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新加坡的树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带着四岁的女儿去了新加坡。

    在新加坡,我和孩子穿上棉麻布衣大袍子走在高楼林立的闹市区,没有丝毫的不适,我能感觉到某种这城市独有的“自然的接纳”,我的穿着顶多会显得“有趣”,而不是奇怪。

    这感触带给我疑问,为什么在别的地方,比如成都的天府广场就没有这样的感觉呢?(在成都,我的生活正有意识地远离越来越繁华的市中心。)

    待了两三天我开始明白,这样舒服的感觉,大部分来自这座城市里任何地方都抬眼可见的绿树。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费解?我的意思是说,这座城市对待树的态度影响了我对“穿大袍子的自己”身在其中的舒适感受。

    和之前的想象有很大的出入,在新加坡这样一座“年轻的城市”,树木们却都不是年轻的样子,都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原住民”。它们高大,自然,和周围的建筑相得益彰,在迎风招展的摇曳身姿里,每一棵树都呈现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命感。它们不再只是城市里街道的点缀,它们就是树,它们和建筑,人,车,广场所有你能看到的事物产生交响,混合出这座城市特有的旋律和气息。

    新加坡当地朋友许先生告诉我们,新加坡的每一颗树都有编号,“这就像中国人的户口本”。

    “如果建筑用地上有一大棵树,要让树悄无声息地挡住建筑。”建筑师安藤忠雄说。在新加坡,你能很确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新加坡的植物是以人数来计算的,一个人的空间绿地0.8公顷,这在全世界的城市里都是少有的,偏又是在这样一个寸土寸金的地方。

    建筑是公物,公共空间,不管你爱不爱它,它总会出现在你的生活里。王寅在一篇文章里写一些成都人面对“全球最大单体建筑”新世纪环球中心的无可奈何,“他们可以绕着走,却不可能把它从视野里抹去。”

    巴黎有一座高楼,蒙帕纳斯大厦,是巴黎市区除埃菲尔铁塔外最高的建筑,也是市区唯一的一座摩天大楼。大楼单调突兀的外观常被批评在巴黎市中心的整体景观中不得其所。巴黎人中流传着一句玩笑话,认为大楼顶端提供全巴黎最美的视野,因为“那是全巴黎唯一看不见那栋大楼的地方”。

    新加坡全城布满了各种摩天大楼现代建筑,但却不会有蒙帕纳斯这样现代式的粗暴,拿手机随便一拍,都是好的景致。回看图片,吸引你的是画面里那种高低错落,差别中的有机统一,树与建筑的相得益彰。

    看着照片我会感叹,原来“现代化”也没那么可怕,原来,“繁华”可以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原来“科技”也是那么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