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民间美丽故事-感天动地的牛郎织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爱情传说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除了有史书记载的爱情主题作品外,还有一类民间流传的爱情故事,这类故事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充满了艺术魅力。比如《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等。

    我国民间的爱情故事传说,是指在我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宽广、影响最大的神话传说。它们和其他民间传说故事构成了我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广大民众的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很久以前,我们祖先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每当日落之后,他们就会仰望头顶上那片璀璨的星空,久而久之,人们发现每个星辰以及日月都有着一定规律,就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

    最先,我们的祖先就将这些天文知识刻在甲骨上,无论是对太阳、月亮、行星、彗星、新星、恒星,还是日食和月食等罕见天象,都有着悠久而丰富的记载。

    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就有了有关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根据我国宋代著名类书《太平御览》卷31引西晋周处的《风士记》记载:

    七月初七日,其夜洒扫于庭,露施几筵,设酒脯时果,散香粉于筵上,以祈河鼓织女,言此二星神当会。

    此处的“河鼓”和“织女”,指的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据民间传说,牵牛星是谷物之神,织女星则是天帝之女桑蚕之神,谷物神和桑蚕神都是我们这个农耕民族的先民极为重视的神祇。那时的人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7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星宿。而牵牛星和织女星每到初秋七月份时,两星的运行就显得最为突出。

    人们还发现,牵牛星在织女星的东方,中间有白蒙蒙的像云一样的东西,断断续续从北到南横过天空,人们把它叫作天河。天河东南面有排成一条直线的3颗星,中间一颗很亮,两旁的光亮较弱,看去与中间一颗距离恰好相等。这3颗星叫天平星,也叫挑担星。

    这中间的那颗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也叫作牵牛星。它的光亮稍稍带点黄,不及织女星那么亮。于是,出于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在这两颗星星的基础上,将它们人格化了,民间便出现了大量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故事,并一步步趋于了完美。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了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因为父母早亡,他便跟着哥嫂度日。但是,哥嫂待他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最后只给了他一头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他们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勉强可以糊口度日。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

    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

    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答应做我妻子,我才能还给你衣裳。”织女定睛一看,发现牛郎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

    织女一听,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被贬下天庭。但织女心中纳闷,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这时,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

    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了,孩子们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

    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波涛滚滚的天河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是那样揪心,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

    王母见此情此景,也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让喜鹊在天河上搭桥,牛郎和织女相会一次。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

    牛郎和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寄托了古代人们对有情人长相守的一种美好向往和愿望。

    其实,在我国古代的文献中,牛郎和织女最初是作为两个星星的名字而出现的。这两个星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中的《大东》篇,诗中将牛郎称为牵牛。

    古人之所以关注天上的星星,是因为星星在夜空中位置的变化可以用来标农时、记时令,而牵牛、织女两星则是作为秋天到来的标志受到古人瞩目的。

    这一点,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小正》中就说得很明白:“七月……初昏,织女正东向。”一句“织女正东向”,蕴含了牛郎和织女七夕会天河这一故事的全部秘密。

    到了东汉时期,无名氏创作的《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迢迢牵牛星》,描写了牛郎织女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中写道: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牵牛、织女已是一对相互倾慕的恋人。

    在文字记载中,最早称牛郎、织女为夫妇的,应是南北朝时期梁代的肖统编纂的《文选》,这时“牛郎织女”的故事和七夕相会的情节,已经初具规模了,由天上的两颗星,发展成为夫妻。

    但是在古人的想象中,天上的夫妇和人间的夫妇基本上是一样的,因此,故事中还没有什么悲剧色彩。在东汉应劭编纂的《风俗通义》中有一段记载:

    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相传七日鹊首无故皆髡,因为梁以渡织女也。

    这表明,在当时,不仅牵牛、织女为夫妻之说已被普遍认可,而且他们每年以喜鹊为桥、七夕相会的情节,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融入了风俗之中。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故事在继续丰富和发展。在《荆楚岁时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织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天帝哀其独处,许配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衽。天帝怒,责令归河东,唯每年七月七日夜一会。

    牛郎织女的故事发展到此,就起了较大的变化。由于牛郎织女婚后贪图享乐,“废织衽”,因而激怒了天帝,受到惩罚。这便给故事带来了悲剧气氛。

    那么,为什么在后一个传说中,要加进老牛这个角色,并使它在故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呢?因为牛是农家宝,农民热爱耕牛,甚至还在耕牛身上寄托着自己的生活理想。

    当生活的理想遭到阻碍时,农民容易产生救助于牛的幻想,希望牛发挥神奇的力量,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同时,把动物人格化,也是各种民间传说经常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

    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对美好爱情的向往,追求和崇尚对爱情的忠贞不渝。让人们相信爱情来之不易,让人们更加珍惜爱情的难能可贵。

    拓展阅读

    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在我国还有很多种说法。相传,很久以前,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一天,老牛让牛郎去树林边,会看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和他结为夫妻,牛郎纳闷,但还是去了,事情和老牛说的一样,他见到了那位美丽的姑娘,而且他们过上了幸福的日子,并生了儿女。

    可是好景不长,老牛交代完事情就死了,织女也被天兵抓走了。于是,牛郎带着儿女披着牛皮追织女,就快追到时,王母拿下簪子划了条天河,他们被隔开了。从此,他们天天隔河相望啼泣,以泪洗面,感动了王母娘娘,于是允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会时,由喜鹊为他们架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