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缭子兵书-兵教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兵之教令,分营居陈。有非令而进退者,加犯教之罪。前行者前行教之,后行者后行教之,左行者左行教之,右行者右行教之。教举五人,其甲首有赏。弗教,如犯教之罪。罗地者自揭其伍,伍内互揭之,免其罪。

    凡伍临陈,若一人有不进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之罪。凡什保什,若亡一人而九人不尽死于敌,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自什以上至于裨将,有不若法者,则教者如犯法者之罪。凡明刑罚,正功赏,必在乎兵教之法。

    将异其旗,卒异其章。左军章左肩,右军章右肩,中军章胸前,书其章曰某甲某士。前后章各五行,尊章置首上,其次差降之。任长教其四人,以板为鼓,以瓦为金,以竿为旗。击鼓而进,低旗则趋,击金而退,麾而左之,麾而右之,金鼓俱击而坐。伍长教成,合之什长。什长教成,合之卒长。卒长教成,合之伯长。伯长教成,合之兵尉。兵尉教成,合之裨将。裨将教成,合之大将。大将教之,陈于中野,置大表三,百步而一。既陈,去表百步而决,百步而趋,百步而鹜,习战以成其节,乃为之赏法,自尉吏而下,尽有旗。战胜得旗者,各视其所得之爵,以明赏劝之心。战胜在乎立威,立威在乎戮力,戮力在乎正罚。正罚者,所以明赏也。

    令民背国门之限,决生死之分,教之死而不疑者,有以也。令守者必固,战者必斗;奸谋不作,奸民不语;令行无变,兵行无猜;轻者若霆,奋敌若惊;举功别德,明知白黑,令民从上令,如四肢应心也。前军绝行乱陈,破坚如溃者,有以也。

    此谓之兵教。所以开封疆,守社稷,除患害,成武德者也。

    【注释】

    教令:有关训练的命令,既规定了被教者应该做到的,还规定了教者所应该做到的。

    甲首:指卒长。

    罗地者:坐在地上的人。罗指散列、分布。自揭:自己申明,公开讲出。

    稗将:副将。

    尊:为首的,指最前头。

    卒长:二十五人之长。

    大表:表示位置的大旗杆或大柱。

    决:指射箭等战斗动作。

    以:原因,这里指做到严明赏罚。

    别:甄别,选拔。

    武德:指尚武精神。

    【译文】

    训练士兵的条令规定,按编制排列成队形训练。有不服从命令进退的,就按照违反训练条令论罪。前行的士兵由前行之长负责训练,后行的士兵由后行之长负责训练,左行士兵由左行之长负责训练,右行士兵由右行之长负责训练。训练好一行五人,伍长就应受奖赏。不进行训练,也按照违犯训练条令论罪。不能参加训练的人自己在一伍面前讲明,伍内其他人互相作证,就可以免罪。

    一伍士兵临阵应战,如果有一人不拼死向敌人进攻,那么训练的人也按违犯法令论处。一什的人互相连保,如果一个伤亡而其他九人不拼死同敌人作战,那么训练者也按照违犯法令论罪。从什长以上到副将,如果有违犯法令的,那么训练者也按照违犯法令论罪。要严格施行刑罚,正确地表彰、奖赏,都必须在训练条令中体现出来。

    将领用不同的旗相区别,士兵用不同的徽章相区别。左军的徽章戴在左肩上,右军的肩章戴在右肩上,中军的徽章佩戴在胸前,徽章上写着第几伍姓名某某。前后佩戴徽章的各排成五行,最前头的徽章佩戴得最高,以下按次序下降。伍长教练其他四人时,用木板当击鼓,用瓦块当鸣金,用竹竿当军旗。击鼓命令前进,军旗低斜下来表示急速前进,鸣金命令后退,旗向左挥,表示向左边前进,旗向右挥,表示向右前进。金鼓并击就跪坐。伍长训练好,合起来什长训练;什长教练好了,合起来由佰长教练;佰长教练好了,合起来由卒长教练;卒长教练好了,合起来由兵尉教练;兵尉教练好了,合起来由副将教练;副将教练好了,合起来由大将教练。大将教练的方法,是让队伍在旷野中布阵,竖立三根大旗杆,每100步竖起一根。排列好队形之后,离旗杆百步之外,进行射箭等训练项目,第二个百步训练快步前进,第三个百步训练跑步前进,通过反复练习使士兵熟练掌握军事技术。于是按照规定奖赏,从尉吏以下,都以得旗为准。战胜得旗者,按照他们立功的大小赐给爵位,以申明奖励的用意。战胜敌人要以树立军威作保证,树立军威要以全力作战作保证,全力作战要以严格施行刑罚作保证。严格施行刑罚,也就为了公开地颁行奖赏。

    要让民众告别自己的国门,到战场上敢于舍生赴死,而能毫不犹豫,这是有原因的,就要靠严明赏罚。要达到负责防守的坚守不后退,负责进攻的拼命作战;敌人派出的奸细无法施展计谋,坏人不敢胡说扰乱民心;执行命令毫不走样,部队行动上下毫无猜疑;轻兵出击像雷霆一样迅疾,奋力杀敌有惊人的气势;论功行赏做到人人心里明白,心悦诚服,(总之是)让民众服从上级命令,像理智指挥四肢一样自如。对敌发起进攻就能冲垮敌人的阵势,任凭敌人有再坚固的阵地也如同急流冲决堤防一样将它冲垮,能做到这样,是有原因的啊!

    这就叫做教练士兵的办法,依靠它做到开辟疆土,保卫国家,排除祸患,发扬尚武的精神。

    【心得】

    本篇主要论述了如何教练士兵的问题。尉缭指出,把士兵编制排列成队形进行训练,凡有不服从命令进退的,一律按违反训练条令论罪。同时,他还指出,要想让士兵在战场上敢于舍生赴死,就要做到严明赏罚。《司马法·天子之义第二》云:“罚不迁列,欲民速睹为不善之害也。”是说行罚要当场,好让百姓迅速看到为非作歹的害处。赏和罚,是古今中外将帅治军的两个手段,这两个手段是相辅相成的。罚不迁列,指就地惩罚,迅速执行纪律,及时教育群众。孙膑甚至要求:“赏不逾日,罚不还面”,这似乎太绝对,但赏罚的目的是鞭策警示他人,时过境迁就失去了作用。

    军队有铁的纪律,才能令行禁止,有战斗力。所谓“兵当先严纪律,设谋制胜在后”,就是这个意思。在我国历史上,宋代的岳家军、明代的戚家军,都是由于赏罚严明,才不畏强敌,勇敢善战的。戚继光从自己的治军经验中提出,赏罚要合乎情理。情理者,众人之心声也。就是说,要奖励的人必须是群众所喜爱、佩服的,要惩罚的人也必须是群众所痛恨、厌恶的;善恶分清,功过分清,才能赏罚严明;或赏或罚,都需要先把道理讲清,使大家知道受赏受罚的原因,就会使众人真正受到教育而不会产生怨恨之心。

    纪律应该是无私的。罚不避亲,刑不畏贵,法才有权威性,今才有号召力。在我国战争史上,流传着许多执法严明的佳话,孙武演兵斩美姬,司马穰苴辕门立表斩庄贾,周亚夫细柳行军令,曹操割发自刑,孔明挥泪斩马谡等等,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赏和罚都是为了严明纪律,激发士兵奋勇作战。统御者要把着眼点放在激励部属这一最终目的上。古代将帅为达此目的,往往在执行赏罚时,注重“诛大赏小”。《六韬·龙韬·战威》说:“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人,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厩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诛大赏小”历来受将帅的重视。因为,如果主将能够在全军将士面前做到“诛大赏小”,就在事实上表明了军法的威严和主将坚决执法的至公之心与明察秋毫的至诚之心。使将士不敢稍有疏犯,又使将士内心悦服,“无不谓小者尚无遗赏,则肤功岂肯忘心?”

    前面提到的孙武杀吴王宠姬,一下子慑服官女;司马穰苴斩庄贾,使敌为之却步。都说明了,诛杀那些违反法纪的有影响的人物的巨大作用。试想,如果只对一般士卒施以极刑,而那些位高权重者违犯军法却不处置,怎么可能使全军震动呢?唐代明将高仙芝部下的节度判官封常清执法严明,高仙芝乳母的儿子郑德诠官居“郎将”,凭他和高仙芝的特殊关系“感动军中”。当他违反军纪时,封常清令左右将其押来,叱责道:“郎将安得无礼?须暂假郎将死,以肃吾军。”关起门来将其杖死,面朝地拽了出去,以肃军纪。高仙芝妻及乳母在门外求情,不能得逞,告到高仙芝。高仙芝大吃一惊,却因封秉公执法而不敢发作。军中莫不股栗。

    吴起极力主张奖励有功。每次战后,魏武侯就在宫廷设宴,上等功坐前排,荤菜席位,并使用贵重的器皿,食用整只的牛、羊、猪三牲;二等功的坐中排,器皿次一等;没立功的坐后排,没有贵重器皿。赏赐有功人员父母妻儿,使之得到乡里尊重。3年之后,秦国出兵,临近西何,魏国士卒听到这个消息,不等将使命令,自动穿戴盔甲奋起抗战的有上万人。

    “诛大赏小”都只是在少数人身上实施,处理好坏,对全局影响极大。因而,要慎之又慎。抓住典型,牵一发而动全身。罚,要先从上面的违纪者开始,上不正,无以正下。赏,重点放在第一线立下汗马功劳的小人物,以鼓舞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诛”和“赏”是统御手段的两个方面,是手段而非目的。还要有其他方面的手段相配合,教育部属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将帅本身要加强自身修养,注重身教。

    赏罚是为了严明纪律,赏罚不严明就失去其应有的作用。现在很多企业对赏罚的界定都比较模糊,好像奖励还是处罚仅在于全勤与否,这样有能力者就容易被埋没。公司应该把个人业绩放在第一位,如果业绩突出,则应得到提薪和升职,如果一直碌碌无为,就要坚决降薪或者降职。只有做到这一点,员工才具有最大的压力和动力。

    美国海尔子公司为了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降到最低,海尔在海外的企业都是雇佣当地的员工,任命当地的管理人员。在激励员工制度上,青岛海尔的做法是将干好和干不好的员工的名单一起公布,但是在美国就不行了,当地的员工不同意。怎么办呢?最后子公司的管理者想出了一个方法:采用玩具熊和玩具猪——干好的得到玩具熊,干不好的得到玩具猪。这样既体现了海尔“赏罚分明”的特点又得到当地员工的支持,顺利解决了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

    海尔集团灵活地将“马特莱法则”,又称80:20法则运用于干部管理。即从管理学角度,把80:20作为确定比值,要侧重抓关键的人、关键的环节、关键的项目,即20%,以带动80%。运用该法则于管理,即职务越高,责任越重。对于错误和责任,干部与员工责任分别为80/20,即干部要对其下属的错误负80%的责任,具体工作人员负20%的责任。“谁掌握多大权力,谁就承担多大责任”。虽然管理人员是少数,但是,赋予了职权,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因此,海尔的管理是到位的,事无巨细均有人管;海尔的运转是高效的,职权利责,赏罚分明。

    员工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管理者都希望在公司中实施有效的激励政策,来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激励也是一种投资,投资的回报便是工作效率的提高。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这不仅是企业面对市场竞争加剧和经济体制改革现状下的中心环节之一,也是企业日常工作的任务之一,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迫切需要。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激励对于企业经营至关重要。员工的能力和天赋并不能直接决定其对企业的价值,其能力和天赋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机水平的高低。无论一个企业拥有多少技术、设备,除非由被激励起工作动机的员工所掌握,否则这些资源不可能被付诸使用。所以说,“管理深处是激励”。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对激励问题进行了专题性研究后提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仅能发挥20%~30%,如果加以激励,则可发挥到80%~90%。可见,激励对职工能力的发挥有多大的促进作用,通过建立公平合理激励机制可以充分挖掘人的潜能为企业和社会多作贡献。

    因此,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为企业生存和发展服务。

    第二、合理激励机制模式的设定。

    一是激励形式应具有针对性,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激励理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员工的需要使员工产生了动机,行为是动机的表现和结果。也就是说,是否对员工产生了激励,取决于激励政策是否能满足员工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在需求理论中,最著名的要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运用到管理上,就是要求管理者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激励措施。而且管理者还要考虑每个员工特殊的需要,要了解员工现在哪一层次的需要占主导地位,从而相应地为该层次需要的满足提供条件。具体来说,从纵向上看,不同层次的员工(知识层次、薪酬层次)处于不同的需求状态,如对于薪酬较低的员工,则要侧重满足他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即提高他们的生存水平);对薪酬较高的员工,更需满足他们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从横向上看,对于同等层次的员工,由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不同,他们的需求侧重也有不同,如有些员工很看中物质待遇,有些员工则喜欢娱乐和消遣,还有些员工以钻研某项技术为乐,工作需求强烈。员工的需求是复杂和多样的,企业的激励方式应该因时而变,因人而异,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具成效。

    二是物质与精神兼顾,实施全面薪酬激励机制。“全面薪酬战略”是目前发达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薪酬支付方式,也是基于员工各方面需求而制定的一种比较科学的激励机制。它将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被称之为“全面薪酬”。“外在”的激励主要是指为受聘者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比如:基本工资、奖金等短期激励薪酬,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薪酬,失业保险金、医疗保险等货币性的福利,以及公司支付的其他各种货币性的开支。“内在的”激励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比如,对工作的满意度、为完成工作而提供的各种顺手的工具(比如好的电脑)、培训的机会、提高个人名望的机会、吸引人的公司文化、相互配合的工作环境、以及公司对个人的表彰、谢意等等。

    外在的激励与内在的激励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缺一不可。据不久前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统计,当代大学生择业的主要考虑的因素依次为:个人发展前途、薪金水平、公司的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职位、人际关系和工作环境。易趣公司董事长邵亦波说,易趣最有名的就是我们不是以高薪来留人,薪水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的理念是公司的成功要与员工一起分享的。联想集团鲁灵敏总经理谈及“联想”能靠什么来吸引和留住人才时,他说,靠公司高速发展给每个人提供的广阔平台以及公司给每个人的公正、公平的机会,尊重理解和关心企业职工,以激发职工的上进心和积极性,激发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事业心,增进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和归属感。可见,人们对物质和精神的激励都是需要的,我们在制定激励政策时,要兼顾员工这两个方面的需求。

    第三、合理激励机制的实现途径。

    一是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分配的本意并不是简单地把工资奖金平均分配到劳动者身上,而是以有限的资金,激励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此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拉开收入上的档次。为实现这个目的,许多企业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如推行工效挂钩、经济政策向业务员倾斜等,这些政策的实行都有效地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效益。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和改制进程的深入,我们还要继续完善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

    首先要积极探索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允许技术、管理等其它要素参与分配。强化企业经营中的责任主体,建立与责任相对应的利益分配机制,“责权利”对等,激励和约束同步。经营者和各级管理者的收入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职工收入要与工程质量和数量挂钩。重实绩、重贡献,工资待遇要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经批准可以高薪聘用个别拔尖人才,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打破分配中的“大锅饭”,要敢于让一部分有能力的经营者、技术尖子和优秀业务员先富起来,通过他们的先富,带动单位的发展,实现广大职工的共同富裕。

    再者,以岗定薪,实行同工同酬,职工工资从过去的论资排辈式的阶梯式排列,彻底改为在什么岗位拿什么工资,工资要随着岗位变动而变动。逐步减少工资中固定部分,加大活的部分,减少技能工资额,把工资总额中的津贴、补贴纳入岗位工资,加大岗位工资所占的比重。通过调整收入结构,提高工资占人工成本的比重,充分发挥工资的激励功能。按照企业效益和职工的实际贡献,确定职工收入,做到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建立适合专业技术人员特点的激励和分配机制,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鼓励技术人员高效优质地完成工程任务,为单位创造效益。还可以在一些部优及有影响的工程项目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奖励项目完成人员和有贡献的人员。

    此外,通过转变机制,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职工入股,按股分红,把企业的利益与职工个人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造就一种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为企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

    二是实行人才动态管理,激活企业用人机制。所谓人才的“动态管理”,就是要在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建立能者上、庸者下,以人为本、用人唯才的用人机制,使提升的职工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其他职工树立更远大的进取目标,更使原有的干部产生危机感,从而激发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动态管理机制运行中,一方面要破除传统观念,大胆起用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还要注重保持适度的下岗率。首先,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彻底打破论资排辈,构造全新的人才晋升渠道。大胆启用年轻人,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新机制,对有发展前途的年轻人才,要定向培训和培养,破格提拔,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空间,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其次,结合本企业实际,实行“末位淘汰制”。建立劳动用工置换机制,通过竞争上岗、下岗培训、二次竞岗,形成螺旋式提高队伍素质的用工、培训和再就业方式,逐步增加高素质的在岗职工。所有干部岗位在全院职工中公开竞聘,一经聘用,到岗任职,落实待遇。不称职者下岗培训,再上岗后仍不能胜任者,易岗易薪,降职使用或解聘免职,空余岗位再行招聘。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竞争淘汰机制,增强了职工的危机感,从而促进干部职工学习业务、提高素质的积极性。

    进行动态管理,还可以在一些岗位实行换岗制。比如一些日常管理工作,通常分工较细,且多是事务性的工作,不具备太大的挑战性,而长期在一个岗位工作,容易使职工产生懈怠心理,影响职工积极性的正常发挥,但是如果在职工熟悉原工作之后,给他另换一个新岗位,面对新的工作、较为生疏的任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精神一振的感觉,从而以充盈的斗志迎接挑战。这样既可以提高职工的才干,使之一专多能,又可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谓一举两得。

    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职工进行晋升、聘任、奖惩及调整工资待遇都要有一定的依据,这就需要有一套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职工绩效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检查和评定职工对职位所规定的职责的履行程度,以确定其工作成绩的管理方法,其目的主要在于通过对职工全面综合的评估,判断他们是否称职。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科学、公平的绩效量化考核体系真正做到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一位职工的工作业绩,使各项考核奖惩有本可依,同时为进一步开展减员增效提供了依据。绩效量化考核激励机制能进一步加大内部分配的激励职能,适应现代企业减员增效工作的需要。同时绩效量化考核结果不仅在物质分配上体现,还在非物质分配方面,如培训机会、各项荣誉、晋升机会、下岗分流等方面进行体现,从而更有效地发挥绩效量化考核的激励作用,激发每一位职工的潜能,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四是培训也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当劳动者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需要的层次会随之提高。在物质利益基本满足,要面对重组改制、下岗分流的今天,与物质奖励相比,大家更愿意选择参加一定量培训的形式来作为应得的奖励,提高自身的含金量,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培训已成为最大的奖励。基于此,一方面我们要将培训本身作为现代企业中激励职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给职工“充电”的机会,会使他们感觉企业对自己的发展是很重视的,而且在企业培训机会的分配上,必须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另一方面,要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在企业中参加培训的人往往都希望尽早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企业如能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能发挥所长,则是对他们最大的激励。

    五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以远大的目标激励职工。人的需求多种多样,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方面的。过于强调物质利益,会使自我极度膨胀,自私自利,工作积极性更是无从谈起;然而,过于强调精神方面的内容又会形成望梅止渴的现象,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因此,在满足职工的物质利益的同时,还应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形成讲牺牲、讲贡献的良好企业氛围,以精神内容的引导升华职工的各种劳动行为,充实职工的思想和生活,给他们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使之有目标可奔,有方向可寻。

    六是适应经济形势变化,随时改变激励方式。由于人的需求是多变的,同时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后,就会上升到较高层次的需要。因此我们的激励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随着职工生活水平、收入的提高有所变化。这样激励政策才能保持持续的有效性,职工积极性才能不断提高,创造力不断挖掘,使企业永葆生机和活力。除此之外,激励方式还应因人而异。因为人的层次不同、生活水平不同,需要自然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学历人才与一般职工的需求相差很大。一般来说,高学历人才的需要偏重于晋升、有挑战性的工作、长远的发展等精神方面的追求,而一般职工则偏重于物质方面的鼓励或短期的利益。因此,对于不同人员的激励应有所差别,即所谓看人下菜碟,这样才能实现各取所需,达到提高职工积极性、创造性,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及企业长远发展的目的。

    激励机制是企业将其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手段。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形势,结合本企业实际,在工作中不断了解职工的需求,及时将职工新的需求反映在政策中。既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地使用,又要根据不同的员工而有所侧重,并通过合理途径来实现。这样职工的积极性才会极大提高,充分发挥聪明和才干,企业就能具有充沛旺盛的活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企业的发展需要员工的支持。管理者应懂得,员工决不仅是一种工具,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对企业生存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而要取得员工的支持,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激励;要想激励员工,又必须了解其动机或需求。每个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第一,没有相同的员工;第二,不同的阶段中,员工有不同的需求。

    那么,主管人员能够采用的主要激励技术有哪些?虽然激励是如此复杂并且因人而异,因而也不存在唯一的最佳答案,但我们还是可以总结出一些主要的激励方式。

    第一、金钱激励。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受经济性刺激物激励的,金钱及个人奖酬是使人们努力工作最重要的激励,企业要想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唯一的方法是用经济性报酬。虽然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金钱与激励之间的关系渐呈弱化趋势,然而,物质需要始终是人类的第一需要,是人们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所以,物质激励仍是激励的主要形式。如采取工资的形式或任何其他鼓励性报酬、奖金、优先认股权、公司支付的保险金,或在做出成绩时给予奖励。要使金钱能够成为一种激励因素,管理者必须记住下面几件事。

    一是金钱的价值不一。相同的金钱,对不同收入的员工有不同的价值;同时对于某些人来说,金钱总是极端重要的,而对另外一些人可从来就不那么看重。

    二是金钱激励必须公正。一个人对他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其绝对值,而要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通过相对比较,判断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对待,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工作态度。

    三是金钱激励必须反对平均主义,平均分配等于无激励。除非员工的奖金主要是根据个人业绩来发给,否则企业尽管支付了奖金,对他们也不会有很大的激励。

    第二、目标激励。目标激励,就是确定适当的目标,诱发人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其奋而向上的内在动力。每个人实际上除了金钱目标外,还有如权力目标或成就目标等。管理者就是要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目标挖掘出来,并协助他们制定详细的实施步骤,在随后的工作中引导和帮助他们努力实现目标。当每个人的目标强烈和迫切地需要实现时,他们就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热切的关注,对工作产生强大的责任感,平时不用别人监督就能自觉地把工作搞好。这种目标激励会产生强大的效果。

    第三、尊重激励。我们常听到“公司的成绩是全体员工努力的结果”之类的话,表面看起来管理者非常尊重员工,但当员工的利益以个体方式出现时,管理者会以企业全体员工整体利益加以拒绝,他们会说“我们不可以仅顾及你的利益”或者“你不想干就走,我们不愁找不到人”,这时员工就会觉得“重视员工的价值和地位”只是口号。显然,如果管理者不重视员工感受,不尊重员工,就会大大打击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仅仅为了获取报酬,激励从此大大削弱。这时,懒惰和不负责任等情况将随之发生。

    尊重是加速员工自信力爆发的催化剂,尊重激励是一种基本激励方式。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尊重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和谐,有助于企业团队精神和凝聚力的形成。

    第四、参与激励。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经验和研究表明,现代的员工都有参与管理的要求和愿望,创造和提供一切机会让员工参与管理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很少有人参与商讨和自己有关的行为而不受激励的。因此,让职工恰当地参与管理,既能激励职工,又能为企业的成功获得有价值的知识。通过参与,形成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五、工作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为了更好地发挥员工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给职工一种自我实现感。管理者要进行“工作设计”,使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还可通过员工与岗位的双向选择,使职工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的选择权。

    第六、培训和发展机会激励。随着知识经济的扑面而来,当今世界日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使员工知识结构不合理和知识老化现象日益突出。他们虽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知识,但仍需要对他们采取等级证书学习、进高校深造、出国培训等激励措施,通过这种培训充实他们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能力,给他们提供进一步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七、荣誉和提升激励。荣誉是众人或组织对个体或群体的崇高评价,是满足人们自尊需要,激发人们奋力进取的重要手段。从人的动机看,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光荣、争取荣誉的需要。对于一些工作表现比较突出、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员工,给予必要的荣誉奖励,是很好的精神激励方法。荣誉激励成本低廉,但效果很好。

    当然我们在荣誉激励上,存在着评奖过滥过多的不正确现象。如评优中的“轮庄法”、“抓阉法”、“以官论级法”、“以钱划档法”、“老同志优先、体弱病残者优先”等的“优先法”等等,都使荣誉的“含金量”大大降低,使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大打折扣,这是必须要大力加以纠正的。

    另外,提升激励是对表现好、素质高的员工的一种肯定,应将其纳入“能上能下”的动态管理制度。

    第八、负激励。激励并不全是鼓励,它也包括许多负激励措施,如淘汰激励、罚款、降职和开除激励。

    淘汰激励是一种惩罚性控制手段。按照激励中的强化理论,激励可采用处罚方式,即利用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如批评、降级、罚款、降薪、淘汰等来创造一种令人不快或带有压力的条件,以否定某些不符合要求的行为。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都指出,在员工激励中,正面的激励远大于负面的激励。越是素质较高的人员,淘汰激励对其产生的负面作用就越大。如果用双因素理论来说明这一问题可能更易让人理解。淘汰激励一般采用了单一考核指标,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也很难让员工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同时还会使员工与上级主管之间的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员工很难有一个长期工作的打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