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要有心机-处世讲点“厚黑”放下面子来做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要面子活受罪,与其天天活受罪,不如放下面子来做人。

    所以,处世讲点“厚黑”,只要脸不太厚,心不太黑,做人就能做得完善,做事就能做得完美。

    1.人心本不可知,待人何须知心?

    人心隔肚皮,你不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所以即使你最亲最近的人,你也不可能了解。对那些半生不熟的人,就更不要露出真心了。人的“心机”防不胜防,你应以百倍的“心机”去对付。必要时厚点脸皮也无妨。

    “相交满天下,知心有几人?”这是人们对待人处世中朋友易交,知已难寻的慨叹。以这句话来看,交朋友以“知心”为最高境界,其实这是根本做不到的。李刚上大学时,常到附近的一个水果摊儿买水果。去多了,处熟了,也就跟老板成了朋友。有一天,李刚喉咙沙哑,老板问他为什么不喝点椰子汁。李刚说好啊!可是不知怎么挑,老板笑道:“我帮你挑,摆得愈久的椰子,愈甜,也愈好!”从那以后,李刚常去买椰子,还带朋友去,主动告诉朋友,摆得愈久的椰子愈好。有一次,李刚跟女朋友一起去买了个椰子,特别请老板帮忙挑。可是拿回家,才把椰子靠柄的地方削掉,就觉得软软的不对劲,等插进吸管尝一口,差点呕了出来。那椰子壳里的果肉,已经烂在椰子汁中,散发出一股酸臭的味道。李刚突然发现自己上当了。长久以来,李刚把那人当朋友,他却只想把快坏掉的东西卖给李刚这个笨蛋。李刚后来常想,当自己介绍同学去向他买“烂椰子”的时候,他的笑容后面,是怎么想?他八成在笑这些买椰子的人都是一群书呆子。

    《厚黑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不欲为人窥见的隐私,人的内心也有一个不欲为人所知的隐秘堡垒,在这个堡垒里,他是主人,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旦这个堡垒被攻破,再也没有隐秘,他便会发生失去隐蔽物、暴露在众人面前和缺乏安全感的慌乱;而为了重建这个堡垒,他会离开攻破他内心堡垒的力量,甚至施以报复,消灭那个力量,以保持堡垒的不再被侵犯。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疑心越来越重,不希望自己的内心被别人看穿,也不希望知道更多别人的内心。假若强要知心,便会引起对方的反弹,启动他的防卫系统。这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然是有负面的影响。因此,《厚黑学》提醒你:万一你具有某种灵慧,很容易知别人之心,那么你千万别自以为聪明,向对方表现你的知心术。三国时代的杨修就因为太聪明了,很会揣摩曹操的心思,按道理,曹操应说“知我者,杨修也”,可是他却把杨修杀了。杨修毫无“心机”地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说了出来,让曹操失去了安全感!试问,一个人如果心里面在想些什么你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你想他会不会学曹操?

    因此,在待人处世中,对上司、对同事、对朋友,甚至对兄弟、夫妻之间也都匆求知心,一定要切记:“知心”不是美德,而是灾祸的种子!

    2.该当“孙子”时必须当“孙子”

    在你的势力还不足以战胜对方时,必须忍,当当“孙子”又有何妨,一切只为他日当他“爷”。

    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刻苦发愤,忍耻吞辱,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暗淡,或由高山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累力量,企图东山再起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这就是做人要有“心机”,该做“孙子”时就做“孙子”,目的是为日后成功做他人的“爷”。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因为此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曲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这种人的谋略一旦成功,将一反忍的常态,变本加厉地对他所忍的人进行清算。

    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或受凌辱)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知耻而后勇”,其实质是忍今日之耻,而求明日之伸,但若一味地忍耐就无意义可言了。那么,为何要忍呢?正是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和鼓励自己忍受眼前一时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其中,最关键的是等待,要相信时间的公平。《菜根谭》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在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地绽开的花朵,必会早早凋谢。凡事焦躁无用,身处横逆之中,只有善屈善忍,储备精力,一鸣惊人的机会一定会来临。

    能够忍耻,能够忍受痛苦而等待,都是不忘耻辱的结果。古人说:“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也。”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以不知耻,不知道耻辱的耻辱,才是真正的耻辱。

    对耻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有人知耻、忍耻、雪耻。知耻后,一时无法雪耻,只好暂时隐忍,一旦时机成熟,立即将耻辱洗雪干净,勾践就是其中的典型。但也有人受耻而不知耻,即所说的人百颜无耻或恬不知耻,也就是说,这种人能厚着脸皮忍耻而无信心、决心或勇气雪耻,则是可悲可叹。

    三国蜀后主刘禅就是这样一个十足的无耻之徒。当时,魏国的镇西将军邓艾攻蜀,一路过关斩将,直取成都,蜀国君臣成了亡国奴。后主刘禅不但亲自乞降,又令蜀将姜维向魏将钟会投降(他这样做,并非像勾践那样屈一时之辱而后雪耻)。刘禅降魏后,魏主设宴招待他,有意安排演出蜀地原有的杂技,四周蜀国降者观后极为悲伤,而刘禅却兴致极高,谈笑风生。有一日,魏主问刘禅:“先生是否愿归蜀地!”刘禅竟然答道:“生活在这儿很快乐,不想回去了。”

    可悲之极!

    “为国而耻者,知耻而后进;为己而乐者,亡国不知耻”,后人这样评价勾践和刘禅。

    有人说,在政治生涯中,应不问过程而求结果。同样,在屈伸之间,伸是最终目的,屈为伸而服务,只伸不屈,会输得头破血流;只屈不伸,无作用无意义可言,只是窝窝囊囊地活着。

    3.别耍小聪明——小聪明不是捷径

    前文曾提及,不要表现比别人聪明,人们看不起耍小聪明的人。认为这些人只会卖弄而无真才实学。既使你真的很聪明,也要保留一份掩藏的“心机”。

    苏格拉底在雅典一再告诫他的门徒:“你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你一无所知。”孔老夫子也说:“人不如,而不恨,不亦君子!”

    这些话要告诉你的就是你即使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庄子·杂篇》中有一则寓言:吴王乘船渡过长江,登上一座猴山。猴子们看见国王率领大队人马上山来了,都惊叫着逃进丛林,躲藏在树丛茂密的地方。有一只猴子却从容自得,抓耳摸脑,在吴王面前窜上跳下,故意卖弄技巧。

    吴王很讨厌这只猴子的轻浮,便张弓搭箭,向它射去。这只猴子存心要显露本事,因此,当吴王的箭射来时它就敏捷地跃起身,一把抓住飞箭。吴王转过身去,示意随从们一齐放箭,箭如雨下,不可躲闪,那猴子终于被乱箭射死。

    这就是爱出风头人的下场,他们自以为掌握一点本事,就生怕别人不知道,无论在什么人面前都想“露两手”。总想表现自己,对一切都满不在乎,头脑膨胀,忘乎所以。在待人处世中,这种人十个有十个要失败。

    那么,如何做人才算是不卖弄自己的聪明呢?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

    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着等侯。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刊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第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儿,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贵办法不贵主张,换一句话说,就是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总之,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意思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做人待人都要有种“心机”,就是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尤其是下属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同事都看成是庸才,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结果被采纳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为什么做人要提倡“别卖弄自己的聪明”呢?这是因为“聪明”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这个人面前很聪明,而在另一个人面前,很可能就不怎么样。所以,聪明还是不“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

    4.吃吃小亏又何妨

    是你的不用求,不是你的强求也得不到,正所谓: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老子》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失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是讲人的一生之中,名誉、名声和生命到底哪个更重要呢?自身与财物相比,何者是第一位的呢?得到名利地位与丧失生命相衡量起来,哪一个是真正的得到,哪一个又是真正的丧失呢?所以说过分追求名利地位就会付出很大的代价,你有庞大的储藏,一旦有变则必然是巨大的损失。对于追求名利地位这些东西,要适可而止,否则就会受到屈辱,丧失你一生中最为宝贵的东西。

    老子的话极具辩证法思想,告诉我们应该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得失的问题。也许一个人可以做到虚怀若谷,大智若愚,但是事事吃亏,总觉得自己在遭受损失,渐渐地就会心理不平衡,于是就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再也不肯忍气吞声地吃亏,一定要分辩个明明白白,结果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是非不断,自己也惹得一身骚气,而所想到的也照样没有得到,这是失的多还是得的多呢?

    春秋战国时期的宓子贱,是孔子的弟子,鲁国人。有一次齐国进攻鲁国,战火迅速向鲁国单父地区推进,而此时宓子贱正在做单父宰。当时也正值麦收季节,大片的麦子已经成熟了,不久就能够收割入库了,可是战争一来,这眼看到手的粮食就会让齐国抢走。当地一些父老向宓子贱提出建议,说:“麦子马上就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咱们这里的老百姓去抢收,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另一个也认为:“是啊,这样把粮食打下来,可以增加我们鲁国的粮食,而齐国的军队也抢不走麦子作军粮,他们没有粮食,自然也坚持不了多久。”尽管乡中父老再三请求,宓子贱坚决不同意这种做法,过了一些日子,齐军一来,把单父地区的小麦一抢而空。

    为了这件事,许多父老埋怨宓子贱,鲁国的大贵族季孙氏也非常愤怒,派使臣向宓子贱兴师问罪。宓子贱说:“今中没有麦,明年我们可以再种。如果官府这次发布告令,让人们去抢收麦子,那些不种麦子的人则可能不劳而获,得到不少好处,单父的百姓也许能抢回来一些麦子,但是那些趁火打劫的人以后便会年年期盼敌国的入侵,民风也会变得越来越坏,不是吗?其实单父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的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因为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为失去单父这一年的小麦而衰弱下去。但是如果让单父的老百姓,以至于鲁国的老百姓都存了这种借敌国人侵能获取意外财物的心理,这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这种侥幸获利的心理难以整治,那才是我们几代人的大损失呀!”

    宓子贱自有他的得失观,他之所以拒绝父老的劝谏,让入侵鲁国的齐军抢走了麦子,是认为失掉的是有形的、有限的那一点点粮食,而让民众存有侥幸得财得利的心理才是无形的、无限的、长久的损失。得与失应该如何舍取,宓子贱作出了正确的选择。要忍一时的失,才能有长久的得,要能忍小失,才能有大的收获。

    中国历史上很多先哲都明白得失之间的关系。他们看重的是自身的修养,而非一时一事的得与失。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文,担任楚国的令尹。这个人三次做官,任令尹之职,却从不喜形于色,三次被免职,也怒不形于色。这是因为他心里平静,认为得失和他没有关系了。子文心胸宽广,明白争一时得失毫无用处。该失的,争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越得不到,心理越不平衡,对自己毫无益处,不如不去计较这一点点损失。

    患得患失的人是把个人的得失看得过重。其实人生百年,贪欲再多,官位权势再大,钱财再多,也一样是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巧取豪夺,难道就是人生的目的?这样的人生难道就完善,就幸福吗?过于注重个人的得失,使一个人变得心胸狭隘,斤斤计较,目光短浅。而一旦将个人利益的得失置于脑后,便能够轻松对待身边所发生的事,遇事从大局着眼,从长远利益考虑问题。例如:南朝梁人张率,12岁时就能做文章。天监年间,担任司徒的职务,他喜欢喝酒。在亲安的时候,他曾派家中的仆人运3000石米回家,等运到家里,米已经耗去了大半。张率问其原因,仆人们回答说:“米被老鼠和鸟雀损耗掉了。”张率笑着说:“好大的鼠雀!”后来始终不再追究。张率不把财产的损失放在心上,是他的为人有气度,同时也看出来他的作风。粮食不可能被鼠雀吞掉那么多,只能是仆人所为,但追究起来,主仆之间关系僵化,粮食还能收得回来吗?粮食已难收回,又造成主仆关系的恶化,这不是失的更多、更大吗?同样,唐朝柳公权,他家里的东西总是被奴婢们偷走。他曾经收藏了一筐银杯,虽然筐子外面的印封依然如故,可其中的杯子却不见了,那些奴婢反而说不知道。柳公权笑着说:“银杯都化成仙了。”从此不再追问。

    《老子》中说:“祸往往与福同在,福中往往就潜伏着祸。”得到了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见得是件坏事。正确地看待个人的得失,不患得患失,才能真正有所得。人不应该为表面的得到而沾沾自喜,认识人,认识事物,都应该是认识他的根本。得也应得到真的东西,不要为虚假的东西所迷惑。失去固然可惜,但也要看失去的是什么,如果是自身的缺点、问题,这样的失又有什么值得婉惜的呢?

    5.夹起尾巴做人

    取得点成绩,便不可一世,这样的人多是小人得志。

    小人得志便猖狂,那也不见得,枪打出头的鸟,猖狂就得挨打,还是做一只夹着尾巴的鸟安全。

    人生大致有两个状态难以把握,一个是失败甚至是惨败的时候,一个是成功得有一点儿张扬的时候,前一种好理解,其实,后一种尤为重要。因为这种“大意”很可能让你转胜为败。所以,任何人都需要夹紧尾巴,这似乎已经承认了某种恶劣的人性,但是,很难有其他的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有尊重别人自由的理念。你碰上苏东坡,弄那么一套“茶,上茶,上好茶”的过程,大概就有点傻冒了。

    在这个世界上,无论你怎样标榜自己,充其量都是个普通人,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过去的奋斗,这里面夹杂着别人的不少心血。因此,名人的尾巴夹得很紧,他们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他是一个名人,而在于他们知道人这一辈子不容易,得活自己的,更要尊重别人的。无论怎么样,都不能招人烦,动不动就跟人家吆五喝六的,谁有功夫搭理你呀。学会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魅力,内容千变万变,形式却是经久不变的时尚。

    我始终觉得夹紧尾巴是一种道德选择,因为这不仅代表着你的清醒,还代表着你对以往朋友帮助的感谢。如果你是一个忘恩负义的人,必然把尾巴翘得高高的,殊不知,一部人类史,正是人在道德目标的引导下不断前进上升的历史。抑制不良的欲望,就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赶走狂妄的情绪。正如《菜根谭》所说:“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因为“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心平气和者百福自集。”

    趾高气扬的人要获得人生的增长点,就应该向一切尊重人类生命的道德力量鞠躬,包括面对年轻人,不要担心自己表现出愚蠢的样子,人应该全面地发展,就得质朴谨慎求实。按照常理来说,鞠躬的时候是不应该翘尾巴的,因为那样会露出不该暴露的部位,如同是公园里的猴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时刻都应该注意到自己尾巴的位置,要不然,想瞻前顾后也找不着方位。

    有一点需要特别指出:尾巴决不是旗帜。我们衡量一个人有多么成功,从来不看它的尾巴有多么高,要看的是他脚踏实地的能量。而且,以另一个角度考虑,他只要投入,就很难有翘尾巴的时间,翘尾巴是闲人的专利,因为他们“无事”,所以总想表露自我,从而生出些“非”来。而奋斗者恰恰从另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坐在冷板凳上不知疲倦的他们没把屁股露出来,所以,他们一直受到别人的尊重。

    6.真面不要真心

    如果你把你所有的想法和心思都暴露出来,那别人看来你不过是个透明人,是个傻瓜。可见做人待人不能毫无“心机”,要懂得掩藏自己,尤其是那些容易触犯众怒的地方。

    西方有本书上曾这样说:“如果对方无法接受毫无掩饰的我,未尝不是好事。”其实,从对人性的洞察来看,这就是一件好事。因为,现实社会中,除了禽兽和野蛮人,正常人哪里会是毫无掩饰的“玻璃人”呢?

    李宗吾在《厚黑丛话》中说:“我把厚黑学讲完了,特别告诉读者一个秘诀,大凡行使厚黑之时,表面上,一定要糊一层仁义道德,不能把它赤裸裸的表现出来,王莽之失败,就由于后来把它显露出来的缘故。如果终身不露,恐怕至今孔庙中,还会有一个‘先儒王莽之位’大吃冷猪肉。韩非《说难篇》有曰:“阴称其言而显弃其身。”这个法子,诸君不可不知。假如有人问你:‘认得李宗吾否?’你须放出最庄严的面孔说道:‘这个人坏极了,他是讲厚黑学的,我认他不得。’口虽如此说,而心中则恭恭敬敬地供一个“大成至圣先师李宗吾之位”。果能这样做,包管你生前的事业惊天动地,死后还要在孔庙中吃冷猪肉。所以我每听见有人骂我,‘李宗吾坏极了!’就非常高兴地说道:‘吾道大行矣!’还有一层,我说:‘厚黑上面,要糊一层仁义道德。’这是指遇着道学先生而言,假如遇着讲性学的朋友,你也同他讲仁义道德,岂非自讨没趣?这个时候,则应当糊上“恋爱神圣”四字。总之,厚黑二字是万变不离其宗,至于表面上到底该糊什么,则须因时因地,神而明之。”

    这段话要告诉我们的是:现代人的一大特色就是虚伪与口是心非,尽管对《厚黑学》爱之入骨,表面上也必要在口头上对之咬牙切齿,为了讨好道学先生也。所以,做人一定要戴上面具,以“心机”适当掩盖自己。此面具的功用,好比机械运转所需要的润滑油,可以使机器运转得更加顺畅。至于什么场合应该戴什么面具,就像戏台上唱什么角色该穿什么戏服一样,是不可能一成不变的。具体到上班族,以下三条金科玉律,相信会帮你处理好复杂的人际关系:

    1.在单位里不可随便与人交心。在现实中,任何一个单位都不是真空般一尘不染,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亦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以柄,甚至祸从口出。

    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只有先求安身立命,适应环境,然后才能设法改造环境,顺利地走上成功之道。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对避开生活的误区,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

    况且,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上帝之所以给人一个嘴巴、两只耳朵,就是要人多听少说。”

    做一个在社会上混的场面人,社交活动不免与自己所在的单位有关。下班之后,与同事一起喝杯酒,聊聊天,不但有助于日常工作,还可能知道与单位有关的消息。因此,单位举办的各种聚会,自然要积极参加,就是与同事及上司打上一两场“社交麻将”也很有必要,但有一点要时刻切记:不可随便与任何人交心。

    2.随时注意保护自己。蓝领与白领不同的地方之一,是蓝领向上流动性不大,升迁的机会不多。因此,蓝领工人打的是正规战术,集体讨价还价,争取共同的利益。而白领阶层则大多都有个别拼搏的机会,获得升迁是单打独斗的结果,甚至是踩着别人的肩膀往上爬的结果。因此白领之间不但没有蓝领的那种同志感情,往往还互相猜忌,尔虞我诈。这种生存竞争环境,犹如深入敌后、孤军作战的游击队。

    是游击队,就得打游击战!游击战的最高原则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许多力争上游的白领,很注意将对手打倒,却往往不善于保护自己,这是不足取的。《厚黑学》认为:一方面要友好竞争,另一方面更要在众人的竞争中保存自己,在势孤力弱的情况下,就要夹紧尾巴,千万不要露出自己全力拼搏、一心往上爬的野心,以免成为众矢之的。

    俗语说,“不招人忌是庸才”,但在一个小圈子里,招人忌者是蠢才。精明而有“心机”的人,往往在积极争取往上前进的同时,还能很自然地摆出一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超然态度。

    3.别替人背黑锅。在任何一个单位里,做事好坏对错,很多时候是由上司主观决定的。如果上司意志强,下属多少都要努力工作;上司若自以为是,下属便会唯唯诺诺。但有一些上司只是向他的上司交功课而已,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不要出事,一切如常,就不会勾起上司的雷霆之怒。但如果出现差错,上司为了向他的上司交代,就会抓住一个人做替罪羊。这种情况,俗话叫做“背黑锅”。虽然说有的时候替上司背黑锅,能够换来更大的回报,但大多数情况下,替别人背黑锅是非常划不来的蠢事。

    要不背黑锅就是不要冒险,不马虎,事事有根据,白纸黑字,即使错了也有充分的理由解释。另一方面,一件事的对错,错的大小,应否追究,以及应该如何处罚,往往都是上司决定。大事化小或小题大作,都在主管上司的一念之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人缘好,特别是与上司的关系不错,就会较少获罪。

    7.软硬兼施,以牙还牙

    人还是具有动物性的,互相欺诈、压迫的现象,也普遍存在着。你要不被别人欺负,就要有点锋芒,如何抗拒别人还不得罪人,就要看你做人的本事和“心机”了。

    俗话说“软的怕硬的,硬的怕不要命的”,吃柿子专捡软的捏。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够得意一时,就是因为社会上有些人忍气吞声惯了。他们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在我们身边的环境里到处都有这样的受气者,他们看起来软弱可欺,最终也必然为人所欺。因为一个人表面上的软弱事实上也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在待人处世中没必要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至少也要像那些凶猛的动物一样,让人觉得你不好惹才是。特别是对于那些没事找事的恶人,你只能是“腰里别冲牌,谁来跟谁玩”。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做人“心机”。这一形象在时刻提醒别人,招惹你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更大代价的。

    有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倒是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它说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方某地一个集贸市场上,有一个泼皮无赖,仗着自己练过几天功夫,会耍几手三角猫儿的拳脚,在小镇的农贸市场上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最令人气愤的是,他总是拎了这个摊位的鸡,又拿了那个案子上的肉,却总是不给钱。谁要向他讨,他就说先赊着以后一块儿给。可谁真向他要时,他便会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无法在此地呆下去。大家对这样一个无赖小人真是敢怒而不敢言。

    然而有一天,这个无赖却碰到了茬儿上。一大早无赖就来到市场上,只见他走到一个猪肉摊前,用右手点着一块肉要摊主割下来给他,那位摊主也是位青年,听他一说,二话不讲,操起刀就在案子边的条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这个无赖见此,也只好站在那等着。此时,摊边上的人开始聚拢过来,一半是看热闹,一半是想亲眼目睹一下这个无赖如何横行霸道。岂知,这位摊主磨了好几分钟还没有罢手。此时,无赖急了,张口就骂,要摊主快点儿。只见这位摊主不慌不忙地应了一声,把磨得闪亮的刀往阳光下一摆,一道寒光直照到无赖的眼睛上去。无赖心中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冷颤。他又催摊主赶快割肉,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摊主拿着刀,对着这个无赖想要的那块肉就砍下去,只听“刷”地一声,一大块齐整整的肉就被割了下来。更令人叫绝的是,也就这一刀,把肉中连着的骨头也齐齐地砍断了。见此情形,这个无赖心中又是一愣。然而,事情还没有完,摊主把肉砍好之后,并不是像往常那样,把刀搁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乎意料之外地朝身边几尺远的一块木板上扔去。随着“啪”地一声响,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与其它几把并排,排列得非常整齐。哦!原来这是他的刀板。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回无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肉扬长而去,而是叫摊主称了称,乖乖地如数把钱交了。

    当然,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绝活。但是,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是:通过某种形式、某种物品、某个动作,给小人一种暗示,自己绝对不是好惹的,更不是好欺负的。实际上是在告诉小人,一旦被逼急了,羔羊也会变成猛虎的,“兔子急了还会咬人”,更何况人!这里,虽然没有明火执性和差异性角度来看,的确是如此。据此,在待人处世中,学会对人的性格作具体分析,看人下菜碟,对性格活泼者可以随意调侃,开个玩笑什么的也可以;对秉性拘谨而抑郁者,则宜于推心置腹地促膝谈心;对于性情耿直者,可以直言不讳,即使偶有失言,也无碍大事;而对于敏感多疑者则应掌握措辞的分寸,出言之前应三思,力求辞能达意。

    一个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只要能够显示出你是一个不容欺侮的人,你就能够做到不受气。当然你不必现还现报,立竿见影,只要花点“心机”,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文章,让冒犯者品尝到你的厉害,就能收到一种“杀鸡给猴看”的效果,起到某种普遍性的威胁作用。

    哪些形象最不易受欺侮呢?这里不妨略举一二:

    1.泼辣的形象。所谓的泼辣,便是敢说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敢为别人不好意思表现的举动。谁敢让他受气,谁当面就会下不来台。他敢哭敢闹、敢拼敢骂,口才好,又敢揭对方的老底儿,所以,很少有人敢惹这种人,以免自讨没趣。

    2.爱玩命的形象。其实,人类一切的弱点都可归结为一个“怕”字,而怕死则是人类最本能的一种东西。那些爱玩儿命的主,往住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以玉石俱焚的态度来实现自己的意志,这种游戏自然是常人不敢玩,而且也玩不起的。

    3.有仇必报的形象。人人都知道,仇恨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而其最可怕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爆发没有时间的限制,令人防不胜防。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这里并非提倡人们动不动就去玩儿命,而是说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应该做到还以颜色。

    4.实力派形象。塑造实力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时就要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可羡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神秘莫测的后台等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印象,即:你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当。所以,人们一般不敢招惹这类人物,持有这种形象的人也很少受气。

    有了一个不好惹、不受气甚至敢玩命的形象,就好比是种下了一棵大树,从此,你便可以在树荫下纳凉,再也不用担心别人敢平白无故地欺侮和招惹你。

    8.朝秦暮楚并不为过

    坚持真理并不错误,但是你坚持的东西已经错了或者是已经过时的还要不要坚持呢?答案当然是不!任何人做人,首先要考虑自我的发展,这是做人不言而喻的“心机”。为了这个,朝秦暮楚虽稍显厚黑,但并不为过。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其实,从《厚黑学》角度来看,持这种观点的人未免太过迂腐。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倘若遇到一个丝毫也不赏识你的上司,整天度日如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尽管你使尽浑身的解数也永无出头之日。在这种情况下,弃暗投明改换门庭也并不是什么难堪的事。或者你所遇到的上司,根本就是那扶不起来的阿斗一个,那又何必跟着他活受罪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厚黑学》却认为,“入错行”与“嫁错郎”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天下之大,为什么非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入错行”跳槽重新选择就是了,“嫁错郎”赶紧离婚另寻如意郎君。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谋略家姜子牙,既是一位善于出谋划策的谋略大师,就是一个“朝秦暮楚”之徒,在当时那种以当“忠臣”为荣的时代,姜子牙才不管什么“忠”与“不忠”,在他眼里根本就没有什么能不能“事二主”,而是巧用计策,果断地投入“二主”的怀抱,并且鼓动和帮着“二主”毫不手软地夺了“先主”的江山社稷。

    姜子牙,本名吕尚,是我国上古时期最为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姜子牙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纣王无道,荒淫无度,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与此同时,商王朝周围各诸候国迅速掘起,特别是西伯姬昌(后为周文王)励精图志,大有代殷商之势。

    姜子牙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他曾在商王宫中做过多年小吏,虽然职低位卑,但却处处留心。他看到商纣王整天沉湎酒色,荒废国政,几次想冒死进谏。一则想救民于水火,二则可以因此受到商纣王的赏识,求得高官厚禄。然而姜子牙后来见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谏而送了命,商朝气数已尽,商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陪无道的商纣王殉葬。于是,便决定另攀高枝,改换门庭。

    当时,姬昌立志复兴周国,除掉纣王,求贤若渴,正是用人之时。姜子牙为了引起姬昌的注意,一开始便能获得姬昌的器重,便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在渭水之滨的兹泉垂钩钓鱼。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人迹罕至,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当然,姜子牙并非是要在这里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待机而行。

    这一天,姜子牙听说姬昌要来附近行围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这时候,姜子牙还是个无名之辈,身为西伯的姬昌当然不会认得他,但姜子牙却见过姬昌。为了引起姬昌的注意,他故意把鱼钩提离水面三尺以上,而且钩上也不放鱼饵。这种荒涎的举动,果然让姬昌觉得奇怪,便走上前充满好奇地问道:“别人垂钓均以诱饵,钩系水中。先生这般钓法,能使鱼上钩吗?”

    姜子牙见姬昌对人态度谦和,对自己这个年迈的老者,没有一点“伯爵”的架子,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体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自以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却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姬昌。”

    姬昌闻听此言,大吃一惊。心想: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姬昌的心迹看得如此透彻?肯定不是凡人!便赶紧躬身施礼,态度诚恳地说道:“愿闻贤士大名?”

    “在下并非贤土,乃老朽吕尚是也。”

    “刚才偶听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不瞒先生,足下就是你说到的姬昌。”

    姜子牙此时才装出一副吃惊的样子,诚惶诚恐地说:“老朽不知,痴言妄语,请西伯恕罪。”。

    姬昌连忙诚恳地说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纣王无道,天下纷乱,如先生不弃,请您随我出山,兴周灭商,拯救黎民百姓。”

    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即随同姬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姬昌如鱼得水,相见恨晚,回宫之后,立即拜姜子牙为太师,视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并且为灭商兴周出了大力。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姜子牙,在商纣王这棵大树即将倒下,无法再行依靠的时候,姜子牙略施小计便攀上了姬昌这棵长势茂盛的大树。果断地弃暗投明,“事二主”做了周朝的太师。倘若他愚顽地报定“忠臣不事二主”的陈腐观念,恐怕到老死也不过是商纣王宫中一个叫不上名字的小官吏,永无出头之日。

    姜子牙的“心机”并不为过,事实证明他的举动无论是对于自己,对于武王,还是对于商周子民都是有利的。姜子牙做人稍显厚黑,便留名青史,其做人的智慧可说是炉火纯青了。

    9.低头因在屋檐下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因寄人篱下,自认为“不敢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这就是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的道理。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贻笑大方?在人屋檐下,一定要低头,是明哲保身的“心机”。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绝不一味地消极乃至消沉;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听天由命。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的排斥和限制,不知从何而来的欺压,这种情形在你的一生当中,至少会发生一次以上。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你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在人屋檐下的心态就有必要调整了。

    如果你不喜欢厚黑,那也罢。但是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只要是在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没有丝毫勉强,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这就是做人要稍讲厚黑的“心机”。

    “一定要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明显的目标;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里?这是必须考虑的。而且离开想再回来,那是很不容易的。在“屋檐”下待久了,就有可能成为屋内的一员,甚至还有可能把屋内人赶出来,自己当主人。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者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西汉时期的韩信忍胯下之辱正是这种“一定要低头”的最好体现。因为他不低头就把自己弄到和地痞无赖同等的地步,奋起还击,闹出人命吃官司不说,很可能赔上一条小命。

    另一种更高层次上的“一定要低头”,是有意识地主动消隐一个阶段,借这一阶段来了解各方面的情况,消除各方面的隐患,为将来的大举行动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杨广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磨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心机”,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厚黑学》告诉你:“在人屋檐下”是待人处世经常遇到的情况,它会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出现,当你看到了“屋檐”,请不要“不得不”,而要告诉自己:“一定要低头”!当然,低头也要在低头中寻找智慧,不能白低了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