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求的就是高质量的人才。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钱学森当年从美国回归时,遇到百般阻挠,原因何在?一位美军高级将领给出了形象的答案,他说,宁愿枪毙钱学森,也不愿意他回到中国,因为他“一个人可以顶五个师”。所以钱学森在美国被扣五年才得返回,而他一旦回国,便对“两弹一星”的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是人才的重要性,其释放出的能量是一般人无法相提并论的。
我们举出这个例子,是为了提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才是如何形成的呢?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资本。这种资本也就是现代经济学中所谓的人力资本。
虽然最早的人力资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著作。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由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首先创立的。按照他们的理论,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之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健康状况)等质量因素之和。简而言之,就是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由于这种知识与技能可以为其所有者带来工资等收益,因而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资本——人力资本。这一理论有两个核心观点,一是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二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
人力资本,比物质、货币等硬资本具有更大的增值空间,特别是在当今后工业时期和知识经济初期,人力资本有着更大的增值潜力。因为作为“活资本”的人力资本,具有创新性、创造性,具有有效配置资源、调整企业发展战略等市场应变能力。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对GDP的增长具有更高的贡献率,因为人力资本的积累和增加对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增加重要得多。美国在1990年人均社会总财富大约为42.1万美元,其中24.8万美元为人力资本的形式,占人均社会总财富的59%。其他几个发达国家如加拿大、德国、日本的人均人力资本分别为15.5万美元、31.5万美元、45.8万美元。
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
我们常说的充电其实就是让自己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一种方式,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通过积累工作经验来增加自己的人力资本。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们都必须以提高自我的能力为前提,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积累自己工作的经验。只要拥有了雄厚的人力资本,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才,能够为公司创造效益,就不怕公司不给你加薪了。
经济学家建议:既然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那就必然拥有庞大的人力资源,要想把庞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关键在于提高人力素质,其重要途径在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把中国建成世界最大的学习型社会。作为这个社会中的个人,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收新的知识,以提升自己是人力资本,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从而得到社会的认可。
你的个人收入有多少——个人所得税
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候拿到了一笔外快,在扣税后,感觉少了一大笔钱。因此,如何对个人所得税进行税收筹划,怎样合理避税、节税就成了不少人关心的话题之一。
举例来说:倘若你的月工资为10000元,公司的工资结算是每月的30日,所以第一个月你应发工资为5000元,扣除掉约20%的四金和1600元的个税起征额后为2400元,那么,你本月的应纳税额为:2400×税率—速算扣除数=3000×15%-125=235元。到了第二个月,你的应发工资为10000元,还是扣除掉约20%的四金和1600元的个税起征额后为6400元,则你第二个月的应纳税额为6400×税率-速算扣除数=6400×20%-375=905元。然而,如果公司每月发放两次工资呢,即每次发5000元,则缴税额为235×2=470元,而每月发放一次的话则需缴税905元。公司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操作进行避税?
如果你的月工资为2000元,则扣除掉20%和1600元的个税起征额后为0,则应纳税额也为0。但某月因为公司原因只发放了1000元,公司并承诺其差额1000元在下月补发。那么,在补发的这个月中,你的工资就是3000元,扣除掉20%和=1600元的个税起征额后为800元,则应纳税额为800×税率-速算扣除数=800×10%-25=55元,本来每个月都不应缴纳个税,现在却多缴了55元,这一部分是否应该返还给你呢?
个人所得税,其实是指调整征税机关与自然人(居民、非居民人)之间在个人所得税的征纳与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个人所得税法,就是有关个人的所得税的法律规定。
个人所得税分为境内所得和境外所得。主要包括以下11项内容:
1.工资、薪金所得。指个人因任职或受雇而取得的工资、薪金、奖金、年终加薪、劳动分红、津贴、补贴以及与任职或受雇有关的其他所得。
2.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3.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指个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以及转包、转租取得的所得,包括个人按月或者按次取得的工资、薪金性质的所得。
4.劳务报酬所得。个人从事设计、装潢、安装、制图、化验、测试、医疗、法律、会计、咨询、讲学、新闻、广播、翻译、审稿、书画、雕刻、影视、录音、录像、演出、表演、广告、展览、技术服务、介绍服务、经济服务、代办服务以及其他劳务取得的所得。
5.稿酬所得。个人因其作品以图书、报纸形式出版、发表而取得的所得。这里所说的“作品”,是指包括文字、图片、乐谱等能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的作品;“个人作品”,包括本人的著作、翻译的作品等。作者去世后取得其遗作稿酬的,应按稿酬所得项目计税。
6.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个人提供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以及其他特许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提供著作权的使用权取得的所得,不包括稿酬所得。作者将自己文字作品手稿原件或复印件公开拍卖(竞价)取得的所得,应按特许权使用费所得项目计税。
7.利息、股息、红利所得。
8.财产租赁所得。个人出租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财产取得的所得。财产包括动产和不动产。
9.财产转让所得。个人转让有价证券、股权、建筑物、土地使用权、机器设备、车船以及其他自有财产给他人或单位而取得的所得,包括转让不动产和动产而取得的所得。对个人股票买卖取得的所得暂不征税。
10.偶然所得。个人取得的所得是非经常性的,属于各种机遇性所得,包括得奖、中奖、中彩以及其他偶然性质的所得(含奖金、实物和有价证券)。
11.其他所得。
在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要缴纳个人所得税?这就需要我们了解税收的意义之所在,税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收入差距,缩小人民的贫富差距,维持社会的平衡发展。其原则就是收入越高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越高,从而用于帮助低收入阶层的教育、医疗、市内交通等开支。
一般来说,我们所说的个人收入,是在缴纳个人所得税之后的收入。所以,正确地认识税收的意义,充分掌握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技巧,也是提高个人收入的一种方式。一个人收入的多少不仅反映了个人购买能力的大小,还与国家的GDP有关。个人收入指数上升说明国家经济景气,而个人收入下降则代表国家经济缓慢衰退。
当然,缴纳个人所得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可是,在同等条件下,如果不是偷税漏税,而是以合理的方式来降低所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从而增加个人的收入,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不也相当于是在为自己加薪吗?
经济学家建议:我国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义务人是在中国境内居住有所得的人,以及不在中国境内居住而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包括中国国内公民,在华取得所得的外籍人员和港、澳、台同胞。个人所得税应为每个纳税人所熟知,其中涉及工薪阶层个人应税所得项目就是“工资薪金所得”,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个人所得税与每个人如影相随,息息相关,是一个较大的纳税开支项目。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寻求合理、合法的避税途径,是经济社会中维护个人权利和义务,激励人奋发向上,实现理想追求的一个有利条件。在积极纳税的同时,寻求合理避税的途径对于广大的工薪阶层每个纳税人来说都非常现实,很有必要。
怎样在公司推销自己——注意力经济学
人活着就是在推销,每个人无时不在推销着世界上最伟大的产品——自己。演员要向观众推销自己的表演才华,销售员要向客户推销自己的产品,求职者要向主考官推销自己的能力和专长……推销自己是门艺术,只有掌握了其中的策略和技巧,才能把自己的意图、知识、优点、服务、人格魅力等推销给别人,博取对方的理解、好感和支持,才能顺利取得成功。
可是,如何在公司中推销自己呢?那些在一个公司里,薪水猛涨、职位高升的人,衣着光鲜,风光无限,注定是职员们的关注焦点。其中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称赞,更有人暗自慨叹自己怎么没有机会吸引众人的视线。然而,你是否想过,这些经理、主管其实在升职以前就已经靠自己的表现吸引了公司高层的注意,而升职,只不过是这个过程的自然结果。当然,想要赢得关注绝非易事,但只要你也想加薪的话,就绝不能在企业中如同空气一般让人视而不见,而是应努力抓住领导和同事们的视线,从而获得提升的机会。对此,可以用“注意力经济学”来加以描述。
“注意力经济学”这一术语由来已久。著名的社会科学家,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赫伯特·西蒙,率先阐述了其基本原理,说,当公众接受信息时存在着消费,消费的正是他们的注意力。不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兴起,注意力经济学这一理念才真正受到世人的关注,并获得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在注意力经济学里,公众的注意力被视作一种资源,而公众将消费这种资源去接受信息。不同信息具有不同的价值,如果以“好、坏、无所谓”对信息进行简单区分,那么好信息可以使其受众在消费注意力的同时得到利益,比如一种新药品的信息有望改善糖尿病人的健康状况,一个精彩的幽默可以让人会心一笑;坏信息则相反,受众消费注意力后却可能会受到某种损害,比如在广告上鼓吹高蛋白、高营养的奶粉实际上是低劣产品,失态的言谈举止对别人心理造成伤害;至于无所谓的信息,受众往往是一带而过,不会去注意它们,因此谈不上什么消费。
我们知道,老板在提拔员工时,当然会把机会留给那些给其留下良好印象的人。这就是注意力的作用。因此,在企业里,如果一个职员能及早应用“注意力经济学”,控制领导的注意力消费,从而推销自己,那么晋升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很大。相反,那些未曾消费过领导多少注意力的员工,其提升空间就要小了许多。
所以,在应用注意力经济学向他人传达信息时,不但要抓住别人的视线,还要产生正面效果,这样才能使自己最终获益。由此,可以采取下列一些方法:
1.学会露脸。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办法。职员尽可能地多出席一些公司会议;多参加公司的各种活动;多做一些富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且,要学会提出与众不同而又新颖精彩的见解。但是,需要提醒,你要做得谨慎小心,否则可能会适得其反。
2.学会勇敢。要敢于做"吃螃蟹"的人,勇于承担其他员工不愿意做的事情。其关键在于,此类事情虽然不容易完成,却很可能为自己留出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一旦完成,必将吸引上司和同事的注意力,为日后成功增加一个筹码。但是,在行动中职工要付出完全的精力,否则弄巧成拙,将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3.善用新事物。在工作之外,员工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吸引公司的注意力。比如互联网,员工既可以利用它选取、整理对公司有利的信息资料,在合适的机会提供给公司,也可以在公司论坛里积极、合理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观点。当然,其前提是员工必须首先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最后要指出的一点是,职工在企业里运用注意力经济学时,必须明确,所有的方法都源自一个前提——从自我出发。员工只有真正在心理上自我肯定,才能抓住自我、表现自我和捍卫自我,才能有力地控制他人的注意力消费,从而赢得关注,提升自己的事业。
经济学家建议:在电视上,新产品通过广告向受众展示自己的“卖点”,同样的道理,在企业中,一名员工也应该借助合适的方法向公司推销自己,以吸引上司、同事的注意。充分运用“注意力经济学”,才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加薪、升职的机会。
有能力却没工作——失业现象
失业是个人发展、调整的必然产物——当一个人成长为社会人(职业人),他就需要找一份工作,如果这时他还没有找到工作,就是失业者。
19世纪的纽约街头,一个因失业而挨饿的年轻人为了躲避房东催交房租,每天都在马路上东跑西窜,生活在羞辱和绝望之中。一天,当他经过一处难民窟时,看见很多妇女拿着旧棉絮烟熏火烤地烹煮从街上捡来的食物,那里的每个孩子都面黄肌瘦,孩童的激情全被饥饿扼杀了,他们虚弱地躺倒在阴冷的地板上,微弱地呼吸着。他们的爸爸妈妈和他一样都是失业的人,只不过,他们中的多数人因为工伤事故被高位截瘫或缺胳膊少腿,生活的艰难一目了然地写在脸上。年轻人见到此景,感到深深的悲哀。他慢慢地离开了贫民窟,决定从明天开始好好找工作,然后赚取很多的钱来解决这些人的困难。
美国总统杜鲁门说过:“邻居失业,意味着经济萧条;自己失业,意味着意志消沉。”失业,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不想面对。失业的社会影响虽然难以准确的估计和衡量,但是,它却最容易被人们所感觉到。失业意味着失去收入,缩减消费,对经济也会有一定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失业率高居不下,表明经济不景气、经济受阻。因而失业对一个家庭、社会乃至一个国家都是最为重要的问题。
在经济学里,经济学家通常将失业分为三种类型,即摩擦失业、结构失业以及周期性失业。摩擦失业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由于转换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失业。这种失业是短期或者是过渡性的。它一般是由于劳动力的供给方造成的。比如,你一个同学现在在一家银行上班,他觉得去证券公司待遇也许会更好,他辞掉银行工作去证券公司找工作,但是也许一开始工作并不是马上能找到,于是这段时间的失业就是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的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职位空缺。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以解释什么是结构性失业。现在社会非常关注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我们仔细思考一下,其中有一部分并不是真的就业难。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择业时期望值过高,想留在大城市,进大公司,并且薪水要优厚,否则宁愿失业。实际上,我国高学历人才在总量上是需求大于供给的,在许多偏远的、经济落后贫困地区和一些小城镇,高学历人才非常紧缺。这说明目前我国存在的高学历人才失业大多属于结构失业。最后一个是周期性失业。它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为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今天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破产倒闭,造成的失业就是周期性失业。
由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普遍性和不可避免性,因而经济学家们认为,任何的经济社会在任何时期都会存在一定比率的失业人口。弗里德曼还特意强调,虽然我们称它为自然失业率,但是它不是自然规律规定的,它是社会的这套制度决定的。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在正常时期是很稳定的。
然而,一般来说,我们所谓的失业指代的都是有工作能力却没有工作或者失去自己工作的现象,不过,即使失业在家,我们也不能懈怠。因为,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我们重新开始的一个机会,我们要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利用失业在家的时间去反思,去学习,积累自己的人力资本,为再就业做好准备,化不利为有利,而不是破罐破摔,造成恶性循环。所以说,可怕的不是失业,而是我们面对失业的态度。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时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开始出现劳动力过剩、失业率上升现象,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生活中最为紧迫的问题。而且,近年来GDP的增长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不断下降,80年代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而目前还不足0.1个百分点。据有关专家估计,今后十年,我国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还会持续上升,只有到2018年以后才会下降。因此,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高失业率将与长失业期并存,就业弱势群体将持续扩大。不仅仅是工人,具有高知识、高学历的大学生群体也开始出现失业现象。在这样残酷的社会竞争下,只有具有雄厚的人力资本才不容易被淘汰。
经济学家建议:失业现象是一个社会所不可避免的,即使体制再完全的社会,也不可能实现零失业率,因为存在着自然失业率。但政府要把握好局势,出使相应的政策来缓解严重的失业现象,以避免“隐形失业”群体的突然爆发。作为社会个体,我们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只有这样才不会遭受失业,才不会被社会淘汰。
愿意工作的人都在工作——充分就业
充分就业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假设,指的是除了正常的暂时不就业(比如工作转换等),所有的人都找到合适的职务,没有浪费现象。
有媒体曾经报道了一则这样的故事:
2001年,家住姜堰市北园新村的奚日祥、陈珍红夫妇双双失业。家里还有一个上中学的孩子。工作没了,生活也就没了着落。由于长时间找不到工作,夫妻两人也是破罐破摔,生活处境每况愈下。当他们所在的北街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推荐夫妇俩分别参加了姜堰市就业培训中心组织的免费保安培训与微机培训。随后,社区为他们推荐了三四个岗位,后来终于安定下来,夫妻俩分别在该市保安公司做保安、超市做售货员,每个月加起来有1300多元的收入。
对社区里的“零就业家庭”,姜堰市的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都会开展与援助对象“一帮一”、“一对一”服务。自市政府促进充分就业以来,社区134户“零就业家庭”268人全部重新上岗。那么,这个社区里的零失业是不是就是“充分就业”?
毋庸置疑,这是充分就业。但充分就业并不就是零失业。因为就一个社会来说,有些失业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充分就业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的概念。充分就业并非就是人人都有工作。因为失业可以分为由于需求不足而造成的周期性失业和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克服的原因而造成的自然失业。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或称充分就业的失业率,或长期均衡的失业率。正常经济发展情况下充分就业率应该是就业率在95%以上。
“充分就业”实际上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经济学术语。历史上曾被描述为不存在(或仅存在最少量)非自愿失业情况下的就业水平。今天,经济学家用最低可持续失业率概念来描述可以长期持续的最高的就业水平。
在经济学的范畴中,消灭了周期性失业时的就业状态就是充分就业。凯恩斯认为:充分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如果有效需求不足,从而造成非自愿性失业,社会就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充分就业与某些失业现象的存在并不矛盾,如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这两种失业都是正常的,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才是真正的失业。只有非自愿性失业消失,社会才算实现了充分就业。而充分就业也是维持一个国家经济平衡发展的必要条件。
然而,我国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现状,根据资料显示,2002届我国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123万,比2001年的115万增加了9.4%左右;截至2003年6月20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签约率为50%左右;全国高校毕业生将猛增至212万人,增幅达72.4%;2004年将达到280万人,而且以后每年的增长率还将保持在10%至30%。截至2000年6月,我国各类高校毕业生中待业人数有30万人左右,2001年超过34.5万人,2003年达到63.67万人。事实上,摆在大学生面前的就业形势已经急剧地恶化了。
在中国就业难除了跟市场人才需要的饱和有关外,也跟企业“效率工资”有关。所谓的“效率工资”是指即使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企业也不愿意降低员工的工资,而宁愿裁掉一部分员工,这样做的意义在于:第一,成本降低了,一部分员工被裁掉之后,企业的工资支出减少,导致成本降低,企业有可能度过难关;第二,留在企业的员工由于一方面感激企业在困难的时期提供岗位给他们,导致工作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员在寻求工作岗位,就业难的压力再一次加大。
另外,如果企业降低整个员工的工资,就可能导致企业员工的效率低下,主要是由于优秀员工的积极性被降低了,他们会认为,不应该降低他们的工资而应该把企业不优秀的员工的工资降低,而相对不优秀的员工由于本来就低的工资又被降低了,工作积极性也会降低;这样,就导致了企业整体员工的工作。所以在面临像经济危机或者企业内部的原因而造成的经济不景气时只有进行裁员,这就造成了失业的不可避免性。所以,在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之前,为了不至于因为被裁而失业,我们只有与时具进,努力拼搏,永不懈怠。只有在社会实现了充分就业之后,我们才可以说能够去选择闲暇。
经济学家建议:充分就业是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要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就必须加强经济干预,力求达到或维持总需求的增长速度和一国经济生产能力的扩张速度的均衡。而作为社会个体,要努力就业,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保证自己在行业内的主导地位。才不会面临失业的境地。
做聪明的大猪——智猪博弈论
在职场当中,一名员工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也应该了解一下博弈论,在人际关系复杂的企业里,学会切实维护属于自己的利益。
在博弈论经济学中,“智猪博弈”是一个著名的纳什均衡的例子。假设大猪和小猪共同住一个猪圈,猪圈一侧有一个踏板,另一侧有一个食槽,每踩一次踏板,自动投食机就会向食槽投放一点饲料,这样一只猪去踩踏板,另一只猪就会去投食机口抢食物.结果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如果大猪去踩动踏板,小猪就会坐享其成,吃到食物,大猪再气喘吁吁的跑过来分得一杯残羹冷炙,然后大猪又忙不迭的跑回去踩踏板,大猪就在踩踏板和奔跑之间忙碌,而且也只能吃一点仅有的剩菜和剩饭;如果小猪去踩踏板,那么小猪的力气是踩不动踏板的,大家都会没饭吃。
那么大猪和小猪应该选择什么策略呢?结果只能是大猪频繁奔波于踏板与食槽之间,疲于奔命,因为如果小猪和大猪都不去踩,那么大猪能量消耗的就会更快,小猪耗的起,大猪却耗不起。而大猪去奔波踩踏板,反而能获得一些残羹冷炙,与其坐以待毙,到不如去奔波。
这就是经济学博弈论中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博弈是指在一定信息条件下依靠他人的策略选择来选择自己的策略行为。所以,“智猪博弈”的结论是,在一个双方公平、公正、合理和共享竞争环境中,有时占优势的一方最终得到的结果却有悖于他的初始理性。“智猪博弈”早已经做为一种博弈模型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在生活里,有的人无形中就充当了“大猪”的角色,在职场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景象:当你完成任务之后,开始奖励了,有的人干的多,反而奖励的少,有的人没有怎么干,反而奖励的和干的多的一样。能者加班,而大伙一起分加班费就是这种情况,公司加班时候,工作可能只需要几个人就能完成,但是往往是集体加班,员工人数是多多益善。这个时候就会出现“智猪博弈”的情况,有的人在那加班纯粹是为了消耗时间,有的人却是兢兢业业,但领加班费的时候,彼此都一样。所以能者成了辛苦的大猪,而不干活的人却成了舒服的小猪。可是如果大家都不干,就会出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现象。
某名牌大学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两名教授,分别负责经济学和会计学。招聘伊始,便应者甚众,竞争激烈。经过长时间的层层选拔后,有两个教授(称之为甲和乙)赢得了机会,开始最终定岗。大学规定,会计学教授月工资6000元,而经济学教授月工资4000元,而甲、乙两人都想去从事会计学,由此开始最后一次竞争。双方的大体情况如下:二人均有会计学硕士学位,同时又兼有会计学和经济学两方面的教学经验,而且,甲的会计学教学经验还优于乙。依正常逻辑推测,甲教授已经占得先机,获得会计学教授职位顺理成章。甲教授对此也颇有信心。在与学校谈判过程中,他除了详谈自己的会计学教学经验外,为了证明能力,还谈起自己的经济学教学经历。然而与之相比,乙教授采取的竞争策略令人匪夷所思:在与大学谈判中,他极力否认自己具有经济学教学经验,甚至还有意贬低自己,声称如果自己去讲授经济学,实属将误人子弟。从甲、乙两教授向大学一方传达的信息中可以看出,乙故意拉大了自己与甲的实力差距。然而,最终定岗结果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乙非常愉快地获得了会计学教授职位,而甲只能退而求其次,教授经济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最终结果?更有能力和经验的甲教授为什么会在这场竞争中失利?这就需要应用“智猪博弈”来进行分析。该大学在整个招聘过程中,层层选拔,在最后选定两位佼佼者后,已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除非出现极其特殊的情况(如天灾人祸),基本不可能再重新招聘。实力稍逊的乙教授主动充当了“智猪博弈”中的“小猪”角色,释放出“宁可失去职位(实则当然未必如此),也不愿担当经济学教授”的烟幕弹。相比之下,甲教授的做法就逊色不少,在无意当中充当了知识渊博、能力全面的“大猪”角色。面对两位教授的策略,大学由于难以再开展新一轮的招聘,只能作出让甲去教授经济学的选择。
这一事例无意否定知识的价值,而是指出,面对这一看似有悖事理、有违公平的“能者退其次”的结果,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博弈论在此起了关键作用。
经济学家建议:在生活中,有一句话,叫做吃亏是福,既然做了“大猪”就不要埋怨,因为你吃亏了,别人享受了,他总会记着你的,而且也知道离开你不行,这样将来就会报答你,就有把你今天的付出反馈给你的一天。可是有一点必须记住,那就是,虽然我们要善于做“大猪”。但是一定要做聪明的“大猪”,对别人好了,就一定要让别人知道,不能吃哑巴亏,因为在生活中,我们只有学会做“大猪”,才能处于主导地位。
爬不出去的螃蟹——内卷化效应
一位名叫利福德·盖尔茨的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曾在爪哇岛生活过。爪哇是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岛,南临印度洋,北面爪哇海,人口稠密,风光旖旎。而这位学者,无心观赏诗画般的景致,潜心研究当地的农耕生活。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犁耙收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原生态农业在维持着田园景色的同时,长期停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这位学者把这种现象冠名为“内卷化”。
在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概念被广泛引入到政治、经济之中。“内卷化”意指一个社会既无突变式的发展,也无渐进式的增长,长期以来,只是在一个层面上自我消耗和自我重复。无论是一个社会,还是一个个人,一旦陷入内卷化状态,即似身陷泥沼,无力前进。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内卷化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举例来说,吴女士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行政助理已经有两年了,公司虽然不大,但在广告行业里也小有名气,但让吴女士一直忧虑的是:公司不断引进新员工,而她依旧是个“不起眼”的行政助理,工作两年了,职业生涯却停滞不前。又如一个姓张的先生,刚参加工作时是位销售高手,业绩骄人,拿的业绩奖励在同级别的销售员中是领先的。但几年下来,身边一起进来的同事由于进步飞快,慢慢提升,而自己却总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原地踏步。诸如此类的实例举不胜举,面对这些屡见不鲜的“内卷化”情况,人们不禁要问:他们为什么会停步不前?是他们天赋不够,还是没加努力,抑或是老天爷没有给他们机遇?
分析个人的内卷化情况,根本出发点即在于其精神。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观念决定出路。如果一个人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如此,那么命运基本上也就不会再有改变,生活就此充满自怨自艾;如果相信自己还能有一番作为,并付诸行动,那么便可能大有斩获。正像运动员所说的,“拼搏不一定会得到,不拼搏一定会得不到”。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取得成功并不难,难的是把成绩归零,重新开始。
一个人早上出门,必照镜子以正衣冠,然而晚上归来,可否想到再照镜子以正心灵呢?这面镜子就是人的思想观念。千百年来,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中国农民一代一代繁衍,生活却不见大的改变,而更要命的是,人们身处其中却浑然不觉。多年前,中央电视台记者去陕北,偶然间采访一个在黄土高原上放羊的男孩,便有了这样一段“经典对话”: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呢?”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做什么呢?”
“放羊。”
小孩几句话勾勒出了一种“内卷化”生活状态,这无疑折射出当时许多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多少年来,农民的生存状态没有发生什么改进,在于他们压根儿没想过要改进。思想观念的故步自封,使得打破内卷化模式的第一道关卡就变得非常困难。而对于整天忙碌于工作的人们,虽然没有站在黄土地上守着羊群,但在思想上是否就是那个放羊的小孩呢?怨天尤人或者安于现状,对职业没有信念,对前途缺乏信心,工作结束就是生活,生活过后接着工作,对内卷化听之任之,人生由此停滞不前。
生活陷于内卷化的普通人迫切需要改进观念,而那些成功人士相比之下,则更需要理念更新,否则内卷化的后果往往更为严重。为什么有些人一辈子注定只能做一个小老板?并非他不想做大做强,而是思想观念停滞在小的层面。小老板需要精明,而大老板不仅需要精明,更需要气度。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民营企业纷纷进入多事之秋,多少著名企业一夜之间轰然倒塌,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思想观念停在原地。面对国际化接轨、现代化生产的企业,这些老板还在用农民的思想进行管理。市场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倒闭自属必然。
总而言之,一个人要摆脱内卷化状态,就要先确信自己是否还有上进的志气。如果有,那就再看看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否纯熟。精益求精,发挥极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或者下决心钻研,或者再去接受培训,都非常必要。除此之外,再分析一下自己所处的人际环境。尤其是在企业这个大舞台里,自己与同事是琴瑟相和,还是凉若秋水?自己在领导那里,是青睐有加,还是可有可无?要切记,走出职场的内卷化,要靠自身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上进精神。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力量,才能突破自我、表现自我、超越自我,从而使得职业生涯呈现出一片勃勃生机。
年轻的你,何不尝试着一边低头认真耕耘脚下的沃土,一边抬头寻找更肥沃的田野,相信你可以做到!
经济学家建议:在这个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倍增的社会里,职业生涯停步不前就意味着倒退。内卷化对每一个人的资源消耗都是巨大的,包括时间、精力和意志。只有充分发挥自我的力量,改进自己的观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走出内卷化的泥淖,为个人的职业开拓出新天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