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刘伯温稀里糊涂就被朝廷开除了。他对元朝充满了失望,但是他不会反抗。因为他还是忠于这个朝廷的,哪怕是一个再烂的王朝,刘伯温也会继续效忠下去。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过多久,刘伯温就又不知悔改地出山了。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年二月,刘福通等人立韩林儿为皇帝。他们称韩林儿为“小明王”,建都亳州,国号宋,改年号龙凤。
还是这个月,元末起义军头脑郭子兴战死了,紧接着他的儿子郭天叙、妹夫张天佑也先后战死,这支部队完全归朱元璋所有了。朱元璋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所向披靡了。
在这种局面下,只要朝廷还有一个官员,就要被推到战争的第一线了。同年三月,朝廷重新起用刘伯温,任命他为处州行省都事,参与平叛。
殊不知,对于朝廷的这次重新任命,刘伯温没有摆任何架子,人家高高兴兴地拿着委任状上班去了。
可惜的是,正如所谓“我能猜到开始,却无法猜到结局”一样,刘伯温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重新出山将成为他心中永远的痛,并且也是他最后一次为这个王朝效命。
未来,他将率领着千军万马,辅佐一位新的老板,去夺取原来老板的一切。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刘伯温全速赶往处州,参与这里的平叛,并准备收拾那个一生的死敌。
这个人,还是那个元末台州黄岩的贩盐海盗——方国珍。
农夫与蛇,老子不伺候了
同年十一月,在刘伯温的攻击下,迫于元朝的巨大压力,方国珍故伎重施,他第三次请求投降了。
要知道,方国珍的这套鬼把戏,其实一点新意也没有,更经不起任何的推敲,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方国珍又一次得到了朝廷的信任,又一次阴谋得逞了。
这一下子,刘伯温更加愤怒了,他要求朝廷严惩方国珍,将这个人千刀万剐,以儆效尤!
这一下子,朝廷也愤怒了,刘伯温他算什么东西,居然敢砸他们的饭碗,真是不可忍!
于是,为了“好兄弟”方国珍,刘伯温还是老老实实的下岗吧。
至此,带着满腔的愤怒、一身的凄凉,刘伯温彻底离开这个他曾经誓死跟随的大元王朝,并跟这个王朝彻底决裂了。
从元至顺四年(1333年)考取进士以来到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刘伯温为这个朝廷效忠了二十五年。在这二十五年中,虽然刘伯温的为官生涯并非一帆风顺,也曾经历大起大落,几度被贬,又接连复出,但是这一次的罢官,却彻底伤透了刘伯温的心。
二十五年来所有的心血付诸东流,热血已冷、忠心已丧,刘伯温终于对元朝彻底地死心,选择了潇洒地离开,并决定从此修建一个“世外桃源”,做一个与世无争之人。他开始了与孤峰峭壁为伍、与猿猴山禽嬉戏的生活。
可见,连刘伯温这样忠心耿耿的人都离开了,元王朝离覆灭也不远了。
那个惩戒者,他也终于决定下手了。
元朝终结者——朱元璋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兵分三路攻击集庆,仅仅用了十天的时间就攻占了这座显赫的城市,并改集庆为应天,也就是后来的南京城。
至此,八辈贫农的朱元璋彻底摆脱了凤阳、濠州,也摆脱了红巾军的管辖,他终于占领了帝王之都,并开始了自己的一番霸业。
到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六月,为了得到这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半仙”,朱元璋立刻派人去请刘伯温。
刚开始在面对朱元璋的使者时,刘伯温什么也没说,他只是拿出了自己家传的一把宝剑,把它当作礼物,让使者带回去送给了朱元璋。
当然了,人家朱元璋也是一个明白人,他清楚知道刘伯温这样做的目的:
刘伯温送给自己这么一件贵重的礼物,这是不愿意得罪他们,也是要告诉自己,他刘伯温虽然贫苦,哪怕家里穷得只剩下这把宝剑了,也不愿意同流合污。
结果,朱元璋立刻让使者把宝剑送了回去,并亲自给刘伯温写了一首诗:
集中宝剑光耿耿,佩之可以当一龙;只是阴山太古雪,为谁结此青芙蓉。
我逢龙精不敢弹,正气直贯青天寒;君持之献明主,若岁大旱为霖雨。
这一下子,刘伯温算是明白了,要是再反驳的话,这把宝剑就该“见血”了。于是,他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准备看看这个所谓的真龙天子到底是一个何等的人物。
这一年,是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十岁的刘伯温决定重新出山,去辅佐一个年仅三十九岁的年轻人,帮助他成就一番伟业。
说来也巧,刘伯温刚刚来了一个月,一个不速之客的来犯,就让他有了用武之地。
初出茅庐第一功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八月,陈友谅率领百万大军南下,给刘伯温初出茅庐的第一功提供了机会。
为了对付即将来犯的庞大敌军,朱元璋立刻召集了自己所有的幕僚,一起商量对策,共同御敌。
在这场会议中,这些谋士开动脑筋,为朱元璋指明了两条阳光大路:
第一条路:退守滁州,徐图再战;第二条路:退守濠州,重整旗鼓。
这两条路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放弃应天,全军逃跑。
敌强我弱,还能怎么办!
朱元璋差点没把鼻子气歪了。
殊不知,就在此时,刘伯温用一种接近歇斯底里的状态大喊道:
“如今我们放弃应天,我们能去哪里?我虽力薄,也要拼命,誓与应天共存亡!”
“愿意跟随主公者,战!不愿意追随者,滚!”
至此,朱元璋站了起来,他用自己坚定而威武的目光横扫了这里每一个人,然后斩钉截铁地大喊道:“此地决战!再有蛊惑军心、商议逃跑者,杀无赦!”
至此,在确定了战略方针、统一了诸将意见后,朱元璋立刻开始了第二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也很简单,就三个字:怎么打?
在这次会议中,刘伯温毫无惧色地打开了地图,并且用手指指着地图坚定地道:“我军决战的办法,只能是伏击,而伏击的地点,就是这里!”
这个伏击陈友谅的地方,就是今天南京城外的龙湾。
龙湾的反击
在这次战役中,正是刘伯温力排众议,极力劝解朱元璋誓死保卫应天,并在龙湾设计埋伏陈友谅,才获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
这段话,可是有史料依据的。
在《明史·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这段历史是这样记载的: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
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赏基,基辞。
可见,这个在龙湾伏击陈友谅,最后大获全胜的战术,正是出自刘伯温之手。但是这个众人皆知、无懈可击的历史记录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和结局。
而据《明史·刘伯温传》的记载却是这样的:
是时陈友谅将入冠,诸将议欲上自将御之,纷纷莫能定。
上曰:“今天道后举者胜,若伏兵江岸,俟其至而击之,可以成功。”
基适从外至,因赞曰:“上言是也。”已而友谅果至,伏发,友谅大败去。
如果按照这段记载,这场战役的最终决策者根本就是朱元璋本人,而不是众人皆知的刘伯温了。在朱元璋商量此事的时候,刘伯温正好从外面回来,他只是听到了朱元璋的决策,并且表示了同意。
那么,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龙湾之战”,到底是出自刘伯温之手,还是朱元璋自己的决策呢?
谁也不知道答案。
根据明史专家吴晗、商鸿逵教授的观点,他们一直对《明史·太祖高皇帝实录》说法有所怀疑。这些学者普遍认为,如果从时间上来推断,刘伯温刚刚进入朱元璋的队伍,只是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貌似还无法参与这种高级的军事会议。
因此,让刘伯温来担当这个决定生死战役总设计师的可能性非常低。所以,这个最终策划人只能是朱元璋自己,而刘伯温只是扮演了一个随声附和的角色,这也符合他当时的性格和在朱元璋军中的地位。
也许这个答案才是这段历史的真正事实。
当然了,不管这个主意是朱元璋自己想出来的,还是刘伯温给他出谋划策的,我们只要知道这个最终决定那就行了。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八月二十三日,朱元璋在“龙湾之战”中大获全胜,并引发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
这场战役就是永载史册的“鄱阳湖之战”。
鄱阳湖之战
从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开始,一直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春节为止,陈友谅与朱元璋一直相安无事,虽然其间小打小闹不断,但是那种一决胜负的大战,却一次也没有。
可见,双方都在隐忍待发,等待着对方出现破绽和那个一击必中的机会。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四月七日,这个僵局终于被打破了。这一天,陈友谅倾尽全力,率领六十万大军呼啸而来,誓要与朱元璋决一死战。
而为了对抗陈友谅的大军,朱元璋调集了自己所有的精锐部队,拜徐达、常遇春为大将,率领以刘伯温为首的所有文武百官,全军总数约二十万,浩浩荡荡地杀奔而来。
成王还是败寇,在此一战!
根据史书记载,为了彻底收拾掉陈友谅,朱元璋就约刘伯温来自己的战舰上一起商量对策。结果就在商量过程中,刘伯温突然脸色大变,他立刻挥着双手大声喊道:“难星过,急更船。”
随后,不管朱元璋如何一头雾水,刘伯温拉住他就跑,两人随即跳出了这艘战舰,重新登上了另一艘战舰。
等上了新的战舰,刘伯温不再那么紧张,朱元璋刚想跳脚骂街的时候,突然间,他们耳边传来“轰轰”几声炮响,随后这里硝烟弥漫、铁弹横飞,他们刚才乘坐的那艘战舰已被陈友谅的炮弹击中沉入水里了。
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把朱元璋惊得目瞪口呆。半晌后,朱元璋才心有余悸地说道:“今日若不是军师神机妙算,让我及早转移,估计此时我早已粉身碎骨、葬身鱼腹了。”
那么,这段神奇传说到底是何人创作的,又是否为真实事件呢?
要知道,这段“鄱阳湖换船”的情节,主要出自《明史·刘基传》,原文如下:
与友谅大战鄱阳湖,一日数十接。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友谅乘高见之,大喜。而太祖舟更进,汉军皆失色。
而一般现存所有记载刘伯温的文字,主要是出自《诚意伯刘公行状》,简称《行状》。在这本书中,这段“鄱阳湖换船”的情节却是这样记载的:
会陈氏复攻洪都,上遂伐陈氏,因大战于鄱阳湖,胜负未决。基言于上,移军湖口。期以金木相犯曰决胜,上皆从之,陈氏遂平。
可见,在这段原始文字中,什么换船、炮击、避祸灾星、侥幸生存,根本就没有记述,刘伯温只是用阴阳五行的知识(以金木相犯曰决胜),来增加朱元璋必胜的决心而已。至于后来《明史》中的记载却完全变了味,彻底将刘伯温神化,我只能说:
真是越传越神,唯恐天下不乱也。
在朱元璋手下,刘伯温到底吃啥?
根据现存权威文件《诚意伯刘公行状》,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进入朱元璋公司开始,一直到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太史令为止,在整整两年的时间里刘伯温在干什么,《行状》中是一字未提。
这种根本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一直持续到鄱阳湖之战为止。而在这场改变天下的战役中,朱元璋只是问了刘伯温几个不痛不痒的问题,至于刘伯温提了什么战略意见,不管是当时权威的《行状》,还是后人杜撰的《明史·刘基传》,都没有提供任何有用的线索,而这种继续把刘伯温“打入冷宫”的局面,又整整持续了一年半。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身为朱元璋最重要的幕僚,刘伯温到底做了一些什么事情,我们不得而知。
我们唯一知道的就是刘伯温一直在“尽职尽责”,他除了做好自己风水先生,给朱元璋算命外,其他什么也没做!
一日,公见日中有黑子,奏曰:“东南当失一大将。”果不其然,时参军胡深伐闽越,果败没。
这段文字的记载,就是刘伯温在明朝建国以前他一直做的事,也是唯一有他活动的记载。据此,我们能够轻易推断出刘伯温的官职以及他当时做的事情。
让人寒心的是,不管承认与否,除了担当一个无权无势的军事幕僚外,刘伯温一直处于一种“不苟就”的状态,最多就是朱元璋的一个谋士兼术士,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角色。
当然了,即使在这种背景下,刘伯温也不失时机的随军南下,彻底收拾了那个冤家,也就是坑害了自己两次的方国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