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散文精选-忆意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年来旅行的机会很多。

    旅行有紧张的一面,也更有愉快的一面。看到新奇的地方和事物,当然很有意思,但是我认为最愉快的是:旅行不但使我交了许多新朋友,而已曾相识的朋友,也因为朝夕相处而更加“知心”。

    我们大家平时各忙各的,见面的时间很少,聊天的时间更不多。但是我们如果是在一起旅行,行李放好了、坐定了、火车开了、飞机起飞了、送行的人远得看不见了……这一段已经离开了出发点,来到目的地之先的时间,是可以由你自由支配的。假如你不愿意看书,也不肯睡觉,你一定会找同伴说说话,从谈话中,我们不但得到了知识,也发展了友谊。

    还有,在国外旅行的时间,我们也往往同陪伴我们的主人,混得很熟。从他们的询问观感,我们的打听风俗习惯起,渐渐地扯到历史、地理、山水、人物、……往往会说得很热闹,很投机。

    不过在国外旅行,走的新地方很多,会到的新人也不少,行色匆匆之中,时过境迁,印象不深的人面和景物,往往只能留下一个模糊的轮廓,有的连名字都叫不出来了。独有去年春天在意大利遇到的意娜,她是永远和意大利几个红旗飘飘的群众场面,以及水色、山光、塔形、桥影一同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直到周围一切光影都淡化了以后,她的窈窕的身形,清朗的声音,温柔的目光,还总是活跃地遗留在我的眼底。但是我和她在同住的一个月之中,因为我不懂意大利文,她不懂中国话,我不会说法文,她又不太通英语,我们从来没有直接交换过一句话,更不用说是娓娓清谈了。这不是一件极为遗憾的事情么?

    意娜是我们在意大利访问的时候,罗马的中国研究中心派来陪伴我们的一位同志,她纤适中、长眉妙目,年纪大约在三十以下,嘴角永远含着甜柔和了解的微笑。她办事干练沉着,从来看不见她忙乱的神情和急躁的脸色。她和我们在一起,就像一阵清风似的——当我们在群众中间周旋谈笑,从不见到她插在中间,而在我们想询问一件事情、解决一个问题的时候,回过头来,她却总近在身边,送来一双微笑的协助的眼光,和一双有力的支持的手。

    她的一只腿曾受过伤,装了假腿,若不是一位意大利朋友悄悄地告诉我们,我们是决看不出来的。因为她和我们一路同行,登山涉水,上船下车,矫健敏捷得和好人一样,从不显出疲倦和勉强。

    在火车中我常常和她对坐,我看着她可爱的面庞,心里总在想,我若能和她直接交谈,我将会如何地高兴。但我们通过翻译,也曾互询一些家庭状况。我替她起了一个中国名字,她很喜欢,请我把意娜(译音)两个字写在她的小本子上,又殷勤地送给我一张她自己的照片。

    在我们将要离开意大利的一天,她拉着翻译,坐到我身边来,问我对于意大利的观感,她说:“你们这次所访问的多半是大城市,参观的是大学、博物馆和名胜古迹,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仕女和她们的家庭,住的是大旅馆……所见所闻都是一片豪华景象,但是你知道我们意大利的劳动人民的实际生活是极其困苦的。”以后她又谈到意大利的穷困人家的儿童是如何不幸。她低声的背诵着几首意大利共产党员作家罗大里的诗,如同“七巧住在阴沟旁的地下室里”。她眼睛凝注着窗外,双唇微颤,背到感人处,眼里竟然闪着泪光。斜阳照在她金黄的头发上,她的温柔的脸上显得那样地静穆而坚强!

    我紧紧地握住她的手,我说:“意娜,我知道我们所看到的只是极小的一方面……我们中国的儿童,也曾有过这样苦难的过去……我虽然看不懂意大利文,我将永远记住你所背诵的诗。”

    去年四月十九日的中午,我们离开意大利的都灵城,结束了我们在意大利的访问。在许许多多送行的人中,我特别舍不得意娜。我们在早几天就不止—次地对她说过:“意娜,我们在旅行的路上,会十分想念你的。”她腼腆地蹙着长眉,微微地一笑,说:“谢谢你们,但是,不要紧的,你们这一路上还会遇见许多的意娜呢。”

    但是她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在后两个月的旅途上,我们并不曾遇到一个能和意娜相仿佛的旅伴!

    “人难再得始为佳”,我们的意娜真是一个“佳人”呵!

    一九五九年七月十六日,北京(收入散文集《我们把春天吵醒了》,百花文艺出版社1960年4月出版)一寸法师

    在日本旅行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些民间故事。在游览的大汽车里,总有一位女向导员,她指点着窗外的风景,告诉你这是什么山,什么水,什么桥,什么村,同时也给你讲些和这山、水、桥、村有关的故事,并唱些和这故事有关的民歌。

    但是这一段特别有趣、特别动人的关于一寸法师的故事,却是我自己在琵琶湖边、石山寺的大黑天神殿里发现的!在神殿的阶下小摊上,摆着许多小小的纪念品,其中一种是只有一寸长的小木槌,把槌柄拔出,可以从槌身里面倒出米粒大小、纸片般薄的两个小金像来。

    这两个小金像,一个是僧家打扮,手里拿着一把槌子,一个是裙帔飘扬的宫妆美人。问起来知道是一寸法师的故事。因为这小木槌太小巧可爱了,我就买了一个,在下山的路上,便请同行的日本朋友,给我讲一寸法师的故事。

    他笑说:这故事和其他的民间故事一样,有好几种说法。我所听到的是:一寸法师是古代日本津国难波地方农民家的孩子,他的父母到了四十岁还没有儿女,就到神庙里去祈求,回来母亲就怀了孕,等到孩子生下来,身长却只有一寸。但是他的父母仍是珍宝般地把他养活起来,因为孩子是在神前求来的,就给他起名叫一寸法师。一寸法师长到了十二三岁,身材仍不见长,父母就忧虑起来了。一寸法师是个很孝顺又有志气的孩子,就毅然地对父母说:“让我自己出去闯一个天下吧,天地之大,还怕没有我生存的地方?”于是他从流着眼泪的父母手里接过了一只船形的酒杯,一双筷子,一把套在麦秆鞘里的小针刀,就向他们道别了。

    一寸法师把那柄针刀挂在腰间,登上酒杯船,拿两只筷子作了桨,一直往京都划去。

    他到了京都的清水寺前,一直上门来求见方丈。方丈出来接见的时候,看见他从看门人的木屐底下走了出来,大大地吃了一惊!但是看他身材虽小,却是气宇轩昂,谈吐不凡,方丈十分喜爱,把他留下,让他在大殿里做些杂务。

    有一天,有一位公主来到寺里烧香,引动了一个妖魔,想把公主抢走。妖魔来的时候,飞沙走石,天昏地暗,公主的侍从人员和庙中僧众都吓得四散奔逃。正当妖魔向公主伸出巨爪的时候,一寸法师从殿角钻出来了!他奋不顾身地拔出针刀向着妖魔刺去。妖魔看见一寸法师是那么渺小,他呵呵大笑着把一寸法师一把抓起吞在肚里。一寸法师沉着地滚到他心脏深处,举起针刀,向妖魔的五脏六腑乱刺起来。痛得那妖魔狂嗥着把一寸法师呕了出来,拼命奔逃,把手里的木槌也忘下了。公主惊魂初定,伸手去拾起木槌的时候,发现她的救命恩人一寸法师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那里。公主是多么感激而且喜爱这个一寸长的少年呵!她俯下身去含羞而恳挚地说,“你从妖魔手里救了我,我就是你的人了,让我们成为夫妇吧!”

    一寸法师羞得满面通红,说,“公主,我救你也不是因为我要跟你结婚……而且,我长得这么细小,怎能作你的丈夫,你还是回宫去吧。”说着回身便走,公主伸手去挽留他时,手里的木槌掉在地下,在这魔槌的声响之中,一寸法师的身材便长了好几寸。公主惊喜地把魔槌连敲了几下,一寸法师便长得和平常人一样高了。这故事的结局,不消说,是一寸法师和公主结了婚,快快乐乐地过日子。

    有一位朋友说:这段故事既是有趣又很动人。一寸长的小人儿,是儿童们所喜爱的形象,而且这小人儿又是这样奋不顾身地敢以一寸之躯来同妖魔斗争,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也会引起儿童的尊敬。若把它用文学的手笔好好加工起来,一定会成为一段很好的童话。

    在我一面听着这故事一面走下山去的时候,我心里所想的却不是写童话,而是回忆我在行前所看到的一本书:《不怕鬼的故事》。那本书里的故事都是反映我国古代人民的大无畏的精神的。我觉得一寸法师的故事,也反映了日本古代人民的大无畏的精神!从故事里的力量对比来看,一寸法师只有普通人千百分之一的大小,而妖魔比飘忽阴森的鬼魂却更是神通广大。一寸法师在间不容发之顷,挺身而出,却又能利用自己身材细小的优点,机智地钻到妖魔的心里,用针刀去刺他的脏腑,终于击败了强敌,得到了木槌,也得到幸福。我相信日本人民是可以从这故事里得到加强反美爱国斗争的信心的作用的。

    回到东京去,我们住进一家很幽雅的日本式旅馆——福田家。当我走进我的屋子的时候,抬头,便看见在“床之间”里挂的一幅画,这画是一张条幅,上面是个“福”字,下面就是和我从石山寺买回来的一样形状的木槌!“床之间”本是一种神龛,它的地位等于我们旧家庭里中堂上摆的供桌,日本人总在“床之间”里虔诚地挂起一幅好画,前面再摆上一瓶鲜花。这幅画把“福”字和木槌画在一起,而且供奉在“床之间”里面,足见日本人民是相信只有战胜妖魔才能得到幸福的。我一面放下行囊,脱下大衣,一面喜悦地微笑了起来。

    (原载1961年6月《民间文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