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动人心的68个处世技巧-忍让突显雄才大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让是一种美德,假如在矛盾中只知道针锋相对,那只能让自己和别人处于痛苦的深渊。如果能够做到“礼让三分”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吵,显示自己的雄才大略。

    “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我们的祖先为我们总结出的一句至理名言,这就告诉大家遇事要有忍耐的本领,特别是在你处于劣势的时候,更要懂得自我控制。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这本来是一句生活中的俗话,也就是说在不利于自己的情势之下,一定要巧妙地应对问题。说得更通俗易懂一些,那就是“好汉不吃眼前亏”。

    人活一世,总会遇到许多人际关系和事业上的不如意,这时候就需要你用智慧和耐心去解决,而不是靠一时的喜怒哀乐去义气用事。因为你不是天地间唯一的存在,不是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别人也不会对你言听计从。

    有句话说得好“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所不能为。”

    清朝著名画家郑板桥有句名言,叫做“吃亏是福”。郑板桥是乾隆年间进士。有一年山东大旱,方圆千里,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郑板桥作为当地知县为民请命,仗义执言,因此得罪了上边的封疆大吏,被撤职查办。从表面上看,郑板桥丢了七品芝麻县令官,确实让人感到可惜。郑板桥忍受了一切,但从长远看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郑板桥虽然被撤职,但是他终于摆脱了官场的羁绊,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所谓“无官一身轻”。他回乡之后,了无牵挂,开始精心研究诗词书画,自成一家,隶书楷书行书立体相参,自成一格;书画颇具风骨,郑板桥尤擅兰花修竹,格骨奇高,甚至有人直截了当地说:“没有当日郑板桥的开缺回乡,哪里会有后来诗、书、画三绝并存的郑板桥?”由此看来,郑板桥被撤职查办是福而非祸。

    忍耐方显处世本色,“一代兵仙”韩信是汉朝的创立者刘邦重用的人才之一,可谓是汉朝的开国名将。汉高祖刘邦曾经说过:“指挥千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刘邦封了韩信为淮阴侯。但是又有谁能知道这个后来拜帅封侯的韩信年轻时候所受过的胯下之辱呢?

    韩信年轻时家境十分贫困,甚至连自己的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穷得是“上无片瓦遮身,下无寸土立足”。而他本人又不是那种溜须拍马、投机取巧之徒,整天只知道在家里研读兵书。为了混一口饭吃,他整天背着传家宝剑沿街乞讨,很多人都瞧不起他,讨厌他。“柿子专拿软的捏”,韩信自然也就成了人们欺负的对象。

    有一次在市集上,三个当地的无赖看不起韩信的这副寒酸迂腐的书生相,就当众取笑他,并让韩信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这对韩信来说是多么大的侮辱呀!面对三个泼皮无赖和一个在别人眼里看来懦弱无能的韩信,众人们都一哄而上,都想看一看这个穷酸的家伙会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

    韩信看了看这三个无赖,心想,在这种情况下跟他们对着干只能给自己招来祸患,他们人多势重,搞不好最后还得闹一个鼻青脸肿、皮开肉绽的下场。他在心里说:“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钻一次胯吧。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韩信弯腰趴下,从几个无赖的裤裆下钻了过去。满街人都哄堂大笑,讥笑韩信是个懦夫、是个没用的人。

    经历了这次难以启齿的侮辱后,韩信并没有因自己的无能而就此消沉,他闭门苦读,发誓要出人头地,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处境。几年之后。反抗秦王朝统治的起义爆发了,这正给韩信提供了英雄的用武之地,他闻风而起,最终协助刘邦建立了汉朝,成为一名开国名将,威名四扬。

    韩信忍胯下之辱而成就盖世功业,已经成为千古佳话。假如他当初为了出一口气而一剑刺死羞辱他的无赖们,他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一代盖世将才将屈辱而死;假如他当初为了图一时之快而与那些无赖斗殴,他也就因此而丢弃了他的鸿鹄之志。韩信明白其中的道理,宁愿忍辱负重,不因一时之气而自毁前程。这样的忍耐并不是屈服,不是逆来顺受、甘为人奴,而是委曲求全,不因小失大,一旦时机成熟,他就会像脱僵的野马,如同决堤的洪水而一发不可收拾。

    忍耐精神是一个人个性顽强意志坚定的表现,大文豪苏东坡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苏东坡在当浙江湖州知府时,受奸臣陷害掉进了“乌台诗案”之中。当时宋朝的乌台掌握在一个奸臣李定手中。李定的母亲去世后,家人叫他回去奔丧守节,因为李定是随母下堂的继子,他害怕母亲改嫁一事影响自己的官宦仕途,便决定隐瞒此事,也不打算回去为母亲奔丧。那报信家人见状,认为他是一个不孝之徒,于是便去登闻鼓院击鼓鸣冤。当时登闻鼓院的主事官员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听罢也深感气愤,于是便参弹李定为“不孝之子”,说“为子不孝,为臣岂能尽忠”,于是要皇帝宋神宗将李定撤职查办。当时的变法宰相王安石说:“事情没有那么严重,让李定回去为母亲奔丧就是了,不必再撤职查办了。”于是王安石将李定救了下来,但从此李定便对苏东坡怀恨在心。

    转眼问十年过去了,李定由御史升到了御史中丞的高位之上,他成了御史台也就是乌台的主官。而此时苏东坡在浙江湖州当知府。李定为了报“十年之仇”。将苏东坡十年来刊印的诗集都搜集起来,故意诬陷苏轼,说他的诗中有很多是反叛朝廷的诗,宋神宗信以为真,不分青红皂白,下旨将苏轼押回京城查办。借此机会李定指使其心腹干将皇甫遵率儿子皇甫宪到湖州将苏东坡押解赴京,在太湖乘船北上。此时苏轼的儿子也跟随父亲一同进京。

    皇甫遵受奸臣李定指使,在太湖的船上故意戏弄苏东坡,对他拳打脚踢。有一次。他趁苏轼熟睡时将马屁股对准了苏轼的脸,让那马屎马尿溅得苏东坡满脸满身又骚又臭。途中,他只让苏轼吃些残羹冷炙。皇甫遵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激怒苏东坡,让他抗拒造反,然后就可以找借口将苏东坡暗自斩杀,而后再声称他是“自杀身亡”。

    果然,苏轼的儿子中其奸计,一定要找皇甫遵论理抗争。苏轼劝解儿子说:“儿子,你不要中了他们的计呀,《易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存德也。’它的意思也就是说:尺蠖之所以将身体弯曲收缩,是为了下一次的伸张,龙蛇蛰居冬眠,是为了保全生命,精研义理以达出神入化境界,目的还是要应用。利用各种知识条件求得安身之所,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品德。你看,群经之首的《易经》就是这样教导我们要忍辱负重,保命求生,以图来日。今日你在人家的屋檐底下不知道低头,反而要与皇甫遵去抗争论理,那你不就正中了他的奸计吗?那不正好给他创造了杀我的机会吗?”

    就这样,苏轼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忍受了皇甫遵加给自己的一切屈辱。而最终的结果呢?苏东坡成了文坛上的一代文豪,而奸臣李定皇甫遵之流身败名裂,有些甚至被愤怒的群众给处死了,落了个可卑的下场。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忍辱负重”也是完全有必要的,我们有好多人会认为这是低三下四的行为,没有出息。如果这样想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所谓“吃亏是福”的确是个美德。你采用哪种方法对待强加给自己的不公平待遇。最终会影响你一生的前途,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好多矛盾都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而产生的。其实这也可以理解,这就像是我们做饭时勺子总要碰到锅沿一样的,人和人的脾气性格是不相同的,一旦发生矛盾,尤其是脾气都比较暴躁的,他门难免要针尖对麦芒的真枪实战。所以在这时候更需要大家彼此注意锻炼自己的忍耐力,“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你要相信既然矛盾发生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只要彼此都做到体谅,自然会雨过天晴。

    其实生活当中的好多矛盾冲突都是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的。本来很容易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闹得人仰马翻,到头来总是让人身心疲惫,两败俱伤。这又是何苦呢?学会了忍让,你会因此而躲过更多的灾难,甚至可以塑造完美的人生。

    古时候以忍让闻名于世的事例举不胜举。有个叫杨翥的人,他就是以忍让聪慧而闻名。有一次,他的邻居丢了一只鸡,邻居指桑骂愧地说是姓杨的偷的,于是就指桑骂槐地把姓杨的骂了个狗血喷头。杨翥的家人感到十分气愤,杨翥却非常淡然:“世界上姓杨的又不只是我一个人,他就随便骂吧。不要理他。”还有一次,屋外下着瓢泼大雨,一个邻居把自己院中的积水排到了杨翥的家中,家人感到很委屈,但是杨翥却劝说家里人:“不要斤斤计较,老天爷不是每天都要下雨的。”久而久之,大家都被杨翥的忍让打动了。后来,有一伙强盗密谋抢夺杨家的财宝,这些邻居自发组织起来帮助杨翥,避免了这场灾祸。所以说,不要把忍让看成是一种懦弱,它是一种气度的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它会让你化干戈为玉帛。

    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是如此,有时候马马虎虎过去就行了,不必去斤斤计较,特别是在日常工作中,“小不忍则乱大谋”。一时的冲动往往会让你悔恨终身,实在有些得不偿失。对不必要的伤害耿耿于怀不如否定它的存在。聪明的人总是尽可能地去迁就对方,这看似懦弱的举动其实正是聪明的表现。既能让你避免折磨,又能让你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谓是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中国自古以来就流传着两种信条:第一,说话要心平气和,有理不在声高。要学会忍耐自己;第二,“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而在强调培养公民道德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这两句格言也是值得我们仔细领会、身体力行并且需要发扬光大的,它凝聚着谦和与忍让的美德。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人际往来日趋频繁,因此,对自律、忍让的需求也就显得更加迫切。利益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但即使自己理由充分,也不必暴跳如雷,怒发冲冠。如果路遇不顺就大吼一声,剑拔弩张,不但无益于纠纷的解决,而且必然激化矛盾、扩大冲突,甚至酿成灾难,身陷囹圄。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大家不可忽视。

    卡特在公司是一位心肠很好的人,他心地善良,但是有一个毛病却让大家难以忍受,那就是只要自己心中有不舒畅的事情,就会把一脸的不高兴都写在脸上,不顾一切地大发雷霆。

    卡特总是说:“我就是不喜欢看别人的脸色,那样太辛苦了!不管是好话还是歹话,只要是我自己想说的就一定要说出来,否则,我会感到很压抑!”

    “你就不能有话好好说吗?”同事们都好言相劝。

    他就是做不到。他做事不会顾及别人的脸面。似乎所有的人都不怎么喜欢他。他的所说所做十有八九会让人陷入尴尬的境地。

    但是,这样下去他却害了自己。有一天,他不知为了什么事,和上司在办公室里大喊大叫,最后,还把桌子一拍,拿起公文夹往主管脸上一扔,大声说:“我不干了,这总可以了吧!”

    但是事实上他并没有辞职,因为像他这样的人是找不到更好的工作的。他在这家公司继续干下去,但他以后再也没有被重用过。当年的同事都得到了晋升,惟独他还在原地踏步,做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其实很多人都是一样,他们都想说自己想说的话,做自己想做的事,想要无所顾忌。但是,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就不能随心所欲。天地间不是就你一个人,就连皇帝尚且需要遵守宫廷礼仪,更何况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呢。

    由着性子来并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好处。多数情况下,那些率性而为的人总是因为敌人太多而遭人讨厌。说话随意不讲究说话技巧的人,一旦放纵自己的情绪,就会给人留下脾气暴躁、蛮横无礼的坏印象,这样你就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如果你不能保证自己能脱口而出又不伤害别人,那么成全别人一次又能怎样呢?有话好好说,“三思而后行”,不要因一时冲动就轻易下结论,做决定。在你说话之前要仔细地、综合地考虑一下当时的处境,事情的前因后果,面对的人的身份、地位等。最好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为别人设身处地地着想。

    所谓不要“一时冲动”,就是不要在事情发生之初就和人争论。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平息心中的怒气和委屈。一个人如果懂得冷静而理智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很少会犯下荒唐而鲁莽的错误,反之就会处处受阻。

    林生到一家书店去买书。

    到了书店他客气地对店主说:“您好!请给我来一本关于交际的书!”

    “请这边走。”服务员笑着说。很快林生找到了他所需要的书。

    林生拿着书走了不远,就听到后面的人把头伸出窗口问:“刚才那位先生!不好意思,您还没有付钱吧?”

    林生一听,回头高声说:“我给您了呀!”

    “没有啊!我确实没有收到呀!”店主一边找一边说。

    “那不是吗?”林生厉声嚷嚷说,“长着眼睛干什么吃的呀?到头来还埋怨我!”说着摆出一副要打架的样子。

    店主一听也不甘示弱,叫道:“我又不是故意的,我对你已经够意思了,你还想在我的地盘上撒野!你吃了雄心豹子胆了啊!你看不见这里都是我的人吗?”

    林生当然也不会让别人看自己的笑话,为了证明他不是一个懦夫,竟然大打出手,结果一场流血战争在所难免。

    就这样因为一点小小的误会双方都口出狂言,甚至大动干戈,值得吗?有什么话不能心平气和地说呢?有一句成语叫“理直气壮”,因为认为自己理由充分,说话就很有气势,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在得意忘形之时常常就很有可能咄咄逼人,忘了给别人留点情面。

    其实,人和人的交往在大多数时候都是这样,并不是说你对,别人就一定会对你心悦诚服,更多的时候人们看重的是你处理问题所采取的方式、说话的态度和语气。即使你有充足的理由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有古语说“有理不在声高”,有话就得好好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愿意碰钉子,大多数的人都是“吃软不吃硬”的,你越是认为自己说的是真理,他偏偏就不吃你那一套,你一大堆的理由也是无济于事。所以一定要学会忍让,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

    一个懂得交际艺术的人,即使他知道自己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在说服别人接受的时候也要力求保住对方的面子,并以此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别人就会认为他是明智的。而那些觉得自己掌握着真理,努力寻找别人过错和缺点的方式去说服别人,甚至威胁别人的人是最愚蠢的!没有人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建议,即使你说的是事实和真理,也是徒劳无功的,因为你已经深深地伤害了别人。所以在必要的时候还是要做到“忍耐自己,成全别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