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时候不需要“老好人”
人们通常会觉得好脾气的人才会过得更好,才更容易获得成功,在各种名人的所谓成功学中,都在讲如何忍让、如何吃亏、如何示弱,这些成功学对于成功的定义大都离不开这些字眼:“忍耐”“低调”“退让”,几乎每一个成功者都离不开自我克制这一法则,都离不开“先学会做一个好脾气的人”。
可是如果深入挖掘和分析,就会发现任何一个成功者几乎都有其强势的一面,而这使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能够脱颖而出。
有一个社会现象是,许多前去咨询心理问题的人都是所谓的“老好人”,那些脾气不太好的人反而不容易在心理层面出现问题。原因就在于“老好人”总是选择压抑自己的情绪,当他们遭遇不公正的对待时,常常会选择忍受,这样就导致他们的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和抑郁的状态。这种人有自己的主张,却要听从别人的指导;明明不喜欢做某事,却不懂得如何拒绝别人;受到欺侮时,还要故作没事一般,考虑到他们长时间没有办法引导和调整自己的真实情感,常常会感到无奈。
因此,无论是从现实生存的角度还是从心理调节的角度看,充当“老好人”都是一种伤害自己的行为。有很多人喜欢帮助人,喜欢主动吃亏,事事都抢在别人前面承担责任,而且常常无条件地帮助别人,可是别人却常常得寸进尺,提出更多要求。比如,有个卖蚕丝被的店主有一次送给朋友一套上等蚕丝被,结果对方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就直接拿走了被子。几天之后,这个朋友不小心将烟灰掉在被子上,烫出了一个洞,他来到店里希望获得一套新的蚕丝被,这让店主感到为难,抱着好人做到底的想法,只好勉为其难地再赠送了一套新的。
几天之后,卖蚕丝被的店主无意中听到了这样一件事:那个接受馈赠的朋友竟然跑到其他人面前说自己太小气,赠送的蚕丝被质量不好,而且还污蔑店主说店里面很多都是次品,根本就不值得购买。原本以为自己的大方举动会赢得朋友的好感,可是没想到朋友不但不感激,反而在背后恶意中伤自己,这让他非常生气。
类似的事情很多人都遇到过,一些人常常会觉得只要自己心肠好,只要自己懂得帮助别人、忍让别人,那么就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可如果一个人脾气太好,习惯了当“老好人”,那么可能会在生活中处处受到侵犯。大画家达·芬奇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为人非常好客,因此朋友众多。但是有一些朋友见到达·芬奇的画非常出名,于是动了歪念,竟然到达·芬奇家里做客时顺走了一些画作。达·芬奇知道后并没有追责,更没有对朋友说起这些事,结果自己的很多画都丢失了。
当一个好人并没有错,但是一味充当“老好人”就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老好人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缺乏最基本的防备之心,缺乏应对外界压力的能力,而这样的人是难以真正维持自身生活的平衡的。为了确保自己不受到恶意的伤害,人们有时候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势,需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主动:面对他人的得寸进尺,一定要果断说不;面对他人无礼的伤害,要注意自我保护,要做出反击;在争取正当利益的时候,不要害怕竞争,更不要主动退缩。
保持竞争性是应对侵犯的重要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以牙还牙”的人,有时候人们会觉得这些人气量很小,但他们更加懂得如何在竞争中保护自己并掌控主动权,在他们看来,“报复心强”不仅仅是一种生存态度,更体现出了竞争的本质。
何欢是一个恩怨分明的人,在大学期间一直都表现出强烈的疾恶如仇的个性,参加工作以来,他也像其他人一样慢慢做出改变,尽量收敛大学时期的锋芒。可是和其他人一味做出妥协让步,逐步磨平棱角、抹杀个性不同的是,何欢始终保持着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底线,平时他懂得与人和睦共处,对于一些误会和小矛盾也能够以平和的心态予以解决,可是在面对他人恶意的攻击和侵犯时,他从来不会坐以待毙,而是坚持自己的底线。
只要外在的攻击和侵犯超出了自己容忍的界限,或者触及了他的底线,他向来会毫不犹豫地进行抨击,从来不会逆来顺受。实际上多年来,对手们总是无所不用其极,想尽办法抹黑何欢,在公司里不断打压和排挤他,而他在忍无可忍之后往往会做出猛烈的回击。有的人曾劝说他干脆主动认错,顺便收敛一下自己的锋芒,但是他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而且也一直都以先礼后兵的姿态待人,如果别人对自己和气,自己自然也会这样对待别人,可是对方一旦得寸进尺,不断侵犯自身的利益,那么他也会绝不留情地给予还击。
在生活中,相比于过激的反应以及过分妥协的态度,这种“从不挑事,但也不怕事”的行为往往会赢得他人的尊重,这种人往往具有更为鲜明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的立场。相比于其他人,他们更加睿智、更富正义感,而且对于人际关系的把握更加智慧。
有一个知名的律师有一次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并与原告律师多次发生激烈的争辩和交锋。当时原告律师在法庭上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这让被告辩护律师和听众都感到不满,可是陈述者就像没事发生一样,继续在那里浪费大家宝贵的时间。
轮到被告律师上台替被告做辩护时,他先脱掉了外衣,然后将衣服放在桌上,接下来不慌不忙地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原告律师对此相当不满,一直催促对方可以开始做辩护了,可是被告律师根本没有听进去,他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拿起杯子喝水,接着再脱外衣。明眼人都知道被告律师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反反复复了五六次,目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原告律师气得两眼冒火,但法庭上的听众却哄堂大笑。在大家的笑声平息之后,被告律师才不慌不忙地开始自己的辩护演说。
在一个讲求合作共赢的时代,一个人如果保持竞争性和攻击性,往往会遭遇道德上的谴责,人们会认为他们小心眼,会认为他们缺乏容人之心,但这些人都没有考虑一个现实问题——这同时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而在竞争时代中,无论如何追求合作,还是需要遵守竞争法则,还是需要表现出基本的竞争意识。
即便是注重合作的商业领域,竞争者之间有时候也需要保持适当的攻击性。
周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很多人眼中,喜欢玩射击的他几乎就是一个好战的人,在多年经商生涯里,他与国外一些大公司斗争过,而一些同行的企业,他同样会挑起争斗。这个充满竞争因子的企业家总是不厌其烦地与对手们周旋,而且很少做出让步。他曾在一天之内连续发布很多条微博来披露自己与竞争对手之间的恩怨,而且每次在对方抨击后就立即回应,可见他是一个有血性的竞争者。有很多人对周伟的风格感到不满,在他们看来周伟似乎过于好战,缺乏人情味,可实际上正因为周伟拥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拥有良好的竞争态度,才能够有效把握商机,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中把握机会。
相比于合作,竞争往往更加纯粹,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人们会习惯性地对他人的侵犯做出正常的反应。虽然保持强势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这意味着矛盾可能会被激化,但人们如果盲目退缩,就可能会在竞争中失去更大的生存空间。所以那些具有竞争意识的人会这样告诫自己:“退缩是一种极其可耻的行为,如果别人动了我的蛋糕,那么我也要想办法从对方那切一块回来。”
有人说这仍旧是一个大鱼吃小鱼的时代,也有人认为现在已经演变成快鱼吃慢鱼的时代,无论是大鱼吃小鱼,还是快鱼吃慢鱼,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是“吃”。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合作很有必要,但在合作之外,也存在很多竞争元素,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淘汰,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持竞争的欲望,一旦他人的攻击比较过分,就要坚决做出反击。
《圣经》中说:“如果有人打了你的左脸,那你就将右脸凑过去。”可是在激烈的竞争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们想要突围出来,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加与众不同,就必须适当拿出竞争者应有的强势,要给自己的好脾气设置一个底线。妥协、退让、宽大为怀的想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人们也不能总是将其当成为人处世的态度,当对手们亮出自己的牙齿和爪子时,自己在必要的时候也应该亮出尖牙和利爪,这种针锋相对的做法既是对对手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尊重,更是对整个竞争游戏规则的尊重。
许多成功人士都具有这种竞争意识,他们具有很强的取胜欲望,具有刚烈的个性,他们不是挑事的人,但从来不会一味屈从于其他人的压迫,他们知道如何在必要的时候给对手造成打击,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知道如何展示自己的魄力和实力。在一些特殊情况下,还需要做到“以牙还牙”,这种强势会让竞争者拥有更强的自信心,掌握更多的话语权和主动权,那么该如何做到“以牙还牙”呢?
——当对手抓住把柄发起攻击的时候,有时候也要主动找出对方身上的缺点和破绽,然后给予沉重的打击。
——对方做的事情比较过分,那么他们做什么,受力的一方就可以对对方做什么;对方造成了什么伤害,就要想办法给予对方相应的回击。
从道义上、道德上来说,人们通常都不喜欢“以牙还牙”,但实际上“以牙还牙”有时候除了展示强硬的姿态外,还表现出了一种博弈与沟通的策略。博弈中有一个囚徒困境,两个共犯被捕入狱后,彼此不能沟通,这时候两个人面临多种选择:双方拒不揭发对方,由于证据不确凿,可能每人只判一年;一方承认,另一方否认,那么承认者将会立即获释,否认者将会坐牢十年;双方互相揭发,由于罪证落实,分别判处八年。
从囚徒困境中可以得出这样一种模型,那就是人们倾向于采取“以牙还牙”的策略:如果对方采取合作的态度(不揭发另一方),那么另一方也会采取合作的态度;如果对方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揭发另一方),那么另一方同样会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心理学家认为,“以牙还牙”的策略明显符合四个原则:善意、报复、宽恕、不羡慕。
善意:“以牙还牙”的人一开始采取合作的策略,不会背叛和伤害他人;
报复:当遭到对方的背叛时,“以牙还牙”的人一定会采取攻势;
宽恕:当对方停止背叛,“以牙还牙”的人通常也会原谅对方,并采取继续合作的态度;
不羡慕:“以牙还牙”的人致力于保护自己的利益,但是往往不会追求最大的利益,他们更主张全体利益得到保障。
从博弈的角度来看,“以牙还牙”本身就能够起到自我保护的作用,只不过这种方式只适用于那些攻击性强、伤害性强的对手。
在纯粹的生存环境下,弱者有时候也不值得同情
多数人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认识是,进化论揭示了文明的演进:猴子学会走路,学会发明工具和劳动,情感思维获得进化,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和谐,合作越来越密切。可是进化的本质还在于竞争,这种竞争不仅存在于不同物种之间,在同一物种之间同样存在,人类的祖先在战胜其他物种时,内部淘汰也一直在继续。即便是现在,这种内部淘汰机制依然在起作用,而应对淘汰机制的唯一方式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存法则的基本定义,只有强者才能够生存下去,而弱者往往会成为牺牲品。在第二章“退一步,未必海阔天空”一节中,提到了攻击者可能会为个人残酷行为进行辩解。神经学专家认为问题出在大脑内部一个名为“杏仁核”的区域,当这个区域受到电击时,平时温和的机体会变得暴躁;同样的,当该区域的神经活动被抑制住时,原本处于暴躁状态的机体会变得温和。可是在社会群体中,人们的行为会受到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的影响,如果某人的地位高于其他人,那么当他的杏仁核区域受到刺激时,就容易对他人发起攻击;如果某人的地位低于其他人,那么即便他的杏仁核区域受到刺激,也不会轻易对他人发起攻击。可以说,大脑本身就会做出攻击选择,它们能够分辨出强弱,并以此来评估和引导自己的行为,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或者可以说当一个人表现得更弱,或者更好说话时,反而更容易遭受攻击。
对于任何人来说,想要不被淘汰,想要让自己拥有更好的生存资源与生存环境,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督促自己不断变强,不断变得更加优秀。这一点在如今的生存环境中更加明显,尽管文明在进步,但是竞争的法则不太可能因此而做出改变,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哪一个行业,无论是哪一个群体,无论是哪一个组织,无论是哪一个国家,都逃不脱这样的竞争法则。
人们往往会同情那些弱小的人,但在充满竞争的大环境下,那些示弱的人未必会因为他人的同情而获得更多的资源。《圣经·马太福音》第二十章中有这样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拿过来。”整个社会资源就是向强者倾斜的,因此,富人往往会越来越富,有权的人享有的权利也会越来越多,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获得满足。
纵观人类的发展史,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是精英社会,只有那些最优秀的强者才能掌控最丰富、最优质的资源。尽管人们通过运动、革命或者改革的方式,一遍又一遍地重新洗牌,可是资源最终仍旧被少数人掌控在手里,人们之间的差距会重新被拉大。这个规律几乎延续了几十万年,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竞争,强者总是会从那些相对弱势的人身上赢得更多的机会。
强者会和强者进行对抗和竞争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社会精英还是相关的组织,都会存在强强对抗的情况,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多数竞争仍旧发生在强者和弱者之间,为了规避风险,个人总是会习惯性地选择那些更加弱势的人作为对手。如果更进一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强者变得越来越强,往往是在弱者变得更弱的基础上实现的。多数人都会选择从比自己更弱的人那里抢夺资源,而不是冒险和那些强大的对手对抗。
许多人都听过这样一个笑话故事:有几个人去森林游玩,结果遇到了一头暴躁的熊,其中一个人准备逃跑,另外一个人苦笑着说:“没用的,一个人跑得再快,也快不过这头熊。”逃跑的人回复说:“是的,我们之中没有谁可以跑过这头熊,但我用不着跑得比熊快,只需要比你们快就行。”
一个有趣但残忍的现实是,多数人都在遵循这种模式应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他们都在避免成为跑得最慢的那个人,同时通过打压比自己更慢的人来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对于那些“跑不快”的人来说,他们必须做出两个改变:第一,自己必须提升速度,争取跑得比别人更快;第二,必须改变“希望别人来帮忙”的想法,因为在涉及生存问题的时候,那些强者都明白一点:过分保持好脾气往往只会拖累自己。
早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些潜在的规则,比如那些经常表现得更加强势也更懂得哭喊吵闹的孩子,往往可以获得大人的关注,可以得到更多的奖赏,而那些紧闭着嘴巴当好孩子的人往往会遭受冷落。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内向的孩子,那些不敢去表达、不敢提出诉求的“乖孩子”更容易变成弱势群体,之后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可能会逐渐丧失优势,他们的机会往往会被看起来更调皮的孩子抢走。
因此,任何一个人,想要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就需要适当改变软弱的妥协的个性,经常表现出更为强势的一面,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避免在弱肉强食的环境下成为他人成功的垫脚石。
把自己变成勇猛的人
当一个人环视四周时,会本能地观察和在意别人的成就,他人的成就就是这个人的最终标尺。人们的主动比较,往往会衍生出一种竞争性:无论这个人如何勤劳努力,如何发愤图强,无论这个人的行为动机如何高尚,如果他仅仅只是实现自身目标,而未能压过同一层次、同一领域中的人,他就会感到现有的成就并不能给他带来满足感,并且可能会认为这些成功根本不值得感到开心。
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下,人们通常都需要参照其他人来做一个比较,只有比较,才会产生竞争力,而只有竞争才会带来胜利。一些人之所以会喜欢上竞争,就是因为那些竞争对手让自己心潮澎湃,能让自己的血液沸腾起来,一个好的对手的确会带来更高的成就感,会让人觉得竞争是一项有魅力的活动。
偏爱竞争的人往往对自己有着更高的要求,而他们也会时刻提醒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他们会在竞争中感到快乐,但从本质上说,他们最大的需求是取胜,是免于被其他人淘汰,而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们会不断强化自己的实力。
心理学家认为快乐和谐的氛围会导致体内的后叶催产素增加,风险识别能力降低,从而使得人们误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根本不用对周边环境多加注意,这样他们会错过一些重要的信息和一些信号,并在判断时出错。而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以攻击的姿态进行防御,才会让自己不至于错失机会和被人欺凌。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竞争性的游戏为本能的攻击内驱力提供了一个不寻常的令人满意的出路”。表现出攻击性是否有益?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从整个时代环境来说,答案有时候不言自明。
A先生是S公司的一名项目经理,有一次被派往非洲负责一个新的项目,可是该项目的一个重要客户被另外一家竞争公司抢先进行会面,这家竞争公司开出了非常好的合作条件,包括在三个月内完成施工;允许客户先支付30%的款项,然后其余的款项以低息贷款的方式分期偿还。这两个条件让客户很快怦然心动,双方的合作几乎一蹴而成。
在这个时候,S公司的人都认为A先生此番去非洲肯定会扑空,毕竟在竞争对手如此诱人的条件下,其他公司很难重新掌握竞争优势。可是A先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认为公司既然准备在此开拓新市场,就要做出最大的努力,即便这些工作很困难,即便竞争压力很大,也要迎难而上。
几天之后,A先生约那个客户见了面,然后一开始就进行摊牌,明确表态公司愿意将工期缩短为两个半月,并愿意在25%首付款的前提下提供无息贷款。这种条件让客户感到震惊,同时也让公司内部一片哗然,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条件会让公司非常难做,但A先生认为如果这一次公司不对竞争对手做出强烈的回应,那么下一次将会在其他市场上被对手挤掉,任何一次退缩都可能会造成连锁反应,导致公司陷入被动。在A先生的坚持下,公司最终采取了这个建议,并且将客户成功拉拢过来,更重要的是,竞争对手在非洲失去了一个重要市场,最终失去了继续缠斗的信心。对于任何人而言,只有表现得比其他人更加强硬一些,才能赢得竞争的机会。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决不能做一个优柔寡断、懦弱的人。面对竞争对手,要展示出自己强大的决心和“强硬”态度。在竞争中,不管遇到任何困难和麻烦,都要勇敢出击、果断解决,成为一个勇猛的人。只有你不断地在困难面前进攻,才能克服困难、战胜对手,赢得更多资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