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传:大明帝师开国记-最后的辉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以想象,刘伯温最后孤身一人在京城的岁月,应该是在极度凄凉和孤独中度过的。

    这位昔日大明的第一国师,此时他没有任何家人和朋友,更没有任何的知己,他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写几首诗作几篇文章,来排遣自己寂寞和孤独的情怀而已。

    但是就算如此,朱元璋也没有打算放过他,他利用一切机会不断羞辱、攻击他。

    但问题是,刘伯温官职也没了,权力也全都交公了,还能惩罚他什么呢?

    最后,朱元璋下令扣除了刘伯温所有的退休金。

    连退休金都扣了,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刘伯温,大家都算是彻底踏实了。

    就这样,在无尽的惨淡和凄凉后,刘伯温的生命终于走到了最后时刻。

    洪武八年(1375年)二月,在这种巨大的心理阴影和无限悲伤下,本就年事已高的刘伯温,日益衰弱下去,终于要不行了。

    这一次,在派遣胡惟庸探视刘伯温后,朱元璋终于相信了这个老臣,也终于放过了他,并派遣了使者送他回家。

    洪武八年(1375年)三月初三,即将油尽灯枯的刘伯温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东西——朱元璋同意他回家的一纸诏书:《御赐归老青田诏书》。

    在这封诏书中,朱元璋终于相信了刘伯温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他的忠心天地可表、日月可鉴。

    哪怕刘伯温受了天大的委屈,也绝不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而去责怪自己的君主。至此,朱元璋对刘伯温的考验终于结束,也终于对刘伯温放心了。

    可惜的是,此时此刻的刘伯温已经行将就木,即将驾鹤西去了。

    千古疑案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初四,在明朝专使的护送下,刘伯温终于回到了老家,回到了这片自己最热爱的故土。回家仅仅数天,刘伯温就进入了弥留之际,他也清楚地知道是时候该交代身后事了。

    借助回光返照的时机,刘伯温把家里所有人都聚集在了一起,他向家里人交代了两件事情。

    刘伯温留下的第一个遗嘱是:

    他死之后,胡惟庸肯定要发难,到时候大家一定要韬光养晦、隐忍不发,更不要去京城申诉,等“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

    可以想象,刘伯温是清楚知道,胡惟庸这个跳梁小丑就跟秋后的蚂蚱,没有几天好日子了,等这个小子倒台后,朱元璋必定会想起自己,到了那个时候,便是哭诉自己委屈的最好时刻,也是恢复名声的最佳时机。

    那么,刘伯温到底跟胡惟庸有什么仇,他又凭什么断定胡惟庸倒台后,朱元璋一定会想起自己呢?

    这个问题,就是最后一章需要阐述的问题了,也是迄今为止,明朝留下的最大悬案之一。

    刘伯温留下的第二个遗嘱:

    将自己所有的天文、历法、学术、军事等方面的著作和手稿,全都交给长子刘涟,并封存于石室之内,等自己发丧入土后,再全部上交给朱元璋。

    除此之外,刘伯温再三叮嘱自己的后代,不管是谁,都不许学习这些东西,因为学得越多,越能够料事如神,越会遭到君主的猜疑,最后跟自己一样,落得这么一个凄惨的下场呀。

    这个遗嘱,就是刘伯温用尽自己的血和泪,才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

    至此,交代完了所有的身后事,这位一生波折,效忠二主,开创一个新的王朝,却落得一个兔死狗烹下场的刘伯温,终于含恨闭上了双眼,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走完了自己无限坎坷和无限光明的一生。

    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十六日,刘伯温终年六十五岁。

    最后的刘伯温

    刘伯温就这样不甘心地走了,而他的故事还远远没有结束,直到今天,我们依旧在讨论一个重要的话题:

    刘伯温到底是怎么死的?

    关于刘伯温的死因,说法主要有三个:

    第一个说法是,胡惟庸毒死说。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根据各种文献记载,刘伯温生病后,胡惟庸曾经给他送去了药,结果刘伯温服用后,他的腹内就形成了大如拳头的异物,三个月后就撒手人寰了。

    当然了,与这个观点共存的,也就是刘伯温死亡的第二种说法:

    胡惟庸是在朱元璋的授权下,才下毒杀死刘伯温的,因此杀害刘伯温的最大黑幕正是朱元璋。

    刘伯温的死亡原因,还有第三种说法:

    刘伯温完全是寿终正寝,属于自然死亡,根本怨不得任何人。

    胡惟庸杀害说、朱元璋授权说、自然死亡说,在这三种说法中,人们普遍相信前两种说法,毕竟刘伯温归乡仅仅一个月之后,他就离奇逝世了,这不能不让人起疑心呀。

    那么,这里就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了:

    胡惟庸和朱元璋的杀人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诚然,纵观胡惟庸的一生,这位仁兄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小人,自从君臣论相,刘伯温把他比作小牛,不能委以重任的时候,胡惟庸就彻底动了杀机。所以他才不惜余力地网罗各种罪名,甚至用各种莫须有的罪名来弹劾、攻击刘伯温,真是要杀之而后快呀。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了,自从刘伯温第二次回京后,他已经不是夹着尾巴做人了,他简直把尾巴砍掉了,只要能够活命,他已经彻底放弃所有的尊严了。

    难道说,这么一位失魂落魄、病入膏肓的刘伯温,胡惟庸也容不下他吗?

    答案是:否。

    要知道,朱元璋亲口承认胡惟庸毒死刘伯温一事,是在刘伯温病逝十五年后,也就是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在与刘伯温的儿子谈话的时候才无意间提起来的。而在那个时候,胡惟庸早就被朱元璋斩首了,反正死无对证,朱元璋还不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实际上,从刘伯温病逝时候起,整整五年的时间,都没有一个人,甚至一份奏折称刘伯温死因蹊跷,要求实查等。

    二桃杀三士

    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告发胡惟庸造反的时候,这些官员才提出他毒死刘伯温一事,并作为胡惟庸造反的罪证之一。

    至此,我们不禁要问了,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多疑的皇帝,难道说朱元璋就这样迟钝、就这样无动于衷?任由胡惟庸杀害国家的一品大员、封疆大吏,他就一点也不管?所以,这个历史的真正答案,只有一个:

    朱元璋根本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根本就不想管。

    让我们再看一看,在“得知”刘伯温惨死后,朱元璋为其“翻案”的结果吧:

    左丞相胡惟庸,谋反罪名成立,斩立决,株连九族;

    右丞相汪广洋,知情不报、包庇罪犯,斩立决,株连三族;

    其他人等,一公二十一侯,大小共计三万余名官员,全部以“逆党”论处,斩立决。

    看见没有,这简直就是延续了五年的“二桃杀三士”!朱元璋只是略施了小计,就将刘伯温、胡惟庸、汪广洋这三大巨头全部铲除,他不仅成了最大的赢家,而且还完成了一次政治清洗,将这些异己全部铲除,同时“保住”了大明的万代江山。

    可见,刘伯温被毒死的说法,不管是真的,还是假的,对于朱元璋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件合格的“炸弹”而已,他还要亲自点燃这个炸弹,把所有人都炸得体无完肤,这样才能永绝后患,一劳永逸!

    仅此而已。

    古人云: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也许,从看见胡惟庸来探望自己的时候,刘伯温就清楚地知道了,什么办法也没有了,自己誓死效忠的这个帝王,他就是要处心积虑地要自己命。

    哀莫大于心死,刘伯温能够选择的就是接受胡惟庸的“好意”,最后慷慨赴死、从容离世。

    这才是刘伯温死亡的真正原因。

    最后,让我们用一句虽然很普通,但是蕴含一定哲理的话,来诠释刘伯温的一生吧:

    我能猜得到开始,却根本猜不到结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