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既死,建储之事更加顺利。册立李哲乃大势所趋,作为另一个备选者武轮也不得不表态,接连上疏要求逊位庐陵王——这样做一来是迫于形势,深知自己继位会引起武氏不满、群臣不安,与其等别人说话,不如自己摆足姿态,还可争取朝廷上下的好感;再者他也确实没有多大野心,当初登基纯粹是当母亲的傀儡,退位后这九年在东宫提心吊胆,妃嫔死于非命,父子不得团圆,这种日子早受够了。以前不让步是因为对手是武承嗣,失去皇嗣之位必死无疑!现在换成了自己的亲哥哥,早卸下包袱早自由。
至此,立储的障碍都已不存在。圣历元年十一月十五(
公元698年10月24日
),武曌正式下诏,册封李哲为皇太子;随后又命其复名“显”、赐姓武——李显是李哲最初的名字,因其生于显庆元年,后在李弘当太子时更改,以示君臣之别;现今女皇之名是“曌”,皇族不宜再有名中带“日”“月”之人,此刻女皇把“日”还给儿子显然是要突出其高贵身份。改姓武也是必然,毕竟现在是大周天下,太子必须姓武。其实女皇心里明白,将来孩子肯定会恢复李姓,但眼前的面子必须有,武周皇统不容置疑!
老宰相王及善请求让太子赴外朝抚慰人心,武曌从其议,索性直接任命武显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当然,太子是不宜亲自上阵的,武曌也不会真的授予其兵权,又任命狄仁杰为副元帅、右御史中丞吉顼为监军,代替武显指挥作战。
消息传出天下振奋,皇太子亲任元帅、狄公为副帅,这是何等的影响力?先前武懿宗、武攸归征兵一月不过数千人,现在短短几天工夫已有五万人应募,百姓争相从军保家卫国。一切筹备妥当,武曌驾临军营亲为狄仁杰践行。
其实大军出征之际河北战事已有转机,先前默啜之所以接连得手是因为突然出兵抢占先机,现在武周诸军陆续赶来,形势顿时不同。突厥扫荡定州、赵州之后的下个目标是幽州,幽州都督张仁愿此时身兼天兵东道总管,他用行动证明自己并非只会弹劾不会做事,闻知敌人到来立刻迎战,身先士卒亲自冲锋。搏杀之中一支冷箭正中他臂膀,张仁愿毫不退缩带伤再战,终于将突厥军击退。
默啜出兵以来首次受挫,正考虑要不要打下去,武周册立太子、狄仁杰出征的消息陆续传来,恰在此时纠缠武周的另外两个战场也已胜负揭晓。
西北方面,论钦陵兵临洮州将近两年,抱着侥幸之心与武周谈判,希望捞回西域,殊不知已落入圈套,刚开始周朝的使者一拨接一拨到来,满面诚恳讨价还价;待到契丹叛乱平定,一个使者也不出现了。论钦陵才知中计,可这会儿想攻打洮州也不可能了,大军在外近两年,战和不定军心涣散,这仗还怎么打?镇守洮州的唐休璟非泛泛之辈,若攻城不下反有大败之祸,况且赞普还在背后虎视眈眈,论钦陵别无选择,只得强压怒火黯然撤兵。
东北方面,诸将遵女皇之命,册封靺鞨首领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承诺只要肯改过称臣、遣送人质就赦免其罪。乞四比羽拒不接受,于是李楷固、高德武等将率军出击,旬月之间破其营垒,杀死乞四比羽并将其首级送到洛阳。另一部首领乞乞仲象恰在此时病逝,其子祚荣二十出头,仓促继承首领之位,降周唯恐覆灭,领兵抗拒又自知不敌,只得率部北逃。周军哪肯放过?在后面穷追不舍,祚荣计上心来,在天门岭(
今辽宁西丰县城子山
)凭险设伏大败追军,总算得以喘息;但他也知此非长久之计,于是率阖族之人翻山越岭,回归祖先居住的白山黑水——后来他自称“大祚荣”,招揽靺鞨和高丽遗民在东牟山(
今吉林敦化
)筑城定都,建立渤海国。而此时李楷固见其对中原不再构成威胁,便没有继续追击,收兵向女皇复命。
默啜已预感不妙,牵扯武周兵力的东西两个战场都已告捷,更重要的是女皇立庐陵王为太子,辅立李氏的把戏玩不下去了,再耗下去各路大军陆续赶来,想抽身都难啦!趁这笔买卖还有的赚就见好就收吧。于是他将掳掠的万余名百姓尽数屠杀,迅速撤出关外。前线周军兵力有限不敢追击,狄仁杰的大军又来迟一步追击不及。武曌本就没心思打仗,改任狄仁杰为河北道安抚使,处理战后事宜。
安抚百姓一向是狄仁杰的拿手好戏,接到诏命后他立刻上疏:
臣闻朝廷议者以为契丹作梗,始明人之逆顺,或因迫胁或有愿从,或受伪官,或为招慰,或兼外贼,或是土人,迹虽不同,心则无别……今负罪之人露宿草行,潜窜山泽,赦之则出,不赦则狂,山东群盗,缘兹聚结。臣以边尘暂起,不足为忧。中土不安,以此为事,臣闻持大国者不可以小理,事广泽者不可以细分。人主恢宏,不拘常法。伏愿赦河北诸州,一无所问,自然人神通畅,率土欢心,诸军凯旋,得无侵扰。
这是鉴于上次武懿宗对河北吏民的屠戮,先发制人请求赦免。此时武曌对狄仁杰言听计从,岂有不允之理?于是颁布赦令,狄仁杰将被迫投敌的百姓遣返原籍,开仓放粮赈济贫民,又修造驿馆以免官军撤退惊扰乡民,局势很快稳定。
被迫附逆的平民得到宽恕,那些高官可就惨了。阎知微等人遭突厥胁迫充任伪职,默啜撤兵之际却没把他们带走——他实在精明,如今李武一体,以后再想靠挑拨离间占中原的便宜恐怕不容易了,迟早还要回到和谈的老路,留着中原叛臣只会增加仇恨,趁早清理以便日后交涉。
这些降敌的大臣走投无路,只好硬着头皮回到洛阳,哪能有什么好果子吃?朝廷上下愤恨不已,人人喊杀,武曌效仿昔日隋炀帝处决叛臣斛斯政之法,下令将阎知微、杨齐庄、唐波若等人绑至天津桥,满朝文武每人三箭,把他们活活射成刺猬!所有叛臣一律夷灭三族。
处决叛徒固然正当,但大肆株连未免过分。阎知微乃先朝工部尚书阎立德之孙,想来阎立德也是精通建筑书画的一代大家,曾督建高祖献陵、太宗昭陵,子孙落个夷灭的下场着实可哀。而阎知微的同胞兄长名唤阎识微,极负盛名,昔日任扬州仓曹参军,徐敬业叛乱时逃出扬州通报朝廷者便是此人,曾为武氏立下大功,后升任太州(
今陕西渭南,原名华州,避武曌祖父武华之讳改名太州
)刺史,居官清正执法严明,此等贤才也因胞弟之罪连带丧命。更重要的是阎知微才智并不出众,能超越其兄担任春官尚书是另有原因,他儿子阎则先娶了武三思的长女,他是武三思的亲家!定罪之日武三思苦苦哀求,总算保住女儿女婿,其他人则爱莫能助尽数被杀——此事甚堪玩味,曾为武氏立功者无人为其争讼,梁王亲家竟遭夷灭,这在几年前根本无法想象。世道人心在变,武氏的影响在衰弱,有些趋势女皇本人也无可奈何。
无论如何困扰武周王朝两年之久的各方战火总算尽数熄灭,少不得奖赏有功之臣——田归道抗拒默啜维护国体,晋升殿中监;张仁愿奋战有功,晋升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休璟敌退论钦陵,加司卫卿头衔,兼领凉州都督;李楷固弃暗投明戡乱有功,晋升左玉铃大将军、赐爵燕国公;薛讷临危上阵,受任安东都护;骆务整为右武卫将军、高德武为辽东州都督、裴怀古为祠部员外郎……国乱显忠良,战争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大臣,至于被囚禁的武延秀只能听天由命啦!
一切风波平息,又跨入新的一年,圣历二年正月初一武曌照例在通天宫举行祭祀,而与往年不同的是亚献换成了太子武显,终献是邵王武重润——此武重润便是武显与韦妃所生嫡长子、尚在襁褓之中就被李治立为皇太孙的李重照,如今已经十七岁,随父亲改姓武,又因避女皇名讳改“照”为“润”,受封邵王。除他之外武显膝下还有三子,均是婢女所生,庶长子重福十八岁,封平恩王;次子重俊十三岁,封义兴王;幼子重茂才三岁,武曌见其太小没有封赐。
也正是这一天起武显正位东宫,皇嗣武轮改封相王,迁出东宫另赐王府,并授太子右卫率之职——相王乃天皇晚年授予李旦的爵位,太子右卫率是东宫护卫首领,武曌这样安排意在拉近兄弟关系,怕逊位之事令他们产生矛盾。就在移宫的同时,已在皇宫中“读书”六年之久的寿春王成器、衡阳王成义、临淄王隆基、巴陵王隆范、中山王隆业以及李贤之子雍王守礼,均被释放出宫各归府邸。
世事轮回,冥冥注定,时光仿佛倒流了十五年,武显、武轮又回到父皇在世时他们各自的位置,可是他们的姓氏改变了,容貌也已沧桑了。人生能有多少个十五年?有些事情注定无法回到从前……
kfYV3CVOqu5RygoNDVhFXYgR7MVO7+MK1n+KdMT6Vtc9XpQgYuCWHP5REKg40ddUbIZxKO3XZlXwIziPYIz09g==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