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林广记-腐流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辞嘲

    【原文】

    一教官辞朝见象,低徊①留之不忍去。人问其故,答曰:“我想祭丁②的猪羊,有这般肥大便好。”

    【注释】

    ①低徊:徘徊。②祭丁:祭祀祖先。

    【译文】

    有位在朝廷教书的教官,从朝廷出来,在街上看到一只大象,徘徊着很长时间不愿离去。有人问其缘故,他回答说:“我想,如果我们祭祀祖先的猪羊有这么肥大该有多好啊。”

    上任

    【原文】

    岁贡选教职。初上任,其妻进衙①,不觉放声大哭。夫惊问之,妻曰:“我巴得你到今日,只道出了学门,谁知反进了学门。”

    【注释】

    ①衙:这里指学馆。

    【译文】

    有一个贡生,被选为教师。刚上任,他的妻子就找到学馆里,放声大哭起来。贡生惊讶的问她为什么哭,妻子说:“我眼巴巴的盼望着你到今天,只说你从今走出学门,哪知道反而又进了学门。”

    争脏

    【原文】

    祭丁过,两广文①争一猪大脏,各执其脏之一头。一广文稍强,尽掣得其脏,争者止两手拗得脏中油一捧而已。因曰:“予虽不得大葬(读作脏),君无尤(音同油)焉。”

    【注释】

    ①广文:这里指教官。

    【译文】

    刚刚祭奠完祖先,两个教官就开始争抢猪的内脏,各自拽着猪内脏的一头。一个教官的力气大些,将内脏全都争了过来,另一个教官只是弄得满手的油。于是他说:“我既然没有大脏(音葬),你没有怨恨了吧。”

    厮打

    【原文】

    教官子与县丞子厮打,教官子屡负,归而哭诉其母。母曰:“彼家终日吃肉,故恁①般强健会打。你家终日吃腐,力气衰微,如何敌得他过?”教官曰:“这般我儿不要忙,等祭过了丁,再与他报复便了。”

    【注释】

    ①恁:这样。

    【译文】

    教官的儿子和县丞的儿子在一起打架,教官的儿子屡次打输,回家后哭着告诉母亲。母亲说:“他家里整天吃肉,因此这样强健;而你家整天吃豆腐,力气衰微,你怎么打得过他?”教官说:“我儿现在不要着急,等祭过了祖先,再去找他报复就是了。”

    钻刺

    【原文】

    鼠与黄蜂结为兄弟,邀一秀才做盟①证,秀才不得已往,列为第三人。一友问曰:“兄何居乎鼠辈之下?”答曰:“他两个一会钻,一会刺,我只得让他罢了。”

    【注释】

    ①盟:结盟。

    【译文】

    老鼠和黄蜂结拜为兄弟,它们邀请一位秀才为它们做证人。那位秀才不得已,就答应去做第三人。一个朋友知道了,问秀才:“老兄为什么要居于鼠辈之下呢?”秀才无奈的回答说:“没办法啊!它们两个一个会钻,一个会刺,我只好让着它们了。”

    证孔子

    【原文】

    两道学先生议论不合,各自诧真道学而互诋①为假,久之不决。乃请证于孔子,孔子下阶,鞠躬致敬而言曰:“吾道甚大,何必相同。二位老先生皆真正道学,丘素所钦仰,岂有伪哉。”两人各大喜而退。弟子曰“夫子何谀②之甚也!”孔子曰:“此辈人哄得他动身就可了,惹他怎么?”

    【注释】

    ①诋:诋毁。②谀:奉承。

    【译文】

    有两位道学先生观点不同,自认为自己掌握的才是真的道学,而诋毁对方的是假道学,争论了很久也没有结果。于是两人就去请孔子做证,孔子走下台阶,对两人鞠躬致敬后说:“我认为道学所包含的东西非常大,不一定要相同。两位老先生都是真正的道学,是我向来所钦佩敬仰的,怎么会有假呢?”两个人听了,都高高兴兴的走了。弟子问孔子:“老师何必要如此奉承他们呢?”孔子回答说:“这种人哄得他离开就可以了,惹他们干什么?”

    赞礼

    【原文】

    广文到任。门人以钱五十为贽①者,题帖曰:“谨具贽仪五十文,门人某百顿首拜。”师书其帖而返之,曰:“减去五十拜,补足一百文何如?”门人答曰:“情愿一百五十拜,免了这五十文又何如?”

    【注释】

    ①贽:初次拜见长辈所送的礼物。这里指学费。

    【译文】

    有个教书先生到任,他的弟子拿了五十文钱作为学费给他,并写了一个帖子:“敬献学费五十文,弟子我再给你磕一百个头。”教书先生也写了一个帖子给他弟子:“少磕五十个头,给我补足一百文钱,怎么样?”弟子回答说:“我情愿磕一百五十个头,免了这五十文钱怎么样?”

    廪粮

    【原文】

    粮长收粮在仓廪①内,耗鼠甚多,潜伺②之,见黄鼠群食其中,开仓掩捕。黄鼠有护身屁,连放数个。里长大怒曰:“这样放屁畜生,也被他吃了粮去。”

    【注释】

    ①廪:米仓,官府的粮仓。②潜伺:偷偷的观察。

    【译文】

    收管粮食的长官,发现粮仓里的老鼠很多。一天他偷偷的来到仓库观察,发现里面有一大群黄鼠狼正在仓内吃粮食,就打开仓门捕杀。可是那些黄鼠狼都有护身屁防身。紧急时刻,连放几个臭屁。粮官非常气愤的大骂道:“这种只会放屁的畜生,也让它把粮食给吃掉了。”

    野味

    【原文】

    甲乙二士①应试,甲曰:“我梦一木冲天,何如?”乙曰:“一木冲天,乃‘未’字也,恐非佳兆。”因言己“梦一雉贴天而飞,此必文门之象,稳中无疑矣。”甲摇首曰:“咦,野(音同也)味(音同未)。”

    【注释】

    ①士:这里指书生。

    【译文】

    甲乙两个书生去参加考试,甲说:“我梦见一木冲天,不知道什么意思?”乙说:“一木冲天,是一个‘未’字,恐怕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乙又说自己“梦见一只雉鸟贴着天飞行,这一定是一个吉利之兆,考中是没有问题的了。”甲听了摇摇头说:“咦!野味(也未)。”

    诘辩

    【原文】

    秀才诘问①和尚曰:“你们经典内‘南无’二字,只应念本音,为何念作‘那摩’?”僧亦回问云:“相公,《四书》上‘於戏,二字为何亦读作‘呜呼’?如今相公若读‘於戏’,小僧就念‘南无’。相公若是‘呜呼’,小僧自然要‘那摩’。”

    【注释】

    ①诘问:责问。

    【译文】

    一个秀才责问一个和尚说:“你们经书里面的‘南无’两个字,只应该读原音,为什么却读成‘那摩’?”和尚也反问秀才说:“你们《四书》里面的‘於戏’两个字为什么也读成‘呜呼’?现在如果相公读‘於戏’,那么贫僧就念‘南无’;如果相公‘呜呼’了,那么贫僧自然要‘那摩’。”

    头场

    【原文】

    玉帝生日,群仙毕贺。东方朔①后至,见寿星傍惶门外,问之,曰:“有告示贴出,不放我进。”又问:“何故贴出?”答曰:“怪我头长(同场)”。

    【注释】

    ①东方朔:西汉文学家,字曼倩,平原厌次(今山东惠民)人。武帝时,为太中大夫。

    【译文】

    玉帝过生日那天,所有的神仙都去给他贺寿。东方朔去晚了,当他赶到时,见寿星正在门外走来走去,东方朔见了,就问寿星这是为什么,寿星回答说:“有告示贴出,不放我进去。”东方朔又问:“为什么会贴出这种告示?”寿星回答说:“他们怪我头长。”

    识气

    【原文】

    一瞎子双目不明,善①能闻香识气。有秀才拿一《西厢》本与他闻,曰:“《西厢记》。”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与他闻,曰:“《三国志》。”又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气。”秀才以为奇异,却将自做的文字与他闻,瞎子曰:“此是你的佳作。”问:“你怎知?”答曰:“有些屁气。”

    【注释】

    ①善:擅长。

    【译文】

    有一个瞎子虽然双目失明,但是擅长于用嗅觉辨物。有个秀才拿了本《西厢记》给他闻,瞎子闻后说:“是《西厢记》。”秀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瞎子答道:“我闻到有些胭脂味。”秀才又拿《三国志》给他闻,瞎子闻了闻说:“是《三国志》。”秀才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瞎子说:“书中有些兵刃的气息。”秀才感到很惊异,就把自己写的文章给瞎子闻,闻后瞎子说:“这是你的大作。”秀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瞎子回答说:“因为有些屁气。”

    蛀帽

    【原文】

    有盛大、盛二者,所戴毡帽,合放一处。一被虫蛀,兄弟二人互相推竞,各认其不蛀者夺之。适一士经过,以其读书人明理,请彼决之。士执蛀帽反覆细看,乃睨①盛大曰:“此汝帽也!”问:“何以见得?”士曰:“岂不闻《大学》注解云:宣(作先)著(作蛀),盛大之貌(音同帽)。”

    【注释】

    ①睨:斜着眼睛看。

    【译文】

    盛大、盛二兄弟俩,戴的毡帽合放在一起,其中一顶被虫子蛀了。弟兄俩个就争夺那顶没有被虫蛀过的毡帽。这时,正巧有个秀才经过,读书人识书明理,就请他来裁决。秀才拿着虫蛀的帽子反复细看后,就斜着眼睛看着盛大说:“这顶虫子蛀过的帽子是你的。”盛大问他为什么。秀才便说:“难道你没有听过《大学》这本书中的注解说‘宣(作先)著(作蛀),盛大之貌(音同帽)。’”

    无一物

    【原文】

    贼人往各寺院,窃取神物灵心,止①有土地庙未取。及去挖开见空空如也。乃骇叹曰:“看他巾便带了一顶,原来腹中毫无一物!”

    【注释】

    ①止:通只。

    【译文】

    小偷到每个寺庙偷取放在神像肚子里的财宝。只有土地庙还没有去偷。等到他来到土地庙,挖开土地爷的肚皮,见肚子里什么也没有,便惊骇的叹息说:“看他头巾倒是戴了一顶,厚来腹中空无一物!”

    穷秀才

    【原文】

    有初死见冥王者,王谓①其生前受用太过,判来生去做一秀才,与以五子。鬼吏禀日:“此人罪重,不应如此善遣。”王笑曰:“正惟罪重,我要处他一个穷秀才,把他许多儿子,活活累杀他罢了。”

    【注释】

    ①谓:认为。

    【译文】

    有一个刚死去的人去见阎王,阎王认为他在生前享乐挥霍太过分,就判他来生做个秀才,并生5个儿子。小鬼禀告说:“这个人罪行很重,不应该判得如此轻。”阎王笑着说:“正因为罪行重,我才判他成为一个穷秀才,叫他抚养5个儿子,活活累死他算了。”

    颂屁

    【原文】

    一士死见冥王,自称饱学,博古通今。王偶撒一屁,士即进词云:“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味。”王喜,命赐宴,准与阳寿一纪①,至期自来报到,不消鬼卒勾引。士过十二年,复诣阴司,谓门上曰:“烦到大王处通禀,说十二年前做放屁文章的秀才又来了。”

    【注释】

    ①纪:古时十二年为一纪。

    【译文】

    有一个秀才死了之后去见阎王,秀才自称饱学多才,博古通今。这时,阎王偶然放了一个屁,秀才立即做词奉承说:“伏惟大王高耸金臀,洪宣宝屁,依稀乎丝竹之声,仿佛乎麝兰之气。臣立下风,不胜馨香之味。”阎王听了,非常高兴,命令手下设宴款待并答应再给秀才延长十二年的阳寿,到时候要秀才自己前来报道,不再派小鬼们去抓。过了十二年以后,秀才又来到了阴府,他对看门的小鬼说:“请你到大王那里去通报一下,就说十二年前做放屁文章的秀才又来了。”

    抄祭文

    【原文】

    东家丧妻母,往祭,托馆师①撰文。乃按古本误抄祭妻父者与之,为识者看出,主人怪而责之。馆师曰:“此文是古本刊定的,如何得错?只怕倒是他家错死了人,这便不关我事。”

    【注释】

    ①馆师:教书先生。

    【译文】

    东家的岳母死了,一个人要去奔丧,便托教书先生写篇祭文。但教书先生却从古书上误抄了一篇祭祀岳父的文章给了他,被明眼人看出来了。那人责怪教书先生,先生却说:“这篇祭文是古书上刊载的,怎么会错呢?恐怕是他家死错了人,这就不关我的事了。”

    做不出

    【原文】

    租户连年欠租,每推田瘦①做不出米来。士怒曰:“明年待我自种,看是如何?”租户曰:“凭相公拼着命去种,到底是做不出的。”

    【注释】

    ①田瘦:这里指田地贫瘠。

    【译文】

    有个佃户连年欠租不交,每次都推说田地贫瘠,收不了多少谷子。秀才生气的说:“明年让我自己种,看看到底怎么样。”佃户说:“凭相公拼着命去种,最终还是做不出东西来的。”(意做不出文章)

    凑不起

    【原文】

    一士子①赴试,艰于构思。诸生随牌俱出。接考者候久,甲仆问乙仆曰:“不知作文一篇,约有多少字?”乙曰:“想来不过五六百。”甲曰:“五六百字,难道胸中便没有了,此时还不出来?”乙曰:“五六百字虽有在肚里,只是一时凑不起来耳。”

    【注释】

    ①士子:秀才。

    【译文】

    一个秀才参加科举考试,却被文章的构思难住了。其他考生都拿着考牌出来了。接他的两个仆人在考场外等了很长时间,甲仆就问乙仆:“不知道写一篇文章,大约要多少字。”乙仆回答说:“估计也就五六百字。”甲仆又问道:“难道相公胸中连五六百字也没有吗?现在还写不出来?”乙仆回答说:“五六百字虽然肚里有,不过是零零散散的,一时间凑不起来罢了。”

    四等亲家

    【原文】

    两秀才同时四等,于受责时曾识一面。后联姻,会亲日相见。男亲家曰:“尊容曾在何处会过①来?”女亲家曰:“便是有些面善,一时想不起。”各沉吟间,忽然同悟,男亲家点头曰:“嗄。”女亲家亦点头曰:“嗄。”

    【注释】

    ①会过:见过。

    【译文】

    有两个秀才同时考了第四等,在受罚的时候两人曾经见了一面。后来,两位秀才结成了亲家,在儿女成亲的那天,两个秀才又相见了。男方的亲家说:“亲家的尊容好像在哪里见过似的?”女方的亲家紧盯着男方的亲家说:“总觉得有些面熟,可是一时又想不起来。”两人各自低头回想了一会,忽然两人同时恍然大悟,男方的亲家点点头说:“喔!”女方的亲家也点点头说:“喔!”

    腹内全无

    【原文】

    一秀才将试,日夜忧郁不已。妻乃慰之曰:“看你作文,如此之难,好似奴①生产一般。”夫曰:“还是你每生子容易。”妻曰:“怎见得?”夫曰:“你是有在肚里的,我是没在肚里的。”

    【注释】

    ①奴:古时女子自称。

    【译文】

    有一个秀才将要参加考试了,在考前这些日子,秀才日夜忧郁。于是,妻子便安慰他说:“看你写文章怎么这么为难,好像我生孩子似的。”秀才说:“还是你每次生孩子容易些。”妻子不明白,问他:“怎么见得?”秀才回答说:“你生孩子毕竟是肚子里面有的,而我却是肚子里面没有的。”

    不完卷

    【原文】

    一生不完卷,考置四等,受杖①。对友曰:“我只缺得半篇。”友云:“还好。若做完,看了定要打杀。”

    【注释】

    ①受杖:这里指挨打。

    【译文】

    有一个考生考试时文章没做完就交了卷,考了四等,挨了打。他对朋友说:“我只差半篇文章没做完。”朋友说:“还好,亏你只做了半篇,如果做完,考官看了一定把你打死。”

    求签

    【原文】

    一士岁考求签,通陈①曰:“考在六等求上上,四等下下。”庙祝②曰:“相公差矣,四等止杖责,如何反是下下?”士曰:“非汝所知。六等黜退,极是干净。若是四等,看了我的文字,决被打杀。”

    【注释】

    ①通陈:祷告。②庙祝:寺庙里管理香火的人。

    【译文】

    有个读书人考完后就去庙里求签,祷告说:“考中六等上上签,考中四等下下签。”庙祝说:“相公说错了,考中四等,仅仅是挨打的处罚,怎么是下下签呢?”读书人说:“你不知道的,考中六等虽然被赶出学堂得不到功名,但干净了事。如果考中四等,考官看了我的文章,一定会把我打死。”

    梦入泮

    【原文】

    府取童生,祈梦:“道考可望入泮①否?”神问曰:“汝祖父是科甲否?”曰:“不是。”又问:“家中富饶否?”曰:“无得。”神笑曰:“既是这等,你做甚么梦!”

    【注释】

    ①泮:指泮官(古代的学校)。清代称考中秀才为“入泮”。

    【译文】

    有一个童生在乡试前祈求做一个梦,想从梦中知道是否考中秀才。被祈求的神问他:“你的祖父是科甲吗?”童生回答说:“不是。”神又问:‘你家中富裕吗?”童生回答说:“不富裕。”神笑着说:“既然这样,你还做什么秀才梦?”

    谒孔庙

    【原文】

    有以银钱虽缘入泮者,拜谒孔庙,孔子下席答之。士曰:“今日是夫子弟子礼,应坐受。”孔子曰:“岂敢。你是我孔方兄①的弟子,断不受拜。”

    【注释】

    ①孔方兄:钱。

    【译文】

    有个用花钱买通而入学的人,拜偈孔庙,孔子突然从神座上下来答谢。那个人说:“今天是您的弟子拜您,您应该在你的位子上接受拜礼才对。”孔子说:“不敢受你的参拜,你是孔方兄的弟子,我是绝对不能受你拜的。”

    狗头师

    【原文】

    馆师岁暮买舟①回家,舟子问曰:“相公贵庚?”答曰:“属狗的,开年已是五十岁了。”舟人曰:“我也属狗,为何贵贱不等?”又问:“那一月生的?”答曰:“正月。”舟子大悟曰:“是了,是了,怪不得!我十二月生,是个狗尾,所以摇了这一世。相公正月生,是个狗头,所以教(音同叫)了这一世。”

    【注释】

    ①买舟:这里指雇船。

    【译文】

    有位教书先生年终雇船回家。船夫问道:“先生多大年纪了?”教书先生回答说:“我属狗,过了年就50岁了。”船夫说:“我也属狗,为什么我们的命贵贱不相同呢?”接着又问:“先生是几月出生的?”先生回答说:“我是正月出生的。”船夫恍然大悟道:“对了,对了,怪不得呢!我是十二月出生的狗尾巴,所以就摇了一辈子(船),先生是正月的,是个狗头,所以就叫(教)了一辈子(书)。”

    狗坐馆

    【原文】

    一人惯会说谎,对亲家云:“舍间有三宝:一牛每日能行千里,一鸡每更止啼一声,又一狗善能读书。”亲家骇云:“有此异事,来日必要登堂求看。”其人归与妻述之,“一时说了谎,怎生回护?”妻曰:“不妨,我自有处。”次曰,亲家来访,内云:“早上往北京去了。”问:“几时回?”答曰:“七八日就来的。”又问:“为何能快?”曰:“骑了自家牛去。”问:“宅上还有报更鸡?”适值亭中午鸡啼,即指曰:“只此便是,不但夜里报更,日间生客来也报的。”又问:“读书狗请借一观。”答曰:“不瞒亲家说,只为家寒,出外坐馆①去了。”

    【注释】

    ①坐馆:教书。

    【译文】

    有个喜欢吹牛撒谎的人。一次对他的亲家说:“我家有三样宝贝:一头一天能跑千里的牛、一只会报更的鸡,而且每更只叫一声、还有一只擅长读书的狗。”亲家听了,惊讶的问:“有这样神奇的事,明天我一定去你家看看。”这个人回到家里,向妻子讲述了这件事,不知道该如何圆慌。妻子说:“没事,我自有办法应付。”第二天亲家果然来了,女主人说:“我丈夫早上去北京了。”亲家问:“什么时候回来呢?”妻子回答说:“过七八天就回来。”亲家又问:“怎么这么快?”妻子回答说:“是骑着家里的那头牛去的。”亲家又问:“你们家那只会报更的鸡呢?”刚好这个时候院子里有只鸡在啼叫,妻子就指着那只鸡对亲家说:“就是这只鸡,不光能在晚上报更,白天见了客人也会叫一声。”亲家又问:“那把你们家那只会读书的狗让我见识一下。”妻子回答说:“不瞒你说,只因为家里穷,所以让那只狗到外面开馆教书了。”

    讲书

    【原文】

    一先生讲书,至“康子馈药”,徒问:“是煎药是丸药?”先生向主人夸奖曰:“非令郎美质不能问,非学生博学不能答。上节‘乡人傩’,傩①的自然是丸药。下节又是煎药,不是用炉火,如何就‘厩焚’起来!”

    【注释】

    ①傩:旧时迎神赛会。目的是驱除疫鬼。

    【译文】

    有位教书先生讲书讲到“康子馈药”时。学生就问:“是煎药还是丸药?”,先生向主人夸奖道:“非你的儿子聪明绝顶不能问,非我的学识渊博不能答。上一节乡人举行驱鬼除疫的活动,用的自然是丸药,下节肯定是煎药,要不不用炉火,马厩怎么就着火了呢?”

    请先生

    【原文】

    一师惯谋人馆,被冥王访知,着夜叉拿来。师躲在门内不出,鬼卒设计哄骗曰:“你快出来,有一好馆请你。”师闻有馆,即便趋出①,被夜叉擒住。先生曰:“看你这鬼头鬼脑,原不像个请先生的。”

    【注释】

    ①趋出:跑出来。

    【译文】

    有一个教书先生,惯于去找待遇好的馆教书。这事被阎王访察到了,就叫夜叉前去捉拿他。先生吓得躲在内门不敢出来,夜叉就设计哄骗他:“先生你快出来,有一个好教馆请你去教书。”先生一听急忙跑了出来,被夜叉捉住了。先生对夜叉说:“看你这鬼头鬼脑的模样,本来就不像个请先生的。”

    兄弟延师

    【原文】

    有兄弟两人,共延①一师,分班供给。每交班,必互嫌师瘦,怪供给之不丰。于是兄弟相约,师轮至日,即秤斤两,以为交班肥瘦之验。一日,弟将交师于兄,乃令师饱餐而去。既上秤,师偶撒一屁,乃咎之曰:“秤上买卖,岂可轻易撒出!说不得,原替我吃了下去。”

    【注释】

    ①延:请。

    【译文】

    有兄弟两个人,合伙请了一个教书先生,两人轮流供先生吃饭。每次轮换时,兄弟两总是互相指责说先生瘦了,责怪对方招待先生不丰盛。于是兄弟两个便约定,交班那天都要在秤上称一下先生的体重,来验证先生的胖瘦。这天,弟弟要把先生转交给哥哥,就先让先生饱餐一顿再去。可是刚上秤称时,先生碰巧放了一个屁,弟弟就责怪说:“秤上买卖岂能轻易将屁撒出,没办法,你只好给我吃下去!”

    退束修①

    【原文】

    一师学浅,善读别字。主人恶②之,与师约,每读一别字,除束修①一分。至岁终,退除将尽,止馀银三分,封送之。师怒目:“是何言兴,是何言兴!”主人曰:“如今再扣二分,存银一分矣。”东家母在傍曰:“一年辛苦,半除也罢。”先生近前作谢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主人曰:“恰好连这一分,干净拿进去。”

    【注释】

    ①束修:报酬。②恶:这个指讨厌的意思。

    【译文】

    有个教书先生才学很浅,老是读错别字。主人很讨厌他。便和先生约定,只要每读一个别字就扣酬金一分。到了年终的时候,按照约定扣除了念别字的罚金,先生的酬金只剩下三分银子,主人把银子给先生送去。先生大怒说:“是何言舆(兴),是何言舆(兴)?”主人说:“现在再扣二分银子,你只剩下一分银子了。”主人的妻子在旁边说道:“先生辛苦了一年,还是只扣除一半的酬金吧。”教书先生上前作揖答谢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主人说:“恰好连这一分银子也扣掉了。”

    赤壁赋

    【原文】

    庸师惯读别字。一夜,与徒讲论前后《赤壁》两赋,竟念“赋”字为“贼”字。适有偷儿潜伺①窗外,师乃朗诵大言曰:“这前面《赤(作拆字)壁贼》呀。”贼人惊,因思前而既觉,不若往房后穿逾而入。时已夜深,师讲完,往后房就寝。既上床,复与徒论及后《赤壁赋》,亦如前读。偷儿在外叹息曰:“我前后行藏,悉被此人识破。人家请了这样先生,看家狗都不消养得了!”

    【注释】

    ①潜伺:隐藏。

    【译文】

    有一个平庸的教书先生,经常念别字。一天晚上,他向学生讲解前后《赤壁赋》竟然把“赋”字念成了“贼”字。恰巧有一个小偷正藏在窗外,老师大声念到:“这前面的《赤(作拆字)壁贼》呀。”小偷听了大惊,心想竟然在前面已被察觉,不如到房后挖洞钻进去。到了深夜,老师讲完课到卧房睡觉。上了床后,又向学生讲解起《后赤壁赋》,也同前面一样念。小偷在外面叹息说:“我前后的行踪都被这个人识破了,家里请了这样的先生,连看家狗也不用养了。”

    於戏左①读

    【原文】

    有蒙训者②,首教《大学》。至“於戏前王不忘”句,竟如字读之。主曰:“误矣,宜读作呜呼。”师从之。至冬问,读《论语》注“傩虽古礼而近於戏”,乃读作呜呼。主人曰:“又误矣,此乃於戏也。”师大怒,诉其友曰:“这东家甚难理会,只‘於戏’两字,从年头直与我拗到年尾。”

    【注释】

    ①左:错。②蒙训者:指教书先生。

    【译文】

    有个教书先生,先教学生《大学》。在讲到“於戏前王不忘”这一句时,竟然按字读音。主人说、:“你读错了,这里於戏应该读作呜呼。”教书先生听从了主人的意见。到了冬天,在读《论语》里的“傩虽古礼而近於戏”这句时,仍然将於戏读作呜呼。主人说:“你又读错了,这里应该就读成於戏。”教书先生十分恼怒,对他的朋友诉说道:“这东家真是难伺候,只‘於戏’两个字,从年初一跟我拗到年末。”

    教法

    【原文】

    主人怪师不善教,师曰:“汝欲我与令郎俱①死那?”主人不解,师曰:“我教法已尽矣,只除非要我钻在令郎肚里去,我便闷杀,令郎便胀杀。”

    【注释】

    ①俱:都。

    【译文】

    主人责怪先生不善于教书,先生说:“你想让我和令郎都死掉吗!”主人不明白他的意思,先生回答说:“我已经想尽一切办法教令郎了,那么除非让我钻到令郎的肚子里面去。不过,这样做的话,我就会被闷死,而令郎便会被胀死。”

    浇其妻妾

    【原文】

    人家请一馆师,书房逼近内室。一日课徒,读“譬如四时之错行”句,注曰:“错,犹迭①也。”东家母听见,慎其有意戏狎②,诉于主人。主人不通书解,怒欲逐之。师曰:“书义如此,汝自不解耳,我何罪焉?”遂迁馆于厅楼,以避啰唣③。一日,东家妻妾游于楼下,师欲小便不得,乃从壁间溺之。不意淋在妻妾头上,复诉于主人。主因思前次孟浪怪他,今番定须考证书中有何出典。乃左右翻绎④,忽大悟曰:“原来在此,不然,几被汝等所误矣。”问:“有何凭据?”主曰:“施施从外来,骄(音同浇)其妻妾。”

    【注释】

    ①迭:轮流,替换。②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③啰唣:吵闹寻事,闹腾。④绎:抽出或理出事物的头绪来。

    【译文】

    有一户人家请了一个教书先生,书房和内室很接近。有一天,先生给学生上课,读到“譬如四时之错行”一句的时候,给学生解释说:“错,就是轮流替换的意思。”内室里的女主人听见了,怪先生有意戏弄她,便告诉了主人。主人也不理解文字的意思,生气的要赶先生走。先生说:“书上的意思就是这样,是你自己不理解,我又有什么罪过。”于是,把学馆迁到厅楼,以避免吵闹。有一天,东家的妻妾在楼下游玩,先生想要撒尿却找不到地方,于是便从墙壁上的间隙处撒了出去。不料,竟淋到了东家妻妾的头上,妻妾非常生气,又告诉了主人。主人因为考虑到前一次错怪了先生,这一次一定要考证一下,看看书上有没有这个典故。于是,他不停的翻着书本,想要理出事情的头绪来。忽然,他恍然大悟道:“原来在这里,要不然,差一点被你们错怪了。”妻妾忙问:“有什么凭据?”主人回答说:“你们看:施施从外来,骄(音同浇)其妻妾(见于《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

    先生意气

    【原文】

    主人问先生曰:“为何讲书吾不明白?”师曰:“兄是相知的,我胸中若有不讲出来,天诛地灭!”又问:“既讲不出,也该坐定些?”答云:“只为家下不足,故不得不走。”主人云:“既如此,为甚供给略淡泊,就要见过①?”先生毅然变色曰:“若这点意气没了,还像个先生哩!”

    【注释】

    ①见过:意见。

    【译文】

    有个主人问家里的教书先生:“先生讲书为什么学生听不明白?”先生回答说:“你老兄是知道我的,我肚子里所有的,如果没有讲出来的话,就天诛地灭。”主人又问:“既然讲解不出什么,就该坐稳些啊!”先生答道:“只因为家里有难处,所以不得不走动。”主人说:“既然如此,为什么在待遇上稍微有点不好,就有意见?”那教书先生一下子变了脸色说:“如果连这点骨气也没有,还像个先生吗?”

    梦周公

    【原文】

    一师昼寝,而不容学生瞌睡。学生诘之,师谬言①曰:“我乃梦周公也。”明昼,其徒亦效之,师以戒方击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见周公耳。”师曰:“周公何语?”答曰:“周公说,昨日并不曾见尊师。”

    【注释】

    ①谬言:哄骗、欺骗。

    【译文】

    有个教书先生白天睡觉,但是却不允许学生打瞌睡。学生问其原因,教书先生哄骗道:“我是在梦周公。”第二天,他的学生也仿效他白天睡觉。教书先生用戒尺把学生打醒,说道:“你怎么能这样?”学生说:“我也去见周公了。”先生问:“周公说了什么?”学生答道:“周公说,昨天并没有见到先生你。”

    猫逐鼠

    【原文】

    一猫捕鼠,鼠甚迫,无处躲避,急匿①在竹轿杠中。猫顾之叹云:“看你管(音同馆)便进得好,这几个节如何过得去!”

    【注释】

    ①匿:藏匿。

    【译文】

    有一只猫捕捉老鼠,老鼠被逼得慌了,没有地方可以躲避,急忙之中躲进了竹轿的竹管里。猫看着它叹息的说:“看你这管(音同馆)是进得好,只这几个节,你怎么过得去?”

    问馆

    【原文】

    乞儿制一新竹筒,众丐沽①酒称贺。每饮毕,辄呼②曰:“庆新管酒干。”一师正在觅馆,偶经过闻之,误听以为庆新馆也,急向前揖之曰:“列位既有了新馆,把这旧馆让与学生罢!”

    【注释】

    ①沽:买。②辄呼:大声呼喊。

    【译文】

    有个乞丐做了一个新竹筒,乞丐们都买了酒为他庆贺。每次喝完了一竹筒酒,便大声呼喊说:“为了新管干杯!”有位教书先生正在寻找学馆教书,偶然经过这里,听到乞丐们的话,误以为他们找到了新的学馆,就急急忙忙走上前去作揖说:“各位兄弟既然已经有了新馆,那么就把旧馆让给我吧。”

    改对

    【原文】

    训蒙先生出两字课与学生对曰:“马嘶。”一徒对曰:“鹏奋。”师曰:“好,不须改得。”徒揖而退。又一徒曰:“牛屎。”师叱①曰:“狗屁!”徒亦揖而欲行,师止之曰:“你对也不曾对好,如何便走?”徒曰:“我对的是牛屎,先生改的是狗屁。”

    【注释】

    ①叱:大声责骂。

    【译文】

    有位启蒙先生,出了两个字的对子让学生对,先生说:“马嘶。”一个学生对:“鹏奋。”先生说:“对得好,不需要改了。”学生就向老师做了一个揖退了下去。另一个学生又对:“牛屎。”先生听了生气的大声责骂他说:“狗屁!”学生也想作揖退下去,先生指着他说:“你对子还没有对好,怎么就想走?”学生回答说:“我对的是‘牛屎’,先生不是给我改成‘狗屁’了吗?”

    挞徒

    【原文】

    馆中二徒,一聪俊,一呆笨。师出夜课,适庭中栽有梅树,即指日:“老梅。”一徒见盆内种柏,应声曰:“小柏。”师曰:“善。”又命一徒“可对好些”,徒曰:“阿爹。”师以其对得胡说,怒挞①其首。徒哭曰:“他小柏(音同伯)不打,倒来打阿爹。”

    【注释】

    ①挞:打。

    【译文】

    学馆中有两个学生,一个聪明,一个呆笨。有一天晚上,先生教他们对诗,刚好看见院子里栽了一棵梅树,先生指着梅树说:“老梅。”一个学生看见盆子里种着一棵小柏树,便对道:“小柏(音伯)。”先生赞道:“对得好!”又叫另一个学生也要对得好一些。那个学生说:“阿爹。”先生听了认为他胡说,就生气的打了一下他的头。那学生就哭着说:“他小伯不打,倒来打阿爹。”

    赞粪

    【原文】

    师在田间散步,见乡人挑粪灌菜。师讶曰:“菜是人吃的,如何泼此秽物在上?”乡人曰:“相公只会看书,不晓我农家的事。菜若不用粪浇,便成苦菜矣。”一日,东家以苦菜膳师,师问:“今日为何菜味甚苦?”馆僮曰:“因相公嫌龌龊,故将不浇粪的菜请相公。”师曰:“既如此,粪味可盐,拿些来待我①吃罢。”

    【注释】

    ①:通蘸。

    【译文】

    有位教书先生在田间散步,看见一个乡下人挑着粪便浇菜。于是非常惊讶的问:“菜是给人吃的,为什么把这么脏的东西泼在菜上呢?”乡下人说:”先生你只会读书,不明白我们农家的事情。菜如果不用粪来浇,就变成苦菜了。”一天,主人用苦菜来招待教书先生,先生就问:“为什么今天的菜这么苦呢?”馆童回答说:“因为怕先生嫌脏所以就用没有浇粪的菜来招待先生。”先生说:“既然粪可以让菜有味道,那就拿点来让我蘸蘸吃吧。”

    咬饼

    【原文】

    一蒙①师见徒手持一饼,戏之曰:“我咬个月湾与你看?”既咬一口,又曰:“我再咬个更胜与你看?”徒不舍,乃以手掩之,误咬其指。乃呵曰:“没事,没事,今日不要你念书了。家中若问你,只说是狗夺饼吃,咬伤的。”

    【注释】

    ①蒙:启蒙,发蒙。

    【译文】

    有位启蒙老师,看见他的学生手里拿着一块饼,就骗他说:“老师咬个月牙儿给你看看吧。”说着就咬了一口。之后,又说:“我再咬个更好的月牙儿给你看看吧。”这一下学生舍不得让他咬了,于是用手把饼捂住,结果老师误咬了学生的手指头。于是这位老师就哄着学生说:“没事,没事,今天就不要你念书了。家里人要是问起这件事,你只说是狗抢你的饼吃,咬伤的。”

    想船家

    【原文】

    教书先生解馆归。妻偶谈及“喷啑鼻子痒,有人背他讲”。夫日:“我在学堂内,也常常打啑的。”妻曰:“就是我在家想你了。”及开堂,仍赴东家馆。别妻登舟,船家被初出太阳搐①鼻。连打数啑。师频足曰:“不好了,我才出得门,这婆娘就在那里看想船家了!”

    【注释】

    ①搐:抽搐,肌肉不随意的收缩。

    【译文】

    年终的时候,教书先生离馆回家过年。妻子偶然提道“喷嚏鼻子痒,有人背他讲”。丈夫说:“我在学馆里教书的时候,也常常打喷嚏的。”妻子说:“那都是因为我在家里想你的原因。”等过完年,学馆开了堂。先生仍去东家教书。告别了妻子登上了船,船家被初升的太阳刺激,鼻子抽搐了几下,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先生跺着脚说:“不好了,我才出家门,这婆娘就在那里想着船家了。”

    叔叔

    【原文】

    师向主人极口赞扬其子沉潜聪慧,识字通透,堪①为令郎伴读。主曰:“甚好。”师归谓其子曰:“明岁带你就学,我已在东翁前夸奖,只是你秉性痴呆,一字不识。”因写“被”、“饭”、“父”三字,令其熟记,以备问对。及到馆后,主人连试数字,无一知者。师曰:“小儿怕生,待我写来,自然会识。”随写“被”字问之,子竟茫然。师曰:“你床上盖的是甚么?”答曰:“草荐②。”师又写“饭”字与认,亦不答。曰:“你家中吃的是什么?”曰:“麦粞。”又写“父”字与识,子曰:“不知。”师忿怒曰:“你娘在家,同何人睡?”答曰:“叔叔。”

    【注释】

    ①堪:可、能。②荐:草席、草垫子。

    【译文】

    有个教书先生极力向主人称赞自己的儿子聪明能干,识字透彻,可以为主人的儿子伴读。主人说:“非常好。”先生回到家里对他的儿子说:“明年就带你去上学,我已经在主人面前夸奖了你,只是你天性痴呆,一个字也不认识。”于是他便写了“被、饭、父”三个字,教儿子熟记,以备询问时回答。到了学馆后,主人接连试了几个字,没有一个认识的。先生说:“小孩子怕生,让我写几个字他自然认识。”于是写了一个“被”字来问他,儿子很茫然。先生说:“你床上盖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说:“草席。”先生又写了一个“饭”字让他认,他也不认识。先生就问他:“你家里吃的是什么?”儿子回答说:“麦皮。”先生又写了一个“父”字让他念。儿子说:“不知道。”先生就非常气愤的说:“你娘在家里是和谁一起睡觉的?”儿子回答说:“叔叔。”

    是我

    【原文】

    一师值清明放学,率徒郊外踏青。师在前行,偶撒一屁,徒曰:“先生,清明鬼叫了。”先生曰:“放狗屁!”少顷,大雨倾盆,田间一瓦,为水淹没,仅露其背。徒又指谓先生曰:“这像是个乌龟。”师曰:“是瓦(音同我)”

    【译文】

    正值清明节那天,一个老师带着学生到郊外春游。先生走在前面,忽然放了一个屁。学生说:“先生,清明鬼叫了。”先生骂道:“放狗屁。”不久,又下起倾盆大雨,田间有一片瓦,被水淹没,只露出一点瓦背。学生又指着瓦对先生说:“这像是一个乌龟。”先生回答说:“不,是瓦(方言瓦音我)。”

    问藕

    【原文】

    上路先生携子出外,吃着鲜藕。乃问父曰:“爹,来个啥东西,竖搭起竟似烟囱,横搭着好像泥笼,捏搭手里似把弯弓,嚼搭口里醒松醒松,已介甜水浓浓,咽搭落去蜘蛛丝绊住子喉咙,从来勿曾见过?”其父怒曰:“呆奴,呆奴!个就是南货店里包东包西大叶个根结么。”

    【译文】

    上路先生带着儿子外出,吃了鲜藕。儿子问父亲道:“爹,这是个什么东西?竖起来看像是烟囱,横着看像是泥笼,拿在手里像是把弯弓,嚼起来脆脆的,甜甜浓浓的;咽下去却像有蜘蛛丝绊在喉咙里,怎么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父亲生气的说道:“你这个呆子,这就是南货店里包东西的叶子的根节。”

    屎在口头

    【原文】

    学生问先生曰:“屎字如何写?”师一时忘却,不能回答,沉吟片晌曰:“咦,方才在口头,如何再说不出。”

    【译文】

    有一个学生请教先生说:“屎字怎么写?”先生一时忘了,说不出来。于是想了一会,着急的自语道:“咦,刚才还在嘴里,怎么一下子就说不出来了呢?”

    村牛

    【原文】

    一士善于联句①。偶同友人闲步,见有病马二匹卧于城下。友即指而问曰:“闻兄捷才,素善作对,今日欲面领教。”士曰:“愿闻。”友出题曰:“城北两只病马。”士即对曰:“江南一个村牛。”

    【注释】

    ①联句:对对子。

    【译文】

    有一个秀才,善于做对子。一次,偶然同朋友散步,看见有两匹生病的马躺在城墙底下。朋友就指着那两匹马对秀才说:“常听人说兄台才思敏捷,向来善于做对,小弟今天倒想当面领教一下。”秀才说:“愿听指教。”朋友出题说:“城北两只病马。”秀才马上对道:“江南一个村牛。”

    歪诗

    【原文】

    一士好做歪诗。偶到一寺前,见山门上塑赵玄坛①踏虎像,士即诗兴勃发,遂吟曰:“玄坛菩萨怒,脚下踏个虎。傍立一判官,嘴上一脸垩。”及到里面,见殿字巍峨,随又续题曰:“宝殿雄哉大善,大佛归中坐。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兔。”僧出见曰:“相公诗才敏妙,但韵脚欠妥。小僧回奉一首何如?”士曰:“甚好。”僧念曰:“出在山门路,撞着一瓶醋。诗又不成诗,只当放个破(破声,屁也)。”

    【注释】

    ①赵玄坛:旧时中国民间所祀财神。姓赵名公明,因道教神话中封正一玄坛元帅,故名赵玄坛,又名赵公元帅。

    【译文】

    一个秀才喜欢做歪诗。一次,偶然来到一座寺庙前,看到山门上塑着赵玄坛踏虎像,秀才马上诗兴大发,于是吟道:“玄坛菩萨怒,脚下踏个虎。傍立一判官,嘴上一脸垩。”进了庙里,看见殿宇巍峨。秀才又吟道:“宝殿雄哉大善,大佛归中坐。文殊骑狮子,普贤骑白兔。”和尚出来见了说:“相公诗才敏妙,但不怎么压韵,小僧我回奉一首给你如何?”秀才说:“当然好了。”于是和尚念道:“出在山门路,撞着一瓶醋。诗又不成诗,只当放个破(破音屁)。”

    咏钟诗

    【原文】

    有四人自负能诗。一日,同游寺中,见殿角悬钟一口,各人诗兴勃然,遂联句一首。其一曰:“寺里一口钟。”次韵云:“本质原是铜。”三曰:“覆转像只碗。”四曰:“敲来嗡嗡嗡。”吟毕,互相赞美不置口,以为诗才敏捷,无出其右。“但天地造化之气,已泄尽无遗,定夺我辈寿算矣。”四人忧疑①,相聚环泣。忽有老人自外至,询问何事,众告以故。老者曰:“寿数固无碍,但各要患病四十九日。”众问何病,答曰:“了膀骨痛!”

    【注释】

    ①忧疑:忧虑。

    【译文】

    有四个人自以为很会作诗。一天,他们一同寺院里游玩,看见殿角悬着一口钟,于是诗兴大发,一人一句联成了一首诗。第一个人吟道:“寺里一口钟。”第二个人随即吟道:“本质原是铜。”第三个人接着吟道:“覆转像只碗。”第四个人最后吟道:“敲来嗡嗡嗡。”四个人吟完这首诗,互相赞不绝口,自以为诗才敏捷,再没有人能超过他们。“但是感到天地间的造化灵气被自己全部泄露,一定会折了自己的寿命。”四个人非常忧虑抱在一起哭了起来,忽然有位老人家从外面走进来,询问他们发生了什么事,他们就把原因告诉了老人家。老人说:“寿命倒没什么妨碍,但是每个人要患病四十九天。”众人忙问患什么病,老人回答说:“全部膀骨痛!”

    老童生

    【原文】

    老虎出山而回,呼肚饥。群虎曰:“今日固不遇一人乎?”对曰:“遇而不食。”问其故,曰:“始遇一和尚,因臊气不食。次遇一秀才,因酸气不食。最后一童生来,亦不曾食。”问:“童生何以不食?”曰:“怕咬伤了牙齿。”

    【译文】

    一只老虎出山回来,大叫肚子饿,老虎们问道:“今天难道一个人也没有遇到吗?”那只老虎说:“遇是遇到了,但是没有吃。”其他老虎问是什么原因。老虎说:“先遇到一个和尚,因为他满身臊气,就没有吃他;然后遇到一个秀才,因为他一身酸气,又没有吃;最后又遇到一个童生,我又没有吃他。”另一只老虎又问:“为什么不吃童生?”老虎解释说:“这童生太老,我怕咬伤了牙齿。”

    认拐杖

    【原文】

    县官考童生,至晚忽闻鼓角喧闹。问之,门子禀曰:“童生拿差了拐杖,在那里争认。”

    【译文】

    县官考童生,忽然听到考堂里面非常吵闹。县官就问门子什么事,门子禀告说:“童生们拿错了拐杖,正在那里争认呢!”

    拔须

    【原文】

    童生①拔须赶考,对镜恨曰:“你一日不放我进去,我一日不放你出来!”

    【注释】

    ①童生:明清两代没有考或没有考取秀才的读书人。

    【译文】

    有一个老童,生把胡子拔干净才去应考秀才,他对着镜子狠狠的说:“你一天不放我进去,我就一天不放你出来。”

    未冠

    【原文】

    童生有老而未冠者,试官问之,以“孤寒①无网”对。官曰:“只你嘴上胡须剃下来,亦勾结网矣。”对曰:“童生也想要如此,只是新冠是桩喜事,不好带得白网巾。”

    【注释】

    ①孤寒:家世寒微,无可依靠。

    【译文】

    有个童生年纪已很大了,但没戴帽子,考官问他为什么没戴帽子。老童生回答说:“因为孤寒无网。”考官说:“将你嘴上的胡须剃下来,就够结网了。”童生回答说:“我也想要这样,只是戴新帽子是桩喜事,不好戴一顶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