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是社会交往中很常见的一种互动活动。如何使对话按照自己计划的方向发展,使社交对象说出自己想要得到的回答,主要取决于人们提问技巧的高低,这也是口才高低的表现。提问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对方为自己解疑释难,此外,提问还有以下作用。
1.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每天遇到熟人都会说:“小陈,上哪儿?”“老林,你来啦!”“小白,吃过了吗?”很显然,问题的内容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而是用这种问候语进行感情交流。在同事、好朋友之间也经常用提问来交流情感。例如:你的女同事坐在那儿哭,其实你也明白她哭泣的原因是由于夫妻俩感情不融洽,受到丈夫的欺负。但是如果你坐近她,从事件的起因问起,一直问到结束,她一定会感激你的体贴和关心。如果你不问她的苦衷,说上一些大道理,肯定不能使她得到安慰。
2. 以问话作为话语的引子
冯玉祥将军统领西北军时,部队中有个外国军事专家经常提问刺探军事秘密。冯玉祥不高兴了,有一天对他说:“你知道中国‘顾问’二字是什么意思?”
“不知道。”
“‘顾’者看也;‘问’者问话也。‘顾问’者,我看着你,有话问你时,才请你答复。”
显然,冯玉祥将军的问话,其目的就要引出对方讲“不知道”,然后就势讲出后面他想说的,对他进行教育。
3. 以提问代回答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写道:有一天晚上,保尔和安娜不幸被几个匪徒拦劫。一个匪徒用手枪逼住了保尔,另外两个兽性大发的匪徒把安娜拖到了一所空房子里。事后,一个正爱着安娜的工人茨维泰叶十分不安地问保尔安娜是否被强奸了。保尔很难过,反问道:“你爱安娜吗?”茨维泰叶费力地说:“是的。”听了这话,保尔抑制住愤怒,头也不回地迈步走了。
这里,保尔对对方提出的问题不作正面答复。保尔这个反问,实际上回答了对方的牵挂问题,这个问句起到了一种以问代答的作用,反驳了对方的话语。
4. 回击、反驳对方的话语
回击、反驳有三种情况,一是回击对方刁难、攻击自己的话语动机;二是反驳对方的人品;三是反驳对方话语中提出来的观点。试举一例:
徐孺子,南昌人,十一岁时与太原郭林宗游,稚与之还家。林宗庭中有一树,欲伐去之,云:“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木,困字不祥。”徐曰:“为宅之法,正如方口,口中有人,囚字何殊?”郭无以难。
郭林宗有迷信思想,认为宅中有树,犹如口中有木,成了不吉利的“困”字,因此想把树砍掉。而十一岁的徐稚一个问句就把这种观点给反驳了。他说如果宅中不能有树的话,那么宅中也不能有人,因为口中有木成了“困”字,口中有人成了“囚”字。如果说“困”就不祥,那么“囚”字又有什么不同呢?问得对方无言以对。
提问的技巧
打工妹燕子找到了一份在饭店做服务员的工作,却只上了一天班就被老板辞退了。其实她的条件并不是很差,也没有做错什么事,只是不小心问了一句不该问的话。
那天,燕子刚一上班,店里就进来了三位客人,她随即拿了菜单,去让客人点餐。第一位客人点的是糖醋里脊,第二位客人点的是宫保鸡丁,第三位客人点的是京酱肉丝,但是,他特别强调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倒啤酒。
很快,燕子将这三位客人所点的菜,用盘子端了出来,一边朝他们坐着的方向走来,一边还大声地向这三位客人问道:“你们谁要用干净一点的杯子盛酒……”就凭燕子的这一句问话,老板当然会毫不客气地向她下辞退令,因为她的问话很使老板脸上无光。
要恰当,得体、有效地提问,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提问技巧。
1. 选好对象,有针对性地提问
(1)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文化素养、性格等特点提问。
你可以问小朋友“你几岁啦”对老年人就不宜这样问。再如你可以问一个中国人“你在哪儿工作”,“收入不错吧”,“家里有几口人”,这是关心尊重对方的表示;但这样问一个美国人,就是打听别人隐私的不礼貌行为。被问人有的热情直爽,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文静安详,有的急躁草率;有的高傲,有的谦虚;有的诚恳,有的狡黠。性格不同,气质各异,提问的方式也应当有相应的变化:或单刀直入,或迂回进攻,或敞开发问,或试探而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目的。
(2)根据对方的心理特点提问。
在问答的过程中,提问的人、提问的内容、提问的方式、甚至提问行为的本身都会对被问人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提问人必须根据被问人的心理特点进行提问,这样才能达到提问的目的。在提问的时候,被问人总是处于一定的心境之中,比如我们去探望病人,人家正在为病情焦灼不安,我们就不应问:“病情会不会恶化呀?”
另外,被问人总会对提问人的问题本身采取一定的态度,从而产生种种心理活动,如抗拒心理、回避心理、揣测心理等。
2. 掌握双方问答进程,提问要有明确目的
提问在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它决定了对方说不说,说什么,怎么说;也决定了双方的交谈进程和交际气氛。所以,提问也应有控制技巧。
(1)掌握社交气氛。
两人问答,气氛是冷淡或是融洽,对社交的效果有很明显的影响。社交气氛可由提问的问题和方式来控制。选择问句的句式和严肃的语气,使气氛紧张,能让被提问的人的心理产生压力。如审讯犯人:
“你昨晚去没去会计室?”
“去过。”
“一个人还是几个人?”
“一个人。”
“去干什么?”
“偷钱。”
“偷没偷?”
“偷了。”
从此例可看出提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又如一位外祖母同她的小外孙久别后,见面时的一次对话:
“夏天过得好吗?”
“好。”
“游泳了吗?”
“没有游。”
“你见到了许多小朋友吧?”
“嗯。”
“你爱吃冰淇淋吗?”
“爱吃。”
这样的谈话气氛沉闷,双方都像例行公务似的。其实,老祖母只是想和小外孙亲近亲近,可不知怎样才能让他说话,只好接二连三地采取是非问和事件信息问,这种闭塞式的提问,当然不会打开对方的话头了,这样的提问就没有控制住谈话活动。
(2)掌握由提问到表达的过程。
有时人们提问,是要对方听自己表达,这就有个由自己提问到自己表达的转变过程。例如:
电车上,一位中年人给一位妇女让座。这妇女一声不吭就坐下了。
中年人问:“嗯,您说什么?”
“我没说什么呀!”
“哦,对不起。我以为您说了‘谢谢’呢。”
这位中年人的提问是为了引出自己后面对那位妇女的批评,这样的提问既含蓄又达到了目的。
又如孟子在批评齐宣王不会治国时问:
“假若一个人,把妻室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
王答:“和他绝交。”
孟子说:“假若管刑罚的官吏不能管理他的部下,怎么办?”
王答:“撤掉他。”
孟子又问:“假若一个国家搞得很不好,那又该怎么办?”
王这时只好看看左右,而讲其他的了。
孟子先设两问,诱导齐宣王作出肯定的回答,然后提出应该怎样处置不会管理国家的国君,使齐宣王无以对答,最后接受自己的想法。
3. 讲究方式提问,提高提问水平
(1)话题的选择是一大关键。
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要使对方乐于答话,莫如挑他擅长的来说。其实,提问也如此。比如一个人羽毛球打得好,就可先问:“听说你对羽毛球很擅长,是吗?”问话的提问正像打羽毛球时的发球,你以对方的特长发问,就像特意发了个使对方容易接的球,他当然乐意还击,一来一往,畅谈不休。所以,有人把提问称为“谈话的发球”,这一比喻是很恰当的。
(2)技巧要与实际相适应。
有位青年人走进一家装潢别致的咖啡厅,拿起餐巾围在脖子上。店主看见了,就对伙计说:“你过去告诉他,他弄错了。不过讲话要注意方式。”服务员走过去,对顾客说:“对不起,先生,您要刮脸,还是理发?”这个青年人听后却拉下了脸。
这个提问不符合实际情景,谁也不会跑到西餐馆来刮脸或理发,于是这种委婉提问在这位青年人听来就可能是讽刺与嘲弄,是达不到交际效果的。
(3)运用技巧要讲究效果。
有的人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自己的意见而习惯于与周围的人窃窃私语,这往往会干扰会议的正常进行。
如果交谈达到必须加以制止时,你可以通过直接提问来试着打断交谈者,也可停止发言,等着他们安静下来。如果这也不管用,你可以对他们说:“如果你们有什么要说的,请大声说出来,好让每个人都能从你们的讨论中获益。”
提问的尺度
提问是开启谈话活动的钥匙。只要你掌握了一定的问话尺度,即使你没有各种专长,也足以应付各种各样的人,因为你如果不能回答对方,就可设法一直提问。
交谈,特别是陌生人之间的交谈,都是以问话开始的。对不同的人,应问不同的话。假定你的谈话对象是一位医生,而你在医学方面完全是个门外汉,你可以说:“近来流感好像又开始流行了,你们大概又忙于给人打预防针吧?”这个问题既是大家都关心的,又是对方的工作问题,经你一问,对方的口便开了。由此可以接着谈下去,从乙型肝炎的症状谈到饮食卫生,谈到治疗药品……只要你不厌烦,就可以一直谈下去。如果遇到房地产经营者,你可以问近来地价的起落;遇到电器行业的负责人,你可以询问哪种牌子的录像机最实用;遇到教师,你可以问他学校的情形、学生的素质和倾向。总之,问话是打开交谈之门的最好办法,而在问话时最好是问对方知道的问题或最内行的问题。
但应该注意,在日常交谈中,有些方面是不宜提问的。
(1)对方不知道的问题不宜问。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能否充分回答你的问题,那么你还是不问为佳。譬如你问一位医生:“去年发生在本市的肝炎病例有多少?”这个问题对方很可能就答不上来,因为一般的医生谁也不会去费神地记这类数字。要是对方回答说“不太清楚”,就不仅使答者有失体面,问者自己也会感到没趣。
(2)政见不宜问。如果你的谈话对象不是一位政治家、政论家或权威人物,你最好不要就某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向他提问。普通人对于政治的看法是有很大分歧的。对方不知道你有何背景,也不知道你有无成见,一般不会开诚布公地回答这类问题。
(3)有些问题不宜刨根问底。比方说,你问对方住在哪里。对方回答说“在北京”或者说“在香港”,那么你就不宜再问下去。如果对方愿意让你知道,他一定会主动详细地说出来,而且还会说“欢迎光临”之类的话。否则,别人便是不想让你知道,你也就不必再问了。此外,在问其他类似的问题如年龄、收入等的时候,也要注意掌握问话尺度,要适可而止。
(4)不要问同行的营业情况。在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自己的经营状况或秘密告诉一个可能的竞争对手,即使你问到这个方面的问题,也只能自讨没趣。
另外,在交往中还应注意:不问别人的饰物的价钱;不问报纸刊物的销量(除非知道该刊物是一流的,对方说出来面无愧色);不问女子的年龄(除非知道她有60岁);不问对方的家世;不问别人用钱的方法。总之,凡对方不知道或不愿别人知道的事情都应避免。时刻要记住,问话的目的是引起双方的兴趣,而不是使任何一方感到没趣。
看清对方,问得适宜
日常闲聊总免不了提问,但问也不是随随便便的。俗话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同样,提问也应见什么人发什么问。
首先,人有男女老幼之分,该由老人回答的问题,向年轻人提出就不合适;该向男性提出的问题,就不能叫女性来回答。
其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性格色彩。有人性格外向、热情直率,对任何问题几乎都能谈笑风生,畅所欲言;有人寡言好思,情绪不外露,态度比较严谨;也有人讷于言辩、孤僻自卑,对任何问题都敏感,甚至有点神经质。对性格外向的人尽管什么问题都可以提,但必须注意问得明白,不要把问题提得不着边际,否则很容易使谈话“走题”;对寡言好思的人,要开门见山,简洁明了,提问要富有逻辑性,尽量提那种“连锁式”问题,“你为什么会这样呢?”“后来呢?”这样可以促使他源源不断、步步深入地谈下去;对那种敏感而又讷于言辞的人,要善于引导,不宜开始就提冗长、棘手的问题,通常以他喜欢的话题,由浅入深地据实发问,启发他把内心的话说出来,但必须注意决不能向他提令其发窘的问题。
最后,提问必须掌握最佳时机。提问并不像逛大街、上自由市场那样随时都可以进行。有些提问时机掌握得好,发问的效果才会好。两个过去很要好的朋友都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相遇了,互相询问:“你们单位怎样?工作还顺利吗?谈恋爱了吗?”显得既亲热自然,又在情理当中。但是,如果一位姑娘经人介绍与一位从未见过面的小伙子谈恋爱,公园门口两人准时赴约了,沉默了一会,姑娘抬起头来问:“你谈过恋爱吗?工作轻松吗?工资多少?”其结局就可想而知了。中国人见面打招呼都喜欢问一句“吃了吗”,如果这话用在吃饭时间前后,倒也无妨,但如果下午三点左右在公共汽车上遇到熟人也问这么一句,就难免让人感到有点莫名其妙。
一般来说,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琐碎无聊的问题;当对方正专心欣赏音乐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时,不宜提与这支音乐或这场文娱节目或体育比赛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会引起对方不愉快的问题。
总之,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应该学会选择最佳时机,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对策提问,让对方在轻松、自然的气氛中,把思想深处的东西和盘托出。
提问太多惹人烦
有个人家里出了一点麻烦,但他并不想让别人介入这件事。可是有个朋友一次到他家去,感觉气氛不对头,于是就不断地问:“怎么回事?你家出什么事了?”搞得他很无奈。
经常遇到一些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无微不至”地关怀,让人不堪忍受。假如有人没完没了地打听你的生活,你感到烦不烦呢?不妨连珠炮似的问一问。
(1)你现在正在听谁的歌?你在哪里读书(工作)?你最后吃的一样东西是什么?现在天气如何?戴隐形眼镜吗?你们家养过什么宠物?你是什么星座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年龄如何?
(2)你有几个耳洞?你有文身吗?你喜欢你目前的生活吗?喝过酒吗?暗恋过几个人?会因为害羞而不敢跟人表白吗?不敢吃的东西有哪些?最喜欢吃的是什么东西?最喜欢喝什么饮料?最喜欢的数字是什么?最喜欢的电影是什么?最喜欢的卡通人物是什么?最喜欢的品牌是什么?
(3)最怀念的日子是哪一天?最伤心的经验是什么?最喜欢星期几?最喜欢春夏秋冬哪个季节?最喜欢的花是什么?最喜欢的运动是什么?最喜欢的冰淇淋种类是什么?最怕什么东西?如果有来世你最想做什么?
(4)讨厌做什么事?擅长的事是什么?卧室的地毯是什么颜色?想做什么职业?你们家住几楼?你觉得自己十年后会在哪里?寄这封邮件给你的人是谁?
(5)无聊的时候你大多会做些什么?离你最远的一个朋友是谁?世界上最好的事是什么?目前有男(女)朋友吗?对同性恋有什么看法?对于没有把握的事情态度如何?
(6)如果有人误会你怎么办?如果有人误会你,又不听你解释怎么办?有想过要怎么对待你讨厌的人吗?你认为你的另一半帮你付钱是理所当然的吗?通常几点上床睡觉?现在最想见的人是谁?想要多大结婚?今天心情好吗?
你如此了解,烦不烦?累不累?
与人交往,不该知道的就不要知道。知道多了反而惹是生非。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保密的东西,都有不想让别人知道某些事的权利。你的朋友因一个不愿让他人知道的事变得情绪低落,而你又敏感地从他的神色上猜出了他有心事,于是就问对方遇到了什么麻烦,可对方觉得告诉你不好,不告诉你又怕得罪你,这不是难为他吗?
一次提出两个问题
有人说,女性的心理真是难以捉摸,在邀请女孩子时,如果你先问:“去吗?”然后再问她:“不去吗?”可能百分之八十的女孩子会说:“算了吧!”因为女孩子总是比较含蓄和留有余地的,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往往选择“不”。
知道了女孩子的这种心理,你在邀请女孩子时就不妨运用一点攻心的技巧,即不妨先问她:“不去吗?”然后再问:“去吗?”增加她考虑答应的概率,情况就可能改观。
也有些女性总是难以开口说“不”,让你搞不清她的意思。你问她:“怎么决定?是去,还是不去?”她沉默不语。有位心理学家是这样说的:“女孩子的沉默不语,表示答应。”因此,你不妨这样问她:“怎么样,还是去吧!”除非她很快地开口说“不”,否则就表示默许了。
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这样的话,根据人们选择后者的思维习惯,在有两个以上的选择时,将你所期待的问题放在最后,就能获得满意的回答了。
他还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某男演员是一个著名的花花公子。有一次,他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一段话,对于如何说服一名女性留下过夜,他用了这样的问法:“你是要回去呢,还是要住下来?”而绝不会问:“你是要住下来,还是要立即回去?”
你看了这段故事后,大概也会觉得这男演员确实是高手。
当一名女性被自己喜欢的男性问及“是否要回去”时,心里便有安全感,因为对方似乎颇尊重自己,同时又因为期待落空而略感失望,紧接着对方的“还是要住下来”的问话,又使失望感顿时消失,即使是不回答,也等于是答应了。
如果我们反过来先问“你是要住下来”的话,一般女性必定会产生警戒心,而接着又问“还是要回去”,使对方直觉感到是要回去,即使原本是愿意留下的,此时也不好说出口。
当然,在实际生活中,即使两个人的交往已经到了亲密无间的地步,“是否住下”这一问题对女性而言,仍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必然会产生紧张心理。第一种说法,表面上看似乎是尊重对方,其实不过是诱使女方就范的一种说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遇上二者选择其一的情况。若是你想让对方选择自己所期待的,问话时最好是将它置于后方。例如,在商店,当一位客人买了许多东西正要回去时,你便问他:“是要我帮你送过去,还是你自己带回去呢?”
大多数客人听了都会说:“还是我自己来好了。”
如此提问不但达到了你对他的关怀之意,同时又替自己节省了许多的时间和劳力。
只给出一个选择
有一个朋友的女儿才貌双全,许多条件很好的男人向她求婚,都被她拒绝了。
并非她不想结婚,而是她想到结婚以后,必须走进厨房,每天为柴、米、油、盐之类的事情烦心,就退缩了。
但是有一年,突然出现了一个让她决定出嫁的男士。
这个男士既能干又有钱,只是长得不英俊。每一次约会她都是在不知不觉中答应的。后来渐渐地了解了他的工作,也和他的家人见了面。
当有一天,她突然觉醒时已经太迟了,因为订婚戒指已牢牢地套在她左手的无名指上。
每次问她怎么会嫁给他时,她总是开玩笑地说:“我是上了他心理战术的当。”
有时又会说:“可能一切都是命。”
也许因为说了这些话,而引起了她继续说下去的兴趣,她谈起了他们是如何开始约会,又如何闪电般迅速结婚的。现在将她听说的话,掺杂了个人的想象,认为他们第一次约会时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网球和电影,你喜欢哪一种?”
“我喜欢看电影。”
“国产片和外国片,你是喜欢外国片?”
“是的,但是华星国际影城正在上演张艺谋导演的新片,虽然是国产片,我也很想看。”
“这样好了,这个礼拜天我们一起去看。”
这个女孩不假思索,轻松地答道:“好吧!我们去看。”
然后,他们就经常一起看电影。
刚开始时,这个女孩根本没有想过要和这个男士约会,但事后想起来,当时男士问的问题中,她好像没有回答“不”的余地,都是说“是的”或“好的”。本来在一开始约会时,其内容都会有“是的”和“不”的选择,如果是“是的”的话,那么在以后的约会中,就会谈有关“是的”的内容,或A和B问题中的内容,而这个男士提问时,几乎无视这一点,他只让她从A或B中来选择“是”或“否”。
虽然,她在这场心理战中失败了,所幸的是她建立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所以“失败”也就没有什么关系。
让对方说“是”
美国电机推销员哈里森,讲了一件他亲身经历的有趣的事。
有一次,哈里森到一家新客户的公司去拜访,准备说服他们再购买几台新式电动机。不料,他刚踏进公司的大门,便挨了当头一棒。
“哈里森,你又来推销你那些破烂了。你不要做梦了,我们再也不会买你那些玩意儿了!”总工程师恼怒地说。
经哈里森了解,事情原来是这样的:总工程师昨天到车间去检查,用手摸了一下前不久哈里森推销给他们的电机,感到很烫手,便断定哈里森推销的电机质量太差。因而拒绝哈里森今日的拜访,推销更是无门啦!
哈里森冷静考虑了一下,认为如果硬碰硬地与对方辩论电机的质量,肯定于事无补。他便采取了另外一种战术,于是发生了以下的对话:
“好吧,斯宾斯先生,我完全同意你的立场,假如电机发热过高,别说买新的,就是已经买了的也得退货,你说是吗?”
“是的。”
“当然,任何电机工作时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发热,只是发热不应超过全国电工协会所规定的标准,你说是吗?”
“是的。”
“按国家技术标准,电机的温度可比室内温度高出42°C,是这样的吧?”
“是的。但是你们的电机温度比这高出许多,喏,昨天差点把我的手都烫伤了!”
“请稍等一下。请问你们车间里的温度是多少?”
“大约24℃。”
“好极了!车间是24°C,加上应有的42°C的升温,共计66°C左右。请问,如果你把手放进66°C的水里会不会被烫伤呢?”
“那——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请你以后千万不要去摸电机了。不过,我们的产品质量,你们完全可以放心,绝对没有问题。”结果,哈里森又做成了一笔买卖。
哈里森的成功,除了因为他的电机质量的确不错以外,他还利用了人们心理上的微妙的变化。
当一个人在说话时,如果一开始就说出一连串的“是”字来,就会使整个身心趋向肯定的一面。这时全身呈放松状态,容易造成和谐的谈话气氛,也容易放弃自己原来的偏见,转而同意对方的意见。
使用让对方说“是”的方法,有几点要特别引起我们注意。
1. 一定要创造出让对方说“是”的气氛
要千方百计避免对方说“不”的气氛。因此,提出的问题应精心考虑,不可信口开河,否则会起不到你预想的作用。
例如,一推销员与顾客之间发生了一场对话:
“今天还是和昨天一样热,是吗?”
“是的!”
“最近通货膨胀,治安混乱,是吗?”
“是的!”
“现在这么不景气,真叫人不知如何是好!”
这一类问题虽然很正常,不论推销员如何说,对方都会回答“是的”,好像已经创造出肯定的气氛,可是我们注意他说话的内容,却制造出一种让人无心购买的否定悲观的气氛。也就是说,顾客在听到他的询问后,会变得心情沉闷,当然什么东西也不想购买了。
2. 要使对方回答“是”,提问题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什么样的发问方式比较容易得到肯定的回答呢?最好的方式应是:暗示你所想要得到的答案。
在推销商品时,不应问顾客喜不喜欢,想不想买。因为你问他“你想不想买”、“喜不喜欢”时,他可能回答“不”。因此,应该问:“你一定很喜欢,是吧?”
当你发问而对方还没有回答之前,自己也要先点头,你一边问一边点头,可诱使对方作出肯定的回答。
相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
同是一个问题,措辞略有不同,效果就会相差很远,例如,说“邮筒在哪里”和“在哪里有邮筒”便有不同的答案。因为你问法不同,听起来就有差别。
以讲究衣着著称的美国电影明星辛西娅·吉布,某次出席一个聚会,穿的是一件红色的大衣,用一句形容词就是“红得很好看”。第二天,许多亲友和记者来问及那件红大衣的事,问法有如下的不同。
“吉布小姐,昨天你穿了件什么颜色的大衣呀?”(自由式)
“吉布女士,你昨天穿了件大衣,是红色,还是什么别的颜色?”(半自由式)
“是红色的么?”(肯定式)
“不是红的吧?”(否定式)
“是红的,还是白的?”(选择式)
“是深红还是浅红?”(强迫式)
吉布事后对人说,她最不开心是听到“否定式”的提问,对于强迫式也感到不愉快。她笑道:“他们何不问我那大衣是浅绿还是深绿?这样,我会爽快地回答:它是红的。”
否定的方式常会使问话的意义模糊不清,比如:
“你昨晚喝醉了酒所以没有回家吗?”
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女学生问她的同学小赵:“你觉得这个假期的电影不算没有好看的吧?”
小赵听不惯对方的谈话,因为小赵一时也想不出如何答她,答“有”呢,还是“不算没有”?她的问题实在令人难解。
聪明人都喜欢间接,但是大都加以滥用,所以有时弄巧成拙。凡是可能直接提问会使对方难过、有所损害的,都以间接法为宜。
要知道别人的年龄,直接询问也常会得不到好结果,尤其是问女性今年多少岁,简直会被对方认为是一种侮辱。被选为日本第一号保险推销员的原一平,就常用以下的方法问别人的年纪。
他先问对方:“你看我今年有多少岁呀?”对方说:“三十四五岁吧?”原一平就答:“你猜中了,我今年三十四,你呢,我看是四十二三吧?”(故意把对方估计年轻一些)
“哪里,我今年四十八岁了。”
先用一种方法向对方示以敬意,就是间接法的经典之处。比方说,你看见一个妇女大腹便便,你与其问她:“你怀孕啦?”还不如说:“恭喜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