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改变一生心态-游刃有余是做事最高境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庄子·齐物论》)

    做事磕磕绊绊的人,不是因为他手脚笨拙,而是因为他缺乏过硬本领。若是你娴熟做事之道,那么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此为“游刃有余”的现代注解。

    心态导致胜负

    “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如洪水泛滥,冲到哪里都游刃有余。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圆滑、是聪明,其实刚好相反,它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庖丁解牛,“巧”的背后是一种大力在游动。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里的一个着名典故,故事是这样的: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都发出音乐的响声,进刀割解的哗啦之声也没有不合于音节的,而且还符合桑林舞曲的节奏,也合于经首乐章的韵律。

    文惠君赞叹庖丁高妙的技术,并问:“你的技术怎能达到这般地步?”

    庖丁说:“我开始宰牛时,把它看作一条整牛,几年后便不见整体的牛,只领会它的生理结构,心领神会之后便游刃有余,牛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便已解体了。”

    这就是“庖丁解牛”典故的由来,它意在指出:

    高手处世,应该从“人无我有”的地方人手,要骑墙,不要碰壁,这样才能左右逢源。

    同样地,如果是对敌,也要从对方的薄弱环节进攻,这样才能将它逐一瓦解。

    老子说:“以无有人于无间”(用没有进入没有的空间),也就是这个意思。

    怎样才能永远游刃有余?庄子说:“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这样就可以永远游刃有余。

    “注焉而不满”,指永远注不满。

    “酌焉而不竭”,就是永远取用不完。

    大海就是这样的,既注不满,又用不完。俗语讲:“海水不可斗量”,也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做人做到大海的境界,当然就可以游刃有余了。比如大海泛滥为洪水,洪水冲击海岸,自然是游刃有余的,因为它力太大,所以一切阻碍在它面前都失却了效果。这才是真正的游刃有余。

    “游刃有余”不是指巧。而是指大。

    人们通常以为“游刃有余”是一种圆滑,是一种聪明,其实刚好相反,“游刃有余”是很大气的,它重拙,所以有效,所谓“重剑无锋”即此。

    庖丁解牛是很巧,但这巧的背后是一股大力在推着他的手游动,否则必不能将大牛肢解。这一点我们必须看到,这是以前人们都忽略了的。

    《庄子》讲了一个《秦失吊丧》的故事:

    老子死了,秦失去吊丧,大哭三声就出来了。

    弟子问他:“他不是你的朋友吗?”

    秦失笑:“是的。”

    “那你怎么可以这么吊唁呢?”

    秦失说:“有许多老年人哭他,如同哭自己的儿子;有许多儿童哭他,如同哭自己的母亲,他们都是为情感所动而哭泣,都是违背自然规律。正该来时,老聃应时而生,正该去时,顺理而死,要心顺变化,哀伤和欢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

    这也是另一种游刃有余。

    老子死了,秦失去吊丧,仅哭三声就出来,说明他心里完全不悲痛,或者痛一会儿就算了,决不像儒家一样一定要哀哭三年。何必呢?绝不能让死人控制活人。是好朋友就更应该如此,老子是秦失的好朋友,老子死了,秦失也伤感,但不伤痛。在他心中就只留下老子的美好印象。

    庄子在老婆死了的时候也鼓盆而歌,这种洒脱是对死者的最大尊重。

    游刃有余是一种心手合一的境界,它关注于手上的事情,不分心,也不贪多,点到为止,所以胜算很大,做人成功且快乐。

    游刃三境界

    1.游于牛内

    目无全牛,刀有金牛。刀游于牛内,顺其走势而解之。游刃于牛内,牛与刀合二为一,牛就是刀,刀就是牛,就像水就是墨,墨就是水,因此将墨投入水中,水即为墨所染。王羲之的洗墨池很小,只需要洗几次就可以将池水洗黑。

    2.游于牛外

    刀游于牛内时,刀为牛控制,不得不顺其走势而解之。解牛之后,刀解放了,牛也解放了,这时的刀不再游走,但却实现了真正的游走。刀游于牛外,牛不再是牛,刀还是刀。

    3.游于牛之内外

    “游刃”的境界之妙是告诉了一种“人游”之道,即人游于人间之内外。

    这样人才不会受伤,才会全身而退。退无可退时,可以不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