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三藩
所谓“三藩”,是指明朝灭亡后投靠清朝的三个汉族军阀,即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自清朝初年以来,这三个军阀在追随清军镇压农民起义和消灭南明抗清势力的过程中,逐渐扩大了私人势力,各自拥兵在手,他们各霸一方,形成几股割据势力。“三藩”都拥有大量武装。特别是吴三桂,“功最高,兵最强”,积极储将帅,习武备,使“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他们仗着自己日益壮大的力量,飞扬跋扈,不听约束,给清廷以很大威胁,而且所耗军费巨大。
吴三桂自康熙元年(1662年)在云南绞死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后,便割据云南。吴三桂在当地圈占民地,抢掠人口,苛捐杂税,鱼肉百姓。他占据南明桂王五华山的帝宫作为藩王府,大肆扩建,搞得“千门万户、极土木之盛”。吴三桂为了扩大势力,还招降纳叛,广收党羽。他选官、练兵,清朝中央政府不能过问,各项开支不受户部限制。所以当时有“天下之财,半耗于三藩”的说法。盘踞在广东、福建的尚之信、耿精忠也都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三藩的割据,不仅是清朝实行中央集权的巨大障碍,而且还严重地威胁着清朝的统治。
对于三藩应持什么政策,是养痈成患还是连根拔除?对此,清朝政府内部意见不一,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有的人主张削去三藩兵权,即实行撤藩;但许多人害怕吴三桂等人,认为撤藩会引起天下大乱。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平南王尚可喜因受不了其子的挟制,向朝廷提出告老还乡,但请求留其子尚之信接替他的封爵,继续镇守广东。19岁的康熙帝认为这是个撤藩的大好机会,便以此为引线,立即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不准其子继承爵位。当时,吴三桂的儿子在北京,消息很快就传到了云南、福建。吴三桂、耿精忠心中忐忑不安,便于七月先后上书,假意请求撤藩,以此试探朝廷的态度。康熙帝接到吴三桂、耿精忠的上书,下令廷臣会议讨论。当时大部分廷臣反对撤藩,有的说吴三桂镇守云南地方尚属平静,有的说撤藩后朝廷另派兵去镇守,财政费用太大,因此断不可撤,实际上是怕引出乱子。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大臣主张撤藩,认为绝不能再让吴三桂盘踞云南了。经过几次会议讨论,意见始终不能统一,而且辩论十分激烈。这时,康熙帝挺身而出,作了果断的裁决:坚决撤藩。他指出:“三藩久握重兵,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吴三桂蓄意谋反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与其养痈成患,不如及早除掉。”所以他毅然下令批准吴三桂、耿精忠自请撤藩的上书,并派特使分别赴云南、广东、福建宣读朝廷撤藩命令并督促实行。
吴三桂接到旨意后,便于当年(1673年)十一月,在云南悍然发动叛乱,发布讨清檄文,宣布要恢复明朝,并自称为“天下诏讨兵马大元帅”。从此,一场长达八年的大叛乱正式揭开了战幕。
叛乱开始后,吴三桂的军队很快就攻入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他又派人四处散布檄文,煽诱鼓动。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叛清。在短短数月之内,滇、黔、湘、桂、闽、川六省陷落,一时局面相当严重。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福建的耿精忠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陕西和甘肃等省。
三藩之乱来势汹汹。叛乱消息传到北京后,清朝内部有一些顽固守旧的大臣,主张重蹈西汉初汉景帝杀晁错的历史覆辙。他们对康熙帝说:“应该先杀掉那些主张撤藩的大臣,只有这样才能使吴三桂息兵。”康熙帝坚决反对重复历史的错误。他熟读史书,深知这是腐儒之见,汉景帝虽然杀了主张削藩的晁错,吴楚七国之乱依然不止,因为吴王刘濞等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年轻的康熙帝对“三藩”之乱采取了坚决打击的措施。康熙帝表示:“如果有错误,朕一人承担,决不把责任推给别人。”因此,他非但不杀主张撤藩的户部上书米思翰和兵部尚书明珠等人,而且把吴三桂留在京师的儿子吴应熊等人投入监狱。为了横扫清廷内部的妥协论调和表示自己平叛的决心,康熙帝又下令处死了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孙子吴世霖。这样,朝廷内部的思想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统一,并使吴三桂在精神上受到一次沉重的打击。
三藩之乱爆发时,康熙帝年仅20岁。但是他的历史知识丰富,又熟读兵法,善于谋略,指挥得当。康熙在指挥过程中意识到,部队军纪存在问题,八旗兵攻破城池后,扰民滋事,掳掠妇女,这样下去,部队将失去民心。于是,康熙召集众将,申明纪律,下令归还军中有夫之妇,让城中许多被拆散的夫妻团圆。他知道三藩之乱虽然气势吓人,但只要打败了吴三桂,其他人均不在话下。所以,他制定了重点进攻吴三桂的战略,争取其他叛乱者中立、归降。如他反复争取叛乱的陕西提督王辅臣,稳定了西北战场的局面,粉碎了吴三桂打通西北的阴谋;他在军事进攻之余,又利用耿精忠与台湾郑氏集团之间的矛盾,招降了耿精忠;并乘势进军,迫使郑氏势力退出福建;到康熙十六年(1677年),尚可喜忧愤而死,尚之信也因与吴三桂矛盾重重,在清军的进逼下向清朝投降。
康熙帝在激烈的战争中,能够保持刚毅、果断、沉着、机智。他深得用兵之道与指挥之法。他指示领兵诸将:战争中要紧的是得民心,所以一定要“严禁军士侵扰百姓”。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他执行了罚先行于亲贵的做法,即对那些敢于玩忽职守、贻误军机、畏缩不前的败军之将,即使是皇亲国戚,也绝不宽贷。如他下诏公布了顺承郡王勒尔锦、简亲王喇布、贝勒尚善、察尼、鄂鼐、洞鄂等人坐失战机,收受贿赂的罪行,分别给予了处罚。他说:“若非朕运筹决策,命令水师取岳州,命令岳乐的江西军队进攻长沙,命令图海的陕西军速复平凉,后果几乎不堪设想。在一般人尚不可原谅,何况是王、贝勒这些皇亲国戚呢!”
吴三桂等人虽然一度掀起波澜,但是这些朝秦暮楚、气节丧尽的家伙是得不到拥护的。甚至有人作诗讽刺吴三桂说:“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丹心已为红颜改,青史难宽白发人!”这意思是说:“你不但没有恢复明朝,反倒是把明朝给灭亡了;你为了一个美人(指陈圆圆)而改变了丹心,历史是难以宽恕你这老头子的!”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吴三桂日暮途穷,在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但几个月后就在内外交困、忧愤交加中死去。他的孙子吴世蟠即位后更是一天不如一天。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攻陷昆明,吴世蟠自杀。一场席卷十省、长达八年的大叛乱终于平息。
三藩之乱平定后,康熙帝采取一系列措施消除昔日的弊病。他下令在原来三藩控制的地区设立八旗兵驻防,将藩王的财产全部充官作为军饷,革除昔日的苛捐杂税,归还被三藩霸占的部分民田。这些措施不但加强了国家的统一,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二)收复台湾
当三藩之乱的硝烟弥漫在中国上空的时候,盘踞在台湾岛以及东南沿海的郑氏集团也乘机向内地窜犯,并与三藩沆瀣一气。因此,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便决定解决台湾问题。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荷兰殖民者趁明末中国动乱之机,派兵占领了台湾,在台湾血腥统治了38年。直到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才把荷兰人赶走。郑成功原想以台湾作为反清的基地。但不幸中年早死,壮志付之东流。郑成功死后,郑氏集团内部互相倾轧,统治者花天酒地,鱼肉百姓,完全丧失了郑成功那种英雄气概。清朝政府曾多次用招抚办法,想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但是郑经(郑成功之子)集团一面表示可以称臣入贡,一面又坚持不登岸,不剃发,实际上是想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康熙帝断然拒绝了郑氏集团分裂国家的要求。他认为,郑经是中国人,既然称臣,就必须接受调遣。由于在这样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达不成协议,再加上三藩之乱的干扰,统一台湾的问题便拖了很长的时间。
康熙二十年(1681年),福建总督姚启圣向康熙帝上书,报告郑经已死和台湾内乱的情况,认为“时不可失”,应立即派兵统一,并推荐从前从郑氏方面归降过来的施琅作为进军台湾的统帅,康熙立即批准了这个建议。任命施琅为水师提督,伺机进取澎湖、台湾。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施琅率军在澎湖海战中击溃了郑氏集团的主力,七月在台湾登陆。这时,台湾的当政者是郑克塽。有人教唆他赶快逃往南洋,建立流亡政府,也有人劝他认清形势,向清朝投降。就在郑克塽举棋不定的时候,康熙帝指示前线的施琅,要他力争和平解决,并转告郑克塽等人:“从前抗违之罪,尽行赦免。”而且保证他们归降后给予从优待遇。由于康熙英明及时的决策和施琅等人的认真贯彻,郑克塽及许多在台官吏放弃了逃亡国外的打算,从而使台湾最终以和平方式得到统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八月,清军进入台湾。八月十五日(即中秋节)的晚上,统一台湾的喜讯传到北京,29岁的康熙帝无比兴奋。他多年统一国家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经过长期的努力,祖国终于实现了九壤的大一统局面。郑克塽到北京后,受到康熙帝的接见,并被授予正黄旗汉军公,其亲属、部下也分别被授予官爵。康熙帝还特别下诏说:“郑克塽的祖父郑成功,父亲郑经不是‘乱臣贼子’,可以归葬南安。”
统一台湾后,康熙帝又否决了朝廷内某些人放弃台湾主权的荒谬主张,他毅然批准施琅的建议,在台湾设立一府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并在台湾驻军八千,澎湖驻兵两千。从此,台湾在政治上、军事上、行政上与大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由于内地、沿海居民进一步移居台湾,台湾的经济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三)平定准噶尔
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大部。漠北喀尔喀蒙古内部又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等三部。漠西厄鲁特蒙古内部又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部。清军入关之前,漠南蒙古就已归附清朝,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各部,也与清政府关系密切。
在我国的漠西厄鲁特蒙古族中,有一支游牧在巴尔喀什湖以东、天山以北和伊犁河流域的强悍部落,这就是准噶尔部。准噶尔部世代受中国政府的管辖,从17世纪中叶以后逐渐强盛起来。康熙十年(1671年),噶尔丹杀死其兄僧格,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噶尔丹是一个雄心勃勃、掠夺成性的人物,他上台后频繁地对临近各部发动了掠夺性战争。他不仅统治了漠西厄鲁特四部,而且占领了天山南麓各回城,势力达到青海、西藏地区。为了实现割据一方的野心,噶尔丹与正在对外扩张的沙俄勾结起来,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春,噶尔丹对喀尔喀蒙古发动了突然进攻,逼得喀尔喀蒙古人民向南迁逃。在清政府的帮助下,噶尔丹暂时退兵。
康熙帝曾致书噶尔丹,要求他“罢兵息战”,不要对四邻各部落肆行侵掠。噶尔丹虽然表面上臣服,但实际上却步步向东南进逼,甚至把他的军队推进到距北京只有几百里的地方。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康熙帝决定御驾亲征。八月间,左翼军同噶尔丹军队在乌兰不通(在今辽宁境内)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一举击溃噶尔丹的驼军,噶尔丹狼狈逃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噶尔丹派人到北京,向康熙帝“请安进贡”,表面上虽“词调恭顺”,实际上是想麻痹康熙。康熙一眼就看穿了噶尔丹的阴谋,他指出:“噶尔丹不可信任,如果不加防备,万一有事就要后悔。”当时,西藏的第巴桑结与噶尔丹狼狈为奸,要求康熙帝撤回各地戍兵。康熙说:“这是噶尔丹的阴谋。”所以,他决定:不但不能撤兵,还要加强防备。果然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噶尔丹又率三万人马沿克鲁伦河大举南犯,并扬言他背后有沙俄撑腰,已经从俄国借了六万鸟枪兵。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春天,康熙帝力排众议,决定第二次亲征。他指出,上一次亲征,因裕亲王中了西藏喇嘛济隆的缓兵之计,致使噶尔丹从乌兰不通逃走。又加上当时自己生病,未能彻底歼灭噶尔丹,至今犹以为憾,这一次亲征,一定要彻底根除噶尔丹的势力,以绝后患。他命将军萨布素率兵出东路迎头截击、命大将军伯费扬古率兵出宁夏为西路,断绝噶尔丹的退路,自己则亲率劲旅为中路,三路军约期夹攻噶尔丹,欲将其彻底歼灭。
康熙帝亲率的大军,在克鲁伦河附近同噶尔丹的军队相对扎营。但是两军的距离甚近,噶尔丹望见康熙的御营和清军的威武阵容,不禁为之胆寒,立即下令拔营逃走。康熙亲自率兵追击到拖诺山。当噶尔丹逃到昭莫多(今在乌兰巴托以东)时,又同清军的西路大军相遇。在两军激战中,噶尔丹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他仅率少数人死里逃生,这股叛乱势力并未根绝。所以,康熙帝一面分化受噶尔丹控制的回部、青海和哈萨克诸部,警告与噶尔丹狼狈为奸的西藏第巴桑结,一面限期噶尔丹到北京投降。由于噶尔丹拒绝投降,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又进行了第三次亲征。当时,康熙帝在各部族中的分化瓦解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噶尔丹四面楚歌,困难到“居无庐(帐幕),出无骑(马),食无粮”的地步。噶尔丹的儿子到哈密逼粮,也被当地维吾尔族人擒送清营。原先追随噶尔丹叛乱的亲信们,也摄于清军的威力,望风投降。最后,噶尔丹在走投无路、众叛亲离的困境中服毒自杀。至此,康熙平定噶尔丹的斗争宣告结束。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煽动下,继两年前进攻哈密之后,又驱兵攻入拉萨,并到处毁坏,抢掠人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皇帝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驻西宁,指挥清军入藏平叛。当时有些朝臣希图苟安,看不到平叛的必要性,说:“西藏路途遥远险恶,且有瘴气,不能顺利进军。”康熙帝不同意这种看法,他反驳说:“策妄阿拉布坦的军队忍饥挨饿,步行一年有余,尚能到达西藏,我们的平叛大军怎么反而不能到达?”事实证明康熙帝的决定是正确的。但清军进入西藏时,西藏的大小头人、各寺庙的喇嘛都争先恐后地出来迎接。清军迅速驱逐了叛军,取得了胜利。康熙死后,又经过雍正、乾隆两代人的努力,终于最后平定了准噶尔上层分子的叛乱。
康熙在武力平定叛乱的同时,还用各种手段,对蒙古王公用封爵、联姻、阻止打猎等方法加以团结,在承德按照各民族的特点建筑了一批庙宇,以表示他对各民族风俗信仰的尊重,并以此来表明,清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他的这些做法,对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