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是宋史4:南渡北望-光荣北伐,洛阳城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然这时还不能太乐观,伯琮的路还很长,几个问题遮住了他的光明前景,比如赵构的身体情况。赵九弟的年纪很轻,后宫储量丰富,全江南的名医为他治疗,这也就是在宋朝,如果在现代的话,无论如何都会让他生出亲儿子来。

    还有伯琮的年龄问题。他才6岁,要度过漫长的生长期,他是否健康,是否聪明,是否明智,是否能让赵构的后宫谅解,这些都事关成败。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回到1135年,宋绍兴五年的深秋。赵伯琮上学了,让很多人开心,其中包括岳飞。他曾经和韩世忠等人上书,要求赵构确立皇储,为帝国留一个后手。现在他如愿了,他很高兴,全国都很高兴,其中却有一个人不太在意。

    为什么要欢呼呢?有什么大不了的,立皇储固国本……这些都是消极自保者的招数,强者可以通过击败敌人保证安全,那才是一条正确之路。

    此人是张浚。

    他设计了一个比富平决战还要恢弘庞大的作战计划,为了保证这个计划的实施,他先对南宋的军队进行了一次大整编。

    全国军队分为“三衙军”和“五大部”。三衙军即禁卫军,算是皇帝的私兵,由殿前司、马军司、步军司组成。这股力量很薄弱,除了杨沂中统领的殿前司是由原来的神武中军改编而成,兵力较强外,其余两部形同虚设。

    五大部,它的前身是“神武军”,五大将刘光世、张俊、韩世忠、吴玠、岳飞所部的总称,这时改名叫“行营护军”。

    具体是张俊部改称“中护军”,驻建康;韩世忠部改称“前护军”,驻承、楚二州;刘光世部改称“左护军”,驻太平州。三将共同担任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水流域的防务。吴玠部之前不在神武军系统里,这时归入,称“右护军”,率军扼守川、陕、甘大片区域。

    王彦的八字军称“前护副军”,驻荆南;岳飞部改称“后护军”,驻鄂州,两军担任长江中、上游防务。

    这些看上去只是换了些名字,无关紧要。可是换一个角度看,就能感觉到张浚的霸道,新官上任是需要打招呼点名的,他的办法是给你们换个名。

    以后一切都得听我的!

    岁临新春,张浚的计划出笼。他亲往镇江府抵近长江,召集东南各大将听令。令韩世忠出淮东,进攻京东东路的淮阳军(今属江苏);岳飞由鄂州过江进驻襄阳,挺进中原,能打多远打多远,无限制攻击;张俊、刘光世所部不动,调三衙军杨沂中为其后援。

    川陕甘方面的吴玠在计划之外,不参与行动。

    针对以上,岳飞的第二次北伐开始。临战前,张浚特意找到他,对他说——“此君侯之素志也!”岳飞却悲欣交集,苦乐参半。

    岳飞的母亲恰在此时病故了,他三日间水浆不进,泪水不干,精神上的悲痛严重伤害了他的视力。不久之后,他患了眼疾。

    他决定上庐山为母亲守孝,三年之间不喜乐不劳作不视事,心灰意懒,非如此不足以报母恩。可大战在即,举国为之观望,他怎能置身事外?

    不得已,他下山临阵。说一下这时的岳飞,他已经鹏程万里,高飞于整个南宋军阶之上。他有自己的部队,辖区内军政大事决于他一人,他已建节,并且是武胜、定国双节度使,受衔时年仅31岁。这是个空前的纪录,在宋朝只有开国皇帝赵匡胤可以比拟。

    赵匡胤28岁建节,不过那时是五代十国,皇帝遍地走。岳飞另有一项荣誉,在赵匡胤之上。这时他已荣升少保,世间尊称他时再不是太尉了,而是“岳少保”。

    如此功业,不枉近10年间奔波离乱。这时恰逢张浚出山,他一直念念不忘的恢复大计终于得以实现了。收复中原,非他莫属。看位置,南宋被攻击的话,韩世忠首当其冲,因为他的背后是国都临安府;如果进攻的话,岳飞注定了是先锋。

    由鄂州进襄阳,由襄阳进河南,直抵旧都开封,这是最近的一条线。尤其是岳家军已经打出了军威,金人进兵都绕着他走,每次襄阳地段都非常安静。

    1136年,宋绍兴六年二月,南宋发动北伐,第一波攻击由韩世忠发起。

    韩世忠整军渡江,首攻淮阳。在符离之北接近了目标,之后发现刘豫还是有两下子的,比如间谍方面。当时南宋立国穷得掉渣,土地不够用,想起了老本行经商。一时间商船往来于大江两岸,各种货物冒着军管风险大量流通,其中就有最值钱的硬通货。

    ——情报。

    伪齐方面间谍工作到家,在韩世忠攻击淮阳城之前,这城里已经集结了庞大的军队,只等着江东猛虎自投罗网。

    他们真的把韩世忠围住了,可是数量不代表质量,史称韩“为贼所围,奋戈一跃,溃围而出,不遗一镞”。连个箭头都没给刘豫留下,而且在突围过程中前护军骁将呼延通一把掐住了一个金将的脖子拎过马来,出来后才知道这人叫牙合孛堇。

    前面说过,孛堇相当于宋军的太尉,一个不小的官儿。

    韩世忠中伏,跳出来之后返身就杀了回去,把淮阳城外围的敌兵赶跑,按原计划围攻淮阳。一连强攻6天之后,事儿大发了。

    刘豫之前就探知了韩世忠的动向,军队先期调拨好了,这时被韩世忠反制,6天的时间足以做出新的安排,金兀朮和刘豫的侄儿刘猊合兵杀到。韩世忠在江北成孤军之势,被金、伪齐联军合围,这时他需要江南友军的支援。

    按地势远近,按军阶兵力,张俊责无旁贷。可韩世忠的求援信到了之后,张大将第一时间的反应是,老韩,你丫的不是出幺蛾子,想借机吞并我吧?那边是金国四太子领兵,决战规模一定很大,你顺手牵羊把我派去的军队收编了,到时我找谁要去?!

    不行,我这边另有军情,没人可调。

    韩世忠真的被孤立在江北了,刘豫大喜,下令务必乘机除掉这颗眼中钉。机会也真的来了,两军对阵,有间谍告密,对面“锦衣骢马立阵前者,韩相公也”。韩世忠自己暴露了目标。金、伪齐联军蜂拥而去……不长记性的倒霉孩子,怎么就忘了韩世忠强在了哪里呢?

    韩世忠迎面对冲,砍倒一片,剩下的都跑了,老韩带着全军外加一万多淮阳百姓安全渡江回到驻地。

    韩世忠的北伐结束,不管过程怎样战况如何,他没有攻入伪齐腹地,再一次受阻于金、伪齐联军。这时是当年的三、四月间,之后再隔3个月,到七、八月时,岳飞才出兵襄阳。很多人,很多史书都说这一次岳飞因私废公,为了母丧耽误了北伐大计。

    如果与韩世忠同时出兵,两路并进,敌方怎样应对?势必事半而功倍。其实没这必要,什么叫举国一人呢?就是他一个人足以胜过一切,根本不需要什么配合,闲杂人等有多远滚多远,别碍事就成。

    岳飞出征前的事很多,耽搁到七月也有些客观原因。第一是赵构想他了,召他到临安见面聊天。真的只是聊天,没说什么重要的事。

    这种聊天是种必要的政治手法,会让上下级之间迅速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工作更顺畅、更有效率。第二是因为王彦。

    八字军创始人年纪很大了,健康状况迅速恶化,宋朝给他的军队番号,给他个人以辖区,实际用意是让他光荣地退休。他的军队就近交给岳飞,辖区刚好就在旁边,一切都水到渠成。

    可是王彦很愤怒。

    岳飞是他曾经的部下,并且是很不听话很违逆他的叛将。这些年里岳飞声威大震,每一次大功铸就,都仿佛是对他的讥讽。这时宋廷的决策,更让他无法忍受。王彦终究不同凡俗,在压抑、病痛中他突然振作,居然病体大好。

    他辞去了襄阳知府一职,转去张浚的都督行府参议军事。上任途中经过鄂州,岳飞约他在江边一叙。浩荡的江水之畔,两人执手交谈,史书中没有记载他们说了什么,只是一阵江风吹来,王彦立即登船解缆而去。那船乘风鼓棹,很快就远了。

    岳飞一直目送着,不断叹息。王彦风骨硬朗,愈老弥甚,不愧一代英才。不过回到现实中,岳飞却发现防务有了点小麻烦。

    八字军跟着王彦到临安府去了,成了张浚的都督府嫡系。岳家军的实力不仅没有增强,反而要因为接管原八字军的荆南府防区而分散兵力。

    又得一番调派,又得临战减兵。

    1135年左右的岳家军兵力达到了10万,将官编制由原来的10将升到30将,每将平均兵力3000余人。这在以后不断扩充,直到达到历史最强的84将。全军分成12统制军:1.背嵬军;2.前军;3.右军;4.中军;5.左军;6.后军;7.游奕军;8.踏白军;9.选锋军;10.胜捷军;11.破敌军;12.水军。

    其中背嵬军是绝对主力,嵬,指酒瓶子,意思是替主将背酒瓶子的亲兵。游奕是巡回的意思,踏白是侦察兵。

    岳家军最有权势的将军是张宪、徐庆、王贵、牛皋。

    七月间牛皋率先渡江北伐,他的路线偏东,攻击蔡州区域。这里他得心应手,不仅是他战力惊人,而是因为他对这一带太熟悉了。

    他的第一个目标是汝州鲁山县附近的镇汝军,这是他的故乡。镇汝军的守将名叫薛亨,素有骁勇之名,牛皋在交战之前声称必将生擒之。

    年底十一月时,薛亨被送到了临安府献俘。牛皋成功地打穿东路,连续攻克颍昌府的大部,蔡州周边地带,让伪齐军队向这个方向集结。一个月之后,岳飞率主力过江,攻击的方向是西边的虢州。

    不需要什么友军、两路夹击,岳家军本身可以做到这一点。

    八月初,岳家军的王贵、董先、郝晸等知名主将合兵一起攻打虢州的卢氏县,这是经过精确计算的,这里有岳家军北伐最急需的东西——粮草。

    整整15万石的粮草囤积在这里。岳飞很清楚自己的短板在哪儿,襄阳也好,鄂州也好,都不是富饶的地区。庞大的军队需要的海量粮草没法自给,只能由后方运送。可要命的是他的驻地、主攻方向都在长江的中上游地带,临安等产粮地在它的下游,逆水送粮难度不是一般的大,于是只有去抢敌占区的。

    粮草到手,攻势豁然铺开,王贵等人迅即攻占虢略、朱阳、栾川等县,兵锋继续向西,突出虢州进入商州境内。

    严格划分的话,虢、商两州属陕西路,是西北方向吴玠的战区。吴玠的部将邵隆早就上书要求收复这两州,宋廷也预先批准了他,只要打下来,他就是两州的主管。

    岳飞踩过界了,他没停,进一步展开攻势,横扫整个商州。之后才给吴玠写信,说可以派邵隆来上任了。到这时,岳飞才率军攻向了顺州方向。

    顺州在今河南省嵩县西南。

    岳飞先派牛皋向东吸引伪齐注意,再向西北抢夺军粮,扫荡全境再次吸引伪齐兵力之后,才突然转向攻击此行的真正目标——河南。

    岳飞突然掉转兵锋,冲向顺州,等于揭开了决战的序幕。顺州,距离北宋原西京洛阳仅100余里!

    这就是岳飞与其同时代的所有战将都不同的地方,他在战场上灵活变幻动静无常,在别的将领如韩世忠总是在一城一池下牵扯纠缠时,他纵横在广阔战区内随心所欲。其每攻必克,每一动必有效果,这种能力不仅让敌方胆寒,连国内都觉得不那么阳光,不那么正面。

    南宋朝廷给韩的评价是“忠勇”,给岳飞的定义是——“沉鸷”。

    沉,不动如山讳莫如深无法猜度,带有不确定性;鸷,凶悍的猛禽,如鹰、雕、隼之类。用以形容人,有凶猛到残暴、桀骜不驯的意思,或者“鸷而无敌”。

    无敌的人是这次攻击的先锋官,攻击在统制官王贵的率领下进行,打头阵的是第四副将杨再兴……这个人是放眼整个两宋之交中最强的战将。他先是趁守军不备拿下了顺州,之后毫不停顿冲向了下一个目标洛阳所属的长水县(今河南洛宁西)。

    直到这时伪齐方面才做出反应,刘豫派出一个都统制一个统制两员正将拥兵数千人来战。杨再兴分兵布将与之阵战。

    杨再兴的冲击力实在没话说,这一战迅速结束,都统制被他阵斩,连带500多名伪齐军一同歼灭。统制官幸运些,和100多名手下被活捉。

    杨再兴没有停顿,再次向西京洛阳挺进,第二天到达长水县边界处的张洪涧。在这儿他遇到了伪齐在顺州界内的最高长官,安抚使张宣赞。

    张安抚的大脑处于短路和连接之间,岳家军入境时他不出现,这时要出界了他拦个什么劲儿?可拦的方法又挺理智的,张洪涧是一条挺宽的河,他先渡到对岸,在那儿与杨再兴隔河对峙。

    一条河……杨再兴提起渡河就郁闷,当哥没渡过吗?!杨再兴率军冒箭雨渡河,冲上对岸,把张宣赞的两千多人马冲散。之后一路穷追,直到晚上二更天左右。

    杨再兴不追了,不是追不上或者没了兴致,而是发现了大宝贝。张宣赞把顺州境内最重要的军资随身带着,那是一万多匹战马!杨再兴乐疯了,有这些谁还去追什么卖国贼?抢,都抢过来。抢得是如此激烈,乃至于和战马堆在一起的一万多石粮食没法带走,全分给了当地的贫苦百姓。

    捷报在八月末时传到江南宋廷,张浚喜出望外,他等的就是这个。如果没有重大战果,他没法实施接下来的设想。

    他上报赵构,请求宋廷借此战机,集结各路大将集体渡江,收复河南地。为此,他敦请皇帝把行在前提至建康,濒临大江,以此鼓舞士气,显决战之心。

    赵构同意了,他于九月初一动身,出杭州之前,他去了天竺寺进香。出寺门时,正好岳飞的捷报送到。

    赵构在一片欢腾之中仔细看完了信,他叫来张浚,说了这样一番话。他问,岳飞的捷报有没有水分?我不是不信,更不是苛惜名爵赏赐,而是我要知道真相。

    张浚告诉了他一个机密消息。岳飞不只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所向无敌,在另一方面做得更好。

    河南是岳飞的家乡,尤其是相州一带,他早就把间谍工作做到了细致入微的程度。大的方向上,太行山一带的义军早已结盟;小的细节上,征战区域内的关隘、渡口上的车夫舵手等人,食宿店铺里的杂役,都有岳家军的内应。

    当此时,只看官家的决心怎样,在战场方面,岳飞已经掌控一切。

    回到江北战场,岳飞的前锋部队迅速向洛阳逼近,以杨再兴的冲击力,只需一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抵达西京城下,而敌人却全都玩起了失踪。刘豫父子伯侄都不见了,李成不见了,金兀朮也没露面,要知道几个月以前,韩世忠过江时,这帮人一窝蜂地拥了上去,仿佛那是块肥肉,谁都想咬。

    可这时岳飞攻入陕西、攻入河南,长驱直入,时间上也长达近两个月,人都跑哪儿去了?不会组团一起去打酱油吧?

    形势一片大好,空前大好,可赵构的心灵之火总是小有飘摇。连首相赵鼎也觉得事情不托底,他建议行在可以前提,可建康就太靠前了,不如按老规矩,到平江府。

    赵构采纳了。

    之后,他对岳飞的支持是一封措辞优美的嘉奖信……一时间众多类似的信飞过长江,寄到岳飞的手里,各种惊叹赞美叹服围绕着他,里面有他尊敬的前首相李纲说的“屡承移文,垂示捷音,十余年来,所未曾有,良用欣快!”之语。

    岳飞也激动,可他最需要的东西——粮草始终没到。他的确神勇无敌,可以孤军深入每战必胜,不必友军支援,可粮草是必需的,再精锐的兵少吃一顿饭就称不上精兵,而此时他留在襄阳的守军已经有饿死的了,要省下口粮去支援前线!

    九月,岳飞部撤退。临行前岳飞似乎对粮食产生了巨大的怨念,他特意派人突袭伪齐重镇蔡州,不为杀那里的兵,他下令把蔡州的粮都烧光。

    回归南岸的途中,谁也不会知道这一次的撤退意味着什么。当事者迷,岳飞不知道,张浚不知道,连赵构、赵鼎,乃至最终受益的那个人,都不知道。

    这次的撤退,是一切灾难的开始。

    最初的反应由刘豫激化。这位伪齐皇帝陛下在岳飞回归南岸之后突然间暴跳起来,他像被啥刺激了一样,疯狂地在境内抓壮丁,半个月左右就抓了20多万,全都推上了战场。

    岳飞刚走,他居然主动进攻了。

    看着很纠结、很呆傻,不可理喻,其实这是绝对必要的。他必须时刻保持对南宋的攻击,不然他将失去存在的价值。

    金国养他这条狗,他必须得去咬人。可他实在不敢去动岳飞,思前想后,他把目标定在了淮南西路,也就是张俊、刘光世的防区。行动前他满腹苦涩,他有预感,哪怕他再努力,真的打出来战果,所谓的皇位也要坐不住了。

    金国在变化中,让他猝不及防,很多事他都做错了。前面说过,他本是完颜昌的人,可推他上宝座的是大殿下完颜宗翰。本着“有奶就是娘”的汉奸原则,他把完颜昌抛到一边,对完颜宗翰一系效忠,这在过去的几年里是很见实效的。

    大殿下权倾天下,威震女真、西夏、南宋,无人敢对他说个不字,刘走狗觉得与有荣焉,他也可以跟着升级,于是对女真贵族们不那么恭敬起来。可这时小皇帝完颜亶用相权换军权,连带着把完颜宗翰的居住权都换到了眼皮子底下。

    完颜宗翰一下子权势尽失,他没了军队、没了下属、没了地盘,别说罩着从前的走狗们,连他自己都朝不保夕了!

    在这种情况下,刘豫发兵只能靠自己,金国人站在远处冷眼旁观,看他能咬出多大的成绩来。刘豫郁闷、彷徨、呆滞……他下令,全军半数以上换装。

    都扮成女真人的模样。

    对岸的南宋朝野一片惊慌。赵构等人得到的情报是,刘豫第一时间发70万精兵报仇,其中半数以上是女真骑兵!

    这消息隔着长江把赵构、赵鼎吓呆了,当年灭北宋时也没有这么大的场面。赵鼎立即提议行营后撤,回到临安府去。

    张俊、刘光世反而没呆。这两人首当其冲,刘豫的主攻方向就奔着他们来。都是老对手了,互相知根知底,刘豫绝不会去襄阳那儿招惹岳飞,更不会去镇江那儿撩拨韩世忠,眼看着淮南西路这儿有张大将、刘大将,还用去别处吗?

    “金兵”铺天盖地而来,两大将流星赶月而走。他们一边向后撤,一边向赵构要救兵,速度之快让正处在前线的总指挥张浚都措手不及。

    也就是说,这两人谁也没请示,更没有获得批准,纯粹是临阵私逃。这种卑劣的行径却赢得了一片赞同声。

    为什么不逃呢,难道要先请示再汇报,用繁文缛节自缚手脚,被金军追上消灭才正确吗?那是自毁实力,毫无意义。

    这种论调很有市场,很得上层人物们认可。关键时刻刚过30岁的皇帝还保留着一份理智,他要张浚立即汇报情况,确定在军事上怎样应对。

    张浚不管有多大的毛病,至少有一个好处,此人从来没被谁吓倒过。他一直挺在前线,很快就了解到真相。根本没有什么女真骑兵,他给赵构回信,要求全军反击,这是全歼伪齐军队的大好时机。赵构同意了,亲笔给他写了一道诏书。

    ——“有不用命者,依军法从事!”

    张浚立即派人把诏书样本抄送给刘光世。刘大衙内一下子脸就绿了,皇帝在动真格的,小命难保了!他把手下的那批神奇的将军召来,说了一句话。

    ——“汝辈且向前,救取吾首级!”

    前面提过,刘光世本人是个战场草包,什么仗都能打输,可手下的将军们却勇悍绝伦,某些特殊的在韩世忠、岳飞面前都敢瞪眼,还偏偏就服这个大衙内。具体怎么回事,以后有具体事件涉及,到时再说,这时刘光世喊救命,这帮人立即爆发了。

    行营左护军杀回淮西,和伪齐军硬拼。张俊部比之早一步到位,已经杀得难分难解了。在他们的后面,三衙军统领杨沂中也在向战场靠拢。

    在赵构的必杀令震慑下,宋军的速度让人很瞠目。以刘光世军为例,他们从原驻地庐州,也就是现在的合肥市后撤,接命令再往回赶,居然在霍邱附近与伪齐军接战。

    那地方在安徽省的西部,论东西水平线的话,比合肥还要再北一点儿。这足以说明刘光世怕到了什么程度,他的将军们也着实出力,打赢了才能保住他的脑袋。可这次战役里真正的焦点却不在这儿,而是合肥更北方的定远县(今安徽定远东南)。

    三衙军统领杨沂中奋勇当先,他在长江南岸出击后,一路疾行,抢在刘光世之前,推进到庐州的北方,主动迎击伪齐军。

    要说一下小杨了。小杨的来头很大,有种说法说他是北宋名将杨业的玄孙,祖父杨宗闵,父杨震,弟杨居中。

    沂中字正甫,出生在代州,从小以勇武得名,从军后隶属于张俊部。当赵构组建元帅府时,小杨是最早的班底之一。那时,他整夜执戈侍立于赵构幕外,让少年期的九哥产生了难得的安全感。杨沂中第一次发威时很震撼,那时盗贼丛生,评价一个盗贼的高低已经不是看他抢了多少东西,而是占了多少城池土地。

    任城就被抢了,元帅府派了很多人去都没有办法。某一天赵构登高望城,心里郁闷,这还是赵家的世界吗?却见几名骑兵披甲执锐闯进了任城城门!

    赵构亲眼见证这几名骑兵在城内纵横驰骋力杀数百人,其中为首那人满身血污像是受了重伤。赵构急命人召回,却发现那都是所杀盗贼的污血,本身没有伤痕。赵构惊喜交集,亲自奉酒给他,说——“酌此血汉!”

    杨沂中由此知名。沂中生来一脸浓髯,神色雄壮,喜欢他的人叫他“十哥”。这个排名是建炎南渡之后将军大排行时搞的,从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岳飞一路排,直到最小的杨沂中。

    烦他的嘛,不大雅致,叫他“髯阉”。谁让他是赵构最贴心的人呢,忠心耿耿,无条件地服从任何命令,像太监一样听话,只不过是多了一把大胡子罢了。

    定远县只爆发了一次小规模的接触战,杨沂中以2000名士兵迅速解决了战斗,他没有停顿,继续主动进击,迎向了刘猊率领的伪齐军主力。

    两军相遇的地方叫藕塘。

    藕塘地处定远县东南方60余里处,刘猊先到,先于杨沂中占据了地势。伪齐军依山列阵,近10万人的军团严阵以待,最前排是密密麻麻的弓箭手。

    这是以往宋军临战时的标准战队,这意味着一旦开战,进攻方会面临数不尽的遮天蔽日一样的箭雨,那是个无解的噩梦。

    杨沂中却偏偏往井里跳,刘猊要什么他就给什么,他派出5000名精骑,向伪齐军的主阵正面冲击。当天的箭雨如期而至,却没有办法阻挡宋军骑兵的突破。

    伪齐没有宋军的制式武器神臂弓,以及与之相近的各种弓弩。如果有,金军早就盗取专利复制粘贴无数份了,金兀朮还用带着满身箭眼在秦岭里满山乱跑吗?这一点优势是汉人独有的,直到宋朝灭亡,甚至明朝灭亡,异族人都没法染指。

    5000名骑兵动摇了刘猊的主阵地,杨沂中适时发起总攻。他亲自率军从伪齐军的侧面冲了进去,自陷超级大阵之内。这样子很绝望,非常像找死,不过杨沂中给刘猊留了份惊喜。

    三衙军的前军统制在开战前悄悄绕到了伪齐军的背后,这时突然间发动,在刘猊的背后插了一刀。这就是杨沂中的风格。

    这人的每一个举动看起来都是疯狂般热血沸腾,不过在这后面隐藏着千般小心万般计算,每一步都如机械般精确。

    这在以后的岁月里,在一个个关键时刻都会被验证。

    伪齐军大阵崩溃了,三路夹击,出其不意,刘猊又不是什么名将,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千军万马之中把自己救出来。

    大部分军队跟着刘猊逃走了,有一万多人被杨沂中生俘,另外夺船数百艘,车数千辆。连带着顺昌方面的刘麟,光州方向的孔彦舟也一起退兵。

    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杨沂中搞定了这次伪齐的大举进犯。

    近卫军露脸,赵构格外高兴。他一边向宰执人员们炫耀——这回你们知道俺识人、得人了吧(“卿辈始知朕得人也。”),一边给杨沂中送去了嘉奖令。

    升杨沂中为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兼马、步帅。

    这个位置如果再加上殿前都点检的名签,就是当年赵匡胤造反前夕的军阶。很乖的小杨非常聪明地拒绝了,理由很伟大。

    三衙军力不能归于一人,这是祖宗说了150多年的话,我会牢记一辈子!赵构感动,小杨真是太好了,可以继续着重培养。

    以上这一战就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南宋中兴十三处战功”中排名第六的藕塘之战。这一战在纯军事意义上实在乏善可陈,没什么大不了的。

    因为对手是战斗力普遍低下的伪齐军,里边还大量充斥着临时招募的平民百姓,这样的军队数量再多又能怎样呢?

    只此一点,即决定了藕塘之战的含金量。但是它的政治意义却无比深远,它是根导火索,上接岳飞第二次北伐被迫撤军,它让转折点变得清晰可见。

    回顾一下此战中南宋最上层人物的表现。当刘豫的军队换上女真人的衣服走上战场时,赵构、赵鼎都慌了,他们除了后退至临安,下死命令逼迫刘光世反击之外,还十万火急地征调岳飞再一次援助淮西。这时,岳飞的眼疾急剧恶化,即便白天也几乎看不见东西,并且他的军队刚刚结束远征,又累又饿还没恢复过来,但仍然闻命则旦夕即行。

    他赶到淮西时藕塘之战早就结束了,赵构很尴尬,赵鼎很羞愧,这时他们知道上刘豫的当了,可上位者自然有他们的遮羞办法。两人进行了一次公开性问答。

    赵鼎向皇帝陛下贺喜:“从这件事上能够看出前方诸位大将对朝廷的尊敬,每个人都很听命令。”

    赵构连连点头:“是的,刘麟败北,朕不足喜,诸将知道尊敬朝廷,才是真正可喜的事啊。”

    难堪面前转移目标的功夫举重若轻,炉火纯青。可惜有个人决定狠揪住这次失误大做文章,从而实现帝国实权第一人的愿望。

    张浚。

    右相、前敌总指挥大人早就看赵鼎不顺眼了,别看是赵鼎把他从深渊里捞出来的,可两人的工作方式、从政理想的差距太大了,堪称鸿沟。

    赵鼎是一个抑外必先安内的人,他时刻紧盯着长江以南这一亩三分地,口头禅是先发展自身,等国内一切都充裕富足了,兵力也都练好,再去想外面怎样。

    张浚嗤之以鼻,赵鼎的观念看似妥当,其实简直不可理喻。请问到达什么程度才算是富裕,北宋仁、神两朝算不算?可那时仍然有无数的官员说国家太穷、民生太穷、公务员太穷,没法出征。以战养战懂不懂,战争中我方在消耗,敌方也在消耗,得失之间要两边审视懂不懂?!

    赵鼎在张浚的眼里就是一个鼠目寸光的胆小鬼,一块挡住他理想的绊脚石。比如这次征调岳飞干什么,岳飞一动,襄汉无人,那边被突击怎么办?眼见得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好几次了总是这么补,女真人再笨,迟早也会抓住机会。

    思前想后,张浚提出了两个建议:第一,乘胜进击河南,灭伪齐抓刘豫,复开封旧京;第二,刘光世既骄又懦,不堪大用,请罢职收军。

    平心而论,这两条都是当务之急,而且都有必成的把握,张浚说得好。可赵鼎不同意。左相大人另有见解,说刘豫只是一块案上肥肉,随时都能剁下去。可是剁碎之后有好处吗?那时会和金国发生直接冲突,两相比较,还不如留着伪齐作缓冲。

    至于刘光世,他的军队多年以来关系盘根错节,几乎是刘氏的个人私军,突然间罢免收编,小心会出大事,无法善后。

    张浚大怒,简直昏聩!留着伪齐作缓冲,一看就是建国初期赵普对北汉的政策,那时契丹强盛,南方软弱,宋朝在进攻中要分出步骤。注意,是在进攻中。这时能和那时相比吗?一个照本宣科的胆小腐儒!对刘光世更加不能手软,抛开战争因素,因为私军性质就不敢去动,更是助长了武将的气焰,这是宋朝的第一国策大政,枪杆子一定要掌握在朝廷手中。

    照本宣科、不知所谓的胆小腐儒!

    赵鼎彻底没脾气了。没脾气只好显示品位,他主动去见皇帝,说张浚跟我像兄弟一样,可是被小人离间了。

    良好的工作氛围取决于良好的私人交往,现在这样只好两去其一。国家面临的几大重点问题,比如收失地、迎二帝等都需要军事行动去实现,所以只好“鼎去浚存”。

    这番话让赵鼎走得很潇洒,给官场留下了一个高品位印象,非常有利于东山再起。可在他重起之前,国家需要新的宰相,选谁呢?

    这要由新首相张浚来定。张浚在官员花名册里翻了好久,最终定下了一位,真是让人吃惊,居然是——秦桧。

    张浚一生最让人称道的不是所谓的军事才能,而是他识人。终其一生,经他手提拔起来的名臣有一大堆,比如赵开、吴玠、吴璘、刘锜、韩世忠、虞允文、王十朋,个个都名震当时功业彪炳。南宋官方也承认这一点,他一生官场起伏,很多次的起,都是他有举荐之功。可是都选择性地回避了一点,秦桧也是他举荐的……毫不夸张地说,是他开启了两宋之交时段里最凶险的潘多拉魔盒!

    张浚选他的理由是——“柔佞易制”。

    可能吗?“佞”,这是个贬义词,摆明了知道秦桧是个坏蛋。这有些根据,秦桧上次罢相时表现得很邪恶,大多数人都知道了他绝非善类。

    可“柔”,是说秦桧是个软蛋,好控制。这就离谱了吧,秦桧在御史台长官时反金国,在南宋时主张南北分裂,哪一次都旗帜鲜明地站在风口浪尖上,哪一点“柔”了呢?

    没有别的解释,只能归功于秦桧无所不能的骗术,号称识人的张浚也坠其瓮中。

    张浚上台,时来运转,整个世界都在配合他。先是来了个开门红,他命令岳飞再一次渡江北伐。这让岳飞痛并快乐着,他的眼病刚刚有所缓和,可军粮仍然遥遥无期,这种情形下远征江北,是合适的吗?岳飞想了想,好吧,出征。

    带足10天的军粮。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只有区区10天的粮草!而目标却是伪齐重镇蔡州(今河南汝南),那里不仅城池高峻,守敌众多,还有老牌游寇、死对头李成坐镇。

    李成号称伪齐第一名将,还是很有两下子的。知道岳飞来袭,他先是非常仔细。第一来了招坚壁清野,绝不给岳飞就地抢粮的机会;第二他决定给岳飞个小刺激。

    岳飞来到蔡州城下时发现高大的城墙上啥也没有,没兵没旗没声音,整座城静悄悄的像是空的。这可真是不常见。

    岳飞下令攻城,管你空不空的,真空才省事。不料突然间城头大变样,兵、旗、箭、大石头通通出现,让城下边的岳家军一阵手忙脚乱。折腾好半天之后,双方陷入僵持。这很好,李成非常兴奋,这正是他要的结果。

    蔡州城挺住,周边的伪齐军队迅速合拢,李序、商元、孔彦舟、贾潭等一大堆人都围了过来。岳飞……嘿嘿,单挑我打不过你,群殴总行吧?!

    岳飞很快发现不对头,这回他受限于军粮奇缺,只带出来2万士兵,以这股力量很难像上次那样横扫中原。怎么办?撤退。

    岳飞抢在敌军合围之前跳出了包围圈,向长江边退却。

    李成大叫一声跳了起来,追击!好不容易逮到这种机会,之前被岳飞满世界追杀,从江南一路痛打到江北,人生都被搞坎坷了,这次一定要清算回来。

    他命令每个士兵准备长绳一根,把岳飞在内的每个岳家军都绑回来!

    这伙人出去追杀,成全了岳飞第三次北伐的业绩。如果他真的躲在城墙后边忍到底,岳飞还真拿李成没办法,可他居然追出来了,而且在群殴没有形成之前……李成再一次遭遇悲剧,这一战他的人死了多少没记载,光被俘的就有好几千人,里边包括几十个将领,外加3000匹战马。

    李成欲哭无泪,他是个老粗,没读过什么书,不知道历史上有一种极特殊的军人,他们攻必克、战必胜、谋必成,重要的是退却的时候都不可追赶!

    岳飞的第三次北伐结束,以上战果是在10天以内,以2万军力达到的。消息传回,举国振奋,张浚的主战理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眼见一场更大规模的北伐即将开始。

    在这种关键时刻,江北也来凑趣,一个重要的消息从遥远的北国传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