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写给股东的投资年报-内在价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实际价值才是王道

    In the next section, I would like to say a few words about the often mentioned the concept of the real value of a during corporate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equity investments, it is important but difficult to clearly defined criteria in the last four years, the annual report, that is, assuming that the company, we provide a table that we think can be most able to estimate the real value of Berkshire, just updated information table artificial General Re"s figures added since the year the outset we have, the figures of the first column on our behalf has the per share amount of investment (including cash and cash equivalents, net of securities held by the Finance unit), and the second column is the per share inafter deducting interest and operating expenses, Berkshire from the business interests of the industry (but before income tax and purchase accounting adjustments) and, of course, the latter has been deducted from the first column of the investment contribution dividend income, interest income and capital gains, in fact, from this table can be seen if Berkshire is split into two parts, then what would become of the result would be tantamount to an investment position held by the holding company, as well as another operating all of our businesses and bearing all the cause of corporate costs.

    ——摘自1999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在接下来的这一部分里,我要说说经常被提及的有关实际价值的概念。可以说,这是一个投资者在进行企业并购业务或者进行股票投资时,非常重要且又很难清晰界定的标准。在过去四年的投资年报中,我们提供了我们认为最能够对伯克希尔公司实际价值进行有效评估的一张表,而在今年最新更新的报表中,我们采取一定的方式将通用在保险公司的数据加入到表中,换言之,就是假设该公司自年度一开始就被伯克希尔所拥有,表中第一栏的数字代表我们拥有每股的投资金额,其中包括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以及扣除财务金融单位持有的证券;第二栏则是每股在扣除利息与营业费用之后,伯克希尔来自本业的营业利益,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后者是已经扣除了所有来自第一栏投资所贡献的股利利息收入以及所得的资本利得。事实上,从该表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如果伯克希尔被分成两个部分,最终的结果相当于一家持有伯克希尔投资部位的控股公司,以及另外一家经营所有业务且承担成本盈亏的营利企业。

    投资解读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他还把美国国旗插上了月球——人类首次登月成功。自此,整个美国民众的社会情绪开始走高,同时经济增长率也出奇的高涨,致使股市极其繁荣,整个华尔街进入了一段最为疯狂的投机时代。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公司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赢利大幅增长的假象,而大批股民则被这些假象所蒙蔽。

    但是,投机成功越是炫目,巴菲特对投资越是保持着他近乎机械的理性;华尔街越是兴高采烈,巴菲特却越是感觉不安。在这样的状态下,他说:“所有的股票价值都被高估,再也找不到值得一买的股票了!”那么,拥有大量现金而可做的交易越来越少,巴菲特该怎么办呢?巴菲特知道自己必须做些什么。

    1969年的一个晚上,巴菲特在给孩子们讲故事时,忽然讲起了一个他从格雷厄姆那里听来的故事。“一个石油勘探者来到天堂门口,听到一个令他万分沮丧的消息:为石油工人保留的‘庭院’已经满员了。在得到圣彼得的恩准可以说几句话后,他大声叫道:‘地狱里发现了石油!’于是,天堂里的石油工人纷纷整装出发,奔向地狱。圣彼得对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告诉他说:‘既然石油工人都走光了,现在天堂里有足够的地方了,那你就留下来吧!’但这个勘探者犹豫了一下说:‘不!我想我应该跟余下的这些人一起走,也许在地狱里真会有石油。’”

    从讲这个故事起,巴菲特就决定抛售手中的全部股票,并且解散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而他在解释自己为什么要解散公司的时候,惟一的解释就是熊市马上就要来了。当时公司的股东(包括巴菲特的亲人)都认为巴菲特一定是疯了。因为在他们看来,目前的股市一路飘红,熊市怎么会来呢?但是巴菲特坚定而冷静地告诉他们,他不会再购买哪怕一只股票,并且提醒他们也不要再去购买。而那些被牛市冲昏头脑的人们不肯相信巴菲特的话,所以他们就开始自己购买股票。

    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解散三年后,股市经历了几十年以来最惨烈的时期,即1973~1974年间的股市大崩盘。而在1973年春夏之际,巴菲特用超低的价格买进了媒体股和广告股,其中包括价值一千万美元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这就是巴菲特,他宁可不做,也不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式。他的目标是赚钱,他喜欢“看着金钱慢慢增多”,但他同样看重金钱以何种方式增多。对他来说,赚钱是一种游戏,一种艺术,而他在行动时会遵循自己的游戏规则和对艺术的理解。当股市笼罩在投机的氛围中时,继续进行长线投资是危险的。这时,如果他想继续赚钱,就只能搞短线投机,但这不是他欣赏的艺术,所以,他的选择是:暂时退出股市!

    面对利润的诱惑,能够及时退出市场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能够做到的。因而可以说巴菲特隐退的勇气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这是因为他从不追求市场的短期利益,不会因为某种股票的一时大涨而心动,更不屑做一名投机者,他所注重的是市场的长期效益。通常,只要是他认定了的股票,不管在短期内是涨还是跌他都会长期持有,而由此避免了一次次股市泡沫给投资者带来的巨额损失。

    正是由于巴菲特推崇稳健的投资策略,他才能够较好地规避风险。从艾森豪威尔时代到乔治·布什执政的40多年的时间里,无论牛市还是熊市,无论经济景气与否,巴菲特在市场上的表现总是非常好。在他从1959年的40万美元到2004年的429亿美元这45年的赢利记录中,其资产总是呈现平稳增长趋势,而暴涨的情况却很少出现。

    在股票投资过程中,贪婪和恐惧是投资者的天性。尤其在股市起落跌宕的时候,由于对利润无休止的贪婪,大多数投资者都会失去理性。可以说,此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追涨杀跌。而一旦投资者的贪婪心理占了上风,他就不会考虑自己购买的股票的价格是高于股票的内在价值还是低于股票的内在价值,更不会去分析市盈率,于是许多投资者都以愚蠢的价格买入股票而被套牢。巴菲特将投资者的这种贪婪的心态列为金融投资界传染性最强的流行病。巴菲特还告诫投资者说,当贪婪占据投资者的整个胸腔的时候,他离损失本金也就不远了。但是,每当大盘一路飘红的时候,投资者还是会因此失去理性。

    其实,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而贪婪、恐惧,不能坚持原则,缺乏信心和足够的耐心,没有勇气,找不到目标和信念,这些都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深度解析并清楚地认识自己,克服人性的弱点,才是成功投资者致胜的法宝。

    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对自身的弱点进行系统分析,并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同样的错误会在投资决策中一再出现,而犯错的驱动力也永远不能够被消除。巴菲特认为,投资者要想战胜敌人,首先就要认清敌人。巴菲特忠告投资者:清楚自己的弱点所在,并且想办法克服它,你才能够在投资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此外,更为关键的是,在别人贪婪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恐惧。如若不然,投资者往往会损失惨重。

    巴菲特认为,贪婪和恐惧是人类的天性。通常,对利润无休止的追求,会使得投资者总是希望抓住一切可以获得利益的机会,而一旦股票的价格开始出现下跌,投资者又会被恐惧的心态所左右。市场是由投资者组成的,投资者的情绪的力量在市场中往往比理性更为强烈。因而,通常投资者的惧怕和贪婪使得股票价格在公司的实质价值附近跌宕起伏。当投资者因为贪婪或者恐惧受到惊吓时,他们常常会以愚蠢的价格买进或卖出股票。可以说,追涨杀跌是贪婪与恐惧造成的最为典型的后果。

    巴菲特名言

    当一个经历辉煌的经营阶层遇到一个逐渐没落的夕阳工业,往往是后者占了上风。

    ——巴菲特

    所谓有“转机”的企业,最后很少有成功的案例,与其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购买价廉的烂企业上,还不如以公道的价格投资一些物美的企业。

    ——巴菲特

    2.发展的本土化战略

    Back in 1999, the performance of our manufacturing, retail and service industries almost close to perfect, except Dexter shoe, but the problem does not lie in management, work experience, vitality and seriously in terms of, Dexter and other sub—the excellent managers indistinguishable, the main reason is that our manufacturing base is located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lack of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a total of 1999, 1.3 billion pairs of shoes consump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93% from imports cheap labor costs the main key factors.

    When coupled HHBrown, we is the largest footwear production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we will continue to make every effort to maintain this situation, our U.S. plants have the most loyal and the most experienced workers, we want to be able to retain every job. Nevertheless, in order to maintain flexibility, we have to start from overseas, looking for potential sources of foundry set aside on the annual accounts of the table below sector adjustment loss.

    ——摘自1999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早在1999年,我们的生产性能,零售和服务行业几乎接近完美,Dexter鞋业除外,但问题不在于管理。其实从工作经验,公司活力以及认真程度来讲,Dexter和其他子公司的优秀管理者没有什么区别,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制造基地位于美国,缺乏相应的竞争优势。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共有130亿双鞋子消费在美国,其中有93%取决于进口,而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作为美国本土最大的鞋类生产企业——HHBrown,该公司拥有最忠诚和最有经验的工人,我们希望能够保留每一个职位,但为了保持其自身发展的灵活性,我们不得不开始从海外寻找潜在的代工来源,这些请参照部门年度账目调整表。

    投资解读

    巴菲特认为一个好的企业要有出色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在他看来,有出色的本土化发展战略的企业才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不管是在他选择投资的企业中还是他所拥有的企业,他都十分重视在发展中战略的重要性。他曾经指出,一个企业要想成为一个国际大企业,就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本土化发展战略,这样企业才能够越做越强,最终成为一个十分优秀的国际性大企业。从某种角度来讲企业要想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走好,就必须严格地实施产品的本土化战略,不然的话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企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在谈到企业的本土化战略的时候,巴菲特说:“在实施本土化的过程中一定是以消费者为核心的,他不能够以企业为中心,它必须按照消费者的具体需求而对原有的东西进行改变,否则很难在新的环境中生存。让本地消费者接受会给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省下一大笔的投资费用,促使企业更快地和新的经济环境相融合,减少和当地企业的摩擦,同时更加有利于企业在新环境中的发展壮大,更快地帮助企业达到自己的目的。巴菲特的这一理论观念,在国际化不断加强的今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不断快速地发展着,更多有实力的企业都在逐步地开展跨国发展战略。当一个企业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它将会面临着十分陌生而且很复杂的发展环境,不管是经济还是政治等环境都会和本国的有很大的差别,它和本土的企业有着十分大的差距。企业怎样能够在这样的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顺利发展,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而巴菲特所推崇的本土化发展战略就成了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要实施本土化的发展战略就要根据新的环境及时地改变企业的发展策略,从生产、营销、资源等方面严格地按照新的环境做出改变。

    在推出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上,巴菲特所投资的可口可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也是巴菲特之所以要投资可口可乐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有着完善的企业管理,即使是在国外发展的时候,仍然有着十分行之有效的政策。

    在可口可乐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就充分地体现了本土化的发展战略。为了能够很好地打开中国的市场,它的管理层首先决定给它起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名字,而为了能够给它起一个合适的名字,可口可乐公司的管理层让一位十分熟悉中国消费者心理的人给他翻译,最后才有了“可口可乐”这样的一个名称,而且它也的确在中国市场上产生了相当大的作用,不仅容易记忆,而且十分符合中国人的文化。

    另外,在广告方面它的管理层也极力地推行本土化的策略,旨在制作一套能够融入中国本土文化色彩的广告,这样才更能够深入消费者的内心,也才更能够打开中国的市场。可口可乐不仅是在中国这样做,每当它进入一个新的市场的时候它都会尽最大的努力来实施它的本土化策略,这也是为什么可口可乐能够打败其他的竞争对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软饮料商的原因。

    本土化发展战略有着其他的发展战略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能够很好地根据新市场的情况提供能够满足当地消费者消费习惯的产品,而且还有利于把自己的生产很好地转移到这一新的市场中。同时,在自己国家发展成熟的技术等会更顺利地运用于新市场的开拓中,在其他的市场中的运营会更加顺利。它同样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它的运营成本会比较高,等等。但是,它所带来的效益是要远远大于其他的国际化发展道路的。同时,在实施本土化发展战略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等方面是不能够改变的,否则的话企业总的发展方向就会被破坏,总的发展目标就会发生改变。

    巴菲特在提到本土化的发展方案的时候指出,本土化的发展战略要从四个具体的方面来实施。生产的本土化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要节约成本就要在新的环境中建立自己的生产地,同时要注意新环境中人才的运用,这比从自己的国家调集相应的人才更省成本,还能够更好地生产适合新的市场的产品;品牌的经营也要进行一定的本土化改革,国际化的品牌对这样的企业很重要,然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化的经营中适当的本土化也是增强企业在新的市场中的竞争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管理上企业更应该实施本土化的战略,只有在管理中更多地运用本土化才能够更大程度上地节约运营成本,企业的决策才会被更好地实施;在销售渠道上企业也要实施这样的本土化经营战略,只有建立一条更加适合新市场的销售渠道才能够在运营中真正的取胜。

    巴菲特名言

    在华尔街眼中,他成了可以点石成金的股票魔术师,每时每刻都在让手头的资金发生令人眼花缭乱的变化。只不过,他总是使钱变得更多,而不是让它消失。他把这一切都做得游刃有余。

    ——巴菲特

    3.从总体盈利上把脉公司业绩增长

    Charlie and I like to see gains in both areas, but our primary focus is on building operating earnings. Over time, the businesses we currently own should increase their aggregate earnings, and we also hope to purchase some large operations that will give us a further boost. We now have eight subsidiaries that would each be included in the Fortune 500 were they stand—alone companies. That leaves only 492 to go. My task is clear, and I’m on the prowl.

    ——摘自2012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查理和我想看到在这两个领域的收益,但我们首先关注的重点是提高经营性盈利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目前拥有的企业应增加其总收入,我们还希望购买一些大的企业,这将使我们的业绩得到进一步增长。我们现在有8家子公司,每个公司都包括在财富500强企业中,除了这8家独立公司外,还有492家财富500强企业,而我的任务也是明确的,那就是在这其中搜寻潜伏着的“猎物”。

    投资解读

    如果大家对风险分散原理不是很了解,则可以从巴菲特经常引述的一个例子中有所思考:如果一个投资者只购买一只股票,则很可能因为其判断失误或该公司经营状况的突变,导致该投资者持有的股票的价格下跌,因此投资者将因为持有该股票,面对必然的损失。而如果投资者足够聪明,他会挑选4~5只股票——当有些股票价格下降时,另一些股票的价格很可能是上升的,这样一来投资者就能确保总体盈利性。而这样的操作安排和投资策略,会使得投资者在即使有判断失误(当然不是所有的股票都判断失误)的情况下,也没有明显的投资损失,而且在行情较好时,大多数股票都是上涨的,这样投资者则能获取较高的收益;在行情较差时,虽然只有少数股票是上涨的,但是这些盈利却可以弥补有些股票的亏损,而综合看来,投资者未必就是亏损的。

    虽然乍看起来,风险分散原理要求投资者持有尽可能多的股票,但是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应注意到这一问题,那就是在增加投资组合的股票个数时,同时增加的其他成本会严重影响投资组合的赢利性。投资者不仅要了解各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和相关情况,还要留意经济学家和分析师们关于宏观经济和行业的最新动态,所以需要支付的时间成本可谓不小,而投资者如果太过自信,同时关注太多股票并且持有过多股票,则很可能对每只股票都不甚了解,甚至对每只股票的财务报表都无所知晓,而仅仅凭个人印象或是个人感觉进行投资。巴菲特指出,这种“跟着感觉走”的投资策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很可能导致投资者的投资损失。

    通常,个人投资者需要在每只股票上花费大量的时间。首先,个人投资者需要仔细分析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了解相关的财务状况,如资产负债率、净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等等,这些数据在财务报表中是不直接给出的,而是需要投资者进行资金计算获得的。除此之外,投资者还需要分析上市公司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才能获得公司成长的潜力和未来股价的走势。不仅如此,个人投资者还需要关心上市公司的资金回收率,因为会计报表采用权责发生制,而不是收付实现制,所以账面上的盈利有可能并不是上市公司的实际盈利,上市公司只有实现了应收账款才可以增加利润,否则无法回收的应收账款有可能加大公司的负担,最终恶化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所以,投资者为确保有足够的精力仔细分析自己所关注的上市公司,不应该同时关注过多的上市公司。

    个人投资者不仅需要关注财务报表,还应该多多参考财经界关于该上市公司的评论,并尽量去验证这些公开信息,有时候公开的信息有可能是庄家的炒作,也有可能是上市公司自身的炒作,如果投资者不分青红皂白,跟风行事,则有可能被庄家和上市公司所误导,而只有将公开信息进行深加工,做更仔细的研究才能保证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有的放矢,的的确确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盈利。

    尽管巴菲特有十分丰富的投资经验和高深的技术,但是在巴菲特不再担任专业基金经理退休赋闲在家时,巴菲特的股票账户的股票个数从来不超过5个。由巴菲特的投资实践投资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股票个数5个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不能逾越的上限。因而,投资者投资股票最好不要超过5只,不然,它会为你带来极大的投资风险。

    巴菲特名言

    投资者要注意的不仅是股市中那些非常明显的动作,也要对那些细小的变化进行分析,或许这里面就有很多好的投资信息,如果再加上自己所掌握的分析知识,可以对股市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如此,才能领先别人,及时抓到盈利的机会。

    ——巴菲特

    一个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和该公司所有的因素综合作用息息相关的,但是如果只是其中某一个因素变得非常好,而其他因素都变得比较差,则该公司的盈利能力显然是无法持续的,所以说,决定某个公司业绩优秀的众多因素中的某几个发生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续。

    ——巴菲特

    4.只有内在价值才能

    考量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

    Charlie and I measure our performance by the rate of gain in Berkshire’s per—share intrinsic business value. If our gain over time outstrip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P 500, we have earned our paychecks. If it doesn’t, we are overpaid at any price.

    ——摘自2012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查理和我在衡量伯克希尔公司业绩时有着相同的见解,那就是公司每股内在商业价值收益率是我们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如果我们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超过了标普500股票指数的表现,那么才证明我们对得起我们目前的薪水。如果不是这样,我们的薪水肯定是过高了。

    投资解读

    1963年,巴菲特突然将目光投向了一家与他以往的投资对象截然不同的公司——美国捷运公司。这家公司不仅没有工厂,甚至连像样的固定资产都没有,到底是什么价值引起了巴菲特的浓厚兴趣呢?原来,巴菲特看中的正是它的高成长性——这一超级内在价值。

    自“阿波罗”号登月以来,美国人的思想中就涌动着一股引领世界潮流、迈向未来的热潮,而捷运公司率先推出的金融卡无疑是这种思潮的最佳代表。人们广泛使用捷运卡在便利店或者饭店付账,而且当时在中产阶级中还一度掀起了乘飞机商务旅行的热潮,而捷运公司的旅行支票则代替了现金。到1963年,捷运卡在其问世以来的短短5年之内,美国境内的用户已经超过1000万人。

    正当世人开始普遍看好捷运公司的发展前景时,命运却与它开了个巨大的玩笑——公司位于新泽西州巴约纳的一家仓库接受了一批由联合原油精炼公司提供的罐装油,并且开出了收据,而不久后,联合原油精炼公司倒闭,其债权人纷纷登门索要捷运公司仓库中存储的这批罐装油。然而,大部分油罐中装的竟然都是海水。直到这时,捷运公司才发现自己受骗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捷运公司造成的损失高达1.5亿美元,它濒临破产。

    1963年11月22日,捷运公司的股票价格从每股60美元跌至每股56.5美元,重新开盘后又继续跌至每股49.5美元。于是,“捷运公司可能因无力偿债而倒闭”的谣言就在华尔街盛传开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暗中关注捷运公司的巴菲特开始行动起来。他在家乡奥玛哈的所有便利店和餐厅转了一圈,一边与店主或收银员攀谈,一边观察顾客付款的情况,发现大多数顾客仍然在使用捷运卡付账。随即,他又调查了奥玛哈的银行和旅行社,了解到依然有很多人们在使用捷运公司的旅行支票进行商务旅行和旅游的支付。这些调查让巴菲特了解到华尔街的金融投资者并不了解的情况——美国捷运公司的市场并没有在这场突然的巨额负债的灾难中受到影响,它依然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到1964年,美国捷运公司的股票价格跌至每股35美元,华尔街的证券商们依然在争先恐后地抛售着,而等待已久的巴菲特此时则决定出手了——他拿出了自己资产的1/4用于购买捷运公司的股票。事实上,一旦这笔投资失败,巴菲特就很有可能背负潜在的巨额债务,其多年积累的财富与名誉也会在顷刻之间付之东流。然而,巴菲特对捷运公司的成长性很有信心,他坚信捷运公司在其稳固的市场基础上具有广阔的未来发展前景。而事实也正如他所料。在巴菲特的巨额投资的帮助下,捷运公司很快摆脱了困境,业务发展蒸蒸日上。到现在,捷运卡不仅成为了美国最普及的支付工具,而且捷运公司的业务市场还广泛地拓展到了世界各地。

    无疑,巴菲特也从对捷运公司的投资中收获到了巨大的利益回报——他于1964年以每股35美元购入的捷运公司股票到1967年时已经涨到每股180美元。然而,巴菲特并没有抛出捷运公司的股票,而是坚持长期持有其10%的股票份额。因为他依然坚信:捷运公司的超级内在价值还会使得企业具有很强的成长性,而持有其股票就意味着自己将来会获得巨大的收益。

    巴菲特名言

    研究我们过去对于公司和普通股的投资时,你会看到我们偏爱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和产业。原因很简单:在进行两者中的任何一种投资时,我们寻找那些我们相信在从现在开始的10年或20年的时间里拥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至于那些迅速转变产业环境的企业,它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它排除了我们寻找的可能性。

    ——巴菲特

    市场不能保证一直有效,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市场往往不能够准确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

    ——巴菲特

    5.买下正确的公司,

    用不着考虑它目前的价格

    In the past eleven years, I have been long—term beyond the Dow Jones index of 10% as our goal, I also said that although the completion of this goal is difficult, but not impossible. Following some of our business and market changes occurred in these years:

    1. the market compared to the past has been a significant change: the significant price advantage of investment targets have been greatly reduced in number;

    2. for the attention of the investment performance led to the overreaction of the market behavior, and my analytical skills can only assess a limited range of values;

    3. our capital base has reached 65 million U.S. dollars and are reducing our investment ideas;

    4. before we have achieved a good performance, for me personally, to continue efforts to achieve superior performance power will inevitably be reduced.

    Let us come closer analysis of these points.

    For the valuation of securities or companies always found to be involved in all aspects of th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factors. From an extreme perspective, qualitative analysis method: "Buy the right company, do not consider it the price!" Quantitative methods will be said: "The right price to buy, do not need to consider the company"s actual analysis." It is clear both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摘自2010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在过去的11年里,我一直将长期超越道琼斯指数的10%作为我们奋斗的目标,尽管我曾经说过完成这个目标是困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的。以下是在这些年里我们的业务和市场所发生的变化:

    1.和以往相比,市场明显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价格方面具有优势的投资目标已经明显减少;

    2.投资者对于投资业绩的关注度过高致使市场行为出现了较为过激的反应,而我的分析技巧也只能仅仅评估出一个有限的价值区间;

    3.虽然我们的资金基数已经达到65000000美元,但我们投资的点子却在不断地减少;

    4.之前由于我们已经取得了令人振奋的业绩,对我个人来说,继续努力去赢取良好业绩的动力就会有所减少。

    下面我们接着仔细分析上述几点。

    对于证券与公司的估值总是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定性及定量等方面的因素。从一个极端的角度来说,定性分析的方法会说:“买下正确的公司,用不着考虑它目前的价格!”而定量方法会说:“用正确的价格购买入,不用考虑公司的情况。”很显然,这两个因素在实际分析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在内。

    投资解读

    巴菲特认为,集中投资其实就是寻找那些最优秀、最了解、最小风险的上市公司。他十分反对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并且始终坚持自己的投资策略。

    第一,集中投资最优秀的上市公司。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始终在寻找那些拥有优秀业绩、业务清晰明了、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较高并且规模宏大的上市公司。巴菲特认为,在挑选股票时,投资者不但要在合理的价格时买进,还要保证所选择的上市公司未来的盈利水平与事先估算的一致。尽管这并不能完全保证投资获利,但是它却能为投资者创造成功的机会。

    如果暂时无法寻找到太多的投资机会,巴菲特则会这样安排投资计划:首先,对所有的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其次,对上市公司的上层管理者的经营能力和自身素质进行评估;最后,以最合理的价格购买少数几家发展潜力不错的上市公司的股票。但是,巴菲特不会将持有的资金平分给每一家上市公司。

    巴菲特说:“如果投资者的自身能力很强,那么传统多元化的投资方式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这样的投资者有足够的能力去准确评估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并可以寻找到5~10家具体投资价值的公司。传统多元化的投资策略会加大投资风险,造成投资失败。”因此,巴菲特认为,投资者应该集中投资于最优秀的上市公司。

    第二,集中投资自己最了解的公司。1996年的时候,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年报中说道:“其实,集中投资并不复杂,但是并不代表它十分简单。作为投资者来说,应该具备准确分析和判断上市公司的能力,但是这也不需要投资者对每一家上市公司都完全了解,而应该学会准确评估个人能力圈中的几家上市公司。”

    巴菲特还告诫投资者,个人能力圈的大小并不能决定投资的失败或者成功,在对上市公司进行评估的时候,投资者首先应该弄清楚自己的能力圈边界是什么。他认为,投资者应该集中投资自己能力圈内、拥有简单而明了的业务,并且未来盈利状况良好的优秀上市公司。另外,选择自己最了解的上市公司投资,不但可以避免买入那些价值被市场过分高估的股票,而且还可以简单估算出这家公司在未来5~10年的收益状况,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投资风险。

    巴菲特曾说过:“在选择股票的时候,我会对上市公司进行完整的了解,当我认为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投资信息并且可以以合理的价格买进某些上市公司的股票时,我会根据伯克希尔公司的财务能力,将资金集中分配在少数几家比较突出的股票上。”从这番话中可以看出,巴菲特在挑选股票时,喜欢在自己最了解的上市公司中进行选择,并且严格坚持能力圈原则。

    第三,集中投资最小风险的上市公司。巴菲特独树一帜的投资策略完全打破了传统多元化的投资方式,而他所坚持的集中投资的观点其实是经过了多年的投资实践总结出来的。他认为,集中投资自己最了解的上市公司,大量买进该公司的股票,风险是非常低的。而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会导致投资者购买一些自己还不了解的股票,因此,风险也会更大。

    每一个进行股票交易的投资者,都希望自己的每一笔投资资金都可以取得丰厚的回报。所以,投资者必须将资金投资于少数几家经营状况良好、市场竞争实力强大,并且上层管理者能力出众、素质良好的大公司。同时,投资者还要以合理的价格购买这些公司的股票,只有寻找到符合这些条件的上市公司时,投资失败的几率才会减小。

    巴菲特对投资风险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在他看来,所谓的投资风险其实是股票实际价值损失的可能性,并不是其他投资者所认为的股票价格变化的相对性。对于这一点,巴菲特所给出的解释是:传统分散的投资方式会增加不必要的风险,投资者只有坚持集中投资的观点,选择那些实际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的上市公司,才能减小投资风险。

    巴菲特名言

    最不良的投资习惯是,一收获到区区的蝇头小利就开始得意满足,而不善于把握投资带来的损失。

    ——巴菲特

    作为一个投资人,应该拥有更丰厚的知识、更准确的判断力,并一定要有坚持自己判断的勇气。

    ——巴菲特

    6.充分运用现有产业地位

    From 1977 to 1986, a total of 1,000 in only 25 to achieve ten consecutive years average return on equity of 20% standard, and no less than 15% of the double standard, these high quality companies is also on the stock mark, etthe darling of all 25, 24 outperformed the S & P500 index.

    Wealth Star may make you an eye—opener, the first phase for itself the ability to pay interest, and their use of financial leverage is extremely limited, a really good company is not required to borrow money, in addition to a so—called high outside technology companies, another of the few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the majority of the company"s estate is quite extraordinary ordinary. most of the sales of the product or service a decade ago now roughly the same (although the number or price, or both, much higher than before), the records of these companies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industry status, or focus above the single leading product brands often is the only way to create corporate profiteering.

    ——摘自1987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从1977年到1986年,1000家中只有25家实现了连续10年平均股本回报率20%的标准,而且是没有一年低于15%的双重标准,这些高品质的公司是股票市场上的宠儿,在25家公司中,有24家跑赢了S&P500指数。

    这些,财富之星无疑会让你的眼界大开,首先针对支付利息的能力而言,它们使用的财务杠杆是很有限的,一家好的公司是根本不需要借钱的,第二除了一家高科技公司以及少数几家医药企业之外,大多数的公司产业都极为平凡与普通,他们销售的产品或服务与十年前基本相同(尽管在数量或价格方面比以前有所提高),这些公司的发展记录充分显示,利用现有的产业地位,抑或是专注于单一主导的产品品牌之上是企业创造出暴利的关键。

    投资解读

    在选择一家优质公司时,该公司所处的行业很重要。巴菲特认为在选择一家合适的投资对象时,不仅要关注企业本身的状况,也要关注企业所属的行业,在那些最值得投资的行业中选择最值得投资的企业,才会取得丰厚的回报。

    对于那些非理想投资行业中的企业即便是再优秀也不值得去投资。这样的行业包括传统制造工业,因为这类公司股价往往过高,又容易被淘汰;那些经常需要投注新投资的大型重工业,以及劳工成本和资金需求不断增加的行业,投资这类公司通常不会赚取大笔现金。比如,整个纺织品行业就不是理想的投资行业,即使该行业内的龙头公司,不断上升的劳动力成本,也会侵蚀它的大部分利润。在这一点上巴菲特有过深刻的教训,他认为:“一匹能数到10的马是杰出的马,但不是杰出的数学家,而一家能在行业内有效分配资产的纺织品公司,是杰出的纺织品公司,但不是杰出的公司。”

    在投资时,巴菲特坚持投资于自己所熟悉的行业。因为熟悉的行业业务较为简单,容易理解,只要稍加学习就可以成为这一行业的专家。此外,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未来业绩和发展前景容易测定,可以获得长期稳健的利润。所以,巴菲特将所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保险、食品以及报纸等传统的行业。

    巴菲特和盖茨是相当好的朋友,但在20世纪90年代他曾经远离当时非常火爆的技术股,他承认是因为自己没有能力理解和评价这些行业的业务,同时也把握不了它十年以后可能的状况。他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1998年年会上说道,自己对安迪·格罗夫和比尔·盖茨很敬佩,也希望对其给与资金支持,但自己花所有的时间考虑技术,也仍然可能是分析这个行业的第100、第1000甚至第10000个聪明的人。确实有人能分析这个行业,但是自己不行。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很多人大赚特赚,巴菲特由于不熟悉这一行业,自己没有太大把握,为了减少风险没有购买,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落伍了,但现在看看网络泡沫埋葬的却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

    有一次,投资者在问及巴菲特对制药业股票的看法时,他说因科技知识有限,这不是自己的专长,他完全无法预测这类公司的表现,对竞争对手未来在科技上的发展就更不得而知了。

    巴菲特在选择投资行业时还有意避开那些热门行业,而喜欢成长型的非热门行业,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行业竞争不是很激烈,增值潜力较大。这类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低迷且不被市场看好的时候,巴菲特慧眼识金低位大量买入,之后获得不菲的收益。

    研究巴菲特过去对普通股的投资,可以发现他较偏爱那些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竞争力较强的产业。因为巴菲特所采取的是长期投资的策略,持股经常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行业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未来盈利状况。对于那些竞争环境经常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兴产业,尽管可能会提供巨大的成功机会,但是它不具备稳定性,所以巴菲特从不投资。

    购买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是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在1995年收购股份时,巴菲特用4500多万美元的投资赚了23亿美元,20年间投资增值50倍,平均每年赚取1.1亿美元。巴菲特选择这一行业就源于其长期稳定的业务。它是美国第七大汽车保险商,主要为政府雇员、军人等成熟稳重、谨慎的人提供汽车、住房、财产、意外伤害保险服务,业务相对来说非常稳定。

    其实,在巴菲特的投资构成中,桥梁、煤炭、道路、电力等资源垄断型企业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这类企业一般是外资入市购并的首选,另外行业的垄断性质也能确保平稳的效益。巴菲特对中海油等资源垄断型公司的投资,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这说明投资资源垄断型行业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1985年巴菲特投资大都会时,尽管对其较高的股票价位不太满意,但基于其几十年的稳定历史和行业的垄断性质,以及后来股票的迅速升值让他深感快慰。至1995年底巴菲特对于该公司的投资赢利共计21.225亿美元,投资收益率高达615.22%。巴菲特说,传媒业即使由水平很差的人来管理,这项事业也会很好地经营上几十年,如果由懂业务的人来管理,效益会更高,其原因就在于其不同的产业性质。

    巴菲特提醒投资者,在投资时要避开竞争激烈的行业。有些行业内部的企业之间为了追求战略竞争力和超额利润,从而导致这个行业的竞争很是激烈,不仅投资者在这一领域投资很难获得利润,整个行业也会面临越来越严重的问题,而且企业发展也会遇到很多障碍。比如,巴菲特所投资的从事纺织业的伯克希尔公司所面临的竞争就非常的激烈,投资回报很低。还有航空业同样面临残酷的竞争,尤其再加上某些业者自杀性的低价竞争,对投资者更是不利。

    巴菲特还提醒投资者不要投资容易受到其他替代品威胁的行业。新出现的替代品一般价格较低、质量较好,性能较强,会对某一行业的发展前景产生显著影响,也会影响到投资者的收益。巴菲特的蓝筹票证由于商家的其他促销方法而受到威胁,公司业绩在1970年时达到1.24亿美元的巅峰,但后来由于面临天然气短缺,服务台决定不再使用购物赠券作为促销方式,许多超市转向了折扣销售的方式,这样其公司业绩就出现了下降趋势,到2001年,仅剩4.7万美元。

    巴菲特名言

    当我投资购买股票时,我把自己当作企业分析家,而不是市场分析家、证券分析家或者宏观经济学家。

    ——巴菲特

    如果一个投资者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与行为同市场上盛行的、具有超级感染力的情绪隔离开来,形成自己良好的商业判断,那么他就必将取得成功。

    ——巴菲特

    7.选上市公司就是选择超级明星经理人

    We proceed with two advantages: First, our operating managers are outstanding and, in most cases, have an unusually strong attachment to Berkshire. Second, Charlie and I have had considerable experience in allocating capital and try to go at that job rationally and objectively. The giant disadvantage we face is size: In the early years, we needed only good ideas, but now we need good big ideas. Unfortunately, the difficulty of finding these grows in direct proportion to our financial success, a problem that increasingly erodes our strengths.

    ——摘自1995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我们拥有两个优点:首先,我们的经营管理者是优秀的,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和伯克希尔公司保持一个不同寻常的依恋关系。第二,我和查理在资金分配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并且可以理性和客观地工作。我们面临的巨大不足就是规模过大问题:在早些年,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好的想法,但现在我们需要良好的“大”思路。不幸的是,要顺利找到能够和伯克希尔增长速度相吻合的公司的难度系数非常高,而这个问题也在持续地侵蚀我们自身的竞争优势。

    投资解读

    巴菲特从他开始投资至今并不是从未失误过,在风云莫测的投资市场上,他当然也犯过不少错误。但巴菲特是个善于总结教训的投资者,在每一次失误之后,他都会总结出一些经验,从而使自己的投资策略越来越成熟。在巴菲特总结过的众多经验中,与自己喜欢、信任而且敬佩的人合作就是非常重要的一条。

    巴菲特并不认为与优秀的经理人合作就能确保成功,但他坚信,只有投资于那些由优秀的经理人管理的优秀企业,才会有获得良好投资回报的机会。就像他说过的那样:“二流的纺织厂或百货店并不会仅仅因为它的经理优秀就一定会生意兴隆,但是,一位企业所有者或投资者如果尽量与优秀品质的经理人合作,肯定能成就伟业。相反的,我们绝不希望与那些根本不具备值得我们敬佩的优良品质的经理为伍,无论他们的企业发展前景多么具有吸引力。与一个品质恶劣的家伙为伍,我们从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巴菲特在懂得了选择优秀经理人的道理以后,就一直将其作为一条重要的投资原则予以坚持,这也使他获得了持久且丰厚的回报。在巴菲特投资的多家优秀企业中,都有非常优秀的“明星”经理人,这些经理人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力出众、品德高尚并始终为股东着想。巴菲特认为,他从投资的那些优秀企业所获得的丰厚回报,都与这些公司的经理人非凡的个人品质分不开。

    巴菲特之所以如此肯定经理人的重要作用,是因为他通过数十年的投资,从中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公司的竞争优势能否得到长期保持和加强,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取决于公司的产品,而是取决于经理人的品质和能力。巴菲特还发现与债券等其他有价证券比起来,经理人素质对股票的票息及价格的影响要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债券有一个确定的利息率和到期日,而股票则完全没有到期日,其票息的多少完全取决于公司利润的高低,而公司利润的高低又受到经理人的巨大影响。巴菲特对公司经理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司持续竞争优势及内在价值的观点已经被管理学研究证实。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经过14年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企业领导人最重大的决策不是解决‘什么’,而是解决‘谁’的问题。企业能否保持基业长青,最关键的决策不是战略,而关键是人的决策。”

    在巴菲特选择的优秀企业中,大都会公司的汤姆·墨菲就是一位令巴菲特十分敬佩的优秀经理人。巴菲特称他是自己在投资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好的CEO之一。巴菲特对墨菲的敬佩体现在他非常出众的管理品质和人格品质上。巴菲特称他为一个非凡的丈夫、父亲、朋友和公民,每当个人利益和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墨菲总是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正因为墨菲这种优秀的品质,使巴菲特对他和大都会公司的未来都十分信任,以致巴菲特曾公开宣称:他将永远保持对大都会的投资仓位不变,甚至说每当他想到找接班人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地想起汤姆·墨菲。由此可见巴菲特对优秀经理人的重视程度。

    巴菲特在选择投资对象时,重视经理人的作用不仅仅是因为优秀的管理者能为他带来高额的利润,同时,还因为一个糟糕的经理人会给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更为糟糕的是,这些经理人往往并不容易被炒掉。这就意味着,投资于这样的企业,将不得不承担长期遭受损失的后果。巴菲特在形容这种现象时认为相对于普通员工的衡量标准,针对于经理人的业绩衡量标准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大多是模糊不清和难以执行的,所以一个不称职的CEO比不称职的普通员工要更容易保住工作。

    投资就是对投资对象的未来业绩做出预测,但未来往往是不确定的,而一个公司未来业绩的好坏又会受到经理人水平很大的影响。所以巴菲特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认为选择一个能力出众且令他信任的经理人进行长期合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巴菲特名言

    我们买入公司或股票时,不但会坚持寻找一流的公司,同时我们还坚持这些一流的公司要有一流的管理。

    ——巴菲特

    我们绝不希望与那些根本不具备值得我们敬佩的优良品质的经理为伍,无论他们的企业发展前景多么具有吸引力。与一个品质恶劣的家伙为伍,我们从来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巴菲特

    8.极力发挥成本优势

    Across the country we have been able to attract business site mainly because we have several advantages unmatched by other competitors, including the most important one, the cost of doing business, compared to the high ratio of 40% of the interbank wavecents of operating cost is about 18% of turnover (which contains the cost of holding and buy, some of the public offering of a large company is also listed in the cost of goods sold under), like Wal—Mart"s operating expense ratio, which is only15% price sales to other high—cost competitors can not reach, which continue to increase its market share, Borsheim is also true, in the same way except that sell diapers, changing work do sell diamonds.

    ——摘自1990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之所以我们能够在全美各地招揽到生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有几个其他竞争对手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做生意的成本,相比同行业40%的高比率,波仙珠宝店的成本大约只是营业额的18%(其中包含有持有以及买入成本,一些大公司还公开地将它们列在了销货成本下,就如沃尔玛的经营费用率只有15%,这样的水平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比拟的,如此一来,它可以继续增加其市场份额,波仙珠宝店也是如此,这样的方式除了适用于卖尿布用外,换作销售钻石同样有效。

    投资解读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GEICO)是美国第7大汽车保险商,该公司创建于1936年。它主要为政府雇员、军人等成熟谨慎的人提供汽车、住房以及财产等方面的保险业务。公司最重要的客户服务人群是那些习惯于安全驾驶的司机,他们通过信件来购买保险,大多对公司低成本和高质量的服务很满意,因此再投保率很高。

    在当时,大多数保险公司的销售方法主要都是通过代理商来进行,代理费用通常要占保险费的10%~25%。而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采取直接销售的方式,将保险单直接邮寄给政府雇员等成熟稳重的驾驶人员,节省了与保险代理商有关的费用,因此,可以显著降低管理成本,并加强公司产品竞争力。

    通过邮寄直接销售的方式节省大量的销售成本,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独特直接销售方式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同时公司规模的扩大又形成了更大的成本优势,这使得该公司成为巴菲特所谓的经济特许权企业。

    凭借着这样的优势,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业绩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了快速增长。但随后的70年代,公司发生了灾难性的亏损。1974年,公司发生了28年来的首次亏损,亏损额达600万美元。到了1975年,亏损更是高达1.26亿美元。而在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濒临破产之际,巴菲特却大笔买入了该公司的股票。

    1976年,巴菲特开始买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股票时,该公司已经面临破产的危险。但是巴菲特却认为,该公司有保险业务经济特许权,能够渡过难关。

    在汽车保险市场中,大多数公司由于其销售渠道结构限制了其经营的灵活性,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却一直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保持低营运成本的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根据其定位进行经营,不但为客户创造了众多的价值,同时也为自己赚取了非同寻常的回报。几十年来,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一直这样进行运作,即使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生的危机,也从未损害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最关键的产业竞争优势。

    巴菲特认为,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问题与1964年美国运通所爆发的沙拉油丑闻事件类似,两者都是暂时性地被突如其来的财政危机搞得狼狈不堪,而这种财政危机并没有摧毁公司出众的内在竞争力。政府雇员保险公司与美国运通的状况,是公司非凡的经济特许权出现了问题,并没有对公司本身的内部产生恶性的影响。

    巴菲特是这样分析和思考处于破产风险下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价值的:“它没有实行破产的必要,但的确岌岌可危。不过,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拥有绝好的企业经济特许权。这种特权并没有因为破产的危机受到影响。我觉得公司的管理层有能力度过那段艰难的时期,并重新建立起这种经济特许权的价值。它的管理成本很低;它犯过种种错误,它不知道它的损失是多少,并且被快速的业务增长冲昏了头脑。但是,我感到庆幸的是它的净资产仍然存在。事实上,很多保险公司为了公司的所有权而纷纷采取提高净资产的做法。这家公司拥有一个价值很大的经济特许权,这就代表了它的所有净资产。比如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马上支付5亿美元的股息,但这笔资金会使得公司的净资产大大减少,甚至为零。那么这样一来,公司还会有很大的价值吗?当然。”

    于是,他投资了410万美元买入了130万股该公司股票。随后该公司发行了7600万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巴菲特投资1941.7万美元买入1969953股可转换优先股,相当于发行总量的25%。由于该公司的迅速扭亏为盈,盈利能力大大提升,巴菲特在1980年又以1890万美元以每股12.8美元的价格买入147万股。到1980年底,巴菲特共持有该公司720万股,全部买入成本为4713.8万美元,而此时这些股份的市值已经上升到1.05亿美元,涨幅在1倍以上。

    事实证明了巴菲特是正确的,伯克希尔的投资盈利,也说明了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优势并没有受到根本性损害。

    1976年,在巨大的危机之中,杰克·伯尼(Jack Byrne)接任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新总裁。他重新定位了公司的经营核心准则:成为低成本的保险服务提供者。他采取了大量降低成本的措施,使公司的盈利能力迅速回复,以至他上任仅仅一年后公司就盈利5860万美元。

    1980年,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为2.96亿美元。巴菲特估计投资该公司仍具有安全边际。1980年,该公司收入7.05亿美元,净利润6000万美元。巴菲特按持股权比例应分得2000万美元利润。巴菲特对投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回报非常满意,他在伯克希尔公司1980年的年报中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的内在价进行了简单分析:“我们非常高兴以4700万美元买入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如果是通过谈判来购买整个企业的话,要买下一家具有一流经济特征和光明前景、每年盈利能力2000万美元的类似企业至少需要2亿美元。这种100%持股的方式使所有者有更多的选择:利用财务杠杆进行购买、更换管理层、控制现金流、出售业务等。这还可以为公司总部带来一些激动人心的气氛。我们觉得非常满意,在管理界并没有更多的杰克·伯尼。还有什么会比同时拥有杰克·伯尼与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更好呢?在这一点上,我们对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再满意不过了。”

    1982年以来,GEICO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平均为21.2%,是行业平均水平的2倍。在1983~1992年的10年内,该公司的平均税前经营利润率一直是行业中最稳定的。同时由于采用直接销售,没有代理,公司一直保持着明显的成本优势。在1983~1992年的10年内,公司费用与保险收入之比平均为15%,是同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该公司的费用和保险费亏损的联合比率明显优于平均水平。1977~1992年,该公司的保险业联合比率为97.1%,而保险业平均水平为107.5%。

    1980~1992年的13年间,该公司共创造了17亿美元的利润,给股东派发了2.8亿美元的红利。这期间公司股票从2.96亿美元升值到46亿美元,公司保留的每1美元为股东创造了3.12美元的市值。

    1980年底,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善通股投资组合中占20%,在当时公司投入的股票比重中比第二名《华盛顿邮报》高出将近10%。1985年,该公司股票占巴菲特投资组合的49%。20年间巴菲特持有的股份毫无变化,只是后来由于回购股数不断减少342.5万股,总买入成本仍为4571.3万美元。

    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是巴菲特最成功的投资之一,在全部收购股份的前一年,即1995年,巴菲特用4500多万美元的投资赚了23亿美元,20年间增长了50倍,平均每年为他赚取了1.1亿美元。从1996年起,该公司成为伯克希尔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其下属公司的核心,也是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巴菲特名言

    在过去的年报中,我们曾谈到购买和经营咸鱼翻身类型公司的结果常常让人大失所望。这些年,我们大约先后接触了数十个产业中数百家具有咸鱼翻身可能性的公司,不管是作为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我们持续追踪着这些公司的业绩并与原来的预期比较。我们的结论是除了极少数例外,当一个拥有聪明能干名声的管理层遇到一个拥有不良基本经济特征的企业,往往是只有企业的名声完好无损。

    ——巴菲特

    你真能向一条鱼解释在陆地上行走的感觉吗?对鱼来说,陆上的一天胜过几千年的空谈。

    ——巴菲特

    9.耐心,投资获胜的关键

    I can clearly tell you that the value of our portfolio is presented at the end of 1957 than the end of 1956, much better, depending on the generally low market prices and we have enough time to get the patient only through the fact that the securities valuation significantly below their intrinsic value to get. Earlier, I mentioned that our greatest advantage is to have 10% to 20% of assets in a variety of partner companies. I planned it as a variety of partnership the equivalent of 10% to 20% of assets, but this thing can not be so anxious. Obviously, at any stage of an acquisition, our main interest is stock for nothing, or rather let the stock prices fell rather than rose. So, at any particular time, a reasonable proportion of our portfolio is still "not profitable" stage, this policy, despite the need for patience, but it will give our future to maximize long—term profits. I have been trying my opinion, it may be interesting to all aspects of our investment philosophy encompass as much as possible to disclose. If in doubt at any stage of our business process, I will be very pleased to hear from you.

    ——摘自1957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我们的投资组合产生出来的价值在1956年底和1957年底的对比中,后者要比前者好得多。其实这完全取决于我们自身拥有充足的时间和相对较低的市场价格。而我们也得出这样一个事实:通过耐心等待得到的估值远远低于其自身实际价值的证券。之前我提到,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有10%至20%的资产在各种各样的合作伙伴公司,同时我还计划将其作为多种公司10%~20%资产的等值物。但这不能急。显然,在任何收购阶段,我们的主要兴趣是什么股票,或者更确切地说,让股票价格下跌,而不是上涨。

    因此,在任何特定的时间,我们的投资组合的合理比例仍然是“不赚钱”的阶段,这个政策,尽管需要耐心等待,但它会让我们未来的利润实现最大化。我一直在努力,尽可能多地披露我们的投资理念,在我们的业务过程中的任何阶段如有疑问,我会很高兴听到你的来信。

    投资解读

    巴菲特在1986年花费了6亿美元购买了吉列公司的股票。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由牛市向市场泡沫的转变,引发了股市大跌,在所有的投资者都纷纷抛售吉列公司的股票时,巴菲特依然对吉列深信不疑,坚持持有吉列的股票。巴菲特说,只要想到每天有25亿的男性早上起来都要刮胡子,他就可以安然入睡。在巴菲特始终持有吉列公司的股票16年后,终于在2005年获得了回报——被宝洁公司收购后的吉列股票迅速上升到51.60美元,这让巴菲特当时花费6亿美元购买的股票总市值冲破了51亿美元。显然,巴菲特不愧拥有“股神”的称号。

    作为无数投资者崇拜的投资大师,巴菲特,曾经说过,在股票市场上,要想投资获利,就需要养成耐心的好习惯。因为投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先找到合适的获利时机,就需要投资者耐心等待,而耐心就是巴菲特成功的根本原因。在巴菲特成立自己的合伙人投资公司后,美国的股市还处于牛市之中,当时大部分的投资者们总是不断地变换手中的股票频繁地进行交易,谁也没有耐心去等待股票慢慢地升值,只有巴菲特一直耐心地等待,坚持按兵不动。

    巴菲特总是会在股票低于其实际价值时大量买进,直至这只股票的市场价值完全体现出来。当这只股票过分高于其内在价值时,巴菲特就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全部抛出。巴菲特大部分的股票都会持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巴菲特认为,如果一个投资者对于一只股票没有坚持10年持有的打算,那最好就连10分钟都不要持有它。可以说,就是巴菲特的耐心投资让他取得了无人能及的投资成就。

    投资者们在投资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总是以一种焦躁的情绪对待自己的投资。要知道,在购买股票后,投资者总是时刻关注着股票价格的走势,就很容易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由于他们总是害怕自己在投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会随着股票价格的不断下跌而逐渐减少,甚至会让自己血本无归,所以他们往往在股票价格刚刚出现回升时,就急于出手。其实,这正是他们永远无法获得像巴菲特那样的长期复利收益的原因。

    很多人都想知道巴菲特在投资领域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的原因,而巴菲特则公开表示原因就在于他保持了一种良好的习惯——耐心。巴菲特在决定购买股票之前会谨慎甄选,耐心等候。为了能找到符合他投资标准的股票,他总能够耐心等待机会的到来。虽然有时想找到一个合适的投资对象是很难的,但是巴菲特却拥有足够的耐心一直等待下去。通常,一旦出现适合于自己的股票巴菲特就会迅速出击。有记者曾经问过巴菲特:“巴菲特先生,在投资时你为什么总是显得漫不经心呢?”巴菲特回答说:“我只是希望在一年之内能够找到一个合适的投资对象,如果总是有人催我的话,我也许希望是两年。”很多投资者在投资时,总是迫不及待地买进股票,而这样就容易造成买卖的时机不准确,很可能会让投资者的投资损失惨重。

    巴菲特永远不会为了投资而投资。巴菲特认为,仅靠着赚钱的欲望是无法在股市上获得长期收益的。巴菲特说,要想在股市上获得长久的利益,必须要有耐心和正确的决策。巴菲特在股市中能够耐心等待,直至其他投资者都丧失信心,纷纷抛售自己的股票时,巴菲特才会出手,用较低的价格购买那些不错的股票。

    由于巴菲特坚持长期持有股票的原则,有时从短时间的投资收益来看,同一时间段里,有不少投资者的收益甚至要远远高于巴菲特,而且有时候,巴菲特的股票在短期内甚至处于亏损状态。但是,经过巴菲特40多年来的投资积累,却没有一个人的收益是高于巴菲特的。巴菲特有耐心地进行长期投资使他获得了巨大的复利收益,其高达30%的平均收益率是大部分投资者可望而不可及的。正是由于巴菲特在投资时比其投资者更具有耐心,坚定地持有自己的股票,他才站在了投资领域的最高峰。

    巴菲特的投资秘籍是,作为投资者不要受股票市场短期行情的影响,要有足够的耐心坚持长期投资,才能获得超出平均值的回报。巴菲特对于他购买的任何股票都希望自己能够永久地拥有。巴菲特认为,耐心对于一个出色的投资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决定着投资能否获胜。传统的投资策略,侧重于多元化投资和高周转率,是以多种股票组成的投资组合,频繁性地买进卖出,不断地进行操作是其鲜明的特色。巴菲特对于这种不断变化的投资组合,是持反对态度的。他认为,只有坚持长期投资才能获得超出一般指数的收益。

    一般情况下,股票价格有时在短期内会受到通货膨胀、货币利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进而出现一定的波动。不过从长期来看,股价终归会逐渐趋于稳定,这时的股价才能最为客观地反映出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和效益情况。巴菲特认为,一旦投资者发现某只股票的实际价值符合自己的投资标准(经过对该上市公司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股票的价格合适),那么就应该果断地将它买下,并且长期地持有它。巴菲特认为,过高的周转率会让投资者失去大好的赢利机会。在巴菲特看来保持10% 至 20%的周转率是最为合适的,而对于持股期限,巴菲特认为5至10年是最为合适的。但是在5至10年间,投资者可能会遇上股市价格大的波动,这将会给投资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尤其当股市处于低迷或股票处于下跌的状态下时,投资者会很容易地受到恐慌情绪的影响。所以,这时投资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去对待股票下跌的情况。

    巴菲特名言

    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集中长期投资可能会让你获得丰厚的收益,但是股票下跌对投资者所造成的影响也会越大;对于分散性的投资者来说,其中某一只股票的下跌并不会对投资者产生收益很大的影响,而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让投资者更容易稳定情绪。但是,这种投资方式往往会让他们的收益不会太过出众。

    ——巴菲特

    投资者要想获得持久的收益,那么就必须要坚持长期投资的原则,在投资过程中避免受到股市行情和他人的影响,而且期间要具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你获得出色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

    10.选择最优秀的管理团队

    I have a very good reason, I regularly spoke highly of the achievements made by the managers responsible for the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our subsidiary. They are true all—star, and manage enterprise like this is the sole holder of the assets of their family. I believe this mentality they wholeheartedly to the benefit of shareholders and the management of those large public shareholding company attitude identical. Most managers, there is no financial need to work, their pursuit of the greatest reward is to enjoy happy to hit a home run the business.

    Only 23 team efficiently handle a variety of transaction: a large number of requirements of the U.S. 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and other regulatory authorities, making as many as 17,839 federal income tax filings, as well as the state income tax and foreign income tax related documents, to respond to shareholders and the media numerous inquiries, send an annual report, in preparation for the annual general meeting of shareholders of listed companies of the nation"s largest, coordinat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Board, their list of activities can also list a lot of activities.

    Their attitude and pleasant to deal with the affairs of these enterprises, high efficiency is simply incredible, I feel more relaxed and happy. Their efforts are not confined to Berkshire—related activities, they also need to deal with 48 universities, 48 universities screened out from 200 applications University in the academic year will be sending some students to Omaha , and I spent the day together. They have to deal with the various requests I received to arrange my travel, even to go and I buy a lunch of hamburgers. Does not have a CEO like I have done so comfortable.

    ——摘自2012年巴菲特写给全体股东的年报

    译文

    我有一个很好的习惯,我会定期表扬我们下属公司负责经营管理的经理人在投资中取得的成就。他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明星,经营企业就好比是他们家族唯一持有的资产一样。我相信他们自身拥有的这种心态,和那些大型公众持股公司管理层全心全意为股东谋利益的态度非常接近。对于大多数管理者来说,他们所追求的就是要让团队力量发挥到极致。

    实际上,这个由23个小组组成的管理团队,能有效地处理事务:美国证券和交易委员会及其他监管机构数不清的要求,制作出多达17,839联邦所得税纳税申报,以及国家所得税和外资企业所得税相关文件,以回应股东和媒体的众多查询,发送一份年度报告,筹备全美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股东年度大会,并且协调董事会活动。此外,他们的活动名单还可以清晰地列举出来其他一些活动。

    很多时候,他们可以愉快地处理这些企业的事务,效率高得让人简直不可思议,这让我感觉轻松愉快。他们付出的努力并不局限于伯克希尔相关的活动,也需要和全美48所大学进行沟通和联系,而这些大学是从200名申请大学中挑选出来的。同时,也会派出一些学生到奥马哈,和我一起度过一天的时间。他们必须学会处理与安排我的旅行以及我的各种要求,甚至要帮我买午餐的汉堡包。我相信,没有哪一个CEO像我如此舒服。

    投资解读

    大都会公司的汤姆·墨菲是一位令巴菲特十分敬佩的出色经理人。巴菲特曾多次称赞汤姆·莫菲是自己投资生涯中所遇到的最好的经理人之一。在他看来,汤姆·莫菲不仅具有出众的管理能力,而且还具有高尚的人格品质——当自身利益与自己管理的公司的股东利益发生冲突时,汤姆·莫菲总是会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莫菲高尚的人品和出色的能力,让巴菲特对其管理的大都会公司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甚至还公开宣称将永远对大都会公司持仓不变。巴菲特对莫菲的个人品质予以了相当高的评价,称其为“一个非凡的丈夫、父亲、朋友和公民”。而且,在寻找自己事业的接班人时,巴菲特也将汤姆·莫菲作为评判标准。由此不难看出,巴菲特对一个企业的管理层素质的重视程度。

    其实,巴菲特之所以在选择股票投资时如此看重企业的管理层素质,不仅是由于优秀的管理者能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益回报,还因为品质和能力低劣的管理者会给企业和投资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更可怕的是,虽然大多数企业对普通员工的考核标准非常清晰明确,但是对管理人员的业绩几乎不存在衡量的标准,即使存在也大多模糊不清,执行度很差。而且一般来讲,企业的管理层变动频繁也是不利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的。这就让那些不称职的管理者往往比普通员工更容易保住工作。而这也就意味着糟糕的经理人实际上很难被撤换掉,而企业及其投资者则不得不因此而长期遭受损失。

    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他与很多知名企业的优秀管理人员都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培养出了深厚的友谊。因为在巴菲特看来,与自己敬佩、信任的经理人合作,是成功投资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当然,巴菲特绝不会天真地认为只要与优秀的经理人合作就能确保投资的成功。但是他却坚信,只有对那些有着优秀管理层的优秀企业进行投资,获得良好投资回报的几率才能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他常常对自己的员工说:“在投资时,我们所寻找的不仅是那些一流的公司,同时还必须是其中那些拥有一流管理水平的公司。尽管二流的纺织厂或百货公司并不会仅仅因为它出色的管理水平而突然跻身于一流企业的行列,但是坚持尽可能地与品质优秀、能力卓越的经理人合作的原则,最终必定能取得辉煌的成就。”相反,对于那些不具备优秀品质的经理人,不管对方的企业发展前景有多大的吸引力,巴菲特也绝对不会与他们合作。

    选择拥有优秀管理层的企业进行投资,是巴菲特的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投资收益。纵观巴菲特投资的那些优秀企业,无一不是拥有着非常优秀的管理层的。出类拔萃的管理能力、优秀的品德、一切以股东的利益为出发点正是这些优秀经理人的共同特点。在巴菲特看来,他投资优秀企业所获得的利润收益,很大程度上是这些优秀的经理人为他带来的。

    在数十年的投资实践中,巴菲特深刻地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一家企业能否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甚至加强自己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层的管理人员是否具有优秀的品质和出众的能力。而且,相对于其他有价证券而言,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对股票的影响更为巨大。以债券为例,由于债券的利息率到期限是固定的,因此其利率与发行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没有太大的联系。而股票是一种所有者权益凭证,票息完全取决于上市公司的营业利润,而上市公司的利润高低又与其管理层的品质与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这就是巴菲特在选择股票投资时对企业管理层的重要作用持肯定态度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巴菲特的这一观点从管理学研究上已经得到了证实。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在长达十四年的研究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企业管理层的素质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持续竞争优势造成影响。他说:“一个企业领导人最重大的决策不是‘做什么’、‘如何做’,而是‘谁去做’。企业能否在长期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策略本身,而在于制定策略的‘人’。”

    巴菲特认为,投资选择的最主要工作就是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及将来的运营业绩作出预测和估计。尽管未来是不确定的,但是企业的实际价值和持续竞争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而企业的管理层素质又会对其价值和竞争优势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巴菲特强调,在选择股票进行投资时,与那些人品高尚、能力出众的优秀管理者进行长期合作,是成功投资的重要原则之一。

    巴菲特名言

    那些最好的买卖,刚开始的时候,从数字上看,几乎都会告诉你不要买。

    ——巴菲特

    我不投资那些我看不懂的生意。我也不投资那些对竞争者来说很容易进入的生意。我要找的生意必须符合三点:简单,容易理解;经济上行得通;诚实、能干的管理层。

    ——巴菲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