给他黄金一百两。唐明皇还立即下旨诰谕天下,每到除夕之夜,家家必须供奉钟馗的画像。

    从此以后,钟馗声名大噪,成为了家喻户晓的驱鬼神。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有一年春天发生瘟疫,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人们想到把钟馗请出来施威捉鬼。从此以后,在端午节画钟馗,或赠人或自挂成为风俗,绵延至今,经久不衰。

    据说,钟馗的故事最早见于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的《补笔谈》。自宋元以来,钟馗形象进一步演变,出现了戏剧《庆丰年五鬼闹钟馗》、《钟馗嫁妹》等。明清时期,文人们还依据钟馗形象改编了许多关于钟馗的小说,使得钟馗形象更趋于人性化了。

    人们运用他的形象制作成各种艺术品,放置在住宅里或大门口,希望驱逐邪恶,获得平安。钟馗像贴于门户是镇鬼尅邪的门神,悬在中堂是禳灾祛魅的灵符,出现于傩仪中是统鬼斩妖的猛将,由此派生出形形色色、千姿百态的钟馗戏、钟馗像。

    人们通过对钟馗形象的塑造,增加自己战胜恶势力的勇气,也寄托了人们追求安定和平生活的美好愿望。钟馗是我国民俗信仰中最为人们熟悉的角色,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很敬重他,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源远流长。

    拓展阅读

    在民间,有人把钟馗作为门神,是出自于一个钟馗吃鬼的故事。

    钟馗在赴京考试结束后,回家搭船时遇到一位旅客。在闲谈中,钟馗注意到那位旅客的怀里有个小瓶子,他好奇地问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旅客告他说,瓶子里装的是瘟神,因为这附近的百姓作恶,应遭责罚,他是奉上天的旨意来这个地方散灾的。还说,只要用一滴瘟水滴入水中,这个地方的百姓就都会染上不治之症而死亡。

    钟馗天性仁慈,听了这人的话后,起了恻隐之心,在那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那个瓶子夺到手里,一口就把它吃了下去。钟馗吃了瘟神后,顿时七窍孔流血死亡。钟馗死后成了捉鬼的鬼王,于是,钟馗便被人们当成门神来侍奉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