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皇帝传-南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高宗赵构

    (公元1107年~公元1187年)

    在位时间:公元1127年~公元1162年

    曾用年号:建炎、绍兴

    谥号:神武文宪孝皇帝

    庙号:高宗

    安葬地:会稽永恩陵

    公元1107年,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出生。

    公元1125年年底,金兵南下攻朱,并于公元1126年年初逼近北宋都城东京,赵构被命为使节,去金营求和,随后从金营逃出。

    公元1127年,北宋被金所灭,同年,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即位。

    公元1141年除夕,抗金名将岳飞父子被赵构、秦桧杀害。

    公元1162年,赵构将皇位传给宋孝宗,当了太上皇。

    公元1187年,太上皇赵构病逝,享年81岁。

    赵构被人记住名字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是南宋的开国皇帝,而是因为他指使秦桧害死了抗金名将岳飞。

    赵构是个典型的投降派,但他又要比秦桧要聪明得多,只是躲在幕后策划投降和害岳飞的事宜,而将所有前台工作全交给了秦桧。也只有秦桧这种人才会死心塌地地为他卖命,替他背黑锅,要是两人在九泉下碰见了,说不定还是一样称兄道弟。这就是赵构的驭人之术。

    公元1125年,金灭辽后,立即顺势南下,大举攻宋。

    把终日沉湎于酒色的宋徽宗吓得六神无主,于是狡猾地把帝位让给儿子宋钦宗,自己带着嫔妃宠臣南逃。

    公元1126年农历正月七日,金兵逼近东京。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被两次派去金营求和,第一次是有惊无险地逃了回来,第二次在途中受到沿途的地方官员阻拦,天真地要完成北上议和的任务,不能半途而废。

    到了磁州后,汪伯彦派人给他送来一封信,信中说金军根本不想议和,而是想灭宋朝,并要求赵构前往相州,召集军队,聚集军队,牵制金军。读毕,赵构出了一身冷汗,遂前往相州停留。

    这时,北宋京城已经是危在旦夕,宋钦宗下令各地兵马勤王,于是赵构便在相州招兵买马,组建勤王军约共10000人。赵构便率兵出击,攻到大名(今河北大名县东)后,宗泽、梁扬祖等也先后率兵马来会合。随后,赵构率兵在京城周围转来转去,其所属官军和自动聚集起来的抗金军队已有8万之多,号称百万,但就是不敢与金军较量,眼睁睁看着金军攻入京城中。

    公元1127年,全军攻入京城,抓获宋徽宗、宋钦宗,随后劫掠一番后,金军押着宋微宗、宋钦宗、亲王、皇孙、驸马、公主、后妃等三千多人及大量的王室物品和财宝北去,北宋灭亡。消息传来,赵构决定移师应天府,随后在此即位,是为宋高宗,南宋开始。

    赵构即位后,为表示一下抗敌复仇的决心,以顺应民意。便以抗金最力的宿将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但又命黄潜善为中书侍郎,汪伯彦为同知枢密院事。

    李纲为相后,派马忠、张焕率军一万人袭击河间的金军,取得了胜利。北方军民也自动组织起来,神出鬼没地袭击敌人。

    然而,即位后的赵构早就决定南逃。李纲非常反对,于是对赵构说:“自古以来,中兴的帝王都是起于西北,立足中原,控制东南。这大概是天下精兵健马都在西北的缘故。如果陛下坚持前往东南,将会使中原的抗金将士大失所望,今后要收复北方失地就更加困难了。”但赵构不顾李纲等人的反对,坚持南下。在此之前,抗金将领岳飞上书赵构,指责黄潜善、汪伯彦奸臣误国,使中原军民大失所望,建议赵构乘金人在北方立足未稳之机,亲率大军收复失地。结果岳飞被削职。面对这样的皇帝,这样的朝廷,不能有所作为的李纲只得选择辞职,赵构也顺水推舟,贬李纲为观文殿大学士。

    就在赵构决意南逃的时候,北方军民的抗金斗争如火如荼。抗金老将宗泽任东京留守兼开封府尹,积极与全军展开斗争,黄淮地区还有红巾军、八字军等著名的义军频繁地活动,积极抗金。金见中原抗金力量日渐扩大,于是决定再次用兵。而赵构却乘船离开应天府,向南逃去。京师军民闻此消息,相聚啼哭,深知恢复无望了。

    公元1128年春天,赵构到达扬州,随后在此安顿下来,开始过起了醉生梦死的生活,全然不管当时金兵的大举南侵。公元1129年农历二月,金军逼近扬州,吓得赵构赶紧骑马而逃,向临安(今杭州市)逃去。途中,经朝野上下的声讨,赵构迫于压力,不得不“忍痛割爱”,罢免黄潜善、汪伯彦两大奸臣。不久,宋军在陈彦的率领下,渡江打败金军,收复了扬州,赵构的小朝廷才在杭州暂时安顿下来。

    为了顺应朝野上下的舆情,赵构从杭州北进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并改江宁为建康府,作出把行都设在建康的姿态。同年六月,金以皇帝四子兀术为统帅,再次举兵南下,准备捉拿赵构,消灭赵氏王朝。

    早已决定将都城迁到杭州的赵构吓得又从建康逃回临安。途中听说临安失陷,被吓得逃到海上呆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金兵退走,赵构才结束海上朝廷的生涯,返回大陆。直到公元1132年,赵构的南宋朝廷才重回临安。

    金兵刚退,赵构又想乞和,便与秦桧勾结起来,加紧进行对金的议和活动。金兵一旦南下,赵构又不得不在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抗战声中假惺惺地宣布抵抗。但只要金兵退走,赵构又恢复他投降派的本色,为了向金摇尾乞怜,甚至不惜令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抗金名将岳父父子杀害。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人。早在赵构在相州组建大元帅府,招兵买马之时,岳飞便加入了赵构的勤王队伍。年轻的岳飞曾因越职上书反对南进而受到革职处分;因率部擅自行动而险遭军法处决。

    公元1129年7月,面对金军的大举进攻,留在北方的宋军在杜充率领下南撒,屯驻建康,防守长江。同年10月,金军兵分两路,开始侵入江南。宋军的江防战线顷刻间便被金军突破,杜充叛降。岳飞则率部脱离杜充,自成一军,在江南坚持抗金斗争,并在抗金斗争中逐渐建立起了一支以英勇善战、纪律严明著称的岳家军。公元1137年11月,金王朝废掉了刘豫伪政权,并开始以议和的形式向南宋王朝发起了政治攻势。

    岳飞闻知刘豫被废,立即上奏朝廷,请求趁机北伐,收复中原。然而,当时的朝廷对立足东南已有了相当信心,赵构想学赵匡胤,搞第二次收兵权,先安内而后攘外。

    现在刘豫被废,与金议和的主要障碍已不复存在,只要赵构自己向金屈膝而跪,便可以得到朝思暮想的议和。

    因此,他对岳飞的北伐请求不仅不屑一顾,而且深恨不已。但是,赵构也知道屈膝求和是不得人心的,尽管他决心力排众议,决计求和,但拥有重兵的韩世忠、岳飞、张浚的态度也不能不令他担心。于是他下令召见三大将,以便做些说服工作。张俊投其所好,表示坚决支持议和,韩世忠则坚决反对。公元1139年,宋金第一次绍兴议和成功,赵构、秦桧等人弹冠相庆,欣喜若狂。但随后金于公元1140年夏撕毁和约,分四路南下攻宋。当金军南下的消息传到临安,赵构从苟且偷生的梦中惊醒,装出一副主战的样子。匆忙调兵遣将,进行抵抗。他下令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恢复京师汴梁。

    岳飞奉命出师北进,先后攻下了颍昌(今河南许吕市东)、蔡州(今河南汝县南)、洛阳等地。接着,他亲自率领50000轻骑驻扎在团城(今属河南),与兀术带领金军最精锐的拐子马决战。岳飞指挥将士持刀跃入敌阵,上砍敌人,下砍马足,大败金兵,取得了有名的郾城大捷。金军在郾城之战后,被岳飞部队的威风吓破了胆,以至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随后,岳飞挥师直扑开封。在开封城西南的朱仙镇,屯集在这里的十万金军一触即溃,完全丧失了进行战役会战的勇气和能力。然而也就在此时,秦桧知道岳飞不肯从抗金前线撤兵,就先命令张浚、杨沂中等抗金将领率先撤退,然后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借口,请求赵构给岳飞下达班师的命令。赵构竟每天连下十二道金牌,勒令岳家军立即退兵。岳飞接到班师的命令,心中异常悲愤。他流着眼泪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可他又不敢违令,只好忍痛南撤。

    为讨好金人,赵构指使秦桧炮制所谓岳飞策动兵变、企图谋反的罪状,将岳飞逮捕下狱。并于1142年1月27日(农历除夕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这位抗金名将杀死狱中。当时,岳飞才39岁。在临刑前,岳飞在狱案上挥笔写下了“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

    公元1141年的宋金和议,使南宋成为金王朝的附属国。从此,宋金关系不是平等的兄弟关系,而是君臣关系了。议和后,南宋要向金交纳巨额贡物,这些钱财自然转嫁到老百姓头上,由于赋税沉重,国困民穷,各地农民纷纷起义。赵构仍不顾人民死活,大兴土木,建造了各种神殿宫宇,举行盛大典礼,以之粉饰大平。

    这时,北方的金又发生政吏,主战的完颜亮登上皇帝的宝座,积极准备南侵。

    公元1161年秋,完颜亮率6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灭宋。赵构急忙命宋军抵抗,结果前去抵抗的宋军还没有交战,便不战而逃。赵构得知后,吓得准备想走航海避敌的老路。后来受到新任宰相陈康伯坚决劝阻,赵构才留下来,并不得不下令亲征。这时,赵构的转机又来临了,金国完颜雍借完颜亮南下侵宋之机,发动宫廷政变,自立为皇帝,完颜亮被哗变的士兵杀死,金军北撒。

    南宋军队乘势收复两淮,大获全胜。

    完颜亮南侵的惨败,使南宋抗金热情大振,抗金运动风起云涌。面对这种局面,赵构无奈,只得于公元1162年下诏退位,将皇位交给了养子、宋太祖的七世孙赵旮,自己当了太上皇,公元1187年,81岁的。赵构终于结束了他的一生。

    孝宗赵昚

    (公元1127年~公元1194年)

    在位时间:公元1162年~公元1189年

    曾用年号:隆兴、乾道、淳熙

    谥号:孝宗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咸孝皇帝

    庙号:孝宗

    安葬地:不详

    公元1127年,宋太祖七世孙宋孝宗赵昚出生。

    公元1160年,赵昚被宋高宗立为太子。

    公元1162年,宋高宗举行受禅仪式,将皇位禅让给赵,自己做太上皇,于是赵昚即位,是为宋孝宗。

    公元1162年,刚即位的宋孝宗赵就下令为岳飞平反,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

    公元1163年,赵昚重用张浚等抗金名将,展开北伐战争,结果失败。

    公元1164年,南宋向宋求和,史称“隆兴和议”。

    公元1187年,宋高宗病死,于是宋孝宗为其尽孝,并有禅位之心。

    公元1189年,赵禅位于儿子赵春,当了太上皇。

    公元1194年,宋孝宗赵病死,享年68岁。

    宋孝宗被人记住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个皇帝,而是他为著名的抗金将领岳飞平反,因此人民在怀恋岳飞的同时,也顺便记住了他的名字。不过宋孝宗赵昚在南宋众多皇帝中,还算是最优秀的一个,而且对自己的养父宋高宗非常孝顺,如果从忠孝来评价他这个皇帝的话,忠他肯定算不上,只有别人忠他,哪有他忠别人的道理,但他至孝,而且是对自己的养父,因此,宋孝宗也算是南宋当中最令人尊敬的皇帝了。

    赵昚旮能当上皇帝,也是经过了层层选拔,方才坐上皇帝这个位置的。公元1129年,宋高宗唯一的儿子夭折,高宗又患了不育之症,因此为了册立皇储,宋高宗不得不从多达1645人的太祖后代“伯”字辈中选择,经过精挑细选,赵昚终于战胜了其他的堂兄弟,脱颖而出,被宋高宗选入宫中,交给张婕妤抚养,又为了让孤独无依的吴才人高兴,高宗又找来了另一个叫伯玖的交给吴才人抚养。于是皇储之争就在两人之间展开。他们两人都是太祖之后,才能又不相上下,到底立谁为嗣,高宗犹豫不决。于是想出了一个令人难以预料的办法。

    高宗分别给赵他们两人10个宫女,几天后将宫女召回,检验之下,赐给赵的10人仍是处女,赐给伯玖的10人都不是处女了。高宗没有告诉别人,但内心已知道孰优孰劣了。

    公元1160年,高宗宣布立赵昚为皇子,随后又于公元1162年正式册立赵昚为太子,3个月后便将皇位禅让给了赵昚。

    即位前的赵昚就主张抗金,即位后雄心更大。他非常讨厌秦桧的专权卖国,力主抗金,他清楚地知道,要想北伐抗金,就必须首先扶正朝野舆论,重用抗金之士,斥退秦桧余党。

    于是他于即位当年封抗金名将张浚为江淮东西两路宣抚使,随后又下令给岳飞平反,追复岳飞及其子岳云的官爵,依礼重新安葬,并且录用岳飞的子孙。这一顺乎民心之举,朝野上下,为之一振。

    但自宋太祖起,宋朝重文轻武的传统严重影响了想抗战的孝宗,使他在主战与主和两种思想之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他想不通过抗金斗争就取得平等地位。因此孝宗听从史浩的意见,派使臣前往金通报即位之事,并希望双方关系有所改善,但他的幻想破灭了,金坚持之前的屈辱条件,并在公元1163年金内部稳定后,金军已抢在南宋之前作好了军事准备。

    遭到金的拒绝后,孝宗终于下定决心,派张浚开始北伐战争。战争之初,大将李显忠和邵宏渊分别攻下灵壁和虹县,并会师共同进攻宿州,宋军奋勇巷战,杀敌数千人,擒敌8000余人,收复宿州城。捷报传来,举国欢腾,孝宗大喜,下诏任命李显忠为淮南京东河北招讨使,邵宏渊为其副。但在李显忠帮助下方才攻下虹县的邵宏渊心胸狭窄,因位在李显忠之下,由此与李不和。

    后来金兵反攻宿州,并不断增兵包围李显忠,面对强敌和李显忠的援助请求,邵宏渊按兵不动,使得有些军官见主帅不和,竟然临阵逃脱,使得宿州被金兵攻占,并将宋军一举击溃,尽得宋军资器械。张浚组织的北伐就这样失败了。

    北伐失败,妥协派官员乘机大肆诋毁,孝宗见北伐不能取胜,于是动摇起来,他起用秦桧余党汤思退为相,同金议和。汤思退纠集同党,排斥以张浚为首的主战将领和大臣,宋孝宗求和的大局已定。

    公元1164年,宋金订立“隆兴和议”,议定南宋不再对全称臣,改称侄皇帝;每年向金朝交纳的“岁贡”

    改称“岁币”,并减十万之数;南宋把宋军收复的州郡割还金朝。和议签订后,南宋的地位略为改善,但仍是个屈辱的和约。

    宋金议和后,孝宗心存幻想,仍想收复失地,改变宋金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这时虞允文就成了唯一可以依靠的人才。公元1170年,孝宗在虞允文的支持下派人出使,要求全归还河南的祖宗陵寝,并要求改订金使携书至宋时,宋帝须降座受书,屈尽陪臣之礼的受书礼。

    但次出使又遭到拒绝,于是孝宗决心诉诸武力,收复中原,下令虞允文准备北伐。但不久随着虞允文的抱恨九泉,再加上高宗的干预,孝宗的北伐再次宣告流产。

    从此,孝宗彻底失去北伐的壮志,加上大上皇去世,遂萌生了像太上皇高宗一样退位的想法。公元1187年,81岁的太上皇高宗去世。悲痛之中,孝宗决定为高宗服丧三年,服丧期间,孝宗只吃素餐,弄得形容逐渐憔悴,宫中有位姓吴的夫人担心他因此得病,于是偷偷让内侍在孝宗的素菜中掺上了一点鸡汤,孝宗发觉后勃然大怒,当即将吴夫人逐出宫门。

    公元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病死,21岁的孙子完颜即位。按规定,南宋皇帝对金皇帝要自称侄儿。已经年过花甲的宋孝宗不愿向比自己小40多岁的金章宗称侄,立即禅位给太子赵,自己当了太上皇。

    孝宗退位后,被儿媳皇后李氏千方百计离间孝宗父子,结果使得父子之间越来越疏远。儿子赵甚至一年不来见他,孝宗因此忧郁成病,随后于公元1194年病死。

    光宗赵惇

    (公元1147年~公元1200年)

    在位时间:公元1189年~公元1194年

    曾用年号:绍熙

    谥号: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庙号:光宗

    安葬地:崇陵

    宋光宗在位期间只是为做皇帝而做皇帝,并没有做出什么业绩来,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惧怕“河东狮吼”

    而又听信皇后的谗言,以至于与年老的父亲太上皇宋孝宗老死不相往来,最后被自己的皇后联合大臣们以不孝之过逼其禅位,于是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统治生涯。

    公元1187年,81岁的太上皇赵高宗赵构死去,宋孝宗以孝出名,因而十分悲痛,从此不理朝政,也想效法高宗禅位。两年之后,他不顾大臣们的劝阻,在紫宸殿举行了受禅之礼,由太子赵即位。宋光宗即位的时候,北方的金世宗已去世,即位的新帝金章宗又昏庸无能,加上宋金边境多年相安无事,于是宋光宗很想趁此机会励精图治,重振大宋雄风。这时的朝中大臣,都在光宗的领导下,齐心协力,准备开创一番基业,中兴大宋。

    可朝廷没乱,偏偏后宫给他添乱。这光宗的老婆李皇后是喜欢弄权的,为了她弄权,竟掀起一场场宫廷风波,把光宗搅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

    光宗想将一批为非作歹、干预朝政的宦官诛杀,整肃朝纲,结果被李后从中作梗,弄得自己郁郁寡欢,渐渐成了心病。这当父亲的太上皇孝宗听说儿子有病,急忙让御医细心调治,自己还亲自翻检医书,采购良药,以治光宗的病。没想到受宦官们挑拨的李后又来挑拨光宗,极力阻止他去见自己的父亲。光宗竟然听李后的话,坚决不肯去见太上皇。

    等光宗病好后,爱子心切的孝宗听说光宗病体痊愈,便召他相见,以叙父子之情。可李后没有告诉光宗,而是自己一个人偷偷来见孝宗。孝宗问她:“皇上不是病好了吗?怎么没有来?”李后装着忧虑的样子说:“真是天有不测风云,陛下本来已经好了,可今天又偶染风寒,我只好一人前来见您。”孝宗担心地说:“他正在壮年,便如此虚弱,将来该怎么办呢?”李后便趁热打铁:“我也正为此不安,依我之见,皇上既然多病,就不如册立赵扩为太子,也好辅佐皇上,为国分忧,不知父皇您的意下如何?”孝宗反驳说:“皇上受禅刚刚一年,就忙着册立太子,未免过于草率,这事关社稷,应从长计议。再说你一个妇道人家,怎能随便议论国事?”李后听了此言,又气又恼。回到宫中,立即找到光宗哭着说:“寿皇(孝宗)将要废掉我,另立中宫,我们母子就要见不到陛下了!”光宗不解,便问怎么一回事,李后便添油加醋地叙说了一遍,说到最后还嚎啕大哭起来,光宗心软,自然对李后的谎话深信不疑,于是向李后保证从此不见父亲。他说到还真做到,硬是一直没有去见父亲。

    这孝宗想儿子想得两眼欲穿,就是不见光宗前来,心里非常难过,渐渐忧郁成疾。公元1194年,68岁的孝宗病情越来越重,眼看就要不行了,群臣急忙请光宗前去问候,可却与皇后出游去了。

    孝宗终于与世长辞,得知噩耗后,光宗依然拒绝群臣的请求,坚决不出宫,后来也不肯主持孝宗的丧礼。

    这使得大臣们群情汹汹,于是与皇太后合谋,准备逼光宗禅位。

    第二天,百官齐集,举行仪式。大臣赵汝愚率百官来到孝宗灵柩前,向垂帘而坐的吴太后上奏,请立嘉王赵扩为皇太子,又替吴太后拟定一篇懿旨,请吴太后过目。吴太后接过一看,见上面写着:“皇帝因为有病,不能亲执丧礼,曾有御笔,自欲退闲,皇子嘉王,可即皇帝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吴太后边看边点头应允:“就照此办理吧。”大臣们急忙让内侍扶赵扩入内,吴太后勉励了他几句,然后替太子披上皇袍。大臣们一再劝进,太子百般推让,最后还是接受百官朝贺,当了新皇帝。

    此时光宗还被蒙在鼓里,直到第二天,新帝参拜他,方才知道。只好对着随侍新君的大臣们大发脾气:“你们这些做臣子的,事先不报告我,就作这样决定。不过现在既是我的儿子受禅,也就罢了。”于是做了太上皇帝、退居泰安宫。这时,光宗方才感到后悔,也体会了当时父亲的处境,于是借酒浇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

    到了公元1200年,做了6年太上皇的光宗终于在寂寞中病死。

    宁宗赵扩

    (公元1168年~公元1224年)

    在位时间:公元1194年~公元1224年

    曾用年号:庆元、嘉泰、开禧、嘉定

    谥号: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庙号:宁宗

    安葬地:不详

    公元1168年,宋光宗光宗的第二子赵扩出生。

    公元1178年,赵扩被封为英国公,又于公元1185年进封为平阳郡王。随后在公元1189年父亲光宗当上皇帝后被封为嘉王。

    公元1194年,因祖父宋孝宗驾崩,而父亲光宗不主持丧礼,大臣们在太皇太后的主持下逼光宗禅位,赵扩于是即位,是为宋宁宗。

    公元1198年,擅权的韩宵将朱熹等罢黜,史称“庆元党禁”。

    公元1198年,韩氏胄进行北伐,结果以失败告终。

    公元1208年,宋金“嘉定和议”,又一次增加南宋向金所纳“岁币”的总数。

    公元1217年,赵扩派兵北伐即将灭亡的金,迫使金裒宗求和,宋金递进入休战状态。

    公元1224年,宋宁宗因病去世,享年57岁。

    身处南宋后期的宋宁宗赵扩,其朝政已逐渐腐败,赵扩也先后被两个权臣韩健胄和史弥远所控制,庸碌无为。不过,在他统治时期,南宋还是多次派兵伐金,但此时北伐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光复失地,而只是两代权臣为增加自己的威信,巩固自己的地位所进行北伐,劳民伤财,最后还以失败而告终,直到后来金被蒙古铁骑冲得差不多快完蛋的时候,南宋的北伐才稍微取得些胜利,总算也找回些中原正朔的面子。

    赵扩的上台,得益于父亲光宗行事荒唐,竞听信皇后李氏的谎言,发誓不见自己的父亲太上皇孝宗,就连最后孝宗病死后举行丧礼,光宗都不愿来主持丧礼。这在深受封建礼仪熏陶的大臣们看来,简直就是大逆不道,于是由太皇太后主持,举行禅位大典,逼迫光宗退位,赵扩就这样即位称帝。

    赵扩能当上皇帝和提早当上皇帝,赵汝愚和韩惦宵的功劳最大。韩氏是外戚,又是新任皇后韩氏的叔祖,因而很快将掌权的赵汝愚挤出朝廷,贬为宁远节度使副使,放逐永州,随后在路上将其害死。

    赵汝愚死后,朝中已无人能够与韩氏争雄,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他对政治上的反对派极尽打击迫害之能事。公元1198年,韩氏将朱熹、杨宏中等共59人罢黜的罢黜,没当官的不录用,将正直之士统统排挤出朝廷,制造了宁宗时期有名的“庆元党禁”。

    趁此机会,韩氏将亲朋故友和爪牙塞进朝廷,使得政府、枢密、台谏、侍从等重要官员,都出自韩氏之门。

    而宁宗赵扩如同傀儡,一切任免官吏,唯韩氏之言是听。

    韩的亲故得势后,无一不奸,无一不贪。陈自强公开纳赂卖官,各地官员寄给他的书信,信封上都必须注明某物若干“并”献,凡无“并”字的书信连看也不看。苏师旦自三衙以至沿江诸帅,明码标价,多者至数10万贯,少者也不下10万。

    韩氏专横跋扈、忘乎所以,常常出入宫廷,甚至连皇帝的家事都要插手。皇后韩氏去世后,杨贵妃(此杨贵妃非唐玄宗时的彼杨贵妃)和曹美人都因受宠爱有立为皇后的希望:杨贵妃懂得权术,曹美人却性格柔顺。

    韩氏劝赵扩册立曹美人,而杨贵妃则趁着侍寝之机大吹枕头风,使得赵扩答应立她为为后。杨贵妃又伯韩氏抗旨,于是请赵扩将诏书写成两份,一份按常例发出,一份送交她的义兄杨次山,让他在百官上朝时即行宣布。

    第二天,韩氏上朝,却发现立后的诏书已经宣读。木已成舟,韩氏只好作罢,但从此却与杨皇后结下了怨仇。

    韩氏想长保功名富贵,于是一些党羽便劝他伐金,以便巩固自己的地位。韩氏立即着手准备北伐,解除了党禁,起用其中的抗战派,著名词人辛弃疾也是在这时再起的。

    韩氏的北伐,由于他的独断专行,加上内部矛盾重重,极不稳定,而且他还托大,东西两线同时出兵,结果遭到失败,收复中原的梦想很快就破灭了。

    后来准备第二次北伐,并起用主张北伐的辛弃疾为枢密都承旨,指挥军事,但辛弃疾还没动身,就病死在家中。而且由于前线连连失败,军费开支巨大,国库空虚。

    以前反对开战的大臣们又活跃起来,厌战情绪随着前线的败绩,逐步升级。

    韩氏的希望破灭了,同时在后方,一场反对他的行动也在酝酿中。与韩氏素来不合的杨皇后,借首先跳出来发难的礼部侍郎吏弥远上书反对韩氏继续用兵,请求将其斩首的机会,赶紧吩咐赵俨弹劾韩氏。

    赵俨接受杨后的命令后,伺机进言。有一天退朝,他对赵扩说:“韩氏再启兵端,会对国家不利,应该将其正法以谢天下!”赵扩气得将其大骂一顿。杨皇后见赵日严碰壁,只好亲自出马,她对赵扩说:“韩氏专横误国,天下谁人不知,大臣们只是惧怕他的权势,才不敢弹劾:”然后又一再劝说,赵扩终于放弃了自己的意见,同意皇后所请,派杨次山调查韩氏的情况。

    杨皇后见劝说成功,赶紧叫杨次山联合史弥远、钱象祖、李壁等人,密谋杀掉韩氏,随后,史弥远趁韩氏上朝的时候,在途中将他拘捕,押到玉津园杀死。史弥远等人先斩后奏,诛灭权臣,赵扩只得顺水推舟,下诏列举韩氏的罪行,将其抄家。随后,又将韩氏的亲信陈自强、郭倪、邓友龙等人赶出朝廷,韩氏擅权的局面到此结束。但随后史弥远又因诛杀韩氏有功,被越级提拔,以后便逐步掌握了朝政。

    韩氏被杀后,宋金决定议和。当时的金已经大不如前,但就是这么根日薄西山的井绳还是将懦弱的南宋给吓倒了:金的条件是要求南宋用韩氏、苏师旦的首级赎回被金军占领的淮南之地,并且每年增加岁币总数达30万,战争赔款为白银300万两,金军则从侵占的土地上撤走。南宋统统都答应了,这就是所谓的“嘉定和议”。

    与金之间的战争结束后,南宋王朝的国政大权又落到史弥远手中。史弥远牢牢地控制了朝廷大权,专权达17年之久,就连给他母亲守丧也不例外。

    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史弥远采取了一些笼络人心的措施。他为已故宰相赵汝愚平反昭雪,修改了韩氏干预下编成的国史,为已死的遭到韩氏迫害的伪学党人朱熹、彭龟年、吕祖俭等人平反,并录用他们的后人,朱熹的著作又重新立于学官。还任用了真德秀、魏了翁等一些名士也不次进用。然而史弥远真正重用是他的党羽,凡是要害部门,掌管在史弥远的亲信手里,当时政局的混乱、黑暗决不亚于韩氏专权时代。

    公元1217年,苟延残喘的金军分兵大举南侵。在边防将领赵方、孟宗政等人屡屡获胜之后,一直犹豫不决的赵扩才下令伐金。史弥远是主和派,见主和不成,便不置可否,坐现成败。

    到了公元1224年,双方长期的交战状态终于令金哀宗撑不下去,于是派人同南宋通好。宋金双方进入休战状态。

    在宋金战事停息不久,宋光宗便因病去世。

    理宗赵昀

    (公元1205年~公元1264年)

    在位时间:公元1224年~公元1264年

    曾用年号:宝庆、绍定、端平、嘉熙、淳佑

    谥号: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庙号:理宗

    安葬地:永穆陵

    公元1205年,宋理宗赵昀出生。

    公元1224年,赵昀被权臣史弥远拥立为帝。

    公元1233年,史弥远病死,赵昀亲政。

    公元1234年,蒙古与南宋联合,将金消灭,随后蒙古与南宋决裂,发生战事,结果南宋军队大败。

    公元1235年,蒙古大举攻宋,长达40年的蒙宋战争拉开序幕。

    公元1263年,南宋实施“公田法”,彻底使得南宋无力与蒙古对抗。

    公元1264年,宋理宗病死。

    宋理宗赵昀继承了先皇赵扩的传统,把南宋国政先后交给两代权臣把持,而他在位时期唯一能算得上政绩的事情,就是伙同蒙古将病入膏肓的金灭掉,总算是报了列祖列宗屡受其欺侮之仇,但金被灭掉了,南宋也失去最后的屏障,直接跟强大的蒙古对话,以至于最后被元灭掉,这宋理宗为南宋做的“贡献”,可谓是泾渭分明。

    宋理宗的登基大礼,倒也搞得跌宕起伏,轰轰烈烈。

    宋宁宗在唯一的儿子皇太子病死后,便下令在宗室子弟中择优选拔。结果选中了赵螗为将来继承大统的皇嗣。

    这皇子虽年纪不大,但对宫廷内尔虞我诈的内幕非常清楚,因此对擅权的杨皇后和史弥远深恶痛绝。他曾宣称,史弥远应当发配到八千里外。史弥远听说后,赶紧给皇子送去许多珍宝,结果被皇子借着酒兴统统摔坏。史弥远知道后,更是恐惧,担心皇子即位后没有他的好果子吃,于是密谋废掉皇子改立赵昀。

    公元1224年,57岁的宁宗赵扩病危,在他弥留之际,史弥远趁机将赵昀召入宫中,宣布立为太子,封为成国公。这一切都在秘密中进行,不但原太子皇子毫不知情,就连杨皇后被蒙在鼓里,直到宁宗赵扩病逝后,史弥远才告诉杨皇后他的打算。杨皇后为了自己的利益,便将赵昀认为自己的儿子,让其称帝。等到史弥远让赵昀登上皇位后,方才宣召皇子。正在家中等得焦急的皇予一听召唤,连忙进宫。到宫门口,随从们都被拒之门外,皇于没有介意。入宫后,史弥远命夏震严密监视皇子,然后宣召百官入朝听旨。夏震带着皇子仍站在他原来上朝站的位置,皇子奇怪地问:“今天是新天子即位之日,我怎么还站在臣僚的位置上?”夏震便骗他说:“殿下误会了,根据礼仪,在未读遗制之前,您仍应站在这里,等宣读遗制后,您就可以登位了。”皇子想想也对,就不再坚持。过了一会,烛影中有人登上御座,宣读遗制后,仪礼官高声呼喊,百官拜贺。皇子这才知道他受骗了,因而不肯下拜,还是夏震按着他的头强迫他下拜,这才伏地称臣。赵昀就在一场骗局中,登基即位,做了南宋的第五个皇帝。

    理宗即位后,当然对将他弄上皇位的史弥远感恩戴德,因此在他即位后的九年时间里,史弥远及其走狗,号称“三凶”的梁成大、李知孝、莫泽和“四木”薛极、胡渠、聂子述、赵汝述等人,将朝廷大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

    直到公元1233年史弥远病死,宋理宗这才开始正式亲政,并将所有史弥远的死党统统逐出朝廷,史氏专权的局面结束了。

    就在南宋朝廷君臣争权夺利,弄得国力江河日下的时候,北方的蒙古族却日益强大起来,就是曾经让南宋君臣感到害怕和恐惧的金,也被蒙古铁骑冲得七零八落,日暮西山了。

    公元1231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亲自指挥蒙古大军,分三路南下伐金。在歼灭了金军主力后,蒙古大军于公元1232年,包围了金都汴京,金哀宗出逃,守卫汀京的大将崔立立即杀掉其他大臣,向蒙古军队投降。

    蒙古军队在南下伐金的同时,为了断绝金朝君臣的退路,也为了麻痹南宋,以便在灭金后再挥师南下,灭掉毫无防备的南宋,因此蒙古大汗派使臣同南宋交好,并邀请南宋夹攻金,并许诺灭金后,将金占领的河南之地归还南宋。宋理宗见天上掉下个这么大的馅饼,自然喜出望外,赶紧答应。

    公元1234年,蒙宋联军攻破金哀宗所在的蔡州,金哀宗在绝望中上吊自杀,金亡。

    灭金后,蒙古的诺言并没有全部兑现。将原先许诺的河南地一分为二,只归还了宋朝陈州、蔡州以南的一半。双方军队各自撤回境内。

    宋理宗见到送到京城的金哀宗遗骨和金朝传国玉玺后,便在大庙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以告慰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功臣们也纷纷得到加封。乘着兴头,一直反对联蒙灭金的大臣赵范和赵葵为了避免自己受罚,顺便也邀点功,封点爵,于是向宋理宗提出乘蒙古主力撤退之机,出兵收复三京(北宋时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南京应天府),占据黄河和潼关。此计一出,得到群臣的响应,也使得理宗想做“中兴之主”的欲念陡然而起,不顾一些朝臣以北宋联金灭辽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所发出的警告,立即命令赵范准备出兵,顺利占领汴京,并未伤一兵一卒便占领了不设防的洛阳。这就是宋代历史上的“端平入洛”。但“端平入洛”后的宋军,因事先准备不足,结果被得知南宋开战而立即出兵南下的蒙古大军打得大败,“端平入洛”以宋军的溃败而告终。

    公元1235年,蒙古大汗窝阔台以此事为借口,派兵南进,大举攻宋,拉开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蒙宋战争的序幕。面对蒙军的虎视眈眈,理宗照样醉生梦死,不理朝政,于是奸佞小人丁大全登台了。他勾结内侍董宋臣、卢允生二人,贿赂讨好阎贵妃,渐渐成为理宗眼中的红人。

    这时,蒙古再次发动了对宋战争。公元1258年,蒙哥可汗亲率大军攻蜀,并派皇弟忽必烈进攻鄂州,在云南的兀良哈台也奉命赶赴鄂州与忽必烈会师。蒙军大举进攻,丁大全也在积极谋夺相位,并哄骗宋理宗说三边有备,不必担心。但蒙古大军确实攻来了。在南线,兀良哈台所向披靡,进抵湖南潭州(今长沙)。在四川,川西,川北和川东部分地区相继沦陷。公元1259年,蒙军合围合州,蒙哥亲自率军进攻,展开大战。连续攻战了半年,蒙军都无法攻破合州的钓鱼城,蒙哥可汗反而被炮石击中,回营后死在军中。蒙军丧失主帅,于是撤退,历时半年的合州保卫战取得了胜利。进攻鄂州的忽必烈得知蒙哥大汗的死讯后,不顾部下劝阻率军渡过长江,包围鄂州。这时丁大全见无法再遮掩,只得向理宗请退休,大臣们纷纷上书弹劾丁大全,逼得理宗将他罢官,流放到新州。押解途中,新任奸臣贾似道为了笼络人心,派人把他杀死了。

    丁大全解职以后,董宋臣、卢允升权势大不如前,后来阎贵妃死去,宦官无人撑腰,再也无法干预朝政,群小干政的局面结束了,奸臣当道的局面随之而来,这个奸臣就是贾似道。

    贾似道弄权,更是将南宋王朝往火坑里推。为解决宋理宗和众奸佞吃喝玩乐的花费,贾似道主持制定了一系列将南宋推向灭亡的措施。他们大量印刷纸币以解决经济危机、颁布施行“公田法”和“经界推排法”以大力敛财。宋理宗早已成为点头皇上,凡贾似道听言,没有不听的。

    而此时,蒙古新汗忽必烈已经平定内乱,将都城迁到燕京,厉兵秣马,准备挺进江南,南宋的灭亡已经指日可待了。

    然而宋理宗并不知道这些,公元1264年,宋理宗因嗜欲过度,暴病而亡。

    度宗赵信基

    (公元1240年~公元1274年)

    在位时间:公元1264年~公元1274年

    曾用年号:咸淳

    谥号: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庙号:度宗

    安葬地:永绍陵

    一生昏庸的宋度宗到临死前终于狡猾了一把,他在南宋江山社稷将要被南下的元军攻灭之前,离开了人世,将亡国皇帝这个头衔让给了自己的儿子赵信基,而且还有让自己成为南宋最后一个有葬身之地的皇帝,真是难能可贵。

    度宗口舌迟钝、呆头呆脑,本只是亲王的命,但嫔妃如云的宋理宗在位多年却只生过一个儿子,后来又不幸夭折。因而皇位继承人就必须从近支宗亲中选择,宋理宗就看中了孱弱的度宗,便于公元1260年立度宗为太子,并让他协助管理朝政。

    对生性愚钝的度宗来说,当太子并非易事。他每天一早就得去向宋理宗问安,然后回宫,再然后前往会议所参与政务。这些事情都忙完后,他还得去听课,整天忙得精疲力竭,非常乏味。

    等到公元1264年,度宗一登上皇位,就像解放了似的将一切军国大事都交给大臣处理,将整个精力都用在酒色二字上。

    贾似道是拥立度宗的大功臣,度宗还能做到知恩图报,不叫他名字而称他为“师臣”,并将大权都交给了他。

    贾似道在他心目中的地位,简直比亲老子都要高,有一次,度宗去祭祀,他的妃子胡贵嫔的父亲胡显祖随驾,正碰上大雨。胡显祖见雨下个不停,就请宋度宗还宫。

    但宋度宗唯唯诺诺,但没有贾似道的同意,他也不敢擅自做主。胡显祖只得骗他说:“贾太师已经允许陛下还宫。”宋度宗这才敢回去。结果贾似道知道后大发雷霆,宋度宗赶紧罢了胡显祖的官,又将胡贵嫔赶出宫做尼姑,这才让贾似道高兴起来。

    贾似道擅权,却不为政,将南宋军政事物视为儿戏,但他妒贤总能,谗害忠良。元军大举南攻,贾似道还故作姿态地要求上前线指挥,但暗地里就命宋度宗别让他去,宋度宗也害怕贾似道一走,自己就没了主见,便下诏留他,另派高达前去。可这贾似道嫉恨高达,又便于方百计阻止高达上前线。结果贾似道的走狗吕文焕将襄阳拱手让敌,元军遂势如破竹,顺江而下,南宋江山已无可救药。

    就在蒙古铁骑逼近临安之时,宋度宗赶紧去世,将皇位交给了儿子。

    恭宗赵隰

    (公元1271年~公元1323年)

    在位时间:公元1274年~公元1276年

    曾用年号:德佑

    谥号:恭帝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由幼童到皇帝,由皇帝到囚徒,由囚徒到和尚,跌宕起伏。这样的故事,也许只会出自只会胡编乱造的未入流的小说家手里面。但它确实发生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在南宋末年的一个皇帝身上,这就是宋恭帝。

    恭帝4岁时,父亲宋度宗就暴病而亡,于是他小小年纪就当上了皇帝,但因太过年幼,便由宋理宗皇后谢太后垂帘听政。

    这时的南宋,江山已危在旦夕,蒙古铁骑大举南攻,沿途的将领不是逃跑就是投降,等到恭帝即位的时候,南宋的江山已缩小大半。公元1274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元将伯颜率20万大军兵分水陆两路,分别向扬州和杭州进击。就在这样的局面下,南宋的军政大权仍然被嫉贤妒能的奸臣贾似道掌握,宋军的抵抗毫无力量,贾似道此时却要求恭帝迁都,大臣们纷纷反对,并以陈宜中为首上书弹劾贾似道,太学生及台谏侍从官也纷纷响应。本来只是将贾似道贬职以求敷衍的谢太后无奈,只好将贾似道降职三级,命他返回绍兴为其母守丧,贾似道返回绍兴后。绍兴的地方官拒绝让他入城,随后又不得不去金华,最后又被谢太后派人监押到循州安置。

    在押送途中,作恶多端的贾似道备受押解官员郑虎臣和轿夫们的折磨,于是想服冰片自杀,但老天爷好像不想让他那么舒服地死去,只是让他频繁泻肚,受尽折磨后才让郑虎臣将其摔死。

    这时元军已攻下常州,并在常州城内进行大屠杀,只有7人幸免于难。元兵随后又攻下独松关,临安危在旦夕。大难来时各自飞,临安城里人心惶惶,大臣们也纷纷投降,以至于后来上朝时,只剩下六个大臣。谢太后见如此局面,只得派人向伯颜请求退兵讲和。伯颜嚣张地说:“你们宋朝的天下得自于小孩,现在亦天下也是让小孩丢掉,这是天意,你还来干什么呢?”使臣只得返回,丞相陈宜中竟然又派人请求称侄纳币,实在不行,做侄孙也行。伯颜当然对之嗤之以鼻。陈宜中和谢太后只得暗地决定投降,随后便在伯颜精心策划下,在临安城里举行了投降仪式。将脱去了黄袍的小皇帝恭帝及母亲全太后,谢太后等文武百官押往大都。公元1282年,忽必烈又下诏将恭帝迁往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而他的母亲全太后则奉命削发为尼,居住在大都正智寺,了此残生。

    公元1288年,忽必烈又下令让他去西藏学佛法,就这样,一个曾经君临天下的帝王,不得不出家当了和尚。

    恭帝到了西藏的萨加大寺,并在那里住下,很快便学会了藏语藏文,后来还曾任该寺主持,改名为合尊法宝。

    公元1323年,已经年过半百的恭帝突然被赐死于河西。

    端宗赵昰

    (公元1268年~公元1278年)

    在位时间:公元1276年~公元1278年

    曾用年号:景炎

    谥号:无

    庙号:端宗

    安葬地:不详

    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临安,将恭帝、太皇太后谢氏和官僚宗室俘虏。赵昰被派往闽、广经营,因而幸免于难。随后,剩下的大臣又在温州拥立赵昰为帝。

    一些不甘就范的文臣武将,如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等人分别率领部分残兵到温州与恭宗的小朝廷会合,陈、张、陆三人各被委以重职,组成权力中枢,企图重整旗鼓,再复南宋江山。

    这时,元军将扬州团团包围,久攻不下,只得派人进入扬州劝降扬州守将李庭芝,结果被其杀死,随后元军又派使者拿来太皇太后谢氏的手谕招降,李庭芝便对使者说:“我只听说过奉诏守城的,还没听说过奉诏投降的。”拒绝了元军的劝降。之后,元军又多次派南宋降将去劝降李庭芝,当时扬州已成孤城,李庭芝手下也屡屡劝他,李庭芝都说:“我只求一死,报宋帝之恩!”

    后来,元世祖又亲自下诏招降,结果李庭芝把来使杀掉,把诏书也烧了,继续率兵坚守。

    端宗在福州即位后,便派使者召李庭芝赶赴福州。

    没想到李庭芝刚奉诏离城南下,他所托付的手下朱焕就献城降元。元军随后沿途追杀李庭芝,将李庭芝及才包围于泰州。后来泰州主将献城投降,李庭芝与才便同时被俘并被杀害。

    公元1278年,元军在稍作休整后,又大举进攻,将文天祥所率军队全歼,俘虏文天祥。随后,便从水陆两路南下攻宋。将赵罡和他的小朝廷逼得在海上漂流了100多天。小皇帝赵昰昱也无法再承受颠沛流离的海上生涯,病死在广州湾。

    赵昺

    (公元1271年~公元1279年)

    在位时间:公元1278年~公元1279年

    曾用年号:祥兴

    谥号:无

    庙号:无

    安葬地:大海中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即位时年仅8岁,是中国历史上29个10岁以下的小皇帝之一。在元朝大军穷追猛打下,赵逃到涯山后,被元兵包围,被大臣陆秀夫抱着跳入海中。至此,南宋灭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