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1年~公元604年)
在位时间:公元581年~公元604年
曾用年号:开皇、仁寿
谥号:文皇帝
庙号:高祖
安葬地:不详
公元541年,杨坚出生在冯翊般若寺内。
公元555年,年仅14岁的杨坚开始做官生涯,并逐渐升迁。
公元581年,杨坚代周称帝,建立隋朝。
公元582年,杨坚营建“大兴城”。
公元583年,杨坚废郡,实行州、县两级制。
公元585年,隋颁布新的户籍制度“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公元589年,隋灭南陈,统一天下,结束分裂200多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590年,杨坚对府兵制进行改革。
公元597年,杨坚平定李贤叛乱。
公元599年,杨坚出兵征伐辽东。
公元601年,杨坚下令废除天下所有学校。
公元604年,杨坚病死。
杨坚在开国之初还能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使国家人丁兴旺,国库殷实,虽没有呈现盛世的景象,但也可以说是近代比较优秀的君主,毕竟天下是他统一的。然而其性格多猜疑、不学无术、不达大体、好玩些小心计,使得忠臣们不敢直言,开国元勋们彧杀彧贬。杨坚又不喜欢诗书,竟然将学校全部废除,只留下一个国家办的学校。到了晚年,杨坚更是喜怒无常,滥杀无辜。他常常暗地里唆使人去贿赂令史、府史,而一旦有人接受了贿赂,就必死无疑。隋炀帝虽把父亲杨坚所创建的隋王朝给折腾没了,但这也并非杨广一个人的过错,他老子杨坚也难辞其咎。
处心积虑篡位登基
“弘农杨氏”世任高官,是汉、魏、北朝至隋唐时期最著名的门阀世族之一。杨坚就出生在这个家庭里。
杨坚的父亲杨忠久经沙场,屡建奇功,为北周的建立做出过卓越贡献。因此,杨忠被赐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国、大司空,封随国公。杨坚的青少年时期并无过人之处,在学校里念书时也是个不用功的学生。
但这个不用功的学生很早就开始了自己的做官生涯,而且深得统治者的赏识,虽无杨忠突出的功绩,地位却扶摇直上,因而引起一些朝臣和贵族的嫉恨。北周初年,专权的宇文护就曾多次想除掉杨坚,都因别人的阻拦而没有得逞。周武帝亲政后,宇文宪曾劝他尽早把杨坚除掉,内史王轨也认为杨坚有反相,但都没引起周武帝的重视,且又以杨坚的长女作为皇太子王妃,进一步巩固了杨坚的地位。
这时,深知自己处境也有不臣之心的杨坚,也积极利用已有的社会影响,广泛拉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宣帝即位,杨坚作为皇后的父亲,又进一步升官,成为太后丞、右司武,旋升大前疑(相当于丞相)。在宣帝外出时,由杨坚主持日常政务。
周宣帝虽年少,但昏庸荒淫,又修建洛阳宫,致使上下怨愤。杨坚便开始做取代周室的准备工作,引起了周宣帝的警觉,甚至曾想杀掉杨坚,但杨坚始终不动声色,周宣帝既找不到借口,也不愿随便杀死自己的岳父。
杨坚为逃避周宣帝的猜疑,想暂时离开朝廷,到地方上去执掌实权,自己的同学内史上大夫郑译很清楚杨坚的这种想法。因此郑译在公元580年周宣帝决定南伐时,乘机推荐杨坚为扬州总管。
但大军未出,周宣帝就已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即位。杨坚凭着皇帝外祖父的地位,在皇帝侍臣刘防、颜之仪及郑译的帮助下,伪造周宣帝遗诏,命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执掌了北周军政大权。杨坚深知自己的地位还不巩固,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建立自己的统治核心。杨坚是在刘防、郑译等人的拥戴下才得以上台的,但杨坚不愿让他们分割自己的权力,在亲信李德林的支持下,杨坚拒绝了他们的要求,而把他们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同时,杨竖还注意搜罗各种人才,以前周武帝称为“天上人”的中原名士李德林,对杨坚派来的使者表示,“愿以死来报答丞相”。富于谋略的文臣高颍,对杨坚使臣说:“我愿意为杨丞相效劳出生入死,即使因此遭到灭族之祸也在所不惜”。朝廷重臣韦孝宽,掌握数十万精锐部队的李穆,大将军元弘、元胄,御林军首领卢贲,以及相当多的高级官员都加入了杨坚的政治集团,这些为杨坚夺取北周政权提供了方便。
由于宇文泰的5个儿子:赵王宇文招、陈王宇文纯、越王宇文盛、代王宇文达、滕王宇文道在外称王,各霸一方,还有许多皇戚旧臣拥兵自重。杨坚信心不足,犹豫不决。他的妻子独孤氏见丈夫无心茶饭,郁郁不乐,便鼓动丈夫大胆地干下去,并果断地说:“现在事已如此,你就像骑在老虎背上一样,十分危险,下来必然会被老虎吃掉你千万不可优柔寡断,要振奋起来,干到底才有出路!”妻子的一席话,使杨坚坚定了信心。他果敢地着手实施。
杨坚先指使人将与他平起平坐的宇文赞骗放弃权力,然后在还没有公开宣帝的死讯时,借口召五王回长安,收缴了他们的兵权印符。五王气愤之下,决定寻找直接刺杀杨坚的机会。有一次,赵王宇文招请杨坚去赴宴。他先在王府中埋伏下武士,对两个儿子悄悄嘱咐了几句,杨坚带着随从来赵王府的时候,所带随从均被挡在外面,只有杨弘与元宵跟进去,并且只准坐在门口。
赵王向杨坚又敬酒又夹菜,十分客气。过了一会,赵王的两个儿子捧着一盘甜瓜请杨坚吃,赵王解下佩刀,切开甜瓜,递给杨坚,右手老攥着那把佩刀。元宵在门外见形势不对劲,闯进屋对杨坚说:“还有许多事情等着丞相处理,请你赶快回去吧!”催杨坚赶快脱身,杨弘强行拉杨坚离开座位,赶快出门,赵王起身追了上来,后面武士也跟了上来,元宵用身体挡住大门,不让赵王出去,杨坚于是安全回到丞相府。
杨坚随后就以谋反罪杀死宇文招、宇文道,其他三王也很快被除掉。宇文氏的势力基本被消灭。然后,杨坚宣布废除周宣帝时的严刑峻法,停止洛阳宫的营建,以此取得广泛支持。这样,杨坚在京师的统治已基本稳固。同时,杨坚又分别将地方上的军阀尉迟迥、王谦、司马消难等人的叛乱平定,升任隋王,并废左、右丞相设置,只设大丞相,不久改称相国。为进一步削弱宇文氏的影响,废除所有对汉人的赐姓,令其各复本姓,这一措施得到汉人的普遍拥护。
公元581年,杨坚派人为周静帝写好退位诏书,逼周静帝退位,然后在百官的劝进下假意推辞,然后迫不及待地穿上了黄袍,登上皇帝的宝座。
任用贤能厉行改革
杨坚即位后,首先就是建立新的领导核心,虽然刘唏、郑译等人在杨坚控制朝政、并取周自代的过程中功劳不小,但这些人并不备具治理国家的才能,而且恃功自傲,说不定这些人还会再行废立之事。因此,杨坚将这些人逐步疏远、罢免彧杀头,然后提拔了一批有才之人如高颍、虞庆则、李德林、韦世康、元晖、元岩、长孙毗、杨尚希、杨惠、杨素和、苏威等人组成新的领导核心。随后,杨坚便接受高颍等人的建议,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北周的官制,由宇文泰仿《周礼》制定,既乱且滥。
杨坚在参考秦、汉、魏、晋、南朝各朝官制设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建立了三省六部制。所谓三省,包括中央的决策机构内史省,负责起草和颁布皇帝的诏令,头子称内史令;中央的审议机构门下省,负责审察政令,匡正扶危,头子称纳言;中央执行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头子称尚书令,二把手称仆射。三省互相独立,又互相牵制,共同执行秦汉时丞相的职责,以避免丞相权力过大而危及皇权。这一制度的建立大大削弱丞相的权力,使皇权得到加强。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负责官吏任免考核、户口赋税、礼仪、军政、刑法、工程营建等方面的事务。
六部尚书分掌全国政务,这一制度从隋朝建立起,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隋建国以前,地方官制极为混乱。580年,北周仍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造成极大的财政浪费。公元583年,杨坚把东汉以来的州、郡、县三级制,改成州、县两级制(后来隋炀帝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变地方的三级制为两级制。杨坚废去郡这一级,撤郡五百余,并且合并了不少州县,裁汰了不少冗官。这种对地方行政机构大刀阔斧地精简,节省了中央经费开支,缓解了人民负担,提高了行政效率,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两级制也成为后世定式。
北周末年,地方势力长期威胁中央政府。杨坚专权,也引起地方上的武装反抗。隋朝以前,基本上是地方官就地自聘僚属,就地征用的属吏,基本上是本地豪强。
这些人把持地方政权,贪污腐败,鱼肉百姓,极易引起民愤,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杨坚下令规定,所有九品以上的地方官,必须由中央的吏部任免,州县佐官要三年一换,不能连任,所用之人,必须是外州县者,凡本地人一律不得征用。这样,就把地方官用人之权全部收归中央,州县属官回避本州县,又防止了地方政权被当地豪强所把持。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杨坚还特别重视吏治,奖励良吏,严惩奸吏。汝南太守公孙景茂任职期间廉明清正,注重生产,社会秩序井井有条,隋文帝将他提拔为道州刺吏,又将他的事迹颁告天下,供大家学习。杨坚还采取给田养廉的办法,使官吏不搜刮民脂民膏,成为贪官污吏。同时,杨坚采取严刑,重惩奸吏。他还经常派人侦察全国大小官吏的执政情况,发现罪状便加以严惩。有时他秘密使人给官吏送去贿赂,一旦有官吏受贿,立即处以死刑。杨坚统治时期,大批良吏层出不穷,全国各地社会秩序井然,这与隋文帝这一套吏治手段是分不开的。
公元587年,隋文帝下令废除九品中正制,命令各州选拔人才时,要注重德才兼备,推荐上来的人才当中再以考试加以选拔。九品中正制源于汉末,是曹操“唯才是举”的政策体现,也为曹魏提供了大量人才,但到了曹魏后期,尤其是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已不再是选拔真正人才的制度,而是贵族世袭官位的一个桥梁,选拔官职的原则完全看“家世”、“门第”,因而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把大批具有才能而出身低微的人排斥在官场之外。
隋文帝非常清楚九品中正制的弊病,因此将其废除,并制订了新的用人政策,他规定每州每年要推荐有才学的贡士三人,其标准是“文章华美”,把德和才结合起来,通过考试的途径来选拔人才担任官吏。到了隋炀帝时,又设立了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度的创建。
北周的刑律残酷而紊乱,杨坚登基后,马上废除了前朝各种酷刑,以“以轻代重,化死为生”为指导思想,颁布了《开皇律》。此律废除了前代枭首(斩后悬首于木上)、车裂、鞭刑等刑法,除了犯谋反罪,一律不用灭族之刑。《开皇律》的颁布,是中国法律史上的一大进步。
西魏、北周以来的府兵制规定,战士和家室、土地自成一个系统,不受地方州县辖制。隋朝也一直沿用这个府兵制,直到公元590年,杨坚才对府兵制进行了较大改革,将所有军人,户籍全部划入当地州县,土地分配和赋役征收与原来的农民完全一样,只是他们仍有军人的职责,受军府管辖。这种兵归于农、兵农合一的措施既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又加强了政府对军人的控制;这一制度到唐代仍然沿用。
同时,杨坚为稳固自己的统治,下令除边疆和京师守卫军队以外,其余的兵器等军事装备立即停止制造并且销毁,军人子弟应尽力改从学文,要把尚武之风改变成习文之气。
在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同时,杨坚也进行了一系列经济制度的改革。矛头首先对准的,就是原有户籍制度。
为逃避国家的赋税、徭役,农民往往虚报年龄,以求躲过纳税年限;豪强地主占有大量依附人口,也想方设法不报户口。为扩大财政来源,公元585年,杨坚采取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也称“输籍法”)两项措施,严格核对户口,实行户籍制度。这一年就检查出成丁男子44.3万,并把164万余人编入户籍。根据人口情况,按最多标准订立缴纳赋税的额度,写成“定簿”。每年正月初五,县令派人检查,重新制定“定簿”,收获后即以此征收。这两项措施使国家掌握的人口剧增,增加了财政收入。
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每丁受露田八十亩,桑田彧麻田二十亩,妇女受露田四十亩。露田在受者死后交还国家,桑田彧麻田可传给后代子孙。丁牛一头受田六十亩,一家限牛四头。均田法又规定:京官一至九品都可得到1~5顷的职分田,收入作为俸禄,免官则交出土地;各级行政机构都可耕种一定的土地,称公廨田,其收入作为办公费用。用这种办法节省了大笔财政支出,也就变相增加了国家的实际收入。均田制给一般农民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土地,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与均田密切相关的是租赋的调整。隋文帝接受苏威“轻徭薄赋”的建议,几次下诏减免徭役和租税。租赋一般以床(一夫一妇)为单位,丁男一床,纳租粟三石,即租,桑田调绢一匹(4丈),绵三两,麻田纳布一端(6丈),麻三斤,即调。结婚的单身成年男女可交租调规定的一半。单丁及奴婢缴纳一半租税。成年男子每年为国家服徭役1个月,称“力役”。隋文帝后来又下令减轻租赋徭役,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减少了三年。每年服役时间由一月减为二十天,调绢由一匹(4丈)减为2丈。后来又允许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输庸代役,即交纳布帛代替力役,这种办法被后来的唐朝所继承和完善。隋朝的租赋低于以前的朝代。这就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
公元584年,杨坚命建筑家宇文恺率领民工开凿广通渠,以便于把潼关以东地区的粮食、布帛运到首都,也为两岸的土地提供了灌溉条件。魏晋以后,国家分裂,币制非常混乱,影响着商品交换的发展。杨坚建国后,下令改铸五铢钱,废除其他古币和私人铸币,只准五铢钱流通,又统一了度量衡,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隋朝国泰民安,国势蒸蒸日上,而此时与隋南北对峙的是南陈,君臣沆瀣一气,荒淫糜烂,已经是日暮西山。这时的杨坚,已经准备率兵南征,统一全国了。但这时还是出现让他分心的事情,那就是突厥和南梁的残余后梁。杨坚还是先解决了突厥和后梁的问题,这才正式准备伐陈。
公元588年秋,杨坚发兵50余万大军,在东起海滨,西至今四川的绵长战线上,向陈发动大举进攻,次年便将腐朽的南陈皇帝陈叔宝及文武百官俘虏,灭掉南陈,完成统一。
另一面的杨坚
杨坚代周建隋,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成功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而完成全国统一,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好皇帝。但杨坚毕竟是个皇帝,也有其他皇帝所具有的缺点,尤其是在取得天下统一后,杨坚逐渐沉醉于自己所取得的伟大功绩,做出了一些较为平庸的事情。
杨坚在建隋称帝后,把自己代周篡位的事情作为教训,在用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保持高度的警惕,唯恐他们仿效自己而颠覆杨家的天下。到杨坚晚年,帮助杨坚建立隋朝的功臣,在南征北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文武大将,以及辅佐杨坚进行一系列改革的朝廷重臣,彧遭杀戮,或被废弃,在朝中已所剩无几。
王世积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立下许多大功,被封为上柱国。在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后,王世积从此嗜酒如命,不再参预任何政事。后来,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前来投奔王世积,王世积为了保住自己,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后,为报复王世积,诬陷他谋反,杨坚立即下令处死王世积。
虞庆则在安抚突厥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官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就是这样一个高官,仅仅是在平定李贤叛乱后,回师途中,因为指着一个地方说了一句:“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守,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杨坚便以谋反罪杀死了他。
杨坚经常派人四处查访,只要发现稍有过失的人,都要加以重惩。刑部侍郎因迷信穿红裤子有利于升官,上朝时便穿上红裤子,杨坚发现后,理解为避邪,认为上朝穿避邪的衣服就是把避皇帝,马上下令推出去杀头。
大理寺丞赵绰提出异议,认为根据法律不该杀头。杨坚说:“你可惜他的生命,难道就不可惜你自己的生命吗?”
吓得赵绰不敢再吭声。又有一次,上朝时有个别武官的衣服与佩剑穿戴得不整齐,杨坚认为这是对朝廷的不尊。
但他没有直接向武官问罪,而是拿专管弹劾大臣的御史开刀,责备他们为什么没有当场提出弹劾,于是命令杀掉御史。谏议大夫毛思祖出来劝阻,也被当场杀掉。为了禁止官吏受贿,杨坚还想出了歪主意,他派人四处行贿,一旦有人敢接受,马上将他处死。
杨坚非常崇信佛道、符瑞、阴阳五行及各种鬼怪等迷信的东西。本来在北周武帝灭佛之后,佛教在北方已经衰微。结果被迷信的杨坚一套崇佛的措施施行下来,佛教又在北方地区兴盛繁荣起来。他下令原来的和尚、道士重操旧业,听任天下百姓出家做和尚、道士,还在全国范围内按人口征钱,在各地营建佛寺,修塑佛像,缮写佛经。
杨坚不仅提倡佛道,对当时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他都相信,包括山神、土地、河海龙王等等,甚至对各种妖怪也不怀疑。杨坚的妻子独孤氏和杨素的妻子郑氏都得了病,御医不知道得的是什么病,又害怕杨坚杀他,于是撒谎说是有人故意利用猫妖作怪,杨坚深信不疑,还对此专门下了诏书:凡有意饲养并利用孤妖等怪物而害人者,一律流放边境。
杨坚自己不学无术,因而看不起咬文嚼字的读书人。
杨坚认为文化无用,便认为不需要建立学校。公元601年,杨坚下令全国只保留供王公贵族子弟读书的国子监,废除天下郡县的所有学校。
杨坚还喜欢大兴土木,即位一年之后,他便借口旧长安城规模太小,而且宫中闹鬼,下令在旧城西北修筑大兴城(今西安市),皇宫称大兴宫,主要宫殿称大兴殿。
公元593年,杨坚对大兴城失去了兴趣,便令杨素为总管,宇文恺负责设计,在岐州(今陕西凤翔南)建造了仁寿宫。民夫死者数万人,杨素便把他们埋进了宫殿的地基里。用了整整2年的时间,仁寿官才在民夫的白骨上面完成。
杨坚的猜疑和严刑,使大批优秀的官吏远离朝廷,迷信佛道又招来许多奸佞小人,大兴土木则苦了老百姓。
杨坚的晚年虽然还是隋朝盛世,但潜在的危机已初露端倪。
杨坚属于比较“惧内”的丈夫,对独孤氏皇后一直存在畏惧心理,但他这种畏惧是有原因的。独孤信是北周重臣,杨坚的父亲杨忠追随独孤信起家,从属于独孤氏。杨坚和独孤氏的结合,深受这种关系的影响。杨坚由专权而称帝,独孤氏家族的地位和影响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杨坚称帝后,独孤氏直接参与政事,实际成为皇帝的皇帝,因而宫中把二人合称“二圣”。
独孤氏嫉妒心很强,一般情况下不许杨坚和其他女人接近。虽然当时后宫也有嫔妃数十,但杨坚根本不能与她们亲近。杨坚做皇帝20余年没有走上荒淫之路,在某种意义上应归功于独孤氏。
杨坚有五个儿子,同出一母,但也未能避免因争夺皇位而相互火并的悲剧。晚年的杨坚也认识到了儿子们的不可靠,对他们猜疑而最后一一将其废为平民。大儿子杨勇本来被立为太子,但因为自己言行不慎,再加上想当皇帝的杨广从中挑拨,杨勇的太子位自然不保,其他3个儿子也因为不同的原因病死或被杨坚废为平民,只有杨广凭借深藏不露的表演得到父母的青睐,成为最后的皇位继承人。但杨坚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常任孝俭朴、不近声色的杨广到杨坚病重时,会露出其本来面目,调戏杨坚的宠妃陈夫人。因而杨坚大怒,立即派人去招杨勇。杨广听说此事,便派亲信进宫把侍候杨坚的人全部赶出去。杨坚就这样莫名其妙地在当天死去。
炀帝杨广
(公元569年~公元618年)
在位时间:公元604年~公元617年
曾用年号:
谥号:
庙号:
安葬地:
公元569年,杨坚第二个儿子杨广出生,又名杨英,小字阿麽。
公元581年,杨坚封13岁的杨广为晋王。
公元590年,江南高智慧等人起兵作乱,杨广被任命为扬州总管。
公元600年,突厥进犯北方边境,杨广受命率军出击,大败突厥。
公元604年,隋文帝杨坚被儿子杨广所杀,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公元605年,京杭大运河开凿,并于6年后完工。
公元607年,隋炀帝开始大规模地经营西域。
公元612年和公元613年,隋炀帝先后两次进军高丽,均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公元614年第三次进攻高丽,才逼迫高丽讲和。
公元611年,王薄率领农民在山东长白山起义,揭开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618年,隋炀帝被大臣宇文化及用巾带勒死,终年50岁。
隋炀帝杨广的荒淫奢靡,即使在历代帝王中,也是少有其比,而他的残忍狠毒,更是古今罕闻。杨广并与一般的纨绔子弟不同,门第家世固然为他提供了奢侈豪华的优越条件,但周隋时代复杂的政治风云,杨家先代的文治武功,造就了他十分复杂的性格特点,使他既有专擅威福,纵恣声色的欲望,又有饰情矫节,希望人称道其贤明的虚荣心;既有一个花花公子的低级趣味,又有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文武才干。
杨广即位后的种种恶行,简直是罄竹难书,他所建造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彻底将曾经富庶的隋王朝的国库淘得个底朝天,也弄得天下黔首怨声载道。但他从另一方面来讲,确实加强了隋朝对全国范围内的统治,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只不过杨广栽下的树,自己没在树底下乘凉,而是便宜了后来的唐王朝统治者。如果不是杨广把中原的交通网络进一步发展,就凭唐王朝那些统治者,怎么能持续将近300年的时间,把偌大的国家统治得井井有条。东都的营建和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后,整个国家的政治布局,各地物资的统一平衡调动,提供了有效的方案,奠定了中国以后一千多年政治、经济的规模和格局。
弑父杀兄即位称帝
杨广在年少时,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为父亲杨坚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其父杨坚也对这个儿子非常器重,在公元588年隋朝大举攻陈的时候,便以杨广为最高统帅。不过灭陈的功劳应该算在实际指挥部署的高颍、亲率三军攻破陈都建康的贺若弼、韩擒虎以及沿江东下、扫除残余势力的大将杨素等人的身上,作为最高统帅的杨广不过是坐享其成。但杨广进入建康后,将围绕在陈后主身边的佞臣全部杀掉,以谢三吴人民,又命收图籍、封府库,还是表现出杨广军事统帅的风度和才干。
杨广虽然功勋卓著,但还是不能成为父亲百年后的皇位继承人,此时的皇太子是杨广的哥哥杨勇。隋文帝杨坚共有5个儿子,长子杨勇,次子杨广,三子杨俊,四子杨秀,五子杨谅。早在杨坚称帝之初,就把长子杨勇立为皇太子。随着政治资本的增加,杨广越来越想当这个皇位继承人。但如果要夺得太子的地位,首先要除去的,就是太子杨勇这个绊脚石。但杨广也非常明白,要除去杨勇,只可以智取,而不可以明争。于是,杨广便利用杨勇与父亲杨坚和母亲独孤氏之间的矛盾,精心策划了一场夺取太子地位的阴谋。
此时的杨勇,并不知道杨广的夺嫡阴谋。杨勇幼时颇得父母喜爱,因而杨坚在称帝后便匆匆立杨勇为太子,并且还利用各种机会培养杨勇的能力。有一次,杨坚发现杨勇穿了副装饰得很华丽的铠甲,便严肃地与他谈了一次话,告诫他做皇帝追求奢侈是亡国之道,杨勇也虚心地接受了父亲的批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勇越来越迷恋女色,他明知母亲独孤皇后痛恨男子宠爱姬妾,却明目张胆地喜好女色,把父母为他娶的嫡妻元氏冷落一边,与其他的姬妾吃喝玩乐,使独孤后十分不满。
独孤氏最讨厌除妻子外和别的女人生孩子的男人,当然对杨勇的行为也不满意,杨坚对此也大为不满,指责杨勇不应乱搞。但杨勇不服,依然我行我素,从此逐渐失宠。隋文帝杨坚是一个比较俭约的皇帝,可杨勇偏偏喜好华丽铺张,使杨坚十分不喜。
杨广此时则装出一副节俭又不近声色的样子,为了迎合独孤后,他只和王妃萧氏居处,父母每次派来的人,他都亲自和萧妃到门口迎接,用丰盛的酒饭招待,临走还送上礼物。这些人得了好处,都在杨坚和独孤皇后面前称道杨广仁孝。杨坚和独孤皇后有时为了试探这个颇有美名的儿子,还专门到杨广那去,杨广便把年轻貌美的姬妾藏起来,让年老丑陋的人穿上粗劣衣服伺候杨坚和独孤后。
杨广要到扬州赴任时,入宫辞别母亲独孤皇后,便故意跪在母亲面前痛哭流涕,说杨勇要害他,使得独孤后决定废除太子。
公元598年的冬至,杨坚和几名妃子住在京城西北100多里的仁寿宫,杨勇留在京城。朝廷百官都到东宫朝见杨勇,这杨勇也是个大大咧咧的人物,居然也大张旗鼓地接受朝贺。杨坚当然不能容忍,生怕大臣们和太子关系过密,影响自己的皇权,这又触犯了他的忌讳,专门为此下诏,严禁以后再有此类事情发生。于是父子之间渐生猜忌。废除杨勇的意图此时已正式形成。公元600年,杨坚正式废杨勇为平民,并杀掉和罢免一大批围在太子杨勇身边的大臣,彻底消灭太子党。
杨广终于如愿以偿,被立为皇太子,取得了皇位的继承权。杨广坐上太子的宝座后,又将另一个皇子杨秀废为庶人。
公元604年,杨坚一病不起,此时杨广终于露出他的本来面目。为了赶紧当上皇帝,杨广急不可待地写信给杨素问如何处理后事,结果杨素的回信被错送给杨坚,杨坚看了非常生气。这时,名为服侍父亲杨坚,实为等待老皇帝死期的杨广,在花园中碰到了一位绝色女子,这便是杨坚晚年宠幸的宣华夫人陈氏,杨广见了不由得欲火焚身,兽性大发,企图逼奸她。年老的杨坚得知后大怒,连声骂道:“我怎么能把国家交给这样的畜牲!”
马上传身边的侍从说:“快去找我的儿子杨勇!”侍从立即起草诏书,召杨勇前来。但此时的宫中,早已被杨广所控制,他将杨坚身边的卫士统统撤换,然后派自己的心腹将杨坚的两腿撕裂,活活肢解了杨坚。然后,杨坚又杀掉杨勇和其他兄弟,终于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是为炀帝。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隋炀帝即位后,还作了一些改革制度、轻徭荡赋、收揽民心的工作。曾下诏免除妇人和奴婢、部曲的课役,男子成丁的时间由21岁改为22岁,以缩短服役时间。
这是自北魏实行均田制以来的重大改变。北魏妇人授田服役的制度到此即行中止了。
此外,杨广在政绩上最大的几个功劳就是并省州县,改州、县为郡县;创立进士科,确立科举制;修订法律《大业律》;兴建学校,搜访遗书,整理典籍,恢复了文帝时一度取消的国子监、大学、四门学和州县学。另外,隋炀帝还曾下令编写《长洲玉镜》400卷和《区宇图志》
1200卷。炀帝的这些整理、保存典籍的措施和古书分类的方法,对中国文化是有贡献的。
同时,杨广为了巩固统治,大兴土木,建造了一系列的浩大工程。首先便是有名的京杭大运河。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调民夫开凿通济渠、永济渠等京杭大运河上的河段,用6年的时间将以洛阳为中心,北起琢郡,南到余杭,全长5000多公里的大运河完成。
当时隋都长安地处西北,政令不易远达四境,尤其是对东方的控制鞭长莫及。而洛阳地处全国中心,而且长安地区物产有限,各地物资供应长安,漕运艰难,耗费巨资。而洛阳则四通八达,网络天下财富,洛阳可以说是最理想之地。于是在公元605年,杨广又下令营建东都洛阳。城内规划分为宫城、皇城和外郭城。宫城是宫殿所在处,周围30余里。皇城是文武官司所在处。
外郭城即大城,周围70多里。同时,隋炀帝又命宇文恺、封德彝于城西营造显仁宫和西苑,穷极华丽。此外,杨广还征调民工修御道,筑长城。
即位后的杨广终于原形毕露,他本来就是个好色之徒。即位后,杨广的后宫中充斥大量的美女,但杨广还嫌不够,又下令各地每年挑选姿质端丽的童女送入宫中,而且在巡游途中还不断搜寻美女,以便寻欢作乐。
杨广生性好动,从即位之初,就不断巡游天下,先后三游江都、北巡榆林、长城、西出长城巡行到塞外、张掖,接见许多西域的使者,然后三次亲征高丽。杨广在位的十几年时间里,几乎是马不停蹄地到处巡游,而待在京城的时间还不足一年。
杨广每次出巡的气派又大得惊人。第一次游江都,造成大小船只数千艘。杨广坐的那艘高45尺,宽50尺,长200尺。船有4层,上层是正殿和东西朝堂。中间二层有120个房间,都是用金玉雕刻为饰,最下层是内侍宦官住的地方。皇后、嫔妃以及贵人、美人和十六院夫人所乘的依次减小,但也是穷极奢华。另外还有随行船只数千艘,一路上舢舻相接200余里,骑兵沿运河两岸护送。所过州县,500里内都要贡献食物,都是水陆珍奇,但贡献得大多,吃不了的就埋掉。
为了讨好杨广,地方官只得拼命搜刮民财,以满足杨广的耗费,使得自己有机会升迁。而饥饿的百姓只有剥树皮,采树叶,挖野草,煮土而食,甚至是人自相食。
杨广的游幸,给人民带来了何等的灾难和负担。
穷兵黩武农民起义
公元605年,北方的契丹族的一次来犯,逗起了杨广向四外扩张的信心。公元607年,杨广开始大规模地经营西域。公元609年,杨广派兵击败西突厥处罗可汗,为经营西域除掉了一个障碍。公元609年,杨广派兵击败吐谷浑,使得中原与西域之间的通商基本上畅通了。
经营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通道,保护了西方对外的商路交通,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同时,除少数地区外,基本上没有动用武力。按说不该给人民带来更大的负担,可实际恰恰相反,为经营西域所耗费的资财,每年竟达巨亿万计。
大臣裴矩招致西域诸国入朝,都是引以厚利,临行又有丰厚的赏赐。并让当地人民置办华丽的衣着,很多人因而贫困破产,以此来向西域人夸示中原的富有。隋炀帝这些劳民伤财的措施造成了天下的穷困,而西北则是首当其冲的地区。
隋炀帝向外经营或扩张,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给人民造成灾难最深重的是对高丽进行的三次侵略战争:
也就是在对高丽的战争中,隋朝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隋朝的精锐部队在三次侵略战争中损失殆尽,以至于后来在镇压农民起义军时,竟没有一支能派得上用场的部队。
隋炀帝虽无雄才大略,却也有一定的文武才干,只是他的才能没有成为他治理天下的优势,反成为他狂妄自大、嫉贤妒能的资本。朝中凡是有些正直的大臣,都或杀或贬,剩下的都是些随声附和的应声虫,杨广身边的亲信也是些凶残歹毒,贪得无厌、阿谀奉承的小人。
杨广最后一次游幸江都,江淮一带的地方官前来谒见杨广的人,杨广就只看他们所带礼品的丰厚程度,再根据礼品的丰厚加以封赏或贬斥。于是所有的地方官都拼命盘剥百姓,在贡献给杨广的同时,自己也趁机中饱私囊,隋朝的政治日益腐败。
在隋炀帝统治的14年中,大兴土木、百役繁兴,而又四出经营,穷兵黩武,这些繁重的兵役、徭役不仅夺去了上百万人的生命,同时把社会经济推向绝境。杨广屡次出巡以及穷奢极欲的挥霍,使得内外虚竭,百姓困敝。人民无法生存,只有铤而走险了。
公元611年,第一支隋未农民起义军由王薄领导,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首举义旗,起义的口号就是反对远征高丽。王薄为了召集百姓,还专门作《无向辽东浪死歌》来号召农民参加起义,逃避兵役徭役的农民纷纷参加进来,各地人民也纷纷响应。
这时,统治集团内部也发生分裂。公元613年,杨素的儿子杨玄感趁杨广二征高丽之机发动叛乱。杨玄感的叛乱,在统治阶级内部引起了强烈的震动,许多贵族官僚子弟和大臣将领纷纷前来投奔。后来炀帝虽镇压了叛乱,但统治集团内部从此开始瓦解。
在众叛亲离的形势下,杨广仍不以为然,他不但继续发动对高丽的战争,又北巡太原、长城,结果被东突厥始毕可汗率骑兵数十万将杨广包围在雁门,幸得士兵们坚守和各地援兵的到来,杨广才得解围。
杨广回到东都后,为了避开农民起义的锋芒,留下越王杨侗留守东都,南下江都躲避。在江都的一年多时间里,农民起义军声势更加浩大,许多地主阶级分子也趁机起兵自立。太原留守李渊也趁机起兵,攻下长安,立杨广的孙子杨侑为傀儡皇帝,遥尊炀帝为太上皇。
大势已去的隋炀帝也感到末日来临了,只能与萧后、嫔妃天天饮酒作乐,醉生梦死。他还对萧后自我安慰说:
“现在许多人都想推翻我,即便是我下台了,我也能做个长城公,不过,外边想杀我的大有人在。”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颈,不知谁来砍掉它。”他自知自己早晚不会有好下场,常备毒药带在身边,以求留个全尸。
公元618年农历三月,杨广的末日来临了,宇文化及带领侍卫发动兵变,将杨广用襟带勒死,终年50岁。
恭帝杨侑
(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在位时间:公元617年~公元618年
曾用年号:义宁
谥号:恭皇帝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杨侑的父亲是隋炀帝的长子、皇太子杨昭,杨侑出生两午后,杨昭误饮药酒而不幸暴卒,因而杨侑深受祖父的怜爱,年幼的杨侑也因此而得到大量的爵位和赏赐。
在隋末农民大起义的浪潮中,隋炀帝的统治已经是众叛亲离,岌岌可危。公元616年,隋炀帝不得不南逃江都,企图固守江南,维持半壁河山。命自己的孙子杨侑据守长安;不久,李渊李世民父子于公元617年在山西晋阳起兵,李建成、李世民两路大军随后包围并攻陷长安。据守长安的杨侑被俘虏,随后又被李渊拥戴为皇帝,开始了他不足一年的傀儡皇帝生涯。
公元618年五月,隋炀帝被杀,杨侑这块招牌也就失去作用,李渊马上逼迫杨侑下诏退位,自己登基做皇帝,建立唐朝,隋朝灭亡。
杨侑禅位以后,被降为国公,在京师长安过起了寓公生活。第二年五月,杨侑被李渊派人杀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