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木德·犹太人的经商与做人圣经-优秀的民族性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当灾难来临,以色列人总是最先察觉;而当幸运来临,以色列人总是最后感知。

    ——《塔木德》

    犹太人的超凡智慧还来自于其另一个优良传统,那就是其优秀的民族性格,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塔木德教育的结果。在2000年的浪迹天涯中,犹太人历尽屠戮,但他们从没有向厄运低头,顽强地保持着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并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这正是这个民族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明显印证。

    马克思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一生中,他屡受挫折、屡遭驱逐,而且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矢志不渝,几十年如一日,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为写《资本论》,马克思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别说40年,就是4个月也很难坚持。在逝世前夕,马克思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懊悔。相反的,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是三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巨人,其中弗洛伊德是最有争议,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人。一方面他被奉为顶礼膜拜的偶像,一方面他又被斥为招摇过市的骗子和色情狂,他的《梦的释义》刚出版后,几乎无人问津,一共用了8年时间才卖了600本,前后只收到200美元的稿费。科学史上很少有像他那样的著作而遭如此厄运的,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他受到了最恶毒的攻击。有人将他的理论同瑜珈术、基督教义一视同仁,还有人将它同“招魂术、通灵术”相提并论。最使他气愤的是,许多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也污蔑他的理论。他说:“任何一个不懂物理学的人都不敢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敢评价我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心理学。”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在孤立中挣扎了近10年,又陆续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和《性学三论》三部重要著作,最后他的学说终于震惊世界。

    罗斯柴尔德是犹太商人经商理财的代表,在发财前曾为一位公爵效命了20年。20年中,他忍受着公爵对他犹太人身份的鄙视,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最后,终于成为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的金融巨擘。世界连锁店先驱卢宾,由于家境贫寒很早就辍学,16岁时随淘金狂潮到了加州。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在他兢兢业业的经营下,终于走上了连锁经营的发迹之路。巴拉尼年幼时患了骨结核病,因家境贫寒无法治愈,他的膝关节永久性僵硬。在痛苦的思索后,他立志学医,历尽艰苦,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著名犹太诗人海涅、音乐家帕尔曼、文学家戈迪默、影星达斯汀·霍夫曼等,无不是在艰难和厄运中自强不息,最终取得了成功。可见,自强不息精神是催人奋进和取得成功的法宝,无数犹太名人并不是天生的幸运儿,但都以顽强的毅力取得了成功。

    ◇忍耐

    犹太人可以说是世界上忍耐力最强的民族,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他们绝不可能经历2000多年的流散和摧残而不灭亡。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和腹背受敌的攻击中,常常表现得从容自信,练就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素质,能忍一切不可忍之事,这就是犹太人成功的真谛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人动不动就暴跳如雷,许多本来很好的事往往因泄一时之痛快而告失败,事后再后悔的时候已晚矣。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如此,处理家庭关系如此,处理商战亦如此,只要能克制自己的愤怒而保持带微笑的大将风度,就将无往而不胜。忍耐是一种高等文化的象征,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不得不需要更长久的忍耐。

    据说,犹太史上最伟大的拉比希雷尔就是一个堪称忍耐典范的人。一次,有两个人打赌,说好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火,就可以赢400元钱。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正在洗头。这时,有个人来到门前,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赶忙用毛巾包好头,走出门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熟练的产婆。”那个人听完就走了。过一会儿,他又来了,大声喊道:“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孩子,你有什么事?”“我有个问题要请教。”“那就请讲吧,孩子。”“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那个人听完又走了。“为什么非洲人长的都是宽脚板?”……那个人听完了,没走,又说道:“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您生气。”希雷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来说:“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不错。”“要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以色列不要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元钱。”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记住了,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元钱的,即使再加400元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绝不会发火的。”希雷尔没有发火,恐怕我们倒要发火了。忍耐是痛苦的,它压抑了人性本能的欢乐,赤裸着身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滚爬,鲜血布满了脸也全然不顾。忍耐是人类最伟大的品质之一。有压力必有反击,有忍耐必有反击。学会忍耐,就是学会不做蠢事,就是学会不做那种一时痛快但终生遗憾的事。因此,我们不仅要自己学会忍耐,也要经常注意到别人的忍耐。

    这里有一个犹太人极强忍耐的故事。1991年10月3日,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但是这一天对于南非犹太裔女作家戈迪默来说,却是非同寻常的一天。这一天,她获得了1991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25年来第一位获奖的女作家,也是自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第7位获奖的女作家。这块文学金牌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浇铸的,怎能使她不激动呢?一串串苦涩的泪珠勾起她一段难忘的回忆。

    戈迪默1923年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小镇——斯普林斯村。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珠宝商,金光般的家庭生活造就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遐想。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做起了当一位芭蕾舞演员的梦,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修养和思想情感,也许这就是她追求的事业。于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星期六,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剧团的行列。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大活动量的舞蹈并不适应,时不时让一些小病小灾纠缠着她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小戈迪默被迫放弃了对这项事业的追求。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小姑娘暗暗发誓:条条大道通罗马,她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运不但不赐给她机缘,反将她逼上越发痛苦的渊薮。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了学校,中断了童年时的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盼等着天明。她只好终日坐在床上与书为伴了。

    一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地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面上获取一点快乐。突然,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开:“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此后,她一头扎进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钻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她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无数个日夜,使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许是“养料”过剩,她常常感到心胸有一江春水在激荡。终于,她那嫩弱的小手拿起了笔,一股股似喷泉一样的情感流淌在了白纸上。那年,她刚刚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头。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然而,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1953年,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轰动了当时的文坛。世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非同一般的女作家——内丁·戈迪默。像一匹脱缰的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拾。

    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多产伴着上等的质量使她连连获奖:1961年,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1974年,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创作上的黄金季节使戈迪默越发勤奋刻苦。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报答。她的成名之作《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打入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角逐圈。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一个漩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以偿。面对打击,戈迪默有所失望,她曾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端正地写下:“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失望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文学创作,终于,她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憎恨罪,不憎恨人

    一个以刻板守旧著称的宗教,对恶能持如此坦然的态度加以正视,固属不易,但更为不易的也许还在于犹太民族对恶人的处理上。犹太人历来主张把罪恶本身与作恶犯罪之人加以区分。一方面,犹太人认为,罪恶(不是指原罪这种抽象的一般罪恶,而是指作恶这种罪)是人与生俱来的。《塔木德》上写着:“从胎儿开始,罪就在人心里萌芽,然后跟着人的发育而增强。”这意味着“任何人都会犯罪”,“就好像有能力射中靶心却没有射中一样,罪恶常常是在无意中犯下的”。但另一方面,犹太人又坚定不移地相信,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要是学习(“倘若你被恶的冲动驱使的话,为了驱逐它,应该开始学点什么才好”),而去除罪恶,改邪归正。罪人一旦成为义人,同样可以得到神的赐福。《圣经》中就有多处借耶和华上帝之口,劝说恶人“回头是岸”的训诫。所以,犹太人对罪人、恶人的态度,总体上不是将作恶看作恶人的劣根性所致,而是看作被罪恶玷污了的人的行为,这种污痕是可以擦拭或洗涤掉的。因此,犹太人与其说寄希望于恶人遭报应,毋宁说更寄希望于罪恶本身得到消除。

    从前,有几位拉比碰上一群坏人,这些人属于那种非咬住人吸出骨髓不肯罢休的坏蛋,世上再也没有比他们更狡猾、更残忍的人了。其中有一个拉比忍无可忍,说道,像这种人还是让他们掉进水里去,全部溺死算了。可是,同在他们中的一个最伟大的拉比却说:“不,身为犹太人不应该这么想。虽然一个人会认为这些人还是死了比较好,但不能祈祷这样的事发生。与其祈求坏人灭亡,不如祈求坏人悔改才对。”《塔木德》的结论是,处罚坏人对我们没有什么益处,不能使他们悔改,不能使他们跟随我们走正途,那才是一种损失。因此,犹太人对罪人没有那种“深恶痛绝”必欲置之死地的紧张、激烈情绪。相反,他们认为,犹太人犯了罪,仍然是犹太人,一旦改悔了,就不许再把他看作罪人。犹太人虽说有“憎恨罪,但不憎恨人”的说法,但实际上连对罪的“憎恨”也很少。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所面临的最大的现实罪恶,不是个别人的行为,而是民族之间的争战、征服、统治、奴役甚至杀戮。对于这样一种民族压迫,犹太人是敢于反抗的,虽则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类反抗都以失败而告终,而且武力反抗也不是犹太人喜欢或者擅长的方式。但无论这种种压迫,还是它所引发的反抗,还是反抗的失败,都没有导致犹太民族对其他民族,特别是那些亏待犹太人的民族的憎恨。

    有一个《塔木德》故事讲道:有一只狮子的喉咙被骨头鲠住了。狮子便向百兽百鸟宣布,谁能把他喉咙里的骨头拿出来,就给他优厚的奖品。于是,来了一只白鹤,他让狮子张开嘴,伸进头去,用长长的尖喙,把骨头衔了出来。白鹤干完了,便向狮子说:“狮子先生,你要赏我什么礼物呀?”狮子一听,大为生气,说道:“把头伸到我的嘴里而能够活着出来,这还不算奖品吗?你可以到处夸耀,你经历了这样的危险都活着回来了,没有比这更好的奖品了。”故事的结论是:既然现在还能诉苦,就说明至今还活着,而至今还活着,就没有理由诉苦。所以,不要再为曾经经历的不幸而抱怨了。当然,更不能憎恨了。这个故事流传了数千年,这充分说明,犹太民族的集体智慧以及作为这一智慧之人格化的犹太知识分子——拉比们,一直在尽力避免“憎恨”。

    当年,个别教师对罗马的专制暴政给予了言辞激烈的谴责,但他们的集体反应却不是谴责罗马人,而是犹太人的自责。在塔木德时代,宗教仪式中对于民族灾难的解说,其主题基本上就是:“我们之所以被逐出自己的国家,是因为我们所犯下的罪孽。”人们接受的教诲是,犹太人的救赎方式是在道德上重新造就个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犹太人应当追求的是,将全人类向往更为高尚的道德这一共同理想融会贯通。当各个民族最终发现她们原来是相互依赖的那一天,民族间的纷争就会像个人间的纷争一样,趋于结束。无论人们对犹太人的这种做法是怎么看的,犹太人自己的历史则确凿无疑地证明了,这种反躬自责而不是一味憎恨的心态对民族生存具有重大价值。如果不是这样,作为一个长期寄人篱下呈四散状态的民族,犹太共同体无论是因为憎很过甚而采取不自量力的反抗手段,还是因为憎恨过甚又反抗无望而自暴自弃,恐怕都不会存留到今天,更谈不上复国,谈不上在大部分寄居国中都欣欣向荣!犹太人那种遇事反躬自责的良好习性表明,这个民族是把握住道德的本质了。

    道德信条在调整人际关系时,通常都是从让人检讨自己、抑制自己着眼的。当然,对于一些气度小的人说来,这种要求难免让他生出委屈感、吃亏感,还有“凭什么要我退让”之类的不服气感。其实,一则道德是对所有人而言的,并不特别指向某一个人;二则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千丝万缕循环曲折交叉纵横的关系结构,往往会让一个人在这件事上退让,而在另一件事上得到补偿。用现代术语来说,人际关系本来就是相互的,这种相互性不单单存在于直接接触的两个人的小范围内,而且可以通过整个社会关系结构层层折射,由毫不相干的第n人或第m事件而返回到各自身上。犹太人有则小故事,其中就包含着这层道理。

    有一天,一个审判官经过一处市场,发现市场上有赃物出售,交易还挺热火的。他觉得有必要开导一下市民或小偷。为此,他不声不响地在市场给市民做了一次教习。审判官放出一只黄鼠狼,给它一块肉。黄鼠狼叼着那块肉,立刻跑回己的小洞里去了。一旁观看的市民也马上知道了黄鼠狼藏肉的地方。审判官来到那个洞前,把黄鼠狼捉出来,把洞口堵住。然后,他又拿许多肉块给黄鼠狼。黄鼠狼叼起肉后,又立刻回到自己的洞去。但这次,发现洞口被堵死了,肉没地方藏,于是重又回到审判官跟前,把肉放下了。因为黄鼠狼一时难以处理自己叼来的肉,只好回来还给它的主人。看到这里,市民们若有所悟,不等审判官开口,就去重新把市场上的货物做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赃物贩子卖给他们的正是他们被窃走的货物。相对来说,纯粹为自己的需要去偷窃某样东西的窃贼是不多的。窃贼同被窃之物的关系有点像商人与商品的关系,两者都是为了换取其他东西而暂时占有某东西的。所以,窃贼的存在往往需要一个前提条件,就是有人收买他的赃物。赃物或许是自商品发明以来唯一真正“价廉物美”的商品,所以,始终有自己的市场,甚至还可以形成故事中那样的专门市场。然而,正是这市场的存在,最终导致了一个“失主买回赃物”的喜剧性场面。在听完犹太审判官,其实也就是拉比,借黄鼠狼给我们上的这一课后,再去看犹太人的基本行事样式,就不难发现其中的智慧了。犹太人之所以重视律法,之所以重视守信守约,之所以虔敬,之所以一丝不苟地崇拜上帝,就是因为犹太集体智慧早就在个体不知不觉中安排好了,每个人交出的那点权利,每个人多履行的那点义务,最后仍然是他的权利,仍然是他对自己履行的义务。在这种有序状态下,每个人以自己不贪不争不偷的方法最终获得的成果,较之无序或失范状态下,每个人都以自己贪婪争抢偷窃的方式最终获得的成果,肯定要大得多、方便得多、愉快得多。因为相比之下,每个人身上都可以少几块伤疤,手中多一些实惠,而且心平气和,一点不喘。

    ◇现实主义

    犹太人教导孩子学习希伯来语的字母时,会让每个字母都具有涵义。希伯来语中所谓“真实,’一词,使用了希伯来语开头的字母、末尾的字母以及正中间的字母。原因就是要教导孩子,“真实”这件事对于犹太人来说,左边也对,右边也对,正中间的也对。这就足以说明,犹太人将“真实”看作是至关重要的,只要是“真实”,不管做了什么事,不管在什么场合,一切都是对的。“真实”和“诚实”、“实实在在”是同义词,是犹太教育中倡导的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优点之一,此外,勤劳、勇敢、上进、乐于助人等,也是犹太文化向孩子灌输的教育思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