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兵书-分塞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中军、左右前后军,皆有分地,方之以行垣,而无通其交往。将有分地,帅有分地,伯有分地,皆营其沟域,而明其塞令。使非百人无得通。非其百人而入者,伯诛之;伯不诛,与之同罪。

    军中纵横之道,百有二十步,而立一府柱。量人与地。柱道相望,禁行清道。非将吏之符节,不得通行。采薪刍牧者,皆成行伍,不成行伍者,不得通行。吏属无节,士无伍者,横门诛之。逾分干地者,诛之。故内无干令犯禁,则外无不获之奸。

    【注释】

    分地:指营区。此二字原作地分,从鄂局本改。

    方:作动词用,意即在四周修建。行垣:临时的壁垒。

    营:作动词用,意即修建。

    有:同“又”。

    府:与“俯”通,自高向下视。府柱:高高的旗杆,用来作标志。

    刍:用草喂养牲畜。原作“之”,从鄂局本改。

    横门:又叫衡门,即栅阑门,这里指营门口,也可引申指守卫在营门口的守门吏卒。

    【译文】

    中军和左、右、前、后各军,都各自有划分的营区,并且在四周修筑起营壁,隔绝各营区之间随便来往。将有划分好的营地,帅有划分好的营地,伯有划分好的营地,都修建起各自营地周围的沟渠界墙,并且申明隔绝交通的禁令。实行不是本百的人不得在本营地通行。不是本百的人进入本营地,伯长就杀掉他;如果伯长不杀掉他,就与犯禁者同罪。

    军营中有纵横的道路,每隔120步远,树立一根高高的旗杆,作为士卒人数和营区的标志。道路上的旗杆前后连接,派人看守,执行禁令不准随便通行。士卒除非拿着将吏的符节作凭据,不得通行。负责打柴放牧的士卒必须排成队伍。凡是不排成队伍的,不准通行。下级军吏通过没有将领准许的符节,士兵进出不排成队伍的,守门军史就地诛杀他们。凡是越过营区进入其他部队地界者,都要杀掉。这样,内部没有人敢违犯法令禁律,那么外来的奸细就没有抓不到的。

    【心得】

    本篇主要论述了在营区各负其责的问题。对于私自闯入本辖区的人,严惩不殆,绝不姑息。为了维护正义或国家人民的利益,对于犯罪的亲属不徇私情,使之受到国法制裁。

    《左传·隐公四年》云:“君子曰:‘石确,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晋书·宣王传》:“赵王凶逆,天下当共计之,大义灭亲,古之明典。”《旧唐书·李建成传》:“周公圣人,岂忌无情于骨肉?为存社稷,大义灭亲。”

    《吕氏春秋·去私》记载:墨者有钜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也,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日:“墨者之法日:‘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去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鲜卑族旧的风俗习惯,推行汉化政策,遭到了太子恂等人的反对。太子恂不好读书,只有15岁,洛阳的炎热他受不了,汉话也说不好,汉人的衣服他穿得很别扭,因此常思北归。迁都洛阳后的第三年,太子恂趁孝文帝出游嵩山之机,私自召集牧马,准备把不愿迁都的人,带回平城去。中庶子高道悦苦苦劝阻,恂不仅不听,反将高道悦杀死。尚书陆琇得悉,快马飞告孝文帝。孝文帝返回洛阳,严加斥责,并杖恂100大板,拘于城西别馆。孝文帝又召集大臣,公布了太子的罪行后,将他废为庶人,送往河间(今河南孟县西)看管,只给他一些粗茶淡饭以维持生命。元恂心中怀恨,常想伺机逃跑,孝文帝知道后,将其赐死。

    孝文帝大义灭亲,杀死了自己的儿子,以扫除其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的障碍,其目的在于使自己的统治长治久安。

    大义灭亲,不仅是政治家必须具备的政治品德,也是一种高明的统御谋略。古往今来,许多胸怀宽广、雄韬大略的政治家无不善于利用这一谋略,大做文章,达到某种政治目的。作为领导者,在自己的亲属触犯法律时,能够不询私情,铁面无私,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才能发挥领导的表率作用,树立领导者的形象和威信,才能上行下效,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荀子·儒效》云:“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中,若别白黑。”亦作“以一驭万”。朱自清《经典常谈·诸子第十》:“君主能够兼用法、术、势,就可以一驳万,以静制动,无为而治。”

    美国罗斯福在任总统期间,常常津津乐道对他决策最有影响的故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年仅36岁的海军部长助理罗斯福奉命前往欧洲视察美军。首先访问了协约国军总司令部,一个16世纪的古城堡,掩映隐没于园林之中,古色古香,幽美安谧。大门口门岗只有一个士兵,一位少校引他进入古堡大厅。落地玻璃窗前的安乐椅上,坐着一个正在聚精会神看小说的白发苍苍的老头儿,少校轻声介绍说:“这是协约国军总司令斐迪南·福煦元帅。”一位赫赫有名的元帅,统帅400万大军,指挥大大小小上百个战场作战,情况瞬息万变,决策日理万机,可是总司令竟然如此安闲清静!罗斯福大为惊奇,急不可待地询问:“元帅,您这总司令部共有多少人?”福煦顺回答道:“两个上校,3个少校,10个士兵。”正当罗斯福大惑不解时,福煦说:“我的统帅部只考虑重大战略决策,不需要冗杂人员。作为统帅,最重要的是摆脱琐碎小事干扰。我最关心的只有两个事:一是3公里以上地区的得失;一是各兵团后备兵力的变化。”此例可谓为“以一持万”,抓住关键而统御全局的典范。只有做到了“战略集权,战术分权”,“大权独揽,小权分散”,“宏观控制,微观搞活”,“以静制动,无为而治。”才能达到“以一持万,万事亨通”的境界。

    “以一持万”的谋略,是军事、政治、经济、科研、文化、教育、外交等各行各业的最高决策者最重要的谋略之一。

    现代决策者,不能摆脱文山会海,不能跳出事务性工作圈子,不能改变别人瓜分自己时间的被动状态,不能超脱现实进行宏观战略思考,就难以正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历史上著名的政治谋略家深谙此道。宋太宗的宰相吕端是古代英明决策者。小事糊涂,大事清楚,“天下大事不动声色而完于顷刻之间”,深通以一持万谋略的奥妙。《矛盾论》指出:“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是存在着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发展即质变,即创新。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对企业怎样干的谋略,而是对企业怎样变的谋略。谋略是大计谋,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计谋。计谋不是主观想象,不是常规思路,不是知识堆砌,不是经验搬家,而是对问题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

    企业发展战略是一个战略体系。在企业发展战略体系中,每一项战略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定有这样一项战略,它对企业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指导作用,对其它战略具有特别重大的带动作用。可以把具有这种作用的战略称为“企业发展核心战略”。企业发展核心战略是相对于企业发展一般战略而言的战略。如果说在企业发展战略体系中每一项战略都是重要的,那么企业发展核心战略就是最重要的战略。研究企业发展战略首先要研究好企业发展核心战略,善于用核心战略统帅其它战略,用其它战略保证核心战略。核心战略是纲,纲举目张。

    研究企业发展核心战略要善于抓主要矛盾。企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就是木桶理论中所说的最短的那块板。任何企业在任何时期也都存在一种主要矛盾。企业主要矛盾不仅是最大的整体性问题,而且是最大的长期性、基本性问题。主要矛盾能不能准确地抓住,能不能有效地解决,对企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解决了这个主要矛盾,那么其它问题就容易解决了;如果这个主要矛盾得不到解决,那么其它问题就难以解决,即使解决了也没有很大意义。例如: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经营方向不准,那么即使再折腾也赚不了多少钱;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营销工作不力,那么即使产品再好也卖不去多少;如果一个企业的主要矛盾是体制不顺,那么就更可想而知了。总之,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应该首先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并针对主要矛盾提出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而这套解决办法就是企业发展核心战略。

    研究企业发展核心战略还要善于抓主要扬长点。许多企业往往面临以下两种情况:一是虽然存在主要矛盾,但主要矛盾并不突出。木桶中虽然有一块木板比较短,但并不是特别短,比如只短一厘米。短一厘米虽然也是木桶的主要矛盾,但毕竟问题不大,以至于照样挑水。如果企业的主要矛盾不突出,那么即使解决了也不会使企业发生很大变化。二是虽然存在突出的主要矛盾,但是这种突出的主要矛盾在一定时期很难解决。例如:有些体制问题在一定时期是很难解决的,有些技术问题在一定时期也很难解决。如果非要解决很难解决的主要矛盾,那么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了,结果是不会令人满意的。要是面临上述两种情况之一,研究企业发展战略就不一定集中精力抓主要矛盾了,而应该集中精力抓主要扬长点。要灵活使用扬长补短与扬长避短这两大策略。对企业之短应该宜补则补,宜避则避。无论对那个短是补还是避,对那个长总是要扬的。扬长就是要发挥和再造优势,而发挥和再造优势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任何企业在任何时期都会有若干优势需要发挥和再造。发挥和再造优势也要突出重点,要善于用主要扬长点带动企业的各项发展工作。抓主要扬长点要灵活机动。那个主要扬长点究竟是在经营方向方面,是在技术开发方面,是在市场营销方面,还是在其它方面,都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一定要把需要与可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准确选定。如果抓住了主要扬长点并相应提出了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那么这套解决办法同样是企业发展核心战略。

    应该承认,提出一项富有价值的企业发展核心战略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它不仅需要一般战略研究能力,而且需要对各种战略的综合分析与比较能力;不仅需要抓住主要矛盾或主要扬长点,而且需要拿出一整套解决主要矛盾或实现主要扬长点的有效办法。总之,这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广大企业家应该勇敢地接受这个挑战,因为加快企业发展离不开它。发现主要矛盾或主要扬长点需要智慧,相应提出科学、实际、新颖、独特、简单的解决办法更需要智慧。任何企业领导的智慧都是有限的。智慧越有限,越要集思广益,广泛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其中包括社会各界专家的意见。要舍的花大精力研究企业发展核心战略,因为一旦把这个核心战略制定好了,就能够事半功倍地展开许多工作,从而加速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战略本质。让我们在探讨企业发展战略本质之前,首先探讨一下战略本质。大家知道,“战略”这个概念最初只应用于军事领域。那么,军事领域里的“战略”指的是什么呢?迄今为止,人们对“战略”众说纷纭,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其实,“战略”是一个复合词,是“战”+“略”,是对“战争谋略”的简称,或者说人们把“战争谋略”简称为“战略”。对“战争”这个概念用不着讨论,因为大家都明白它的意思。关键是要把“谋略”搞清楚。那么什么是“谋略”呢?我认为:谋略首先是一种计谋,但不是一般的计谋,是大计谋,是对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战略是对战争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第二、战略与战术。战略与战术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谁都离不开谁。战略是相对于战术而言的,战术是相对于战略而言的。理解了战术就容易理解战略,反过来也一样。

    在战争中,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各参战方都会尽量地使用计谋。孙子说“上兵伐谋”,就是主张打仗要用计谋。《孙子兵书》和《三十六计》讲的都是计谋。计谋有大有小,大的计谋是战略,小的计谋是战术。

    刘备“三顾茅庐”会见了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计谋。这次谈话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出的计谋是战略,而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连营等计谋都是战术。

    战略与战术的区别有三个:第一个区别是战略针对整体性问题,战术针对局部性问题;第二个区别是战略针对长期性问题,战术针对短期性问题;第三个区别是战略针对基本性问题,战术针对具体性问题。

    第三、企业战略本质。美国的安索夫1965年发表了《企业战略》,后来又发表了《战略管理论》。从此以后,“战略”这个概念就开始在企业领域使用了。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40年来,全球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活动之所以蓬勃发展,与安索夫的理论创新是分不开的。

    那么,什么是“企业战略”呢?人们对“企业战略”的定义也是不统一的。所谓企业战略其实就是企业谋略,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战略”的本义是战争谋略,而在“企业战略”中,“战略”的本义已经被引申了,引申义成了谋略。“企业战略”重在一个“略”字,而这个“略”字就是谋略。我们要关注“企业战略”中的“略”字,不要光盯着那个“战”字,因为在经济领域不存在战争。只有这样注释“企业战略”这个概念才容易理解,才能够准确地把握“企业战略”的本质。

    企业计谋也有大小之分:大的企业计谋是企业战略,小的企业计谋是企业战术。企业战略谋划的是企业的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而企业战术谋划的是企业的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问题。大家知道,在企业领域很少有人使用“企业战术”这个概念。虽然很少有人提到企业战术,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计谋不能有大无小,企业不能只谋划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不谋划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问题。既然企业大计谋是企业战略,那么企业小计谋就只能是企业战术了。

    第四、企业战略种类。“企业战略”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也包括营销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融资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资源开发战略等等。企业战略是层出不穷的,例如信息化就是一个全新的战略。企业战略虽然有多种,但基本属性是相同的,都是对企业的谋略,都是对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例如:企业竞争战略是对企业竞争的谋略,是对企业竞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营销战略是对企业营销的谋略,是对企业营销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技术开发战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技术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企业人才战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的谋略,是对企业人才开发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以此类推,都是一样的。各种企业战略有同也有异,相同的是基本属性,不同的是谋划问题的层次与角度。总之,无论哪个方面的计谋,只要涉及的是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就属于企业战略的范畴。

    然而最初人们所讲的“企业战略”,主要指的是竞争战略。1971年美国的迈克尔·波特发表《竞争战略》之后,更强化了人们的这种认识。在迈克尔·波特的著作中,是把企业战略当作竞争战略的同义语来使用的。他说的企业战略都是竞争战略。军队从事战争,企业从事竞争。竞争与战争虽然本质不同,但也有一个“争”字。企业竞争也是很残酷的,失败了就要死亡。既然要参与竞争,那么当然就要讲究竞争战略,不能只是一味地拼人力、拼财力、拼物力。竞争战略虽然非常重要,但毕竟不能代替企业战略。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不能只谋划竞争,而应该同时谋划许多方面。千万不要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划等号,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部分。如果读了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认为企业只存在竞争战略,那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与瞎子摸象差不多了。现在,把竞争战略等同于企业战略的大有人在。他们的这种认识是片面认识,而这种片面认识是妨碍企业战略管理的。

    第五、企业发展战略本质。在探讨战略本质与企业战略本质的基础上,就容易理解企业发展战略本质了。究竟什么是企业发展战略呢?就是企业战略的种类之一,是对企业发展的谋略,是对企业发展中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计谋。

    根据上述定义,企业发展战略有五个特征。在这五个特征中,一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四个是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般特征。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般特征是任何企业战略都具备的特征。

    企业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是发展性,是着眼于企业发展。虽然有些企业战略也是为企业发展服务的,如企业竞争战略与营销战略,但是它们着眼点与发展战略是不同的,竞争战略着眼于竞争,营销战略着眼于营销。

    不少企业战略教材都把竞争性说成是企业战略的一个特征。其实,这是不对的。竞争性只是企业竞争战略的特征,并且是它的本质特征。不能由此认为企业任何战略都具有竞争性这个特征。不同的企业战略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企业人才战略着重解决的是人才问题,企业文化战略着重解决的是文化问题,企业信息化战略着重解决的是信息化问题。这些企业战略虽然都为企业竞争服务,但绝对不会像竞争战略一样重点谋划竞争问题,绝对不会搞什么五种竞争力分析,也绝对不会运用三大竞争战略。把竞争性看作所有企业战略的一个特征,与人们长期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划等号有密切关系。上面已经说过,在竞争战略与企业战略之间是不能划等号的,因为竞争战略只是企业战略的一种战略。企业除了竞争战略还有其它战略,其中包括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不仅具有发展性这个本质特征,而且还具有企业战略的一般特征。企业战略的一般特征有四个:第一个是整体性。整体性是相对于局部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整体性问题,而不是局部性问题。第二个是长期性。长期性是相对于短期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长期性问题,而不是短期性问题。第三个是基本性。基本性是相对于具体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谋划的都是基本性问题,而不是具体性问题。第四个是计谋性。计谋性是相对于常规性而言的。任何企业战略都是关于企业问题的计谋而不是常规思路。企业战略必须同时具备上述四个特征,缺少其中一个特征就不是典型的企业战略了。企业发展战略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五个特征,缺少其中一个特征也就不是典型的企业发展战略了。

    由于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各种战略的总战略,所以,企业发展战略的整体性更加突出。也就是说,企业发展战略比其它企业战略针对的问题更加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发展战略是其它企业战略的上位概念,是统帅其它企业战略的总战略。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其它企业战略,用其它企业战略落实企业发展战略,这是先进企业的成功之道。

    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在任何企业都是主要领导人的责任。如果说企业的各个副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持其它企业战略的研究工作,比如技术总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持技术开发战略的研究工作,营销总监可以一定程度上主持营销战略的研究工作,那么只有主要领导才能主持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

    第六、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计划。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发展计划是什么关系?这是许多人搞不清楚的问题。其实,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计划的灵魂与纲领。企业发展战略指导企业发展计划,企业发展计划落实企业发展战略。加强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是编制企业发展计划的基础。如果企业发展战略不正确、不准确、不高明,企业发展计划制定得再具体也没有多大价值,甚至还会导致重大损失。当然,如果没有企业发展计划,再正确、准确、高明的企业发展战略也很难具体实施。这也是相辅相成的。

    许多企业都重视计划,尤其是年度计划,这是对的;但这还不够,还应该把企业发展战略重视起来,坚持用企业发展战略指导和统帅各项计划。计划讲究措施具体、目标定量、综合平衡,这是必要的。然而,只有首先把企业发展战略定得正确、准确和高明,具体措施、定量目标和综合平衡才有富有意义。

    总之,企业发展战略并非只是一个梦想,或者只是一纸空文,完整﹑科学的战略方案对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升经营业绩,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战略对于企业的价值,就如同一个人的思想﹑智慧对于一个人的价值,没有思想﹑智慧的人体不可能创造出太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企业发展战略不是常规思路,而是新奇办法。企业发展战略应该使企业少投入、多产出,少挫折、快发展。谋略是智慧结晶,而不是经验搬家和理论堆砌。智慧之中包含知识,但知识本身并不是智慧。智慧与知识具有本质的区别。许多军事家都有“空城计”知识,但没有诸葛亮那样的智慧,先知为智。智慧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也是对信息的机敏反应。谋划企业发展靠智慧,谋划企业整体性、长期性发展靠大智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