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姨从厨房里走出来,看到这满地乱扔的花,又是歉意又是无可奈何,马上准备去收拾,我给了阿姨一个摇头的动作,示意她不要管,她悄悄退回了厨房。
我轻轻坐在楼梯上,望着小家伙。
她没有发现我和阿姨,继续沉浸在她的世界里。她捡起一朵花,说了句什么,又放回原地,再捡起另一朵,又说些什么,又放回原地,就这么一朵朵把玩。过了些时候,她搬过花瓶,把花儿一朵朵插了回去。
我听见其中两句:“同学们,进教室,上课了。flower,yellow,red……”
原来那些花朵都是她的学生啊,她正在当一个称职的老师呢。她那么投入地进入那个规定情景:学生们刚才一直在操场上玩,她和学生们一起玩,她还和他们每一个人交谈,现在他们都被她招呼进教室啦。
我暗自庆幸没有打扰到这个认真的老师。
多美妙的一段时光,一位妈妈坐在楼梯口和她的宝贝分享了这样一个时刻。
从这个细节里我能看到孩子身上那种难得的高贵性,她在模仿生活,在认识生活,在通过游戏发展出一种能力,一种与自己相处,与事物对话和交流的能力。
两三岁的孩子,是那么愿意相信,那么愿意看见,在那种半梦半醒的状态里,在天性的指引下,她就那么自然地成长,她的自我也慢慢形成。
她相信一朵花是一个生命,她相信她是个老师,她还相信书上(故事里)的东西是真实地发生过的。
我给她讲故事,讲绘本《小红帽》,讲到大灰狼一口把外婆吞进肚子,虽然一带而过,还是被她感觉到了邪恶,她使劲摇头说:“妈妈,大灰狼不吃外婆,不吃,不吃。”“好吧,”我说,“大灰狼没吃外婆,只是把外婆弄到床底下躲起来了……后来大家成了好朋友。”她就咯咯笑了。所有的人都成了好朋友——所有的故事,她都要这个结局。
又讲到另一个故事里的细节:外婆生病了,宝宝拿药给外婆吃。她会要求我一遍一遍地讲这个细节,每讲完一遍她就抬起头无限怜悯地看一眼现实生活里坐在一旁的外婆,偶尔还要走到外婆身边摸摸外婆,说:“外婆,我照顾你哦。”说完再走回我身边继续听我讲。
这个小家伙,她的小脑袋里装了不知多少属于她自己的秩序和规则。
“这是妈妈的鞋子,那是爸爸的鞋子,这是外婆的鞋子,那是外公的鞋子。”最近一段时间,她又做起了这个游戏,所有人的鞋子她都能认出来,如果妈妈不小心穿了外婆的鞋子,她会做出一副苦恼的样子,坚持让妈妈换回自己的鞋子。她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检查每个人的鞋子是不是都穿对了,她那副一本正经操心的样子,常逗得我们笑。
所有她关心的事物都要进入她认可的秩序中,否则她会不舒服。如果妈妈强迫给她穿了衣服,她会自己脱掉,再自己穿上,这是她的秩序。牵着她的小手过人行道,如果牵成了右手,她会绕过来换成左手,这也是她的秩序。
而我,尽量不去打扰她,也不忽视她,只是顺其自然,分享,为她改变,一起成长。
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和秩序,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才会有真正的尊重与理解。与孩子的秩序和天性合作,而不是对抗。只有合作,才能让这共同成长的过程充满乐趣和发现。
不要小看孩子的世界,他们的世界是完整的,比我们大人完整,他们在用“赤子之心”体验自然和生活,那种绝对的凭感觉和本能去认识世界是多么可贵。而我们大人,活在太多的经验里,尤其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城市里,在被没有生命和精神的物质包裹的世界里,已经很难看到生活的真相。
女儿第一次摸到冰块的反应我至今记得,是在肯德基吃饭的时候,阿姨把可乐里的冰块取出来放在她的手心,女儿拿着冰块的样子好玩极了,一开始害怕,想扔,慢慢适应后不扔了,她小手小心地捧着冰块,两眼认真注视着冰块,直到冰块在掌心里慢慢消失不见,然后,她抬起头来很无辜的样子望着我,那意思是,怎么就没了啊,不关我的事啊。这让我想起《百年孤独》的开篇有一个细节,布恩迪亚家的小孩子第一次看到冰,小孩子用手摸了摸冰,说,好烫。
这个感觉实在是太有意思了,我相信这就是真实的感觉,是作家从生活中,从孩子的反应里得来的。
一个笑话,有一个小孩子,刚在家里看完了动画片《真假美猴王》,和妈妈出门就在路上看到一对双胞胎,小孩子马上抬起头来问妈妈:“他们两个,哪个是真的哪个是假的?”我也完全相信这样的笑话不是编出来的,这就是小孩子在依据他自己的认识来了解世界。
就算这是个错误的认识,又有什么关系呢。
几个月前带女儿回农村老家,一个夜晚,一声惊雷,停电了。外公找来蜡烛点上,烛光映红女儿的脸,她张口就唱:“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我们都配合她一起拍手轻唱起来。
那是夏天,窗外下着雨,有风,屋子里变得凉快,所有人跟着她唱歌,所有人和眼前这个天使般的小家伙一起,变得简单而快乐。
山村的夜晚,这么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