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小说源流荟萃-清代小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继明代之后,小说在清代又迎来了一个创作和传播的高峰时代。清代是我国古典小说盛极而衰并向近代小说、现代小说转变的时期。清代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生活面,样式丰富多彩,具有“千帆竞秀”的艺术特点。清代雍正、乾隆时期,以《儒林外史》为代表的古代讽刺小说问世。

    讽刺小说的发展及辉煌成就

    讽刺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在任何题材的小说中都可以运用。先秦文学的《诗经》中有怨刺诗,诸子著作中的寓意散文,就是以暴露一切丑恶腐朽的想象为其主要特征的,其中有对统治阶级的讽刺,有对新兴士阶层的讽刺,还有很多对一般人情世态的讽刺。

    到了汉魏,在散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讽刺之作,如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新序》、王充的《论衡》等。

    唐代是古代讽刺艺术成熟的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讽刺作品,讽刺大家韩愈、柳宗元以富有创新的批评精神,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讽刺作品。晚唐作家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与愤激之谈。

    宋元时期,讽刺艺术则在散曲及戏剧文学中得到了新的开拓和发展。明朝时期,讽刺散文都是有感而作,嘲讽中暗藏着人生的哲理,斥责里蕴含着同情。小说方面,诸如《西游记》、《西游记补》、《金瓶梅》里也蕴含着对世态人情的讥讽。

    在清代,出现了一些以讽刺为基本特色的章回小说。讽刺小说可分为3类:

    一类是魔幻化的讽刺小说,作品有《斩鬼传》、《平鬼传》、《何典》等。这类讽刺小说用怪诞的手法描绘现实中并不存在的鬼怪神妖,在诙谐的描写中表现了严肃的主题。

    第二类是写实性的讽刺小说,这类讽刺小说是讽刺小说中的主流,代表作品为《儒林外史》。这类讽刺小说继承和发扬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把讽刺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第三类是讽喻式讽刺小说,代表作品为《镜花缘》。

    《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中最杰出的代表。《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字敏轩,一字粒民,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祖上不少人在科举考试中曾取得显赫的功名。但至吴敬梓时,家境日渐衰微。

    吴敬梓14岁时跟随父亲到赣榆县教谕任所,生活动荡不安。到了23岁时,由于父亲的正直丢官,抑郁而死,他开始窥见官场斗争的现实。在经历了科考一系列打击后,对黑暗落后的科举制度彻底绝望,从此决心在困厄中著书,《儒林外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酝酿创作出来的。

    《儒林外史》共56回,40多万字,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但没有贯串全书的主人公和主干情节。

    作品一开始就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八股取士制度,通过理想人物王冕之口指责八股取士“这个法确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卑微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恶劣,乃至社会风气的败坏和道德人生的堕落。

    《儒林外史》秉承着高度的写实创作精神,它的讽刺对象是写实的。作者一方面写出讽刺对象丰富的外在性格特征,一方面又挖掘出他们深广的内心世界。

    《儒林外史》的讽刺描写是真实的。它从平淡和寻常的生活现象中显示讽刺锋芒的写实艺术。《儒林外史》中许多浓厚讽刺意味的场面、细节,好像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其实仍是写实。

    《儒林外史》有着高超的讽刺艺术,它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它通过对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总体上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描写,一切都显得那么平淡、琐碎,又都是那么的愚昧、可笑,没有外在形式上的神秘、混乱、荒唐,然而却深刻地表现了人的内在精神的萎缩。

    《儒林外史》的语言,是在南方民间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加工而成的。为了适应书中人物的身份,也融合了不少文言成分和不同职业的行话。作者的叙述语言很少夸饰、形容,朴素而又不失雅正幽默,对构成它特有的讽刺风格,有很大作用。

    《儒林外史》的艺术结构,在章回小说中也很特殊,它没有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成,虽然不够集中,却便于自由灵活地展开广阔的生活面,使各个阶层的众多人物与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纷至沓来,如波翻浪涌,层层推进。

    那些相对独立的段落,虽只是生活片断,但经作者精雕细刻,很容易显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并激发读者的联想,收到略小存大、举重明轻的艺术效果。

    而且,书中许多人物和故事之间,尽管缺乏紧密的联系,却也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起来的,而是根据一个明确的主题思想,做了精心的选择和恰当的安排,体现着严密的思想逻辑。

    作者综合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的某些特点,创造出一种崭新的结构形式,很适合表现本书特定内容的需要。

    《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杰作,是一座讽刺小说的高峰,对后代的小说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它的内容为晚清谴责小说所吸取,它的形式也为谴责小说所借鉴。

    《儒林外史》以后,比较著名的讽刺小说有李汝珍的《镜花缘》。这是一部充满幻想色彩的长篇小说,内容广泛而驳杂,但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对丑恶现实的讽刺。

    作者以幻化和夸张的形式,凸现荒谬与丑恶的本质。如“白民国”的八股先生装腔作势,念书时却白字连篇;“淑士国”的各色人等都儒巾素服,举止斯文,却又斤斤计较,十分吝啬,充满酸腐气。

    作品中,“两面国”的人有两副面孔,是对势利和奸诈者的揭露;“长臂国”的人贪得无厌,到处“伸手”,久而久之,徒然把臂弄得很长;“翼民国”的人“爱戴高帽子”,天天满头尽是高帽子,所以渐渐把头弄长,竟至身长五尺,头长也是五尺;还有“豕啄国”、“毛民国”、“穿胸国”、“犬封国”等,无不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

    这些幻想,大都出自《山海经》等古籍,但《山海经》等书对这些国度的记载,极其简略,有的甚至只有一两句话。

    《镜花缘》以此为由头,生发出去,铺排开来,表现了作者巧妙的构思和惊人的想象力。而这种漫画化的描写,也是《镜花缘》对讽刺文学手法的丰富和发展。

    除了《镜花缘》外,张南生的《何典》也是一部很别致的讽刺性章回小说。该书以滑稽幽默、口无遮拦的吴方言,虚构了一部鬼话连篇的鬼世界的鬼故事,通过鬼的故事来讽刺人间的现实。

    拓展阅读

    吴敬梓广泛涉猎群经诸史,尤其对《诗经》、《史记》、《汉书》的研究有着独特的见解,曾著有《诗说》数万言及未成书的《史记纪疑》。另外,吴敬梓也善于写诗赋辞章,他的好友程晋芳的《文木先生传》评道:“诗赋援笔而成,夙构者莫之为胜。”

    江宁黄河的《儒林外史序》记载:“其诗如出水芙蓉,娟秀欲滴。”吴湘皋的《儒林外史序》评道:“敏轩以名家子好学诗古文辞杂体以名于世。凡有所作,必曲折深入,横发截出……”

    从吴敬梓的《金陵景物物图诗》和《移家赋》可以看出他的文心诗思,这些深厚的文学基础为《儒林外史》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谴责小说的兴起和代表作

    晚清时期,清朝政府统治阶级腐败无能,社会黑暗,人们生活困苦,精神空虚,思想先进的作家怀着变革的强烈愿望,试图用小说创作解答社会与人生的一系列问题,探求由乱致治、安邦定国的方法。

    谴责小说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因此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在晚清的十余年间,谴责小说出版得特别多。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一是时代的需求,人们对社会政治不满,一些谴责小说正好投合读者要求抨击时弊的心理。

    二是印刷术发展迅速,促使书刊大量印行。一些书报成为刊载小说的园地,转过来要求作者提供更多的小说作品。

    三是受国外文化的影响。一些国外作品的输入以及理论的灌输,给晚清作者以新的养料,同时也刺激了他们的小说创作。

    四是维新派的小说界革命从各方面肯定谴责小说的价值,鼓励作家从事创作。维新派的人也以小说作为改良社会的工具,创作小说以开民智,唤起国人的觉醒。

    谴责小说紧密联系时政,揭露官场丑态,抨击社会黑暗,讽刺手法的运用比《儒林外史》更尖刻。比较有名的作品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

    李伯元,字宝嘉,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毕生从事小说创作和报刊编辑工作,在晚清报界文坛颇负盛名。《官场现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共60回,约78万字,由许多相对独立的短篇串联而成,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着力描写他们贪污腐败和媚外卖国的丑态。

    小说中形形色色的官僚,他们的地位有高低、权势有大小、手段也有不同,但都是“见钱眼开,视钱如命”之徒。对洋人,又多奴颜婢膝、丧权辱国。

    小说在写作方法上,仿效《儒林外史》,但又有所发展,充分运用了夸张、漫画式的讽刺手法,往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的音容体态勾勒出来。同时,作者又善于描写细节,使笔下的人物生动传神,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官场现形记》通过对黑暗世界的刻画,从吏治的角度,表现了封建统治即将崩溃的社会本质,客观上让人们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官场现形记》连载以后,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强烈反响,其后的效仿之作颇多,蔚为大观。

    吴趼人,名沃尧,广东南海人,因居佛山镇,故笔名我佛山人。吴趼人是晚清最多产的小说家,著有小说30余种,《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作品。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全书共108回,约63万字,叙述年轻幕僚九死一生在20年中耳闻目见的社会腐败、丑恶现象,描绘了一幅行将崩溃的清帝国的社会图卷。

    其内容比《官场现形记》更广泛,不仅写了官场人物、洋场才子,而且涉及医卜星相、三教九流,但重点还是暴露官场的黑暗。

    小说中描写的官吏都是卑鄙无耻之徒,他们贪赃枉法,营私舞弊,卖官鬻爵,惧怕洋人,卖国求荣。

    作品还揭露和批判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社会风尚的败坏。全书以九死一生为主线,将各色人物和近百年事串联在一起,对其中重要人物都有交代,显得更集中些。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结构全篇,使读者感到亲切可信,在我国小说史上开了先河。

    小说的结构是非常巧妙的:九死一生既是全书故事的叙述者,又是全书结构的主干线。同时又运用了倒叙、插叙等方法,将它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全书繁简适宜,浑然一体。

    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老残游记》是他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小说共20回,以一个摇串铃的江湖医生老残,即铁英为主人公,叙写其在我国北方游历期间的见闻和活动。

    小说对清政府腐朽黑暗,官吏的残暴昏庸,百姓的贫困交迫等,都有所揭露。其中,着重对那些名为清官、实为酷吏的虐民行为进行了有力地抨击,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国家危亡现实的强烈忧患意识。

    小说的艺术成就很高。首先是高超的描写技巧,无论状物、写景,还是叙事,都能历历如绘,如千佛山、大明湖的景致、明湖居说书、桃花山月下夜行等,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另外,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和心理分析十分到位,能用贴切的语言,出色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还有,小说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小说以游记的形式,以游历为线索,以老残为中心人物,以散文的笔法叙事状物,将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做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小说独特的结构特点。

    曾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孽海花》全书30回,前5回原为金松岑所作,后25回由曾朴续成。后来曾朴又对全书进行了修订。

    《孽海花》以金雯青和傅彩云的故事为主要线索,通过当时京城内外官僚名士、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和社会风气,展现了清末的政治、经济、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情况,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和批判。

    比起其他谴责小说来,《孽海花》思想水平要高一些。它并不局限于暴露和谴责,也致力于表现新人物新思想,描写和申述了许多为国家命运而探索的进步人士和他们的改良主张,也肯定了太平军是革命军,还塑造了陈千秋、史坚如等革命男儿的形象。

    在艺术形式上,作品把真实性与讽刺性结合起来,通过客观冷静的描述,把人物的面貌习气以至精神状态,勾勒得绘声绘色。

    在写作中,作者采用近代流行的块状小说结构,与传统的网状小说结构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情节,波澜起伏,曲折感人,井然有序。

    作者还工于细节描写,词采华美,寥寥数笔,就能使人物的神态毕肖。同时,还吸取了西方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叙事写人方面显示了新特点。

    晚清谴责小说,呈现出一派谴责小说兴盛的景象。除了李宝嘉、吴趼人、刘鹗、曾朴的作品之外,还有黄小配的《廿载繁华梦》和无名氏的《官场现形记》、《苦社会》等作品,这些作品各有其特色,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当时社会的反响。

    拓展阅读

    1883年,18岁的吴趼人离家来到上海。他曾在茶馆做伙计,后又到江南制造局做抄写工作,月薪微薄。一次,吴趼人从书坊上得到半部《归有光文集》,爱不释手,由此萌发了创作小说的冲动。

    1897年,吴趼人开始在上海创办小报,先后主持《字林沪报》、《采风报》、《奇新报》、《寓言报》等。

    1906年,吴趼人担任《月月小说》杂志总撰述,发表了大量的嬉笑怒骂之文。此外,他还创办了沪粤人广志小学,主持开办过两广同乡会。

    1903年,吴趼人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寄往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小说》杂志,立即得到提倡小说界革命的梁启超的赏识,将其发表于该刊第一卷第八期。从此,吴趼人的小说创作一发而不可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