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交际看这本就够了-不可不打的初次交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形象邋遢、说话语无伦次的人不可能赢得较好的第一印象;一个说话没有涵养、不修边幅的人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和人初次打交道至关重要。

    第一印象极其重要

    人际交往的第一步往往从结交陌生人开始。珍惜并注意给人们留下完美的第一印象,有助于你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第一印象永远不能改变和磨灭。

    人们的社交范围不会仅仅局限于熟悉人的环境。每天,人们在参加宴会、乘车坐船、住宿旅游等场合,都不可避免地会与陌生人交往。

    时髦的“8分钟约会”集征婚与游戏于一体,把爱情化解为数学上的排列组合。在最初见面的7秒钟里,大部分人就已经做出了是否与对方继续交往的决定,某些人甚至只需3秒钟,因此,我们将它称为人际交往的7秒钟原则。

    一个人假如在与别人交往时,没有把握好这7秒钟,第一印象肯定不好,如要挽回,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一点每个人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要有良好的第一印象,请注意自己的装扮。

    很多大公司对自己职员的装扮都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所谓标准自然不是指穿着好看或指定某种衣料服饰,而是“观感”的“水准”。

    人际关系专家们认为,人们在参加社会活动之前对衣饰应注意六点:鞋擦干净了没有;裤子拉链拉好没有;衬衫扣子扣好了没有;胡子刮过没有;头发梳好没有;衣服有皱褶没有。

    一家保险公司的市场调查人员发现,他们劝说农民买保险时,穿戴整齐的人比穿得不好的业绩上好得多。由此可见,虽然农民们由于职业的原因,无法像职业人员那样衣冠楚楚,但对穿着整齐的人,总是较有信赖感的。

    所以,任何人都不要过分嘲笑“先敬罗衣后敬人”这种社会风习。我们进行应酬时,应该重视一下现实,要推己及人;否则,迟早要遭遇一些不必要的失败。

    (2)放松心情。

    要使他人感到轻松自在,前提是自己必须表现得轻松自在。

    无论遇到什么严重的事,心理上都要尽量放松。学点幽默,不要总是神色严肃,或做出一副永远苦闷的样子。因为对方总是不愿挨批评或做你的出气筒。你应该把心情放松一下,否则他人会对你感到厌倦。

    当然,笑容也十分重要。最好的笑容要求目光接触都是温和自然的,并不是勉强做出来的。

    还有就是保持自我本色。那些懂得与人交往的人,永远不会因场合不同而改变自己的性格。保持真我,保持最佳状态的真我才是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秘诀。不管是与人亲切交谈,还是发表演说,都要保持自己的本色不变。

    (3)善于使用眼神、目光。

    无论你是跟一个人还是和一百个人说话,一定要记住眼睛始终望着对方。

    当你进入一个坐满了人的房间时,应自然地举目四顾,并且要微笑着用目光照顾到所有的人,不要避开众人的目光,这会使你显得轻松自若。

    (4)注意发挥自己的长处。

    当你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长处时,他人就会很乐意跟你在一起,并容易同你合作。

    一个人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特点,如外貌、说话速度、精力、声音的高低和语气、动作、手势、神情以及其他吸引他人注意的能力等。要知道,别人正是根据这些特点来形成对你的第一印象。由此,在人际交往中,要充满自信,并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5)积极求同,缩短距离。

    人际交往中有个重要的原则:相似性原则。

    双方只要在观点、志向、兴趣、爱好,甚至年龄、籍贯、服饰等方面有相同之处,通常可以缩短彼此间的距离,改变陌生感。

    常言道: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在初次交往中,积极寻求接近的共同点,会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掌握以上技巧,你就会在社会交往中树立自己的良好的第一形象,就会有更多的朋友乐于与你交往。

    良好的第一印象是交往成功、和谐人际关系的良好开端。因此在与人的初次交往过程中,要注意给人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历来都很重视给对方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这是由于给他人的第一印象对一个人形象的形成起着先入为主的作用。人际关系专家认为,良好的第一印象,既是一张最好的社交名片,又是一张最有权威的介绍信。

    言谈礼仪规范

    适当的礼仪,不仅在谈话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个有经验的交际高手总是会采用恰如其分的礼仪,那么哪些礼仪才算是恰如其分的礼仪呢?

    (1)在与他人交谈时表情要自然,语气和气亲切,表达得体。

    说话过程中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不要用手指人。与人谈话时,不宜与对方离得太远,但也不要离得太近,不要拉拉扯扯,更不要在谈话的时候唾沫四溅。

    (2)谈话的现场超过三个人的时候,应不时地与在场的人都谈上几句,不要只与一两个人说话而不理会在场的其他人,也不要与人只谈彼此知道的事情而冷落了第三者。如所谈问题不方便让旁人知道,则应另找场合。

    (3)参加别人谈话时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的时候,不要凑前旁听。

    若有事想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把话说完。当有人与自己主动说话时,应乐于与其交谈。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发现有人欲与自己谈话,可主动询问。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要离开,应向谈话的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

    (4)注意谈话的内容。

    尽量不要涉及到疾病、死亡等事例,不谈一些荒诞离奇、耸人听闻或者黄色淫秽的事情。一般不要询问妇女的年龄、婚姻状况等。所谓“见了男士不问钱,见了女士不问年”是也。

    不要直接询问对方的家庭财产、履历、工资收入、首饰价格等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与女士谈话时不要说她长得胖等,对方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也不要究根问底。对方反感的问题应表示歉意,或立即转移话题。

    (5)男子一般不要打扰或参与妇女圈内的议论,也不要与女士无休止地攀谈而引起旁人的反感侧目。

    与女士谈话时更要谦让、谨慎,不与之开有伤大雅的玩笑,争论问题要有一定的节制。

    (6)在交际场合,自己讲话要给他人发表意见的机会,也应适时地发表个人的看法。

    要善于聆听对方的谈话,不要轻易打断他人的发言。一般不提与谈话内容无关的问题。如对方谈到一些不便谈论的问题时,不要对此轻易的表态,可转移话题。在相互交谈的过程中,目光应注视对方,以示专心。对方发言的时候,不要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或者注视别处,显出一副很不耐烦的样子,也不要总是看手表或手机,或做出伸懒腰、玩东西等漫不经心的动作。

    (7)在谈话中要使用适当的礼貌语言。

    “你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些礼貌用语,会让人觉得你像一个绅士,同样能博得对方的好感。

    在社交场合中谈话,一般不宜过多纠缠、不宜高声辩论,更不能恶语伤人、出言不逊。即使争吵起来,也不要斥责或讥讽辱骂对方。

    和陌生人交朋友

    一回生、二回熟,大家都知道这个道理。“两回”不难,要说难,就难在第“一回”。难在面对的是陌生人,不知该从什么话说起,不知该说什么话,不知该说的话会不会让人听了不悦……

    大部分人在陌生人面前都会表现出一种语言怯生抑郁症。

    戴尔·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中提到了人际关系的抑郁症。是什么导致抑郁?是怯生。怯生会使平时能说会道的人舌头打滚、语无伦次,越想把话说得尽善尽美,越是说得词不达意。这就像一个初次登台的演唱者,准备得越充分,演唱效果越是打折扣一样——怯场所致。

    怯生的原因是人的自卑心理在作怪。大部分人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感到很不适应,其主要原因就是担心在与陌生人进行语言沟通时说错话而被人耻笑。这种自卑心理自然会使他们经常无端地默默地指责自己某个时刻某句话说得唐突了,因而破坏了与他人沟通的气氛;在陌生人面前一部分人考虑再三,战战兢兢地仅仅说一两句话居然不能表达得十分流畅自然,真是恨不能咬掉自己的舌头。可是,这种“自恨”只能使自己更紧张,丝毫无助于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

    为了避免由于怯生而给语言交流造成尴尬,拓展人际关系,大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实现与陌生人的完美沟通。

    (1)轻松探微法

    假如你想结识一位陌生人,有时只需抓住对方工作或生活上的某个细节,就会很顺利地叩开双方的沟通之门。

    你可以用眼睛的余光打量一下身边的陌生人,看看他们是否有比较特别的地方,比如,对方穿着上是否有异族风情的配饰;对方使用的手机款式让你十分的青睐;对方所抽香烟的牌子……谈论这些细节很可能立刻吸引对方的兴趣。聊天的话题最好选择那些节奏感轻松明快的、无需费心思量的话题,这样别人就不容易对你的搭话产生反感情绪。有时,即使无语,只需向对方抱以会心的一笑,也会拉近彼此的距离。

    假如与陌生人初次搭话顺利过关,就给第二次见面进一步地沟通做好了铺垫;再次见到对方时,你不妨直呼对方的名字,讲一些无伤大雅的笑话。但不管讲什么,话都宜少不宜多,话一多,露了怯,你就很难赢得对方的尊重了。

    当对方有意与你沟通时,无论对方的话是对是错,切忌否定对方,毕竟你们还不是很熟。一旦对方的话被否定,沟通就很难继续进行了。

    (2)问话探路法

    你可以试着把对方假设成一般的过路人,然后像问路一样,找一些自己心里有数却假装不知的问题请对方来回答,这样你就会取得双方交流的主动权。无论对方的回答对与错,你都需认真地洗耳恭听。即使对方说错了,你也应该“将错就错”地表示谢意。因为,这种问话探路的目的并不是要找到什么答案,而是为了打开你与对方语言交流的闸门。

    一旦你们之间对话的闸门被打开,顺流而下,原先那种陌生感就会自然消失。

    通常很少有人会拒绝一个陌生的虚心请教者。只要对方乐意搭你的话,你所预期的社交方案便已成功了一半。当然,这种方式听起来似乎有点虚伪,但对怯生者来说,却不失为树立自信心的有效方法。

    (3)开门见山法

    假如你通过他人介绍与一个陌生的群体初识(或你刚到一个团队上班),你所面对的是很多陌生的面孔。这时,你的心跳甚至会比参加应聘面试时还要快。尽管这些新面孔都和蔼可亲地纷纷围上前来,主动与你搭话,但你依然紧张得手心出汗不止,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句恰当的话。

    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心里不要有顾虑,更不要回避大家的提问。俗话说:“一回生,二回熟。”假如第一次你就怯生不语,就根本不会有第二次相熟。由此,你要想尽快地与一个群体相熟,不说话是不行的,但说话也要看怎么说。面对你一言我一语的探问,你可千万别忙着去应答任何一个问题,这样你就很容易失去语机,由于你还没答完一个问题,第二个、第三个问题就又在等着你了。

    为了使自己更有效地把握好与陌生群体对话的语机,你可以采取几种开门见山的“开场白”。比如“初来乍到,请大家多关照”;“今后我们要一起共事,我有什么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包涵”;比如“作为新人,能得到大家如此热情的迎接,我真是感动不已”;“很高兴认识大家”……

    对一个陌生的群体来说,你的故意回避或有问不答,都被视作对这个群体的拒绝;当然,也别忘记一个人说话太多也难以让陌生的群体所接受,并且还会让人感到害怕。第一印象是带有根本性的,假如你没有管好自己的嘴,在一个陌生群体当中出现“失言”或过分表现自己所谓的口才,那么,你在这个群体当中会很难生存。

    “一回生、二回熟”,你一定要克服自卑的心理,改变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怯生的懦弱性格,并且掌握一些与陌生人搭话的技巧。这样,你很快就会与陌生人熟识起来,从而拥有更广阔的人际关系资源。

    初次交往加深印象

    每个人都希望尽快消除和新同事的距离感,拉近彼此的关系,可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般人在初次上班与同事拉关系时,总是选择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例如最典型的谈话:“今天天气不错啊!”“是啊,暖洋洋的,挺舒服。”

    这种公式化的对话很安全,但根本不能给新接触的同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的对方也会觉得你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样的交谈无疑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也许有人会认为,第一次与同事见面时讲话太冒昧是不懂得社交礼节,所以有所顾忌。其实大可不必考虑这么多。例如你可以很自然地这么说:“最近我和妈妈相处不太好,可在昨天我们一起看电视,又聊了一下午,误会完全解开了……”

    或者说:“这几天太热了,我干脆剃成光头,朋友们都认不出我了……”以自己的近况为题材是一种很好的开场白。

    选择说话的内容,要考虑工作场合及时间。只有有针对性地发话,才能加深彼此的印象。

    初次见面若想给同事留下深刻印象,首先必须先消除彼此间的距离。某单位有一次邀请某位先生上台演讲,他用自嘲的语言一开始就消除了与观众间的心理距离。他说:“今天我第一次与各位见面,特意穿了一双漂亮的新皮鞋,不过我好像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你们看新皮鞋张了嘴,脚也起了泡……”

    只有尽快地消除初次见面的陌生感,才能给新同事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由于我们一半时间都是在工作场合度过,因此说话有时候会流于形式。如何引起新同事注意,就在于如何选择话题。聪明的你,何不运用创意制造奇迹呢?

    与任何人会话,都包括了“听”与“说”两部分,所以,这两方面都马虎不得。一般人,往往只注意自己所说的话,而很少注意去思考对方所说过的话。

    一般人讲话也还会犯这种毛病:在讲话中,脑中只充满着“接下去该说什么”,而往往没听见对方所说的话。如果对方所讲的话中另有含意,那你根本不可能领会。

    会说话的人,在同事讲话时,都很注意听,然后适时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相反,有的人在同事讲话时,总是随时将自己的身体抬高,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一旦有机会,马上插嘴。这种人所讲出的话,往往文不对题,引起同事反感。因此,在会话中应该注意去听同事说话。最理想的会话形式是七分听、三分说。

    注意听同事的话,并不表示只听他所讲出的话,还要去注意他的身体、动作,还有眼光、表情所表达的意思,有时连服装、打扮都应该注意。如果都能这样全心全意去聆听同事讲话,那么他一定很高兴,而且会有一种踏实感,觉得你很可靠,因为他觉得他所说的话已受到你的重视,说明你是一个知己,这样也就为你今后的工作铺平了道路。

    还有,如果你认真地听同事所讲的话,也可以适时地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呢?”或“嗯!我也有同感。”如果你没有用心听,那你只能勉强含糊地回答说:“哦!是这样啊!”

    前者的要领就是将同事所说的话,再一次由你表达出来,简单地说,就是和对方同调,这说明你听得很认真,也可以说是借着言词来承认对方的人格。这样关怀的做法,会令新同事们觉得你是个温柔体贴的人,从而对你产生亲近的感觉,为你处理好同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你留给新同事的最初印象如何,往往会影响到你们日后的交往。所以初次交往时,你一定要尽己所能,加深对方对你的印象。

    微笑价值无穷

    中国有很多阐述微笑能够为人们带来好的人际关系的谚语:“眼前一笑皆知己,举座全无碍目人”,“一笑泯恩仇”等,简直是不胜枚举。

    有人说,假如长得不好,就让自己有才华;假如才华也没有,那就总是微笑!任何人都不会轻易拒绝他人的笑脸。一个人几乎每天都会笑上几次,整天不苟言笑才是件令人受罪的事。

    美国微笑之都——爱达荷州波卡特洛市有一个奇特的法令:凡在公共场所愁眉苦脸的人,一律要被送到“微笑站”进行再教育,直到学会微笑才让他离开。微笑是人们的本能,是两个人之间最短距离的表示,它具有神奇的魔力。真诚地微笑是交友的无价之宝,是社交的最高艺术,是人们交际的一盏永不熄灭的绿灯。

    服务行业则把微笑的作用夸张到了极点,他们认为“微笑服务”能使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招财进宝,而事实的确证明了此观点。

    谚语说:“一家无笑脸,不要忙开店。”世界著名的希尔顿饭店的创办人康拉德·希尔顿就十分看重微笑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他说:“我的旅馆如果只有一流的服务,而没有一流微笑的话,那就像一家永远见不到温暖阳光的旅馆,又有何情趣可言呢?”

    很多企业老板宁愿雇用一位中学未毕业却有着迷人笑容的女雇员,而不愿聘请一个满脸“尊严”的哲学博士。

    南京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特先生过去是个严肃刻薄、脾气暴戾的人。职员、顾客甚至他的太太见他都惟恐避之不及,由此,他的生意十分萧条。之后,他的一位研究人际关系学的朋友,帮他找到了症结,此后他学会了微笑。李特先生一改旧习,无论在电梯里还是在走廊上,不论是在大门口还是在商场,逢人三分笑,像普通的职员一样真诚地与人握手。结果,不仅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并且顾客盈门,生意兴隆。从这个意义上说,微笑对于人们而言是一笔财富。你不可以改变你的容颜,但你可以改变你的微笑;你不可以改变你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改变你生命的宽度。

    微笑对于热恋中的男女而言则是爱情的升温器与催化剂。因微笑而产生爱情,以至结成百年之好的鸳鸯佳偶俯拾即是。而没有微笑的恋爱,大都成功率极低。

    秋香那三次甜甜的笑十分迷人,每一笑对风流才子唐伯虎都是一次心灵的撞击,使唐伯虎神魂颠倒。他感情的瀑布也因为这微笑而飞天而下,一泻不可遏止。这就是恋人微笑的魔力。

    一家人之间的“微笑相处”,能使感情融洽,相亲相爱。

    南京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李特先生曾深有感触地说:“我结婚18年了,很少向我太太微笑,甚至讲话也很少。”之后,他决定改变这种态度。他照着镜子对自己说:“你今天要把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你要有笑容,要微笑起来,现在就开始。”当他坐下来吃早点时,他对太太笑着打招呼:“亲爱的,早安!”他太太简直被他突如其来的微笑搞糊涂了,惊诧万分,因为李特在这之前,似乎根本就不会笑。他笑着对太太说:“从此以后,你会习惯我这种态度的。”

    李特坚持一直做下去。两个月过后,微笑发挥了作用,太太高兴极了;家庭气氛得以改变,全家人感到以前从未有过的和谐、幸福。

    微笑的作用真的很奇妙,真的很灵验。它的作用又何止这些呢?

    当双方之间发生摩擦以及冲突并逐步升级时,微笑是灭火器,它能熄灭怒火,化干戈为玉帛;劝说者微笑式的谈心,能打开重磅炸弹也难以轰开的心扉;人们之间微笑相处,微笑之花永远开在脸上,那便是融洽关系、增进友情的催化剂了。

    笑容对于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微笑不但会改变别人的心情,并且还会改变你自己的心情。因此,有人说:“寒冬里那温馨的微笑,你就是拿整个春天来换,我都不给。”一直把笑意挂在脸上,你自然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服饰也在“说话”

    服饰语言是以服装与饰品(包括首饰)的变化来传递情感或信息的交际手段,服饰作为一种信号比肢体语言本身的信号更加引人注意。

    从一个人的穿衣打扮,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审美水平、文化修养以及综合素质。简洁大方的仪表,不仅能展示自己的个性魅力,更能体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它的产生与发展体现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服饰随着人类历史的演变而演变,每个历史阶段的服饰都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服饰发展到今天,已经凝聚了十分丰富多彩的文化意义。它载有反映社会风气、历史条件以及人的精神风貌等多个方面的信息,更是个人的性格气质特征与审美能力的重要而直接的表现形式。

    服饰具有信息传播的功能。服饰的式样、颜色、档次和搭配,都可以显示出一个人的性格爱好、文化修养、生活和风俗习惯。

    有研究表明发现,讲究穿着打扮的人自尊心一般较强、对工作比较负责,而穿着打扮过于随便的人多半不拘小节。在初次的交往过程中,讲究衣着打扮的人能给人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在服饰的打扮上,必须完全服从国际公认的“T.P.O”原则。

    T(time)指时间,指服饰打扮必须根据时间来决定,是个广义的概念,既指时令、季节,又指具体的月日或星期几,也可具体到一天内的白天、黑夜、钟点、时辰。一个人在三伏天还穿着深色长袖制服的人,给人的第一印象不会太好。

    P(place)是指场合、地点、场所、位置、职位,即服饰打扮应与所处的场合相协调。

    O(object)代表着目标、目的、对象,试图通过穿着打扮来达到给对方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的目的,有目的地来选择自己的服饰。

    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中程导弹条约。两位第一夫人南希和赖莎的服装就是一次无声的“自我介绍”。当天,两位第一夫人不约而同地穿上了灰色的套装。为改变苏联妇女“货车司机”的形象,赖莎特意在外加了一件红色的体恤以突出上下身的比例,令人耳目一新。而南希的套装双肩垫得太浮,收腰又过于夸张,与当时庄重的外交场合不是很协调。南希的服饰明显不符合“T.P.O”原则。新闻媒体普遍认为赖莎的服饰胜过南希的服饰。

    从礼仪的角度来讲,着装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穿衣。它是着装人基于自身的阅历修养、审美情趣、身材特点,根据不同的场合、时间、目的,对所穿的服装进行精心的搭配、选择与组合。具体来说,穿着打扮既要自然得体、协调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努力使穿着打扮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一般来说,服装、发型、饰物、化妆等,都要以美观、大方、入时、合群为准则,既不可不修边幅,也不可浓妆艳抹,更不能身着奇装异服。除此之外,还应同时兼顾以下原则:

    (1)搭配得体,要求着装的各个部分相互呼应,精心地搭配,尤其是要恪守服装本身及与鞋帽之间约定俗成的搭配,在整体上尽可能做到完美、和谐,展现着装的整体美。

    (2)文明大方,要求着装要符合本国道德传统和常规做法。在正式的场合,忌穿过露、过透、过短和过紧的服装。身体的过分暴露,不但有失身份,并且也失敬于他人,使他人感到不便和尴尬。

    (3)个性特征,要求着装适应自身的形体、年龄、职业等特点,扬长避短,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和保持自己独有的风格,即在不违反礼仪规范的前提下,在某些方面可体现与众不同的个性,但切勿盲目追逐时髦。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服饰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时下的年轻人都追求时髦,穿着时装往往不考虑时间、地点和场合,根本不重视服装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不仅是年轻人太随意,大部分人可能还不了解着装的规矩,因此,也都忽略了服饰语言。但实际上,在各种场合中,听者的服装往往会给说者带来微妙的心理变化。

    有心理学家观察过,假如甲为了个人的感情问题而请教乙,如果乙的服装色调黯淡,那么甲的情绪会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原本满腹苦恼,想一五一十地说出来,现在却不想说了。这显然与服装有一定的关系。

    有位记者就十分注重自己的服饰问题,每次在采访前,她必定先确定对方当天的穿着,然后配合对方,选一套最能与对方搭配的服饰。这种配合方式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也能营造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对方能自由地谈话。倘若双方的服装相差悬殊,一个人穿的是唐装,一个人穿的是西装,就可能有碍于采访工作。

    除此之外,太过华丽的打扮也不适宜。以戏剧中的人物作比喻,听者是配角,说者才是主角。如果被采访的人衣着朴素,采访者的豪华服装就会抢尽主角的风采,造成一种喧宾夺主的局面。由此,配角的服装必须适当地与主角相互搭配。所谓适当的服装,是指适合对方个性、谈话内容或谈话场合的服装。一般人都应该具备这种知识,考虑服装的款式、颜色等,挑选出能表现本人风格的服装,以便促进交往的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注重仪表的文明社会。通过服饰语言,可以了解一个人,也可以让他人了解你。我们必须注意发挥服饰在社交和口才中的作用。在社交场合,注重个人着装的人能体现仪表美,得体的衣着打扮可以增强自信力,增加交际的魅力,能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愿意与你深入交往。

    寒暄是一种重要的礼节

    寒暄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是沟通彼此感情,创造交谈气氛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礼节。

    寒暄的内容一般与正题无关,寒暄的任务主要是造势,在交谈前创造一个有利于交谈的气氛,由于人们往往不愿意过早地触及到实质性的问题,实质性的问题提出的过早过晚都是很不利的。

    有的人认为,寒暄只是人们碰面的时候打个招呼而已。而事实上,对于初次见面的人来说,寒暄的内容和方法是否得当,很有可能决定交际的成败。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常常是无话可说,为了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缓解紧张的气氛,可以先谈一些与正事无关但大家都熟知的话题,比如天气、社会新闻等,这样一来,就能迅速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切友好的气氛,为之后深入地交流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寒暄看似很简单,也没有什么固定的程式,但要恰到好处地运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却要花点工夫。那么,面对陌生人,如何恰如其分、颇有成效地进行寒暄呢?

    (1)寒暄要积极主动。在与陌生人进行寒暄之前,要迅速培养自己的愉快情绪,积极主动地跟对方寒暄。这样不但能够表现出你对他人的尊重,还能向他人充分展现自己真诚和进一步交谈的良好诚意。同时,积极的姿态也能充分地展现你的自信和易于合作的个性。

    (2)要善于选择话题。社会学家研究表明,在与陌生人相见的最初4分钟里,只适宜做一般性的寒暄,比如,问候、互通姓名以及谈论一些无关紧要的话题。这时,应绝对避免提出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不易回答的问题以及大而无当的话题。寒暄的基本原则是表现出自己的亲和力,让人感觉到自己的关心。

    (3)要注意寒暄时的表情、姿势和语气。微笑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作用是众人皆知的。因此,在寒暄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展露你真诚的笑颜。此外,还要注意保持优雅的姿势,上身挺直,和对方保持目光的接触。

    寒暄时的语气要轻松而柔和,富有感情,就像家中茶余饭后的闲谈一样,让对方消除戒备心理和紧张不安的情绪。

    (4)寒暄时要有礼貌。在与人初次见面的时候,礼貌的寒暄是必不可少的。在寒暄的时候表现得谦恭有礼,说话文雅礼貌,才能给初识的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5)在成功地营造出融洽的气氛之后,要及时地转入到正题。适当的寒暄可以缓和、营造气氛,而过多地寒暄则会让人觉得你热情过度,从而引起他人的反感,影响交流的效果。

    寒暄本身并不是正面表达特定的意义,但它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寒暄就像一把打开话匣子的钥匙,寒暄能使不相识的人相互认识,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闷的气氛变得活跃。在正式交谈开始之前,几句恰到好处的寒暄,能够在短短的几句话中,表露出你对初次见面的人的关心,很快赢得陌生人的好感,获得陌生人的认同,达到沟通感情的目的。

    由此可见,寒暄并非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人际交往沟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交际都有几个阶段:寒暄、破题、开场交谈、结束。而寒暄是交际的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寒暄如同火力侦察。通过寒暄,可以迅速了解对方的个性性格。

    大凡友好的交际通过寒暄,可迅速建立起一种友好轻松愉快的气氛,消除对方的猜疑、警惕、紧张的心理,这对以后诚恳地洽谈,互谅互让,友好地达成协议有重大作用。如果双方交谈的气氛冷淡,关系紧张,则意味着交谈不会取得什么结果。

    说好你的开场白

    大家都知道文章开头最难写,而与人们交往时开场白也同样最不易把握。倘若与人交往时能够有一个好的开场白,便不难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开场白,只要你能灵活掌握,并且能很好地运用,就能在人际交谈中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

    (1)与众不同的开场白

    听众的心犹如一扇暂未打开的门,门上锁着一把重重的大锁。如你能引起他的兴趣,心门就容易打开;如果你落入俗套,心门随之就会锁得更紧。

    出生于湖南凤凰的沈从文第一次到上海公校讲课,因为紧张,他在讲台上足足站了十分钟,仍然没有开口。最后,沈从文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个别出心裁的开场白,引起学生善意的笑声。于是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下来,沈从文开始侃侃而谈。沈从文的那堂课也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生猛型开场白

    古龙武侠小说中小李飞刀的传人叶开刚刚踏入江湖时,对人家自报家门时说:“我叫叶开,叶是树叶的叶,开是开花的开。”到了后来再见到陌生人,他的开场白就改成:“我叫叶开,叶是叶开的叶,开是叶开的开。”那时江湖上已经无人不知叶开的大名。

    让人们觉得酷的,无疑是叶开后面的这句自我介绍,用自己的姓名而不借助于其他词语来解释自己的姓名。

    人们的一生,都要遇到很多陌生人,而陌生人相聚,免不了要自我介绍。人们从小到大,会有很多次自我介绍和听别人自我介绍的时候,通常是自报姓名和职业,如是生僻的字眼或者行业则要向对方多解释几句,方式大同小异,了无新意,都不如“叶开”这么别开生面。

    (3)坦白说明自己的感受

    你可能在舞会上对自己嘀咕:我太害羞,与这种舞会格格不入;或是刚好相反,你认为许多人讨厌这种舞会,但是我很喜欢。无论如何,你应该将你的感受向第一个似乎愿意听的人说出来,这个人可能就是你的知音。坦白地说出“我在这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或“我不知道该讲些什么”,总比让自己显得拘谨冷漠好得多——最健谈的人就是勇于坦白的人。

    某次小张跟一个电脑专家谈话。通常小张对这类访问都能应付自如,但这次他发觉自己结结巴巴,不知如何开口。最后小张说:“不知为什么我对您有点怕。”专家听完哈哈大笑,随后大家就谈得自然起来了。

    (4)谈谈周围环境

    如果你十分好奇,你自然会找到谈话题目。

    有一次,一个陌生人审视周围,然后打破沉默,开口跟小王说:“在候车站上可以看到人生百态!”这就是一句很好的开场白。

    万事开头难,但是只要开了个好头,下面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一个好的开场白会使你在他人面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你拓展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说好你的开场白,能够赢得对方的好感,迅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甚至让对方对你产生一见如故的感觉。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经常要与陌生人打交道,初次见面时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最为关键。两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要想在短时间内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说好第一句话至关重要。在交谈的过程中,这第一句话也就是你的开场白。可以说,说好了开场白,你也就拥有了一把打开陌生人心扉的钥匙。

    恰当地称呼初次见面的人

    在和人初次见面的时候,要学会用恰到好处的称呼,就能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迅速地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那么,如何在交际时恰到好处地称呼他人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种关系:

    (1)场合关系

    同一个称呼,在有些场合中使用就合适,换一个场合就不太合适了。比如,在一般的场合叫“爷爷”、“妈妈”,自然而亲切,叫“祖父”、“母亲”,就生硬别扭;如果在一些比较庄重的场合,则以后者为宜。又如,一个人兼有几种身份,对他的称呼也要因时因地而定。

    (2)地区关系

    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土语繁多,即使是同一个称呼,也因地区不同而含义迥然。比如“侉子”这个称呼,南方有些地区指体魄健壮的男子,是敬重夸赞的称呼,而北方人习惯于把“侉子”与粗俗野蛮联系在一起。因此,来到异地他乡,不了解当地的方言土语,还是以“同志”相称比较妥当。

    (3)时代关系

    有些称呼带有旧时代的烙印,有剥削阶级思想意识的痕迹。比如“剃头的”、“伙夫”、“戏子”之类,都有轻蔑的含义,应该淘汰,而改称为理发员(或理发师傅)、炊事员(或厨师)、演员(或文艺工作者)等。

    不过另有一些称呼,如“先生”、“小姐”、“阁下”、“陛下”,在某些场合使用起来还是很得体的。由于各国社会制度的不同,在外事的交谈过程中,称呼的使用要顺应对方国家的习惯。

    (4)等级关系

    当代社会中的等级关系,虽然不同于森严的封建等级,但是用合适的称呼体现出上下长幼,以示亲切或尊敬,也是十分必要的。对年长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称;对上级领导者或其他单位负责人可称其职务;对职务低于自己的,也要选择有敬重含义的称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5)心理关系

    同样的称呼,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讳莫如深。渔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陈,你若“老陈老陈”叫个没完没了,他肯定会很不高兴。同样是30岁的人,有人乐于被称为“老张”、“老李”,而对于正在寻找伴侣的30岁的人,不妨叫他“小张”、“小李”。

    曹禺剧作《日出》的顾八奶奶,唯恐别人说她老,不识相的福生当她面说:“怪不得她老人家听腻了,您想,她老人家脾气也是躁一点,再者……”没等说完,惹得顾八奶奶火冒三丈,呵斥道:“去!去!去!什么‘她老人家、她老人家’的,我瞅见你就生气,谁叫你进来给我添病?”可见,称呼的不妥,会引起对方的不快,必将会影响交谈的效果。

    (6)褒贬关系

    有的称呼本身就带有明显褒奖的感情色彩,如“老厂长”、“老模范”、“老同志”等。称呼别人的绰号,有时有亲切感,如陈赓将军就喜欢别人称他为“小木瓜”(头脑迟钝者)等;以别人生理缺陷为绰号,是对别人人格的侮辱,是缺乏教养的表现;然而在恋人的称呼中,常有“傻瓜”、“坏蛋”之类,不但不会引起反感,反而极其喜欢,这是表达特殊感情的特殊称呼。

    (7)主次关系或先后关系

    在同时需要对不止一个人进行称呼的时候,一般来说应有个顺序,先长后幼、先上后下、先疏后亲。

    1972年2月21日,周总理宴请尼克松一行时的讲话,开头是这样的:“总统先生、尼克松夫人,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朋友们!”这一系列称呼,既恰当,又排列有序。

    恰当的称呼还应考虑对方的身份。比如,一位在田里赤膊劳动的上年纪的农夫,你称他为“老大爷”较为适宜;若称之为“老先生”,似乎就含有讽刺的意味。反之,在校园中,遇到一位夹着讲义从教研室出来的上年纪的女教师,你若称她“老大娘”,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

    只要我们对以上事项多加注意,就能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时显得得体、有分寸。

    一般来说,在比较正式的社交场合,称呼陌生男子,不论其婚否,可统称其为“先生”;称呼陌生的女子,则应根据其婚姻状况给予不同的称呼:称呼已婚女子,用其夫姓称呼其为“×太太”,如果对方身份较高,则应称之为“夫人”;称呼未婚女子,应统称为“小姐”;如果不清楚对方的婚姻状况,最好还是称呼对方“小姐”或“女士”比较稳妥,不管她是16岁还是60岁。称呼新结识的教育界、文艺界的人,一般可敬称为“老师”。在非正式场合向陌生人问讯时,为了表示亲近,可以用亲属的称谓称呼对方,如“叔叔”、“阿姨”、“老伯伯”、“老奶奶”等。

    在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恰当准确的称呼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你对对方的尊敬或与对方的亲密程度,还能反映出自身的文化素质,从而迅速拉近双方之间的距离。

    称呼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有人也许会说,谁不会称呼别人呀?实际上,这里面还是大有学问的。如何称呼别人,既是礼貌问题,又是态度问题。并且对称呼得当与否,人们还是相当敏感的。在与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称呼甚至能决定交际的成败。称呼得当,他人自然乐意与你交往;称呼不当,就会给交流设置障碍,从而导致交际失败。

    准备好话题

    在和陌生人的交谈过程中,要学会没话找话的本领。“找话”,就是“找话题”。就像写文章首先要起个好题目一样,找到了好话题,才能使初次谈话顺利展开并在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要想在初次交谈中谈得投机,双方就必须确立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人认为,两个素昧平生的人,初次见面,哪有什么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这就需要你在一开始见到陌生人的时候就仔细观察对方,洞幽烛微、由细微处见品性,并把所获得的种种细微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将其作为和对方交谈的基础。

    在聚会上,坐在你身边的陌生人可能会成为你的新伙伴。这是你结识新朋友的一个绝好的机会,你一定要主动地寻找话题与对方交流。寻找话题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没有哪个是最好的,关键是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式。

    由介绍自己开始。如果你很内向、很腼腆,那么在参加聚会之前就要在脑子里先想想,自己在陌生人面前怎样做自我介绍。

    借题发挥。在参加宴会时,如果你已经从主人那里了解了对方的个人信息,你就可以借题发挥。如果对方是个球员,他的球队昨天比赛获胜了,你就可以说:“我知道你的球队在昨天的比赛中获胜了,一定很精彩,能否向我介绍一下当时比赛的具体情况呢?”对方一定会很高兴地向你娓娓道来。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把这种谈话视为投球、接球的动作,而许多难忘的谈话也都是由一个问题开始的。比如,你问对方:“您每天的工作情况怎么样?”通常人们都会热心地回答。而对较内向、看来羞怯的人,不妨多发问,帮助他把话题延续。如果你对他根本不了解,你可以这样询问:“您是住在这个城市呢,还是游客?”从他的回答中,你就可以获得开始的话题了。他可能也会问你住在哪里、从事什么职业等。非常简单,但你要注意给别人一个说话的机会,千万不要一个人滔滔不绝。

    与刚认识的人进行交流,最好的办法就是从一个话题到另一个话题试着说。如果一个话题不行,没说几句就无话可说了,那就立刻再试试下一个。

    讲自己的经历。你也可讲述你一些有趣的经历,或你曾经做过的事情,或想做的一些事情,比如修整花园、计划旅行,或其他彼此都非常熟悉的话题。

    以对方为话题。人们往往千方百计地想使别人注意自己,但大部分的“效果”都令人失望,因为他不会关心其他人,他只会关心他自己。因此,以对方作为谈话的开端,往往能令他人产生好感。赞美陌生人一句“你的衣服色彩搭配得真好”、“你的发型很新潮”,这能使他快乐而拉近彼此的距离。也许,很少有人具有说这话的勇气,不过我们可以说:“您看的那本书正是我最喜欢的”或是“我看见您走过那家便利店,我想……”。

    留心倾听。谈话投机,有一半要归功于认真倾听。倾听是一种艺术,不倾听就不能真正地交谈。与刚认识的人谈话时,应该看着他,并对他所讲的话题有所反应,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如此,倾听即成为一个主动的动作,使你不断地更进一步探索。有效地沟通——它不同于无聊的闲谈,目的在于互相发现和了解。很多人无法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是因为他们不能专心倾听对方说话,只是一味地思考自己下一句该说些什么。其实,一个健谈的人同时也是个耐心的倾听者。所以,如果希望他人喜欢您,您就要做一个有耐心的听众,而鼓励别人畅所欲言就是最大的诀窍。

    根据对方的特长征求建议。比如,你可以咨询一个热心的园艺家:“我想把花园中的一年生植物改种为多年生的,您认为种什么好呢?”对于一个销售通讯器材的先生,你可以询问:“我想买一部传真机,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讨论热门话题。就某些热门话题,你可以请他发表见解,问他有关任何方面的观点都是很稳妥的:政治、体育、股市、时尚和当地新闻,几乎每个领域都可以,但不能是已经问过的,最好不要涉及那些容易引起激烈的反应或者引起争论的话题。

    宴会上,餐桌上,能提供良好开端的话题往往就是食品或酒:“好吃吗?我没有时间在厨房里真正地做一顿好饭。您自己做饭吗?”简单的一句话就可以引出双方之间很多可以共同探讨的话题。

    对别人好奇,别人也对你好奇。你能增加他们的生活情趣,他们也能增加你的生活情趣。若只有对方畅所欲言,而自己吝于付出,则无法达到双向沟通的目的,你也无法结交朋友,拓展人际关系。有的人觉得自己害羞或平淡无奇,他们会说:“我们没有什么值得一谈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几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可以和别人分享的趣事。许多人会因为自己与别人的见解不同而羞于表达。事实上,正因为有这种不同,人生才能成为大戏台。我们如果彼此坦诚相待,就能谈得投机。若是彼此心灵相通,意气相投,这个朋友也许就能成为你今后生活的一部分。

    不论在何处,要善于发现话题,诚恳地与人交谈,不要怕表错情,也不要记恨人,久而久之,你将发现自己的生活充满乐趣。

    打开与陌生人交谈的突破口

    与陌生人初次见面的时候,能否打开交谈的突破口,对初次交谈以及日后的交往都显得十分重要。要想打开与陌生人交谈的突破口,最佳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同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

    有一天,小王到外地出差,住进了一家旅店的三人套房里。当天晚上,一个最先入住的40多岁的中年男子正悠闲地躺在床上欣赏电视节目,小王躺在自己的床上看书。就在这时,又住进一位看上去稍微年长的男子。他放下了旅行包,稍微洗漱了一下,接着冲了一杯茶,边喝茶边打量那个中年男子:“师傅,来了好久了?”“比这位客人早来了一会儿。”他指了指正在看书的小王。“听你的口音,你是山东人吧!”“噢,山东枣庄人!”“啊,枣庄是个好地方啊!我在读小学的时候就在《铁道游击队》的连环画上知道了枣庄。三年前我去了一趟枣庄,还颇有兴致地玩了一遭呢!”听了这话,那位枣庄客人马上来了兴趣,二人从枣庄和铁道游击队谈开了,那亲热劲儿,不知底细的人恐怕要以为他们是一道来的呢!接着,两个人互赠名片,一起进餐,睡觉前双方居然还在各自带来的合同上签了字:枣庄客人订了苏南某人造革厂的一批风桶;苏南客人从枣庄客人那里弄到一批价格比较合理的议价煤。他们的相识、交谈与成功,就在于他们找到了对“枣庄”、“铁道游击队”都熟悉这个共同点。

    那么,在初次交谈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同陌生人之间的共同点呢?

    (1)听人介绍,猜度共同点。

    你去朋友家串门,遇到有生人在座,作为对于二者都很熟悉的主人,会马上出面为双方介绍,说明双方与主人的关系、各自的身份、工作单位,甚至个性特点、爱好等,细心人从介绍中马上就可发现对方与自己有什么共同之处。

    一位县物价局的局长和一位“县中”的教师,在一个朋友家碰面了,主人把这对陌生人作了介绍,他们马上发现都是主人的同学这个共同点,马上就围绕“同学”这个突破口进行了交谈,相互认识和了解,以至变得亲热起来。这当中重要的是在听完介绍之后,仔细地分析、了解对方,发现共同点后再在交谈中延伸,不断地发现新的共同关心的话题。

    (2)察言观色,寻找共同点。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精神追求、生活爱好等,都或多或少地要在他们的表情、服饰、谈吐、举止等方面有所表现,只要你善于观察,就会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一位退伍军人在乘车时同一陌生人相遇,他们的位置正好都在驾驶员的后面。汽车上路后不久就抛锚了,驾驶员车上车下忙了一通还是未能修好。这位陌生人建议驾驶员把油路再检查一遍,驾驶员将信将疑地去检查了一遍,果然找出了病因。这位退伍军人感到陌生人的这绝活儿可能是从部队学来的。于是试探道:“你在部队呆过吧?”“嗯,呆了六七年。”“哦,那咱俩还应算是战友呢!你当兵的时候部队在哪里?”……于是这一对陌生人就谈了起来,之后他们还成了好朋友。

    而这就是在观察对方以后,发现“都当过兵”这个共同点。当然,通过察言观色发现的东西,还要同自己的情趣爱好相结合,自己对此也有一定的兴趣,打破沉寂的气氛才有可能。否则,即使发现了这样的共同点,也还是会无话可讲,或讲一两句就“卡壳”。

    (3)以话试探,侦察共同点。

    两个陌生人对坐,为了打破这沉默的局面,开口讲话是首要的,有人以招呼开场,询问对方的籍贯、身份,从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有人通过听说话者的口音、言辞,侦察对方的有关情况;有的以动作开场,边帮对方做某些急需帮助的事情,边以话试探;有的甚至借火吸烟,也可以发现对方某些特点,找到开口交谈的实破。

    有两个青年人从某县城上车,坐在一条长座位上。其中一个人问对方“在什么地方下车?”“到终点,你呢?”“我也是,你到南京什么地方?”“我到南京山西路一亲戚家有点事,你就是此地人吧?”“不是的,我是从南京来走亲戚的。”经过双方的“火力侦察”,双方对县城熟悉,对南京了解,都是亲戚的共同点就清楚了。两个人发现对方共同点后谈得很投机,下车后还互邀对方做客。这种融洽的效果看上去是偶然的,事实上也是有其必然原因的:“火力侦察”,发现共同点,向深处掘进而产生的效应。

    (4)揣摩谈话,探索共同点。

    为了发现陌生人同自己的共同点,可以在需要交际的人同别人谈话时留心分析、揣摩,也可以在对方和自己交谈的过程中揣摩对方的话语,从中发现其共同点。

    在广州的某百货商店里,一位在南海舰队服役的军人对服务员说:“请你把那个东西拿给我看看。”还把“我”说成字典里查不到的地道的苏北土语。旁边另一位也是苏北人,他在广州某陆军部队服役。听了前者的这句话,也用手指着货架上的某一商品对营业员说了一句相同的话,两句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苏北乡土气息的话语,使两位陌生人相视一笑,买了各自要买的东西,出了店门就谈了起来,从老家问到部队,从眼下任务谈到几年来走过的路,介绍着将来的打算。

    身在异乡的一对老乡的亲热劲,不知情的人怎么也不会相信是由于揣摩对方一句家乡话而造成的结果。由此可见,细心揣摩对方的谈话的确可以通过找出双方的共同点,使陌生的路人变为熟人,发展成为朋友。

    (5)步步深入,挖掘共同点。

    发现共同点不是很困难,但这只能是谈话的初级阶段所需要的。随着交谈内容的深入,共同点会越来越多。为了使交谈更有益于对方,必须一步步地挖掘深一层的共同点,才能达到目的。

    一个度假的大学生和一位在法院工作的同志,在一个共同的朋友家聚餐,经主人介绍认识后,两个陌生人开始了交谈。逐渐地二人都发现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有共同的看法,不知不觉地展开了讨论,他们从令人发指的社会现象,谈到其产生的土壤和根源,从民主与法制的作用,谈到对党和国家的期望。越谈越深入,越谈双方距离越缩短,越谈双方的共同点越多。事后双方都认为这次交谈对大学生认识社会,对法院同志了解外面的信息和群众要求,增强为纠正不正之风尽力的自觉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实际上,寻找共同点的方法有很多,譬如共同的生活环境、共同的工作任务、共同的行路方向、共同的生活习惯等。只要你善于发掘,就能很轻松地打开同陌生人交谈的突破口,和陌生人畅快地展开交谈。

    用恰当的语言和陌生人“套近乎”

    在和陌生人初次交往的过程中,如果懂得用恰当的语言和对方“套近乎”,就能够迅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缩短相互之间的感情距离,营造出和谐的气氛,建立起融洽的关系,同时也给对方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

    那么,应该怎样和陌生人“套近乎”呢?

    (1)通过谈论对方的外貌来“套近乎”。

    实际上,每个人最感兴趣的都是关于自己的话题,特别是对有关自己相貌的话题,每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地表现出兴趣。在人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也总会在陌生人的面孔上寻找自己亲朋好友的影子,说“你长得好像某某某……”之类的话。因此,在和陌生人交谈的过程中,恰当地用谈论对方外貌的方法来“套近乎”就是一种很不错的交际方式。

    善于交际的小张和沉默寡言的小李初次见面的时候,小张很巧妙地把话题引向这位新朋友的相貌上。“你长得太像我的一个表弟了!我刚才差点把你当成他呢!你们俩都是大高个儿,白净脸,都有一种沉稳的气质……他也有这么一件深蓝色的西服……你们俩的样子还蛮像的!”“真的?”小李眼里闪烁着惊喜的光芒。

    两个人的话匣子就此打开了。我们不得不佩服小张谈话的灵活性。他把小李和自己的表弟相提并论,也就等于在无形之中缩短了两人之间的感情距离;他又在接下来描述两人相貌的共同点时,顺便巧妙地不露痕迹地赞美了对方,因而使这个不善言谈的新朋友也动了心,愿意和小张倾心交谈。

    (2)通过老乡关系来“套近乎”。

    同乡关系属于较为亲密的关系,能够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使彼此之间比较容易建立信任感。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如果突然得知面前的陌生人与自己有某种关系,还是会使人产生一种惊喜的感觉。因此,在交谈的时候,你不妨利用老乡的关系来和陌生人“套近乎”,快速地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说不定还能使双方一见如故呢!

    平时与初次见面的人交谈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问:“你是哪里人?”当知道对方的籍贯后,如果你对对方说:“我曾经去过那个地方”,对方可能马上就会对你产生一种亲切感,双方之间的感情距离也就因此大大缩短了。

    现如今,很多大学里面都存在一些老乡会、同乡联谊会等类似的组织,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同乡关系把同一地方的学生召集、组织起来,达到联络感情、加强交流、相互帮助的作用。

    从人的心理上来说,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存在一种“排他性”,即对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更多的兴趣和热情,而对跟自己无关的事物则有一定的排斥心理。所以,在交谈中,利用同乡关系,就能使双方意识到彼此的距离其实很“近”,进而就能很容易地缩短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形成坦诚交谈的气氛。

    毛泽东同志很善于利用这种“套近乎”的技巧。建国之后,在接见民主人士时,凡是与他有点同乡关系的,或者通过师生、故友的关系有些瓜葛的人,往往刚一见着面,没说两三句话,他就会向对方爽直地和盘托出彼此之间丝丝缕缕的关系,说“我们是一家子”,于是,在一阵阵爽朗的笑声中,会见的气氛顿时亲热了很多,被接见的民主人士也倍感亲切。

    (3)通过剖析对方的名字来“套近乎”。

    名字不仅是一个代号,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人的象征。在初次见面的时候,把对方的名字挂在嘴边,会使对方产生愉悦的感觉;如果能够进一步对对方的名字进行恰当的剖析,那就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

    比如说,当遇到一个叫“建领”的朋友,你可以这样说:“高屋建瓴,顺江而下,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你的名字真是意味深远啊!”当面对一位叫“细生”的朋友,你可以随口吟出“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还可以剖析对方的姓名,引出大富大贵、前途无量之类的话。总之,适当地围绕对方的姓名来交谈不失为一种和陌生人“套近乎”的好方法。

    (4)以感谢的方式来“套近乎”。

    一般来说,每个人都会由于他人的感激而感到高兴。面对一个曾在无意之中帮助过你的陌生人,你不妨不失时机地表示感激,这样一来,不但能够当面向对方表示感谢,还能在无形之中拉近彼此之间的感情距离,加深双方之间的感情。

    某大学的外国语学院准备举办元旦联欢晚会。在排练现场,刚刚加入学生会的大一新生张丹需要和正在读大三的学生会干部林辉一起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张丹和林辉接触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开学时就是你帮我安置床铺的。”“是吗?”林辉惊喜地说。

    接着,两人很快也就熟悉了,彼此之间的话题也多了起来。两个人一起很出色地完成了排练现场组织的协调工作。作为学生会的“老干部”,林辉的确帮过不少同学的忙,不过开学之初总是人多事杂,他也记不得曾经帮过张丹的事情了。而张丹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这些,给林辉带来很大的惊喜,也使两人之间的感情距离拉近了一层。

    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使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和对方“套近乎”可以迅速地缩短双方的感情距离,但一定要注意选准角度、选好方式,才能自然而然地完成双方从陌生人到好朋友的过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