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拒绝诱惑-关于创作经历答石一龙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在写完《第二十幕》之后,我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开始把目光由农村、军营转向大都市,用一年多的时间写我的第一部表现大都市生活的长篇小说《21大厦》。从1978年开始,我开始接触大城市的各种人物,开始在济南、西安、郑州、北京这些城市里走来走去,开始用一个乡村人的目光去注视人类发明的这种庞大的聚居地。但我一直没敢写关于大都市生活的小说,手中的笔总有些打怵。《21大厦》是我这些年都市生活积累的结果,也是我在写作资源上的一种新的寻找。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必须经过的一截路,大量的中国人已在和将在城市生活,作为一个写作者,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和表现他们的生存状态。

    眼下,《21大厦》已经在《钟山》杂志今年第四期上发表,昆仑出版社也已出版了该书,书的发行量和反应还都不错。我想让读者在这本书里看到各色城市人物的生活实相,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存挣扎,看到千奇百怪的都市情爱场景,看到情感和良心市场上的热闹景象,看到心灵被切割的场面,看到爱与美被埋葬的过程,看到上一代人的沉思,看到新一代人的精神质量……这本书写的只是一座大厦里的几个楼层,可我想让读者去感受社会各阶层人的心灵和生命律动;这本书里人物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一座大厦里,可我想让读者由此延伸开去思考我们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这本书说的是当下的生活,可我想让读者由此去想我们民族几千年的过去和满怀希望的未来;这本书画的是地上的图景,可我想激起人们那种飞翔的冲动。

    我们正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物质生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美和善继续在我们的眼前飘动,一些人灵魂深处的邪恶、自私和伪善也开始挣开束缚在人们面前现出身形,社会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新的景观,《21大厦》很想把这种景观作一个展览。

    不满此处到彼处去,这里不好到那里去,飞离此地到彼地寻找,是每个人的人生中都一再发生的事情。人生其实只有飞离与栖落两种状态。《21大厦》想把这两种状态表现出来。

    (2)

    创作起点的情景如今已一片模糊。我很小就爱听大人们讲故事,后来又爱读中外的小说,不知不觉间就喜欢上了文学。我第一次写小说是1976年,地点在山东泰安。我写的是一部长篇,说的是当年去台湾的老兵的生活,小说写有三十多万字,虽说也几易其稿,但因艺术准备不足,写得不成样子,最终也没能发表。后来一气之下,就把它烧了,如今想起来还有些后悔,当时不该烧的,放到今天看看也许对了解自己的过去会有好处。在这之前,我也写过诗。当然那时写的诗不过是一些顺口溜而已。写诗是在我当兵后不久开始的,大约在1973年或1974年。当时我在一个炮兵指挥连当文书,文书的一个任务是出黑板报,黑板报上的空白处,需要用诗歌来填满,我便自编一些诗句填在上边。我发表的第一篇小说是《前方来信》,发表在《济南日报》上,其时已是1979年了。

    (3)

    写小说就是要把自己感受到的思考过的发现了的东西尽情地倾泻出来,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痛快的,是一个暂时忘却一切的过程,不可能去想改编和稿费这些世俗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书写出来以后的事情。书写出来了,谁愿去改编影视多给一笔稿费,那当然是好事。

    (4)

    在今天中国农村的年轻一代人中,的确有“逃离土地”的现象。谁都知道,干农活是又苦又累的,种田的收入很低,农村的生活又闭塞又单调,所以许多农村年轻人便都把离开土地到城镇生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是一种符合人性本能的选择,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要求。但人是离不开土地养育的,人对土地的厌弃和背离,造成农田的荒芜和被侵占,是会遭到惩罚的。逃离土地不是人类处理自己与土地关系的正确办法。我一方面认为年轻农民们应该逃离土地,对他们的举动充满深切的同情并给予鼓励;另一方面又对这种逃离的后果充满忧虑。不离开土地很难有好生活,逃离土地也可能会带来更坏的生活,农民们的这种两难处境也使我的内心处于两难的惶惑之中,我的一些小说便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写出的。小说并没有去刻意反映什么,只是想去表现现阶段中国农民的命运,那其实也是人类的命运:不停地去寻找好东西,也不断地把手上的好东西扔掉。谁知道前边路的尽头等待人类的究竟是什么?

    (5)

    我不是偏爱痛苦,而是痛苦无处不在,我们应该对痛苦给予注意。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得经历多少痛苦?患病的痛苦,失去长辈的痛苦,失恋的痛苦,家庭失和的痛苦,考不上理想学校的痛苦,找不到理想职业的痛苦,职务提升无望的痛苦,水灾、车祸、地震造成的痛苦,家境不好那种缺钱的痛苦,受歧视、轻视、蔑视的痛苦,朋友背叛的痛苦,战争造成的痛苦……可以说人一生充满了痛苦,人活几十年时间,浸在痛苦中的时候实在不少。痛苦为何这样钟情人类?是谁给了人类如此待遇?人为什么不能活得更快活一些?怎样才能减少一些人生的痛苦?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我期望用我的小说来提醒人们对频繁侵入我们生活的痛苦的留意,告诫人们不要对其熟视无睹,告诉大家生命其实是可以用另一种样式度过的。我期望用我的小说使人们明白,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大部分痛苦其实是人为的,是原本可以避免的;只有地震、洪水、飓风这些东西是上帝作为试验人的生命强度而特批给人类的。我期望用我的小说使人们懂得,人类要想部分地摆脱痛苦这个魔鬼的折磨,必须学会控制自己内心世界里一些原本属于普通动物的那类东西出来活动,人和动物有根本的区别,可人是从动物界来的,身上还有动物的遗存。

    (6)

    女性和男性相比,在体力上是弱的一方,生育和抚育后代又耗去她们的很多精力和体力,也因此,她们少进攻性和破坏性。她们的天性中温和的、爱和善的东西更多一些。这也是我在写作中特别关注女性的原因。我希望这个世界是一个和平的安宁的充满笑声的世界,人与人之间不再你争我斗恶语相向而是充满爱意,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再你仇我恨拳脚相加而是和睦相处,民族与民族之间不再你打我我打你征战不休而是平等相待,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再是你想欺侮我我想吃掉你而是共同发展。我的这种愿望在女性中可能会获得更多的支持者。而要实现这个愿望,就需不间断地向人们的心中灌输爱和善这两种东西。在男人和女人中,谁来担负这种灌输任务更合适?显然是女人。这就是我总把女人作为我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的原因。

    但作为一个男人,写好女人并不容易。男人对女人的了解和女人对男人的了解一样,只能是一个大概,不可能做到洞悉一切,尤其是心里那些特别隐秘的部分。

    (7)

    《走出盆地》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确是我那个阶段文学思考的结果。我在分析了人类的主要活动之后发现,人活着的目的,人类全部活动的目的,其实就是四个字:寻找幸福。人们不停地去劳动、去发明、去创造、去反叛、去打仗、去迁徙,就是为了寻找幸福。生活在南阳小盆地里的我的故乡人,他们世世代代也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幸福,为了表现他们那种可歌可泣的寻找过程,我写出了《走出盆地》这部小说。小说写的是一个南阳农村姑娘走出盆地改变自己命运的经历,寓示的却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冲开重重障碍和束缚,坚韧顽强寻找理想的幸福生活的历史。今天回头来看这部长篇处女作,觉得当时成书有点匆忙了,许多该展开的地方没能展开。如果写得再从容一些,放开一些,它的艺术魅力可能会更大一点。

    (8)

    把《第二十幕》和《百年孤独》相提并论明显不恰当,《百年孤独》是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在世界上有定评的名作,《第二十幕》只是我这个凡夫俗子的一部普通小说。有老师把《第二十幕》说成是中国的《百年孤独》,我只把这话看作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如果要说两者有共同点的话,那就是都写了一个民族的百年历史,但内容和写法完全不同。我在写《第二十幕》时,给自己规定的标准是:用最有中国味道的叙事手段,把中国一家丝织企业在20世纪这一百年间的经历活灵活现地讲出来,吸引今天的中国人去回味咀嚼这段历史从而汲取有益的养料,为后人寻找这个时代留下文学的印痕。

    为使这篇小说有中国味道,我给自己规定了这么几条:一、必须有吸引人的故事,因为中国的小说最初就是从说故事脱胎而来的;二、叙述时要不慌不忙,向鼓书艺人学习,今晚说一段,明晚再接着说一段,按下这头不表,且说那头……三、要有几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在书中走动,最好能走到书的外边,走到老百姓的饭桌、茶桌前。

    (9)

    作家写出的人物,有时作家自己也难以说清楚。尚达志是我在《第二十幕》中着力描画的一个人物,我是怀着既爱又恨既钦佩又鄙视既尊重又轻蔑既想颂又想贬的很复杂的心情去写的。他的身上,既有中国男人最珍贵的东西,又有许多反人性的让人反感的东西。他是那种为一个既定人生目标活着的有惊人毅力的人,是那种把幸福做了畸形理解的人,是那种有着冷酷决心和强烈进取精神从不愿在人生路上踏步的人,是那种为了长远目标随时准备低头退让甚至愿去受辱的人,是那种把家族荣誉和事业——实业成功视为一切的人。他是中国一个种类男人的代表,是中国文化发展到20世纪的一个产物,是人生路上一个奇怪的跋涉者,是一个堪作标本的人。

    (10)

    《泉涸》中突然枯竭的泉水和神秘出现的黑天鹅,《紫雾》中不祥的紫雾,这些的确都有象征意义,至于象征什么,应该由读者去理解,不应该由我来多嘴。我在这里特别想就神秘问题说几句。我们讲科学并不就是否认神秘的存在,所有科学未达到的地方,其实就是神秘的地盘。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暂时不可解的神秘事情很多,这些当然应该进入我们的作品;另外,文学原本和神秘就有着紧密的关系,小说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制造神秘,写得越神秘才越有艺术魅力。

    (11)

    小说写作当然有技巧,比如叙述角度的选择,叙述节奏的确定,氛围的营造,故事情节的组接连缀,文字的挑拣组合等等。

    我对中国20世纪以前的文学作品读过不少,不管是小说、散文、还是诗词。所以读这些,一是因为自己生活在20世纪,应该对过去世纪里中国人创造的东西有所了解;二是因为读这些确能给自己的写作提供帮助,读古文多了,会在语言表达上不知不觉地受其影响。文言文的精练和雅致,是我们今天应该汲取的语言遗产。

    (12)

    文学批评当然有意义。那些对一个时期的文学发展进行梳理概括从而发现新的创作现象的文章,那些对一个作家的作品进行系统研究从而得出相对准确结论的文章,那些对某一部作品进行细致的让人心服的理性分析的文章,我都爱读。一个作家写出一部作品后,人们阅读时获得的东西和他在写作时想要给读者的东西往往并不一样,有时甚至完全不一样。评论家是有经验的挑剔的读者,好的评论家的文章会告诉作家他完成了什么,这种完成的价值和意义,哪些东西他想要完成而没有完成,为什么没有完成,这对作家今后的创作不会没有意义。就我个人来说,我从评论家那里得到的东西很多,我对他们心存感激。

    (13)

    一旦有了写一部作品的冲动,那心里肯定已有了这部作品的大致框架。开头最难,每部作品的开头都要写几遍,直到找准感觉能顺畅地写下去才行。写作中有写不下去的时候,这时当然得停下,或是读点书,或是先写点别的,或是外出走走。结尾在动笔时通常已有安排,但写着写着会有变化,作品的结尾总是写作结尾时才最后定下。

    (14)

    依靠个人经验写作显然不可能持续多久,作家主要的还是靠想象写作,想象力的强弱决定一个小说家创作生命的长短。当然,个人经验很重要,个人经验可以刺激自己的想象力张扬开来。

    身为作家,我觉得以写作为职业还是充满了乐趣的。眼见得一个没有出世的人被你创造出来并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感动得读者们或热泪盈盈或皱眉沉思,那的确能让人享受到一种快乐。

    身为作家,如果没有修炼到一定程度,心里也会经常不平衡。眼见得那些同年龄的当了官的前呼后拥耀武扬威,而自己还是万事求人;眼见得那些同年龄的经商发了财的,腰缠万贯别墅美女样样都有而自己还在计算那点可怜的稿费过日子,心里不可能不难受。可谁让你自愿地做了这样的选择呢?

    身为作家,重要的是沉下心来写自己的东西,不要为各种各样的诱惑所动,作家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他能提供作品。如果你写出了能够传世的能对这个世界产生大影响的作品,社会不可能不给你回报,尽管那种回报可能是在你死后才到来的。

    (15)

    我读。同时代的很多作家的作品我都读。看看别人是怎样观察、认识、表现同时代的生活的,对自己有时会有启发。我认为优秀的作家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出名字了。再说,我认为不优秀的作家,不一定人家就真不优秀。

    (16)

    我自己的经历对我了解和认识人生当然很有帮助。我的乡村生活和城市生活的全部经历告诉我,人活到这个世上太不容易。以男人为例,一个农村人,五六岁就要放羊割草;十来岁就要学做田里活;然后日复一日的劳作,攒钱以便娶个老婆;千辛万苦把老婆娶到家,通常第二年就要为孩子的出世忙碌;接下来再为儿女们的成长操心;这同时要在地里同旱灾、涝灾、虫灾、风灾、雹灾搏斗,要同村里乡里县里的贪官、地头蛇作斗;到孩子们长大成人成家自立时,他已是白发满头了;疾病这时开始找上身了,疾病在乡村缠上人的时候总是早些,这之后,人便要在疾病的折磨中过日子了,吃药、打针,奔波在诊所和医院之间,直到体力衰竭;然后是张罗棺材,看着棺材做好,再去祖坟上看一眼自己墓坑的位置,这才回到家去等待最后时候的到来;最后时刻到来时,或是因为难以忍受的病痛或是因为想起了遗憾的事,会发出哭声……这就是一个乡下男人的一生。人生是什么?人为什么要活着?这些前人问了无数遍的问题,我也常常想问。

    (17)

    对我来说,写作首先是一种倾诉。我把自己心里想到的、认识到的、感觉到的东西通过作品向读者们倾诉,倾诉会带来快感,会让自己心里的压力缓解。人是需要倾诉的,尤其是像我这样性格内向的人。写作当然也是对当代生活的一种记录,只是这种记录是变形的,是掺了我的主观看法的,是一种艺术的记录,和史学工作者的记录是两回事。写作对我来说还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呼唤爱和善,我希望每个人的一生都能在爱的浸润中度过,我希望我们这个世界上能被善意充满,我期望自己的作品能对那些我看不惯的丑的恶的东西的消灭起些作用。

    (18)

    给我影响最大的作家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三部书中所表达出的爱人、爱己和互爱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我。不管他在实际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都对他怀着敬意。

    (19)

    能谈谈你读书的情况和经验吗?

    我读书并无一定计划,得到什么可读的书就赶紧读完它。而且读得很杂,哲学的、历史的、地理的、文学的、军事的、经济的、政治的书都读。在我读过的书中,翻译过来的外国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我特别喜欢在冬天的夜里拥被半躺在床上读书。参加一些枯燥的会议时,我喜欢在读书中打发时间。坐火车、睡觉前、如厕时,没有书读是不行的。

    (20)

    你的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编成大型豫剧《香魂女》,并进京公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欢,作品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写了环环等几个当代女性的人生际遇,且有较为深刻的批判精神和发人深思的哲学思考。你比较喜欢豫剧还是小说?它是否扩展了小说意义?戏剧与小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豫剧和小说我都喜欢。其实小说改编成戏剧,要的只是小说的故事框架和人物形象,两者有很大不同。小说是靠文字来传达作家的思情寓意,戏剧则是要把所有的内容用唱词唱出来,前者留下许多空白让读者在阅读时用自己的想象来补充,后者只需你坐在剧场里看和听就行。我特别喜欢看豫剧,这是从小就养成的习惯。小时候在乡下,只要听说哪个村里来了剧团,不管有五里还是有十里远,宁可不吃晚饭,也一定要跑去看的。自己的作品改成豫剧,不管改成什么样,我都高兴。

    (21)

    在你的作品里和创作生涯里,你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我最大的遗憾是身为军人却没有写出一部自己满意的有分量的军事题材的小说。

    (22)

    你怎样看阎连科的作品?

    阎连科的作品质优量大,他是一个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都巨大的作家。他写耙耧山脉和军营和平时期的作品都很富创造性,不论是题材发现还是思情指向,不论是文体样式还是语言形态,都给人一种新的感觉。他的《年月日》《日光流年》和《坚硬如水》几部作品,对人生对生命对人类命运对大自然对社会进程的追问越加峻厉和深刻,他的笔已经触及了一些埋在土下很深的别人还没发现的东西。

    (23)

    新技术引发的军事革命只会造成战争样式的改变,但战争中的生与死,敌对双方的恐惧与仇恨,战场上的被俘和生还,战争结局的胜与负,战后的苦难和重建这些基本的问题没变,军事文学作家主要关注的不是战争怎样打,而是引发战争的深层原因,人在战争中的感受和战争对人造成的伤害这些问题。所以军事革命对军事文学会产生影响,比如战争的残酷性更大,战争对人的精神压力更恐怖,但总体来看影响不大。决定军事文学作品成色的基本问题没变,变的只是作品中军人的活动背景。

    (24)

    19世纪和20世纪都有十分辉煌的军事文学作品,21世纪也会有辉煌的军事文学作品出现,这一点不应该怀疑。只是因为今天人们的审美习惯发生了变化,作家的创作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大约不会再出现《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这种样式的作品了。

    (25)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文学和战争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造成文学作品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比如过去的文学作品都是印在纸上,今天有不少文学作品直接在互联网上传播;二是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的活动场景发生变化。

    (26)

    武器的变化对军事文学并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影响是有的。1600年,火炮被安置在舰船上,由此而产生了近代海军,这使描述海军生活的文学作品开始出现;也是从1600年起,手枪开始在世界上普及,这使得战争中一些短距离杀伤对方的故事开始出现,军事文学中又增加了吸引人的成分;1800年,在合理的装备和参谋体系下诞生了近代陆军,写陆军生活的军事文学作品中开始出现了司令部里的参谋这类人;1850年,金属船体、蒸汽机、远程炮、潜水艇、鱼雷的出现,使海军的改革得以推进,也使军事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术语,军人们在作品中的活动场地也由海面扩展到了水下;1860年,铁路的出现使作战的机动性增强,电信使通信发展,出现了步枪,这使兵力的大规模集结成为可能,长途开进中的故事开始在军事文学作品中出现;1920年,出现了坦克、航空母舰、战略轰炸机,这使强袭和登陆作战这些新的作战样式出现,军事文学作品中军人们活动的场所更多了;1945年,出现了核武器,这使军人和平民死亡起来更容易,使人们对战争的恐惧更甚了,也使《广岛之恋》这类作品开始出现;1990年,出现了微型芯片,也随之出现了科索沃这样的远距离精确打击的战争,作家们再写战争,不得不把目光由战场转向很远的地方。作家不能不注意到这些影响,但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描写军人们的悲欢离合、生死存亡、喜怒哀乐。

    (27)

    战争时期的军事文学对读者更有吸引力,也可以说是军事文学的正宗。战争生活是一般人很少经历的生活,这种生活所富有的那种刺激性本身对读者就有诱惑力。另外,战争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利益、命运相联系,容易激起人们的共鸣引起阅读的兴趣。新时期以来的军事文学作品,大家能够记住的,主要还是写当年南线战争生活的作品。

    (28)

    目前军事文学创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以为有两个,一是作家精神上放不开,总是顾虑重重小心翼翼,唯恐写出问题和毛病。这恐怕不行,好作品总是在前人已达到的水平上再前进一步,这就要求你在思想上有新的发现,在艺术上有新的探索。而这些,没有精神上的极度放松,怕很难完成。二是急于求成,急于把作品拿出来让人喝彩获奖,耐不住性子打磨。药方我开不出,何况我的诊断还不一定正确,开出药吃坏了人我还要负责的。

    (29)

    莫言是一个极富创造活力的作家,他的作品在文体上总有创新,在思想上总有新的开掘,在语言上总有新的味道。他是一个不断超越别人也不断超越自己的作家,是一个活得十分清醒也活得自在潇洒的作家。读他的小说,常能获得一种真正的艺术享受。而且他还是一个劳动模范,不停地写作,作品的数量也十分惊人。他在中国军旅作家和整个中国当代作家中,都属一流的人物。

    (30)

    你对军事文学再创辉煌有无信心?

    当然有。这种信心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由于大量翻译作品的出现,我们从事军事题材创作的作家,对外国作家尤其是欧美作家的军事题材作品了解增多,对他们已达到的水平心中有数,差不多可以说都有了一种世界眼光。其二,我们从事军事题材创作的作家,经过这些年的学习和历练,艺术准备相对充足,开笔写起来,起点应该不会很低。其三,世界各国包括我们自己大量的军事和战争历史资料开始解禁,使我们了解过去更为方便;今天世界上的局部战争正在不断发生,这也会给我们的脑子不断带来新鲜刺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