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十六计悟做事之技-连环计——统筹考虑,环环相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些人能成功一时,却不能得意一世,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连续性。做事情要有个好的规划,像滚雪球一样,由小到大,环环相扣,计计相生,定能无往不利。

    1.灵活应变,全面兼顾

    “连环计”的“连”是内在的连,计与计之间或彼此照应,互为因果,或众计同炉,防不胜防。连环计更能体现设计者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这样一来,高瞻远瞩便成为每个经营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它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也决定着企业的兴衰成败。

    宗一郎高瞻远瞩、纵观全局破译了许多商机,因此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在平凡中脱颖而出。

    1934年宗一郎:放弃正在赢利的汽修业务,转行生产汽车零配件。原因是他经过详细的市场调研发现:伴随汽修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化,对零配件的需求应该是与日俱增。在这种形势下,建立汽车零配件应该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1937年,宗一郎成立了制造汽车零配件的公司命名为“东海精密机械公司”,简称“东海精机”,并成功地制造出了汽车关键零配件——活塞环。同年,丰田汽车工业公司成立,以生产卡车为主,与丰田汽车工业公司的第一笔订单就这样签下了。

    当时正处于“二战”时期,虽然宗一郎很讨厌战争,但也无法躲避。在战争经济的刺激下,“东海精机”不但没有衰败反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无论在资金还是原料方面丰田都处处制约着“东海精机”,使宗一郎无法大展拳脚,他暗自决定终有一天,他要开辟一片新天地。

    二战过后,日本满目疮痍,“东海精机”受形式所累已经不复往日荣光。于是,宗一郎将自己拥有的股份全部卖给了丰田。钱到手后,雄心壮志的宗一郎一心想干一番大事业。可当时社会一片混乱,美国占领军控制着日本几乎所有的物资,倘若贸然出手失败是最终结果。宗一郎准备搞纺织机器,他盖了座160平方米的房子,并挂起了“本田技研所”的牌子,开始着手于织布机的改良。在改良过程中宗一郎陷入了困境,新织布机还没试制出来可卖股份所得资金已所剩无几。他又把眼光放到了汽车上,但汽车与织布机相比耗资更大。这时,他又想到了摩托车,因为摩托车耗资相对小一些。而且他还得到消息,陆军通信设备上的微型发动机已经派不上用场了。所以他廉价收购了通信设备上的发动机,并将其安装到自行车上。这种被称为“吧嗒吧嗒”的机动自行车就这样诞生了,并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一致欢迎。

    因为,当时的交通一片混乱,急需要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汽车价钱昂贵买不起,这种机动车自然就成了抢手货。“吧嗒吧嗒”不但城市人喜欢,农村人也很喜欢。因为,有了“吧嗒吧嗒”农村人就有了好的运米、菜的工具,他们可以很轻松的将米和菜从农村运到城里贩卖。所以“吧嗒吧嗒”问世后,所有人蜂拥而至,一抢而空。

    本田技研所的工人们加班加点的生产“吧嗒吧嗒”,以每月的300辆涨到500辆、600辆,700辆,由于宗一郎廉价收购的微型发动机数量有限,不能生产出更多的“吧嗒吧嗒”。因此,宗一郎决定自己生产发动机了。他卖掉父母留给他的家产,筹措资金。经过努力,终于研制出了第一台A型发动机。虽然只是50CC的微型发动机,但也是出于自己之手,宗一郎依然为此而自豪。当然这也是最早的“本田摩托发动机”,也是宗一郎走向摩托车发展道路的第一步。

    效仿是人的一种本能,他的成功无非会引起众人的效仿,其他商家根据宗一郎的发现仿制出了本田式的“机器脚踏车”。为了在摩托车领域站稳脚跟,本田宗一郎决定推出真正的摩托车。

    1948年9月,宗一郎组建了“本田技术研究工业总公司”自任社长,从此拉开了本田发展的序幕。不断的创新已成为宗一郎创业的基本原则,A型车的推出,宗一郎认为那并不是最完美的,因为它的功率太小。于是他又以更大功率的发动机为目标,相继研制出性能更好的B型、C型。他每次推出新产品后,都要为自己设立下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为了挑战自己的纪录,一种98CC、2.3匹马力的D型发动机又被他成功的研制出来了。他认为挑战和创新相结合,会产生出不可估量的动力。第一辆新车终于被设计出来了,被命名为“理想号”。这是从自行车到摩托车的一次质的飞跃。宗一郎清楚的明白,一个企业要想蓬勃发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管理上一样不能忽略,可自己对管理一窍不通只适合搞技术,寻找一位管理营销人才是当务之急。于是1949年,管理专家藤泽武夫加盟了本田的事业,使本田的市场逐步扩大,被称为“技术的本田宗一郎”,成为本田公司的第二号人物。

    1951年7月15日新型“理想”摩托车试行,当技术专家河岛试车成功后,宗一郎、藤泽、河岛三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尽管当时已下起了倾盆大雨,可是也浇不灭他们心中那团激动的火花。他们的努力换来了一个划时代的产品——摩托车。时过不久,“奔利”、“天使”和“佳普”号又相继被本田带上了路。

    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本田公司正在茁壮成长,效益直线上升,市场不断扩大,已经初步具备了大企业的雏形。

    宗一郎利用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着市场的动向,分析市场状况,关键时刻大胆地调整方向,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敢想敢做,敢弃敢舍,高瞻远瞩,破译商机、纵观全局、明察秋毫是宗一郎成功的原因所在。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统观全局的能力,能够摸清对手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做到明察秋毫,在竞争中笑到最后。

    2.统筹决策,步步为营

    “连环计”主要在一个“连”字上,在战场上,主帅统观全局,筹划整个战争的步骤、结局,一步一步,一计一计地直到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在商场上,同样如此,一个成功的商人,同样是要统筹决策,运用抓住时机、利用时机、步步为营的经商之道,最终使自己在商场上扎根立足,处于不败之地。

    赤壁之战在《三国演义》中是很有代表性的战役,作者用洋洋洒洒的八回文字,来描写这场战争,写得千变万化,险象环生,璀璨多彩,荡气回肠。

    赤壁之战是一个系统的庞大的工程,为何这样说呢?赤壁之战计计相连,环环相扣,实际是诸葛亮、周瑜等人如何使用伐交、用间、诈降、设伏、袭击、纵火、追歼等有效的谋略和战术,诱使曹操中计,争得吴蜀联盟在战争中的主动权,构成了一项完整的谋略系统工程。

    赤壁之战是孙、刘联盟对抗曹操的第一次重大战略。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以后,雄心勃勃,亲率大军下江南,降刘琮,夺荆州,不可一世。面对着浩浩荡荡沿江而下的曹操八十三万人马,孙权只有五万多军队,刘备只有两万人马,力量对比是很悬殊的,形势逼迫孙刘两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抵御曹操,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

    诸葛亮、周瑜等人—步一步地,一计一计地,筹划整个战争的步骤、结局。其中,既有全局的宏观鸟瞰,又有局部微观的缜密思考,赤壁之战就在吴蜀联盟的精心设计下拉开了帷幕。为了确保赤壁之战的胜利,诸葛亮、周瑜等人精心谋划计计相连。

    首先,他们用了连横计,春秋战国时,苏秦、张仪用合纵连横之法将众诸侯玩弄于股掌之中,这就是最初的合纵连横。不过苏秦、张仪是无耻之徒,在他们心目中没有道义,只有金钱、地位、荣耀。而诸葛亮则不然,他促成孙刘联盟要共同抵抗曹操。本来曹操南下,孙吴内部就有主战派和主和派,斗争十分激烈。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慑于曹操强大的实力,为了保住现有的官职、地盘,力主投降。以周瑜、鲁肃、程普、黄盖为代表的主战派,则力主抗战。而吴主孙权,虽然内心主战,但又缺乏信心,因而沉吟不决。在这种情况下,鲁肃从江夏请来了诸葛亮。诸葛亮一到江东就舌战群儒,以他的远见卓识,以他的智慧和胆略,语惊四座,塞住了投降派之口。然后他进见孙权、周瑜,开头是以言语相激,接着是举出事实,陈明曹操外强中虚诸种不利因素,孙刘只要联合起来就足以战而胜之的道理,使孙权坚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和信心。这样,就在实际上形成了以周瑜、诸葛亮为主的坚强的抗曹领导核心。

    其次,运用了反间计。抗曹联盟形成了,下一步该如何行动呢?他们分析,曹操人马虽众,但“北军不习水战”,这是最大的弱点。不过曹操也是很聪明的。他看到了这一点,就起用荆州降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为水军都督,加紧水上训练。于是周瑜设群英会,赚蒋干,诱骗曹操杀了蔡瑁、张允,折掸了曹军的羽翼,除去了盟军的大患。

    第三,运用了火攻破敌。在冷兵器时代,火攻在战争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孙子兵法》中专有一篇讲的是火攻。周瑜、诸葛亮针对敌强我弱的情况,密室策划,决定用火攻。

    第四,运用了瞒天过海。水战最有利的武器是弓箭,诸葛亮神机妙算、草船借箭,平白从曹操手里得到十万多支羽箭,为尔后的水战、火攻所用,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既挫伤了曹操的锐气,又为战胜曹操奠定了基础。

    第五,运用了苦肉计。东吴上下齐心破曹,三世老臣黄盖甘愿受刑,与周瑜演了一出双簧戏,用苦肉计瞒过了曹操。

    第六运用了密谋诈降。周瑜巧用曹操派来的奸细蔡中、蔡和通报消息,搞了一个反间计的反间计。阚泽向曹操下降书,阚泽机敏的应付,使曹操进一步上当。

    第七,运用了连环计。庞统向曹操献连环计,使曹军的大小船只都连锁起来,这样可以烧一只,燃一片,为火攻创造条件。

    一切似乎都准备停当了,单等冬至前后天气转变,长江之上东南风起。

    就这样,一计接一计,一环扣一环,筹划得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使曹操完全落入圈套,最后三江口一把大火,被周瑜烧个精光。曹操大败而逃,弃水路走旱路,遭到周瑜六路大军的截袭。最后,诸葛亮又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处设伏,打得曹操全军覆没。

    在商场中摸爬滚打的艾柯卡,从做推销员起,就懂得做事必须要靠“手腕”,而手腕又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得来的,所以,聪明的他才能够把自己的目光放长远,使自己从一个小小的推销员成为一个赫赫有名的富商,从他成功的路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抓住时机、利用时机、步步为营”的经商之道。

    现在分期付款买汽车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对汽车销售行业来说仍是一条极其有效的销售策略。最先用这种方式销售汽车的人就是打破传统的人,事实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而这不算高明的“高明策略”也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

    推销是一切经营活动的起点,这是任何一名推销人士必须承认的市场规则。

    艾柯卡从做推销员的第一天起,就明白没有推销就没有经营的道理。而他本人在实践中也身体力行,丝毫不敢懈怠。艾柯卡事业的成功得益于扎实的推销基本功和敏锐的思维,关于这一点,他从来都没有否认过。

    艾柯卡一直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能够成为福特公司的一员。1947年6月他终于如愿以偿,来到美国汽车制造业中心——底特律城,成为一名福特公司的见习工程师。

    福特公司有一个传统的制度,这个制度规定,每一个见习工程师必须在全公司各个部门锻炼,它的目的是要求工程师们在每个部门都工作几天,熟悉汽车制造的每一个步骤。

    艾柯卡对公司的安排表示理解,他很愉快地和同行们被分配到全球最大的制造厂锻炼学习。但是,现实远远没有他想像的那样美好,这并不是说他受不了这种苦,而是他接触不到自己所喜欢的营销部门。

    在那里,艾柯卡仅仅待了9个月,但这期间,他从制模厂到试车厂,从铸造厂到采矿厂,从炼铁厂到汽车装配线,还不到受训时间的一半,他对制造行业已失去了兴趣。因为这些训练不是他所期望的,他感觉自己的才华被白白浪费掉了,他渴望去的是销售部门而不是工程部门。

    经过深思熟虑,艾柯卡终于决定向公司提出回到营销部门的要求。公司很快就给出明确答复:“我们希望你能留在福特,也不反对你的意见,但如果你决定走销售这条路,你必须先证明你的能力,出去推销你自己”。

    艾柯卡很快就被分到在纽约区的汽车销售部,开始从低层柜台做起。尽管如此,他还是非常高兴,因为他又回到了自己喜欢的老本行。

    艾柯卡自认为遇上了好时机。他这种分析也不无道理。因为在“二战”时期不生产民用车辆,汽车成了当时的稀缺货,尤其是二战结束后的几年。汽车立刻成为抢手货,需求量大增,每一辆都以定价卖出,而且供不应求。

    虽然艾柯卡的职位不高,但像雪花一样飞来的新订单却使他的工作变得举足轻重。他放下电话机,看着一辆辆全新的汽车到处走动,与众多希望成为百万富翁的汽车经销商打成一片,与他们共同分享喜悦和成功。

    不久,艾柯卡就以其出色的业绩而被公司提拨成为得州胡克贝茨城的经理。他和经销商继续保持了以往的密切合作方式,因为他明白这些经销商是美国汽车的灵魂所在。他们也是福特公司固定的销售渠道,因此他以最好的售后服务来回报他们。

    艾柯卡在总结他的成功经验时说:主要得益于他自己提出的化整为零的销售策略。

    事情是这样的,1958年新型福特汽车刚刚上市之后,销路还没有打开,几乎收不到任何定单,尤以费城地区销路最差,迟迟打不开局面。

    面对这种行情,艾柯卡忧心如焚,以前在费城当过几年推销员的艾柯卡一边推销汽车,一边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在这次调查中,他收获颇大,原来,并不是这个地区的居民不想买,而是他们的收入除去生活费以外,就所剩无几了,哪里敢奢谈买汽车。

    艾柯卡经过研究,认为以往的销售方式大大的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只有改变销售方式才有出路。于是他决定打破传统的销售模式,针对这个消费层的实际需求,设计出了一种灵活多变的方法,即除去他们的日常开支之后,再增加一项以日常开支方式购买1958年新型福特汽车的支出,首先交相当于总售价15%的定金,以后在4年之内,每月付款58美元,在4年之后这辆车便属于顾客本人。

    这种方式有很大的优点,它使那些工资不高的消费者敢于去购买。除此之外,他还为此做了一个既醒目又吸引人的广告:“一个月只要付出58美元,就可拥有福特58型新车。”这句广告名词一出,便起到了非常大的效果,打动了千百万消费者的心。

    短短3个月内,这种新型汽车在费城的销售量一路飙升,很快就居全美国各地区之首,艾柯卡也因此一跃而成为福特公司华盛顿地区的经理。

    艾柯卡这一改变传统销售方式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抓住了人们看重近利的心理,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宣传一个月只需58美元就可以买一辆新车,这无疑是一个对人们有很大诱惑力的宣传,因而获得了成功。

    广告具有软硬之分,花钱做的硬广告虽然可以风行一时。但是,构思精巧的软广告却有着可以传遍市场每一个角落的优势。艾柯卡正是这样一个善于运用软硬招数打开广告之门的人。

    在很多顾客的心目中,艾柯卡是一个与他们非常亲近的人,他十分重视顾客的意见。每一款新车的问世,他想到的总是是否符合顾客的要求,总是请顾客发表意见,以便改进。

    艾柯卡是真正为顾客着想的人,这种关心是诚恳的发自内心的。他经常邀请所辖地区的顾客到汽车厂做客,并请他们对新汽车发表评议。在这些客人中,有收入比较高的白领,也有收入中下的蓝领。但艾柯卡对待他们从来都是一视同仁,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有一次,当一些顾客对新型车发表感想之后,策划人员发现白领阶层的夫妇非常满意型号为“风神”的车型,而蓝领工人则认为“风神”车虽然很好,但买不起。

    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引起了艾柯卡的注意,后来,他请他们估计一下车价,几乎所有的人都高估至少8000美元左右。他由此从中得出一个结论:“风神”车太贵就不会有很多人买。当他告诉客人“风神”车的实际价格只有2500美元时,许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十分惊讶:“开玩笑?我也要买一部!”

    艾柯卡知道定价既是销售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要制定一个既符合公司利益也使普通顾客能够接受的价格,最重要的就是要摸透消费者的心理。据此,他又出奇招,最后将“风神”汽车的售价定为2000美元。

    当企业目标确定之后,艾柯卡频出妙招。

    广告宣传活动就成为了开路先锋。艾柯卡是一个非常重视广告策划、宣传的企业家,为了推出这种新产品,他委托桑斯广告公司为“风神”的广告宣传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广告策划。

    艾柯卡在新型“风神”车上市的第一天,就根据既定计划,安排180家权威报纸用整版篇幅刊登了“风神”车广告,旨在突出这款车的物美价廉。

    这部广告重点突出的是便宜的价格和良好的性能,这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因此艾柯卡把广告定位在这一点上,在广告画面上:一部白色“风神”车在奔驰。在右上方,大标题是“出人意料”,副标题售价2000美元。这一步广告宣传,是以提高产品知名度为主,进而为提高市场占有率打下基础。

    艾柯卡还邀请各大报纸的编辑到迪特南斯为新车大造声势,他供给每人一部“风神”车进行大赛,同时还邀请200名记者亲临现场采访。同时吸引了大量普通观众,间接地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

    艾柯卡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巧妙地使用了障眼法,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赛车活动,实际上,这是一次极富广告韵味的宣传活动。事后有数百家报纸、杂志争先恐后地报道了“风神”车大赛的盛况。

    艾柯卡并不满足报纸传媒的造势。他把精心策划的宣传攻略,进一步拓展到了电视领域。选择电视媒体作宣传,其目的就是为了扩大广告宣传的覆盖面,提高产品知名度,从而使产品家喻户晓。从“风神”上市一开始,各大电视网就不厌其烦地每天重复播放“风神”车广告。

    这部电视广告片也是经过周密策划的,而且艾柯卡还花巨资,启用了国内广告界最强的阵容。它是由汉森广告公司制作的,其内容是:在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中,一个渴望成为一流赛车手的年轻人,驾驶着漂亮的“风神”车在飞驰。随后飞扬的风沙逐渐形成了广告词“出人意料”。对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令每一个看过的人都久久难以忘怀。

    艾柯卡的目标是让在每一个角落里的人都能了解“风神”汽车的优越性,因此他还竭尽全力在美国各地最繁忙的17个飞机场和360家假日饭店展览“风神”汽车样品。以实物广告形式,激发人们的购买欲,并且选择最显眼的停车场,竖起巨型的“风神”广告牌以吸引过往的行人。

    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艾柯卡还向全国各地几百万小汽车车主,寄送广告宣传单和实物模型。此举是为了达到直接促销的目的,同时也表示公司忠诚地为顾客服务的态度和决心。

    毫无疑问,艾柯卡导演了一部称得上具有铺天盖地、排山倒海气势的广告巨片,在上述几大步骤实施后的一周内,“风神”便轰动整个美国,风行一时。

    在“风神”上市的第一天,就有超过数以万计的人涌到福特代理店购买或预定,大大突破原先设想的销售量为8000部的广告指标,后来销售数字增加到20万部,取得空前的成功。

    由于艾柯卡使用的策略得当,使他取得了这一显赫的业绩,并一举成为“风神车之父”。与此同时艾柯卡被破格提升为福特集团的总经理,很多美国人把他看成是销售界的传奇式英雄人物。

    在战场上,统筹全局、环环相扣的连环计能够所向披靡,在短时间内,能够利用较少的兵力,使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在商场中,使用连环计同样能够让对方蒙在鼓里,不知不觉中成为你的手下败将,使你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