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爱学习,妈妈怎么办-欲善其事,先利其器!--帮孩子掌握好的学习方法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必要条件,在某种程度上,“会学”比“好学”更加重要。如果孩子不会学习,虽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不能收到预期的学习成效。所以,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科学的、适合他的学习方法。这样,他才会轻轻松松学好知识。

    20. 学习计划,有用吗?--让孩子重视、订立并执行学习计划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孩子想做好一件事情,必须提前作充分的准备和计划,有了计划,就明确了做事的目的、步骤、方法等问题;若是没有计划,做事时胡子眉毛一把抓,最后时间不但浪费了,事情也不一定能做好。

    学习也是一样,如果孩子在学习之前能制订学习计划,他就会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也知道合理安排时间,学习的过程中效率自然提高。所以,对学习而言,学习计划不但有用,而且非常重要。

    航航刚上1年级,对“学习计划”没有任何概念,每天放学回家就先做自己喜欢的作业,把不是特别感兴趣的作业放在最后,有时甚至会忘记写作业。为了让航航初步学会制订计划,妈妈不会在他刚一回家就催他学习,而是让他休息一会儿,并引导他利用休息的时间思考一下写作业的顺序。

    一次,航航对妈妈说:“我要先完成美术作业,然后写语文,最后写数学。”

    妈妈一听,说:“妈妈知道你喜欢画画,不过呢,画完画之后,桌子上都是画笔和颜料,还怎么写作业啊?不如,你先写语文作业,再写数学作业,这两样作业完成之后,你就会很轻松,然后你想画多长时间都可以,这样是不是更好?”

    听了妈妈的话,航航觉得有道理,就高高兴兴地去实施了。就这样,航航度过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夜晚,临睡前,他对妈妈说:“妈妈,我以后都要按这个顺序写作业。”

    孩子由于年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往往不知道如何制订学习计划。此时,我们就要用他能理解的方式,让他知道什么是学习计划,并帮他制订适合的计划。只要他对学习计划有了重视,并懂得主动制订和实施,他的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 使孩子感受“计划”的好处

    有的孩子学习效率很低,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还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根据他的学习任务量和自身的能力,来帮他制订学习计划。

    比如航航的例子,妈妈帮航航更改了完成作业的顺序,并把这样安排的好处告诉了航航。当航航按着妈妈说的计划执行的时候,真的发觉时间不但够用,还有很多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此一来,他就知道不同的学习顺序能带来不同的结果。

    所以,如果我们能让孩子感受到按计划学习的好处,他就会明白制订学习计划的重要性,并学着安排自己的学习任务。

    ▲ 帮助孩子确定“轻重缓急”的概念

    孩子的学习任务也分轻重缓急,比如,语文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只有在周末才属于“急”任务;又如,数学老师出了几道智力题,让大家试着做,第二天讨论,这就不属于“重要任务”。那么,对于老师要求当天必须完成的作业就属于“重要而紧急”的任务。

    如果孩子没有完成“重要而紧急”作业,就先着急完成“轻而缓”的任务,那纯粹是浪费时间。所以,只有让孩子弄清学习中的“轻重缓急”,所做的计划才是有效的。

    ▲ 教孩子制作学习时间表

    学习时间表是执行学习计划的依据,有了学习时间表,孩子就明确了该在哪个时间段,完成哪项学习任务。当然,我们要根据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情况,制订他能执行的学习计划,比如,孩子耐力不足,那就可以把休息的次数安排多一些,休息时间短一点。

    当然,学习时间表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根据他的执行情况随时作出适当调整,使学习计划能够符合他的学习能力,这样的计划才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 使孩子明确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目标是制订学习计划的前提,比如孩子限定自己每天学会几个成语,一周后要会多少个单词,一学期下来要有哪些进步,甚至几年之后要对某个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等等。有了学习目标,孩子就会进一步思考平时该怎么学,该在学习上分配多少时间和精力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有一个完备的学习计划做保障。当孩子能够按着科学的计划去学习的时候,受益的一定是自己。

    21. 妈妈,教科书真简单--让孩子重视教科书,别忽视

    教科书是孩子在学校学习的必要教材,它的编排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其内容也符合学生智力的发展,孩子如果能全面并深入地掌握教科书中的所有知识,他一定是一个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

    然而,有的孩子却认为教科书中的知识很简单,不值得重视。有这种思想的孩子,要么是提前学过,要么是平时的知识积累量很大,要么是学习能力很强,一看就懂,无论哪种原因,我们都要想办法引导孩子,使其杜绝这种傲慢心理的出现。否则,他很难在学习中有所收获。

    郭瑶在上学前就认识很多字,刚拿到1年级的课本,她就迫不及待地翻看起来。她发现大部分汉字都难不住她,于是就开始一篇一篇地朗读,连读了2篇,除了偶尔几个字不认识,打了磕巴外,基本流利得读了下来。

    读完后,郭瑶就说:“妈妈,教科书真简单,我不用学就会。”

    妈妈一听,说:“瑶瑶,你认识的字是不少,你能基本流利地读下来,妈妈也觉得很高兴。但是,这并不等于你完全掌握了所有的知识,识字和朗读只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如果你还没有学,就觉得不用学了,那肯定学不好。所以,无论你认识多少字,都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认真学习,才能从中受益。”

    听了妈妈的话,瑶瑶使劲点点头,似乎明白了妈妈的意思。

    孩子一旦有了轻视教科书的念头,我们就要及时纠正,让孩子用一颗谦虚的心,汲取更多的知识。

    ▲ 不让孩子超前学习教科书

    有些妈妈为了孩子能在学校学得轻松一些,就让孩子利用假期参加针对教科书教学的学前班,或者请家教给孩子教下学期的课程,或者自己给孩子进行提前教学,这些做法无疑会让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中忽视对教科书的学习。

    孩子往往会因为对知识的“似曾相识”而降低学习兴趣,也很难把第二次的学习认为成“查漏补缺”的过程。他在似学非学的状态下,知识不但没有得到巩固,“缺漏”却依然存在。所以,对大部分孩子而言,超前学习教科书有害无益。

    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让孩子提前学知识,而是不要只把目标定在学习课本知识上,我们应该帮他扩大知识量,让他广泛接触各方面的知识,他的学习能力一旦提高了上去,学习课本知识时就会轻松许多。

    ▲ 告诉孩子:虚心使人进步

    知识量大的孩子往往会因为受到了太多赞扬而傲慢,更会因自己知道的比较多,而轻视对教科书的学习。此时,我们就要向郭瑶的妈妈一样给孩子讲道理,让他知道:他所懂得知识只是教科书中的一部分,他所掌握的知识也许只是皮毛。只有虚心地跟随老师学习,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还有哪些知识需要补充。如果傲慢地认为教科书很简单而无需学习的话,就无法在自己的学习基础上取得进步。而学习没有尽头,只有虚心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如果孩子懂得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忽视课本知识了。

    ▲适当地考考孩子

    如果孩子觉得教科书很简单,我们就可以适当地考考他。比如,他能流利朗读课文,那我们就问他类似“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他”等等比较深入的问题。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围绕教科书中的知识问出很多相关的、引申的问题,孩子不可能都能作答,当他被考住的时候,我就可以告诉他:“类似这些知识,也是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所以只是看着简单,不一定真简单,还是要认真学啊!”如果老师的讲解中并未涉及我们向孩子提出的问题,那正好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寻找答案,通过探求获得真知。

    只要孩子明白自己的所知永远是有限的,就不会轻易地忽视教科书了。

    22. 我就爱学英语,不爱学数学!--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科目的增多,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而对所学的科目做出内心的评价,比如:英语容易,数学难,或者数学有趣,语文枯燥等等。孩子这种内心的评价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偏科。

    而偏科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没有好处,也有碍于孩子在学习上的综合发展。就孩子的智力发育而言,科目自身的特点会影响孩子某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比如,数学侧重于培养孩子的逻辑空间思维能力;语文侧重于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等。如果孩子不喜欢哪门课程,该门课侧重于培养的智力能力,孩子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所以,偏科有碍于孩子综合素质的提高。

    另外,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如果孩子从小就有偏科现象,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更正的话,他不擅长的科目总会给他的高考成绩拉分,这就使孩子不得不降低理想目标,甚至还会因偏科而落榜。

    因此,从孩子入学开始,我们一旦发现他有偏科苗头,就要想办法纠正,让他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 找到孩子偏科的原因

    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地偏科,一般引起偏科的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兴趣导致偏科。有的孩子对某方面知识特别感兴趣,无形中就多花时间和精力在喜欢的学科上,相比之下,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减少,偏科现象自然产生;第二,对老师的态度导致偏科。不可否认,孩子如果喜欢某位老师,自然就会重视老师所教的那门学科,反之亦然。第三,屡次挫败导致偏科。孩子可能会在某个学科的学习中,屡栽跟头,导致他失去信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降。另外,有的孩子既没有学习压力,又没有意识到偏科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任由自己偏科,而不作纠正。

    我们要通过观察,与孩子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反馈知道孩子为什么偏科,只有了解原因,才能帮助孩子。

    ▲ 引导孩子喜欢老师

    上3年级的高翔一直喜欢数学,但是对新开的英语课不感兴趣,还总对妈妈所:“我讨厌英语。”原来,在第一堂英语上,高翔因说闲话被老师批评了。从此他就不喜欢老师,也不喜欢英语。

    后来,妈妈就常常与英语老师沟通,还会对高翔说:“英语老师说你最近明显有进步。”“老师说你上课注意力集中了不少。”总之,无论英语老师有没有夸高翔,妈妈都会“转达”老师对他的肯定。久而久之,高翔不再讨厌英语,偏科现象明显好转。

    如果孩子是因为对老师的喜好而偏科的,那我们就可以借鉴高翔妈妈的方法,也可以常常告诉孩子老师的辛苦与不易,让他对老师生起尊重与敬仰。当孩子对老师改变了印象,偏科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 利用孩子喜欢的学科,解决偏科问题

    如果孩子是因为兴趣取向导致的偏科,那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利用他喜欢的学科,解决偏科问题。

    12岁的孟鑫刚上初中一年级,他很喜欢英语,但对历史不感兴趣。虽然历史不是主科,但是,父母为了让他能够全面发展,就给他买了一些适合他阅读的英语类历史书籍。在这类书籍中,编者用简单的英语文字描述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孟鑫通过对这类书籍的阅读,逐渐对历史产生了兴趣。父母也不再为他会偏科而担心了。

    我们可以帮孩子找到兴趣与学科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找到他喜欢的科目与不喜欢科目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只要被我们找到,纠正孩子的偏科现象就容易了。

    ▲告诉孩子偏科的坏处

    如果孩子因喜欢某门学科而有远大的理想的话,我们就一定要把偏科的弊端告诉他。我们可以给他举例说:“某某孩子数学很好,但英语很差。他一直想进入全国一流的理科学院学习,以后成为一个数学家。但是考大学的时候,他不得不因英语太差而放弃理想大学的报考,现在也只能在一个普通的单位上班。”

    这样,孩子就知道了,偏科一定对理想的实现起阻碍作用。只要他重视了这个问题,自己就会努力改观,以达到全面发展。

    23. 明天老师会讲的,不用提前看--教孩子学会预习功课

    在学习中,很多孩子都会有这样的观念:“反正老师会在课堂上讲解课本中的知识,提前预习是没有必要的。”其实不然,预习对孩子而言不但很必要,而且很重要。只要用对了方法,预习在学习中的好处不胜枚举。

    随着学习科目的增多和学习内容难度的增大,上课时,孩子不一定一听就懂,也不一定能顺利地跟上老师讲课的进度。如果能提前作预习,孩子就能大致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听课时就不会觉得很困难,也能轻松跟上老师讲课的步调。

    而且,预习可以调动孩子听课的主动性,因为预习之后,孩子就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带着问题去听课,就很容易从“被动地听”转变为“主动地学”。另外,孩子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经过预习,他上课时就很容易过滤出知识的重点与难点,并用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去听重点内容,从而实现最理想的听课效果。

    不仅如此,预习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记笔记的效率。因为,如果孩子不预习,对所学的知识完全是陌生的。上课时,他只能机械地去抄老师的板书,分不清哪些知识是课本中有的,哪些知识是老师补充的,于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整节课只顾着记笔记了,学习效率却没有提高。但是预习之后,笔记就有了针对性,记录效率自然不低。

    从长远看,预习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因为在预习中,孩子要独立阅读和思考,并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时间一长,孩子的阅读速度、思维敏捷度、质疑能力都得到提高,他的自学能力一旦增强,我们就不用为他的学习之路发愁了。

    既然预习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们就一定要教孩子学会预习功课。

    ▲ 把“预习”和“提前学习”区分开

    “预习”和“提前学习”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不提倡让孩子提前学习课本知识,但是鼓励孩子提前预习。那么,预习和提前学习有什么不同呢?

    提前学习的目的是掌握知识,解决学习中的疑惑,而预习的目的仅仅是使孩子能够发现问题,比如,孩子在语文预习中发现某句话的意思不懂,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去听课。所以,预习既不需要孩子弄懂知识,又不需要孩子掌握知识。

    所以,我们在辅助孩子预习功课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觉得很有负担,也不需要让他弄懂所有的知识,而是让他通过浏览找出自己的“疑惑处”即可。否则,孩子会因不堪重负而厌倦预习。

    ▲教孩子合理安排预习科目和时间

    随着孩子学习科目的增多,让孩子每天都把所有课程预习一遍是不现实的,而且,孩子的预习习惯的养成也是需要过程的。一开始就让他预习很多课程,他也会因无力承担而退缩。所以,我们先让孩子从一两门较难的功课开始预习,等一段时间后,孩子对预习方法有所掌握,并感受到预习的好处后,再根据他的能力帮助他扩大预习范围。

    另外,孩子的预习时间不宜过长,大概30分钟左右即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要引导孩子将大部分时间分配给自己比较薄弱的学科,而对于自己比较擅长的学科,则可以不作为预习重点。

    ▲教孩子掌握一定的预习方法

    预习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浏览、批注、记笔记。我们可以教孩子先把将要学习的内容浏览一遍,使他大致对知识有所了解;然后再读一遍,在这个过程中,辅导孩子学会给自己不懂的知识做批注。如果不方便在课本上做批注,就让孩子把待解决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这样,孩子就知道他明天在课堂要学到什么,而不是糊里糊涂地“一听了之”。

    ▲教孩子学会使用符号

    孩子在做批注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些符号,比如,在不懂的字词上标上“()”,自己认为的重点旁边画上“★”,不懂的段落旁边打上“?”等等,这样,孩子就一目了然地知道自己的问题是什么。

    当然,我们要让孩子学会把这些符号“固定”。也就是说,对于某一种疑问,应该统一使用某一种符号,不要就一种问题,今天用“★”,明天用“()”,这会对孩子的思维造成干扰,从而降低预习效率。

    24. 这个内容,我也不知道老师讲过没有!--让孩子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上课听讲”应该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老师讲解,紧跟老师的思路,并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的话,他的学习效率一定不低。相反,如果孩子上课总是开小差、跟同学说话、做小动作,那肯定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课,也自然无法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成绩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4年级的李波上课总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注意力集中不了几分钟就转移了,不是在底下做小动作,就是想着和同学说上两句,心思总是不在学习上。原来,李波的家庭条件特别好,父母总是给他买一些电子玩具,他也总是带到学校,上课无心学习,只想着如何在老师不能发现的情况下,拿出玩具来玩一玩。久而久之,李波手边就算没有玩具,也无法集中注意力学习。

    李波是因为上课时总是被其他事情吸引,而无法控制自己专心学习。当然,引起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李波表现出的状况之外,也许是因为孩子本身就不是一个专注度很高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专注不了;也许是因为孩子遇到烦心事,思想混乱,无法安心听老师讲课;也有可能是因为太爱说话,因和同学聊天干扰了学习……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就要找到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只有对症下药,才能帮助孩子。

    ▲ 多与老师沟通

    很多时候,孩子在课堂上注意力是否集中,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老师肯定心如明镜。那么,我们就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看看如何配合老师做好教学工作。

    如果老师确实反应孩子专注度很低,我们就可以请求老师在课堂上多提问孩子。孩子被提问的次数多了,就因害怕回答不了问题而不得不专心听课。这种方法最适用于上课爱说话的孩子,他自己控制不了自己的时候,就要用外力去帮助他控制。当他发现老师时时刻刻在关注他的时候,他就不敢说话了,听课效率也会有所提高。

    ▲ 通读诵经典提升孩子的专注度

    如果孩子做什么事情都定不住,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摸摸这儿动动那儿的话,说明孩子定力很差,表现在课堂上就是注意力难以集中。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要有耐心帮助孩子慢慢改善,而读诵经典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我们可以选1部适合孩子读诵的经典,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大学》、《论语》等等。我们每天抽出20分钟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朗读。只要坚持不懈,孩子不但能从经典中了解做人做事的道理,专注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不久之后,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不仅上课不走神了,学习效率提高了,还显得比以前懂事许多。

    ▲ 别让物质转移了孩子的注意力

    有时,孩子上课的注意力不能集中,是因为他的心思不在学习上。比如李波,他的心思总是放在玩电子游戏上,还怎么能在课堂上专心学习?

    同理,如果我们常常给孩子买玩具、衣服、零食之类的东西,孩子享受物质生活的欲望会越加强烈,学习的心思也会随之分散。当孩子听课的时候,他可能会想着玩一下手边的游戏,或者想着吃个什么零食,或者想着哪个鞋子很好看,哪个衣服还不错,等等。当孩子的心思被这些拉拉杂杂的东西牵扯的时候,他不但没有心思专心听课,还很容易被周围的“风吹草动”所干扰。

    因此,我们不要将过于优越的物质充斥到孩子的生活中,只有简单的生活条件,才能塑造出能一门心思学习的孩子。

    ▲ 帮孩子解除心中的困惑

    孩子如果遇到了不顺心的事情,也会影响听课效率,比如,孩子最近总被高年级同学欺负,内心充满恐慌;或者孩子在人际交往中,遇到了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者孩子遇到了某方面的困难……如果事情重大到让孩子不安的时候,他自然难以用平静的心去听讲。

    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他的问题,通过有效的手段帮他解除心中的困惑。只要他的心平静了,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自然就能集中。

    25. 下课我再抄××的笔记!--教孩子学会及时做笔记

    孩子在小学中低年级时,学习内容相对简单,对孩子的要求也主要以了解知识为主,所以,上课时不太需要做笔记。然而,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知识难度逐渐增强,对孩子的要求也不仅仅是了解知识了,而是要能够掌握和应用知识,那么,做笔记就成了课堂学习的必要步骤。

    6年级的孟桐成绩不错,学习对他而言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原来,在他上6年级的第一天起,妈妈就对他提出了新要求--做课堂笔记。

    妈妈说:“6年级的学习对你很重要,你上课的时候试着做一下课堂笔记。怎么做呢?不用专门的笔记本,就是一边听课一边把老师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在课本上标注出来,这样学习印象深刻,复习的时候也一目了然。”

    孟桐就按妈妈说的做了。一学期过去之后,孟桐尝到了做笔记的甜头。于是,他自己准备了一个笔记本,上课时,把自己认为该记录的,想记录的知识,都记在本子上。这样一来,他听课效率特别高,课后不用花费太多时间,就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做笔记可调动孩子眼、耳、脑、手一起活动,以此促进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而且,做笔记有助于孩子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和记忆。另外,老师在课堂上会讲授书本以外的知识,而记笔记就有助于积累资料,扩充新知。

    所以,有效的笔记对孩子学习帮助很大,我们一定要教他学会做笔记。

    ▲ 教孩子在生活中养成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楠楠的妈妈是全职太太,总是能把琐碎的家庭事务打理得仅仅有条。每天晚上,妈妈都要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一项一项地写在本子上。第二天,完成一样时,就及时地划掉一个,并检查还有那些没有完成,或者记录变动情况。后来,妈妈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楠楠。在妈妈的培养下,楠楠也养成了随手记录的好习惯。

    只要孩子在生活中养成“心有疑,随札记”的习惯,他就会把生活和学习安排得有条理、有规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会很容易把这个习惯应用到课堂的学习中。

    ▲ 给孩子提供做笔记的技巧

    做笔记的方法很多,在孩子自己尚未总结出来的时候,我们就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行的技巧,供孩子借鉴。

    一开始,我们不用让孩子把笔记记在本子上,而是让他试着在书本上做标注。等他已经完全掌握了这种方法后,我们就可以引导他把笔记记在本子上。我们可以教孩子把常用的字词用符号表示,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如果学习内容很多,我们可以建议孩子把重要的内容记在一页的正面,把次要的内容记在反面,以便主次分明;另外,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准备红、蓝两色的笔,让孩子用蓝笔做普通记录,而重点内容用红笔勾勒出来。

    我们只要给孩子提供类似的方法和技巧,孩子就不会因不会记录而犯难了。

    ▲ 别让孩子走进做笔记的误区

    做笔记虽然对孩子的学习有好处,但是,如果没有经过正确引导,孩子很容易走进做笔记的误区中。

    有的孩子一上课就开始记,不停地记录,把课堂笔记变成了课堂实录,将课堂中的“听”与“记”本末倒置;而有的孩子写字速度慢,记录又没有方法,导致思路跟不上老师的讲课速度,到头来,课没听好,笔记也没记好;又有的孩子在课堂上不愿做笔记,下课去抄别人的笔记,把记笔记变成了练字;再有的孩子虽然有效地记了笔记,但是从来不看笔记,重视了过程,忽略了结果,致使笔记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在课堂上,听课是最重要的,做笔记是课堂学习的辅助,而笔记主要记录的是重点、难点和需要课下解决的疑点,不是什么都记。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为复习打好基础,如果从不看笔记,还不如不记。总之,我们要给孩子提供正确的引导,以避免他走入误区。

    26. 老师讲的我都会了,不复习了!--指导孩子做好课后复习

    对于所学的知识,孩子学到什么程度,就可以称得上“会”了?所谓“会”,应该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能够掌握并应用知识。如果我们问孩子一个他所学过的知识,孩子回答得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话,说明他并没有把知识牢记于心,更称不上“会”了。所以,“记住”是学会的基础。

    那么,孩子仅仅通过课堂学习和完成课后作业,就能完全掌握所学的知识吗?显然,只靠听课和写作业是不够的,那么,复习就成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复习的最直接好处就是加强记忆。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现,人的大脑存在遗忘规律。也就是说,记忆之后的遗忘是有规律的、不均衡的。据他研究发现,在记忆之后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随着复习的深入,遗忘就逐渐减慢了,再坚持复习一段时间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说明遗忘的发展规律是:先快后慢。

    一位中学老师做了一个实验:他让两个班的学生学习同一段课文。学习之后,他组织1班的学生进行一次复习,而2班不予复习。第二天,他对两个班的进行测验,结果,1班有90%以上的同学记住了那段课文,而2班保持率是50%;三天后,又同样在1班复习一次。一周之后,1班依然有80%的同学熟悉那段课文,而2班能记住课文的同学只占全班的30%。

    由此看来,复习可以帮助孩子牢记知识,孩子也能通过复习更深入地理解知识,并逐渐把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为己所用。因此,我们不要轻易听信孩子“会了”的言论,而是指导他做好课后复习。

    ▲ 督促孩子做到及时复习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显示:记忆材料后的48小时之内,遗忘速度最快,遗忘率可达到72%,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在两天之内都不复习学过的知识,那就基本上把72%的知识还给了老师。但是,如果孩子能够及时复习,遗忘率就自然降低。当然,如果孩子过几天还能再复习一遍的话,基本就能达到不遗忘的程度,学习成效会更加显著。

    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当天的内容最好当天复习,最迟也不要超过2天,否则,所学的知识只是在大脑中留了印象,下次集中复习起来会更加困难。

    ▲ 指导孩子定期复习

    定期复习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比如,孩子当天新学了几个单词,除了当天复习之外,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以“周”和“月”为单位定期复习。在学过知识的最初一段时间,孩子复习的频率可能要多一些,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定期复习的间隔时间就可以相对拉长。这样,所学的知识因为得到了反复复习而不会轻易忘记。

    ▲ 让孩子感受间隔复习的好处

    所谓间隔复习,就是原本需要一次性复习的内容分成若干次复习,比如,需要4个小时复习的知识,分作4次复习,每次复习时间为1小时。

    晓晓的语文老师布置了背课文的作业,要求3天内完成。很多同学都等到第三天才花费大量时间背诵。而晓晓在妈妈的指导下采用了间隔复习法,每天背2遍,这样,晓晓很轻松地完成了背诵。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孩子学习的内容,用间隔复习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效率。

    ▲给孩子提供一些好的复习方法

    什么样的复习方法适合孩子?那要看孩子本身的特点。一般情况下,阅读、背诵和做练习是常用的复习方法。不过,有一种复习方法不但适用于大部分孩子,而且效果很好,这就是“回想式复习法”。

    当一章或一单元的知识学完后,我们可以让孩子简单看一遍课本,然而把书合上,再让孩子回忆这一章学了哪些知识,比如,学了哪些生词,掌握了哪些公式,背会了几个单词等等。孩子能准确回忆起来的内容,说明他掌握得很牢固,回想不出来的,或者错误的,就是需要他通过复习进一步巩固的。

    这种复习方法不仅可以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学习中的“缺漏”在哪里,还有助于让他在回想中把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因此,一个好的复习方法可以让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7.这么偏的知识,你也知道?--教孩子学会全方位获取信息的方法

    通常,我们一提到孩子的“学习”,就会直接想到他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只要一提到“知识”,就会联想到学校里的课本知识。其实,“学习”和“知识”的范围并没有这么小。

    上5年级的刘铭特别喜欢看课外书。

    清明节的前一天,老师给大家通知完扫墓事项后,还特意给他们讲解了清明节的来历。讲完,老师接着问了一句:“那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吗?”

    同学们都面面相觑,但刘铭举手说:“老师,今天是寒食节,也叫‘冷节’。”

    老师说:“这么偏的知识,你也知道?那你知不知道寒食节的来历?”

    没想到,刘铭大声说:“知道,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子推。介子推是晋国的贤臣,晋国发生内乱时,他曾跟随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国外……”

    就这样,他把寒食节的来历讲了一遍,同学们都发出了赞叹声。

    老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刘铭说:“昨天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新书,书里介绍了各个节日的来历,关于寒食节的来历,我也是昨天刚刚知道的。”

    对孩子而言,读课外书的确是获取知识很好的途径。除此之外,我们应该给孩子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他有机会全方位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当他接触到更多更新的知识时,他的探求欲望不但会增强,学习能力也会随之提升。这样发展下去,孩子就会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 带孩子逛书店

    书店里的书籍种类繁多,所包含的知识信息量庞大,孩子置身于其中时,就像一块干瘪的海绵被放置于大海中,可以肆意地吸收养分,直到吸“饱”为止。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周末带孩子逛书店,他会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来阅读,并从中获取信息。

    当然,我们一定要让孩子遵守书店的规章制度,不能边看书边吃零食,看完的书放回原处等等,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一个尊重知识的人,一定会爱惜书籍。

    ▲ 常常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等场馆

    萧然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总会利用周末去科技馆参观。为了满足萧然的求知欲,妈妈干脆利用假期带他去北京旅游,让他好好参观一下北京的各大博物馆。

    在北京的那几天,萧然不但在科技博物馆看到了最前沿的科技产品,还在自然博物馆里看到了很多恐龙化石,也在军事博物馆里看到了真实的飞机大炮,更在艺术博物馆里看到了很多世界名画……看得萧然流连忘返,感叹道:“不虚此行!”

    类似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等地方是帮助孩子获取信息、开拓眼界的最好场所。孩子虽然会在书本里接触到关于历史、地理、军事、天文、考古等科普知识,但是知识范围毕竟有限,而且书本中的文字和图片过于抽象,不如场馆中所陈列的实物形象生动。

    所以,我们应该常常陪孩子参观博物馆等场所,让他用敏锐地眼睛去搜罗知识,这样不但印象深刻,眼界也会大开。

    ▲ 带孩子探访名胜古迹

    名胜古迹中有很多关于历史、地理、人文等知识,孩子在探访的过程中会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增强求知欲。但是,在探访之前,我们最好先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些相关的历史文化常识,这样,孩子在看到那些古建筑的时候,就不会觉得没意思,反而会不自觉地“想”起曾经在这里发生的一切。当孩子能把历史知识和名胜古迹联系起来的时候,参访就会有趣很多。

    ▲引导孩子认识动植物

    芹芹的妈妈随身会带一个照相机,当芹芹在公园里问妈妈“这是什么花”的时候,妈妈都会拿出照相机“咔嚓”一下,给花和芹芹留个影,然后对芹芹说:“咱们回家查去!”

    等回到家,妈妈就和芹芹坐在电脑前开始搜索相关资料,查出来之后,妈妈会把花名、属性等植物的基本常识告诉芹芹。

    在妈妈的引导下,芹芹也学会了认识植物的方法,不过她用自己的画笔代替了妈妈的相机。

    我们应该常常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并引导他认识动植物,即使我们知识量有限,只要留心观察,勤于查阅,孩子就会学着我们的样子去获取有效的信息。

    ▲利用网络获取信息

    网路是孩子全方位获取信息的很好途径。我们要教孩子学会在“搜索拦”中输入关键字,相关的信息就会“映入眼帘”,孩子再通过比较和筛选,就能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

    但是,在孩子利用网络搜寻信息的过程中,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信息也会被孩子的眼睛捕捉到,那么,我们就一定要告诉孩子:“某些信息是不能浏览的,否则,不但会使电脑瘫痪,也会污染自己的心灵。”只要孩子懂得主动屏蔽低俗信息,他就能高效利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

    28.我背了好多遍,还是记不住!--给孩子传授一些记忆方法

    孩子记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他学习效率的高低。有的孩子记忆能力强,会在很短的内记住所学的知识,而有的孩子花了很多时间,背了很多遍,也没记住多少,那到底是他的记忆能力太差,还是没有掌握有效的记忆方法呢?

    佐治·乌希林是1989年世界吉尼斯记录记忆冠军的创造者,他不是天生就有超强的记忆能力。1984年时,他所学的课程中有很多内容很难记忆,于是,他就去图书馆找了一些帮助提高记忆的书,从中学了一些秘诀,并经过长期的训练,最终拥有了超强的记忆能力。

    从佐治·乌希林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强大的记忆能力是可以被锻炼出来的。记忆是人的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孩子是否能够把经历过的事物完好地储存,虽然和孩子天生的资质有一定关系,但是,更多的是要靠后天的训练。

    所以,无论孩子目前的记忆能力如何,我们都要有意识地培养他,让他掌握一定的记忆规律和记忆方法,使他能启用自己大脑的潜力,高效学习。

    ▲ 给孩子提供有利于记忆的生活环境

    有效的记忆是需要有良好的环境和轻松的心情做基础的。孩子的饮食、起居、生活环境都会影响他的记忆。

    在饮食方面,我们应该让孩子多吃五谷杂粮、水果蔬菜,比如:小米、玉米、花生、菠萝、菠菜……这些食物能延缓脑功能衰退,为大脑增加营养,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力。

    在起居方面,我们要尽量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

    而早睡眠是使大脑恢复肌能最有效手段,所以要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另外,家庭的陈设也要干干净净、井井有条,因为杂乱无章容易干扰孩子的视线,影响记忆。

    ▲    教孩子科学利用最佳记忆时间

    人脑一般有四个记忆高潮:第一个高潮是早晨起床后,此时,由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会对学习的知识印象清晰;第二个高潮是上午8:00-10:00,这时,人的精力最旺盛,学习知识容易理解和消化;第三个高潮是18:00-20:00;第四个高潮是睡前1小时。

    根据这一规律,我们就可以让孩子在记忆高潮期进行学习或复习。比如,让孩子在早晨起床后,读10分钟英语,或者把昨天学过的数学公式再记一遍。这种练习虽然时间短,但是孩子一旦养成习惯,记忆能力一定会得到提升。

    当然,让孩子用临睡前的时间,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短时间的记忆,效果也不错。总之,孩子只要能常常利用最佳记忆时间去练习,记忆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把好的记忆方法教给孩子

    孩子之所以记不住所学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过于抽象,那么我们就要给孩子介绍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以增强其记忆能力。

    1.归类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就是让孩子通过对事物特征的认识,把同类的事物归为一类。比如,教孩子把关于水果(动物、蔬菜)的单词找出来,并归类记忆。归类的过程本身就帮助孩子提高了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

    2.协同记忆法

    协同记忆法就是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到记忆中来,比如:孩子在读书的同时,读出声来,手底下再比划着,这样记忆效果会很明显。因为科学研究表明:仅用视觉去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25%,由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住15%,若把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能够记住65%。所以,“读书”可能比“看书”更容易记住。

    3.分段记忆法

    如果孩子要记忆一整篇文字材料,那我们就可以教孩子把整篇文章先分割成若干个部分,比如,分成前、中、后三个部分,然后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记忆,这样,孩子从心理上就觉得记忆的内容没有那么多,难度也没有那么大。

    4.图形记忆法

    图形本身比单纯的文字容易记忆,所以我们可以将文字叙述用图形表述出来。比如,孩子需要记忆很多作者的姓名、出生年代、国籍和作品,我们就可以帮孩子制作一张图形表格,这样孩子一目了然,多看几遍就能铭记于心。

    当然,记忆方法还有很多,我们还是要通过实践帮孩子找到最适合他的记忆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9. 都用电脑了,就别费劲写字了!--教孩子好好写字,不能潦草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年代,电子文件的使用率远远超过了手写文件,同时,“打字”在很大程度上也代替了“写字”。然而,对于正在学写字的孩子而言,是不是就可以不用好好写字,只要会打字就行了呢?

    当然不是,暂不说文字是老祖宗智慧的结晶,孩子一定要爱字惜字。最起码,“字”也是孩子的“门面”,是孩子学习态度的表现。当过老师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张字迹工整、干净整洁的卷面,无论正确率高与低,都会让人有赏心悦目之感;而一本字迹潦草,杂乱无章的作业,即使正确率再高,也让人“不堪入目”。可以说,认真写字是孩子对自己,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另外,孩子的字迹是否工整直接影响他的学习成绩。有的孩子因为字迹潦草,错把自己写的数字“7”看成“1”,最后导致计算错误;有的孩子在卷子上胡乱涂抹,老师实在找不到正确答案,只能画个大“×”;有的孩子写作文水平不低,但总因书写不规范而被扣分……这样的情况还不是孩子自己吃亏?

    正如一位老师这样说:“学生书写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老师对这个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素质的评价,卷面就像一个人的面孔,老师常常会不自觉地依据这个‘面孔’来给学生‘打分’。”的确,一个孩子连字都不愿意好好写,他还能愿意干好什么呢?

    所以,虽然孩子身处“打字”多于“写字”的年代,但是我们还是要对他的书写方面提出要求,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书写质量,也能帮他培养认真仔细的做事态度,更是在帮助他提升整体素质。

    ▲ 用耐心手把手地教孩子写好字

    林老师教小学语文,她很重视对学生书写方面的培养。每次教新字的时候,她一定在黑板上画上田字格,然后写上汉字的第一个笔画。写完之后,她就让学生们观察这一笔写在了田字格的哪个位置,起笔和落笔都分别在田字格的哪里。等学生们观察到位后,才让他们下笔写,学生们一边写,她一边下去检查。

    她就这样一笔一笔地教学生们写字,学生在她的培养下都很喜欢写字,自然都愿意认认真真去写。

    手把手教孩子写字是一个“耐心活儿”。如果妈妈辅导孩子时心很急躁,孩子就会受到感染,孩子用烦躁的心写字,写出来的字自然是飞舞潦草的。只有妈妈把心定下来,认认真真、高高兴兴地去教孩子,孩子写出的字就自然是安静而美丽的。

    ▲ 引导孩子观察字体结构

    在孩子下笔写字之前,我们应该先让孩子观察字体结构,看看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还是半包围或全包围结构?观察字体结构是写好字的第一步,字的结构如果不协调,字就好看不了。

    当孩子整体观察好了,还要进行局部观察。比如,字的第一笔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起落笔分别在哪?孩子看准了,才能模仿得像。一开始,孩子肯定需要看一笔,写一笔,一个完成的字写完可能需要一两分钟,这就是锻炼孩子耐心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的进步时,毫不吝啬地说:“好”,“不错”,“就是这样”,他就会不厌其烦地写下去。

    ▲ 让孩子自己看到进步

    孩子在练习写字的时候,不可能一次性就写得很完美,有时,他还会为自己写出的“丑字”而气愤,但是,正是这些 “丑字”才会与练习之后的“美字”形成鲜明对比,以此让孩子看出自己的进步。

    一天,上2年级的袁磊很惆怅地对妈妈说:“妈妈,我的字写得很难看。”

    妈妈看过袁磊的字,说:“没有关系,妈妈教你怎么写。”于是,妈妈就以他写过的“高”字为例,用正确的方法引导袁磊重新写了一个“高”。

    当新写的“高”落笔的时候,妈妈说:“你看,这个‘高’,是不是比你前面的‘高’漂亮多了?”

    袁磊看了看,露出了难以掩饰的喜悦。

    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不要一看到孩子没写好就说:“擦了重写。”而是要说:“没关系,写下去。”因为这个字可以成为孩子进步的见证。

    30.不想了,网上搜答案去!--教孩子重视思考,学会独立思考

    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考是学习的灵魂。孩子的思考能力越强,学习效率就会越高。如果孩子不能把所学的知识放进“思考”这个熔炉里去熔炼的话,他永远都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和应用知识。

    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他的数学老师给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生出了一道算数题:1+2+3+4……+98+99+100=?孩子们立刻在草稿纸上计算了起来。

    只有小高斯没有动手计算,他看着这个题目,展开了思考。他思考的过程花去了相当于其他同学进行计算的一半时间。这时,老师过来问他:“为什么还不开始做题?”

    小高斯说:“老师,我已经知道答案了,是5050。”

    老师十分诧异,原来,小高斯经过观察和思考发现:1+100=101,2+99=101,3+98=101……这样的等式共有50个,因此,这道题可以简化为:101×50=5050。

    当小高斯把这个思路告诉老师的时候,老师禁不住地大声说:“太精彩了!”

    其实,这种精彩不取决于智商,而取决于思考能力。俗话说:“大脑越用越灵。”一个总是用大脑思考问题的孩子,往往比那些不善于思考的孩子聪明;同样,总是把“大脑”闲置的孩子,也很容易变得呆滞和迟钝。所以,我们要鼓励男孩积极思考,让他成为一个擅用大脑的人。

    ▲ 启发孩子思考

    有一天,芸芸问妈妈:“水是什么颜色的?”

    妈妈没有直接回答,并让芸芸观察水管里流出的水,芸芸说:“是白色的。”

    于是,妈妈又拿一个蓝色的盆子盛满水,芸芸又说是:“水是蓝色的。”就这样,妈妈用不同颜色的盆子装水,搞得芸芸晕头转向,思考了半天,终于说:“水是没有颜色的。”

    妈妈说:“对,具体说,水是透明的。”

    孩子会对周围很多事物产生好奇,此时,我就可以借助他的好奇心启发他思考。当他绞尽脑汁思考出来的时候,他就会有成就感,就会爱上思考。那么,我们就等于为孩子思考能力的培养开了个好头。

    ▲ 别把答案直接告诉孩子

    当孩子拿着数学题请教我们时,我们千万不要一五一十、详详细细地把答案或演算过程直接告诉孩子。这样只会增加孩子的依赖心理,久而久之,他就干脆懒得思考了。所以,当孩子问我们的时候,我们先让他自己想,如果他实在想不出来,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引导他想。我们的引导就是在培养他的思考能力,慢慢地,孩子就从我们的引导中,学会了如何思考,按什么步骤思考等等,这样时间一长,孩子的思考能力自然提升。

    ▲ 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李老师每次给学生们出完数学题,都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去解答,看谁想的方法多。每到这时,大家都开动脑筋,使劲思考。然后,李老师就会请孩子们把各种各样的思路写在黑板上,再比较、分析和讲解。这个环节总能激发孩子们的思考欲望。

    我们也可以借鉴李老师的办法,针对一个问题和孩子一同思考。思考之后,我们可以把各自的思考角度和思路说出来,这样互相切磋,孩子也会拓展思维,从中受益。

    ▲ 积极肯定孩子的思考行为。

    当孩子不想思考,想直接寻找答案的时候,我们就要鼓励他说:“这么聪明的大脑,现在不用,什么时候用?好好想一想,一定能想出来。”如果孩子想出了答案,我们更要去肯定他,可以这样说:“真不错,只要开动脑筋,肯定会有好办法。”即使孩子没有收获,我们也要安慰他说:“没关系,脑子只要用起来,就会越用越灵。”

    当孩子听到了鼓励声,就不会把脑子闲置不用。而且,当他经过思考解除学习中的困惑时,他自己就有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再加上我们的肯定,他就会把独立思考视之为一种享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