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的女人老得快:女中医师亲授新妇科公开课-女人·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生活只要一动荡,身体中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脾胃,脾气就会跟着受累、变虚。有人曾统计过,一般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87.9%的人出现了脾虚,由此可见脾虚的普遍性。而女人面容开始憔悴,头发开始脱落,乳房、臀部不再丰满等变老症状也和脾虚有关。脾气强健的女人,肯定是线条紧致、气色很好的。只有在年轻时就养成健脾的习惯,脾虚带来的容貌和身形改变才可以减轻,甚至避免。

    治虚先补益,补脾是关键

    《黄帝内经》认为: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黄色入脾,脾又属土,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疾病、什么样的治疗方式,都应该“从土着手”,也就是都要重视脾气的作用,从保护脾气、补益脾气入手,特别是女性,可以随时从补脾开始。因为脾虚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黄帝内经》说: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很多要自学中医的人,都想拿《黄帝内经》当教材。其实,《黄帝内经》不是简单的中医教科书,其中具体的诊疗技法是很有限的,却涉及了中国文化的诸多领域,所以不是一个可以指导操作的“地方法规”,而是相对形而上的、纲领性的大法,类似于中医的“宪法”。比如,《黄帝内经》里就讲到了,生物可以分为五类: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分别属于木、火、土、金、水。其中,人属于倮虫,而倮虫属土。作为一种属土的生物,《黄帝内经》的理论认为:人是一种适合黄色的“虫子”。

    既然作为生物的人适合黄色,又属土,那就意味着无论什么疾病,无论什么样的治疗方式,都应该“从土着手”,比如,从土中求金、求水、求火、求木,土是其他四种元素的基础。“从土着手”“从土论治”是中医治疗很多疾病的大法,其实就是无论治疗什么疾病都要重视脾气的作用,甚至都要从保护脾气、补益脾气入手。

    中国的文字和中医有微妙的关系,都反映了中国哲学里蕴含的哲理。

    中国人的生存是离不开土的,我们的先辈描述自己的基础生存状态时说,靠的就是在“土里刨食”。中国人说一个人的命运不顺时,一般都说“命运坎坷”,遇到“坎儿”了。“坎”这个字形容的是道路不平,之所以不平,是因为土少了,把绊脚石露了出来,人走起来就要摔跟头。从“坎”的结构上,我们就能看出,所谓的“不顺利”就是欠土了,土不足所以命运不顺。

    中医把五脏分属五个元素,心对应火,肝对应木,肺对应金,肾对应水,脾对应土。与命运、生死攸关的“土”这个元素,偏偏和脾联系在一起,可见脾在五脏中的特殊地位,也可见脾对健康之重要。

    之所以如此,首先因为中国是农耕民族,饮食结构决定了脾气的重要性;其次,因为中国民族是个安静内省的民族,与崇尚武力,相对外放、张扬的西方人不同,我们的强项是心,是思维,而不是力,不是肌肉。所以主管着力、主管着肌肉的脾,既是重要环节,也是中国人身上最容易出问题的薄弱环节。因此,我们只要谈健康、谈衰老,不论男女,就不可能离开脾气。

    因为这一点,属土的脾胃才被中医给予了“后天之本”这么高的“职称”;也是因为这一点,金元时期的名医李东垣才写出了中医里程碑式的经典著作——《脾胃论》,从脾胃里找众多疾病的原因及治法;也是因为这一点,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112个方子,用药不过百味,常用的更是只有几十种,但甘草却在70张方子中都用到了,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

    很多人以为药方中用到甘草只是为了调和药性,其实,甘草的更大价值是补脾。因为甘草是黄色的,味甘,黄色和甜味都是入脾经的。每个方子都用上入脾经的甘草,就是为了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不忘保护脾胃,可见中医对脾气之重视。

    再说回《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提到养生食物时,是把粮食排在第一的。所谓“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的。“五谷”包括稻、麦、黍、稷、菽,就是大米、小麦、黄米、小米、黄豆。从中医的角度讲,“五谷”都入脾经,把养脾的“五谷”放在第一位,再次验证了脾气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

    读者可能注意到了,我在前面的文章中,有时候说“脾气虚”,有时候却只说“气虚”。有些气虚的人可能也会问:“上火的时候分心火、胃火、肝火,我的气虚到底是肺气虚、心气虚,还是脾气虚呢?补脾气能不能解决所有气虚问题?”

    答案是肯定的!气虚者主要虚在了脾。补气重在补脾气,补脾气就等于补了五脏之气。

    之所以一个脾气就能统领所有气虚,这里边不仅有“土生万物”的逻辑,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更是明示:万病要“从土中求治”,这个理论已经点明:脾气是其他脏腑之气的基础,而现在的临床实践也证实确实如此。

    有人曾统计过:一般慢性病的发展过程中,有87.9%的人出现了脾虚,可见脾虚的普遍性。而中医治疗气虚的“四君子汤”“六君子汤”,治疗肺气虚的“玉屏风散”,治疗心气虚的“养心汤”,甚至外科用来治疗虚性疮疡的“托里消毒散”,以及五官科治疗慢性鼻窦炎的“温肺止流丹”,主要组成的药都是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这些全都是入脾经的补脾气药物。可以说,补气其实就是补脾气,气虚者补脾气就足够了。

    中国适合全民补脾

    现在的人都讲究进补,五脏六腑从何补起呢?如果你有非常明显的肾虚、心虚症状,可以针对性地进补。其他人,特别是女性,都可以随时从补脾开始,因为脾虚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女性普遍存在的问题。

    比如,你特别容易感冒,即便天气不热,平时动不动就出汗,而且一吹风就病了,这种娇弱的体质最适合补脾。因为脾为肺之母,所谓“母肥儿壮”,脾气强壮了,肺气就不虚了,免疫系统功能也就增强了。

    再比如,你特别容易失眠,还经常头晕眼花,中医辨证可能属于“心血虚”,那也该从补脾开始。因为只有脾气足了,吃进去的营养才得以化为阴血,心血才能不虚。总是“流落街头”“居无定所”的心神,才能在充足的心血中“定居”下来,人也就睡得着了,这种人最适合的中成药就是“人参归脾丸”……如果想找一个适合中国人普遍使用的补养办法,“全民补脾”是最靠谱的。

    补脾的药物不同于补肾、疏肝、清心的药物,性质一般都很平和,其中食药两用的很多。也就是说,很多补脾药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比如,山药、莲子、小米、薏苡仁、芡实、大枣。因此,补脾是最适合在生活和饮食中体现和进行的补益方式。

    特别是粮食类的食材,尤其适合脾虚的人吃。从西医角度讲,粮食是食物中最容易消化的,而脾气花在消化粮食上的能量是最低的,远远低于消化蛋白质、脂肪。医生现在对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也要求他们一天热量的60%都要来源于粮食。过去那种为了保持血糖不偏高,而用蛋白质代替粮食的做法已经被否定了,而是要在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保证每天粮食的摄入,因为对粮食的低能量消化过程,是身体的节能过程,这就是对脾气的一种节约。不伤脾气,就是在呵护“后天之本”。

    “五谷”中,小米、黄米都是黄色的,是入脾经的,放在第一位也是为了强调脾胃的重要。脾胃不好以及因为脾胃不好而气血不足的人,应该长期吃小米、黄米。如果按中医的药性划分,小米和黄米都是性温、味辛的,所以比较适合早上吃,比如,早上喝一碗小米粥就很符合养生理论。传统中还有“上床萝卜下床姜”的说法,性质温热的姜也是入脾经的,建议早上起来吃,因为早上的时候,人体内的阳气初生,脾气还不蓬勃,需要扶助,以帮助它为即将忙碌一天的脏腑提供能量。所以很多懂养生的长寿老中医都有早上喝小米粥、用生姜做小菜的习惯,这都是基于补脾的这个原理。

    种过小米的人都知道,小米产量低,而且很消耗土地,种几年就能使肥沃的土地变得贫瘠,可见小米对土壤中的营养“掠夺”得有多彻底,它吸收的营养有多丰富!同样作为种子,一粒小米和一粒玉米将来都要生长为一棵植物,自然是体积小的小米中的精华多于玉米,这也是为什么小米一直是中国人补虚时的首选,因为它最大限度地吸收了土壤里的精华。

    牛奶和粥,哪个更养人

    6个月到2岁的孩子,到了秋天会没有缘由地腹泻,这在医学上称为“秋季腹泻”,是由一种“轮状病毒”引起的“自限性疾病”。众所周知,病毒引起的疾病目前尚无特效药治,因为病毒变异得太快,但好在这类疾病属于“自限性”的多,一般一个星期就会不治而愈,比如,秋季腹泻、病毒性感冒等。但是,这些腹泻的孩子在等待痊愈的过程中,有什么药物或者食物可以帮助他们熬过腹泻严重的那几天呢?

    儿科医生推荐的就是小米粥,或者是小米汤上的米油。首先这是糖类(碳水化合物),最适合用来给腹泻的孩子补充热量,同时小米是入脾经的,对这些孩子来说,补脾尤其重要。而且医生强调的是,先要把小米放在铁锅里炒到颜色稍微变深一点儿,注意,不加油,直接在锅里翻炒,颜色变深之后会有点儿香味出来,这个时候再用它来熬粥,健脾的效果就更好了。如果你是个脾虚的人,每次熬小米粥之前也将小米炒炒,补脾的效果就更好了。

    大枣肉也是黄色的,也入脾经,用它熬的粥以前是专门给虚弱的产妇喝的,因为分娩之后,人会气血双虚。对虽然不是产妇,但面色常年发黄、没有光泽的“黄脸婆”来说,她们的身体状况和产妇大同小异,都是气血双虚,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已,她们要想皮肤好,首先就要把脾气补上去。因为中医说的脾是主运化的,所谓“运化”,就是将食物中的营养吸收,并且运送到周身,其中也包括运送到皮肤。如果脾气虚,首先是无法吸收营养,其次是无法将本来就吸收得不多的营养输送出去。所以,我们经常见到怎么吃都不胖,或者怎么用补品,脸色也不好的人,这都是因为脾气太薄弱了。

    很多女性吃大枣的目的是想补血,事实上,如果单纯为了补血,大枣的效果肯定没有猪肝、动物的血以及瘦肉的效果好,因为植物性食物的补血作用没有动物性食物那么直接。你要想靠吃大枣把血色素补上去,估计血糖也要上去了。而大枣的价值其实是补脾,脾虚补上去之后,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增强了,生血能力自然也增强了,这才是中医补血的真正内涵,就是补血、补脾。

    如果你问我,牛奶和粥,哪个更养人?在今天的饮食条件下,我可能会选择粥。牛奶的价值在于它的优质蛋白,但是,对现在的中国人,特别是都市女性来说,蛋白质的摄入不是不足,而是超标。我们已经过了靠牛奶强壮一个民族的贫困时期,甚至对牛奶之类高蛋白的摄入量都需要进行控制了。

    另一个理由是,人体对蛋白吸收的成本要比吸收淀粉类的粮食高得多。也就是说,想要达到牛奶养人的目的,人体在吸收过程中是要花气力的。但是粥就不同,我们知道糖尿病病人是忌讳喝白米粥的,因为人体对它的吸收太快,血糖会因此而迅速上升。但是粥的这个特点恰恰是它的养人之处,人体吸收粥的营养最快、最直接、最没有消耗,也是最节约脾气的。所以,中医在讲述各种虚症的时候都有个食疗建议,叫“糜粥调养”,就是用软糯的稀粥调养身体很虚弱、脾气很虚弱的慢性病人。很多长寿老人在介绍自己的养生妙法时,都会提到喜欢喝粥,甚至几十年都坚持每天晚上喝粥,这种饮食方式可以视为对生命力的一种节约。

    很多脾虚的人急于改善体质,吃各种补药,但很快自己得出结论——“虚不受补”。不是吃了消化不了,就是虚的问题不见改善,这就是因为脾气这个“运输中枢”能量不足,没有周转起来,没调度好。路没修好,车多了就会堵,欲速则不达。而用小米、大枣以及加了各类补脾药熬的粥,采取这种缓慢柔和的方式对脾气进行补养,就不会产生虚不受补的问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补脾其实是一个每天都在进行,每天也都该进行的保养环节。而且不需要重剂量、烈药材,只要坚持,持之以恒,脾气虚的问题就可以改观。

    暖冬必备——黄芪桂枝汤

    心绞痛和心肌梗死都是冠心病的症状,只是分属于不同阶段。医学上认为,心绞痛就是一次“流产掉”的心肌梗死。如果这次心绞痛时你及时吃药了,或者你及时休息了,没再继续让心脏过分劳累,心脏的血管及时扩张、血液也及时供应上了,你的心绞痛就会好转,你也就躲过了一次心肌梗死的危险。如果没能及时吃药,或者发生了心绞痛,自己却没意识到,还在做一些增加心脏耗氧的事情,比如,还在过量地运动,还在生气,甚至还在大量喝酒、饱餐,心脏就要继续拼命供血以满足这一切,血管的供血不足就会加剧,会致命的心肌梗死就可能接着发生……所以,每一次心绞痛都可能恶化为心肌梗死。心绞痛出现的次数越多,恶变为心肌梗死的可能就越大。

    而一个气虚的人,他的冠状动脉的供血也可能始终处于低灌注状态。也就是说心脏的血液供应总是不够的,他稍微一运动,心脏的供血需要量就增加。而他本身又没那么强的供血能力,所以在别人眼里看似很平常的体力活动,对他来说,都可能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其实这种人是很吃亏的,他可能根本没吃什么大鱼大肉,饮食上很节制,为了养生,口福也没多享受。但是这样做也没用,即便他的冠状动脉没因为血脂高而堵塞或者变得狭窄,他的心脏没有足够的泵血能力,相对完好的冠状动脉仍旧会因为血液流量不够而出现缺血,而且会因为缺血而引起心绞痛。

    这种人除了很无辜地罹患上冠心病之外,还有一个经年依旧的问题,就是四肢不温,不论冬夏,手脚总是凉的。这也和四肢血管的血液灌注不足有关系,所以,解决他们的手脚不温问题其实就是对冠心病的预防。

    要想改变手脚冰凉的状态,从年轻时,我们就应该开始调理。用中医方式来治疗的话就要补益阳气,这里面其实有两个概念,一是温阳,一是补气。

    气虚和阳虚可以是同一个方向上的不同阶段,气虚是功能不足,阳虚是能量不足。气虚继续发展,可以严重到阳虚,所以温阳的药一般都比补气的性质要热、药力要猛,比如,附子、肉桂一般会用在火力虚弱到极致的衰微病人的急救上,不能作为补养药长期、大量用。

    虽然中医擅长治疗慢性病,但仍旧有很多可以应急的药物。附子就是其中之一,它是可以治疗心力衰竭的,现在医院用的就有它的现代制剂,确实有起死回生的药力。但是,我们这里说的手脚冰凉,虽然是因为气虚,甚至是夹杂阳虚了,但这还是一个缓慢的进程,所以也需要相对缓慢和长久的补养,附子、肉桂之类药性猛烈的药物就不适合了。能补气温中的黄芪是个好东西,因为黄芪是入脾经的,是补脾、补中气的君药,它能帮助鼓动心脏的肌力,使心脏搏动有力了,可以把血送到肢端,手脚自然温暖了。

    在黄芪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稍微加点儿温阳的药物,比如说,选择性质相对和缓的桂枝。桂枝和肉桂都是桂树上的一部分,肉桂是树皮,桂枝是它的细枝。桂枝的作用比肉桂温和,而且能协助黄芪帮助血液通达到手脚末端,每次用黄芪10克、桂枝5克煮水,每周有3天喝这种水,就能和缓地改善你的心功能。这个药方性质偏热,如果你这几天舌苔很黄,就要停几天,等舌苔干净了再用。如果是感冒了,这个药也要暂缓服用,先要把感冒的外邪清除干净了才能继续。如果你用了这个方子之后觉得口干,有点儿上火的现象,但手脚的冰凉状态改善了,那就说明很对路,可以将药汤放凉了再喝,能牵制一下药物的热性。

    虚胖和干瘦之人都适合常吃的保养药

    生活只要一动荡,身体中最先受影响的就是脾胃,脾气就会跟着受累、变虚。

    脾包括西医讲的消化系统,它对情绪的反应比身体里的其他任何器官都敏感。因此,医学上甚至有“腹脑”的概念,这个理论提示着,人体的脾胃可以敏感到和大脑相比的程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解剖学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迈克尔·格肖恩还专门在他的《第二大脑》中提出:每个人都有第二个大脑,负责“消化”食物、信息、外界刺激、声音和颜色,这个“腹脑”就位于胃肠壁的神经丛。在一次手术中,中国的脑外科医生王锡宁发现:人体的脑组织外观上的皱褶,竟然与肠组织外观的皱褶惊人地相似……凡此种种都证实了消化系统,也就是中医说的脾胃是最容易受情绪、心理影响的。

    比如,我们已经坐在餐桌前了,眼前全是美味,结果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人悲伤或者紧张的消息,就算面前摆的是我们最喜欢吃的菜,肯定也胃口全无,这也是俗话说的“添堵”吧?我见过一个例子,一个原本很壮实的摄影师,在体检的时候很意外地发现了癌症,但是从体质上,他没有任何不适的感觉。发现癌症后的一个月里,他居然瘦了十几斤,最后还没进行治疗就去世了。难道癌症在最后一个月时间里突然恶化了?不全是,这和一个月十几斤的消瘦速度一样,其实都是因为突然的精神刺激伤了脾,脾气伤了是他不治的根本原因。

    试想一下,如果几年的时间里,人始终处于这种紧张、悲伤、不安定的状态中,他的脾胃肯定要受到更加严重的伤害了。李东垣就是目睹了当时不安定的生活对时人脾胃之气造成的影响而写了《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也就应运而生。“补中益气丸”这种药也是现代人可以经常服用的补脾药,因为现在人的精神压力是常年,甚至是每天都存在的。

    但是,如果仅仅按照“补中益气丸”药品说明书上的“主治”去使用,比如,仅仅用这个药治疗胃下垂之类,这个经典名方的珍贵价值就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为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对这个药的注释是:“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如果我们能理解这一点,这方药就被真正用活了,它的价值也真正得到体现了。

    我有一个朋友,做网络的,很累,压力很大,人也很瘦弱,面黄肌瘦的。有一段时间,她总是在下午两三点钟就开始发烧,体温会在38℃上下,心里也觉得很烦,想喝水。一开始,她以为是办公楼的密闭环境引起的燥热,但是她又不敢站在窗边,有点儿凉风吹过来,她就觉得浑身发冷,本能地很怕风吹。很多女性都有这个现象,严重的甚至几年内都持续低热。一开始她们还很紧张,担心是血液病之类的,但到医院检查后,各项指标都没发现问题,可就是一到下午,人就开始发烧、头疼,人也被烧得很疲惫。如果休息得好一点儿,哪天不忙,体温可能就低一点儿。人越累,越容易发烧。

    其实,这些症状更符合气虚的特点,就是李东垣所说的:“身热而烦??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结果,她吃了半年的“补中益气丸”,无名的低烧真的就消失了。

    无论是失眠、头疼,还是发烧,中医辨认它属于实证还是虚证时,有个标准——“烦劳则张”,“张”就是浮越在外的意思。只要人在活动之后、疲劳之时感觉症状加重的,往往都是气虚,都是身体各功能不足了,需要补。这种人早上起来就头疼,因为早上是阳气刚升的时候,头是“诸阳之会”呀,必须有阳气的供养才能耳聪目明、头脑清醒。这种气虚的人,本身就虚的阳气,在早上能供给头脑的就更少,所以往往是早上起来就开始头疼,特别是起得早一点儿的时候。但是到了下午,活动多了,又耗气了,阳气供养再次不足,头疼的问题又可能出现,“补中益气汤”也可以治疗这种虚性的头疼。

    我之所以说这个方子可以常服,这和李东垣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有话说,“医如其人”,意思是医生看病、开方的风格和他的个性很像。据古典上记载,李东垣为人周全、自律、严谨。有人不相信他的操守,一次请客时特意让妓女对其进行挑逗,李东垣哪受得了这个?把妓女拽过的衣服扔掉之后愤然离席,恪守他的严谨风格。

    他的方子也很像他本人,都开得稳健、周全、缜密,作为长期调养服用往往是安全的。只要你是个很容易疲劳,到了下午说话都有气无力的,稍微运动就接不上气,而且出汗严重的人。不管是脂肪多于肌肉的虚胖之人,还是肌肉单薄的干瘦之人,如果还有消化功能弱、稍微吃多点儿就堵在胃里、大便经常不成形、舌头质地偏淡、舌体偏胖等症状,“补中益气丸”就很合适,可以作为你常吃的保养药。但是,要通过“补中益气汤”来改善脾气虚的体质,至少要服用一两个月,因为脾气的伤害、虚损也是“冰冻三尺”之寒呢,是漫长的不规律生活的恶果。

    治感冒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见过一个爱出汗的孩子,刚上小学,只要一活动就满头大汗。每次出去游玩,她妈妈都先得找到一个有干手机的洗手间,因为这孩子需要不断去那里把被汗水打湿的头发吹干,否则就要感冒了。

    孩子似乎比大人更容易出现爱出汗的毛病,很多人觉得这是孩子缺钙导致的。事实上,以现在的饮食条件,中国孩子的缺钙问题远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严重,像出汗这么严重的孩子也不是因为缺钙,而是因为气虚,其中包括肺气和脾气,一般中医会诊断说是“脾肺气虚”。

    在中医五行中,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脾气是肺气之母,鉴于这种关系,这两个脏腑是互相影响的,最常见的就是脾气虚累及到肺气虚,这种累及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出汗多。

    中医理论里,“肺开窍于皮毛”,皮毛、毛孔的功能正常与否和肺气的强盛有直接关系。肺气强的时候就能摄住出汗的毛孔。肺气虚了、约束不足了,人的第一个表现就是汗多。与此同时,中医讲,“肺主卫外”,意思是肺气可以帮助身体抵御外邪的侵袭。肺气强的时候,好像在身体外边竖起了一道“藩篱”,保护着身体;肺气一虚,这道卫外的“藩篱”就不牢固了,首先表现出的就是连汗都“把”不牢了,中医术语叫“固摄不住”。而汗多的人也往往容易感冒,不仅因为汗没及时擦干又着风了,还因为他本身抵抗力就弱,就算你“擦”干了汗,但毛孔的“卫外”能力不足,还是很容易被病毒、细菌击中,容易感冒。

    在肺气虚的过程中,脾气虚起了“助纣为虐”的作用。因为身为“母亲”的脾气不足,作为它的“儿子”——肺的状况就容易受影响。所以肺气虚很少单独存在,一般都和脾气虚同在,导致“脾肺气虚”。这种人有“三爱”——爱感冒、爱出汗、爱疲劳,其中的疲劳就是脾气虚的典型症状了。

    一个人如果总觉得自己气不够用,没干什么重活却老是觉得提不起精神、拿不出力气来,而且特别爱出汗,多是在白天,这种汗不是因为天热引起的,也不是因为穿多了、热饮热食引起的,就是无缘无故地自己出汗,我们就叫它“自汗”,这就是脾肺气虚的表现。像这类人群可以到药店里去买点儿“玉屏风口服液”,这是气虚人在感冒高发时期预防感冒最有效的方子。

    根据这个方子的理论,你还可以自我变通一下做个“山寨版”的。我有个外甥女,二十几岁,平时面色就偏白,而且不是有光泽的那种白,而是白。白和淡白不一样,淡白给人感觉是浅淡的白,脸上没有血色。白则是白,而且有虚浮、肿胀的意思。肺的颜色是白色,肺气不宣的时候,皮肤会出现肿胀的现象。比如咳嗽严重的人,脸都可能会被咳肿了,所以,白的面色往往是肺气虚的表现。最严重的肺气虚症状就是哮喘引起的咳嗽,当哮喘急性发作时,病人的面色都是白的。

    我的这个外甥女就特别爱感冒,后来我开了个方子让她每天吃,就是10克黄芪连同3枚大枣煮水,每天下班回家后喝。与此同时,每天下班的第一件事,除了洗手,还要洗鼻子,把寄居在鼻子中的致病菌及时冲洗掉,如此坚持了半年,从此以后,感冒真的就没找来过。

    黄芪和枣都是补气的,补肺气、补脾气。我在前面说了,肺和脾经常一起虚,因为在中医的五行中,脾是肺的“母亲”,肺气虚的时候,要想根本改善,你就要从培补脾气做起,“母肥儿壮”嘛。

    补阳气,女人永葆青春的秘密

    所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意思就是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生长靠阳气。阳虚,人体没有能力蒸发水液,喝进去的水就存留在身体里,代谢不出去的废物也停留在身体里,这就是面容不紧致、身材变臃肿的真正原因。

    仿日韩时尚有点儿“东施效颦”

    我在前面就一直说,无论是身体的保温,还是饮食上忌寒凉,这些对女性来说都很重要。但每次我说到这里时,总有女孩子心有不甘地问:“人家日本、韩国的女孩子,生活的环境比我们的要冷,穿得却比我们少,冬天穿短裙、丝袜的大有人在,难道人家就不会生病吗?”

    我觉得这样的想法就是一种东施效颦。

    首先,日本的富士山是座活火山,之前日本大地震的时候,富士山都有爆发的迹象。因为有这样的活火山,所以日本的地气很热,而日本有世界闻名的温泉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另外,你可以看看日本的饮食习惯,各种刺身之类的生食是他们流传多代的饮食习惯,包括寿司,也一定要吃凉的。只有凉,才能保证寿司味道的正宗,为此,日本的寿司师傅一般都是男性,因为他们发现女性的手比男性的手的温度要高,热手做出来的寿司就不地道了。为什么这种生食、冷食的习惯唯独会在日本延续下来?因为日本人要通过食物来缓和他们脚下的热地气。

    但是在中国,从北方到南方,流传最广的一种饮食方式是什么?肯定不是什么凉拌菜,而是火锅,可能样式各有不同,但不外乎是要用火温热着整个用餐过程。很显然,中国人的身体特点,帮助他们本能地亲近和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身体的饮食方式。因为我们没有日本那么热的地气,这一点就足以说明,中国女孩为什么要忌食生冷了。

    再透露一个小秘密,我的很多同学在日本行医,开针灸诊所。他们发现,日本女孩子看似穿得很少,其实在关键部位都做了保温工作。她们会用一个橡皮膏样的、能自动发热的东西贴在小腹上,在穿短裙的时候尽可能地为腹部保温。而这就是几年前才传到中国的“暖宝宝”,但我们的女孩子只看到,并效仿到人家美丽抗寒的外表。这难道不是东施效颦?

    再说说韩国,我们知道韩屋是地板采暖,韩国人回家有席地而坐的习惯。我去韩国时,在这种样式的餐馆吃过饭,真的很舒服,外边感受的寒气一顿饭工夫就被赶走了。但中国的地热采暖是近几年的事儿,即便有地热采暖,中国人也没有回家坐在地板上的习惯呀,你身体里的寒气因此缺乏驱散的机会。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其实暗含着一个道理:人和环境是相互选择和造就的。你是中国人,体质早就被基因决定了,而这种体质本身就已经被生存环境造就了。体质和环境之间需要严丝合缝地相应,只有这样,人才能在物竞天择的自然淘汰下生存下来。所以,如果你违背了这个规律,虽然不至于被淘汰,但疾病就变得难以避免了。

    “五苓散”是阳虚女的皮肤紧致剂

    女人抗衰老时首先想到的是除皱,事实上,皱纹的祛除还是有很多办法的。实在不行还有“肉毒素”“玻尿酸”这类整形办法,前者的作用原理是使能出现皱纹的神经麻痹,不再能支配表情肌,后者索性将更深的皱纹填平。但即便如此,经过“人造”后的无皱面容仍旧和青春面容有区别,就是因为变老之后,首先出现在面部的问题是线条不紧致,整张脸看上去膀膀胀胀的。所以有某家化妆品公司找巩俐做代言,广告词就是能使皮肤“提拉紧致”,通过提拉紧致,使皮肤恢复到无痕的状态。事实上,“提拉紧致”的效果绝对不能靠外用的那么点儿护肤品抹出来,关键是要消除不紧致的原因。

    西医发现,40岁以上的女性中,大约有1/10出现了甲减问题,即“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大家可能更熟悉另一种病——“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得甲亢的人普遍消瘦,或者说干瘦、脾气急、吃得多、口总是渴、想喝水、怕热、总是很烦躁,严重的,眼睛还会外突,这种病在女性人群中也常见。但是,对40岁以上的女人来说,甲减的发生率比甲亢还高,因为人们认识少,所以总是将它的症状视为衰老的开始。

    “甲减”的症状正好和“甲亢”相反,人会变得臃肿、虚胖、不想喝水、怕冷、情绪消沉。这些症状不一定全有,很多人可能只是发现自己的身体变得臃肿了,面部变得不紧致了,而且比以前怕冷,这几点就足以提示你甲减的存在。所以,现在主张40岁以上的女性每隔3年要查查甲状腺功能。如果确实有“甲减”的问题,是需要补充甲状腺素的,只要补充得当,这些早衰的迹象都可以缓解。

    但是,很多女性虽然面容不紧致,却未必真的属于“甲减”行列。她们脸上虽然没有皱纹,但线条不再玲珑的问题却是存在的,这是因为甲状腺素相当于人体的活力素,体内活力素过多的时候就会导致甲亢,人就变得虚性亢奋。活力素不足或者相对不足的时候,人自然地就呈现出缺少活力、阳气不足的征象,在中医眼中,就属于阳虚。

    阳虚,人体没有能力蒸发水液,喝进去的水就存留在身体里,代谢不出去的废物也停留在身体里,这就是面容不紧致、身材变臃肿的真正原因。因此,女人要想达到皮肤“提拉紧致”的效果,如果属于“甲减”,直接补充甲状腺素;如果还没严重到可以确诊为“甲减”的程度,属于“甲减”的“预备役”,可以用中药补充阳气,就是吃补阳的药物,前面说的“五苓散”就非常适合。

    “五苓散”中的猪苓、茯苓、泽泻都是利尿的,白术是健脾的,脾气强健了才能把身体里的水推出去。还有一味药是桂枝,这味药很重要,它是温性的,加在利尿药中等于给身体代谢水的能力补充了能量。身体有了能量,多余的水、废物才可能被排出去。

    如果你已经过了40岁,或者还没到40岁,但已经开始为面容的不紧致发愁了,而且也有喝水不解渴,喝了就要解小便的情形出现,那就说明你已经可以吃“五苓散”了。这药相当于“草根版”“家常版”的甲状腺素,而且比甲状腺素更加平和,更能解决综合问题。

    “五苓散”一般在药店就可以买到,你也可以自制:泽泻20克,白术、猪苓、茯苓各12克,桂枝8克。一个星期服用3~5剂就可以,每剂煎两次,早晚各喝一次。

    “无感蒸发”是女人的皮肤保湿剂

    令女人愤愤不平的一个事实是:虽然很多男性在户外的时间明显长于女性,甚至天天风吹日晒,而且一辈子也没用过什么护肤品,连洗脸也洗得非常潦草,一捧水把脸弄湿之后就擦干了事。到了夏天,更是从来不用防晒霜(这个恶习使世界范围内的男性的皮肤癌罹患率要明显高于女性),但是,他们的皮肤偏偏比那些每天在化妆镜前花大把时间的女人要好!即便皮肤颜色黑,但肤质仍旧很细腻、皱纹也比女性少。

    我在前面讲过,女人的好皮肤在于她们体内的雌激素,是雌激素特有的皮肤保湿作用使女人得天独厚地拥有娇美的容颜。男人体内也有雌激素,但是非常微量,至少不足以帮助他们的皮肤保湿。既然如此,男人的好皮肤是从何而来的呢?就是我们很少注意到的“无感蒸发”。

    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两个女孩子喝同样多的水,体质比较壮实的可以很长时间不解小便。一般人都觉得这是因为她的膀胱容积大。其实不是,而是壮实的女孩子有足够的“无感蒸发”能力,也叫作“不显汗”,身体里的水分不通过小便,而是通过“不显汗”随时随地蒸发出去了。如果做个长期观察,只要这样的女孩子注意避免紫外线的伤害,她们的皮肤一定比那些喝了就要尿的女孩子要好,这种“无感蒸发”就是身体自己最好的皮肤保湿剂,因为是从里而外地将水分透散出去,透散的过程就是皮肤被保湿的过程。

    我们都有类似的经验,运动之后或者蒸过桑拿之后,皮肤会变得很红润。就算平时是个很憔悴的“黄脸婆”,这个时候的皮肤也会很好,因为有水分滋润着,而且这水分是自内而外的,一种是汗,一种就是皮肤的“无感蒸发”。

    所谓“无感蒸发”就是虽然你没觉得出汗,但体内的水分仍旧在蒸发着。所以所有的医学专家都在提示大家:每天清晨起来要喝一杯清水,就是因为即便你在夜里没有起夜解小便,但一夜之间,你的皮肤一直在进行着“无感蒸发”,就是身体里的水分在你没有感知的情况下,通过皮肤蒸发着。所以,睡一夜之后,人体是缺水的,要及时补水。

    这种蒸发是要吸收热量才能完成的,一般来说,蒸发1毫升纯水要吸收2.43千焦热量,一个人的“不显汗”,每天蒸发300~600毫升水分,散失热量729~1458千焦。那些体弱、火力不足的女孩子,自然没有足够的能量支持这种“无感蒸发”,所以只能让水通过小便排走,这也就是为什么她会频繁地解小便了,而且这种人晚上夜尿也多,一夜要起两三次。

    夜尿多的情况一般只发生在人老了之后。判断一个人衰老的状态,我们不仅要看他的面容是否紧致、体力是否充沛、腿脚是否灵便,最直接也是最准确的指标之一就是,他的夜尿是不是多?如果是,就有肾阳虚的趋势,而肾阳就是人体的能量源泉。它虚了,人体的火力就不旺了。

    有句话叫“人死如灯灭”,也有人说“人活一口气”,其中的含义也包含了中医对生命的认识。生与死的本质差别就是,生命是有火力的,火力旺盛就是年轻,火力少了就是老了,火力没了就是死亡。火力少了,“无感蒸发”所需的能量就不足,所以白天喝进去的水只能通过夜尿的形式排出。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绝对不是夜里多上几次厕所的问题,“无感蒸发”对皮肤的益处也肯定享受不到了。

    所有人都知道,皮肤的好坏和保水、保湿关系密切。没有水,皮肤细胞的功能就要受影响,所以我们才会花重金去买保湿效果好的护肤品,但是真正的皮肤湿度的保持是要由内而外的。而这种“无感蒸发”就是在蒸发体内水分的同时,把水分直接带给了皮肤。如果你的“无感蒸发”能力弱,皮肤得到的滋润也就少,即便你用了保湿产品,但没有水分源源不断地从体内蒸发,你的保湿霜也就会无用武之地,作用也就有限了。

    有这个问题的女孩子可能现在皮肤还很水灵、细嫩,但别掉以轻心,你现在的皮肤细嫩是因为你体内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先天地具备给皮肤保水的效果。一旦你年过三十五,雌激素水平下降,保水能力不好了,又缺少“无感蒸发”的能力,就会面临皮肤比壮实女孩子干瘪得快的问题。

    所以,如果你是个喝了水很快就要排尿的女孩子,应该从年轻时起就有意识地增加火力。具体的办法就是运动,每天至少持续半小时,而且在运动完之后,你要能感到阵阵热气从皮肤里冒出来的程度,人为地增加你皮肤的“无感蒸发”。水分被蒸发的过程,你的皮肤就被滋润了,这也是阳气被振奋、体力被提升的过程。这样坚持下来,你的阳虚体质肯定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皮肤也就可以保持比较长时间的年轻状态。

    阳虚的癌症病人要慎用化疗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癌症病人,用了很先进的化疗药物,却没能救回来命。相反的,有些用不起化疗药,甚至为此放弃治疗、回家“等死”的人,几年后仍旧活着,为此,很多人在选择化疗药时就迟疑了,觉得化疗药比癌症还能杀人!

    这个问题要客观地看,首先,化疗药是目前唯一可以杀死肿瘤细胞的。但是它的细胞毒性在杀死癌症细胞时“不避亲疏”,连正常细胞也一起给“灭”了。后者是其副作用,如果用中医理论分析,这就是化疗药的寒凉所在,是它伤阳气的地方。

    那些没用化疗药却活下来的肿瘤病人,很可能他在当时就已经阳气很虚了,碰巧他无力支付昂贵的化疗费用,没采取化疗,无形中使阳气有了恢复的机会,最终凭借自身的阳气战胜了癌症。至于那些用了化疗却病情恶化的人,很可能也是阳气非常虚弱了,但因为杀死癌症的心情很迫切,不顾一切地用上了化疗,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自己的阳气虚到极致,最后无力应对一点儿风吹草动,一次小的感冒可能就要了他的命。

    所以,从这个角度说,用不用化疗一定要看病人的体质。阳气旺盛的时候可以借助化疗的杀伤力。一旦阳气出现虚损,你就要收手,以不过伤阳气为度。那些名医治疗癌症的方法之所以有很好的疗效,就是因为他们很好地把握了这个度。

    药物的性质分寒、热、温、凉,虽然这是中医的概念,但已经有医学专家对西药的性质做了初步划分。他们发现,像青霉素这样的抗生素、治疗癌症用的各种放化疗药物,乃至能治疗癌症的一些中药,比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等,都是寒性很大的,堪称中药里的“化疗药”。单独或者过量使用它们,实际上也是对正常细胞能量的打击,也就是伤阳气。所以癌症病人,特别是放化疗之后的人的手经常是冰凉的,他们很怕冷,夏天都要盖着毯子。他们之所以会死亡不是因为癌症,而是因为承受不住放化疗药物的打击,就是因为放化疗药物先于癌症把他们的能量耗竭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现代医学所说的能量,也就是中医学里的阳气,对生命的重要性了。

    我见过很多中医治疗癌症成功的例子,都不是因为用了某种能杀死癌细胞的特效药,或者能缩小肿瘤包块的绝招。相反,他们用得更多的是补药,特别是补阳药、补气药,比如黄芪之类的,最大的剂量可以每服药用到120克。而像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这类苦寒的抗癌药,往往写在方子的最后。按照中医处方“君、臣、佐、使”药物的排序,这种抗癌药多属于次要的“佐”药,也恰恰是这种方子能明显延长癌症病人的生命。即使他们的癌肿确实要比进行了化疗的病人缩小得慢,但他们却可以和仍旧存在于体内的癌肿和平共处,带癌生存,甚至最终并非死于癌症,就是因为他们阳气不虚,有能力制衡体内的癌症。

    人们发现癌症之后的治疗顺序一般都是手术、放疗、化疗,这些都无效的时候,人们才想到要去看中医。而很多西医也反对病人用中医治疗,其中的原因也在情理之中。因为中药的治疗效果确实不会像手术、放疗、化疗那样,你可以眼看着癌肿缩小甚至消失。但是一个特别容易忽略的问题是,在癌肿缩小或者消失的同时,人的抵抗力也正在同步下降,这种人最终可能并非死于癌症,而是死于各种并发症,比如感染,甚至是普通感冒。

    所以,对癌症病人来说,中医治疗的介入越早越好,因为这是到目前为止,唯一可以保护阳气的医学手段。中医越早介入,越能尽早地保护阳气!应在确诊癌症的第一时间就用,多了条治疗途径,我们就没有放弃的理由。你会罹患癌症,这就说明你的阳气已经虚了。而接下来的治疗,无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都要伤及阳气,而中医又是唯一可以保护阳气的办法。所以早点儿接受正规中医的治疗,从保护阳气入手,实际上是为漫长的、耗竭身体的癌症治疗过程预存、储备能量基础。

    淑女不好当

    中国哲学将所有事物都分阴和阳,“阴”往往和生命力不足,甚至和死亡联系在一起。比如,我们都畏惧殡仪馆、墓地,到那里参加悼念活动就会觉得阴森森的,因为那里没有生命,阳气不足、阴气很盛。中国人其实不是阳气特别壮硕的民族,对斯文的崇尚多于对孔武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崇文而不尚武,这也是为了节约阳气。

    这个习惯的养成和国人的体质有直接关系,也算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吧,毕竟中国在历史上就是个农耕国家,人们以粮食、蔬菜为主食,肉类只占我们饮食的一小部分。而肉类提供的热量是粮食、蔬菜的两倍以上,中国人的体质因此而显得能量不足,也就容易阳气不足。所以,我们的国色是红色,大家都觉得红色喜庆,因为红色总是和阳光、温暖联系在一起,可以帮我们驱散阴霾、助长阳气。和外国人相比,或者说和食肉的欧洲人相比,中国人很喜欢扎堆儿。就算是推行“分时度假”,就算过年时的火车票再难买,也一定要回去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这不仅是因为久别相逢,还因为聚在一起更有人气,能互相慰藉、“抱团取暖”。这里的“人气”指的就是阳气,就是生命力。

    从医学上来看也是如此,“温阳”学派向来是中医里的重要学派,中医将人体的阳气视同为自然界的太阳。所谓“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意思就是说,万物生长靠太阳,人体生长靠阳气。中医之所以如此重视阳气,也因为国人阳气的不够充裕,所以要特意护卫才行。保温、晒太阳,都是保存和补充阳气。

    德国波恩大学儿童营养研究所的一个跟踪调查显示:出生时体重少于3000克的婴儿更易患乳腺癌。体重过低的孩子往往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而中医也认为,阳虚的成因之一就是先天不足。

    我见过一个女孩子,皮肤很白,人很瘦小,她的手在夏天都是冰凉的,不熟悉她的人每次和她握手都会吃一惊。她比其他人都怕冷,秋天早早就把棉毛裤穿上了。有一次遇到一个中医,她非要老中医给她看看,老先生一看她的样子就问:“你是垫窝的吧?”“垫窝”原本是用来形容小动物的,一般是指猫、狗之类,因为是最后一个出生的,会垫在窝底下。老先生是拿她开玩笑,但玩笑中已经猜到她是家里最小的,是最后一个出生的。而之所以能猜到,就是她给了老中医明显的阳虚印象。

    与父母的第一个孩子相比,最后出生的孩子往往因为父母的年纪大、身体情况不好而先天禀赋不足,而这是阳虚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就好像一块贫瘠的土地上长出来的植物,虽然也能开花结果,但先天就不是一棵壮苗,我们说“拉秧的瓜”都不会很甜,因为这是最后结出的果实,土地的肥力已经不足了。而这种先天不足很容易造就“阳虚女”,这就给了癌症可乘之机。

    有一年的“抗癌日”,一位肿瘤专家面对记者“怎样才能预防乳腺癌”的提问时,回答说:“年轻的女性,一定要多晒太阳,多在太阳光下扩胸。”其实这是一位西医专家,但他的建议却和中医补充阳气的理念不谋而合。

    晒太阳在中医理论里是补充阳气,而扩胸是振奋阳气,在西医看来,就是直接地补充能量。而这种补充和振奋在工业化的社会越发显得珍贵,因为我们已经少有能见到日光的户外时间了,往往是早上从家出来,马上钻进地铁,然后就在写字楼里待上一整天,到了日落西山才回家,又重新钻进地铁,最多是走几步路,扩胸更是没机会了……和脸朝黄土背朝天、每天劳作的祖辈相比,我们这一辈之所以乳腺癌高发,除劳动少导致身体的能量不足外,不接触阳光也是一大原因。

    在谈到“什么样的女性容易罹患乳腺癌”时,这位专家的回答更有意思——“淑女就比超女更容易得……”淑女和超女的区别在哪里呢?很显然,淑女是安静的,超女是活泼的。如果一定要分阴阳的话,淑女属阴,超女属阳;淑女的阳气不足,能量不足,这是她们容易被癌症击中的原因。

    要纠正这个问题,晒太阳和扩胸是最便利的办法,关键是要坚持,每天形成习惯。中医里的任脉、肺经、心包经、心经、脾经、肝经、肾经都经过胸部,经常坚持扩胸,实际上就是在疏通这些经络。而乳腺癌、心脏问题的发生都和上述这些经络脱不了干系。

    太阳给人带来的不仅是身体的能量,还有心理的能量。阳光明媚的时候,人的心情肯定是愉快的,而心情的愉快与身体的健康、阳气的旺盛都有关系。

    有时候,好心情比吃什么药都灵

    我认识一个朋友,是个50多岁的男性,他有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外出的时候不敢一个人睡一间屋子,总要拉上一个人陪着,平时的胆子也很小。他的这种性格特点是因为他患了很长时间的慢性肝病,身体一直处于虚弱状态。而身体越不好时,胆子就会变得越小。

    我们常说心理状态会影响到身体,一个心态不好的人,久而久之身体也会受累。比如,林黛玉最后的死和她始终抑郁的心境有直接关系。事实上,林黛玉这样的性格也是有其形成原因的,比如她从小就是个体弱多病的孩子。一个身体不好的人,一定会有很多不能名状的不舒服,这些不舒服每天都在影响着他的心情,久而久之,性格也随之改变。

    在儿科,有个常见病叫“小儿夜啼”,一般都是两三岁的孩子患的,他们睡着睡着突然就哭起来了。有经验的中医可以通过孩子夜啼的状态来推断他们的体质。

    有的孩子是晚上睡觉时不让关灯,一关就哭,家里只能夜夜长明灯。这种孩子哭的声音是细小的、哼哼唧唧的,用家长的话说就是“像小猫似的”,这种一般是小女孩,身体比较弱,甚至可能是面黄肌瘦的。之所以一关灯就哭,就是因为他们的火力不壮,本能地需要光亮的东西,可以说是为自己壮胆,也可以说是为身体补充能量。这种孩子的夜啼肯定不能通过去火的办法来解决,一般都要用点儿补药,或者通过补的手法按摩穴位。

    有的孩子则相反,睡觉的时候不让开灯,一开灯就哭,而且哭声响亮。这种一般是很壮实的男孩子,平时吃得多,他们的夜啼很可能是因为吃多了、食积了,还有就是有心火。这时候,家长们就要用泻药或者泻法来帮孩子治疗。另外,这类孩子因为身体壮、阳气足,所以不喜欢光亮的东西。

    从这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人的很多情绪表现一般都有其身体因素的,所以中医里很多治疗胆小、惊悸的药,都会有补药、有温阳的药,因为要先壮了身体,才能壮起胆子。

    我们说,一个性格阴郁的人很容易得病,特别是癌症。这是有道理的,因为阴郁的性格肯定会影响到他的免疫系统,使免疫系统失去侦查能力,癌症细胞就可以乘虚而入地增殖了。特别是乳腺癌,受情绪因素影响最大,因为乳腺是内分泌腺体,而内分泌的全称是“神经内分泌”。顾名思义,内分泌的正常与否是受神经调节的,所以,精神状况的好坏决定了乳腺疾病的发生与否。

    古老的医学统计结果显示:修女是乳腺癌的高发人群。原因何在?因为修女终身不嫁,而且其不嫁的原因未必是真的忠实于上帝,很多是因为情感不遂而进的修道院,在后来的生活中,情感的阴影一直尾随着。独身的生活又使她们郁郁寡欢,无以宣泄,这些都会影响到她们的内分泌,乳腺癌就是一个最负面的结果。

    所以专家才会说,超女就比淑女更能避免乳腺癌的风险,因为超女是活泼的,精力旺盛,很阳光,这些都足以抵挡乳腺癌这个阴邪的侵袭。淑女好静,而超女总是多动的,运动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身体里能使人兴奋的“内啡肽”增多,这对改变心情,甚至改变性格至关重要。

    1982年,在波士顿举行的马拉松比赛中,一位来自盐湖城的长跑运动员在跑了11公里后,其股骨发生了骨折。尽管如此,他却在瘫倒前跑完了42公里的比赛跑程。此后在数小时的手术中,外科医生用了较长的钢板才将其折骨固定。这位运动员之所以能带伤比赛,据医生们推测,除了发达的肌肉起到了固定的作用外,还因为运动使他的身体分泌了可以使人产生欢欣的、幸福的“内啡肽”,非此,他是不可能忍受住疼痛,坚持跑完全程的。

    1980年就有意大利学者公布说:剧烈运动后,人体内的内啡肽水平会显著升高到安静时的8倍。“内啡肽”是由人的脑垂体腺分泌释放的一种激素,它具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与吗啡的作用类似,但作用强度却比吗啡约强200倍。除了运动,孕妇在分娩时,内啡肽的水平也会升高,这是人类为了保证繁衍而进化出的本事,它的升高保证了分娩时的疼痛可以忍受。没有哪个产妇会因为剧烈的分娩疼痛而致死,我们甚至可以用“痛并快乐着”来形容。如果这个孕妇在分娩前还经过了有氧代谢运动,其体内的“内啡肽”水平就会升高,日后分娩时,对疼痛就有比其他孕妇更强的耐受能力,所以运动员生孩子的痛苦一定会轻于普通人。

    对性格阴郁的人来说,他们完全可以通过运动来提升自己体内的“内啡肽”水平,使自己的心情逐渐舒展、快乐起来。

    很多人心情不好了,就去跑步、游泳,运动之后再洗个澡,之前的烦恼就少了很多,这就是内啡肽的作用。一旦你养成了运动的习惯,突然停止,你会觉得不舒服、憋得慌,其实这就是你的身体已经对“内啡肽”带来的欣快感产生了依赖,这是好事情,你的阴郁性格可能就在这种依赖中逐渐改变。

    但是,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提升“内啡肽”的,能升高“内啡肽”的运动需要一定的量。像慢跑、游泳、爬山之类的有氧运动,至少要持续30分钟,内啡肽的水平才能升上去。而这也是现代医学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就是通过运动,使抑郁者自身生成可以自救的“快乐激素”,让抑郁症患者由内而外地快乐起来。一旦进入这种良性循环,阴郁情绪对身体的伤害也会逐渐消失,运动对他们来说,真是一举两得。

    上火也分好几种,你属哪一种

    人之所以会阳虚,有两个原因:一是先天的,比如我在前面说的,父母生你的时候,特别是母亲,年龄太大了,母体本身就阳气不足;或者出生时,你就是个低体重、早产的孩子。另外一个原因是后天的,是你自己伤了阳气。伤阳气的因素可能有几种,比如,受寒、过食寒凉的食物。除此之外,还有过用性质寒凉的药物,而这在当下很常见。中药的去火药、西药的消炎药和激素都可以伤阳气。

    去火药是人们吃得最普遍的,很多人管它叫“小药”,意思是可以自己做主,随时吃也不会出现问题的“保健药”,因为人们总觉得自己上火了。

    是不是真上火,我们首先要搞清“上火”是什么意思。所谓“上火”,就是功能富余出来了。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就是功能。而人体是阴阳平衡的,和“气”相对的就是“阴”。如果阴虚了,即便气不是真的富余了,也会显得多出来。好像上火一样,也有口干舌燥、便秘、睡不好觉等问题,其实根本原因是阴虚,阴不足了,多出来的气其实是“虚火”。

    阴虚是现代人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因为现代人的阴很容易被消耗,而能消耗阴的就是心火、欲望。一个人总是处于焦虑之中,总处于欲望不能实现的状态中,就会变瘦,这正好是心宽体胖的对立面。生活压力的增加、物欲不断加深,这些就是现在人阴虚高发的原因,这类人要远远多于真正上实火的人。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如果虚火的人也滥用去火药,用去火药去减弱本身并不富裕的功能,这就伤了阳气,功能就不足了,这就是阳虚的开始。很多人为了减肥吃泻药,比如大黄、番泻叶之类的,这些就是寒凉的药物。他们发现,自己居然越减越胖,为什么?就是因为寒凉的药物伤了阳气、伤了代谢脂肪的功能,脂肪就会变本加厉地囤积在体内,人自然越减越胖。

    除了去火药,能伤阳气的药物还有抗生素和激素。

    有中医研究者发现:青霉素、红霉素等虽然是西药,但是如果按照中医理论分,它们都是寒凉性质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吃了红霉素,甚至注射红霉素后都会胃疼的原因,这从中医角度讲,就是寒凉伤胃的结果。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抗生素滥用的结果就是细菌耐药,越到后面,剂量必须越用越多才见效。细菌耐药,就是细菌的抵抗力变强了。细菌的抵抗力之所以变强,不仅是因为它们对抗生素久经考验,还因为人体的功能不如以前了,气不足了,细菌才可能作威作福。之所以气不足,就是因为之前滥用抗生素扼杀了人体的阳气。

    很多老年人因为肺炎病重,最后甚至死于肺炎。按理说,治疗肺炎的抗生素有的是,可以不断升级使用,怎么也会不治?还是因为老年人到最后,阳气不足了,再用抗生素等于是继续杀伤阳气,这就更使细菌的威力得以发挥到极致,令药物无效。你用抗生素的时候,可以加点儿补阳气的中药,比如黄芪、人参,等于用补气药助自己之威,用抗生素杀细菌之力,双管齐下,疗效肯定好很多。

    再说到激素。中医做研究时使试验用的小白鼠也呈现出类似于人的阳虚状态,怎么使小白鼠变得阳虚呢?很简单,就是给它用激素,医学上叫“糖皮质激素”,也就是医院里用的“地塞米松”。用了这种激素的小白鼠,很快就显现出了阳虚状态——和老年白鼠一样地怕冷、运动迟缓、萎靡不振。这样,一个阳虚的“动物模型”就制造成了,可见激素对阳气的杀伤力!

    现在很多人一感冒发热就去医院,而且要求输液、打针。他们发现,这样治疗退热特别快。难道真的是有什么退热妙方吗?其实不是,是那里的医生在点滴中加了能使小白鼠提前衰老、导致阳虚的“地塞米松”,而且很多地方医院中,这种一发热就用激素的治疗已经成了常规。

    “地塞米松”这种激素之所以能消炎、退热,首先是因为它们能抑制白细胞的功能。发热是白细胞和病毒细菌“战斗”的结果,这种“战斗”越激烈,体温就越高。如果用激素把白细胞的战斗力抑制了,热肯定就退了,但也等于把战场拱手让给细菌病毒,所以用激素退热是一种粉饰太平的办法。至于退热,是因为这类激素可以直接抑制体温调节中枢,降低其对致热源的敏感性。也就是说,不是病毒、细菌已经杀灭,而是你的体温中枢对尚存的战斗麻木了。这样的消炎、退热是以降低人体抵抗力为代价,在消炎和退热的同时是在伤阳气。所以正规情况下,只有当你感染特别严重、持续发热,以至于要损伤身体时,才会用到激素,以避免更大的组织损伤。像感冒发热,甚至肺炎引起的发热,都不应该动用到激素。

    胡萝卜、南瓜最适改变阳虚体质

    要想改变阳虚体质,肯定非一日之功,首先要做的是保温,尽量少吃冷饮,即便在夏天也应如此。与此同时,你还可以借助常吃的食物来温散体内的虚寒。

    和能去火的食物相比,性质偏温的食物其实不多,可以经常吃的有羊肉、辣椒、生姜、大葱、香菜。其中,羊肉、狗肉虽然是温性的,但如果你每天靠吃羊肉、狗肉来改善体质,那随之而来的就是血脂高的代价。相对安全的肯定是蔬菜,蔬菜中性质偏温的主要是胡萝卜和南瓜了,这两种蔬菜可以经常上餐桌,而且常吃这两种蔬菜是可以逐渐养成饮食习惯的。从营养学的角度分析,它们也确实拥有别的蔬菜没有的功效。

    如果从维生素C的含量来看,胡萝卜很一般,而且它钾、镁、钙元素的含量也不突出,抗氧化能力一般,纤维含量也排不到前列,但它却可以提供大量的胡萝卜素,仅这一点,它就可以使人远离死亡。因为最近有研究发现,人体血液中的α-胡萝卜素浓度与死亡率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血液中α-胡萝卜素的浓度越高,人们因提前发生各种疾病而死亡的风险就越小。

    在体外实验当中,我们发现,α-胡萝卜素抑制肿瘤细胞的能力是β-胡萝卜素的10倍,对预防DNA的异常变化效果很强。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人员发现,血液中α-胡萝卜素的浓度越高,受试者罹患心脏病的危险就越低。

    一项针对15318名美国人所做的大型研究发现:血液中α-胡萝卜素浓度最高的人(9微克/分升以上),各种原因造成的总死亡风险可下降39%。研究者消除了各种其他因素的影响之后,仍然发现α-胡萝卜素浓度是降低死亡危险的最有效因素。也就是说,即便是完全一样的生活方式,多摄取α-胡萝卜素就意味着有更大的希望远离疾病和死亡。而α-胡萝卜素含量最高的食物,当然是胡萝卜了,其次就是南瓜,性质同样偏温的香菜也数得上,但是含量已经比较低了。

    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过分烹调后,维生素C就会有所损失,但α-胡萝卜素并不怕蒸煮的温度。把胡萝卜放在肉汤里煮,你只要连汤喝掉,α-胡萝卜素就不会有明显的损失。相反,熟吃还更有利于各类胡萝卜素的吸收,只要少量的油脂就能达到充分吸收的效果。唯一需要小心的,就是吃得太多有可能让皮肤染黄,所以建议每天平均不超过200克。但即便肤色被染黄了,你也不用担心,只要停止吃胡萝卜和黄色的蔬菜、水果,过一两周,黄色就能渐渐淡去,毫无副作用。

    南瓜的吃法可以主副食兼顾,将南瓜蒸熟后,同面粉、玉米粉和在一起,做成南瓜馒头。或者将南瓜切丁,和大米、小米、玉米一起熬成粥,这都是可以每天都吃的食补方式。

    需要澄清的一点是,很多糖尿病病人一直把南瓜当成降糖食物。其实,作为一种含有糖分和能量的食物,南瓜对血糖的总体影响是升高而非降低。只是与其他含糖类的食物相比,南瓜升高血糖的能力较弱,食用南瓜后血糖变化较为平稳、舒缓。一方面,是因为100克南瓜中仅含有4.5克糖类,而且南瓜中含有大量的果胶,这是一种可溶性纤维,与淀粉类食物混合后,能使身体对糖类的吸收减慢,从而延迟餐后血糖高峰。如果你是糖尿病病人,每天吃不超过200克的南瓜是完全可以的,可以代替一部分主食。但不管怎样,南瓜毕竟是含糖的食物,指望它代替药物来降糖是绝对不可能的。

    女人血虚,根源也在脾虚

    单纯通过补血就能解决的血虚很少见,除非你是单纯的缺铁。血虚一般都会夹杂着脾气虚,因为有气的血才是活血。有了气,才能保证不血虚,这就是所谓的“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所以都要气血双补,其中补脾是“重头戏”。

    靠雌激素也延长不了你的青春

    雌激素对女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能保证女性的正常生殖能力,与此同时,还能保持皮肤中的水分。这也是为什么女性的皮肤总比男性的要细腻,越年轻的女孩子,皮肤会越水灵的原因。因为她们体内充足的雌激素能帮助她们hold住皮肤中的水分,由此看来,雌激素确实是女人味的基础。所以,很多女人视雌激素为“青春宝”,这是一个危险的错误!因为雌激素一定要在该有的时候有,该没的时候没,从月经开始来潮时有,之后逐渐升高,到月经停止,进入更年期后降到最低,这才是雌激素应有的存在曲线。雌激素一旦出现在这段时间之外,那都是会造成麻烦的。

    先说雌激素提前出现,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女孩子的性早熟,把尚不应该启动的青春提前启动了。再说拖后,现在的女性跟她们的祖母,甚至是母亲同龄时相比,要显得年轻,这和妇科肿瘤、乳腺癌的高发是同一个原因,都是雌激素在不该有的时候仍旧存在着。更年期前后,女性生殖能力下降、生殖器官逐渐萎缩,雌激素本应该随着递减,却没有递减,又找不到“用武之地”,那就要肇事,就是“作乱”。妇科肿瘤、乳腺癌等问题就是多余的雌激素错误“宣泄”的结果。

    为什么现在女性性早熟和妇科肿瘤发生率都在逐年升高?就是因为雌激素过多,一种是身体里异常分泌的,一种是环境中已经存在的,后者已经是现在的一大环境污染问题。药物、化学产品分解的产物中含有雌激素,它们排到环境中,就形成了“环境雌激素”。为什么我们很少见到男孩子性早熟?他们和女孩子吃的食物没特殊差异呀!其实问题并不在食物,而是在环境,是“环境雌激素”刺激得女孩子早熟了。

    除了环境因素,饮食也是一大问题。有个肿瘤专家收治了一个乳腺癌病人,通过放疗、化疗和中药调理,病情一直控制得还可以,但就是雌激素的指标总是异常,这让她总是存在着复发的危险。但她是个认真吃药、很配合治疗的人,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有一次医生去了他们家,才发现家里放着很多蛋白粉的空桶,她指着那些空桶告诉医生,那都是她给自己补养时吃的。

    问题找到了!雌激素始终居高不下就是蛋白粉在作祟!

    蛋白质是雌激素的合成前体物质,过度地补充蛋白质肯定会导致雌激素增高,这也是为什么欧美人患乳腺癌的概率比我们要高的原因,因为他们的肉、蛋、奶消耗比我们多。中国现在的乳腺癌发病率比以前要高,也是因为生活改善了,高蛋白、高热量饮食越来越多,这就不仅使人面临发胖的风险,而且高蛋白质的摄入还促进了雌激素的合成,而过高的雌激素就是妇科癌症、乳腺癌的诱因。医生后来回忆说,那个病人虽然经受了放疗、化疗的打击,但始终皮肤细腻,这应该归结为那些蛋白粉的功劳,它们过多合成的雌激素使她在罹患癌症的同时,又给她增加了一些女人味。

    现在有很多人已经开始讲究吃素,其实,绝对的吃素,我并不提倡,因为这样会影响脂溶性营养物质的吸收,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动物类食物确实有利健康,特别是当动物性食物已经摄入得不少时,更没有必要吃蛋白粉,因为按照中国人现在的饮食结构,每天的蛋白质摄入量已经超标了,再将蛋白粉作为补品吃进去,肯定是要惹麻烦的,乳腺癌的高发与此有直接关系。由此可见,一个雌激素的合成前体都可能增加罹患乳腺癌的风险,更何况雌激素本身?所以,它是绝对不能自作主张添加和服用的。指望通过增加体内的雌激素来保持青春,无异于饮鸩止渴。女人最正确的保养办法就是避免血虚,而血虚往往因为脾虚。

    懂得补血的女人才有好“颜色”

    大家都熟悉一句话,叫“男怕伤肾,女怕伤肝”,所以很多得了肾炎的男性和得了肝炎的女性都很紧张,觉得自己的病会要命。事实上,这里的“肾”和“肝”都是中医里的概念,“肾”指的是先天的肾精,其中包括了生殖、泌尿等多个西医里的系统。仅仅是得了肾炎的男性未必就伤了肾,倒是那些虽然没得肾炎,但生活毫无节制的人,可能年纪轻轻就已经伤了肾了。

    至于女子最关键的“肝”也并非指肝炎的“肝”,而是包括了女性的生殖系统、血液系统,乃至情绪,也是多个西医系统的一个综合。所以,虽然林黛玉得的不是肝炎,是肺结核,但用中医辨证的话,她是肝血枯竭了,因为伤肝而毙命。因此,中医说的肝、血是女性的生命关键。

    一说起血虚,人们就想到贫血,但贫血是西医里的概念,不能和中医的“血虚”画等号。中医诊断是血虚的人,去医院化验血未必就贫血,但是他们却明显地有了血虚的症状,比如,面色发黄、没有光泽,头发干枯,指甲软,指甲上的月牙很小甚至没有,严重的,指甲干瘪成反甲。

    为什么不贫血但会出现上述问题呢?就是因为你身体里的血细胞不是个个都称职,不是一个顶一个地好用。换句话说,虽然血细胞一个都不少,但是功能不够,这个时候虽然不贫血,却属于中医的血虚范畴。从这儿我们就可以看出区别了,中医所谓的“血虚”就是指血不是有活力的血,这种血因为动力不足而不能为它该提供营养的地方提供营养。

    身体是很聪明的,很多时候是会自己“舍车保帅”的。比如,女人如果太瘦了,瘦到了体内脂肪少于10%,这个时候,首先停止“工作”的就是月经,不来月经了,为什么呢?因为和生命比起来,生殖是可以往后放的、次要的事儿。这个时候停月经是为了把有生力量集中到和生命攸关的重要器官,比如,保证心、脑、肾的供血。

    血虚的时候也一样,和心、脑、肾这些关键器官相比,皮肤、头发、指甲都是次要的。像壁虎的尾巴,临危脱逃的时候是可以先甩掉以迷惑敌人的。一旦血虚,人首先表现出的症状就是皮肤没光泽、头发枯黄、指甲干瘪,这些症状就可以证明你已经血虚了。即便你不贫血,但此时的血细胞已经因为缺乏动力而失职了。

    那么,什么是能帮助血行使功能的动力呢?就是气,所以中医总是“气血”“气血”地两个元素一起说,因为有气的血才是活血,有了气才能保证不血虚,所谓“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鉴于此,如果你想补血,就不能单纯只吃补血药,也不能单纯地吃补铁剂,甚至输血。

    我见过一个肝病很重的病人,因为肝病而贫血,医院没办法,就得定期输血。只要血输进去,人就有了精神,看起来不再因为血虚而萎靡了。但几天之后,病人又回到了疲惫萎靡的状态,因为输进去的血消耗完了。也就是说,只有提高了身体自身的生血能力,这样生出的血才有价值,才能赋予生命以活力。用中医的理论说,就是补血的时候一定要增加补气药。

    中医有个著名的补血方子,就是创制了“补中益气丸”的金元名医李东垣研制的,叫“当归补血汤”。其中就两味药——当归和黄芪。虽然名为“补血汤”,但是,补气的黄芪是补血的当归的用量的5倍!一般的配比是,黄芪50克,当归10克,煎汤饮用。在补血方剂中重用补气药,充分体现了李东垣重视脾气。中医补血绝对离不开补气的观点,因为没有气的统率和推动,血再多也是死血。

    这个方子适合因为气虚导致血虚的人,原方对治疗的记载是:“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通俗地解释一下就是,凡是气虚血亏的面色萎黄、神疲体倦,在月经之后出现的头疼、疲倦、无名低热、面色萎黄无光泽等,一般都是因为血虚,非补血药物不能治疗。而且,不独是伤口不愈合,很多转为慢性的疾病,比如,慢性盆腔炎、慢性泌尿系统感染等都适合用这个方子来调养。

    女人血虚必先补气

    在现代的人群中,单纯通过补血就能解决的血虚很少见,除非你是单纯的缺铁,一直因为长期吃素或者节食而导致蛋白质绝对不足,体内真的没有合成血细胞的原料了。除此之外,现在女人出现血虚的原因有几个,最主要的就是吸收不好,不能把营养转为有用的血;另一方面是因为失血,比如,月经量过多或者在生育、手术过程中失血。这些血虚都会夹杂着脾气虚,所以都要气血双补,其中补脾都是“重头戏”。

    先说吃了东西之后不能转化成营养的那些血虚人,首先是吃得很少,这是因为脾胃虚弱。即便他是个胖子,也仍旧可能血虚,特别是白白胖胖的那种人,血虚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们体内的脂肪不能转为气血。还有一种人是吃得多,但酒肉穿肠过,不吸收,肯定是动不动就去泻肚了,所以怎么吃都不胖,这在中医里称为“胃强脾弱”,这也容易造成血虚。

    这两种血虚都需要补气,如果是治疗,就要在补血药中加补气的药。如果是饮食,有一点切记:植物性食物补血的效果远没有动物性食物的补血效果好。具体地说,就是大枣、菠菜的补血作用远不及猪肝、猪血和瘦肉,因为人体对动物性食物中铁元素的吸收可以达到25%,而植物性食物因为受草酸盐等影响,吸收只能达到3%。也就是说,如果你指望通过吃大枣来补血,就算把血糖吃高了,贫血的症状也未必会改善,但中医仍旧将大枣视为补血之物,就是因为大枣更重在补脾气。补了脾气,营养物质得以吸收,血虚得以改变,所以中医对大枣、桂圆之类的评价是“补气养血”,补气在先。包括猪肝之类的动物性补血食物,如果你本身就是个脾虚的人,吸收这些是很困难的,必须与补脾药或食物为伍,帮助动物性食物的吸收。同理,虽然阿胶是很好的补血剂,但一个脾气虚、消化能力弱的人,就算给了他阿胶,就算他都吃进去了,有多少能转化成有用的血呢?

    有经验的中医很少对血虚的人只开单一的阿胶,很少让病人只吃阿胶,至少要配上大枣。因为阿胶补血,却毫无补气之功,但大枣可以气血双补,虽然它的力量没有黄芪那么强,但和阿胶在一起也能改变一下阿胶的黏滞特性。

    黏滞是一般补血药都有的特性,比如,当归、生地黄、山茱萸等虽然都能补血,但都需要借补气药之功推动,一是使药物得到更好的吸收,二是使血液流动起来、活动起来。所以,吃阿胶的正确方法是要加黄酒的,一般是把阿胶20克左右放在碗里,将20~30毫升的黄酒加在上面,然后放在锅里,像蒸鸡蛋羹那样蒸到阿胶汤化了再吃,之所以加黄酒也是借黄酒的温热力量推动黏滞的阿胶。

    还有一种贫血是因为月经失血过多或者分娩、手术而导致的血虚。这种情况也很少是单纯的贫血,都是气血双虚。比如,月经量过多,淅淅沥沥地总止不住,一拖就是十天,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很多人本身就气虚。气是起固摄作用的,固摄作用不足,血就止不住,月经量多到最后颜色都很淡、质地很稀薄了,还是停不了,这个时候,你一定要气血兼顾。补血是改善血虚的状态,而补气是避免再失血。

    过去存在赤脚医生的时候,有个中医被派到农村,他在那儿遇到了一个患崩漏的女孩子,用西医的话讲就是“功能性子宫出血”。女孩因为月经出血不止,情况很紧急,但是要送到医院需要爬过一座山,而且当地连艾条都没有。这个中医只好用一根点着的香烟代替艾条,对着女孩脚上的隐白穴灸,居然让血止住了,女孩的命也保住了。隐白穴在大脚趾内侧,距脚指甲0.1寸的位置,是足太阴脾经的井穴。所谓“井穴”就是脾经从这里发源的意思。灸隐白就是紧急地振奋脾气,通过补气而止血,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气与血的紧密关系了。

    分娩或者妇科手术也是造成女人血虚的原因,这个时候,女人也往往是气血双虚的。很多人生完孩子之后能明显地感到气接不上,需要特别地深吸一口气才舒服,而且说话也有气无力的,这都和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有很大关系,其实就是脾气被耗损的过程。分娩时也会出血,但只要正常分娩,那种出血量是不至于导致贫血的,但分娩后总会有血虚问题出现,那是因为无论是分娩,还是手术,都会不同程度地干扰和打击中医说的脾气。

    所以,分娩之后如果要补,比较安全的就是西洋参,它的补气力量比黄芪还要平和。如果血虚症状明显,可以在西洋参之外,再加点儿当归,这就是一版不上火的“当归补血汤”了。

    西洋参、当归各10克,当归煎汤后滤出药液,再用热的药液像泡茶一样冲泡西洋参,待西洋参泡软后即可饮用。因为西洋参价格比较贵,可以在最后将泡过一天的西洋参反复咀嚼后再扔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