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怀仁堂-萧华上将的情感诗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陈赓恶作剧:“我是你爸爸!”

    萧华有话难出口,请来罗荣桓……

    毛泽东发电报,要萧华等恋人。

    萧华率部跨海,王新兰一路同行,冰天雪地伉俪情深。

    《长征组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记忆里,萧华将军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这位14岁就参军入党的将军,曾经是少共国际师的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的司令员兼政委——赫赫有名的“娃娃司令”,转战冀鲁边和鲁西,一手安排长征中的彝海结盟。解放战争时期又受命率部进军东北,驰骋辽东南满。新中国成立后又出任空军政委,总干部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主任。他能文能武,堪称全才,一曲《长征组歌》令世人倾倒……

    知道这位叱咤风云的将军的赫赫功名也许并不难,人们却很难看到他的情感世界。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认识了萧华上将的夫人王新兰,从而对将军的情感世界有了一些了解。

    事情的起因是我们编辑的《共和国将帅之路》中收到了一篇稿子,写到当年的七道江会议,莫文骅、王新兰等同志看了认为不符合历史真实。

    王新兰同志对我们说:历史就是要实事求是,中央派萧华同志到东北,克服了多少困难?

    在七道江会议上,领导同志先是一致同意先撤出南满,后来又经过反复权衡决定在那里坚持。根本不像有人说的那样,某某一直是坚持的,某某是不坚持的。”

    谈话中我们从王新兰的眼里看出了她对将军的一往情深,她不能容许有人对将军的形象有任何的歪曲。

    这里,我们选取了能展现萧华将军感情世界的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陈赓恶作剧:“我是你爸爸!”

    他们的相识很有传奇色彩。

    “如果不是到延安学习,也绝不会认识萧华。”70多年后王新兰回忆道,“也和陈赓大将有很大的关系。”

    那是1937年的时候,中华民族正处在内忧外患之中。西安事变后,使国民党和共产党坐在谈判桌上。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是要国共合作吗,国民党派人来视察,红军的演出队就要给他们演节目。

    那次演出,王新兰很引人注目,她既是报幕员,又是主要演员。

    演出当然是成功的。结束后,他们正在卸妆,只见一个身着国民党军装的人走上台来,一把抓住了王新兰的胳膊,说:“你认不认识我?”

    王新兰吓了一跳,说:“我不认识你!你是……”

    “我是你爸爸!”

    “胡说八道!”王新兰气坏了,哪有这样的人,冒充人家的爸爸。我怎么会有国民党的爸爸!

    “还不快跟我回家!”来人又拉起了她的衣袖,“走,快跟我走!”

    王新兰急忙喊他们队长:“队长,你看这个人真不讲理!”

    队长只是笑,不说话,王新兰急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说:“队长,你管不管!”

    队长还是笑。

    “队长,你怎么还笑?”

    看她真的哭了,人们却大笑起来。

    队长说:“新兰,看把你吓的,这是咱们红军师长陈赓,他逗着你玩呢!”

    王新兰一时还不敢相信,看着陈赓的帽子直发愣。心里说,这个师长怎么这样啊?

    ……

    几个月后,他们再次见面了。

    当时在红四方面军四军宣传队的王新兰和她的两个同伴,被派到延安去学习,途中她们要在荥阳的红军总部换介绍信。

    就在这个时候,老天出来“帮忙”了——一连三天的大暴雨,把通往延安的公路冲坏了,她们只能在这里等候公路修通。

    荥阳也就是个百十来户人口的村子,村子里住满了穿灰衣服的红军,但清一色都是男的。突然来了三个女红军,就像平静的湖水里扔进了三块石头,马上荡起了涟漪。

    这三个姑娘又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浑身上下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她们走到哪里,歌声就出现在哪里,招惹的那些男兵纷纷回头驻足。

    一天傍晚,她们又出现在村口的草地上,一个吹口琴,另外两个跳起了“马刀舞”。

    歌声吸引了到村边散步的一些红军将领。他们停下来观看,还有的人按照节奏拍起了手。

    一曲跳完,忽听有人大叫一声:“王新兰!”

    王新兰吓了一跳,是谁?这里有谁认识我?

    仔细一看,王新兰认出了是鼻子上架了一副眼镜的陈赓。

    “哎呀,是陈师长!”

    “不错,你还记得我!”

    “忘记了谁也忘记不了你!”

    四五个月前的玩笑,陈赓着实把王新兰吓了一大跳。可以说从那天起,她就记住这个爱开玩笑的师长。

    这天,陈赓没有再和王新兰开玩笑,而是挺认真地对她说:“小王,你认识吗,这里可都是我们的红军将领,我来给你介绍一下。这一个是杨勇,这一个是李天佑,这一个是我们最年轻的师政委萧华……”

    “那天我也没有认出谁是谁来,那么多的人。”回忆当时的情景王新兰记忆犹新。

    陈赓说:“你们的歌子唱得好,给我们唱一个吧!”

    王新兰落落大方地问:“唱什么呢?”

    “就来个《大刀进行曲》吧!”

    三个女兵边唱边表演,来了更多的人观看,人们纷纷为她们鼓掌,还有人跟着唱了起来。

    萧华一眼就看上了这个能歌善舞的小姑娘,他静静地观察着,很想知道她的一些情况。

    第一天碰上了,第二天碰上了,连续三天见面,他们就熟悉了。一天,萧华又碰上了王新兰,见她正在吹口琴,就说:“你的口琴借我用一下好不好?”

    王新兰说:“哎呀,你这个同志,口琴有借的吗?”

    “那有什么关系,你怕我有传染病?”

    “那倒不怕,但你借我的东西,要有个条件?”

    “你说吧。要什么条件?”

    “把你过去的故事给我们说一段。”

    “这还不好说……”

    于是萧华讲起了他们在兴国的故事,讲起了在少共国际师的事情,讲起了长征的经历,他讲得很有感染力,王新兰听得津津有味……她觉得这个小师政委很有意思,萧华也觉得这个小姑娘很可爱……萧华有话难出口,请来罗荣桓……路很快修通了,王新兰就要走了。那天,她被请到了罗荣桓的办公室。

    来人说:罗主任要找你谈话。王新兰讲:我不认识罗主任,他找我谈什么话呢?

    罗荣桓看起来可比萧华老了许多。他很客气地问王新兰:“你是什么地方人啊?家里都有些什么人啊?”

    王新兰一一作了回答,她觉得这位主任很可亲可信的了。

    “今天我找你来,有一个重要事情要和你说,你喜欢萧华吗?”

    王新兰还没有闹清是怎么一回事,顺口就说:“喜欢!”

    “喜欢就好!”罗荣桓停顿了一下,“你爱他吗?”

    王新兰愣了,罗主任怎么问这样的问题,再说什么叫爱,她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能说得清楚吗?

    见她不说话,罗主任又说:“萧华可是说他很爱你的呀!”

    “罗主任,不……”说到这里王新兰卡了壳。

    “这么说你不爱他,他是剃头的担子一头热啦?”

    “不……”

    “怎么又不是?”罗荣桓说,“爱情这东西可来不得半点勉强,也开不得玩笑。爱就是爱,不爱就是不爱。如果你一点也不爱萧华的话,我就去告诉他,让他早死了这条心。”

    王新兰更不知如何是好了,只是说,“我觉得他很好,可不知道那叫不叫爱……”

    她从来没有说过爱这个字,一经说出口,自己觉得特别害羞,特别不好意思。

    罗荣桓拍拍她的头说:“如果你觉得他不错,他也觉得你可爱,你们两个就好好谈谈嘛。”

    “罗主任,我没有往那方面想……”

    “你不是觉得他很好吗!如果你们两个要好,到了延安,可不能再找别的男朋友了,延安可是男的多,女的少啊!”

    “嗯。”王新兰答应着。

    “你学习结束了,我们前方允许有女同志的时候,你一定要到我们一一五师来工作。”

    “这好说。”王新兰回答得很痛快。

    见王新兰这么说,罗荣桓高兴了,喊道:“通信员,今天给加两个菜,我要请请这个小同志!”

    说罢,他就出门了。随后进来的却是萧华。

    萧华不好意思地把帽子往后推推,问:“罗主任和你说了些什么?”

    王新兰反问他一句:“你都和罗主任说了些什么?”

    两个人谁都不说话了,还是萧华打破了沉默:“我不好意思说,几次想说,说不出口,只好找罗主任……”

    “你叫我怎么回答……”

    萧华说:“不管怎么样,我这一辈子就等你了,你到了延安要好好学习,学完后就到我们一一五师工作。”

    “到一一五师是没有问题的。我一定好好学习。”

    ……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只要有时间就在一起谈话。谈他们的过去,也憧憬未来。

    萧华毕竟大几岁,他和王新兰一起商量学习完后怎么发展。

    “你要想搞文艺,就要上鲁艺;如果实际一点也可以搞医,部队很需要搞医的。”

    王新兰说:“还可以搞通信,搞无线电。”

    萧华说:“对,这也是很需要的,就看你个人的兴趣了。”

    要分手了,萧华写了几封信,交给王新兰,说:“你去抗大,拿这封信去找罗瑞卿,他是教育长;拿这一封信去找刘亚楼,他们都是我的好朋友,他们都会很好地照顾你的。”

    毛泽东发电报,要萧华等恋人

    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萧华和王新兰的婚事,说浪漫真叫浪漫,说平淡也真平淡。

    王新兰在延安抗大学习了一段时间,又转到军委通信学校学习,不久,就以优异的成绩结束学习,到军委三局当了报务员。

    有一天,她和同伴们在延河边散步,碰到了毛主席。有人对毛主席说:这个就是萧华的女朋友。

    毛主席招手把王新兰叫了过来,问:“你就是萧华的女朋友?你知道萧华在什么地方吗?”

    “不知道啊!”王新兰一副天真的样子。

    “他正在东边敌后呢!”毛泽东说,“知道东边是什么地方吗?过了山西是河北、山东,再向东就到渤海了。中国和日本就隔着渤海,过了海就是日本。从那里坐一条船就可以到日本了。你现在要是不去找萧华,将来他打到日本去了,日本的漂亮姑娘可多呀,你去晚了,日本的漂亮姑娘就把你的萧华给抢跑了!”

    “抢走就抢走吧!”王新兰也和主席开起了玩笑,“我才不稀罕他呢!”

    这时候毛主席像是想起了什么,说:“按照原定计划萧华现在还应该在山西八路军总部。这样吧,今晚我给他发个电报,叫他在总部等你几天,我们想办法把你送到他那里,你说好不好?”

    “太好……”说了一半,王新兰觉得不好意思,改口说:“我服从组织决定。”

    ……

    那一夜,王新兰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总是出现萧华的影子,马上就能见到心上的人了,她怎么能睡得着?

    第二天,毛泽东派人送来一份电报。告诉她,主席给萧华发了电报,萧华正式回了电报。

    萧华打给主席的电报是这样写的:

    主席,来电尽悉,国难时期,一切以民族和党的利益为重,个人问题,无须顾虑。

    萧华

    看到这份电报王新兰是又喜又急,喜的是终于又有了萧华的消息,他们分手后只是在平型关大捷后收到过他的一封信,以后就没有了信息。急的是他那里情况紧急,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1938年的冬天,敌机轰炸延安,中央决定紧急疏散,到敌后去的立即出发。

    这时,王新兰才跟着王树声等同志前往山东。

    从延安到冀鲁边,实际距离也不过千里,但王新兰怎么也想不到,这点路要走整整一年的时间。出发的那一天是1938年的11月21日,赶到挺进纵队司令部所在地后姜家,已是1939年的11月21日了。

    得到王新兰出发的消息,萧华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尽管战事繁忙,他总要抽空到电台看一看。

    说来也是很有意思的事情,王新兰在延安学到的发报技术,成了他们联络的唯一手段。空中的无线电波,成了他们之间的红线。

    有点无线电知识的人都知道,每个人发报的手法是不同的,王新兰发报的声音特别好听,人们戏称其为“百灵鸟”。只要到一个部队,她总要上机发报,只要她一上机,萧华那里电台的台长就会告诉司令员“百灵鸟”出现了。

    王新兰在路上几经波折,萧华的心总是悬着。有一次一个多星期不见王新兰发报的声音,萧华总是虎着脸走来走去,直到电台台长跑来报告……好事多磨,师部告诉萧华,王新兰跟领弹药的团过来了!萧华这才松了一口气。

    终于要见面了,萧华却不能迎接她——刚刚和日本人打了一场恶仗,他要去看望部队。只能安排书记员小杨在村里等王新兰的到来。

    王新兰等到下半夜,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

    “新兰!新兰!”这急促的叫声,既熟悉又陌生。是他来了!

    等他走进屋子,王新兰调皮地举手敬礼,说:“报告司令员,无线电报务员王新兰前来报到!”

    萧华激动万分,他没有想到王新兰会用这样的语言和他见面。他冲上去把王新兰揽在了怀里,说:“兰,你长大了……”

    第二天,挺进纵队的政治部主任符竹庭同志专程跑到后姜家来看王新兰——他们是老熟人了,在红四方面军时他们在一起工作过。

    一见面萧华就问:“符主任,我们结婚还得写个报告吧?”

    “毛主席都同意了,还要报告谁?”符竹庭同志反问说。

    想想也是,萧华不说话了。

    符主任又说:“这样吧,我和组织部说一下,今天打牙祭,就是你们的婚礼。”

    萧华率部跨海,王新兰一路同行,冰天雪地伉俪情深当日历翻到1945年的时候,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9月的一天,正在胶济路前线指挥反攻战斗的萧华接到了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的罗荣桓的电报,要他立即回山东军区。

    萧华星夜兼程赶到了莒南县的大店,见到了正在带病坚持工作的罗荣桓。

    罗荣桓没有多说什么,把一份中央发来的电报给了萧华:

    为利用目前国民党及其军队尚未到达东北(估计短时间内不能到达)

    的时机,迅速发展我之力量,争取我在东北的巩固地位,中央决定从山东抽调四个师十二个团共25万至30万人分散经海道进入东北活动,并派萧华前去统一指挥。

    等他看完电报,罗荣桓说:“中央派你去东北,这是毛主席党中央对你的信任,也是革命的需要。东北是战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上着眼,都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就是不能让国民党抢占了这块重要的地盘。”

    萧华问:“什么时候出发?”

    “三天之内。”

    ……

    萧华回到住处,和王新兰一说,王新兰当然没有二话,但她放心不下的是女儿小雨。

    萧华告诉她,为了更好地工作,罗荣桓同志已经做了安排,派王新兰去出任电台台长,孩子就留在林月琴身边。

    这还有什么说的,他们匆匆收拾行装,就准备上路。罗荣桓还专门叫人买了一只鸡,为这对夫妇饯行。

    他们骑马上路了,人们送到村口,他们刚刚学说话的孩子却哭了起来,连叫着“爸爸妈妈!”平时这孩子叫爸爸、妈妈是分开的,今天却连着叫。

    这叫声使萧华勒住缰绳;

    这叫声让王新兰翻身下马;

    他们从林月琴手里接过女儿,亲了又亲,林月琴也流下了热泪。

    他们含泪踏上了征程。

    经过艰难的海上航行,他们从大连进入东北,向东北局汇报之后,便很快展开了工作。那些日子他们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萧华可谓日理万机,王新兰担任电台台长,也时常忙得吃不上饭,睡不好觉。

    他们的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在冰天雪地里,萧华虽然顾不上更多地照顾新兰和孩子,但只要有机会,他就要和新兰坐一会儿,哪怕是几分钟也好。

    辽东剿匪,大战鞍山,激战本溪,坚持南满……

    人们都说,萧华、王新兰真是伉俪情深啊!

    《长征组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们都知道《长征组歌》,却不一定知道这部不朽的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

    1964年萧华将军积劳成疾,得了肝炎。不得不放下手里的工作,到了杭州养病。

    这一年,是红军开始长征三十周年,不少人想约他写点东西,他自己也一直想动笔。他和王新兰商量,利用这次休养的机会写点东西出来。

    王新兰是同意他的这种安排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作为幸存者,有责任把过去的革命经历写出来,告慰战友,也教育来者。

    萧华工作起来是不要命的,写东西也如此。每天除了服药他就是看书写字。

    桌上的资料照样像工作时一样堆得像小山。

    《长征组歌》的构架刚刚搭起来,跟他们一起到杭州的医生来找王新兰了:

    “新兰同志,情况不好,萧主任的转氨酶升高了。”

    “我提醒他不要太累,他就是这个样子!”

    “你要劝劝他,不能让他再这么干了。”

    “咱们一块和他说。”

    他们一起找到萧华,要求他停止创作,萧华说:“那怎么行,没有关系,死不了人的。”

    医生说:“萧主任,这可不开玩笑,你的身体要是不能康复,我们可是没有办法向军委交代。”

    经过一番“斗争”,萧华答应注意休息。

    谁知没有过两天,他半夜又起来写东西了。

    王新兰生气了,对他说:“这样下去,别说医生,就是我也没法交代,来之前,总理专门对我说,到了杭州就是要你好好休息,你去向总理说。”

    萧华见她真生气了,就说:“新兰,你应该能理解我,只要一想起长征时的经历,我就想落泪呀!”

    “那也要注意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呀!”

    萧华只管按他自己的思路往下说:“我和你说过,我们少共国际师的师长吴高群的死。那天敌人的飞机来轰炸,一颗炸弹下来,大树被炸飞了,我抱起他来,他浑身是血,对我说:‘老弟,我是不行了,你要把咱们的师带好,你可要为我报仇啊……’他就这么死在了我的怀里,多么好的同志啊!只要一想起他,我就全身发抖……”

    说着说着,萧华泪流如注。

    王新兰也被感动得掉下了眼泪。

    “我也和你说过,我们的一位排长,在反围剿的时候,一场恶战,把肠子都打出来了,他把肠子塞回去,用衣服裹住,还带着战士往前冲,硬是把山头给攻了下来……想起他们,我能不快些写出来吗?新兰,你怎么就是不理解我呢?”

    王新兰被他说得没词了,只能说:“我同意你写,可今天不能再写了,听我的好吗?”……

    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萧华又坐在了桌前。

    ……

    在写《长征组歌》的过程中,萧华的转氨酶升高了四次,王新兰不知和他吵了多少次。到后来,王新兰再说他,他就吟起诗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新兰真是哭笑不得。

    《长征组歌》几经修改才得以定稿,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音乐家们又谱写了非常出色的曲子,结果是一炮打响,成为举国上下传唱的曲目。

    当他们坐在台下看着艺术家们的演出时,萧华的眼睛湿了,王新兰也热泪盈眶。

    七载磨难,夫妻同心

    “文化大革命”的风暴,是他们谁也没有预料到的。多少年来,他们对毛泽东的决策是没有怀疑的。因为跟了毛泽东我们的事业就从胜利走向胜利,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他们也是很想跟上毛主席的战略部署的。

    谁知没有多久,他们自己竟成了革命的对象。

    江青得到一份简报,上面说,萧华的儿子在银川杀了人。她别有用心地在简报上批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并叫人把这份简报送给了萧华。

    萧华的儿子萧云就在北京,根本没有去过银川,所以他很是气愤地写道:“江青同志,我只有一个儿子,就在北京的清华大学,从未离开过我身边。”

    江青只好作罢。

    紧接下来的1月19日的军委碰头会,就发生了众老帅同“四人帮”的斗争。也正是在这个会上,他们对萧华进行了突然袭击,说他把人民军队带到了资产阶级军队的边缘,说他破坏“文化大革命”……

    萧华努力抗争着说:“我参加革命几十年,缺点错误不少,但不反党更不会反对毛主席,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江青不让他说完,而是冷笑着说:“你不要再说了,今晚到工人体育场去说吧!”

    萧华回到家里,王新兰问他,会议开得怎么样?

    萧华没有说话,走进卧室,坐在床上,对妻子说:“今天的会开得很突然,他们说我是资产阶级军队的代表,说我走资本主义道路,叫我今晚到工人体育场去和群众说清楚。”

    王新兰也觉得很是突然:“那怎么办?”

    “我看这次凶多吉少,他们要是不让我回来,你一定要坚强,孩子们还小,你一定要带好他们。”

    “怎么这样呢?”

    “要相信毛主席,相信党,一切都会清楚的。”

    还说什么呢,他们跟随毛主席干革命,现在革到了自己的头上,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你先休息休息。”

    萧华太累了,连鞋也没有脱,就倒在了床上,他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就要到来。

    窗外在落雪,时间一分一秒地走着,王新兰和秘书等候在办公室,等着开会的电话铃声,一直等到11点多,还是没有消息。

    他们哪里知道,当天下午参加会议的叶剑英和聂荣臻给总理打了电话。总理不同意召开这个会,向毛主席作了报告,毛主席也不同意,会议才没有开成。

    但刚过午夜,他们的家被找来的造反派包围了。

    情况不好!他们是来抓萧华的。王新兰快步走进卧室,拉起萧华,说:“快走,他们来抓你了!”

    “我不走,有什么可怕的?”萧华自认为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这些造反派又能怎么样?

    这时,院子里的喊声一阵高过一阵。如果萧华被抓走将不知道会是什么局面。不由萧华再分说,司机把棉衣给萧华披上,警卫参谋找来了后门的钥匙……

    萧华被机智的司机用傅钟副主任的车子送到了西山叶帅的住处。

    家里已经乱作一团,造反派翻遍了屋里屋外,没有找到萧华的影子。他们开始围攻秘书和王新兰,要他们交出萧华。

    王新兰只回答三个字:“不知道。”

    当晚她也被抓到了解放军艺术学院,关在了一间小黑屋子里。

    此时,她最惦记的还是萧华,他到了什么地方,有没有被造反派抓走?

    王新兰被抓走后,秘书想法和周总理取得了联系。在总理的干预下,他们只得把王新兰放了出来。

    萧华到了西山,也很惦记着家里的人,当他得知王新兰已回家,马上让秘书来接她和孩子。

    王新兰赶到西山,萧华很是高兴,但他告诉妻子:“你们先休息休息,我还要去京西宾馆开会。”

    分手时,他们握了握手,一句话也没有说,真是一切尽在不言中。

    接下来的斗争更加尖锐和复杂。在周总理和老一辈的保护下,萧华又坚持了一段时间,但林彪、江青等人利用“五一三”演出活动,彻底剥夺了萧华工作的权利。

    他们住进京西宾馆后不久的一天,造反派来了,乱哄哄地对王新兰说:“收拾一下东西跟我们走!”

    这都是预料之中的事情。萧华知道,这次分手就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了,他把王新兰送到了门外,站在走廊里看着她一步一步远去。王新兰知道,自己不能回头,她怕看见萧华那期待的目光。

    后来当说起那一天的情景时,萧华说:“我是多么希望你回一下头看我一眼啊,你就那么走了……”

    王新兰说:“我真是不愿让你难受……”

    从那一天开始,他们就失去了联系,孩子们也相继下放了。原本一个好端端的家四分五裂……

    萧华被关进了一个四合院里,几乎每天都要受到专案组的批斗。他抗争着,坚持着,等待着历史的公正。然而这一天却迟迟不肯到来,而他的处境却越来越坏,白天不给吃,晚上电灯照,24小时被管制……

    王新兰被关了3年以后,又下放到农场劳动。直到林彪事件以后,情况才有所好转,但她却一直不知萧华的下落。

    1973年5月,王新兰突发心脏病。她躺在病床上口述了给周总理的一封信,说死之前只有一个愿望就是见萧华一面。

    几经周折这封信转到总理的手上。在总理的干预下,他们终于有了7年多来的一次见面机会。

    萧华被拉到京郊装甲兵的一间营房里,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妻儿。他真想搂住他们痛哭一场,但他没有这样,他毕竟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是一位铁打的将军。

    他只是对亲人说:“我很好,别担心。”

    王新兰非常理解萧华,她也努力克制住眼泪。他们的儿子萧云利用上厕所的机会,把林彪摔死的消息,告诉了爸爸……1974年的国庆节前,在周总理的努力下,在毛泽东的过问下,萧华又可以登上天安门了。但是将军非要专案组的人给他一个说法:“当初为什么关我?7年了,你们总要给我一个结论。”

    专案组不给他结论,他就是不肯出来,大有要把牢底坐穿的精神。

    专案人员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找到王新兰,请她把萧华请出来。王新兰对外面的形势了解多一点,知道硬顶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所以,当她来到关押萧华的地方以后,第一句话就说:“出去吧,毛主席叫你出去,你就先出去,别的事情以后再说。”

    萧华看到了王新兰那深情的目光,站起了已经很是虚弱的身体,向着光明走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