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做人圣经-把运气变成机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三种东西不能使用过多。

    那就是:做面包的酵母、盐、犹豫。

    ——《塔木德》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事:“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并有小狗的一张彩照充满大半个屏幕。启事发出后,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狗的人嫌给的钱少,那可是一只纯正的爱尔兰名犬啊!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2万元。

    原来,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乞丐没有及时地看到第一则启事,当他知道送回这只小狗可以拿到2万元时,真是兴奋极了,他这辈子也没交过这种好运。

    乞丐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那2万酬金。当他经过一家大百货公司的墙体屏幕时,又看到了那则启事,不过赏金已变成了3万元。乞丐驻足想:这赏金增长的速度倒挺快,这狗到底能值多少钱呢?他改变了主意,又折回他的破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儿。第四天,悬赏额果然又涨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乞丐没有离开过大屏幕,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窑洞。可是那只狗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的是鲜牛奶和烧牛肉,对这位乞丐从垃圾筒里捡来的食物根本受不了。

    乞丐不渴望财富吗?当然是渴望,但是他没有抓住得到财富的机遇,所以只有看着它溜走了。

    因此,犹太商人的经验是:拥有了高财商,不仅可以让你懂得如何创造财富,同时还能够让你知道在财富的机遇面前应该如何去抓住它,把运气变成财气。

    我们可以发现,辛勤者中间有着贫富之分,而在成功的辛勤者中间,成就亦有高低之别,但有一些表面上并不辛勤的人,却能成功致富。正是这些差异的出现,社会面貌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变化,而促成社会面貌变化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机会。因此,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机会是上帝的别名。”在特定的时间里,各方面因素配合恰当,就会产生有利的条件,谁最先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运用手上的人力、物力从事投资,谁就能更快、更容易获得更大的成功,赚取更多的财富。这些有利条件便是机会,一个高财商的人懂得掌握这些得到财富的机会。

    要拿到红利,必须先拿钱投资。同样,想获得机会,则必须先有所牺牲——牺牲自己的时间、收入、安全生活和享受等等,随时全神贯注地做好准备,一有机会出现,便跳起来将它抓住。但是有的人创业致富常常是靠一运气。而运气不是机会,不要把两者混淆,否则就会作出错误判断,招致损失。

    运气带有偶然、意外的性质。有个人去买彩票,结果中了1000美元,这是运气。提炼青霉素的弗莱明原意是要培养葡萄球菌,霉菌的出现出乎他意料之外。对他来说,霉菌是个不速之客:中彩与发现青霉素有显著的区别,中彩纯属意外,那是运气,没有夹杂机会在里面;而发现青霉素的事,则在运气之外蕴藏着机会。

    弗莱明发现霉菌之后,他可能有两个反应:一是觉得霉菌的出现阻挠了他对葡萄球菌的研究,把它当作麻烦事,不予重视;二是觉得好奇,进行研究。如果弗莱明采取前一种态度,发明青霉素的就不会是他,而是别人了。弗莱明能够及时掌握机会,结果获得了成就。

    在致富的过程中,也要分清机会和运气,我们不排除运气,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用自己的财商,挖掘蕴藏在生活中的机会,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得到财富。

    ◇留意生意场上的每一个细节

    犹太商人非常留意生意场上的每一个细节,善于把运气变成财气。曾经确有一家犹太人经营的服装公司——“列瓦伊·施特劳斯公司”,靠运气促成服装的一场革命——牛仔裤的风行。

    “列瓦伊·施特劳斯”这个名字已经进入英国辞典,公司的产品在国际上日益流行,因此公司的发家史也几乎成了神话般的传说。

    公司的创始人列瓦伊·施特劳斯本来并不是个服装商,虽然服装行业历来是犹太人占支配地位的行业,一度美国男装市场的85%、女装的95%,都是由犹太人的服装厂生产的。19世纪中叶,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带曾出现过一次淘金热。年轻的列瓦伊·施特劳斯也去了加利福尼亚,但为时已晚,从沙里淘金已到了尾声,但他却“从斜纹布里淘出了黄金”。

    列瓦伊·施特劳斯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卷斜纹布,想卖给制帐篷的商人,赚点钱作资本。到了那里才发现,人们不需要帐篷,却需要坚牢耐穿的裤子,整天同泥和水打交道,裤子坏得特别快。于是,从这卷斜纹布里就诞生了列瓦伊·施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10年以后,他又在裤子的口袋旁装上铜纽扣,以增强口袋的牢度。此后,列瓦伊·施特劳斯开始大批量生产这种新颖的裤子,销路极好,引得数以百计的其他服装商竞相仿效,但列瓦伊·施特劳斯的企业一直独占鳌头,每年约售出100万条这种裤子,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

    1902年,单身汉老列瓦伊·施特劳斯去世后,4个外甥接下舅舅的公司之后,经营得不错,公司不断发展,业务范围也随之扩大,开始经营尼绒、裤子、毛巾、被里、床单和内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些商品的营业额已将近总营业额的一半。1946年,老列瓦伊·施特劳斯的曾外孙瓦尔特·哈斯·耶尔决定公司的全部资金用于生产牛仔布料。这种由10股3号棉纱织成的布料已获得专利,专门为列瓦伊·施特劳斯公司生产。

    哈斯既不是一个理想主义家,有意识地想改变公众的趣味或穿着习惯,也未曾预见到这个决定会引发一场服装革命。他只是作出了一项经营决策,更准确地说,他只是想“搏”一下,输赢在此一举,看新布料能否取胜。结果运气临门,他赢了,而且是极大的成功。

    用新布料生产的牛仔裤特别有助于显示出人的体形,充满青春气息,上市后就大受欢迎。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更大行其道。一则因为60年代正值二战结束后出生的一代踏上社会,这一代素称“婴儿炸弹”,即人口出生高峰,一时间给整个美国社会带入了一股青春文化的气息,他们也成了消费市场的大头,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牛仔裤自然极有市场。二则60年代正好是个反叛的时代,传统规范和价值观念受到怀疑、抨击和唾弃,而牛仔裤以其不拘形式这一最明显的特点,成了最能体现时代潮流的服装。

    第一个原因使牛仔裤成了青年一代的制服,也成了一切想“混迹于”年轻人中的人所热衷的服装。而第二个原因则使一切不想让自己显得保守古板的人穿上牛仔裤,终至被一位总统穿进白宫去。

    这场服装革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它从不同方向使服装不再能显示穿着者的身份。如果说,原先批量生产的服装使一个公司的推销员穿得像总经理一样,则牛仔裤却使总经理穿得像推销员一样,而且牛仔裤不分性别,男人女人穿得完全一样。牛仔裤也没有新旧之分,甚至旧的更好。这本来是因为布料容易旧,但公众由于过于喜爱牛仔裤而把它的缺点一起喜爱上了。服装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生产旧裤子,甚至破裤子”的工厂,那经过磨损、褪色和打过补丁的牛仔裤,一付破相,却更好销,价格也更高。

    就此而论,瓦尔特·哈斯·耶尔的这一冒险之举只不过是利用服装行业的一般冒险行为以扩大而已。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这一冒险竟抓住了一个延续半个世纪还方兴未艾的大时尚,如果从老列瓦伊·施特劳斯的第一条牛仔裤算起,则已经近一个半世纪了。在一个批量生产的时代能找到一个能为如此长的时间、如此大的范围(全世界的人几乎都穿牛仔裤)的年龄差异如此之大的消费者所接受、所喜爱的商品,确实可以说是一个最大的运气。

    ◇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

    犹太人的比喻往往是非常幽默的,他们说,有三种东西不能使用过多。

    那就是:做面包的酵母、盐、犹豫。

    道理谁都懂,却让犹太人形象地总结出来了。

    酵母放多了面包是酸的,盐放多了是苦的,犹豫多了则会丧失稍纵即逝的战机。

    犹豫是因为恐惧失败。失败让人变得谨小慎微。犹豫的表现是以各式各样的借口延缓行动。结果当然是坐失良机。

    这就是坐而言商不若起而行动。有行动才有事物的转变。犹太人当年饱受欺凌,如果只是默默地苟延残喘而不变通生存方式,恐怕早就灭绝了。犹太人正是敢于正视现实,雄视险恶,心存目标,埋头苦干,终于突破现状,立足并扬眉于国际商界。

    犹太人格言说,人生之门不是自动门,若是我们不主动地推开或拉开,它就永远关闭着。为了开启成功之门,我们必须采取推或拉的行动。

    看见吊桥止步不前和高台跳水完全是两种人,做初上销售的年轻推销员往往没有勇气去敲开顾客的门。这种推销员缺乏应有的想像力,不知道叩开顾客之门就是叩开自己的人生之门,他们恐惧失败不敢冒险。

    如果年轻时不敢冒险,到老将一事无成。

    不采取行动,一切会越来越糟糕。

    拙速胜于迟巧,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让不成熟的行动走在万全的思想之前,才是上上之策。行动尽管不完全成熟,但可以收到实效。只有产生实效的行动才可能给思想提供依据,有依据的思想才会有巧妙之处。坚实的行动与非凡的思想相结合,事业才能获取大成就。

    犹太商人的生意经鼓励人们“只要值得,就要去冒险”,这种大胆地在风险中淘金的做法,是犹太商人非常令人佩服的一种投钱术。靠牛仔裤发家的列瓦伊·施特劳斯公司一炮打响,虽然多少靠的是运气,但如果没有高度的冒险精神,也不可能孤注一掷地把全部资金都押在新型布料这一宝上。服装行业本身是个风险行业,除了那些生产传统服装的老牌企业之外,凡生产时装的,每年春秋两季就是两次大冒险。注下对了,抓住了时尚,就发财;注下错了,抓不住时尚就破产,“过时”的时装连削价销售都困难。下面这个例子也非常有说服力。

    阿曼德·哈默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在上大学时,即开始经营父亲留给他的药厂,获得很大成功,成为当时美国唯一的大学生百万富翁。1921年赴苏联,成为贸易代理人,获得巨额财富。1956年,58岁的哈默收购濒临倒闭的西方石油公司,逐步使其成为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1974年哈默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高达60亿美元。哈默一生与东西方政界领导人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全世界享有盛誉。

    经常有人向哈默请教致富的“魔法”。他们坚持认为:哈默发大财靠的不仅是勤奋、精明、机智、谨慎之类应有的才能,准还有“秘密武器”。

    在一次晚会上,有个人凑到哈默跟前请教“发家的秘诀”,哈默皱皱眉说:“实际上,这没什么。你只要等待俄国爆发革命就行了。到时候打点好你的棉衣尽管去,一到了那儿,你就到政府各贸易部门转一圈,又买又卖,这些部门大概不少于二三百呢!……”听到这里,请教者气愤地嘟哝了几句,转身走了。

    其实,这正是20世纪20年代时哈默在俄国13次做生意的精辟概括,其中包含着他的生意的兴隆与衰落,成功与失败的种种经历。

    1921年的苏联,经历了内战与灾荒,急需救援物资,特别是粮食。哈默本来可以拿着听诊器坐在清洁的医院里,不愁吃穿地安稳度过一生。但他厌恶这种生活。在他眼里,似乎那些未被人们认识的地方,正是值得自己去冒险,去大干一番事业的战场。他作出一般人认为是发了疯的抉择,踏上了被西方描绘成地狱似的可怕的苏联。当时,苏联被内战、外国军事干涉和封锁弄得经济崩溃,人民生活十分困难;霍乱、斑疹伤寒等传染病和饥荒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了重大的决策——新经济政策,鼓励吸引外资,重建苏联经济。但很多西方人士对苏联充满偏见和仇视,把苏维埃政权看作是可怕的怪物。到苏联经商、投资办企业,被称做是“到月球去探险”。

    哈默心里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但风险大,利润必然也大,值得去冒险。于是哈默在饱尝大西洋中航行晕船之苦和英国秘密警察纠缠的烦恼之后,终于乘火车进入苏联。沿途景象惨不忍睹:霍乱、伤寒等传染病流行,城市和乡村到处有无人收殓的尸体,专吃腐尸烂肉的飞禽在人们头顶上盘旋。哈默痛苦地闭上眼睛,但商人精明的头脑告诉他:被灾荒困扰着的苏联目前最急需的是粮食。他又想到这时美国粮食大丰收,价格早已惨跌到每蒲式耳一美元。农民宁肯把粮食烧掉,也不愿以这样的低价送到市场出售。而苏联这里有的是美国需要的、可以交换粮食的毛皮、白金、绿宝石。如果让双方能够交换,岂不两全其美?从一次苏维埃紧急会议上哈默获悉,苏联需要大约100万蒲式耳的小麦才能使乌拉尔山区的饥民度过灾荒。机不可失,哈默立刻向苏联官员建议,从美国运来粮食换取苏联的货物。双方很快达成协议,初战告捷。

    没隔多久,哈默成了第一个在苏联经营租让企业的美国人。此后,列宁给了他更大的特权,让他负责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哈默成为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艾利斯—查尔斯机械设备公司等30几家公司在苏联的总代表。生意越做越大,他的收益也越来越多。他存在莫斯科银行里的卢布数额大得惊人。

    第一次冒险使哈默尝到了巨大的甜头。于是,“只要值得,不惜血本也要冒险”,成了哈默做生意的最大特色。

    1956年,哈默已经58岁了,他感到自己干实业已经干够了,便移居洛杉矶,准备用游泳、日光浴、捐赠珍藏等活动来消磨自己的余年。

    没料到财神又一次把他拖回来,把他投入到他一生最赚钱的生涯——冒险性很大的石油行业中去。

    朋友告诉他:20世纪20年代初期创立的西方石油公司正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这家公司请求哈默给予帮助。对石油行业还是外行的哈默,同意借出5万美元作为尝试,让该公司钻两口油井,将来得到的利润各占一半。哈默的打算是:如果这两口井是干井,这笔钱可以根据当时的规定,作为亏损从应缴纳的税款当中扣除。

    出乎哈默意料之外的是:两口井都出了油。西方石油公司的股票一下子上涨了。初次尝试的成功,引起哈默在石油行业进行冒险的极大兴趣。1957年,他干脆把借给该公司的贷款转为股票,成为西方石油公司最大的股东,当上该公司的总经理。

    石油钻探毕竟是一个冒险性很大的行业。1961年,西方石油公司几乎用完了1000万美元勘探基金,但仍无所建树。哈默计划集中余力攻克难点。这计划吸引了一个名叫鲍勃的青年地质学家。他向哈默建议:旧金山以东有一片被德士古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地区,这地区可能有天然气田,西方石油公司应该把它租下来。

    哈默接受了意见,汇集了一大笔钱,投入这一冒险活动。这个地质学家将挖井定位为离开那几口废井大约600英尺的一块空地上。当钻到8600英尺的深度时,终于钻出了加利福尼亚的第二大天然气田,价值2亿元。几个月以后,又在附近钻出了一个蕴藏量丰富的天然气田。

    1966年,西方石油公司来到盛产石油的利比亚。正值利比亚政府准备进行第二轮出让租借地的谈判。来自9个国家的许多家公司参加了这次投标。哈默要同这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争夺,似乎有点不自量力,这些石油巨头一举手就可以把他打倒。但哈默依然乘坐一架由轰炸机改造的飞机赶来了。他采取了独特的投标方式。他独出心裁,用红、黄、绿三色彩绸做成投标书,正好和当时利比亚的国旗颜色一样。并且,他还在投标书中特别注明:如果西方石油公司中标,公司将为国王先祖所在地的绿洲造一个漂亮的大花园。这样,哈默成功地创造了开发利比亚石油的机会。他一举得到了两块租借地,使那些颇有名望的竞争对手大吃一惊。

    但是,这两块地很快成了哈默烦恼的源泉,钻出的头三口井都是滴油不见的干井。而每打一口井就要花费300万美元,另外还得花费200万美元用于地震探测和向利比亚政府的官员交纳不可告人的贿赂金。董事会里有些人开始把这项计划叫做“哈默的蠢事”,连公司里的第二大股东里德也主张应该撤退。哈默是九头牛也拉不回的脾气,他大力支持公司的地质专家采用电子计算机探测新技术,终于打出了9口油井,其中一口井年产油7.3万桶,是利比亚最大的一口井。

    利润开始像石油一样源源不断地流进西方石油公司的账户,冒险又一次取得成功。

    西方石油公司海外石油事业的另一个具有冒险性而获得成功的投资是对英国北海油田的开发。1972年,该公司在北海连钻三口井都是干井,每口井的代价为2.50万美元。幸而最终得到上帝垂青,钻出了石油,获得了成功。

    ◇抓住机会,敢想敢做

    犹太商人善于抓住机会,并且敢想敢做,这一点直接关系到生意的成败。

    1981年6月,韦尔做了一件令人费解、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大事情,他居然把辛辛苦苦花费了20年时间创建的希尔森公司出售给拥有80亿美元销售额的美国捷运公司。虽然美国捷运公司是一家经营赊账卡、旅游支票和银行等业务的大公司,但韦尔的希尔森公司虽说规模较其小,然而却是很有发展前景的,而且韦尔初入美国捷运公司时并不被重用。因此,许多人认为韦尔吃亏不小。然而一段时间后,人们不得不对韦尔的决策而叹服。现在韦尔在捷运公司的职位仅次于董事长和总裁,他的股份总额有2700万美元,个人年收入高达190万美元。

    当然,韦尔为发展捷运公司也是兢兢业业,在他的一手策划下,捷运公司用5.5亿美元买进了南美贸易发展银行所属的外国银行机构,这家银行机构经营外汇、通货市场、珠宝贸易、银行业务等。因此这桩大生意的成交不仅是韦尔津津乐道的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而且使韦尔在捷运公司身价百倍,成为华尔街的热门人物。

    韦尔的成功之道有许多条,例如好胜心强烈,非常自信等,然而最重要的一条却是:他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能够抓住机会,敢想敢做。创业之初,对于合并与否,他果断地拍板;后来,他吃小亏获大利,与捷运公司合并,现已成为该公司第二号人物。韦尔的未来正如旭日东升,在华尔街上空闪现辉煌!

    犹太商人的精明家喻户晓,他们善于从长远考虑买卖问题,盯住时机,大胆出手,因此成就了一大批犹太商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