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藏锋敛锐,隐忍后发
当自己处在弱势时,一定不要和对手硬碰硬,而是要掩藏自己的意图,“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而示有为。”原本聪明而装作糊涂,可助人一臂之力;而原本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只会把自己陷进尴尬的境地。甚至陷入困境之中而无法自拔。
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他们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当时,鬼谷子非常喜欢孙膑,而且孙膑的才能和智慧在所有师兄弟之中也是最好的。庞涓最先下山谋事,不久便做了魏国军师,然后,他心中一直嫉妒孙膑的才能,他知道总有一天,孙膑会超越他。所以,他决心除掉孙膑,这块阻碍他声誉大振的绊脚石,于是,庞涓给孙膑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魏国来共同闯荡,成就大业,孙膑哪里知道他的用意,他是想让孙膑落入他的股掌之中,永无出头之日。不久后,孙膑来到魏国,魏王对孙膑也略有耳闻,知道他才华出众,便决定拜他为副军师,但庞涓却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最后魏王只给孙膑一个客卿的位置。而且,庞涓还一直在魏王面前讲孙膑这样与那样的缺点,魏王将信将疑。
这时,刚好齐国听说孙膑才华出众,所以派遣使者来请孙膑到齐国一展才华,孙膑毫不迟疑的拒绝了。但庞涓却利用这次机会,向魏王进谗道:“孙膑虽然身在魏国,但是他的心仍在齐国,齐国使者此次前来肯定是与他私通的。”魏王听后大怒,一气之下,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加罪孙膑,处之以削去膝盖骨的重刑,孙膑在受刑后,还被关在监狱里,这时,庞涓便假惺惺地对孙膑表示关怀,还劝他在狱中写兵书。
但是,兵书写成之后,庞涓撕去了“面具”,暴露出本来的面目,想把兵书据为己有。孙膑这时才看出庞涓的阴谋诡计,原来自己的一切遭遇都是庞涓造成的。孙膑在万分绝望之下,想出了一条忍辱逃生的决计。因此,他毁掉兵书,开始装疯,多疑的庞涓怎么可能相信,他用尽各种非人的折磨考验孙膑。
庞涓派人将孙膑拖进猪圈,只见孙膑在猪圈里又哭又笑,吃猪食和泥土,还不停的在猪尿里打滚,通过这些致命残酷的表演,庞涓不得不相信孙膑是真的疯了。于是,对他不再设防,后来齐国的一位使者来到魏都大梁,孙膑请求一个刑徒偷偷地去见齐使,把他的一切遭遇告诉使者,并且请他们营救。于是,齐国设计把孙膑用柴车运到齐国。孙膑到齐国后建议重用大将田忌,指挥了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等战役,屡败魏军,射杀了庞涓。
庞涓的下场可谓是“自作孽不可活”,如果不是为了他处心积虑的加害自己的同门师兄,就不会惨遭杀身之祸。而孙膑正是因为自己的装疯卖傻,最终才保住了性命,为自己报了一箭之仇,而且成就一番大业。
假痴不癫之计,不是一种妥协,而是一种明哲保身的做事之法。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人们在关键时刻,一定要首先考虑到自己的安危,只有保全了生命,才有再创造奇迹的可能。那如果要想在危难时刻保身,就需要学会“假痴不癫”这一计,它适用于许多场合。
斯大林是一个极其要面子的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他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更是唯我独尊。特别要尊严的他容忍不了别人比他高明,固执的坚信自己的想法就是最好的,自己是最高明的。在著名的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富有战略眼光的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提出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放弃基辅城,以免德军的围攻。对于朱可夫的建议,斯大林根本不予以考虑,同时把朱可夫赶出了大本营。最终基辅城遭受德军的合围,斯大林后悔莫及。如果朱可夫在提出建议的时候能换一种方式,比如给斯大林以暗示,让他自己悟出放弃基辅城的必要性,那肯定是另一番结果。华西里也夫斯基就是一位与朱可夫不同的总参谋长,他深知斯大林是怎样的性格,所以他总是适时装傻,深得斯大林的重用。华西里也夫斯基往往是在无意之中给斯大林以启示。很多军事计划都是斯大林在得到华西里也夫斯基的启示后想出的。但华西里也夫斯基却装着和众人一样被斯大林的高明所折服。华西里也夫斯基在军事会议上是最受斯大林批判的人,但他的进言却最多的被采用,因为华西里也夫斯基很“傻”。他有一套独特的进言方法,那就是他既进言正确的观点,同时也掺和错误的意见。况且正确的意见总是讲得颠三倒四,含糊不清,而一讲错误意见的时候又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所以斯大林往往对他的错误的意见大发雷霆,把他批的狗血喷头。而同时又受他的正确的观点的启示,做出很多很英明的战略决策。可能很多人对华西里也夫斯基的这种行为不理解,因为常人在领导面前做的就是好好表现,得到领导的赏识。但是领导也是人,他们也有自己的不足,所以做事的策略是不能忽视的。华西里也夫斯基是明智的,懂得装傻的哲学,在傻中被器重。
有时候,装傻不但能保官,还能保命。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很不放心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原因是自己起自阡陌当上了皇帝,保不住自己手下的这些功臣宿将也产生非分之想。于是,当上皇帝后就开始稳固政权,对那些有功之臣展开杀戮。尤其是那些身经百战、素有威望的将军们,在朱元璋眼里,这些人最可怕,如果有一天他们兴兵谋反,绝对有巨大的号召力。所以,朱元璋先下手为强,对大批功臣举起了屠刀。大批身经百战的功臣老将没有战死沙场,却惨死在“清洗肃反运动”的屠刀下。朱元璋先后杀死了左丞相汪广洋,右丞相胡惟庸;毒死了当年被他假斩的徐达将军,就连开国宰相李善长也未能幸免,一家七十多口都“获罪”身死。真是杀人如麻,惨不忍睹。弄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害怕不幸之事降临到自己身上。
有一天,朱元璋要求御史袁凯把一些案卷送到太子朱标那里复查。太子朱标是心慈之人,对父亲大肆屠杀功臣早已心存不满,当他复查袁凯送来的案卷时,发现又要杀那么多人,内心实则不愿。于是就在文案上批到:“父皇陛下!儿臣之见,以仁德结民心,以重刑失民心,望父皇三思!”交与袁凯带回。朱元璋看后更加不高兴,对袁凯说:“朕要杀人,太子要从宽,你说谁对谁不对?”这时候袁凯左右为难,一边是皇上,一边是太子,说谁不对都可能引来杀身之祸,吓的是汗流浃背。但袁凯也不是等闲之辈,性急之下说到:“微臣愚见,陛下要杀,乃是执法;太子要救,乃是慈心,都有至理在。”满朝文武暗自为袁凯叫好,袁凯自己也松了口气。就在这时忽然听见朱元璋听大骂到:“你这老滑头,竟敢在朕面前花言巧语,两边讨好,先斩了你,看还有谁敢到朕面前来卖弄口舌!”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几位有胆识的大臣誓死力谏,才免除了袁凯一死。但是袁凯知道,以朱元璋的为人,他逃了一时逃不了一世,早晚会死在朱元璋的手中。果然第二天一上朝,朱元璋就叫袁凯,企图再找理由杀了袁凯。但竟不见袁凯的踪影,派人去他家察看,回来的人报告说袁凯披头散发,语无伦次,哭哭闹闹的折腾了一个晚上,家中也是被他搞的一塌糊涂,他已经疯了。朱元璋很是不相信,便让人把袁凯捆到朝堂上来。一看,果然如使臣所述。朱元璋又派人用木钻把他的手背钻的鲜血直流,他仍然面无表情的。于是朱元璋便让人把他送回家,并嘱使臣暗中观察他回家之后的行为。结果使臣发现他回家后一会趴在地上学狗叫,一会捧着屎往嘴里送。于是使臣回去肯定的对皇上说袁凯真的疯了。最后家人呈报袁凯回家养病,得以脱身。其实袁凯没疯,他是在为保全性命而装疯卖傻。虽然他不象范彘那样在功成名就之时马上隐退,但知觉之后装疯卖傻,栖居保身的做法仍不失明智之举。
愚蠢者最聪明,聪明者最愚蠢。如果放低做人的姿态能够换取伟大的事业或宝贵的生命,那么暂时愚钝的假象又何足挂齿。适时装傻,明哲保身,实乃高明之举。
这种寻找恰当的时机,在对手防备心理降低的情况下给对手以措手不及,往往可以使事情向自己预想的方向发展。商场上,大多数商家都在用“糊涂”来掩对方耳目,实际上,糊涂背后蕴藏着重大心机,他们在等待时机成熟时给对方以致命一击。
“假痴不癫”之计,其实就是一个“装”字,在做事过程中,为了实现长远的目标,不得不如此,原本胆大如牛,却表现得胆小如鼠;原本足智多谋,却表现得寡言讷语。目的只是为了蒙蔽对手肆机夺取主动权,让对手防不胜防,制造出其不意的效果。这便是假痴不癫的灵活运用。
2.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藏而不露是一种低调的做事方式,如果行事过于张扬,就会遭人嫉妒。所以,如果本着“鹰立如睡,虎行似病”的行事原则,定能够广结人缘、处事顺利,在竞争激烈、环境多变中占有一席之地。
假痴不癫的意思是看似愚钝,实则聪慧,李白曾说:“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曾国藩对“假痴不癫”之计运用的十分巧妙。
曾国藩是一个聪明的人,但对有些事情,他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加理会。
曾国藩读了很多书,再加上自己才华出众,自然是个聪明人。也正是由于他的聪明,才导致了他在官场中四处碰壁,屡次遇到险阻。他处处显得精明,所以,在最初涉入官场时不能安然无恙,令他不得不反思自己。“浑”字就是在他的反思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详。”这句话在曾国藩写给胡林翼的信中可以看到,曾国藩经过一番领悟后才能想到这些,并以此来劝诫挚友。
初办湘军的时候,曾国藩与王鑫不和。王鑫拜在罗泽兰门下,非常善于用兵。他手下有几千士卒,与其他部队相比,实力相当雄厚。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王鑫与曾国藩之间磨擦甚多,当时没有多少人替曾国藩说话,曾国藩压力很大,本不打算与王鑫一般见识。
王鑫后来在作战过程中因为骄傲吃了败仗,为挽回名声,谎报军情,曾国藩对他的做法非常反感,认为他的做法为君子所不耻。曾国藩此时虽然知道王鑫有大罪,但不愿意乘机报复,他本想以糊涂了事,但事情没有这样发展。
在给几位弟弟的信中,曾国藩提到了此事,希望诸弟能够吸取教训,学会糊涂处世:
“王璞山之骄蹇致败,贻误大局,凡有识者皆知之。昨在家招数百乡勇,在石潭杀残贼三十人,遂报假胜仗,言杀贼数百人。余深恶之。余与中丞、提军三人会衔具奏一折,系左季高所作。余先本将折稿看过,后渠又添出几段,竟将璞山之假胜添入。发折后,始送稿来画,已无可如何,只得隐忍画之。朱石樵在岳州战败逃回,在宁乡战败,逃奔数次。昨在省城,仍令其署宝庆府事,已于十八日去上任矣。是非之颠倒如此,余在省日日恼郁,诸事皆不顺手,只得委曲徐图。昨当面将朱石樵责备,渠亦无辞以对,然官场中多不以我为然。将来事无一成,辜负皇上委托之意,惟有自愧自恨而已,岂能怨人乎?怨人又岂有益乎?大抵世之乱也,必先由于是非不明,黑白不分。诸弟必欲一一强为区别,则愈求分明,愈致混淆,必将怄气到底。愿诸弟学为和平,学为糊涂。璞山之事,从今以后不特不可出诸口,而且不可存诸心。”
官场中事事难料,颠倒是非,黑白不分的事情常有发生。以糊涂应对,再好不过。
曾国藩曾经对其弟曾国荃说过:“弟体一不甚旺,总宜好好静养。莫买田产,莫管共事。吾所嘱者,二语而已。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二语也。”
糊涂的人要想变得聪明是件难事,但聪明的人要学会装糊涂,却更难。因为糊涂的人可以通过刻苦的学习,逐渐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所谓水滴石穿,功到自然成便是如此。但聪明的人要想掩饰自己的那股精明,尽管日日克制,还是难以奏效。因为,精明的人他能够看透很多东西,能够看得深,看得远,他会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得高人一等。
但有时候又会出现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现象,毕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有些事情必须一次成功,否则就没有机会了。装糊涂是成事保身之法,因为会装糊涂的人,不会计较自己吃了小亏,在别人面前表现得憨厚老实,人们会认为他是单纯的人,从而愿意和他交往。
司马懿就是一个非常“假痴不癫”之计的人。
在曹操刚掌权不久,曾召司马懿出来做官,可出身贵族的司马懿嫌弃曹操出身低贱,不愿意去做官,就假装风瘫病,卧床不起,可曹操生性多疑,自然怀疑司马懿借病推托。于是就派人假装刺客,晚上去刺杀司马懿,当刺客拔刀架在司马懿身上,并作出要辟出的姿势时,司马懿仍两眼死死的瞪着刺客,身体却纹丝不动。于是刺客收刀回府向曹操做了禀告。
司马懿深知曹操的为人,知道曹操不会就此放过他。于是,一段时间之后,放风出去说风瘫病已经好了,应召担任了曹操的重要官职。
魏明帝时,司马懿由于功高由于长期带兵作战,魏国的大部分兵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魏明帝临终之际,把司马懿和皇族大臣曹爽叫到床边,嘱咐他们共同辅助太子曹芳。太子曹芳即了位,就是魏少帝。曹爽当了大将军,司马懿当了太尉。两人各领兵3000,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与司马懿相差甚远。但曹爽却听信谗言,要夺回外姓司马懿所掌握的兵权。于是他们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但实际上是夺去了他的兵权。之后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置在要职。曹爽得兵权后,就放宽了心,养尊处优,荒唐无耻。司马懿却全当不知,一如既往。不久之后,司马懿推说有病,不上朝了。曹爽听说司马懿生病不能上朝,暗自窃喜但又不能太轻信了,于是便派亲信李胜去探察实情。只见司马懿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丫环正在伺候他喝粥。粥顺着他的嘴角流的满衣襟都是。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本州刺史(李胜是荆州人,所以说是本州),特地来向太傅告辞。”司马懿听后说:“哦,这真委屈你啦,并州在北方,接近锣人,你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你啦!”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此时,李胜确信司马懿确实年老昏花,不中用了。回去如实地禀报了曹爽,曹爽自然很高兴,也不再戒备司马懿了。后来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亲信都跟去了。他们走后,“病情严重”的司马懿立马就好了,带领两个儿子占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撤消了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曹爽一伙人在城外得知消息后,急得乱成一团。可平日只知道养尊处优的他们却没有真正的能力来对付司马懿。于是他们乖乖的交出了兵权。不久之后又被人告发谋反而入狱。最终,曹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懿手中。
司马懿正是用这种假痴不癫,深藏不露的策略,保全了实力,为以后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如果没有他的假痴,它可能早被皇亲曹爽除了根,哪里还会有他的再次掌权。司马懿无疑是智慧的。
执政带兵需要假痴,深藏不露,而在强者面前为了保全自己,更是要深藏不露。
曹操打败吕布后,班师回许都。一日,献帝设朝,曹操表奏刘备军功,献帝问及刘备的家世,得知他是孝景皇帝的玄孙,按世谱排辈分还是自己的叔叔,便叙叔侄之礼,拜刘备为左将军、宜城亭侯。从此,称刘备为“刘皇叔”。
刘备投奔曹操后,暗中与董承、王子服、马腾等人结成了反曹联盟,为防曹操对自己起疑,就在住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掩曹操耳目。关羽、张飞二人说:“兄长不留心天下大事,却学小人做这种浇种之事,这是为什么?”刘备说:“这不是两位兄弟所知道的。”关、张二人就不再说什么。
一天,关羽、张飞不在,刘备正在后园浇菜,曹操派张辽和许褚引数十人来到菜园,说:“丞相有命,请刘皇叔过府一叙。”刘备惊问道:“有何急事?”许褚说:“不知,丞相只吩咐我们来请刘皇叔。”刘备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曹操。曹操笑道:“在家做得好事!”吓得刘备面如土色。曹操执刘备手,直至后园,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这才放下心来,答道:“只是无事消遣罢了。”曹操说:“适才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望梅止渴’的事。今见此梅,不可不赏;又值煮酒正熟,故特邀使君小亭一叙。”刘备闻此,心神方安。随即到了小亭,已设好了酒具,盘子里放着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然阴云密布,大雨将至。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曹操与刘备凭栏观望,曹操问刘备说:“使君知道龙的变化吗?”刘备说:“不知其详。”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的时候能兴云吐雾,小的时候能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现在正值春深,龙乘时变化,就像人得志而纵横四海一样。龙可比世之英雄。使君久历四方,见多识广,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说:“备肉眼安识英雄?”曹操说:“不必过谦。”刘备说:“备受恩惠,得仕于朝廷。天下英雄,实在不知。”曹操说:“即不识其面,亦闻其名。”刘备说:“淮南袁术,兵精粮足,可为英雄?”曹操笑着说:“坟中枯骨,我早晚必擒之!”刘备说:“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曹操笑着说:“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刘备说:“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的刘景升可以为英雄?”曹操说:“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刘备说:“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曹操说:“孙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刘备说:“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曹操说:“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刘备又说:“张绣、张鲁、韩遂等辈,都如何?”曹操鼓掌大笑道:“这几位更是碌碌小人,何足挂齿!所谓英雄,是指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的人。”刘备说:“这样的人,谁能当得起?”曹操用手指了指刘备,然后又指了指自己,说:“当今天下能称得上英雄的,只有使君与我曹操罢了!”刘备闻言,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不觉落于地下。当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首拾起筷子说:“一震之威,竟至于此。”曹操说:“大丈夫也惧怕雷吗?”刘备说:“圣人遇到这种情况尚且改变容色,我刘备怎能不畏惧呢?”筷子掉在地上的真正缘故,被刘备轻轻掩饰过了,曹操也就不再疑惑了。
刘备并非不知道什么是英雄,但他始终不肯表态,并且有意回避了三个人,一是马腾,二是曹操,三是刘备自己。不提马腾,似乎不合情理,因为韩遂与马腾曾结为兄弟,当时任西凉太守,兵精马壮,提到韩遂必然会想到马腾,那么为什么却提了韩遂不提马腾呢?只因为刘备与马腾等人已私下结了反曹联盟,若说出马腾,让曹操警惕马腾,则有可能将自己牵连出来。不提曹操,却又为何呢?原来,曹操作了汉丞相后,朝廷大权全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皇帝徒有虚名,然则,曹操最忌讳别人议论他有篡逆之心,刘备若指称曹操为英雄,就等于说曹操不甘屈居相位,这样势必触痛曹操,遇到曹操的忌恨,这时的刘备还有求于曹操,“在人屋檐下”,还不敢也不会公开触怒曹操。这样不提曹操也等于向曹操表明,刘备眼中的曹操是安守本分、忠于职守的人,因而他不可能有反曹之心。至于不提自己,这正是预料之中的,刘备最怕的就是别人警惕他,若承认自己是英雄,就等于表明自己不甘久居曹操之下,这必然引起曹操的怀疑,那么非但自己永无出头之日,恐怕还有生命危险。当曹操对刘备提出的英雄——否定后,指着自己和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刘备以为自己的韬晦之计被识破,惊得手中筷子落到地上,恰好外面雷声大作,他从容地借雷掩饰过去。令曹操对他毫无怀疑,以为刘备胸无大志,不再警惕。
刘备无疑是一个懂得装痴的人,把自己排除在英雄之列,掩饰自己的锋芒,不显露自己,以免引来杀身之祸。还浇水种菜掩人耳目,收敛锋芒。刘备日后的功名,与他假痴不癫、深藏不露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关联。
人们在做事过程中,要以长远利益为重,在形式不利自己的时候,要把真实的自我深深的隐藏起来,在暗中谋划自己成功的策略,这才是一种高明的做事手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