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密州出猎
【原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①,锦帽貂裘②,千骑卷平冈③。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⑥,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⑦?会挽雕弓如满月⑧,西北望,射天狼⑨。
【注释】
①狂:豪情。左牵黄:左手牵黄。右擎苍:右臂举着苍鹰。古人打猎时用狗和鹰来捕捉猎物。
②锦帽:头戴锦蒙帽。貂裘:身穿貂鼠皮衣。
③卷平冈:从平坦的山冈上席卷而过。
④为报:为之(太守打猎)报告。倾城:全城人。
⑤亲射虎,看孙郎:为“看孙郎,亲射虎”的倒句。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
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喻太守。
⑥酒酣胸胆尚开张:极兴畅饮,胸怀开阔,胆气横生。尚:更。
⑦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郡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指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⑧会:定将。挽:拉。雕弓:弓背上有雕花的弓。满月:圆月。
⑨天狼:星名,一称犬星,主侵掠。比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与西夏。
【译文】
我这老头暂且一发年轻人的狂态,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戴华丽的帽子,身穿貂皮衣服,随从千骑布满山冈。为我通知全城的人跟随太守打猎,我要亲自弯弓射虎,像当年孙权那样。酒喝得畅快,胸怀开阔,胆气豪壮,两鬓有些白发算什么!皇上何日派冯唐持节到云中郡,使我像魏尚那样官复原职?我将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望西北,射下天狼星。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原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②。不知天上宫阙③,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④,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⑤,何似在人间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⑦。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⑨,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⑩。
【注释】
①子由:指苏轼的胞弟苏辙。苏辙字子由。
②把酒问清天:化用李白诗《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把酒:
端着酒杯。
③宫阙:宫殿,指传说中的月宫。
④琼楼玉宇:用美玉建筑的宫殿。此指传说中的月宫。琼:美玉。宇:檐边,也指房屋和宫殿。
⑤弄清影:影随人动。弄:舞弄。清影:月光下的人影。清:指月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晖玉臂寒。”
⑥何似:哪像,怎么比得上。一说“哪些像”。
⑦转朱阁:谓月光移照红楼。转:移转。低绮户:谓月光平照着雕花窗户。低:平照。
⑧长向:一作“偏向”。别时圆:人分别时月却圆。
⑨阴晴:指月亮有阴暗有明亮。
⑩婵娟:容颜美好的样子。此指美丽的月亮。
【译文】
天上明亮的月亮什么时候才会高悬在人们的头顶呢?我手握酒杯向苍天这样发问。即使是月中宫殿里居住的神仙们,恐怕也不知道今天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呵。我原本是从神仙境界中来的,现在想随风回到天上神仙住的“琼楼玉宇”中去,但是又害怕再也经受不住高高在上的天际寒冷。还是脚踏大地,在月光下翩翩起舞,清影随人行的好,天上怎么能比得上人世间自由幸福呢!
月光悄悄地移照在华美的楼阁上,低低地映进雕有花纹的门窗里,久久地辉映着床上那满怀离愁别绪、忧愤委屈的人儿,使其难以入眠。月亮,你该不是对人有怨恨吧,可为什么你总是趁人们离别之机,孤独之时、才好像故意似地变得圆圆的呢?人世间难免总有悲哀、欢乐、离别和团聚的时候,月儿也总是常有阴郁、晴朗、圆满和缺损的交替,像这样的情况自古以来就难以周全。因此,大可不必悲观失望,唯愿人们都能够生活得平安长久,在远别的时光里,来共同地观赏同一天空下那中秋时节美好的月色吧。
临江仙
苏轼
夜归临皋①
【原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②,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③,何时忘却营营④?夜阑风静縠纹平⑤。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⑥。
【注释】
①临皋:地名,在黄州南长江边,苏轼的寓所在此。
②东坡:地名,在黄州。作者于此筑“雪堂”居住,并给自己取了个“东坡居士”的别号。
③长恨句:时常抱怨不能按自己的理想去生活。
④营营:愿意为来往不停。此指名利之争。
⑤縠纹:形容水面波纹细密。縠:一种有皱纹的纱。
⑥小舟二句:表示要弃官隐居。
【译文】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原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②,何妨吟啸且徐行③。竹枝芒鞋轻胜马④,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⑤。
料峭春风吹酒醒⑥,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⑦,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
①沙湖:地名,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地。
②穿林打叶声:指林中的雨声。
③吟啸:吟唱。啸:长吟。
④芒鞋:草鞋。
⑤蓑:指雨具蓑衣。任平生:任其自然地度过一生。
⑥料峭:形容微寒。
⑦向来:这里有“方才”、“刚才”的意思。萧瑟:风吹雨打树林的声音。
【译文】
别听穿林打叶的风雨声,不妨吟诗唱歌慢慢前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比骑马还轻快,怕什么呢?平生就这样穿行在烟雨之中。
料峭的春风把醉意吹醒,觉得一丝寒冷,山头上斜阳却热情迎接。回头看刚才遇风雨的地方,昂然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天晴。
念奴娇
赤壁怀古①
苏轼
【原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②。故垒③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④,乱石穿空⑤,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⑦,小乔⑧初嫁了,雄姿英发⑨。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注释】
①赤壁:三国时周瑜火烧曹兵的赤壁在今湖北省长江南岸的蒲圻县西北。苏轼所游的“赤壁”。是今湖北省黄冈县城外的“赤壁矶”。俗呼“鼻”为“弼”,后来讹传为“赤壁”,故作者在词中特意点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②浪淘:水波冲洗。风流人物:英雄人物或杰出人物。
③故垒:旧时营垒。
④周郎赤壁:周瑜火烧曹兵的赤壁。周瑜当时为东吴建威中郎将,年仅二十四岁,故称为周郎。
⑤乱石:指江边陡峭错落的山石。穿空:上凌天空。
⑥雪:指浪花。柳永《望海潮》:“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⑦公瑾:周瑜字公瑾。
⑧小乔:周瑜之妻。乔:本作“桥”。《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随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
⑨雄姿英发:容姿英俊,才华焕发。
羽扇纶巾:手拿羽毛制成的扇子,头戴青丝带的头巾。此为魏、晋时人的装束。
樯橹:指曹军船舰。灰飞烟灭:形容曹操的兵船在烟火中毁灭。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指神游于三国的战地。
华发:花白的头发。华:古“花”字。
樽:酒杯,此处代酒。酹:把酒倒在地上祭奠。
【译文】
滚滚长江水,滔滔东流去。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英雄豪杰,都被江中汹涌澎湃的浪涛荡涤得无影无踪,悄无声息。在那凋零破败的营垒西边,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期吴将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看啊,两岸高高的山峰上峭壁耸立,直插云空;听啊,江中激起的惊涛骇浪重重地拍击着江岸,飞卷起的浪花好像千万个雪岭冰峰堆聚一起。祖国的锦绣山河如此雄伟壮丽,就好比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在这历史大舞台上。曾经有多少豪杰上演过多么壮丽的英雄史诗啊。
遥想当年的周瑜,美丽出众的小乔开始嫁给他的时候,他正年少有为,潇洒风流,英姿勃发。羽扇在手中从容摇动,纶巾在头上微微翘起,就在他和别人谈笑风生之中,曹军的战船在赤壁就被烧成灰烬,化作缕缕青烟飘失。神游在这古战场上,万千感慨涌上心头。不要笑我多愁善感,自作多情,四十来岁仍碌碌无为,却早已生出满头白发。唉,人生犹如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面对江中一轮明月,洒上一杯水酒,祭奠一下当年的英雄。
卜算子
苏轼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
【原词】
缺月挂疏桐②,漏断人初静③。谁见幽人独往来④,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⑤。拣尽寒枝不肯栖⑥,寂寞沙洲冷。
【注释】
①定惠院:一名定惠寺,在黄州东南。
②缺月:未圆的月亮。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③漏断:指夜深。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到夜深时壶水渐少,滴漏的声音已很难听到了,所以说漏断。
④幽人:幽居之人,指作者自己。
⑤省:理解、明白。
⑥拣尽句:含有良禽择木的意思,表达了作者不肯随波逐流的孤傲品格。
【译文】
一轮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头,用来计时的铜壶也停止了滴漏声,直到这时人们才开始安静下来。只见遭贬黄州幽居的我一个人在独自徘徊,头顶上那只孤零零的鸿雁若隐若现。
它因突遭意外而匆匆逃难,在惊飞途中却因惊魂悸动而频频回首,大概是积郁变作了噩梦,而又没有理解其苦衷吧。因此,它挑遍了所有高高在上的树枝,就是不肯委身于这众鸟附攀的枝桠,而宁可归宿于平地上寂寞冷清的沙洲之上。
望江南
苏轼
超然台作
【原词】
春未老①,风细柳斜斜②。试上超然台上望③,半壕春水一城花④。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⑤。休对故人思故国⑥,且将新火试新茶⑦。诗酒趁年华。
【注释】
①春未老:指暮春尚未到,这是将春天拟人化的手法。
②斜斜:散乱地飘浮的样子。
③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苏轼把旧台加以修葺,修为登临游息之处(并著有散文《超然台记》)。
④壕:指护城河。
⑤咨嗟:嗟叹声。
⑥思故国:寒食后二日是清明节,这三天是古人扫墓的日期。游子不能回乡扫墓,容易引起思念故乡情。故国:指故乡。
⑦新火:古人风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重新点火称新火。
【译文】
春天还未归去,微风轻拂,杨柳飘飞。登上超然台远眺,只见半沟护城河的春水,一城鲜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
寒食节后,酒醒时反而叹息不已。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土,还是用新火来烹新茶。趁青春时光饮酒作诗吧。
浣溪沙
苏轼
徐州石潭谢雨①,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②增减、清浊相应。
【原词】
麻叶层层苘③叶光,谁家煮茧④一村香?隔篱桥语络丝娘⑤。
垂白杖藜抬醉眼⑥,捋青捣麦少软饥肠⑦,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
①谢雨:旱后喜雨而去谢神。
②泗水:源出山东,流经涂州入淮河。后改道入运河。以上两句说石潭水与泗水相通,无论水涨、水落、水清、水浊,它们常常是一致的。
③苘:通称青麻,叶似苧麻而较薄,麻质略粗,可制绳索。
④煮茧:把蚕放在热水里浸煮,然后抽出蚕丝。这整个过程叫缫丝。
⑤络丝娘:虫名,即络纬,俗称络丝娘,纺织娘,秋季鸣叫,如纺织声。这里是借用这个双关语来称呼缫丝的妇女。
⑥垂白:须发将白。这里指村中的老叟。杖藜:扶着拐杖。
⑦捋青:捋摘新麦。捋是用手握着东西移动。青指嫩的新麦,可以取来食用。捣麦少:把摘取的新麦炒干,捣碎成粉。麦少用是用麦子炒成的干粮。软饥肠,指充饥。
【译文】
村外麻叶层层发光,村内谁家煮蚕使得满村飘香?隔着篱笆听见缫丝女娇柔的话语。
须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醉眼迷离,村民们摘取新麦准备捣碎了充饥。请问:豆子什么时候黄熟可收?
浣溪沙
苏轼
【原词】
簌簌衣巾落枣花①。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古柳卖黄瓜③。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④。
【注释】
①簌簌:形容枣花纷纷落下的样子。
②缫车:缫丝的工具。
③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用草或乱麻编成,与蓑衣类似。这里形容在古老的柳树下卖黄瓜的人衣衫褴褛。
④漫:颇、很。野人家:住在村里的人家。以上三句说,因酒后口渴思茶而到村野人家敲门求饮。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行人衣服和头巾上,村南村北响起一片缫车声,穿粗布衣服的农民在古老的柳树下卖黄瓜。
路途漫长,酒后困倦得只想睡觉,太阳高照,人渴不由得想喝茶,便去敲门试问百姓家。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①,临兰溪,溪水西流。
【原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②?门前流水尚能西③,休将白发唱黄鸡④。
【注释】
①蕲水:旧县名,所在今湖北浠水。清泉在城外。
②少:少年。古有“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的说法。作者对此表示异议。
③门前:一作“君看”。
④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是说良时不再,红颜易老。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自勉。
【译文】
山下兰溪边长满短小鲜嫩的兰芽,松林间沙路上净无泥土,傍晚时春雨潇潇而下,子规声声悲啼。
谁说人生不能再年轻?门前流水还能向西流,不要再感叹白发,唱“黄鸡催晓”。
水龙吟
苏轼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原词】
似花还似非花②,也无人惜从教坠③。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④。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⑤。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⑥。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⑦。晓来雨过,遗踪⑧何在?一池萍碎⑨。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注释】
①次韵:用原韵,还要依其韵之先后写诗填词。章质夫:名咨,曾与苏轼同官京师。杨花词:指章质夫咏杨花的词《水龙吟》。
②谓杨花(柳絮)像花又不是花。
③谓无人爱惜、任他凋零飘落。
④有思:有愁思。原韵“全无才思”,此处反用其意。
⑤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此三句谓相思极苦,思恋之情愁坏了肚肠,故眼也倦慵懒睁,欲开还闭。萦:缠绕。即愁思百结不解。柔肠:形容杨花飘落时懒散无力之状。
⑥梦随风万里:杨花神魂颠倒地随风飘着。又还被莺呼起:早被黄莺的啼叫声惊醒。还:
已经。
⑦落红:落花。难缀:难以连接在枝头。缀:连接。
⑧遗踪:指雨后的杨花。
⑨一池萍碎:满地杂乱的浮萍,指飞落池中的杨花。
春色:既指杨花,也兼指人的青春。
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杨花有三分之二埋入泥土,有三分之一随水流去,意谓春色随杨花的飘落而去。
【译文】
杨花又像花又不大像花,因此也没有人像爱惜馨香诱人的鲜花一样爱惜它、呵护它,一任它飘零沦落。杨花离开郁郁葱葱的柳树枝头,孤零零地坠落路旁,看上去似乎冷漠无情,但仔细思量一下,实际上它却有无限愁思。那柔软纤细的柳枝,好像就是这位思妇柔肠寸断的愁绪;那碧绿、细长的柳叶,仿佛就是思妇困倦之中似睁非睁、似睡非睡的媚眼。杨花啊,思妇和你一样,在梦乡里随缕缕细风,飘向万里之遥的地方,一个去寻找新归宿,一个去寻找亲爱的郎君。然而,还未等到寻到,又突然都被一阵黄莺的鸣叫声惊醒,呵,原来只不过是春梦一场。
杨花纷纷扬扬,飘落净光,但我并不怨恨它,伤心的是,那西边的小园林里,万花纷谢,落满大地,很难再将它们重新缀在枝头上。经过一夜狂风暴雨的摧残,到了清晨,杨花呵,你遗留下来的踪迹到哪儿去了?原来,你都落到了池中的水里,化作一池碎碎的萍。你本来曾占有过三分春色,可如今呢,其中的三分之二飘来飘去,业已化作尘泥,剩下的三分之一扬扬洒洒,也已随流水而去。杨花呵,仔仔细细看来,你哪里还有什么“花”的样子,满地上那斑斑点点、零零落落的,分明是离别人的滴滴泪珠。
江城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①
【原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②,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④,尘满面,鬓如霜⑤。
夜来幽梦忽还乡⑥,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⑦,明月夜、短松冈⑧。
【注释】
①乙卯: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年四十。
②十年:苏轼妻王氏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到熙宋八年。正十年。茫茫:各里关山隔阻,生者死者之间什么都不知道了。
③千里孤坟:王氏葬在四川,作者当在密州,两地相隔数千里。
④应不识:也不认识了。
⑤尘满面二句:表白自己因迁徙奔波,灰尘满面,两鬓白如秋霜,已衰老憔悴。
⑥幽梦:怀着幽闷心情入梦。
⑦料得:就是断定。肠断处:极度悲伤。
⑧短松冈:王氏的墓地,在遍植松树的小山冈上。后三句是说:我断定,今后使我断肠的地方,就是月光照着的那个植满松树的小山冈上的孤墓。
【译文】
十年来生死相隔,天上人间两茫茫。不需要刻意去追思怀怨,自然而然地萦绕心头难相记忆。孤零零的坟墓在那千里远的地方,我无处去诉说心中的凄苦悲凉。即使重逢,恐怕你已认不出我的模样,我如今已是满面苍鬓白如霜。
夜里我飘飘悠悠忽然回到了家乡。只见你坐在那间小屋的窗前,正在精心地梳理化妆。我们默默无言相对而望,只有成串的泪珠在流淌。恍然梦醒,我伤心料想:此后年年令人魂销肠断的地方,是那明月映照的夜晚,在那孤坟幽栖的松冈。
昭君怨①
苏轼
【原词】
谁作桓伊三弄②,惊破绿窗③幽梦?新月与愁烟,满江天④。
欲去又还不去,明日落花飞絮⑤。飞絮送行舟,水东流⑥【注释】
①一本题《金山送柳子玉(瑾)》。
②桓伊三弄: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东晋时音乐家,善筝笛。《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子猷(徽之)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③“绿窗”,碧纱窗。
④客将远行,故如此说。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⑤欲去还留恋,终于不得不去。
⑥上片平稳。下片首句一顿,以下便顺流而下。叠用“飞絮”接上“落花飞絮”句,顶针接麻格,更显得生动。“落花飞絮送行舟”,因为调所限,只用了“飞絮”二字。
【译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知是谁吹起了优美的笛曲,将人从梦中惊醒。是什么样的梦呢?大概是梦见和朋友一起饮酒赋诗吧!欢聚的日子马上就要结束,怎不使人懊恼、愁闷?推开窗户,不知是要追寻那悠扬的笛声,还是要寻回梦中的欢愉,只见江天茫茫,空荡荡的天上,挂著一弯孤单的新月,凄冷地望著人间。江天之际,迷迷蒙蒙、混混沌沌,那是被愁闷化作的烟雾塞满了。
道了千万声珍重,但迟迟没有成行。二月春深,将是“落花飞絮”的时节,景象凄迷,那时别情更使人黯然。设想离别的人终于走了,船儿离开江岸渐渐西去。送别的人站立江边,引颈远望,不愿离开,只有那多情的柳絮,像是明白人的心愿,追逐着行舟,代替人送行。而滔滔江水,全不理解人的心情,依旧东流入海。
西江月
平山堂①
苏轼
【原词】
三过平山堂②下,半生弹指声中③。十年不见④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⑤。
欲吊文章太守⑥,仍歌杨柳春风⑦。休言万事转头空⑧,未转头时皆梦⑨。
【注释】
①平山堂:扬州名胜,在州城西北五里,大明寺侧。欧阳修扬州任上时所建。
②三过平山堂:在此之前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离京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1074)由杭移知密州,这次神宗元丰二年(1079),自徐州移知湖州都途经扬州,来平生堂凭吊。
③半生:苏轼时年四十二岁,已到中年,故人的前半生已过去。弹指:佛教名词,喻时间短暂。《翻译名义集》卷五《时分》:“二十念为瞬,二十瞬名一弹指。”
④十年不见:苏轼熙宁四年(1071),通判杭州,曾绕道颍州去谒见业已致仕的欧公。师生欢快相聚宴饮于颍州西湖。谁料此次竟成永诀,次年欧公就仙逝了。到作词时,不见恩师也将近十年了。
⑤壁上龙蛇飞动:指平山堂壁上仍刻有欧公亲书手迹。
⑥文章太守:欧阳修自称。
⑦仍歌杨柳春风:说此次置酒高会,使自己能再次听到红妆歌女演唱:“垂柳”、“春风”
。欧公那种以文载道,辅君济民,绝不迎和而升迁的风范亮节,德业文德,就像平山堂前的杨柳春风,化育士林。能给后人带来温暖和力量。
⑧空:梦。白居易《自咏》诗云:“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人生短暂,死去万事空。
⑨末句意:人活在世上一切就像梦一样。作者以梦作结,无疑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也和他当时反对新法的处境有关。
【译文】
第三次来到平山堂下,那时我的前半生在弹指一挥间已经去了。十年后到此再也看不到恩师了。只见堂壁上仍刻有欧公的亲书手迹。
想要悼念恩师使自己再次听到红妆歌女演唱“杨柳”、“春风”。人活在世上就像做梦一样。
西江月
苏轼
【原词】
玉骨那愁瘴雾①,冰姿自有仙风②。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③。
素面常嫌粉涴④,洗妆不褪唇红⑤。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⑥。
【注释】
①瘴雾:指南方山林中湿热蒸郁可致人疾病的雾气。
②冰姿:谓梅花的姿容如冰一般贞洁、晶莹。
③绿毛幺风:南方的一种珍禽名,发毛红嘴,状似鹦鹉而小,栖集皆倒悬于枝上,俗称“倒挂子”。海仙:即绿毛幺凤。
④素面:谓面上不施脂粉,此指梅花洁白的颜色。涴:玷污。乐史《杨太真外传》载,杨玉环的三姐虢国夫人“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
杜甫《虢国夫人》诗有“却嫌脂粉涴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之句。
⑤褪:减色。唇红:指一种红梅花。《冷斋夜话》载:“岭外梅花,与中国异。其花几类桃花之色,而唇红香著。”又,庄绰《鸡肋篇》卷十载轼此词,谓岭南“梅花叶四周皆红,故有洗妆之句”。
⑥高情句:作者借用王昌龄咏梅诗:“薄薄落落雾不分,梦中唤作梨花云”表达自己高尚的感情已随“晓云”的消失而归于幻灭,再也难作“梨花云”一类的美梦了。
【译文】
梅花的枝干如玉,一般根本不再乎那南方的瘴雾。因为梅花的姿容如冰一般晶莹,自有一种仙气风骨,海仙时常派遣倒挂的绿毛幺凤到花丛中探望。
梅花常常害怕洁白的颜色因此而玷污,花叶四周皆红的梅花却没有减少半点风姿。自己高尚的感情已随“晓云”的消失而归于幻灭,再也难作“梨花云”一类的美梦了。
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①。会李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②。
【原词】
归去来兮③,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④。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⑤。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⑥。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⑦,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⑧。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⑨。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
①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作者从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改任汝洲(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雪堂:作者在黄州时所筑。因在大雪中建成,故在房壁上绘雪景并命名为雪堂。
②李仲览:名翔,当时奉杨元素之命来看苏轼。
③归去来兮: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岷峨:岷山和峨嵋山,均在作者家乡四川。
④“百年”两句:出自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年皆过半百,来日苦又多”。又白居易《冬夜对酒寄皇甫十》:“十月苦长夜,百年强半时”。强半:近半,时年苏轼四十九岁。苦:极,甚之意。
⑤坐见:但见,只见。黄州再闰:作者自元丰三年(1080)二月被贬至黄州,到这时已四年多,其间元丰三年九月,六年(1083)闰六月,故称。
⑥豚:特指小猪,也泛指猪肉。社酒:春秋两次祭祀社神时社日所用的酒。老东坡:终老于东坡。东坡:这里指苏轼在黄州所开垦的那块荒地,东坡这个别号也因此而得。
⑦底事:何事,什么事。
⑧洛水:即洛河,黄河的支流。苏轼迁移汝州,距洛河不远。
⑨柔柯:细枝、指柳条。
江南:指武昌一带,黄冈在长江以北,与武昌隔江相望,苏轼常过江去武昌游玩。
【译文】
啊,人们都说“归去来兮”,我回归到哪里呢?我的家在万里之外的四川呀。人生百年过了近半,剩下的时光已不多了。元丰三年闰九月六年闰六月期间只见儿童们只说楚语唱吴歌。山中友摆下鸡豚社酒来劝慰我。
说什么呢?人生在世到底为了什么呢?往来如梭过得很快。等到闲时来看秋风中洛水的清波。我会怀念堂前那没有修剪的细枝的细柳。还记得江南的父老此时可能正晒着渔蓑。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①,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②,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③。
【注释】
①花褪残红青杏小:红色花瓣枯萎脱落了,小小的青杏长了出来。
②柳绵:柳絮。
③多情:指墙外行人。无情:指墙内佳人。恼:弄得烦恼。
【译文】
百花凋谢,春杏还很小。燕子飞来时,绿水环绕人家房舍。枝上柳絮随风飞散,天边何处没有芳草。
墙内有秋千,墙外是道路。墙外行人驻足,听墙内美人笑语。笑声渐渐听不到了,行人自作多情却被无情引起烦恼。
青玉案
苏轼
送伯固归吴中①
【原词】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耳②、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③。
《辋川图》上看春暮④,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⑤针线,曾润西湖雨。
【注释】
①伯固:苏坚,字伯固,苏州人,博学工诗,与苏轼交厚,此时苏坚从苏轼任杭州临税官,至此已三年。
②黄耳:晋陆机有犬名黄耳,陆机在洛阳时,曾系书其颈,致松江家中,并得报还洛。
③四桥:苏州有四桥,为名胜。老子:苏轼自称。
④《辋川图》:唐王维官尚书右丞,有别墅在辋川,并在蓝田清凉寺壁上尝画《辋川图》。
地在今陕西蓝田境内。
⑤小蛮:唐白居易有家妓樊素善歌,小蛮善舞。有诗云: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
【译文】
三年间卧枕上梦魂总飞向吴中故园路。我送只传信的黄犬,随你返回故土。若到松江呼唤小舟摆渡,切莫惊吓了鸥鸟白鹭。吴中四桥的河湾渡口,当年都是我常游的去处。
品鉴、研摩辋川图,仿佛看到吴中暮春景物,常常记高士王右丞的诗句。定个还乡的归期天公已应许,身上春衫还是小蛮的细针密线,曾浸湿了西湖依依的泪雨。
西江月
苏轼
顷在黄州①,春夜行蕲水②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③。及觉已晓,乱山攒拥④,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原词】
照野弥弥浅浪⑤,横空隐隐层霄⑥。障泥未解玉骢骄⑦,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⑧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⑨。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释】
①顷:近来。黄州: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县)。
②蕲水:在今湖北浠水县黄冈东。
③解鞍、曲肱:解下马鞍,弯曲手臂,以臂为枕睡。
④攒拥:密集、簇拥。
⑤照野弥弥浅浪:月光照耀着流过原野、水波弥漫的小河。
⑥横空隐隐层霄:广阔的天空云层若隐若现。
⑦障泥:用锦或布制作的马鞍,垫在马鞍下,垂在马腹两旁,用来遮尘土。玉骢:马名。“玉花骢”是唐玄宗豢养的名马,这里指良马。
⑧可惜:可爱的意思。
⑨琼瑶:美玉。这里用来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杜宇:杜鹃鸟。它常在春天的夜里啼叫。
【译文】
月亮照着旷野,小河微波荡漾,层层云雾隐隐约约横亘在天空。鞍鞯还没解下,白色骏马显得很活跃。我醉意朦胧想在芳草上睡觉。
溪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不要让马儿踏碎水中的月影。解下马鞍侧卧在绿杨掩映的桥上,杜鹃一声啼叫春晨已来到。
念奴娇
中秋
苏轼
【原词】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①。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②。江山如画,望中烟村历历③。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形成三客④。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⑤。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⑥?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⑦。
【注释】
①桂魄:月亮的别称。古时称月亮为魄,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月亮为“桂魄”。《周易参同契》卷下:“阳神曰魂,阴神曰魂。秋碧:秋日晴朗的天空。
②玉宇琼楼:传说中月宫里神仙居住的楼宇。王嘉《拾遗记》载:瞿乾佑与弟子在江边赏月,有人问月中何有,瞿让弟子顺着他手指方向看去,只见月中“琼楼玉宇烂然”。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清凉国:指月宫。
③烟树:烟雾笼罩的树木。历历:清楚可数。
④“举杯”二句:李白《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⑤“今夕”句:《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⑥翻然:回飞的样子。鹏翼:鹏鸟的翅膀。鹏,传说中的大鸟。《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⑦水晶宫:指清彻、明净的月宫。
【译文】
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只见万里长空辽阔无边,一丝云彩也没有。皎洁的月光从高空照射下来,使得整个秋天的碧空都沉浸在一派清冷之中。不觉幻想到天上的月宫,那里有琼楼玉宇,仙女们在里边乘着仙鸟飞鸾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愉快地生活在这清静凉爽的仙境里。
从月宫往下界观望,雄伟秀丽的大好江山就像一幅精雕细刻的图画一样美,清晰可辨的如烟绿树,历历在目。
我不免带着几分醉意高声歌唱,举起手中的酒杯邀请头顶上的这轮明月,让它和我、我的影子三个一起饮酒赏心。这还不够,我又在月光中,在风露下盘桓起舞,欲图愉快地度过这中秋的良夜美景。我渴望着立刻能够乘风快快飞上月宫。真能那样的话,又何必非要骑上腾飞九万里的大鹏鸟呢。在明净的月宫里,我要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以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菩萨蛮
魏夫人
【原词】
溪山掩映斜阳里①,楼台影动鸳鸯起②。隔岸两三家③,出墙红杏花④。
绿杨堤下路,早晚溪边去⑤。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⑥。
【注释】
①溪山掩映斜阳里:溪水、远山都映照在夕阳里。
②楼台影动:水波荡漾倒映水中的楼台亦随波摇动。
③隔岸两三家:溪水对岸人家。
④出墙红杏花:几支红艳欲滴的杏花伸出墙来。
⑤二句意:每天早晚沿着绿柳堤岸下的小路到溪边去。
⑥柳绵:柳絮。末句意:又是柳絮飘飞的季节,已经三年过去了,远离自己的亲人却还未归来。
【译文】
溪水青山都掩映在斜阳的余晖之中,楼台的倒影随波荡漾,惊起对对鸳鸯。隔岸溪边只住着两三户人家,红杏花从墙头伸展出来。
绿杨长堤下有一条小路,每天从这里走到溪边去。已经三次看见柳絮飘飞,但离人还没有回家。
卜算子
李之仪
【原词】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①。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②,此恨何时已③。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④。
【注释】
①长江头:长江上游。长江尾:长江下游。
②休:停止。
③已:终止。
④定不负相思意:我一定不会辜负永恒的相爱和期待。
【译文】
我住长江源头,君住长江末尾。天天思念你呵不见你,却共饮着一条长江水。
这条江水何时止,这份离恨何时息?只愿你心像我心,我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虞美人
舒禀
【原词】
芙蓉落尽天涵水①,日暮沧波起②。背飞双燕贴云寒③,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④。
浮生只合尊前老⑤,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
【注释】
①芙蓉:荷花。落尽:全部凋谢了。天涵水:意谓水天相接,烟波无际。
②沧波:沧凉的江水。
③背飞双燕贴云寒:一对燕子相背向寒冷的云边飞去。
④独:孤独。倚阑:靠着栏干。
⑤浮生:老庄以人生在世,飘浮无定,后来相沿称人生为浮生。尊:樽,酒杯。意人生最好是喝喝酒来消磨时光。
【译文】
荷花落尽,天连着水,日色黄昏,绿波又被风吹起。相背而飞的双燕,紧贴着秋云,带着寒意,我独自在小楼的东侧,凭倚栏杆向远处望去。
浮生有无穷无尽的烦恼,只应在醉乡中苦
苦煎熬。时光过得真快,白雪又落满长安道。早早晚晚之间,我的老朋友也会登高远眺,并会寄上一枝早梅,把江南的春意同时寄到。
减字木兰花
竞渡①
黄裳
【原词】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②。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③。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④。金碧楼西⑤,衔得锦标第一归⑥。
【注释】
①竞渡:划船比赛。每年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为表达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在民间形成的一种传统风俗。
②这二句意:长着茂密杨柳的小洲处,一群龙舟上红旗高高飘扬,飞驶而出。
③春雷:形容鼓声像春雷一样响个不停。直破烟波远远回:条条龙舟,勇往直前冲破宁静的水面,形成一片烟雾,再从远处折回。
④惊退万人争战气:龙舟竞争之激烈气势,就像打仗一样,把观众都惊呆了。
⑤金碧楼西:领奖处(也是主席台)装饰得金碧辉煌。
⑥这句指:夺得冠军的船,把获得的锦标放到那昂首张口的龙嘴里,第一个归来。
【译文】
红旗高举的龙船,从杨柳深处的小洲飞快地驶出。船上击鼓之声如同春雷,龙舟冲破浩渺的烟波,又从远处回转。
欢呼之声震动大地,战斗的气概惊退万人。金碧楼西面,获胜的船把锦标衔在龙口上第一个归来。
清平乐
黄庭坚
【原词】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②。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
取黄鹂③。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④。
【注释】
①“春归”二句:春天到哪里去了,她悄悄消逝,没有留下一点踪影。
②“若有人知春去处”二句:希望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她同住。唤取:唤来。
③“春无踪迹”二句:春天的去向无人能知晓。希望黄鹂能知道春天的踪迹。黄鹂:即黄莺,啼叫于春夏之间。
④末二句:黄鹂不停地啼叫,它婉转的啼叫,却无人能听懂,只好趁着风势飞过蔷薇花从。
蔷薇花开在春夏之交,即表示夏天已来临。
【译文】
春天回归何处?寂寞冷清没有任何踪迹。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与我们同住。
春天无影无踪又有谁知道呢?除非询问黄鹂。黄鹂鸣声婉转,却无人能理解,顺着风势飞过夏季开花的蔷薇。
谒金门
黄庭坚
示知命弟①
【原词】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③。
君似成蹊桃李④,入我草堂松桂⑤。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注释】
①“示知命弟”:知命,名叔达,庭坚弟,当时庭坚贬官安置黔州,知命在此陪伴其兄。
②吴头楚尾:指现在的江西省北部,因为其地在春秋时为吴、楚两国交界处,故称。
③“兄弟”二句:万里之处,兄弟患难中相聚,惊喜交加,仿佛如在梦中,杜甫《羌村》: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④成蹊桃李:《史记·李广列传》引古谚语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语,比喻实至名归,重事实不尚虚名。这里是用以称赞知命。蹊:小路。
⑤草堂松桂:孔稚圭《北山移文》中有“钟山之英,草堂之灵”和“诱我松桂,欺我云壑”
二句,此处用以借指自己寓居之处十分荒凉寂寞。
【译文】
过了一山又一水来到春秋时吴楚的交界处。万里之处,兄弟患难中相聚,惊喜交加仿佛在梦中。
你好像知命请来到我荒凉的寓所一样,不要厌弃寒冷而没有香气,我一生的前途命运也就这样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