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大明帝师开国记-刘伯温出生,需要的是传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基名字的由来

    公元1311年,也就是元至大四年,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县南田乡武阳村。

    从古至今,大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各种奇特的现象。比如,刘邦出生时遇见赤蛇;诸葛亮出生当天突然天黑;司马睿出生时产房乍现一道奇怪的光芒等。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传说不胜枚举。

    作为一个“帝师级”的人物,刘伯温的出生自然也离不开传说。否则他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因为太掉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刘基”这个名字,它本身就充满了无限的神秘感。

    话说,刘基的父亲刘爚和妻子在乡里乐善好施,跟当地人关系十分好,常常得到当地人的祝福。但十分遗憾的是,刘爚夫妇连续生了两个孩子,不仅都是哑巴,而且还都夭折了。

    在丧子之痛几年后,有一年,又是阳春三月,刘爚发现自家屋后长出了一株奇特的春笋。要知道,刘家没有种竹子,周围也没有竹林,因此这株春笋就显得神奇无比了。

    刘爚想了想,认为这或许是老天爷给刘家的什么暗示。于是,刘爚就将这株竹笋采摘到了厨房跟妻子一起吃了。

    结果,奇迹真的降临了,刘爚的妻子吃了这株春笋后,不久就怀上了孩子!

    在刘爚的回忆录上清楚地记载道:这个孩子从怀孕到出生的神奇经过,就是妻子吃了春笋的缘故。这孩子在春笋长出地面的时候才出生,也说明了孩子跟春笋一样,会将根深深地扎在泥土里,因此他的“根基”将会十分牢固。所以刘爚给儿子取名“刘基”。

    这就是“刘基”名字的由来。

    敢情我国伟大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刘伯温先生,这位不输给张良、诸葛亮的天才,这位让后人顶礼膜拜的半仙之人,就是一株春笋。

    那么,刘基另外一个永载史册的名字,那个众人皆知的名字“刘伯温”,又是怎么来的呢?

    殊不知,这里还有另外一段离奇的传说呢。

    刘伯温名字的秘密

    话说,在刘伯温刚刚读书的时候,由于年少,当他看见外面山清水秀的美景后,就不禁沉醉在这山水之间。并且他贪玩成性,彻底耽误了自己的学业。

    一看见这种情况,教刘伯温的先生就急了。他立刻拿出《荀子·劝学》的文章来告诫刘伯温,让他每天读一百遍,发扬“铁杵磨成针”的精神,天天读书、日日读书,最后功成名就。

    然而,面对这种“死读书、读死书、书读死”的学习方式,刘伯温是根本不屑一顾的。

    因为,对于他这种“天才儿童”而言,书只要读一遍,就能够背个八九不离十了,再读一遍,就能全盘背诵了。因此,先生所教的这种背诵方法,完全是在浪费他的生命和时间。那么,为什么不能停止这种枯燥无味的学习,去陶冶一下自己的情操呢?

    除此之外,对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刘伯温更有自己的想法。

    他清楚地告诉老师,现在的朝廷太需要一次教育改革了,至少应该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否则的话,大家长大了就会像老太太一样蠢,没事拿铁杵去磨针。

    刘伯温的这番话,气得教书先生直用脑袋撞墙。

    他让教书先生很无奈。这种“朽木不可雕也”的局面,一直到“那件事情”出现为止。

    有一天,刘伯温一如既往地去河边嬉戏。在这一次玩耍的时候,他突然听见了一阵棍棒敲打的声音。他循声望去,看见在这个河边石滩上,堆积着如小山般的衣服,一个貌美如花的姑娘正在用棍子捶捶洗洗。

    面对此情此景后,刘伯温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这么多的衣服,这得洗到什么时候呀?这位姑娘怎么不嫌烦呀!”

    就在刘伯温沉思不已,琢磨着发明洗衣机的时候,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从这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嘴中飘出:

    天下没有浣织女,人间哪有暖身衣?

    没有百温不厌者,哪有高深学问人?

    铁杵磨针为至理,问君读书可专心?

    既然读书不专心,将来如何定乾坤?

    听完这首歌后,刘伯温立刻羞得满脸通红,一股惭愧之感涌上心头。他看着这位浣织女的百折不挠,想着自己读书时候的偷工减料,心中立刻涟漪激荡。

    他觉得这首歌是唱给自己听的,这是对自己再次敲响的一记警钟。想到这些,他马上转身离开,直接跑回了学堂里继续读书。

    从此以后,刘伯温再也不敢放松学习、滥竽充数了,他天天苦心研读,并且通宵达旦,最后终于成为了“通晓天下之事,运筹帷幄在心间”的刘伯温。

    而为了感谢这位浣织女的提醒,更加警戒、鞭策自己,他给自己改名为“刘百温”,以示自己千读百温之决心。

    后来,由于他帮助朱元璋获得天下,被洪武大帝册封为“诚意伯”,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尊重,把“百”字改成了“伯”字,称呼他为“刘伯温”。

    以上,就是刘伯温名字的真正由来。

    在此节最后顺便再说一件事情。在功成名就后,刘伯温为了感谢这位浣织女,他特意派人在那位姑娘洗衣服的地方修筑了一座拱形的浮桥,取名为“浣织桥”。

    直到今日,这座桥依旧屹立在那里,见证着这段不平凡的历史,并带动着当地的旅游经济。

    天下第一石门,其实是书院

    在私塾学习了几年,把老师气了个够呛后,刘伯温终于在这里毕业了。按照现在的定义,他已经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获得了一个初中学业证明了。

    那么接下来的事情,是准备走进社会赚钱,还是继续读书深造,就全看刘伯温自己的意思了。

    当然了,如果这个时候选择进入社会,他就不是刘伯温了。当结束了初中生活后,刘伯温并没有走出“象牙塔”,而是继续行走在那条“读书”的道路上。

    元泰定五年(1328年),刘伯温转学到了浙江首屈一指的学院——位于青田石门洞的“石门学院”。刘伯温将在这里继续自己的学业,并且实现出将入相的伟业。

    除此之外,在这个石门洞内还诞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刘伯温获得了“天书”,并且,人们把这部天书称为《石匣天书》。

    话说在石门学院深造的日子里,刘伯温为了排除干扰,静下心来,他会经常到石门洞中,找一个清静的地方读书。

    有一天,在山洞读书时,刘伯温无意中发现,这个山洞里有一块小石碑,而且在这个石碑之上俨然写着六个大字:卯金刀,持石敲。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如果换成一个知识水平不够的人,那就彻底歇菜了。但是刘伯温天资聪慧,这句话根本就难不倒他。看见这句话后,刘伯温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一句隐语。

    所谓的“持石敲”很好理解,我们来说说前半句“卯金刀”。如果把这个“卯”字放在上面,把这个“金”字放在下面,右边再加上一个立刀——也就是“刂”字旁,那么这个字就是一个“劉”字,也就是“刘”字的繁体字。

    因此,这句隐语的真正意思就是“姓刘的,拿石头敲”。

    一想到这些,刘伯温的内心不由得暗自称奇,他不就姓刘吗,那还客气什么?于是,他顺手拿起一块石头狠狠地砸了过去。结果呢?

    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挨了这一下撞击后,这块石碑立刻应声而开,里面露出了一个小石洞。刘伯温快速上前一看,这个小石洞里俨然放着一个石匣,石匣里面还放着一本书。

    把这本书取出来后,刘伯温立刻兴奋地翻开来看。但他立刻就傻眼了,这本书里面的字,他一个也不认识!原来,这本书是用一种奇怪的文字撰写的,他哪里认识这种奇怪的文字。

    虽然不认识这些文字,但是刘伯温还是把这本书收了起来。他想,如果日后遇到什么高人,能够给他指点一下,那就最好不过了。

    后来,果不出刘伯温的预料,他遇到了一位高人——那位号称教过张良兵法的黄石公老人。在这位高人的指引下,刘伯温终于读懂了这本书。最后,他就跟张良一样,辅佐了一代明主,成就了一番自己的伟业。

    当然,由于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以至于传到最后,大家都不相信这个故事了。

    那么,这个刘伯温同学,他到底是怎么获得“天书”的呢?

    芝麻开门,天书的故事

    话说在刘伯温二十二岁那年,他在会试中一举夺魁,排名第二十六,考中了进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这是多少学子高中之后的真实写照。

    刘伯温高中之后,他决定放下一切,好好逛一逛元大都。毕竟这些年,他读书太辛苦了,该放松放松了。

    不过,对刘伯温来说,虽然元大都雄伟无比,到处都让他流连忘返,但是他最爱的还是逛书店。这几乎成了一个读书人的本能。

    当然了,既然是书店,那就必须要有“天书”了。这仿佛也成为了故事的一个“基本模式”。

    这个获得“天书”的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刘伯温正在街上意气风发地逛着,幻想着高中之后无限美好的前程。就在这时,他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十分考究精致的书店。刘伯温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东看看西瞅瞅,不过很多书都是他看过的了。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他的目光落在了书店的一个角落里。他定睛一看,竟然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找到了,我找到了!”

    刘伯温看到的原来是一本“天文书”。

    在今天的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学习天文学,但是在古代,这项课程绝对是“凡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因为这是“帝王学说”的一种,随随便便就给帝王算命,信不信诛九族?

    可见,敢买这种书的人绝不是一个等闲的角色。

    就在刘伯温默默看书的时候,书店里看门的长者注意到了刘伯温。这位长者想,很少人会对天文学书籍感兴趣,大家都忙于考取功名,然后做官,这个年轻人却对天文学感兴趣,真是不一般。于是,长者主动走近刘伯温,并语重心长地说道:

    “像你这样的年轻人、如此喜欢这样的书真是十分难得,我将书送给你吧!”

    没想到刘伯温说:“老先生,我不是要你的书。你只需要给我看看,我很快就可以记得的!”

    啥?这是一个天才呀!

    半信半疑的长者将书拿给刘伯温,刘伯温立刻专心致志地看了起来。不一会儿,刘伯温就把书读完了。他对这位老者说道:

    “这本书我已经记牢,您不用相送了。”

    长者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本书只过目一遍就记在心里的人。这位长者已经一把年纪了,见过的世面不少,可是就没见过记忆力如此好的人。

    长者对刘伯温谆谆教诲道:“年轻人,可不能轻狂啊!老夫可不相信你呀!”

    一听这话,刘伯温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把这本书中的内容全都背了出来。

    长者听得目瞪口呆,连连称奇!这时,长者说出了一番让人震惊的话:

    “我不是什么卖书的,我在这儿开书店,目的就是为了发现贤能的人。我父亲对我说过,如果有人能够精通这本天文书,我们将把一套家传的上古兵书相送!不知你想不想得到呢?”

    “当然想啦,那太好了!”

    “不过,你得跟我走好长一段路啊。家父所住的地方比较偏僻!”

    刘伯温很纳闷,眼前这位长者已经八九十岁了,他的父亲得多少岁啊?刘伯温问长者道:“敢问太公高龄?”

    长者说:“一百零八岁了。”

    “我的天呀!”刘伯温琢磨着,一百零八岁的高寿之人,这是南宋时期的人呀。想到这里,刘伯温没有犹豫,跟着他一起往长者的父亲家走去。

    整整走了两天两夜,刘伯温和长者才来到了一个桃花盛开、翠竹掩映的犹如世外桃源的地方。在这里,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正在菜园里浇水。不曾想,这位长者的父亲说道:

    “兵书不在他这儿,在我父亲那里!”

    一百零八岁的人了,他的父亲还健在?这是什么情况?

    原来,这个寿星的父亲已经一百三十五岁了。如今他在青峰寺静修,法号智隐老人。

    问清楚情况后,刘伯温立刻说道:“敢问青峰寺所在何处?距离此地多远?我要怎样才可以到那里?”

    一听这话,老者微微一笑,开口说道:“不远,不远。从这里一直向南走,大约十天就能到了。”

    真不近呀!

    话不多说,走了十几天,历经千山万水,排除一切困难后,刘伯温终于来到了青峰寺。这个青峰寺真是寺如其名,仙气缭绕。人在其中,仿佛进入了缥缈的世界。

    这里十分安静,不见僧人走动。过了好一阵子,刘伯温才看见一个小沙弥过来。他赶紧上前说明来意,得到的回答却是智隐老人下山云游去了,不知所终!

    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还有闲情雅致云游天下,他还能回来吗?

    估计悬了。

    不离不弃,获得天书

    无比失望的刘伯温,在小沙弥的安排下住进一个老和尚隔壁房间里。老和尚年龄十分大了,但是看上去很有精气神,给人一种仙风道骨的感觉。

    早上,老和尚挑水种菜,刘伯温也去打个帮手;黄昏时分,老和尚练习少林拳,刘伯温也跟着练习。睡觉之前,老和尚跟刘伯温闲聊,经常聊一些天文问题。

    刘伯温虽然能够背诵天文书里的内容,可是对其中许多内容的意义却不是很了解。在与老和尚交谈这本书的时候,刘伯温由于不能解释清楚书的内容和意义十分懊恼。

    可喜的是,这个老和尚不是一般人。他要刘伯温别着急,说自己这儿有一本兵书,如果将天文书上所学内容和兵书结合起来,将有很大的收获,天文书中所不理解的内容也会完全理解。

    在熟读了这本兵书后,刘伯温才对老和尚道:“请问高僧,智隐老人什么时候回来啊?”

    到了这个时刻,这位老人才说明了事情真相。他哈哈大笑地说:“贫僧不才,正是施主一直寻找的智隐老人啊!”

    说完,智隐老人将一本叫《帷幄韬略》的书交到刘伯温手中,并继续说道:“我本来出身翰林,希望能够辅佐朝廷,成就大业,怎奈奸贼当道,朝廷黑白不分,任由奸臣祸害、诬陷我。我因为看不惯这些人,所以就一气之下遁入空门,潜心研究兵法和宇宙乾坤去了。

    “这几天,在仔仔细细观察你后,见你心地善良,而且与此书如此有缘,真是天遂人愿。今天我就把这本书交付于你。要知道,这本书里包含了宇宙乾坤、天下万物的秘密,望你带回去好好参悟。至于能不能参透,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

    刘伯温告别了这位高僧,带着兵书离开了青峰寺。刘伯温没有辜负智隐老人的期望,自下山之后,他潜心研究,不断思索,终于习得这本书所有的精华,成为一代“军神”。

    当然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刘伯温去京城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即使刘伯温再爱书,但是得智隐老人兵书就是一个传说了。因为他要玩命备考,真的没有这个闲工夫呀。

    他最初的目标,还是要科举中第,建功立业呀!

    说实话,刘伯温的这个目标,如果放在其他的朝代,那是非常好办的,但是他现在处于的朝代是元朝。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