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可以很艺术-说服他人可以很艺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服别人,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无论是求人办事、驱人做事,还是表明自己的观点、向别人提出建议;无论是辩论、拒绝,还是推销、谈判;无论是批评、忠告,还是交友、求爱,都离不开说服。说服别人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语言之外,还可以体现在事实、行动、气势、暗示、沉默,甚至一些细微的动作上。

    讲出使人完全信服的理由

    美国一家贸易公司的经理设计了一个商标,开会征求各部门的意见。

    经理报告说:“这个商标的主题是旭日,象征希望和光明。同时,这个旭日很像日本的国旗,日本人看了一定会购买我们的产品的。”

    然后他征求各部门的意见。营业主任和广告主任都极力恭维经理构思的高明。最后轮到代理出口部的一位青年职员发表意见,他说:“我不同意这个商标。”开会的人都瞪大了眼睛看着他。

    “怎么,你不喜欢这个设计?”经理吃惊地问他。

    “我不喜欢这个商标。”青年人直率地回答。其实从艺术的观点来说,这位青年人的确是有点讨厌那个红圈圈。但是,他明白,和经理辩论审美观是得不到什么效果的,所以他只是说:“我恐怕它太好了。”

    经理一听,笑了起来,说:“原来是这个原因,只是我不懂它为什么会不太好,你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

    “这个设计的确非常的鲜明和生动,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并且,它与日本的国旗十分相似,无论哪个日本人都会喜欢的。”青年人说。

    “是啊,我的意思正是如此,这我刚才已经说过了。”经理有些不耐烦地说。

    “然而,我们在远东还有一个重要市场,那就是华人社会,包括中国及东南亚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看这个商标,也会想到日本的国旗。尽管日本人喜欢这个商标,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就不一定喜欢,甚至可能产生反感情绪。这就是说,他们不愿意买我们的产品,这不是因小失大了吗?照本公司的营业计划,是要扩大对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及地区贸易的,但用这样一个商标,结果就可能不会达到我们的目的了。”

    “天哪,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点?你的意见对极了,我会马上改变这个标志的,谢谢你。”经理听青年人这么一说,几乎叫了起来。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这位青年也是和其他人一样,只知道逢迎拍马,对经理的决定唯命是从,让旭日做成商标,那么,将来产品销到远东之后,生意肯定非常清淡,存货退回。到那时,即使他们能够意识到是由于商标存在问题,也无可挽回了。况且,那位代理出口部出席那次会议的青年也不能推卸责任。要向一位有权威的人表示反对意见或拒绝,你必须要有充分的理由,更要说得使他完全信服。

    并且,光有充分的理由还是不行的,还要讲究技巧的运用。在上例中,青年人在指出商标不好时,说的第一个理由是“我恐怕它太好了”,就这一句话,就满足了经理的自尊心,让他有耐心听自己把话讲下去。

    在此基础上,青年人又讲出了合理的理由,使经理在接受自己的建议的同时,又不觉得难看,真不愧是一个绝妙的技巧。

    示弱以激起对方的恻隐之心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宦官专权的事例屡见不鲜。汉元帝时,宠信宦官石显,封他为中书令,朝政大小事务由他裁决。而石显精于算计,他时刻担心着周围的人向皇帝说自己的坏话,对自己不利,于是想方设法向皇帝表示他的忠诚,说服皇上相信他是无辜的。

    一次,石显被派往各宫去办事。他觉得这是一个检验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大好时机,于是向皇帝奏请说,他担心事情办完之后时间太晚,未央宫宫门被关闭而进不来,请求皇上下诏,让门卫给他留门。皇帝当即给各宫门卫下达了口谕。

    办完事后,石显故意拖延时间,在各宫尽量逗留,直到半夜才回来。后来,果然有人上书告发石显,说他矫托旁诏擅自开启宫门。

    皇帝看后,笑着把那封揭发信给石显看。石显流着泪,显出一副无辜的样子说:“陛下明鉴,您非常信任我,经常让我去各宫办事,于是不免有人嫉妒我,总想抓住一些机会陷害我。这样的揭发信不会只有一封,以后可能还会有。对于这种捕风捉影的话,只有靠圣明的皇上您洞察了。微臣出身寒门,确实不能以区区一身让大家都满意,不能禁受住天下之怨。我愿意辞去现在的官职,接受后宫洒扫除垢的差遣,以表明我对陛下的忠诚之心,死而无恨。只希望陛下能相信我。”

    元帝觉得他语出于情,于是被感动蒙蔽了,相信了他,不但不让他辞官,反而多次慰劳勉励,让他好好干,给他比以往更多的恩赐。从此以后,石显更加荣耀起来了。

    在这里,石显就是因为巧妙地扮演了一个弱者,激起了汉元帝的恻隐之心,从而达到了让皇上相信自己的目的。

    其实,在生活中,很多人就是运用这种方式,博得对方的同情,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比如,小孩子如果想要得到什么东西时,就会以哭泣,或者故意装作痛苦和无助的样子,来博取大人的同情;而乞丐则总是穿得破破烂烂的样子,让人一看就觉得可怜;甚至,当老板要开出员工时,也会向对方诉诉苦,让对方知道自己这样做是迫不得已的,从而减轻对方的心里的不满。

    同情心是人的天性,如果你想说服比较强大的对手,不妨采用争取同情心的技巧,以弱克强,从而达到说服的目的。

    用“我们”等字眼形成共同意识

    古今中外,有很多有名的演说家,他们在演说时往往能够与听众打成一片,造成一种“一振臂而应者万千”的场面。他们都能够营造一种气氛,使听众在这种气氛中轻而易举地接受自己的观点。

    他们之所以能够在演说中牢牢地抓住听众的心,是因为他们使用的言词和他们演讲时的态度,能够很好地引起听众的共同意识。那些比较明智的演说家在演讲时,往往不会说“我”、“我的”之类主观性比较强的字眼,而经常使用的是“我们”、“我们的”、“我们大家”等可以将听众和自己拉近的字眼。这样,就可以使自己演讲的内容与听众息息相关,只需简单的几句,就可以拉拢听众的心,使每个人都有“真是这样”的感觉。

    现在,这种方法被西方政治家们普遍运用。他们为了赢得尽可能多的支持,就得卖力演讲,通过演讲拉拢人心。因此,在争取选民的演讲中,他们就会更多地使用“我们”、“我们大家”之类的能把自己跟选民拉得更近的字眼。比如,他们会说:“我们要尽早将牛肉自由化,使大家都能够吃到廉价的牛肉。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行使我们的共同权力。”这样的话很能煽动人心,很容易让听众产生一种同甘共苦的感觉。其实,听众们心里明白,即使这些政治家使用的是“我们”,他们的最终目的还是为自己谋福利,但他们还是甘心情愿地被蒙蔽。

    心理学家指出,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自我意识”,因此,每个人都不希望被人指使。如果对方意识到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非常强烈,本能地与你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也很难打动他的心。相反,他会认为你所作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利益着想,甚至会对你的人品产生怀疑。

    此时,如果你不失时机地多说几个“我们”、“我们的”,就会立刻使对方觉得你们的利益一致,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跟你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于是,原本坚硬的防御堡垒,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动地消除。对于那些自我意识很强的人,尤其要使用这种方式。

    在男女的交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不可使用“我”、“你”,而要说“我们俩”,或者说“咱俩”。这样,就可以使对方觉得有些事情只有他和你可以分享,从而增进了你们之间的亲密感,并且会让对方产生你我一体的共同意识。

    总之,自我意识存在于每个人的头脑之中。因此,当你试图说服对方时,一定要使用“我们”、“我们大家”之类的字眼,让对方的自我意识与你的自我意识合二为一,形成共同意识。这样,对方才会相信你所说的话是从你们的共同利益出发的,也才会接受你的观点。

    提高对方的重要性以示尊重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重要的,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有的人看不到自己的重要性,有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重要性。

    战国时,有一次,齐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到野外打猎。魏惠王问:“齐国有宝贝吗?”

    齐威王答道:“没有。”

    魏惠王听后,得意地说:“我的国家虽小,尚且有直径一寸大的珍珠,发出的光能照车前车后十二辆车,这样的珠子共有十颗,难道凭齐国如此大国,竟没有宝贝?”

    齐威王一听,别有意味地回答道:“我确定宝贝的标准,与大王您很不相同。我有个大臣叫檀,派他守南城,楚国人就不敢来犯,泅水流域的十二个诸侯都来朝拜我国。我有个大臣叫盼子,派他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东来黄河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对着徐州的北门祭把求福,赵国人对着徐州的西门祭把求福,迁移而求从属齐国的有七千多户。我有个大臣叫种首,派他警备盗贼,做到了道不拾遗。这四个大臣,他们的光辉将光照千里,岂止十二辆车呢?”

    齐威王这段话,既是对魏惠王有力的回答,使他羞愧难言,同时,更是对自己臣下的高度赞扬。

    正是通过诸如此类巧妙得当的赞扬,齐威王在笼络人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使一大批诸如田忌、孙膑等杰出的人才,心甘情愿地为其效劳。于是,齐国大治,出现了“坐朝廷之上,四国朝之”的局面。

    一个公司里的小职员,上班迟到早退是常事。主任多次找他面谈,诚心诚意地希望他能改掉这种散漫的作风。他当时答应的好好的,可一切照旧。主任也试着用批评和罚款的方式逼他改变,但效果很不理想。

    后来,主任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并决定试一试。主任当着全公司员工的面,任命他为小组组长,负责班组的工作安排以及每日考勤。这个职员起初也不肯干,以为主任是在讽刺自己。但是,主任却是认真的,并且是诚心诚意的。因此,他就硬着头皮接下了这个任务,别人也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想看看这个人到底能把这个组带成什么样。

    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个职员自从做了组长之后,不仅处理好组内的日常事务,还改掉了以前的坏习惯,上班不再迟到,下班也不再提前开溜。并且,在公司一年一度的评选中,这个职员被评为最优秀的组长。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是因为当上小组长之后,此人知道了自己的重要性,从而自觉注意自己的影响。这种思想的转变,促使他改变作风,不再迟到,也不再早退,还成了优秀组长。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当一个人感到别人对自己是尊重和友好的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感动,也会尊重对方,重视别人的意见。

    美国玛丽·凯化妆公司创办人兼董事长玛丽·凯,在谈到自己说服员工的方式时说:“当我看见某个人,我就会想到对方内心的想法:我是最重要的,你能看到吗?因此,我就立即顺应这个信号,而每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发生。”

    因此,在对人进行说服时,一定要充分重视对方,并明白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这种想法。这样,就可以使对方在接受你的尊重的同时,很自然地接受你的建议。

    以同病相怜的方式拉近距离

    有一位中学教师,工作认真积极,待人真诚,关心学生,因此,深受同事和学生们的喜欢。更可贵的是,这位老师非常善于做思想工作,在说服学生方面很有一套策略。

    在他的班上,有一个很聪明的男同学,升初中时,他的成绩在全班名列第三。可是在期末考试中,他却落到了第27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这位同学退步的原因。后来,在一次家长访谈中,他了解到了这位学生退步的原因。

    原来,这个学生有尿床的毛病,为这事他觉得很羞愧,再加上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当,从而给他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最终影响到了学习成绩。

    这个问题很棘手,如果只是劝说,会让这位学生更难堪,心理压力更重。但如果放手不管,让这位学生自己消化,可能会就此将他耽误了。这位老师想了很长时间,并翻阅了很多心理方面的书籍,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放学后,这位老师把学生带到了学校的小树林里,那里很安静,特别是放学后,很少有人经过。老师先跟他扯了一些班里的杂事以及他父母的工作之后,问道:“我听你父母说你会尿床,这是真的吗?”

    听到这句话,学生的脸一下子就红了,头也垂得低低的。老师微笑着看着他,并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的。专家们说了,十几岁的少年儿童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

    见学生仍一声不吭,老师继续说:“并且,老师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也尿过床。”说完,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真的?”学生抬起了头,很惊奇地望着老师问道。

    “怎么不是,而且一连延续到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

    “哎呀,我也是这样。”学生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接着,师生俩你一言我一语,扯开了“尿经”,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此时,他们已没有师生之别,就好像是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

    “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学生突然问老师。

    “我啊,到了15岁就自然不尿床了。”老师装着是在回忆,慢慢地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

    学生掰着手指,认真地算了算说:“我今年13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

    “那当然!”老师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发育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好了,因此,你不必为这件事烦恼。”

    当他们从小树林走出来的时候,学生已完全没有了压力,不住地说笑。

    后来,在家长、老师的默契配合,那位学生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摆脱了困境,学习也大有长进。

    在这个例子中,老师以“同病相怜”为突破口,拉近学生跟自己的距离,然后,再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劝说,最终使其接受自己的意见,解除了心理压力。

    因此,平时当我们碰到一些比较尴尬的事情时,不妨也运用这种办法,先消除对方的难堪心理,然后再进行说服。

    用真诚体谅的话语让对方反省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是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它告诉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更多的宽恕别人的错误。然而,在生活中,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是非常少的。

    人都有利己心理,一旦自身有了过失,总要千方百计为自己寻找借口,但是,当对方犯了错误时,自己立刻就变成了一个公正严明的法官,嫉恶如仇起来。其实,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我们何必对别人太苛刻呢?

    有一个女出租车司机,在把一名男青年送到指定的地点后,对方突然掏出尖刀,威胁她把身上的钱全掏出来。这时,女司机没有慌张,她冷静地把当天的300元收入递给对方,还关切地说道:“今天就挣了这些,要不我把零钱也给你吧?”说着,又将口袋里的20元零钱也递给了青年。

    那个抢劫犯见女司机如此镇定,如此自然,不禁发愣了。听到女司机提出再送他一程的建议时,他没有反对。

    当车上的气氛缓和后,女司机便用忧伤的语调,说起了自己的过去:“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家原先也很困难,父母常年有病,我和弟弟经常遭受别人白眼。一次,弟弟在珠宝店偷了一个有钱人的提包,在对方的追赶下,跑经十字路口时,不幸滑倒,被一辆大货车碾了过去……我不认为弟弟是个坏人。后来我学驾驶,又借钱买了这辆车。我不信自己就应该受别人冷落。只要自己瞧得起自己,别人的态度不用去计较。”听着这些话,青年一言不发。

    女司机忍住了泪水,接着说道:“但我不能原谅弟弟的是,他有什么想法从不跟我说,不然他也不会……他的死真不值得。”女司机呜咽了起来,再也说不下去了。

    “停车,快停车。”男青年突然大叫。

    当车停到道边时,男青年把那320元钱恭恭敬敬地放在女司机旁边的座位上,同时低声说道:“大姐,谢谢您。”说完后,他推门下车,头也不回地走了。

    听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被女司机的坦然和宽容所震撼。是的,世界上没有天生的恶人,没有谁来到人世是以威胁他人为目的。只不过大多数人能够冷静面对自己的先天“劣势”,并决心凭自己的力量去改变,而有极少数人却产生错觉,将一切不幸归咎到外界,以至犯下错误。

    从女司机的话语中,青年人体会到了对方对他人格的尊重,以及对他失足的惋惜。于是,男青年放下了本不属于自己的钱,既表达了对女司机的尊重,也捡回了自己的尊严。

    用简单有趣的小事譬喻大道理

    有些事是说不清楚的,特别是一些深奥的、严肃的问题,如果只就事论事的话,只会让对方感到厌倦。比如,当你试图向孩子讲述人生的真谛时,如果你只说人生如何玄妙,如何深不可测,不仅让孩子听得云里雾里,搞不清东南西北,还会让你自己也掉入迷团,不知所云。此时,不妨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小试验,让孩子在嬉笑玩闹中,很轻松地接受你的“布道”。

    有位著名的画家,至今仍记着自己小时候的一件小事,他经常说,是那件事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从那件小事中,他悟出了人生的一个大哲学。

    这位画家在读中学时,非常贪玩。有一次,他因为连续多次旷课,被学校给予严厉的处分,并通知了他的父亲。这位父亲得知此事后,没有责骂他。

    晚饭后,父亲找来一个塑料小漏斗和一捧玉米种子。画家很迷惑,不知父亲到底要怎样惩罚自己。这时,父亲开口了:“来,咱们一起做一个有趣的试验。”父亲让他把双手放在下面接着,自己捡起一粒种子投入漏斗中,很自然地,种子顺着漏斗那细小的缝隙,滑到了他的手里。就这样,父亲连续投了十几次,他的手里也就有了十几粒种子。

    正当他觉得好玩时,父亲改变了策略,不再一粒一粒地投,而是捧起一大捧玉米种子,一齐投入漏斗里。那个狭小的缝隙被玉米粒挤住了,竟一粒也掉不下来。

    这时,父亲放下漏斗,意味深长地说:“这个漏斗就代表着你,假如你每天都能做好一件事,那么,每天你都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可是,当你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挤到一起来做,反而连一件事情都做不好,也就是连一粒种子也收获不到。”

    听完父亲的解释,画家恍然大悟,羞愧地低下了头。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了三十多年,但父亲的话仍时时回响在画家的耳边:每天做好一件事,每天就会有一粒种子的收获和快乐!

    在这个故事里,这位父亲用这件小事向儿子传授了人生的一个大道理:人生是一个缓慢积累的过程,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走好这条路。懒于职守,或者操之过急,都很难达到人生的辉煌之顶。即便达到了,也是不光彩的。

    试想,如果父亲一开始就讲述这样的道理,什么人生是个缓慢的过程,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等等之类的话,会让孩子很迷茫,不知道什么叫一步一个脚印,更不知道何谓操之过急。这样,父亲即便讲上半天,孩子也未必明白一句,并且,由于孩子听不懂,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越听越烦,越烦越不想听,更别说接受了。

    因此,在跟别人讲道理时,千万不要说空话,这样非但不会达到目标,反而会引起对方的反感。相反,巧妙利用一些有趣的、简单的小事情来打比方,反而会让对方很好地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这样,会让你的说服很到位,甚至使对方刻骨铭心。

    直言相劝不如委婉示范

    千人千面,人人都有不同的性格和脾气。有的人注意细节,做什么事都有个讲究;有的人则不拘小节,许多方面都随随便便。在劝说一个人的时候,稍不留心,就会伤害大家的感情。因此,与其直言相劝,不如委婉示范,以身作则,让对方明白有些事怎样做更好。就是用自己或自家人的行为做个样子给他看看,表示自己赞成什么、厌恶什么。

    邻居阿荣常向阿云借小东西,比如筷子、碗盏、针线或螺丝刀什么的,有的能够及时归还,有的会拖上好长时间才还,而有的,索性就不还了。阿云也知道阿荣不是故意的,只是粗心大意,不记得这些小事了。

    一次,家来了客人,阿云故意叫孩子去借几双筷子。用完后,又马上叫孩子送过去,并教孩子说:“妈妈说,借了别人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归还。”又有一次,阿云向阿荣借了一支圆珠笔,用完后自己亲自送了过去,对她说:“我这人记性差,不知道有没有东西借了没还的,特别是小东西,很容易忘记的。”一听此话,阿荣顿时有点尴尬,马上在屋子里找了起来,找到了两三件小东西,让阿云带回去。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阿云直接去讨要,会使双方都很尴尬,毕竟只是一点小东西,况且对方也不是故意的。而用自己的行为为对方做出示范,就会避免这种尴尬,使对方在接受你的建议的同时,还会对你心生感激。

    这种以身示范的委婉劝说法也特别适于那些辈分高、资格老,或者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这样做既可让对方明白你不大赞赏他的行为习惯或态度、作风,又不伤尊严和感情。

    老金是小吴的邻居,也是同一单位里的工会主席,而且,技术上也有一手,待人也热情诚恳。但是,他在生活上却比较马虎,不讲仪态。夏天,他常光着膀子走家串户。小吴是个有知识的女性,她很不习惯老金的这种行为。

    一个双休日,老金邀小吴的丈夫去另一个同事家下棋。小吴对丈夫说:“穿上衬衫,换双凉鞋,到别人家去总得有个样子。”这一讲,老金马上有所觉察,他说:“等一下,我也去穿件衬衫,换双鞋。”

    小吴赶忙笑着说道:“金师傅,您这个人很热情、很随和,可我觉得在穿着上太不讲究了,有时让人受不了。”待老金穿好衣衫返回,小吴赞扬道:“金师傅,这一身多神气啊!”说得金师傅舒服极了。以后,他渐渐改变了原先不讲仪态的习惯。

    事先划好范围让对方从中选择

    说服别人一般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名正言顺地屈服。因此一定要把握好说服人的技巧。找准了杠杆和支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霞的父亲近来食欲不振,气色也不大好。小霞夫妇很是担忧,几次要带老人去医院检查,可老人就是不愿去,既怕花钱,又怕查出什么大毛病来,自己一下子接受不了。

    小霞觉得这样不行,一定得想个办法,让老人去检查。

    一天吃过早饭,小霞冷不丁地问老人:“爸爸,今天我休息,要带您去检查身体。您说是去同仁医院好,还是去协和医院好呢?”

    没等父亲接话,小霞赶紧补充说:“都说同仁医院设备好,门诊上又都是女大夫,对病人态度很和气。您说吧,咱们到底去哪家医院呢?”

    “听你这么说,咱们还是去同仁医院吧。”一向怕看病的老人,这一次,竟爽快地顺从了儿子的决定,答应去医院就诊。

    在这个例子中,小霞事先划好了范围,让父亲在其中选择。这样,父亲就会有似曾答应的感觉,认为自己的任务只是从两家医院中选出一家,而不必对去与不去作出选择。

    采用这种避实就虚的战术,可以转移对方的注意,使对方产生错觉,以为“要不要做”的问题已不存在,要解决的只是“怎样去做”的问题了。一旦对方选择了你所提供的方案中的一项,那么就可以趁热打铁,顺水推舟,使你的希望变成他的行动。恰当地运用这种说服手段,往往能省去许多口舌之劳,并且能够很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向一个毫无准备的人突然发问:“请问今天是几号?”他或许能够准确无误地答出日期,比如说19号。但如果改问:“今天是8号还是18号?”他就很可能做出发问者所预期的回答:“好像是18号”,或者,“好像是8号”。

    这个实验显示:如果故意绕开大前提,缩小选择范围,用具体的选项“逼迫”对方,使之产生“二者必居其一”的错觉,这时他们会产生就算做出错误的选择也不得不选的心理。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错误前提暗示”。

    当然,任何一种技巧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此,在使用这种方式时一定要小心,如果对方对于那件事深恶痛绝,毫无商量的余地,那么,最好不要用这种方式,否则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诱导对方按你希望的方式去做

    有时候,当我们试图使对方接受我们的建议,从事我们所希望的事情时,与其苦口婆心地劝说,不如从侧面来一个诱导。在诱导中,一旦对方对这件事产生兴趣,他就会满心欢喜地照着你所希望的方式去做。

    美国《纽约日报》总编辑雷特身边需要一位精明干练的助理,他将目光瞄准了年轻的约翰·海。雷特想让约翰帮助自己成名,帮助《纽约日报》成为美国最大的报纸。而在当时,约翰刚从西班牙马德里卸除外交官职务,准备回到家乡伊利诺州,从事律师行业。

    一天,雷特请约翰到联盟俱乐部吃饭。吃完饭,他提议请约翰到报社去玩玩。

    到了报社后,雷特从许多电讯中间,找到了一条最重要的消息。当时,恰巧负责国外新闻的编辑有事离职了,于是,他对约翰说:“请坐下来,帮忙为明天的报纸写一段关于这则消息的社论吧。”在这种情况下,约翰自然不好拒绝,于是,提起笔来就写。

    这篇社论写得非常棒,雷特看后,赞不绝口。于是,他请约翰再帮忙顶缺一星期、一个月,就这样,最后干脆让他担任这一职务。而约翰,也在不知不觉中就放弃了回家乡做律师的计划,留在纽约做起了新闻记者。

    在整个过程中,雷特对约翰所做的都是诱导工作。比如,以编辑不在为理由,让他写出第一篇社论。然后,又以请他帮忙顶缺为由,让他在那里工作了一星期、一个月。在这个过程中,约翰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忘记了自己最初的决定,并愿意留下来从事这份工作。至此,雷特的诱导大获成功。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条求人办事儿的规律,那就是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但是,运用这一策略说服别人的前提是,要让对方对你所求之事感到兴趣。否则,你是不可能成功的。

    诱导别人去做事,你得先让他先获得一点小胜利,让他有一种强烈的求胜欲望。只有这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会被激发起来,才会愿意并能够更加勤奋地工作,并最终能达到你所期待的目标。

    曲意服从给对方以思考的机会

    被人冤枉时,很多人会据理力争,誓死为自己讨个说法。这种精神是可嘉的,但策略却是不可取的。

    现实生活是很复杂的,有时据理力争,只会让事情更加混乱,结果吃亏的还是自己。因此,我们应该学会用以退为进的方式,从侧面对掌握着事态的发展方向的人进行说服,让对方通过思考了解事情的真相。

    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厨官就是因为运用了这种以退为进的战术,对晋文公进行说服,才得以免除死罪。

    一次,晋文公在用餐时,厨官让人献上的烤肉缠了根头发。文公大怒,把厨官叫来责骂道:“烤肉上怎么缠着根头发?你是存心要害我吗?”

    厨官慌忙下拜,沉痛地说道:“小臣该死,小臣有死罪三条,愿为我王分析:小臣找来磨刀石磨刀,把刀磨得像宝剑那样锋利,一切肉就断了,可是缠在肉上的头发却没有断,此为罪状一;拿木棍穿肉,却没有发现肉块上缠着头发,此为罪状二;用烧得通红的炭火烤肉,肉都烤熟了,头发却没有烧焦,此为罪状三。小臣有此三罪,不敢苟活,愿听我王发落。”

    晋文公想了想,觉得事情的确很蹊跷,就吩咐侍臣去调查,看有没有人想诬陷厨官。结果查明,一个与厨官有过节的侍臣在传菜时,故意在烤肉上缠了根头发,想借文公之手除去厨官。于是,文公将此人处死,赦厨官无罪。

    在这个故事里,如果厨官正面辩解,一口咬定头发不是自己放的,可能会使晋文公火上浇油,怒气更盛而获死罪。厨官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正话反说,对文公进行说服,从而使自己获得了清白。

    厨官先装着认罪,供出了自己的三条罪状。其实,他认罪的过程,就是澄清事实为自己辩解、说服文公赦免自己的过程:切肉的刀如此锋利,肉都切碎了,缠在上边的头发能不碎吗?用木棍将肉一块一块串起来,肯定能看到肉上的头发;第三条更荒唐,用木炭烤肉,肉都熟了,头发能不烧焦吗?这三条明显与事实不符。

    这样,厨官曲意说服不仅证明了自己无罪,同时也提醒了晋文公,是否有人想栽赃陷害?厨官的辩解顺了晋文公的意思,使其平息了怒火,同时,也揭露了事情的真相。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都认为“有理走遍天下”、“有理不在高地”,事实上,这些想法有时是行不通的。自己知道自己有理是没用的,关键是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说服别人,让别人也接受你的理,这才算真本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