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故事从头读到尾-青史留名的名臣志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自古以来,名臣志士有的为民请命,有的舍身护法,虽是为了维护封建帝王的家业,却也掩饰不住他们的人格和道德光辉。

    他们生在乱世定会是治世能臣,生在太平盛世也会是为民请命的良吏。这样的名臣志士不管是在当时,还是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为人津津乐道。

    赵氏一族的延续

    春秋时期晋献公在位时,赵衰(字子余,造父的后代)的祖父、将军赵夙在晋国威望很高。

    当时,晋献公十分宠幸骊姬以及其子奚齐,甚至打算废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由于受到骊姬陷害,太子申生、公子夷吾和重耳都被晋献公疏远了。赵氏宗族已经是名门望族了,对政局也非常敏感。晋国此时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赵衰就用占卜的办法来决定宗族的前途。卦象结果是:侍奉献公或是太子申生、公子夷吾等都不吉利,侍奉公子重耳则是吉兆。赵衰一向深信占卜,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重耳。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骊姬之乱发生,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到翟国,赵衰随之前往,这一逃亡就是19年。翟人征伐蔷咎如的时候,俘获了两个漂亮的女子。于是,翟君把年轻一点的女子许配给重耳;把稍微年长的女子许配给赵衰,并为赵衰生了赵盾。赵衰在晋国时,早有妻室,生有三子赵同、赵括(赵奢之子也叫赵括,因纸上谈兵而导致赵国灭亡)和赵婴齐。

    晋文公即位之后,追随他、与他共患难的各位贤士都得到了重用。在长期的流亡生涯中,重耳觉得赵衰非常难得,不仅有勇有谋,而且对自己忠心一片。于是,重耳对赵衰委以重任,让他辅政。赵衰上任之后,他高超的谋略很快就显示出来了。他进谏晋文公,拥护周襄王一方,帮助周襄王灭掉了其弟姬带的叛乱势力。自此之后,晋国就得到了天下人的尊重。

    然后,晋国开始增强军事力量,组建了三支精锐的王牌部队,由赵衰担任中军统帅兼上军卿士。在讨伐曹国和卫国的时候,赵衰率领部队连战连胜,军功赫赫。晋文公为了奖赏他的功绩,就将原封给了他,让他担任原大夫。赵衰于是将族人悉数徙居到原地。之后,赵衰越来越受晋文公倚重,地位也愈加显赫。

    从晋文公重耳流亡的19年,到复国即位的漫长政治生涯中,赵衰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举足轻重。重耳在流亡19年后,得以回国执政,终成一代霸主,赵衰功不可没。

    晋文公九年(公元前628年),晋文公病逝,公子欢即位,是为晋襄公。晋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赵衰去世,谥号为成季(赵成子得名于此)。

    晋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当年曾追随晋文公的众位大臣包括狐偃、栾枝、赵衰等人相继过世,由赵衰之子赵盾掌握大权。次年,晋襄公病逝,临终前将不满十岁的太子夷皋托付给赵盾。经过一番夺权风波,赵盾最终拥立了太子夷皋,是为晋灵公。由于晋灵公年幼,暂由赵盾全权处理国政。此时的晋国将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和秦国互相攻伐方面。

    晋灵公长大之后,荒淫无道,对百姓施以重税来满足私欲,弄得民不聊生。他在繁华的街道旁修建了豪华的楼台,从楼台上用弹弓射打路过的行人,观看他们躲避弹丸的样子,以此取乐。晋灵公为人还非常残忍,有一次,宫里的厨师没有将熊掌炖烂,他怒不可遏地杀死了厨师,派人将厨师的尸体丢到宫外。对于晋灵公的无道,大臣赵盾和随会劝谏了多次,但是丝毫不见成效。这一次,两人恰好一同上朝,看见宫女们抬着厨师的尸体往宫外去,问清缘由后大为气愤,再次面见晋灵公并苦苦劝谏。长此以往,晋灵公就厌烦了这些忠臣的劝谏,于是派遣刺客麑去刺杀赵盾。

    麑早早到了赵盾的家,见卧室的门已经打开,赵盾已经穿戴好,和衣而坐,打着盹,等待上朝。

    麑看见他家里太过简朴,知道赵盾是位忠臣,就退了出来,感叹地说道:“国君要杀他,他还不忘恭敬国君,这才是百姓真正的靠山。如果杀了他,就是不忠;如果不杀他就背弃了国君,就是失信。杀害忠臣和违背君主,都是罪过。”于是麑放过了赵盾,由于没有办法向晋灵公交差,就一头撞树而死。

    虽然这次刺杀计划失败了,但是晋灵公还是想要除掉赵盾。这年九月,晋灵公以请赵盾喝酒为名请他入宫,并在周围埋伏了武士,再次刺杀他。当时,宫里的厨师长曾受过赵盾的救助。赵盾虽然早没了印象,但是厨师长始终记得赵盾对他的恩德。厨师长听说了晋灵公想要杀害赵盾的消息之后,劝告赵盾赶紧离开,然后又拼命阻拦晋灵公放出的烈犬,以及埋伏的武士们的袭杀,最终成功地救助了赵盾。就在赵盾逃亡没多久,赵盾的同族弟弟、将军赵穿在桃园杀掉了晋灵公。晋灵公死后,赵盾迎立了晋襄公的弟弟晋成公。赵氏家族更加强盛,被赐为公族大夫。

    晋国大夫赵朔(嬴姓,谥号为庄,史称赵庄子)是赵衰之孙,赵盾之子。公元前599年,晋景公即位时,赵盾(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601年)已过世,赵朔继承爵位,并担任将军。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朔迎娶了先君晋成公的姐姐,和晋王室联姻。不过,此时的赵氏家族,不论是地位还是影响力,都已经不如赵盾活着的时候了。

    赵盾曾经做过一个怪异的梦。他在梦里见到赵氏的宗主叔带在自己面前两手撑腰、大声痛哭,很是悲伤;但是不一会儿,叔带又破涕为笑,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还唱起了歌。赵盾醒来之后,对这个梦境大惑不解,就去让占卜者为自己占卜,卦象显示先凶后吉。卜者对他说道:“你这个梦无比凶险啊,不是您要遭殃,而是您的儿子有难,不过也是因您而起。等到您孙辈之时,赵氏家族会衰落下去。”

    屠岸贾善于奉承,得到了晋灵公的宠幸。屠岸贾感恩于晋灵公,也对晋灵公十分忠诚。晋成公即位后,他被冷落了。晋景公即位后,和晋灵公一样昏庸且荒淫无度,屠岸贾又被起用,官居司寇。赵氏一族的赵穿杀害了晋灵公,屠岸贾一直怀恨在心,想找个机会报复赵氏一族。屠岸贾因为迎合奉承晋景公,又惯用手段,深得晋景公的宠爱。至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屠岸贾已经位高权重,在朝廷一呼百应。

    屠岸贾眼看时机成熟,准备开始复仇。屠岸贾觉得,要想复仇,首先应该获得军方的支持,于是就挑唆众位将军道:“各位将军,当初灵公遇害之时,赵盾虽然在事发之前不知情,但是整件事情是因他而起的,他就是罪魁祸首。赵盾身为臣子,犯上弑君,理应被诛,但是他的后人却风风光光地在朝为官。这样如何服众,如何惩戒犯罪之人?因此,我在这里请求各位将军,和我一起诛灭赵氏,告慰灵公在天之灵。”这些将军大都是些是非不分之人,对屠岸贾言听计从,都道:“您说得是!赵氏一族杀害灵公,犯上作乱,扰乱朝纲,理应被诛!”只有大夫韩厥保持反对,但是韩厥一人势单力薄,没有办法阻止,只得劝告赵朔赶紧逃走。赵朔不肯逃走,拜托韩厥道:“只要您答应我,保我赵氏后代不绝,我死而无憾。”韩厥应允,从此托词有病,不再上朝。屠岸贾没有得到晋景公的允许,就擅自率领各位将军围攻了赵朔的居所,杀死了赵朔和他的叔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尽灭其族。

    灭族灾难降临,仅有三人幸存:赵朔已有身孕的妻子,门客公孙杵臼和好友程婴。此时,赵朔之妻已经怀有身孕。她是先君成公的姐姐、当朝君王景公的亲姑姑,在走投无路之时,赶紧逃往景公的宫里避难。赵朔妻在这里躲过了几个月,生下了一个男婴。屠岸贾一心想将赵氏一族赶尽杀绝,知道这件事情之后非常惊讶,立即带兵进宫搜杀。此时的晋景公根本没有什么权力,屠岸贾令人严守宫门,然后亲自搜索。赵朔妻没有退路,狠下心来,把儿子夹在胯下,对他说:“你要是哭的话,说明这是上天要灭赵氏;如果你不哭,就表示天不亡赵氏。”奇异的是,孩子没有发出任何声响。经过彻底地搜查,屠岸贾毫无线索。他认为孩子指定是被偷偷转移了,就连忙向城外搜索,赵氏母子终于得到保全。

    接着,赵朔之妻请求公孙杵臼和程婴,保护赵氏唯一的血脉。二人应允,共同担负起这个重任,誓死保护并抚养赵氏孤儿。为了躲避屠岸贾的搜杀,二人决定采用转移视线的办法金蝉脱壳。他们找了一个婴儿,然后把他藏在山上,再由程婴去密告虚假消息。屠岸贾接到密报,气势汹汹搜查山上,最后找到了公孙杵臼和那个婴儿。屠岸贾以为终于能将赵氏一族斩草除根了,就杀死了公孙杵臼和婴儿,真正的赵氏血脉得以保全。赵氏孤儿由程婴带着隐居于山中,并为他取名为赵武。

    晋景公十五年(公元前585年),景公突然病了,请来卜者占卜,卦象显示是大业后代作祟。景公疑惑不解,请来韩厥询问:“寡人生病久不好转,请人占卜说是大业后代作怪,大业的后代到底是指谁呢?请先生为寡人参谋一下吧!”韩厥一听景公之言,就知道时机成熟了,赵氏孤儿的秘密终于能够大白于天下,于是清了清嗓子回道:“大王啊,辅佐我们晋国成就大业的不就是赵氏一族吗?自从赵氏宗主叔带归附晋国之后,赵氏一族世世代代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在大王您在位期间却惨遭灭族。人们都同情、思念赵氏一族,因此大王您才会身体不适。”景公听完韩厥的话,就情不自禁地回想起了往事。赵氏家族尽被诛灭之时,自己还毫不知情,后来更是无能为力。一想到赵氏世代为国立功,却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就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对不起他们。景公思及此,突然想到卦象所指大业的后人,连忙追问道:“那赵氏还有后人活着吗?”韩厥于是将一切实情和盘托出。景公非常高兴,觉得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连忙命令韩厥道:“烦请先生速速将赵氏的后人接回宫里来,寡人要亲自接见他。”于是,韩厥找准机会将赵武秘密带入宫中面见景公,而后被景公藏匿起来。

    一天,晋景公宣众位将军进宫问安,然后由韩厥的手下将他们全部拿下,迫使他们开口承认,赵氏一族后人赵武的地位是完全合法的,而后又联合出兵讨伐了假传圣令、犯上作乱的屠岸贾,屠岸贾就此被灭了族。景公将赵氏原来的田邑悉数归还了赵武,恢复了赵武的地位,封他为卿士,重新成了晋国大族。

    赵武长到20岁的时候,行了冠礼,标志着他已经成年。程婴见此,便辞去了公职,向同僚们辞行后,对赵武说:“你家遭难的时候,我之所以还活着,就是为了把你抚养大,如今心愿已了,赵家又重振了家族,我可以毫无愧疚地去见九泉之下的赵朔和公孙杵臼了。”赵武听后,感激涕零:“您怎么能忍心离开我呢?”程婴说道:“公孙杵臼让我活着,而他自己去死,就是觉得我能更好地抚养你。如今一切都完成了,也到了我履行承诺的时候了。”接着,他就自杀了。

    公元前572年,晋悼公即位。经过考验和观察,晋悼公认为赵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治世贤臣,于是提拔他为卿,放权于他,让他总理朝政。赵武非常感激悼公,更加忠心耿耿报效国家。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去世,公子彪嗣位,是为晋平公。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年),赵武官至正卿。

    往后,赵氏一族先后传到了赵武的孙子赵简子、赵简子的庶子赵襄子,然后便有了韩、赵、魏三家吞灭智氏的历史,后来就有了赵国。

    辅佐三朝的晏子

    晏婴(公元前578——前500年)又称晏子,字平仲,齐国人,是上大夫晏弱之子。齐灵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弱病逝,晏子承袭了上大夫之职。他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在齐国做官时,先后辅佐过齐灵公(公元前554年去世)、齐庄公(公元前553——前548年在位)和齐景公(公元前547——前490年在位),因为节俭和尽职受到齐国的重用。

    齐景公九年(公元前539年),晏子出使晋国。在返回途中经过赵国的中牟县时,他遇到一位装扮怪异之人。此人头戴一顶破帽子,反穿一件破皮袄,背上背着草料。见晏子经过,原本闭目养神的他顿时精神起来。

    晏子观其神态举止,看出了这是一个有修养的贤者,于是派人上前问他的姓名,来自哪里。那人如实回答说他叫越石父,是齐国人。

    晏子知道后立即派人把越石父叫到跟前,问他是不是遭遇到了不幸。越石父说他三年前被卖到这个地方当奴仆,于是晏子从车套内解下一匹马当作赎金,把他赎下,带他回国。

    到了自家门口时,晏子径直进屋,没有来得及跟越石父告辞。越石父见晏子如此待他,非常生气,在相国门口对众人大喊,声称要与晏子绝交。

    晏子听说后,派人传话给越石父:“我根本没有与你结交过,怎么谈得上绝交呢?你在赵国过了三年贫苦的奴仆生活,我见你是君子才把你赎回,我待你也不薄呀,你为什么还恩将仇报,要跟我绝交?”

    越石父回答说:“士人可以忍受他人带来的屈辱,却不能忍受在知己朋友面前的不舒坦。因此,作为君子,不应该凭着对他人有恩而轻视他人,也不应该因为他人对己有恩而向他人屈服。我做了三年的奴仆,始终没有遇到理解我的人。如今您帮助了我,把我赎回来,我原本以为遇到了理解我的人。您上马车的时候,没有和我打招呼,我当时并不生气,只是认为您不过是一时疏忽罢了,并不生气。而现在您连一句告辞的话都不说便头也不回地走进你家,这跟我当奴仆时受到的待遇没有区别。既然我还是被您当作奴仆,还是把我卖出去吧,这样我就不会感到不舒坦了。”

    晏子从下人口中听了越石父的回答后,赶忙从里屋走出来,连声道歉:“以前我从您的外表看出您是个贤者,现在我从您的言语之中理解了您的内心。有人说既然考察他人的行为,就要原谅他人,给他改正过失的机会,而不要助长他人的过失,既然体察他人的实情,就不要讥笑他人不中听的言辞。我对您的所作所为不妥当,主动向您道歉,请您不要抛弃我好吗?我一定会改正过失。”说罢,晏子立即令人打扫厅堂,盛情邀请越石父。

    越石父听完晏子的一番话后就已经原谅了他,又见他如此热情,便说:“我听说最高的尊敬不在乎形式,尊贵的礼节不会被人拒绝。您如此真诚地以礼待我,我真的不敢当。”于是,他被晏子奉为上宾。

    齐景公酷爱狩猎,在宫中养了许多猎犬和猎鹰。一次,负责饲养猎鹰的人无意放走了一只猎鹰。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治养鹰者死罪。当时,晏子正在一旁。为了能够阻止齐景公,他赶紧说道:“一定不能轻饶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条大罪,希望大王能够听我慢慢道来,以便能够让众人信服。”齐景公听后很惊奇,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接着,晏子开始罗列养鹰者的罪过:“首先,此人没有尽其职责,结果弄丢了一只猎鹰,妨碍了大王狩猎;其次,大王一向爱民如子,而此人却将鸟弄丢,使得大王要治人死罪;再次,大王治人死罪后,必然会引起各诸侯嘲笑大王将人命看得比鸟还轻。仅这三条大罪,就足以治其死罪。”听完晏子的话后,齐景公马上放了养鹰者。

    晏子关注着齐景公的一举一动,见到景公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时,就立即进言,时时处处提醒景公不要犯错误。

    一次,景公在宫中设宴,与群臣共乐。饮至酣处时,景公趁着酒兴对群臣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打算与诸位痛饮一番,希望大家不要顾忌平常的礼制,只管开怀畅饮。”晏子见景公出言不慎,立即对景公说:“大王如此说话是不对的。大王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天下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力量巨大,有的人勇猛无比,他们完全有能力杀死自己的君主,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符合自己国情的礼制,礼制使他们不敢产生杀害君主的念头。同时,这也是人和飞禽走兽的区别。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是一种正常现象。弱小就意味着灭亡,强大就意味着生存。也正是因为如此,动物界中首领的位置总是不安稳的。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制,那么这个国家的君主也将面临动物界首领要时刻面临的危险。如果大王让群臣不遵守礼制,如此下去,一些臣子待羽翼丰满后便会谋权篡位,大王还如何称王呢?正是因为有了礼制的约束,群臣才会忠于自己的国君,才会断绝犯上的念头。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然而,景公此时对晏子的话置若罔闻,只顾享受美酒。晏子见言语对景公毫无作用,于是决心用行动来证明没有礼制的害处。不久,景公离席,晏子不行礼;景公入座,晏子仍不行礼;景公与群臣碰杯同饮时,晏子一声不吭,不待碰杯便一饮而尽。景公见晏子如此无礼,勃然大怒,拍案问道:“你让我用礼制约束群臣,自己却不顾礼制肆意妄为,这是为何?”

    晏子见自己的行为激怒了景公,立即起身行礼,并回答道:“大王是否从我身上看出了没有礼制的危害性?如果大王不能够忍受我的做法,就应该用礼制约束群臣。否则,比这更糟糕的情况也会发生。”

    景公体验了没有礼制的危害性后,立即意识到了礼制的重要性。此后,景公按照晏子的建议,在国内推行法制和礼仪,把齐国整顿得更加安稳。公元前500年,晏子病逝。

    智勇双全的蔺相如

    蔺相如(公元前329——前259年),赵国人,官至赵国上卿。赵惠文王在位时,蔺相如起初是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赵惠文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有一天,赵惠文王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即派人给赵王送去了一封书函。秦昭王表示,愿意用秦国的十五个城池来换取和氏璧。

    赵惠文王看完书函后,立即与众大臣商讨。大臣们有一致看法:如果把和氏璧献给秦国,秦王得到璧后恐怕不会实现承诺,赵国就会白白受欺负;如果不把和氏璧献给秦国,又怕秦国起兵进犯赵国。考虑到这两个方面,赵惠文王和众大臣感到进退不得。当务之急,需要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的人。

    这时候,宦者令缪贤进言:“我的门客蔺相如是个合适的人选。”赵惠文王问:“你凭什么这样认为呢?”缪贤回答道:“我原来犯下过错,曾经私下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制止了我,他对我说:‘你怎么知道燕王会接纳你呢?’我告诉他说:‘我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在两国边境上相会,燕王私下握住我的手并对我说希望和我结交为朋友。因此,我认为燕王会接纳我,我才打算去燕国的。’蔺相如对我说:‘赵国强大而燕国弱小,以前你得到了赵王的宠信,所以燕王想与你交好。如今你从赵国逃走投奔燕国,燕国畏惧赵国,燕王一定不敢留你,而且会把你绑起来送回赵国。你不如肉袒负荆,向赵王请罪,说不准还能侥幸被赦免罪过。’我听了他的建议,大王也赦免了我。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个勇士,而且有智谋,可以出使秦国。”

    于是,赵惠文王召来蔺相如问道:“秦王请求用十五个城池来换取寡人的和氏璧,能不能把璧给他呢?”蔺相如答道:“如今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秦王的请求。”赵惠文王又问:“如果秦王得到了寡人的璧而不给寡人城池,这该怎么办呢?”蔺相如答道:“秦国用城池来换取和氏璧,如果赵国不答应,理亏在赵国;赵国答应秦国的请求后,如果秦国不守承诺而不给赵国城池,理亏在秦国。权衡这两个策略,宁愿让秦国理亏。”赵惠文王继续问道:“谁可以担当出使的任务呢?”蔺相如答道:“大王一定还没有找到合适人选,臣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去秦国。如果秦国将城池划给赵国,璧将留在秦国;如果城池未被划入赵国领土,臣一定会完璧归赵。”于是,赵惠文王派遣蔺相如带璧西入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后,秦昭王在章台接见他。他把璧献给秦昭王后,秦昭王非常高兴,于是令侍臣把璧依次传给在场的妃子以及大臣们欣赏。众大臣看完璧后,都高呼万岁。蔺相如见秦昭王根本无意给赵国城池,于是上前说道:“璧上有一点瑕疵,我想指给大王看。”于是,秦昭王将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接过璧后立即靠在宫柱旁,顿时怒发冲冠,对秦昭王大声说道:“大王想得到和氏璧,派人带给赵王书函。赵王召来群臣商议,群臣都说‘秦国贪婪,凭借自己的强大,想用空话套得和氏璧,恐怕难以得到城池’,商量着不把璧给秦国。平民百姓在交往的时候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一个大国!再说,因为一块璧得罪强大的秦国是不合适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日,令大臣在宫中挨个传送璧和书函。这是为了什么呢?通过培养敬意来树立大国的威严。如今我到了秦国,大王竟然在楼台接见我,礼节显得十分傲慢;大王得璧后,将璧在妃子和大臣间传看,以此来戏弄我。我见大王无意用城池来偿还赵王,所以将璧取了回来。如果大王把我逼急了,我就把这块璧和我的头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蔺相如说完后,拿着璧斜看着柱子,随时准备撞上去。秦昭王害怕他把璧弄坏,于是向他道歉,并用隆重的礼节接待他。随后,秦昭王召来掌管土地的官吏,在地图上指出了要划分给赵国的十五个城池。蔺相如考虑到秦王可能会以此作为欺诈来骗取和氏璧,于是对秦昭王说:“和氏璧是天下稀有的宝物,赵王因为害怕才不敢不献。赵王在派我前来送璧前曾斋戒五日,大王也应该斋戒五日,安排最隆重的礼节,然后我才敢把璧献上。”秦王反复琢磨,难以从蔺相如手中强行夺走和氏璧,于是同意斋戒五日,把蔺相如安排在豪华的屋子里居住。蔺相如考虑到秦王即使进行了斋戒,也一定不会偿还赵国城池的,于是令随从打扮成百姓模样,揣着和氏璧回赵国。随从从小路回到赵国后,按照蔺相如的嘱咐把璧还给了赵王。

    秦昭王斋戒五日后,按照蔺相如的要求,安排了最隆重的九宾之礼,然后再去接见蔺相如。蔺相如到后对秦王说:“秦国自缪公以来的二十多位君主,还没有一个能够按照规章协议办事的。我的确很担心被大王欺骗而有负赵国所托,所以让人把璧带回了赵国。不过,秦国强大而赵国弱小,大王只要随便派一个普通的使者出使赵国,赵王就会把璧捧来献给大王。只要秦国先割十五个城池给赵国,赵国怎么敢把璧留在国内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自己犯下了欺骗大王的死罪,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是希望大王能够与群臣仔细商议。”秦王与群臣相视后,都感到受到了蔺相如的嘲弄。正当左右有人要把蔺相如拉出去处治时,秦昭王说道:“如今,即使杀了蔺相如,还是得不到璧,而且会断绝秦赵两国的交往,不如趁机好好招待他,让他安全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因为一块璧欺骗秦国吗?”于是,秦王令人将蔺相如带入宫中,然后以礼相待,并让其返回赵国。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惠文王以他未使赵国受辱为由,提拔蔺相如为上大夫。后来,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赵国也没有把璧献给秦国。

    秦国没有得到和氏璧,不久就起兵攻打赵国,夺取了赵国的石城;次年,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杀了赵军两万人。

    战后,秦昭王派使者出使赵国,与赵惠文王约定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商定和解方案。赵惠文王害怕秦国,不打算去渑池。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都说道:“如果大王不去的话,不仅显示了赵国的弱小,而且显示了赵国的胆怯。”于是,赵惠文王按约定日期出发,蔺相如陪同前往。廉颇将他们送到赵国边境后,与赵惠文王诀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会在三十天内返回;如果超过三十日,大王仍然没有返回的话,请允许我立太子为王,从而破灭秦国对我国的觊觎。赵惠文王答应廉颇后,与秦昭王在渑池相见。

    见面后,先是饮酒。秦昭王饮得正酣之际,对赵惠文王说:“寡人私下听说赵王擅长音乐,请为大家鼓鼓瑟吧。”赵惠文王无奈,只好鼓瑟。接着,秦国御史上前记载道“某年月日,秦王和赵王在一起饮酒,令赵王鼓瑟”。蔺相如随后说:“赵王私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乐,请秦王捧着瓦盆演奏一曲,以便相互娱乐。”秦昭王大怒,不答应。蔺相如拿着瓦盆走上前去,跪请秦昭王演奏,但他还是不愿意击打瓦盆。蔺相如说:“五步之内,请允许我颈中的血溅在大王身上!”秦昭王的随从们见他要与秦昭王同归于尽,于是举步向前。蔺相如睁大双眼呵斥他们,这些随从顿时吓得退了回去。秦昭王无奈,很不高兴地击打了一下瓦盆。蔺相如召来赵国御史记载道:“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打瓦盆。”秦国群臣说:“请赵国拿出十五个城池为秦王贺寿。”蔺相如回敬说:“请秦国拿出咸阳城为赵王贺寿。”一直到喝完酒后,秦昭王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蔺相如在渑池会盟中立了大功,被赵惠文王封为上卿。早在赵惠文王十六年(公元前283年),赵将廉颇大败齐军,被封为上卿。见蔺相如这么迅速地被提拔为上卿,并且官位还在自己之上,廉颇有所不服。

    廉颇说:“我是赵国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而蔺相如只是动了动嘴巴就位居我上,况且他出生卑贱。我感到羞耻。”说完此话后,他扬言说:“以后我见到蔺相如时,一定要羞辱他。”蔺相如听说后处处躲着廉颇,尽量避免与他接触。每逢上朝时,蔺相如便称病不朝;在路上远远望见廉颇时,他会立即调转马头,不让廉颇看到自己。舍人以为他害怕廉颇,并以跟随在他左右为耻,多有离去之意。蔺相如劝阻他们,并问道:“在你们看来,廉将军和秦王谁更厉害?”舍人回答:“廉将军当然比不上秦王。”蔺相如接着说:“秦王那么威风,而我公然在秦宫大声呵斥他,羞辱他的臣子。相如虽然不才,难道单单怕廉将军一人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是因为相如和廉将军二人同在效忠赵国。两虎相斗很难两全,秦国便有机可乘。相如之所以要处处躲着廉将军,就是不想因我们的个人恩怨而使国家蒙受灾难。”廉颇从旁人口中听说了这番话后顿感惭愧,于是肉袒负荆,去蔺相如府上谢罪。此后,二人成为了刎颈之交。

    恩怨分明的范雎

    战国时期,魏国人范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255年)在入秦为相前,曾在魏中大夫须贾府中做事。不过,范雎的志向并不在此。他本想为魏昭王出谋划策,但却因家境贫寒而得不到朝中官员的引荐。

    一次,范雎跟随须贾出使齐国。敬重人才的齐襄王听说有雄辩之才的范雎到了齐国后,立即派人送上钱财和一些牛肉美酒,被范雎婉言拒绝。须贾知道这件事后大怒,认为齐襄王之所以会馈赠范雎,是因为范雎泄露了魏国机密。

    返国后,须贾余怒未消,将此事告诉了魏相魏齐。魏齐大怒,令门客打断了范雎的胳臂,打脱了范雎的牙齿。范雎装死,魏齐令人用粗篾席把他卷起来扔进厕所里。当天,在魏齐家饮酒的宾客喝醉后,在厕所里把小便浇在范雎身上,魏齐以这种羞辱方式以儆效尤。酒宴过后,范雎乘四下无人时对守卫厕所的人说:“如果你能把我从这里弄出去,我一定会重重报答你的。”于是,这个守卫向喝醉酒的魏齐请求把篾席中的死人扔到野外,得到魏齐的许可,范雎得以逃出。

    范雎逃出后,魏齐立即派人到处搜捕。魏人郑安平听说后立即带着范雎逃匿,范雎更名张禄。在他们逃匿期间,秦昭王派王稽出使魏国,并要求他为秦国寻求一些人才。郑安平知道秦昭王有兼并天下之心,正是用人之际,于是设法接近王稽,并瞅准时机把范雎介绍给了他。

    后来,王稽在离开魏国的时候载着范雎回秦国。到了秦国境内后,范雎远远望见一队车骑。范雎问来者是谁,王稽回答说是秦相穰侯魏冉。范雎说:“我听说此人在秦专权用事,非常排斥国内其他诸侯国的人,担心他会羞辱我,我暂且藏在车中吧。”看到王稽后,魏冉驱马赶来,先是慰问一番,然后问王稽有没有从魏国带客回来,听王稽回答说没有后便离去。范雎跳下车后说:“我还听说魏冉机智过人,一旦怀疑车中有人肯定会派人来寻。”于是,他下车从小路走。不久,魏冉果然派人来搜索车内。经过这番波折后,范雎跟随王稽进了咸阳城。

    到了咸阳城后,王稽在汇报出使情况的同时向秦昭王引荐了范雎:“魏国有一位名叫张禄的先生,是一位颇有才华的辩士。他让我转告大王说:‘秦国现在形势危急,如果大王愿意任用我,我就能使秦国转危为安。至于如何做到这点,不能通过书信传达,只有见了大王后才可以。’因此,我回来的时候顺带把他带来了。”秦昭王并不相信范雎让王稽转告的这番话,因此也没有召见他,只是给他安排了普通的食宿。结果,范雎一待就是一年多。

    当时是秦昭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1年),也就是说,秦昭王已经治理秦国长达36年。在此期间,秦国兵力强盛,向南攻下了楚国的鄢地和郢地,软禁了楚怀王并最终将他杀死;向东打败了齐国,本想称帝的,只是后来没实现;多次围困韩、赵、魏;等等。秦昭王立下了这么多辉煌的功业,对于如何治理国家颇有信心,不愿意听信天下说客的惶恐言论。

    在秦国居住期间,范雎发现了一个隐患,这个隐患来自公室贵族的四个人,他们是穰侯、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其中,前两位是秦昭王的舅舅,后两位是他的胞弟。其中,国相的职位被穰侯占着,将军的职位被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三人轮流占着。他们位高权重,身份尊贵,借此聚敛财富,他们的财产总和甚至超过了王室。当时,秦国占领了齐国的一些土地,穰侯受封了陶邑。穰侯后来做了一段时间的将军,打算攻打齐国来扩展他的封地。这对范雎来说是一个受到重用的机会,于是他给秦昭王呈上了一封书信。

    在书信中,范雎说:“我听说明主在治理朝政的时候,凡是有功,不得不赏;凡是有能,不得不用。功劳大的人,享受优厚的俸禄;功劳多的人,给予尊贵的爵位;能够管理众人的人,给予有权的大官。因此,没有能力的人不会在任,有能力的人也不会被埋没。如果大王认为我的话是对的,希望大王按照我说的去做,一定会更加有利于秦国的发展。如果认为我的话不实用,大王长久地留着我也没有什么意义。俗话说‘庸主赏罚徇私,明主赏罚分明’,如今,我的胸膛不足以当箭靶,我的腰扛不住刀斧的砍杀,我又怎敢贸然夸夸其谈、招致大王的怀疑呢?尽管大王认为我是卑贱之人,从而待我轻薄,但大王又怎能不看重举荐我的人对大王的忠诚?况且,我听说周、宋、魏、楚各有自己的宝物,他们的那些宝物出自于地下,尽管没有经过精良的加工,显得粗糙,但并不影响其质地,依旧是天下的名器。圣王所要抛弃的,不就是那些不足以使国家富强的东西吗?我听说善于丰实家财的人,要从国家索取;善于丰厚国家的人,要从其他诸侯国索取。如果天下有明主,就会有效控制诸侯,杜绝他们独占厚利。良医能够诊断出病人的生死,圣主能够看清成败,从而趋利避害,如果有疑虑,就不会贸然尝试,即使是舜禹重生,也是如此。我的话只能说到这里,其他的不敢再写在书面上,因此没有深入,不足以讲明道理……”

    秦昭王读后非常高兴,于是先答谢了王稽的举荐之功,然后迎请范雎到宫中。范雎到了宫中后,故意闯进了宫中监狱。宦官大怒,一边驱赶他一边告知秦王马上就要到了,范雎辩解道:“秦国哪还有什么大王,秦国只有太后、穰侯罢了。”他这么说,就是想激怒秦昭王。很快,秦昭王赶到,问明了争论缘由后,更加看重范雎,把他请到宫里后便答谢说:“寡人早该听取先生的指导,只是忙于处理义渠之事(起兵为宣太后讨伐西戎),一直在侍奉太后;如今已经处理完了,寡人才得以聆听先生的教诲。寡人愚钝浑噩,特以宾主之礼恭请先生赐教。”见范雎受到如此厚重的礼遇,在场的大臣们个个对他刮目相看,充满了恭敬的神色。

    接着,秦昭王只留下了范雎,把其他人全部屏退。他跪请范雎指教,见范雎不置可否,于是再次跪请,范雎依旧如此。接着,他又一次跪请,并问道:“难道先生不愿意教诲寡人吗?”范雎看到了秦昭王的诚意,这才开口说:“不敢。我听说吕尚为了得到周文王的赏识,扮成了一个渔翁,静静地坐在渭水边上垂钓。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引起周文王的注意,因为这时周文王并不清楚他的才能。接着,周文王承诺要授予他太师的官职,并和他同乘而归。于是,吕尚这才说了一番如何建立功业的话,讲得极为透彻、深刻。在吕尚的辅佐下,周文王得以成就帝王之业。如果周文王没有主动与吕尚拉近关系,就难以与吕尚有更深入的交谈,这就表明周朝并不具备天子的美德,文王和武王自然不能成就王业。如今我客居在秦国,不熟悉大王,大王也不熟悉我。我如果要匡正大王,就要在王室贵族之间周旋,虽然想着效忠大王,但并不知道大王是怎么想的。因此,大王再三请求,我都没有回答。我之所以这么做,并不是畏惧什么。并且我也知道,今天一旦我说出了口,很有可能就会在明天遭到诛杀。即便如此,我也要把我的真实想法告诉大王。大王如果能够听信我的肺腑之言,我既不担心被杀,也不担心要逃亡,同样不担心受到羞辱。五帝死后留有圣德,三王死后留有仁德,五伯死后留有贤德,乌获和任鄙死后落下力士的美名,成荆、孟贲、王庆忌和夏育死后落下勇士的美名。人不能避免一死,既然如此,如果我说的话能够给秦国带来一些利益,我的愿望就已经达到了,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当年伍子胥躲在袋子里,被人运出了楚国得以保命。他夜行昼伏,途经陵水时已经饿得浑身乏力,于是跪在地上,拖着膝盖向前移动着。他给人磕头下跪,在吴国乞讨度日。尽管沦落到这种地步,他也没有退缩,而是建立了兴盛吴国的功业,受到了吴王阖闾的封赏。假如我的智谋能够像伍子胥的智谋一样,被大王淋漓尽致地运用,就是遭到了终身幽禁,再也无法见到大王,而我的主张在秦国得到了推行,我又有何忧愁呢……我不为自己担心,而是在为大王担心。如果天下人看到我因尽忠而死,自然会闭口不言、裹足不前,不敢投奔秦国。大王上有太后的威慑,下有奸臣的迷惑,长期身处深宫,受人愚弄,难辨忠奸,大则会造成国家灭亡,小则会使自己身陷危难,这才是我担心的根源。如果以我的死能够换取秦国的长治久安,那么就说明我的死是值得的,能够落得一个好名声。”

    秦昭王听完范雎的这番苦心言论后,再次跪地,请求他不要顾忌任何人,也不要顾忌任何事,把他的主张全部说出来。范雎这才跪拜秦王,决定和盘托出。

    范雎说:“大王统治的秦国,关塞坚固,士卒战车众多,可攻可守,这就是王者的领地。秦民以打架斗殴为耻,以勇敢作战为荣,这才是王者的子民。大王兼有地利、人和,凭着士兵的勇猛和众多的车骑去征服诸侯,就像猎狗逐兔那么容易,然后便可成就霸业。然而,由于群臣的失职,导致了秦国偃旗息鼓了十五年,不敢图谋山东各诸侯国。追究最终原因,则是穰侯并未竭尽忠诚,大王决策有失。”于是,秦昭王又跪着请求范雎指出他的失误。

    范雎担心有人窃听,不敢提及如何处置像穰侯这样的公室贵族,于是先谈外政,探探秦昭王的态度。他说:“穰侯有吞并齐国纲邑和寿邑的计划,打算借道韩、魏两国,这根本不是一个计谋。如果出兵少,难以打败齐军;如果出兵多,则会引起韩、魏、齐等的结盟抗秦。我觉得大王打算少出兵,然后令韩、魏全军出动。不过,秦国和韩、魏这两个盟国的关系一般般,想要向他们借道,他们能答应吗?因此,大王的计划是不周密的。当年齐湣王攻打楚国时破军杀将,辟地千里,然而最后却毫无所获,未能得到半寸楚地。难道齐湣王甘心吗?然而形势如此。各诸侯国见齐国连年征战而困顿疲敝,且君臣不和,于是联合讨伐,大败齐军。一向威武的齐军受此大辱,愤愤不平,向齐湣王追究献策者的责任,齐湣王把文子供了出来,结果导致国内大乱。齐国之所以大败,正是因为攻楚策略的不当,结果等同于白白把兵器辎重交到了像盗贼一样的韩、魏两国的手中,使得他们大捡便宜。因此,大王可以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不管吞并了多少土地,都能顺利划入秦国的版图,而不会被处于中间位置的国家趁火打劫,抢夺土地。如今大王忽视了这一点,竟然采取远攻的策略,难道不荒谬吗?赵国吞并了它邻近的方圆五百里的中山国,不仅名成功立,而且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利益,其他国家只有羡慕的分儿。韩、魏两国在中原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们是天下纵横的枢纽,大王要想成就霸业,一定要和这两个国家交好,从而得到这个枢纽,威慑赵国和楚国,在它们之间进行调解,谁弱就支持谁,从而使其归顺秦国。一旦两国都臣服于秦国,就会威慑到齐国,从而使其谦卑地归顺秦国。此时再来收服韩、魏便易如反掌了。”

    秦昭王听到这里,问计于范雎:“亲近魏国是寡人早有的打算,然而这个国家反复无常,寡人无奈。怎么才能与魏国亲近呢?”范雎建议他采用先礼后兵的方法。不久,范雎被秦昭王邀为客卿,为其制定攻伐策略。秦昭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决定先使魏、韩两国归顺秦国。

    经过几年的交往,范雎受到了秦昭王的尊宠。见时机成熟,他决定为秦国整顿内政。有一次,他对秦王说:“我早年在关东生活的时候,只听说东方的齐国有田文,没听说齐国有君王;只听说西方的秦国有太后、穰侯、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没听说过大王您。能够独揽国家大权的才有资格称王,能够处理利害关系的才有资格称王,能够尊显生杀威信的才有资格称王。可如今,太后擅自行动不计后果,穰侯出使他国不做报请,华阳君和泾阳君藐视法令肆无忌惮,而高陵君任免官吏随心所欲。有了这四种贵族当权的现象,国家不可能不灭亡。被这些贵族凌驾于上,大王也没有存在的意义了。那么,怎样才能独揽大权,号令国内呢?我听说深谙治国之道的君主,既会树立威信,又会操纵权力。穰侯打着大王的旗号,凭借大王的权威出访他国,或发号施令,或订立盟约,甚至出兵征讨,使得各国被迫顺从他。一旦有了战功,就把利益带到了他的封邑,使得秦国遭到各国的敌视和抵御;一旦战败,就会嫁祸于秦国。俗语说‘树上的果实多了就容易压折树枝,一旦树枝被压折,就会伤害树干;臣子的封地过多,国家就会危险;臣子的地位过高,国君就会卑贱。’崔杼和淖齿在齐国专权时,射中齐王的腿,抽了齐王的筋,然后把他悬在宗庙大梁上,齐王在夜里死去;李兑在赵国专权时,把主父围困在沙丘,主父坚持了百日后被饿死。如今我听说太后和穰侯在国内专权,还有华阳君、泾阳君和高陵君在一旁辅佐他们,眼里根本没有大王,他们跟淖齿、李兑等是一类人。在夏商周三代中,凡是亡国的君主,都把国政完全授予了大臣,然后沉溺酒色、四处巡游玩乐,不再处理朝政。而独揽大权的那些大臣则出于私心,嫉贤妒能,威逼下属而蒙蔽君王,极力索取利益,不为君主分忧,而君主对此毫无觉悟,因此导致了亡国。如今,朝堂内外布满了相国的人,我见大王在朝中处于孤立境地,于是替大王担忧,以后拥有秦国的人很有可能不再是王室后代。”

    秦昭王听完范雎的这番话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顿时非常害怕,于是采纳了范雎的计策,先是废了太后,然后把穰侯和三君逐出关外。接着,秦昭王以范雎为相,范雎得到了封地应城,并被封为应侯。这一年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

    范雎在秦国为相时,仍然用在魏国逃匿时的名字张禄。魏国人并不知道,以为范雎死了很久。听说秦国将要攻打韩、魏时,须贾奉魏主之命出使秦国。范雎听说须贾到了秦国后,立即乔装打扮,穿着破旧的衣服步行来到须贾居住的馆舍。须贾见到范雎后大惊:“没想到你竟然安然无恙!”范雎回答说:“是的。”须贾笑着说:“有没有在秦王面前展示你的游说本领呢?”范雎回答说:“没有。我得罪了魏相后才逃到这里保命的,怎么敢去找秦王呢!”须贾说:“你今天来找我有什么事?”范雎说:“我在给别人做工。”须贾有点同情他的遭遇,留他与自己一起吃饭,并叹道:“没想到你还是如此贫寒啊!”然后送给他一件粗袍。

    接着,须贾问范雎:“你知不知道秦相张君?我听说他深受秦王宠信,在秦国总揽政务。如今,我国国势的盛衰决定于张君。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熟悉张君的?”范雎说他的主人熟悉张禄,自己也可以拜见张禄,愿意把须贾介绍给张禄。须贾又说:“我的马生病了,车轴也折了。没有驷马拉的大车,我无论如何都不会外出见人的。”范雎说他可以从他的主人那里借到马车,然后便离去。

    范雎回府取来马车,并在车前驾驶。到了秦相府时,须贾发现府中的人一见到他都躲得远远的,心里感到很奇怪。走到相舍门前时,范雎对须贾说:“等我一会儿,我先去告诉秦相张君。”须贾在门前等了很久,见范雎迟迟未出便问守门人:“范雎为什么还没出来呢?”守门人说:“这里没有范雎。”须贾说:“刚才与我一同坐车来到这里的人不就是吗?”守门人说:“他是张君。”须贾大惊,裸露肩膀向范雎请罪。

    此时,范雎大摆阵势,威风凛凛。须贾吓得边磕头边说自己该死:“没有想到你能够有今天这么大的官位,我不敢再读天下书,不敢再参与天下事。我罪有应得,当用沸腾的开水煮死,希望你能够在一个僻陋的地方处治我。”范雎问:“知道你犯了几条罪过吗?”须贾说多得数不清。范雎听后说:“你有三条罪。古时候,吴王阖闾攻打楚国,楚昭王被迫流离他国。楚大夫申包胥向秦国求救,见秦王不同意,于是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终于感动了秦王。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得以复国。为了表示对申包胥的感激,楚昭王封赏他五千户的食邑,申包胥固辞不受,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楚国人应该做的。同样,如今我先人的坟墓在魏国,你却认为我与齐国有勾结而在魏齐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是你犯的第一条罪。当魏齐把我放在厕所里侮辱我时,你不劝阻,这是你犯的第二条罪。魏齐的宾客喝醉酒后用小便浇我,你怎么忍心无动于衷?这是你犯的第三条罪。不过,我不想杀你,因为你能送我一件粗袍说明你还顾及我们往日的情分。”随后,他请秦昭王把须贾遣回魏国,得到秦昭王的同意。

    须贾向范雎告辞时,范雎大摆宴席,把所有诸侯国的使者都请来坐在堂上,享受丰富的美食;独让须贾坐在堂下,仅给他一盘豆子,并令两个囚犯坐在他两边大口地吃豆。席间,范雎数次对须贾说:“替我转告魏王,赶紧把魏齐的头拿来!要不然,我将屠灭大梁。”须贾回去后把范雎的话告诉了魏齐,魏齐急忙逃亡。

    有一天,王稽对身为国相的范雎说:“世间有三种事情不可预料,还有三种事情无可奈何。宫车突然晏驾(指帝王死亡)不可预料,您突然捐馆舍(死亡的婉辞)不可预料,我突然填沟壑(死亡的婉辞)不可预料;宫车晏驾,您虽然有愧于我,但无可奈何;您捐馆舍后,虽然有愧于我,也无可奈何;我填沟壑后,您虽然有愧于我,同样无可奈何。”范雎一听,就知道王稽对他有怨言,暗中在说他忘恩负义。于是,范雎向秦王进言:“没有王稽对大王的一片忠心,我就不能西入函谷关;没有大王的圣贤,我就不能贵为大臣。如今,我有了宰相的身份,受封了列侯的爵位,可举荐我的王稽,依旧是一名负责给大王传达信息的谒者。他当初想方设法把我引进秦国,其实是有所渴求的。”在范雎的推荐下,王稽被秦昭王任命为河东郡守。此后,范雎慷慨解囊,广散家财救济困厄之人。他恩怨分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秦昭王打听到魏齐逃到赵国、寄居于平原君赵胜家里的消息后,决定给范雎报仇。他给平原君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说:“寡人早就听说您是一位行为高尚、主张正义的贤士,很希望有您这么一位朋友。您要是瞧得起寡人,愿意来访,寡人真希望能和您对饮十天。”平原君斟酌一番后,还是去了秦国。在与平原君相处的几天里,秦昭王有一次向他提起了魏齐的事:“周文王尊吕尚为太公,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因为吕尚和管仲分别是周文王和齐桓公渴求的人才。寡人同样尊范先生为叔父,而他的仇人魏齐就躲藏在您家,因此寡人希望您能帮个忙,派人取来他的首级,否则别怪寡人把您困在函谷关内了。”平原君回答说:“贫贱时的友情是宝贵的,因此即使是富贵之时,依旧不能忘记旧交。魏齐是我的朋友,即使他在我家,我也不会出卖他,更何况他又不在我家。”见平原君不肯就范,秦昭王写信告诉赵孝成王说:“您的叔父现在在秦国,寡人叔父范先生的仇人魏齐在您叔父的家里躲着。您速速让人送来魏齐的人头,否则我将举兵讨伐赵国,也不会放您叔父回去。”赵孝成王于是发兵捉拿魏齐,魏齐又逃往赵相虞卿的住处。虞卿猜测赵孝成王不会放过魏齐,于是和魏齐一块儿离开了邯郸,前去投靠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信陵君害怕得罪秦国,心里有些犹豫,暂时没有接见他们,而是问问侯嬴的看法。侯嬴说:“自知不容易,知人也不容易。虞卿当年穿着草鞋求见赵王,被赏赐了一对白璧和百镒黄金,等到第二次与赵王相见时就被提拔为上卿,到了第三次就做了赵相,成了万户侯。在这个时候,人们都急于了解他。如今魏齐投奔他,他不惜功名利禄,和魏齐偷偷离去,一个急于帮助他人摆脱困境的人前来投奔公子,公子竟然还要问他是什么样的人,自知不易,知人更不易呀!”信陵君大为惭愧,于是立即驾车去郊外接虞卿和魏齐。魏齐得知信陵君当初的犹豫不决后,对信陵君的为人颇感失望,于是在愤怒中自刎。赵孝成王得知后,派人把魏齐的头颅呈给了秦昭王,把平原君换回来了。

    在秦昭王四十八年(公元前259年)的长平之战中,范雎巧用反间计,秦军大胜。范雎见白起立下了大功,于是心生忌妒,以秦军长久作战需要休整为由说服秦昭王答应了赵国的求和,下达了退兵的命令,打乱了白起一鼓作气攻下邯郸的计划。然而,赵国在秦国退兵之后并没有履行割地给秦国的约定,而是积极与齐国结盟,准备抗击秦国。秦昭王大怒,令白起立即率兵前去征讨赵国,白起认为战机已失不宜出兵。秦昭王并不理会,而是另派五大夫王陵出征,结果出师不利,损伤不小。秦昭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急于攻打赵国,于是又令白起出战,白起依然认为没有战机,于是称病不出。范雎见状,向秦昭王推荐了他的私党郑安平出征,结果郑安平在围困中投降,他率领的两万秦军悉数被赵军接收。秦昭王见秦军一再失利,于是又令白起出征,即便他有病也要领命。白起苦苦劝说,却被秦昭王误解。再加上范雎的进谗,秦昭王把白起贬为士卒,后又赐剑令其自行了断。就这样,白起于同年十一月自刎。在这个过程中,范雎也难逃其咎。

    根据秦国的法令,当被荐举人不能善任时,荐举人同样有罪。根据郑安平所犯的罪行,举荐他的范雎应该受到诛灭三族的惩治。范雎深知后果严重,主动向秦昭王请罪。秦昭王为了偏袒他,在国内杜绝谈论这件事。并且,范雎更受秦昭王的宠信,得到的赏赐更为丰厚。然而,范雎过得并不安稳,因为王稽在两年后犯下了与诸侯国私通的罪行,范雎同样是荐举人。

    范雎在一次上朝时见秦昭王叹息不已,于是上前询问原因。秦昭王说楚王不贪图享乐,并且拥有锋利的铁剑和勇猛的士兵,对秦国不利,而国内白起已死,郑安平已叛,内无良将,外有敌国,因此不得不发愁。范雎得知后,担心被治罪,但一时又没有计策。四处游学的燕人蔡泽虽有出人头地的志向,却屡屡受挫,听说秦相范雎因举荐之事弄得消沉不已,于是决定去秦国一展抱负。

    蔡泽说服了范雎,受到了他的举荐,被秦昭王任命为客卿。接着,范雎采纳了蔡泽的建议,称病辞官,尽管秦昭王执意挽留,他还是以病入膏肓为由拒绝。范雎辞官后,蔡泽接任了秦相。公元前255年,范雎病逝。

    六出奇计的陈平

    西汉开国功臣、丞相陈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78年),出生于阳武县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一带)。年轻时,陈平家境贫苦,和哥哥陈伯一起生活。陈伯平日下地干活任劳任怨,见弟弟喜欢读书,于是支持弟弟外出求学。

    在一次祭祀土地神的时候,由陈平主持割肉。他将祭肉割得大小差不多,大家都觉得公平。乡亲父老们赞叹道:“好啊,陈家的孩子主持分割祭肉太公平了!”陈平暗自叹息道:“唉,要是让我陈平治理天下,也会和我分肉一样公平!”

    陈平到了娶妻的年龄后,由于家里穷,有钱人家不愿意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他。陈平又不愿意娶穷人家的姑娘,觉得羞耻。就这样高不成低不就,一直单身。过了很久,乡里有一个叫张负的有钱人,他的孙女已经出嫁了五次,结果丈夫都短命,早早死掉了。人们纷纷说她克夫,再也没有人敢娶她为妻。结果,她成了陈平的妻子。

    当时因为家里贫穷,只要乡中有人办丧事,陈平就会过去帮忙,总是早去晚归多干些活儿,能够多得一些酬劳。碰巧有一次,张负在一户丧家里遇见了他,并相中了他,想将孙女许配给他。等到丧事办完,张负随着陈平到他家查看。当时,陈平住在外城城墙边一个偏僻的小巷里面,室内没有几件家具,到处都是破墙烂瓦,就连房门也只是用一领破席子做的。张负来到门口转悠了几圈,发现门外有很多安车(古代可以坐乘的车子)留下的车辙,猜想他家肯定门庭若市,感觉这个陈平一定很有才能,将来肯定会有很大的成就,打定主意要将孙女嫁给他。

    张负回家后,告诉儿子张仲:“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你觉得如何?”张仲不解,问道:“那个陈平家里又穷,又不干活挣钱,咱全县都在耻笑他,父亲为何偏偏要将孙女嫁给他呢?”张负对他解说道:“像陈平那样出众的人,是不可能长久贫贱的。”张负成功说服了儿子,把孙女许配给了陈平。考虑到陈平家穷,张家借给他钱让他办得了聘礼,还出钱帮他置办了娶亲的酒宴。张负告诫孙女说道:“你嫁过去以后,不能看他家穷,就摆千金小姐的架子,对他家人一定要恭恭敬敬。尊敬他的哥哥陈伯就要像尊敬父亲一样,尊敬他的嫂嫂就要像尊敬母亲一样,知道了吧。”陈平娶妻之后,家境开始好转,资产越来越多,外出交游也一天天广泛起来了。

    秦朝末年,陈胜起兵抗秦、在陈县称王之后,派周市攻占魏地,然后封魏咎为魏王,和秦军交锋。在此之前,陈平已经离开了家,和一些年轻人一起投奔了魏王,在他手下做事。魏王听闻陈平有过人之能,于是授予他太仆之职。可陈平多番进谏魏王,魏王都不听从。恰好有人忌妒陈平,在魏王面前说他坏话。魏王听信谗言,逐渐疏远陈平。陈平眼见毫无发展前途,还受尽委屈,就逃离了魏王。

    此后,陈平投奔了项羽,得到了重用。于是,他开始追随项羽,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项羽从秦都咸阳得胜东归后,在彭城自称西楚霸王,陈平因功被封爵位。接着,刘邦背叛了项羽,平定三秦挥师东进,攻打项羽,而殷王司马昂也背叛了项羽。于是,项羽封陈平为信武君,由他率领留在楚国的魏王旧部,讨伐殷王。陈平打败并降服殷王之后,班师回楚,项羽授予他督尉之职,赏黄金二十镒。不久,刘邦率领大部队一鼓作气,夺取了殷地。项羽大怒,说上次去平叛的将领都是废物,要将他们全部处死。陈平见项羽竟然这么残暴,唯恐自己不明不白地死去,就封好官印和赏金,委托他人奉还项羽,只身一人带着宝剑抄小道离开了项羽的军营,一口气跑到黄河边,心想:过了黄河之后,我就安全了。

    陈平让岸边的船夫带他过河,这个船夫心术不正,见陈平只身独行,相貌堂堂,又身带宝剑,猜想他是个临阵逃亡的贵族将领,于是眼睛老是盯着陈平,伺机杀了他以抢得财物。陈平此时非常惶恐,没想到刚离狼窝,又入虎口,心里想着反正他不就是图财嘛,于是干脆解了衣服,赤着身子帮忙撑船。船夫一看他身上半点钱财也没有,就息了心思,没有动手。

    陈平脱离楚军、投靠汉营后,托付与自己交往很深、又受汉王刘邦重用的魏无知帮忙引荐。魏无知讲述了陈平的才华,汉王刘邦将信将疑。当时来投奔汉营的还有六个人,刘邦把他们一块儿留下来吃饭。饭后,别的人都先后告辞了,陈平仍端坐着不动。他请求汉王能尽快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刘邦对陈平做了认真、全面的考核,所问之事,陈平无不对答如流,其博深的知识和横溢的才气使刘邦惊叹不已。听陈平自己说在楚营的时候担任都尉一职后,刘邦当即宣布:封他为汉军都尉,兼汉王参乘同时执掌监护汉军将士之职。

    汉王破格录用陈平,在汉营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从沛县就跟着刘邦起兵的老资格将领,很不服气。

    一天,周勃和灌婴跑来对汉王说:“陈平的脸蛋儿长得固然不错,但这就像帽子上的明珠,外表光亮,内部并不怎么样。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非常器重他,按说他应该知恩报恩,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诸将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多加提防啊!”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他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

    魏无知对这些传言的真实性也说不清楚,只能从道理上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像尾生那样守约,像孝己那样孝顺的人,其品德固然高尚,可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有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吧!”

    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觉得有道理,火气已消了大半。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

    “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

    对于“受金”,陈平则直言不讳:“臣离开楚营前全部退还了项王赏给的钱财,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钱,就办不成大事情。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可以用,臣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别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

    汉王听了,大受感动,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我错怪您了,请勿介意。”随即赏赐了丰厚的钱物。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

    刘邦被困荥阳时,因与项羽议和不成而整日忧心忡忡。一次,他对陈平说:“天下究竟何时能平?”陈平说道:“大王所虑无非是项羽。项羽手下只有范增、钟离昧等数位忠臣,他的能臣良将并不多。并且项羽生性多疑,向来刚愎自用,不能明察人事,大王若肯捐弃巨金,贿通楚人,流言反间,使项羽君臣相疑,然后乘机进攻,破楚就容易了。”

    刘邦听后,连说:“金银何足惜,只要能破楚兴汉,财物尽管用。”便命左右取出财物,交与陈平,叫他按计行事。

    陈平回到住所后,立即唤来几名心腹,叫他们扮成楚军模样,出城混入楚营,贿赂楚王左右,散布谣言。数日后,楚营中流言四起,说钟离昧自恃功多,得不到分封,将要归汉攻楚。此事正是项羽所担心的,如今又有传言,项羽不得不信,于是处处提防钟离昧。

    为了弄清真相,项羽借议和之事,遣使入汉,顺便探察城内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后,直往汉王府拜见刘邦。刘邦假装酒醉,敷衍数语后,便令陈平将其带出。

    陈平将楚使带到会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已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故意问道:“范亚父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由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后,装作十分惊慌,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而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案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项羽,将所见所闻告知,并特意提醒项羽说,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项羽听后怨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亚父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在左右劝解下,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对项羽一直忠心耿耿,对此事一无所知。他见项羽放松攻城,便前来催促。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多疑,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言。想到自己的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十分伤心。他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衰,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范增回到本营,将项羽所封印绶遣人送还,然后草草收拾,即日东归。想到楚国江山日后定归刘邦,范增不禁又气又急,不久背上起了一个恶疮,因难寻良医,又兼旅途劳累、年岁已长,死于途中。

    刘邦用陈平之计逼走范增后,项羽又羞又愧,命令士兵加紧攻城,一定要活捉刘邦,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楚军里三层外三层围攻荥阳,城中的汉军粮草用尽,危在旦夕。万般无奈,陈平想出一计,刘邦的部将纪信长相酷似刘邦,陈平让纪信冒充刘邦投降项羽,然后刘邦乘机突围。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率军讨伐匈奴,被困白登山。当时正是隆冬时节,汉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刘邦急得搓手跺脚,却一筹莫展。这时陈平献上一计,就是给单于的爱妃多送一些金银珠宝,同时还送去一幅美女图,让单于的爱妃从中调停讲和。

    单于的爱妃见了珠宝自然喜欢,但是对美女却很反感,怕争了自己的宠。于是,很爽快地答应帮忙,刘邦得以脱险。

    汉王四年(公元前203年),在齐地作战的韩信屡屡获胜,实力扩张迅速。

    同年,刘邦在追击楚军的时候反被楚军围困,和楚军对峙了很久。在此之前,刘邦已派人告知韩信、彭越前来合围楚军,但迟迟不见他们赶来。刘邦被困后,韩信的使者前来传达韩信的意思,希望做个假齐王。刘邦气愤不过,当即破口大骂:“我被困多日,还指望着他火速赶来助我。原来他迟迟不来,就是想自立为王!”当时,陈平和张良都在场,挨着刘邦坐着。他们深知韩信的能耐,再加上手握重兵,又远在齐地。即使他想自立为王,刘邦也无可奈何。如果刘邦不答应,一旦激起了韩信的谋反,汉军的实力不仅会大大削弱,而且会增加一个强敌。楚、汉、齐的三足鼎立之势一旦形成,鹿死谁手将更难预测。在这个紧要关头,陈平不动声色,在桌子底下踢了刘邦一脚。刘邦立即领悟,改口说道:“做个假王有什么意思,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

    韩信被封为齐王后,率军前来支援刘邦,带来了汉军的最终胜利。除了离间项羽和范增、两次救驾和封韩信为齐王外,陈平还为刘邦献上了联齐灭楚、擒拿韩信的计策,合起来便是他的六个奇计。

    恪守萧规的曹参

    西汉开国功臣曹参(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90年),和汉高祖刘邦一样,同为沛县人,曾在萧何手下做沛县狱掾(刑狱官员的属吏)。

    公元前209年,汉高祖刘邦看准时机揭竿而起,曹参立即响应,做了刘邦的亲信,开始东征西讨。无论是在反秦起义中,还是在楚汉之争中,曹参都立下了很多战功。为此,刘邦也很看重他。当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时,曹参被刘邦封为建成侯。跟随刘邦到了汉中以后,刘邦改任他为将军。刘邦采用韩信暗度陈仓的计谋平定关中后,曹参又以中尉的身份跟随刘邦出了临晋关,与项羽大军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公元前205年,曹参被任命为假左丞相,在关中屯兵待命。一个多月后,魏王豹背叛了刘邦,曹参和韩信率军东进,打败了魏军,接着又攻破了安邑,俘获了魏将王襄,然后擒获了魏王豹,攻下了平阳,平定了魏地,占领了52座城池,因功被刘邦封赏了食邑平阳。此后,曹参跟随韩信斩杀了赵国相国夏说,又依照韩信的命令攻下了郓城,追斩了赵国别将戚将军。然后,曹参引兵至荥阳敖仓与刘邦会合。韩信攻破赵国以后,曹参被任命为相国,引兵向东攻打齐国。接着,曹参以右丞相的身份归韩信管制,跟随韩信平定了齐国,攻下了七十多个县。此后,韩信被刘邦封为齐王,引兵与刘邦合击项羽,曹参当时留在齐国。

    项羽死后,刘邦称帝,改封韩信为楚王,曹参归还了相印。接着,刘邦的长子刘肥做了齐王,曹参则以齐相的身份辅佐他。公元前201年,曹参受封列侯的爵位,平阳食邑扩展到10630户,并有了平阳侯的封号。

    此后,在公元前197年的陈豨反叛、公元前195年的英布反叛的平叛中,曹参以齐相的身份引兵出战,均有战功。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由于诸侯相国法的废弃,曹参的身份被更改为齐国丞相。次年,丞相萧何去世。

    在卑贱之时,曹参和萧何一向交好。但是等到西汉建立、二人各自位高权重之后,开始有了隔阂。不过,萧何并不记恨。他在临终之时,汉惠帝刘盈前去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心中可有接替人选?”萧何果断推荐了曹参。萧何过世之后,曹参接替相位,对萧何任职时的所有政策不做任何改变,全部遵循他所定的法度行事。

    曹参从各地挑选出一些质朴厚道、不善文辞的人,让他们担任丞相属官,将那些只知道追求声誉、苛求文字细节的官吏统统撵走,而他自己则每天饮酒作乐,不理政事。群臣和宾客见此情景,都非常担忧,前来好言相劝。谁知道一到曹参家,曹参就摆上美酒宴请他们。众人无奈,只好跟着一块儿喝。不管谁想说些什么,都被曹参拦住,继续请他们喝酒,直到众人喝醉离去为止。群臣和宾客由始至终,都没能劝谏一句。

    曹参的住处有个后园,紧挨着官吏的住处。官吏们整日在屋里喝酒唱歌,呼叫声不断。曹参的左右手对此非常厌恶,但又无可奈何。有一次,他们特意将曹参请到后园游玩,希望曹参感受一下官吏的放纵情景,以便加以制止。可是没想到,曹参听了后不但没有前去制止他们,反而派人拿酒过来,自己也坐在桌旁跟着痛饮一番,还随着官吏们的大声歌唱,和他们相互呼应,一起玩乐。

    汉惠帝眼看曹参不理政务,心里郁闷,觉得曹参分明是瞧不起他,不禁埋怨起曹参来,并整天坐立不安。有一天,他召来中大夫、曹参之子曹窋,对他说道:“你回家私下问问你父亲:‘高祖刚刚过世,皇上还年轻,您身为丞相,每天饮酒作乐,也不在皇上面前请示报告,依据什么来处理国家大事呢?’千万要记住,不能说是我让你这么问的。”

    曹窋假日休息时回到家中,趁着闲暇的工夫陪父亲曹参聊天。聊得正投机的时候,曹窋趁机将汉惠帝的交代变成自己的意思,以此询问曹参。不料曹参听完立刻变了脸色,勃然大怒地叫人打了曹窋二百大板,指着曹窋鼻子说道:“你这个臭小子太不懂事了,赶紧回宫到皇上那儿侍奉去!少给家里添乱子!国家大事是你这样的小子可以随便议论的吗?”曹窋大感委屈,只得捂着伤势严重的屁股回到皇宫,向惠帝如实做了禀报,惠帝听完非常生气。

    第二天上朝,惠帝在文武百官面前,大声责备曹参:“曹参!昨天你为何惩治曹窋?是我让他问你的,你每天就知道喝酒,也不处理政事,你这个丞相究竟是如何当的!”曹参连忙取下帽子,谢罪道:“陛下请息怒,请陛下仔细考虑一番,陛下和先皇,谁更圣明英武一些呢?”惠帝立刻说道:“我如何能和先帝相比!”曹参接着问:

    “在陛下看来,我和萧何相比,谁更加贤能一些呢?”惠帝说道:“你好像比不过萧何。”曹参听完,戴上帽子,拱手作揖,说道:“陛下说得对。先皇和萧何平定了天下,制定的各种法令都已经很明确了,如今陛下登基,垂衣拱手即可,而我等臣子只需要恪守职责,遵守原有的法度,不要自作聪明、随意更改就行了。陛下以为臣说的可有道理?”惠帝听完,恍然大悟,也就放心下来了。

    曹参出任丞相,有三年之久。曹参去世之后,被谥为懿侯。百姓们歌颂曹参生平事迹时说道:“萧何为相时,制定法令,明确划一;曹参接任后,遵循法度,丝毫无误。正是因为曹参清静无为,不扰百姓,才使得人们过上了安宁平和的生活。”公元前190年,曹参去世。

    建立奇功的卫青

    大将军卫青出生于平阳,为其父郑季与平阳侯曹寿(曹参的曾孙)的仆人卫媪私通所生。在卫青之前,一位卫氏男子曾与卫媪(得名于与她私通的这位卫氏男子)生有一男三女。其中二女儿卫少儿是大将霍去病的母亲,三女儿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郑季和卫媪生有三子,除了卫青外,还有后来的卫步和卫广。

    卫青的遭遇比他的三个兄弟和三个姐姐要悲惨很多,出生后便在曹寿家做仆人。年少的时候,他曾在父亲郑季的家里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他被父亲安排去放羊,而他的兄弟瞧不起他这个私生子,像吆喝奴隶一样使唤他。

    有一次,一个犯人看到了卫青,然后对他说:“从你的面相上来看,你将会成为贵人,能被封侯。”卫青坦然一笑:“我为家奴所生,只渴求不受打骂,您说的这些美事怎么会落在我身上呢?”

    卫青长大成人后,做了平阳公主(汉武帝的姐姐,曹寿的妻子)的骑奴,经常跟随她出行。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春,卫子夫被汉武帝召进宫里,接着便有了身孕。一直未能生下皇子的皇后顿时心生忌妒,于是拘禁了她的弟弟、在建章宫当差的卫青,还想杀掉他,给自己出口恶气。卫青的好友骑郎公孙敖得知后,带了一些壮士把他救走了。

    不久,这件事传到汉武帝的耳朵里,卫青被召见,然后被任命为建章监,另外加了一个侍中的官衔,成为了汉武帝的侍从。接着,整个卫家都受到了丰厚的赏赐。随着卫家的显贵,卫媪的大女儿卫孺嫁给了太仆公孙贺,与卫少儿有过私通的陈掌也沾了光,被汉武帝封赏。当然,公孙敖也变得更加尊贵。当卫子夫有了夫人的身份后,卫青再次受到了提拔,成为了大中大夫。

    汉武帝在位时,汉朝不再与匈奴和亲,而是凭借着积累的丰富财富和强大兵力,攻打匈奴。在与匈奴作战中,汉军多有损伤,然而匈奴侵掠汉朝边境的趋势依旧没有减轻。

    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汉武帝发兵攻打匈奴。当时,卫青为车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各领一万骑兵,分兵出击。结果,只有卫青一军杀敌数百,其他三军均无战绩:公孙敖损伤惨重,只剩三千骑兵;李广被俘,后来只身一人逃回;公孙贺虽然损伤不大,但并无战功。依照汉律,公孙敖、李广二人本该受死,又在汉律的允许下拿钱赎罪,在保住性命的同时被贬为平民。经此一战,卫青名气大增。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春,卫子夫产下一子,随即被册封为皇后。同年秋,汉武帝再次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卫青不负所望,率领三万骑兵杀敌数千。次年匈奴入侵辽西,将军李息奉命经由代郡(今北京市荨县东北)出击,而卫青经由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出击。经此一战,卫青的四万大军占领了河南地区(今河套以南),一直延伸至陇西,俘虏数千匈奴,截获数十万头牲畜,赶走了白羊王和楼烦王。接着,河南地区被汉武帝设为汉朝的朔方郡。卫青因功被封为长平侯,得到了3800户食邑。跟随卫青作战的校尉苏建、张次都因功受封。不仅如此,汉武帝还下诏表彰,详列卫青的功劳,并给他加封了3000户食邑。接着,匈奴进行了反击,连续两年入侵汉地。

    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春,卫青再次奉命出征,又一次满载而归。汉武帝喜出望外,派人将大将军的官印送到军中。大将军卫青顿时威风凛凛,统率前往出征的所有部队。

    班师回朝后,汉武帝不仅封赏了卫青,而且要封赏他的儿子,卫青一番谦虚之后,以三个儿子尚未成年且毫无功劳为由,坚决辞谢,并力荐部将。汉武帝并未忘记封赏其他将领,再加上卫青的举荐,于是护军都尉公孙敖、都尉韩悦、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校尉李朔、将军李沮、将军李息等人都受到了大大小小的封赏。同年秋天,匈奴再次入侵代郡,并且杀了都尉朱英。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春,大将军卫青兵出定襄。当时,合骑侯公孙敖为中将军,太仆公孙贺为左将军,翕侯赵信为前将军,卫尉苏建为右将军,郎中令李广为后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都归卫青节制。此战告捷,斩杀匈奴数千人。

    一个月后,卫青再次兵出定襄,斩杀匈奴一万多人。当时,前将军赵信和右将军苏建会合,加起来一共有三千多名骑兵,不幸遭遇了匈奴主力军队的攻击。激战一天多后,汉军伤亡惨重。前将军赵信以前就是匈奴人,后来投降了汉朝,被封了侯。眼见此次凶多吉少,而敌军又派遣使者前来诱降,于是赵信就带着他的八百多名骑兵归顺了匈奴。当时,右将军苏建这边全军覆灭,他独自逃回。

    大将军卫青和身边参谋人员商讨,应该怎样判决苏建的罪过。有人建议道:“自从大将军出征到现在,还没有杀过副将。现在,苏建打了败仗做了逃兵,大将军可以杀掉他来立威。”有人反对道:“兵法中说,‘一方人数太少,即使拼死力战,也最终会被人数太多的一方打败。’苏建只率领着几千人马,对抗单于几万人马,拼死作战一天多,手下士卒都阵亡了。山穷水尽之际,他都没有投降叛逆,只身逃了回来。假如处死了他,以后一旦有将士打了败仗,肯定不敢再返回营中了,因此苏建不能杀。”

    卫青听完他们的话之后,想了想说道:“我是以皇亲身份供职于军中,根本不用考虑威严。让我杀将立威,和我的意愿不相符。就算我有权力处决有罪的将军,我也不想这么做。我认为,即使身为天子宠臣,在这国境之外,也不能随便诛杀罪臣。我还是将详细情况上报给天子吧,向天子表明我不敢专权,这样不也可以吗?”下官们一致赞成大将军的说法,就将苏建拘了起来,押送到天子巡行会经过的驿站,汉武帝后来赦免了他。卫青班师回到塞内,暂时停止征讨。

    卫青回朝后,得到了汉武帝一千金的赏赐。当时,汉武帝愈加宠爱王夫人,而卫青的姐姐卫皇后卫子夫已经渐渐地失宠了。齐人宁乘规劝卫青道:“您还没有多少功劳,就已经有了万户食邑,您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了侯,这全是天子看在卫皇后的面子上给的。现在,王夫人愈加受宠,但是她的亲戚们都还未享受到富贵。因此,我建议您最好拿出一部分天子的赏赐,前去为王夫人父母祝寿。”卫青听完,遵从了宁乘的建议,花了五百金前去祝寿。汉武帝知道以后非常高兴,愈加看重卫青。宁乘也因此受到重用,汉武帝委任他担任东海郡都尉一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