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的婚事热热闹闹地进行着,武惠妃也在为她的儿子谋划着。她深得玄宗的宠幸,位同于皇后,可是太子李瑛却不是她生的。因此,她一直想除掉李瑛立自己的儿子李瑁为太子。李瑛是唐玄宗第二个儿子,他的母亲赵丽妃曾经得到玄宗的宠幸,后来武惠妃专宠,玄宗渐渐疏远了她。李瑛知道自己的母亲不得宠,也知道武惠妃一直觊觎太子的位置,所以行事特别小心、谨慎,尽量不让武惠妃抓到什么把柄。驸马都尉杨洄知道岳母武惠妃急于废掉李瑛,也暗中帮忙搜集证据。在玄宗宠幸武惠妃以前,曾经先后宠幸过赵丽妃、皇甫德仪和刘才人,她们分别生下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后来因为武惠妃得到玄宗的专宠,这三个妃子便相继失宠。李瑛、李瑶与李琚三兄弟也因此与自己的父亲疏远了很多,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母亲不得宠而郁郁寡欢,总在背后说武惠妃的坏话。太子李瑛也知道自己处境危险,常常劝诫他们注意言行,不要给武惠妃留下可以栽赃的口实。可武惠妃却步步紧逼,太子的待遇还不如后宫普通皇子的待遇,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为太子鸣不平,虽然不敢在人前说,但周围没有其他人时,三人常聚在一起发泄心中的不满。这天,三兄弟又聚在一起喝酒,李瑶和李琚忍不住又说起了武惠妃的坏话,酒过三巡,李瑛也渐渐把持不住,参与到诋毁武惠妃的阵营当中。驸马督尉杨洄安插在太子身边的眼线立即将他们说的话告诉了杨洄,杨洄又转告给武惠妃,武惠妃添油加醋地转告给唐玄宗:“皇上,太子聚众诅咒臣妾,还说您是老糊涂了的昏君啊!您在的时候太子都敢如此明目张胆地诅咒臣妾,哪天您要是不在了,臣妾可怎么活啊,皇上一定要为臣妾做主啊……”唐玄宗听了非常生气:“这太子李瑛将来是一国之主,非但不思进取,反倒干这些勾当,真是太让朕失望了!朕要废了他!”玄宗找来亲近大臣商量废太子的事情。宰相张九龄极力反对:“皇上,废立太子是大事情,不可以草率啊。太子李瑛为人一向忠厚老实,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如果贸然废了他,天下人都会伤心的,请皇上三思。”同来的几位大臣也力保太子,玄宗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后来,李林甫设计陷害宰相张九龄,玄宗罢了张九龄的官,李林甫取而代之,势力愈加强大起来。李林甫知道武惠妃受宠,积极向她靠拢,在玄宗面前常常夸赞寿王如何有能力,为人如何达观等等。天长日久,玄宗对寿王的印象也越来越好。武惠妃觉得时机越来越成熟,决定加紧废太子的进程。可自从上次事件后,太子行事更加谨小慎微,让武惠妃无从下手。时间紧迫,就怕夜长梦多,可又无计可施。杨洄看着岳母着急的样子,知道岳母的心事所在,上前建议道:“母妃不要着急,他们虽然行事小心,但我们可以引蛇出洞。”
“怎么个引蛇出洞?”“如此这般……”两人商量完毕后,武惠妃便开始实施这个计划。
她派人请太子三人赴宴,又特意告诉他们最近宫中不太平,常有贼人出入,所以他们可以佩剑防身。虽然知道武惠妃可能没安什么好心,但是武惠妃的邀请他们却是不好拒绝的,只好前去赴宴。他们一上路,就有人报告了。武惠妃见三人中计,一面命令侍卫捉拿反贼,一面撕破衣服、弄乱头发,跑到玄宗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诉起来:“皇上救我,皇上救我……”
“爱妃,发生了什么事?”
“皇上,太子造反了,他要杀臣妾,臣妾跑得快才幸免于难啊!”
“啊?真有此事,爱妃别怕,和朕一起去看个究竟。”玄宗向后宫走去,果然看见太子三人拿着剑被侍卫包围起来。
“你们好大胆,竟然要造反,该当何罪?”
“父皇,儿臣冤枉啊,是武惠妃邀请儿臣来赴宴的!”
“一派胡言,既是赴宴,为什么要带剑,你在皇宫长大,难道不知道入宫不可以随便携带兵器吗?”
“父皇,是武惠妃特意叮嘱的啊!请父皇明鉴,儿臣冤枉啊!”
“爱妃,太子所说是否确有其事啊?”
“皇上,臣妾从来没有邀请太子赴宴啊!皇上明鉴!”
“好毒的妇人,你今日冤枉我兄弟三人,我们就是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
“来人,把这三个逆子收押再审。”
武惠妃还在一旁哭哭啼啼:“皇上一定要为臣妾做主啊!皇上……”
“爱妃放心,朕一定会给你一个说法的。宣李林甫进宫。”
李林甫入宫面圣,唐玄宗问他:“太子无德无能,朕早就想废掉他,却遭到朝臣的反对。今日他竟然又联合另外两个王爷造反,朕想废掉他,爱卿认为怎么样?”李林甫回答说:“这是皇上的家务事,皇上不需要和朝臣们交代!”于是玄宗把太子等三人贬为庶人。后来武惠妃又找机会杀死了三人。
太子被废,武惠妃以为寿王的机会来了,找来李林甫商议重新立太子的事情。可是当时天下人都觉得太子死得冤枉,认为武惠妃做得太绝,舆论对寿王很不利。李林甫也知道这个时候在皇上面前举荐寿王,对自己可能不利,所以和武惠妃虚与委蛇,事情没有马上成行。自从设计杀害了太子三人后,武惠妃的身体渐渐虚弱起来,她常常梦见三人的鬼魂来向她索命。她也后悔自己当时为什么那么冲动,太子已经被贬为庶人,对自己不会有威胁了,为什么还要杀了他们呢?噩梦常常困扰着武惠妃,武惠妃越来越憔悴,终于在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离开了人世,那年她才38岁。
武惠妃的死对玄宗是个很大的打击,玄宗终日茶不思、饭不想,人也渐渐憔悴了。高力士在一旁瞧在眼里,疼在心里。他下定决心要帮玄宗再找一个佳人来。都说南方出美女,高力士亲自出马,南下寻找美人。皇天不负苦心人,他为玄宗带回了梅妃。梅妃虽好,但玄宗还是不能忘记武惠妃,常常会想起她。当时,每年的十月,皇上都会带着家人到华清宫游乐。又一个十月要到了,高力士想着到时候举办一个盛大的宴会,把宫中的妃嫔、命妇们都找来热闹热闹,让玄宗高兴高兴。转眼,十月到了。玄宗带领着自己的妃嫔和儿孙们一起游幸华清宫。十月的长安已经很冷了,但这华清宫内却还如夏季,百花鲜艳、温泉暖暖。第二天,宫廷中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宴会,所有妃嫔、命妇都应邀出席,整个后宫被各式各样的美人包围着。只有玄宗一人仍是郁郁寡欢,他还沉浸在失去武惠妃的悲痛之中。虽然最近高力士又从外面为他找了些新的妃子,其中也不乏梅妃那样清新脱俗的女子,可在他的心里却总不能忘记武惠妃的好,越是在欢娱的时刻,他越是想起武惠妃的音容笑貌。所以,当他的儿女们在前庭嬉戏时,他独自一人走在宫廷的小路上排遣寂寞。他静静地走着,仿佛这路没有尽头。恍惚中,武惠妃似乎正站在前方,背对着他,观赏美景。“爱妃,爱妃,爱妃回来看朕吗?”说着,玄宗向那女子扑了上去。谁知这女子一回头,竟不是武惠妃。虽然不是武惠妃,但美丽更胜武惠妃。玄宗心想:“不知是谁家女子,长得竟如此像朕的爱妃,难道是上天可怜朕,派这个女子下来?”“你是谁家女子啊?”
杨玉环因为不胜酒力,偷空出来吹吹风,没想到竟然在这里碰到了天子,简直受宠若惊:“臣妾是寿王妃。”“寿王妃?”虽然玄宗从看到她时就喜欢上了她,但没想到这女子竟然是自己的儿媳,不免又惆怅起来。回到内寝,愁眉不展。随行的高力士看出皇上喜欢上了寿王妃,知道皇上的心事所在,上前劝解道:“皇上不必担心,臣有办法让寿王妃进宫侍寝。”
“什么办法?”
“皇上可以以已故太后的名义,命寿王妃出家为太后祈福,一段时间以后再让她还俗,这样天下人也不会说什么的。”
“果然是好方法,你速速去办。”
高力士来到寿王府,宣读了皇上的旨意。这对寿王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母亲刚去世不久,妻子又要出家。这是为什么?寿王想不明白,他哀求高力士能否让父皇网开一面。可此时的高力士却是铁石心肠:“寿王,让你的妻子为太后祈福是你的福气,你如果不识大体,你父皇会不高兴的!”皇命不可更改,倒是杨玉环显得镇定很多,她把寿王搂在怀中:“寿王,人生祸福难定,臣妾不能再服侍你了。臣妾走后,你要保重身体,好好生活。”开元二十八年,杨玉环毅然离开了寿王府,被送进后宫,做起了女道士。玄宗赐号:太真。
按说做道士本应到道观去做,可是唐玄宗却把杨太真接进了宫中,还在皇宫中特意给杨太真修建了道观,称为太真宫,他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刚开始,为避人耳目,唐玄宗还按捺自己,让杨玉环做了几天的清闲女道士。可时间一长,看着这个美人儿就在身旁,唐玄宗再也按捺不住了,他要拥有她。于是,他带着杨太真来到了骊山温泉,借着修养的名义,日日笙歌、夜夜欢娱。刚开始,杨太真还很怀念和寿王在一起的日子,渐渐地,君王的宠爱让她把寿王抛在了脑后。她开始把心思用在怎么更好地迎合圣意、更好地获得皇上的欢心上,她清醒地知道:她已不是那个少不更事的寿王妃了,既然皇上喜欢她,那她就只好让皇上更喜欢她,她可不想长伴青灯、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更何况她俘获的是一个君主的心,她将成为全天下女性的首领,那该是怎样一种气魄!
两人回到宫中,杨太真还是住在道观里,玄宗则返回兴庆宫。这次回宫,两人多了几分默契。白日里,杨玉环做她的女道士,晚上则夜夜侍寝。渐渐地,杨太真的地位日益明朗,她见玄宗时不再穿道服,而是穿普通嫔妃穿的衣服,宫女们也称呼她为“娘子”,两人过上了实际的夫妻生活。天宝四年,杨玉环做道士也已经四年多了,玄宗认为时机成熟,朝野都已经知道杨太真是他宠幸的人,决定把杨太真扶正,给她一个名号。目前只剩下一个障碍了:寿王还没有妃子,只有先给寿王选了妃子,册封杨太真才显得顺理成章。
之前也有给寿王说媒的,可寿王还沉浸在失去爱妻的伤痛之中,没有心情再娶,他心里还存有一丝侥幸:也许他的玉环哪一天就回来了。虽然也时时能听到从宫中传出来的消息:杨太真和皇上去温泉共浴、杨太真和皇上夜夜厮守……但他始终不愿意相信,他的妻子不可能背叛他投入别人的怀抱,何况那个人还是他的父亲,他父亲当年是那么爱他的母妃,怎么会夺他所爱呢,他不相信。玄宗也知道他这个儿子是个固执的人,以前没有时间多管,这次涉及到他自己册立新妃的事情,他不得不上心一点。他知道这寿王向来听咸宜公主的话,便把咸宜召进宫来,摆出一副慈父的面孔:“咸宜,你哥哥没有王妃已经四年了,朕看着很不忍心,现在有一个好姑娘,贤良淑德、出身名门,朕想把他赐给你哥哥做王妃,你去和他说说。”这咸宜公主自从武惠妃去世就失去了玄宗的宠爱,今天又被父亲叫到身旁,自是感到激动莫名,一口应承下了这个差事。她来到寿王府,把事情告诉了哥哥:“哥哥,父皇想把韦氏册封为寿王妃。这韦氏是名门之后,她的上祖父是韦巨源,也就是武皇后时期的宰相。你如果娶了这韦氏,对你将来的发展会有帮助的,你可不要再推辞了。”
“我谁也不娶!”
“哥哥好糊涂,寿王妃不会再回来了。听说父皇要立她为妃,你怎么能和父皇抢女人呢!父皇喜欢上她,你就再也没有机会了。如果你还对她念念不忘,只会招致父皇的反感,那你不但等不回寿王妃,连自己的命都会搭进去的。
寿王听了妹妹的话,知道大势已去,就勉强答应下了这门亲事。
韦氏正式被册封为妃,接着玄宗要考虑册封自己的美人儿了。“给她一个什么封号好呢?想封她为皇后,可是朕已经几十年没有册封皇后了,这样一来难免惹人注意。毕竟玉环曾经做过寿王妃,朕还是低调一些,封她做贵妃吧!”想好了以后,玄宗兴致勃勃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杨玉环:“朕要封你做贵妃,你高不高兴啊?”杨玉环虽然是以女道士的身份入宫的,可是前后在宫中也只住了四年多的时间,对于皇帝妃嫔的称号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贵妃?贵妃不是仅次于皇后的吗?听说自从王皇后被废后,皇上再没有立过皇后,那我不就是这后宫中最大的官了吗?”杨玉环越想越高兴,娇滴滴地对玄宗说:“谢皇上!”
为避免惹人议论,贵妃册立的仪式并不盛大。虽然只是小型宴会,两人还是柔情蜜意、极尽欢娱。杨玉环一朝得志,自然也不会亏待了家人。玄宗追封杨玉环已经故去的父亲杨玄琰为太尉齐国公,封杨玉环叔父杨玄珪为光禄卿,堂兄杨铦为鸿胪卿、杨锜为侍御史。就连她的三个姐姐也分别被封为夫人:大姐被封为韩国夫人、二姐被封为秦国夫人、三姐被封为虢国夫人。
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杨家的势力自此兴旺起来。三姐妹在京城中买房置地,凭借妹妹的受宠,在京城中越发不可一世起来。朝中有规定,入宫觐见必须要步行,不能携带兵器,但虢国夫人可以骑马入宫觐见,可见唐玄宗对杨家的恩宠。一次,虢国夫人从宫中回府,在路上碰到了建平公主的鸾驾,她非但不避让,反而让公主给她让路。公主哪里受得了这个屈辱,在路上和她争执起来。这家丁也是胆大,平日仗着主子的势力颐指气使惯了,竟然扬起马鞭动起手来。马鞭不仅打到了对方家奴的身上,也打到建平公主的身上。驸马督尉独孤明下车搀扶公主的当儿,也挨了几鞭。看着建平公主的可怜模样,虢国夫人咀嚼着胜利,满意地离开了。建平公主哭着进宫见驾。玄宗见女儿满脸泪痕,忙问道:“是谁这么大胆,连朕的女儿也敢伤?”
“父皇为女儿做主啊!”说着又抹起眼泪来。
建平公主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玄宗一听是虢国夫人做的,态度立即一百八十度转弯:“一派胡言,虢国夫人向来为人贤淑,怎么敢阻拦公主的车驾,还伤人?一定是你们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作威作福,还反咬一口,朕对你们实在是太失望了!”
建平听到父皇的话后,惊讶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疼爱自己的父皇哪里去了?今非昔比,父皇真的是变了!”建平悻悻地退出皇宫,连驸马也因为这件事被革去了官职,朝野为之震动。大家自此更知道了杨氏一门的厉害,也看出了皇上对杨家的特殊恩宠,此后对他们不是敬而远之,就是曲意逢迎。
杨家一门虽然自此显赫,有一个人却被忘记了,他就是后来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杨国忠。杨国忠本名杨钊,国忠是后来的名字。他是杨玉环的从祖兄,自小就是个混混,整日里没有什么正经事做,混吃混喝、喝酒赌钱。一次,在老家和人赌钱,结果输了太多还不起,就偷偷跑出来投奔蜀州的叔父杨玄琰。刚来到叔父家他还比较克制,装成是一个知书达理的人。时间一长,又去喝酒、耍钱。有时赢点小钱,还给妹妹们买点小礼物哄她们开心。可赌钱是十赌九输,渐渐地他又欠下了一大笔赌债,债主竟跑到杨玄琰家来要。杨玄琰官虽然不大,可也是书香门第,家里哪里发生过这样的丑事,赶快替他还了赌债,撵走了他。这杨钊在亲戚中早已经臭名昭著,寻思着自己也没有什么地方去投靠了,不如去参军吧,也许能混个一官半职的,所以去参了军。他长得魁梧,又有力气,打仗的时候表现勇敢,刚开始挺被看好。可时间一长,他就又犯了老毛病,到处敲诈、欺软怕硬、喝酒闹事,因此被赶出军营。杨钊本以为自己这一生也就这样了,要靠为人打架、看家度日。后来,听说自己的堂妹竟然已经贵为贵妃,他知道自己又有机会了。和这杨玉环虽然不是特别熟悉,但当年在杨玄琰府上,他和那杨家的三妹却是玩得很好,想那远房的三妹还是会帮忙的。下定决心以后,他一个人来到了长安,先是找到虢国夫人的住处。虢国夫人倒也很热情。杨钊大包小包地把从蜀地带来的特产送给虢国夫人,再加上他的甜言蜜语,虢国夫人答应为他引见。
杨玉环对杨钊的印象不深,不过三姐极力让她见见,她也不好推辞。杨钊见了自己的堂妹又用上了那套甜言蜜语的功夫,加上带来的蜀地特产又让杨玉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时代,一阵感伤过后,求了唐玄宗给了他一个金吾兵曹参军的差事。杨钊当然不会满足于一个小小的金吾兵曹参军,他借助虢国夫人的力量,头上又顶了一个国舅的头衔,开始混迹于达官显贵之间。这杨钊在家乡虽然不务正业,但到了京城,看到自己有了如此机会,便渐渐收敛起来,一心在仕途上钻营,官也渐渐做大了,很快从金吾兵曹参军升入了户部,做起了户部的度支判官。接着他又升为监察御史、检校度支员外郎兼任御史等职。来京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杨钊的官升了又升。他对官场上的事情也渐渐摸清了道路。他知道自己如果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得找一颗大树来靠了。虽然自己的堂妹是皇上的宠妃,但朝中自有朝中的势力,现在朝中明显地分为两派:宰相李林甫一派和太子李亨一派。
当年,李林甫挖空心思讨好武惠妃,想把寿王扶为太子。可是武惠妃走得太早,树倒猢狲散,寿王没有了靠山,还是没能当成太子,连自己的妻子也被皇上霸占了。寿王没有了利用价值,李林甫自然弃他而去,开始认真钻营自己的权势。新立的太子李亨也想快些培植自己的势力,但他刚刚被立,羽翼还不丰满,不能明目张胆地与李林甫抗衡。所以只能维持表面的和谐,背地里做些动作。他一面笼络朝臣,一面对边疆带兵的将领示好,韦坚和皇甫惟明就是其中重要的两位。韦坚是他的小舅子,因为开凿广运潭成功,受到皇上的重用。皇甫惟明曾经做过太子的幕僚,现在是河西、陇右节度使,手握重兵。太子本以为内有功臣帮助、外有将臣辅佐,李林甫应该不敢对他轻举妄动。可他低估了李林甫的实力,他的一举一动都在李林甫的视线中,李林甫正在寻找机会将他们一举歼灭。
正赶上皇甫惟明与吐蕃打仗,大败吐蕃,来京城报捷。太子想利用这个机会和他商量一下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可是太子私会边疆重臣很容易落人口实,被人说成图谋不轨。所以太子李亨、皇甫惟明、韦坚三人在夜里找了一个道观,换了便服相见。几人对李林甫的专政都很不满,先是发了一顿牢骚。然后皇甫惟明问道:“太子以后有什么打算?”
李亨说:“我想找机会扳倒李林甫那个奸臣,但现在时机还没到,我的想法是我们再忍忍。”
皇甫惟明说:“不如我们发兵杀了那个狗贼。”
韦坚阻止道:“万万不可,小不忍则乱大谋。皇上百年以后就是太子登基,我们没有必要自讨祸事。我们只要小心防范,自然会找到机会扳倒那个奸臣的。”
几个人商量完毕,满意而归,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可李林甫的爪牙一路跟踪他们,对他们的见面、谈话了如指掌。李林甫觉得自己扳倒太子的机会到了,开始在京城散布消息:“太子私自和皇甫惟明见面。皇甫惟明要以两镇官兵为后盾,协助太子谋反。”接着已经被买通了的御史上表弹劾太子等人,说他们意图不轨。玄宗看着奏章,不知道是真是假,不过已近暮年的唐玄宗对权力非常痴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立即命令京兆府法曹吉温审理此案。
吉温也是李林甫的亲信之一,他的叔父曾经做过唐朝的宰相,可他并不像自己的叔父那样勤勉读书,而是终日游手好闲,想要通过别人的举荐来做官。后来经过太子文学薛嶷的推荐,曾经得到玄宗的召见。玄宗对他的评价为“是一不良人,朕不用也”。虽不被赏识,但吉温也不气馁,开始寻找新的路子。他知道高力士跟随玄宗多年,深得玄宗的信任,便花重资买通了高力士,让他在皇上面前多替他说好话。玄宗虽然对吉温印象不好,可也禁不住高力士天天在耳边说他的好话,渐渐地以为是自己看错了人,这吉温可能有些才能,便委了他一个法曹的差事。吉温看高力士这条路走通了,又开始巴结李林甫,正赶上李林甫要打击左相李适之,他勇做先头兵,为李林甫立下了汗马功劳,被李林甫收在了门下。
此时的杨钊是推理侍御史,他也要参与此案的审理。很明显,这是两方势力的一次交锋,该站在哪一边他必须要认真考虑,如果站错了队,小则丢官,大则丢命。经过再三的思考,杨钊决定站在李林甫这一边。他觉得:自己的堂妹是皇上的宠妃,将来如果太子做了皇上,就会有新的宠妃,那他杨家的好日子可就到头了,不如投靠李林甫,如果能合伙废了这个太子,扶植一个有利于自己的太子,那将来即使自己的堂妹不受宠了,自己的权力还是保得住的。主意下定以后,他主动向李林甫示好,然后帮助吉温审理这个案件。韦坚、皇甫惟明知道谋反是个什么样的罪名,自己性命不保且不说,更会祸及族人,所以他们一口咬定三人见面是偶然的相遇,绝对没有事先约好。杨钊用威逼、利诱、酷刑都没起作用,玄宗知道了以后也很无奈,他知道太子和边疆重臣私会的事决不会是偶然的,可无凭无据也不好随意处置人。何况晚年的唐玄宗一心沉迷在享乐之中,身上的杀戮气少了很多,所以最后只是贬了两人的官了事,自己则又跑回到杨玉环为他勾织的温柔乡中。如此大的罪名,最后竟然只是以两个大臣贬官了事,李林甫实在是有点气不过,不过他毕竟借此机会消除了太子身边的重臣,也没吃亏。
朝廷上的你争我夺、风波暗涌丝毫没有影响到玄宗和杨玉环玩乐的雅兴。自打杨玉环被立为贵妃,唐玄宗终日与她厮守玩乐、亲亲热热,把朝中大小事务交由宰相李林甫负责。杨玉环爱吃荔枝,唐玄宗想尽办法满足她。于是唐玄宗派人从遥远的蜀州杨玉环的家乡把荔枝送过来,光驿马就累死了许多匹。长安的百姓不知道,还以为是有什么紧急的军情呢!杨玉环喜欢跳舞,每每有宫廷宴会都会亲自舞上一曲,唐玄宗还会亲自为她击鼓助兴。有时候是他们的二人世界,也有的时候,杨玉环把众妃嫔都叫来,让她们围坐成一圈,个个浓妆艳抹,而她杨玉环则永远是其中的主角。两人也常去骊山行宫重温旧情,好不快乐。有时杨玉环还亲自编制舞蹈,娱乐圣心。杨玉环编了新的舞蹈后,喜欢找名人填词。当时贺知章、王维等人都是京城响当当的文人,贺知章知道皇上想搜罗文人,趁机向皇上推荐了诗仙李白。玄宗也听说过李白的名气,早就想见见了。现在有大诗人贺知章的举荐,便决定宣他进京见驾。
此时的李白并不在京城,而是在遥远的南陵乡下终日以游玩、喝酒、写诗吟诗为乐。几年前他也曾满怀着热忱来到京城,想要谋个一官半职报效国家。那次去并没有引起皇上的注意,倒是结交了贺知章等有名的文人,他们惺惺相惜,遂成了忘年交。贺知章看到李白的诗被深深地震撼了,虽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却还没有见过写得如此潇洒飘逸的诗。从那时起,他就认定李白是一个人才,他坚信李白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李白接到玄宗的诏令后非常欣喜,收拾停当后立即起程,日夜兼程来到了长安。他先是去拜访了老朋友贺知章等人,然后由贺知章陪着进宫见驾。玄宗和杨玉环见他果然气宇轩昂、气度不凡,让他即兴作诗也是才思横溢、信手拈来。玄宗一高兴,给了他一个供奉翰林的差事。供奉翰林是虚职,负责起草诏命,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权力。可是一进京就能有此成就,李白也很知足了。皇上不召见他的时候,他终日饮酒作诗,广结朋友。京城中有很多人听说过李白的名声,也都来和他切磋诗才,把酒论诗。这天,他又到外面喝酒,喝得醉醺醺的时候,忽然玄宗命他进宫陪驾。他这个样子怎么见驾,可皇上的命令又是断然不能违抗的。情急之下,左右的人只好用凉水把他泼醒,由小太监搀扶着进了宫。原来玄宗正在与杨贵妃喝酒作乐,突然想起了李白。杨玉环提议:何不让李翰林进宫作诗助兴呢!所以玄宗就把已经醉酒的李白叫入宫中。李白摇摇晃晃地就了座,正赶上杨贵妃亲自上场献舞。这杨玉环虽然体态丰腴了些,但跳起舞来却是别有一番风韵。玄宗早已经看得意乱情迷,李白也欣赏得如痴如醉,信手写下了《清平调》三首:
其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 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玄宗看完,拍手称妙。杨贵妃舞完一曲,盈盈地走了下来,也拿起《清平调》品看起来。一看诗中都是在夸赞自己,竟然还夸赞自己的美貌胜过汉朝美女赵飞燕。听说他来的时候还喝多了酒,在酒醉的情况下,用这么短的时间,竟然写出了如此美妙的诗句,果然名不虚传。从此杨玉环对李白更是另眼相看,有什么宴会都会把他叫上助兴。这李白本来就清高孤傲、不可一世,现在又得到了杨贵妃的喜欢,更加有些忘乎所以了。一次宫廷宴会,玄宗让他写诗,他酒喝得多了些,竟然借着酒劲说脚不舒服,写不出来。接着顺势让站在身旁的高力士替他把靴子脱掉。这高力士虽然是一个太监,可跟随玄宗多年,在朝中是极有势力的,连李林甫都要让他几分。今天李白竟然让他脱靴,那真是摸到老虎屁股了。可是在一旁的玄宗只觉得好玩,也不阻止。高力士已经年届花甲,竟然在众多朝臣面前为一个小小的翰林脱靴,感到十分的耻辱,可皇上在这里,他也不好发作,只能硬着头皮为李白脱去了靴子。李白舒服了,大笔一挥,又写下了壮美的诗篇。可高力士却自此与李白结了仇,一直想找机会报复他。
这天,杨贵妃闲着没事,又在看李白为赞美她而写的《清平调》。高力士眼睛一转,有了主意,上前说道:“娘娘喜欢这首诗?”
贵妃回答道:“正是,这李太白作诗想象高远、比喻恰当,很招人喜欢。”
高力士又说道:“娘娘,老臣有些话,不知道当讲不当讲?”
贵妃忙问道:“有什么事情就说吧,不要吞吞吐吐的。”
高力士假装小心地说道:“老臣认为李太白语出讥讽,贬损娘娘。”
贵妃奇怪地问:“这话怎么说呢?他诗中不是夸赞本宫美,就是夸赞皇上对本宫的喜欢啊!”
高力士回答道:“他是别有用心。娘娘看,古代美女有很多,贤良淑德的更是不乏其人。可这李太白竟然把您比喻成汉宫赵飞燕。这赵飞燕是美人不假,可是她淫乱后宫,后来被贬作庶民,自杀而死。李白将您比喻成她,弦外之音是什么呢?何况这赵飞燕纤瘦无比,相传可以在人的手掌中跳舞。可是娘娘您的美是丰腴圆润的美,李白说赵飞燕美,又把您的美和瘦弱的赵飞燕比,那他又想说明什么呢?所以臣认为他表面上是在赞美您,实际上是在贬损您啊!”
杨玉环本来对自己先嫁儿子,又嫁公公的事情就讳莫如深。现在听高力士一分析,更觉得李白是有意指桑骂槐,生气地说:“好大胆的李太白,竟然敢讥讽本宫,本宫一定要他好看!”自此,杨玉环对李白留下了坏印象。此时正赶上韦坚新近开凿广运潭成功,玄宗开心地带着杨玉环到潭上庆功。有了美人、美酒,玄宗却总觉得缺少了什么,原来没有李白在这里写诗助兴。玄宗对贵妃提议道:“爱妃,把那个李太白叫来助兴如何?”杨玉环假装不知道,说:“哪个李太白?”
“爱妃记性好差啊!就是为你写《清平调》的那个李太白啊!”
“哦,原来是他。不提他还好,提他本宫就生气。”
“这李太白难道什么时候惹到了你?”
“皇上,臣妾看这李太白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听说他天天喝酒,看来是个酒色之徒。皇上那么信任他,他却不知道珍惜,前些天作的《清平调》竟然把臣妾比作淫乱无耻的赵飞燕。臣妾如果是赵飞燕,那皇上不就是昏君汉成帝了吗?可见他有多么狂妄自大。哪天如果他真做了什么大官,还不一定会做出多么离谱的事情呢!所以臣妾劝皇上离这个奸佞小人远一些比较好。”
“哦?竟有此事?”玄宗虽然知道李白的诗名,但是他更愿意相信自己的爱妃,从此疏远了李白。后来杨玉环又找了个机会让玄宗把李白贬出京城。可怜李白空有一身抱负,也只能黯然离开了长安。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李白真的成了唐王朝的一个重臣,那么也许就没有那旷达飘逸的诗仙李白了,更不要说他给我国古代文化留下的那许多灵动的诗篇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