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在西南边陲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长大,这个小村庄偏远到不值一提,旧时连个学堂都没有,我惊讶的是,这些东西是怎么开始在那里口口相传的?爸说,我奶奶会背,我爷爷也会背,他的爷爷奶奶也会背。我没有问你背了能完全理解这当中的意思吗,这个问题太傻。
他是用四川话背的,用我们那里的带着浓重口音的四川话,但他背的时候还是和平时说话的语气不太一样,尽管带着口音,但是多了些庄重,即使是在饭桌上我问起来,他也会马上坐正,轻咳一声才开始。带着那么点仪式感,他的头微微向上昂起:“……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几个月前在成都家里就发生了这个场景,这场景莫名地让我感动。
为什么要读经?也就似乎有了答案。
女儿两岁半了,我先教她读《弟子规》,和我小时候一样,她只当作游戏。女儿的语言和节奏感发育得早,一岁多就能跟着家门口的摇摇车念:“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那个时候她也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但她在节奏和韵律中感觉到了快乐。
而现在,《弟子规》和那时的儿歌带给她的感觉是一样的,节奏、韵律,还多了一样——规则。当然我也丝毫不怀疑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会从《弟子规》里感觉到更多。
节奏和韵律似乎很好理解,而规则呢?规则为什么也能带来快乐?这好像和我们平时认为的“科学”的育儿方法有些矛盾了。事实上,两三岁的孩子,在自我还没有完全建立的时候,她是需要外在的力量来帮助她建立自我的,也就是说,她在潜意识里渴望那个力量,来帮助她,成为她想成为的样子。
因此我不完全赞同那种“只要孩子快乐长大就好”的教育理念,适当的规范、原则,甚至做了错事的惩罚对孩子其实是一种帮助。
要帮助孩子,在爱和规则里,让她成为她自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