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东北招考的原因:1、应给予东北学生一个投考的机会,这是傅斯年先生一再提出的。2、加上东北区的中学毕业生的程度,作为研究抗战来的中等教育的材料。我建议地方与中央教育当局联合起来,研究这批材料,决定中学的功课,“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我对中等教育是一个门外汉,先不谈高深理论,什么启发教育,或是其他。像这次招考,实在是一种会考性质。如果教育当局给予我们有二年、三年或四年的机会,取消不必要的科目,集中工具科目的教育,用以实验这种方法的结果究竟如何。美国、英国在战事中的语言教育,用实际的需要,八个月要教育成一个能说、能写、能看、能读一种外国语文的优良结果,是值得供给我们作为参考的。我国中等学校的外国语教育,只有教会学校的女校成绩为佳。我主张用直接教授法,教授先用语音的原理,文法的原理,告初学外国语的学生。经过三四星期,再发给课本。美国教育用的启导员也是造成学习环境的良好方法。教学要用前进的方法,要有活的语言,活的文字。国文方面,不论大学、中学必须打倒全旧的一套,用活的白话文,活的白话。
我的建议是“大胆之至”,贡献各位中等教育的朋友参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