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三部曲-盛唐烟云:天净沙(5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什么时候?!”马宝玉和阿里依还是不敢相信,双双向王洵拱手。在大食国有一句格言,欺骗自己的敌人不算欺骗。而铁锤王与自己,恰恰处于敌对双方。

    “随便你们!”既然已经下定决心放对方离开,王洵便不介意好人做到底,“你们可以在我留下的俘虏中,挑选二百人做护卫。我给你配齐了战马和兵器。这里距离昏磨城不过百十里的路,过了乌浒河,便是艾凯拉木的地界。你们两个都是领过兵的,想必在路上不会出什么问题!”

    见对方满脸都是难以置信,王洵以为二人还在怀疑自己的诚意,笑了笑,继续道:“你们若是实在舍不得这里,也没关系。可以在城中多留几天。等我率领的大军开拔后再走。我跟东曹国主打个招呼,让他不要难为你们!”

    “我们,我们……”阿里依和马宝玉以目互视,脸色一阵红,一阵白,煞为好看。易地而处,他们绝对不会像王洵这般,行为被一句口头的承诺而拘束住。他们会做出对自己,对大食,最为省事儿的选择。

    正是因为想到了此节,他们两个临来之前,才抱定了必死的决心。宁可大骂王洵一顿之后,被其所杀,也不再继续于日复一日的绝望中苟延残喘。谁料想像中的慷慨陈词场面根本没来及出现,却得到了一个做梦都梦不见的结果。

    随时可以离开,发还马匹兵器,还能在俘虏中,挑选二百人作为护卫。这哪里是给降将的待遇,分明是礼送贵宾!有二百护卫在手,即便他铁锤王中途反悔,马宝玉和阿里依也相信自己能平安逃到乌浒河对岸。可是,逃过乌浒河,就真正安全了吗?艾凯拉木那边,恐怕正等着两头替罪羊呢吧!

    “怎么,舍不得走?我这里,可是真不养闲人!”突然发现对面的二人表情非常古怪,王洵笑着打趣。

    “大,大都督说笑了!”“大,大都督今日之恩,我们两个一辈子都不会忘!”马宝玉和阿里依又互相看了看,先后开口。

    “我们……”“我们……”二人本来都是非常沉稳的性格,此刻话却说得有些争先恐后。发现再说下去就要彼此冲突,赶紧又闭住嘴巴。然后尴尬地苦笑。

    “有话就直说!当初跟我老沙斗嘴之时,你们可不是这般摸样!”看不惯对方欲言又止的摸样,沙千里故意激将。

    马宝玉今天没勇气再跟他争口舌上的威风,苦笑着摇了几下头,讪讪地补充,“大都督有所不知,我们两个,现在恐怕是有家回不得!”

    “为何?”王洵本能地发问,旋即便想清楚了其中所有关节。“怕是艾凯拉木正等着你们往他刀尖上撞吧。这的确是个麻烦。要不,你们且忍耐些时日,明年开春,混在西去的商队中,悄悄通过艾凯拉木的防地。想必,他那时也没心思再找你们了!”

    “多谢大都督替我们两个降人考虑!”马宝玉难得服了一回软,诚心实意地向王洵躬身。“我们两个的家族,虽然都有些实力。但眼下恐怕也庇护不得我们。所以,如果大都督肯赏一口饭吃的话,我们两个,愿意在大都督麾下先效力几年。等国中的纷乱结束后,再想办法西返!”

    “你们两个想为大唐效力?!”这下,轮到王洵发愣了。他可不相信自己是茶馆里闲话的主角,随便上前松开俘虏的绑缚,对方便纳头下拜,从此死心塌地的效忠,永不背叛。

    “是向大都督效力,不是大唐!”阿里依的语锋没马宝玉那般机敏,却也言简意赅。“我们两个,愿意替大都督效力五年。五年之后,请大都督兑现今日的承诺,准许我们自由离开!”

    “我们,我们……”马宝玉扯了朋友一把,脸色变得更红,“我们两个,原本以为,最差的结局,便是被大都督永远扣在军中。谁料,谁料,大都督根本没把我们这两只臭鱼烂虾看在眼里。亏得我们还自以为是了好些天。眼下,眼下,其实我们两个已经无处可去,如果大都督不嫌弃的话,我们,我们两个,愿意在您麾下混口饭吃。只是,只是有一个请求,若是跟安西军与大食开战,请,请大都督考虑我们二人……”

    “这有何难!”王洵迅速一摆手,打断了马宝玉的解释,“本都督答应了。今后与大食国方面的任何行动,都不让你们两个参与!”

    “多谢大都督看顾!”

    “多谢大都督!”

    阿里依和马宝玉再度躬身,抱拳。这回,行的却是唐礼。

    “两位将军不必客气!”王洵走上前,笑呵呵地将二人的胳膊托住,“阿里依将军颇有治政之能,可以暂且帮助本都督处理一些日常政务。至于马宝玉将军,我麾下还有一个参军的位置,希望不至于委屈了你!”

    “不敢,不敢!”马宝玉和阿里依再度拜谢,心中对王洵好生感激。

    沙千里在旁边看得直想捂嘴。自家人知道自家人的情况,当年王洵离开长安之时,行色匆匆,根本没来得及聘请谋士。况且以他当时的资历和职位,即便出了高价,也聘请不到真正有本事的人。而西出葱岭之后,王洵崛起的速度又太快了些,想聘请谋士都没时间。加之在中原人眼里,西域乃蛮荒之地,根本不会有读书人愿意冒险出关。诸多因素加在一起,导致大都督内文职匮乏。能领兵上阵的将军一抓一大把,能统计谷物钱粮、量入为出,谋划后勤保障的参军之选,却是比凤毛麟角还要稀缺。

    阿里依和马宝玉的加入,恰恰解了王洵的燃眉之急。抛开二人忠诚与否的因素且不说,至少日常政务处理和应付各路诸侯方面,能让大都督本人稍稍歇一口气。

    他显然看低了二人的本事。在得到了王洵“不安排你们两人直接参与针对大食国的一切行动”的承诺之后,阿里依和马宝玉很快便以实际作为,回报了王洵的善意。

    非但把一切布置到头上的任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某些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如果王洵问起,也能很快给出恰当的建议。这让沙千里、宇文至和宋武等人暗挑大拇指,不断赞叹,王明允就是运气好,瞌睡时都有人主动送枕头。而王洵听到这些话,只是笑笑,不肯与大伙争论。

    一个多月后某个下午,马宝玉拿着一叠往来公文,急匆匆地走进王洵的帅帐,“大都督,这几件事情,恐怕是有蹊跷?!”

    “是么?”王洵匆匆向公文上扫了一眼,笑着回应。都是些在自己出征在外期间,从安西军那边转发过来的公文。内容也仅仅涉及到河北山西一带的正常驻军调动。距离大宛这边数千里,没什么关联,更不具备什么保密价值。这种官面上东西,王洵向来是看过了就丢在一边,不禁止麾下任何人翻阅。

    “您看,这可不是简单的兵马调动。”马宝玉很是不满意王洵的态度,有些急促地解释,“河北道几处兵马同时南移,河东道的兵马偏偏这个时候又被调向了朔方。如果有人带兵从这个位置向南再动一动的话……”

    “这个,是朝堂上那些人需要考虑的事情。咱们只能看一看,根本没权插嘴。况且事情已经近两个月过去了,咱们即便想说些什么,时间上也……”王洵依旧不太在意,笑着向马宝玉解释大唐地方将领需要注意的各项潜在规则。忽然间,他心里打了个突,两道目光直直地盯在了公文上。

    河北、河北,往南动一动,便是东都洛阳!

    注释:

    [1]检校职位,在唐初原本为兼职。唐朝中叶,渐渐变成一种荣誉职位。通常有地位的边将都会被赐予一个中央的检校官。不干活,光拿相应俸禄,以示荣崇。

    [2]杜环,唐人,曾经在高仙芝的幕府就职,怛罗斯之战后,被大食人俘虏为奴隶。后因为对主人有功被释放,晚年返回大唐,根据个人见闻撰写了一部详细介绍大食国的书。

    [3]中国,自古便有中国之说。泛指中原。

    第四卷 天净沙 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