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就是养健康-熟悉肝脏与肝病——认识肝病的第一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和肝脏见见面

    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就被赋予了太多的爱和关怀,它来自社会、来自家庭、来自亲人、来自友人,在这爱的海洋中,我们又常常忽略了那些给予我们爱的人。而人体的器官,更是赋予了我们最无私的爱,我们是否在意过它们呢?尤其是忠心耿耿、默默付出的“劳模”——肝脏,你有关注过它吗?对它你又了解多少呢?

    肝脏主要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大部分肝脏被肋弓所覆盖,仅在腹上区、右肋弓间露出并直接接触腹前壁,肝上面则与膈及腹前壁相接。从体表投影看,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平第5肋骨,右腋中线平第6肋骨处;肝下界与肝前缘一致,起自肋弓最低点,沿右肋弓下缘左上行,至第8、第9软肋骨结合处离开肋弓,斜向左上方,至前正中线,到左侧至肋弓与第7、第8软肋骨之结合处。一般认为,成人肝上界位置正常的情况下,如在肋弓下触及肝脏,则多为病理性肝大。幼儿的肝下缘位置较低,露出到右肋下一般都属于正常情况。

    成人的肝脏重量相当于体重的2%。据统计,我国成人正常的肝脏重量为1200~1600克,占体重的1/40~1/50,小孩约占体重的1/20。但由于胎儿期肝内造血,新生儿期肝脏可在肋下2~4厘米,6~8岁仍可在肋下触及。肝脏最重可达2000克左右,肝的长、宽、厚约为25.8厘米、15.2厘米、5.8厘米。肝右叶上方与右胸膜和右肺底相邻;肝左叶上方和心脏相连,小部分与腹前壁相邻;肝右叶前面部分和结肠相邻,后叶与右肾上腺和右肾相邻;肝左下方和胃相邻。

    肝的位置常随呼吸的变化而改变,通常平静呼吸时升降可达2~3厘米,站立及吸气时稍有下降,仰卧和吸气时则稍升。医生在给患者肝脏触诊检查时,要患者做呼吸配合就是这个道理。正常肝脏呈红褐色,质地柔软。

    熟悉肝脏在人体中的位置及形态结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肝病,以便加强各种肝病的自我康复治疗。特别是慢性肝病,需要患者长期调养,因此保护肝脏尤为重要。

    关于肝脏的结构组成

    关注健康的你,仅仅和肝脏见见面一定不能满足你强烈的好奇心,你一定还想知道肝脏更多的特征,那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肝脏的结构组成吧。

    肝脏被镰状韧带分为左、右两叶。右叶大而厚,左叶小而薄。按照新的分叶方法将肝脏分为:左内叶、左外叶、右前叶、右后叶及尾状叶。肝脏下面有连成“H”形的两条纵行沟和一条横行沟。横行沟为肝门,是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以及神经、淋巴管的出入处;右纵行沟前方为胆囊,后方为下腔静脉:左纵行沟前方为圆韧带,后方为静脉韧带及静脉导管的遗迹。肝脏的表面有一薄层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深入肝内形成网状支架,将肝实质分隔成许多具有相似形态和相同功能的基本单位,称为肝小叶。人类肝脏约有5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约1毫米×2毫米大小,小叶的中轴贯穿一条静脉,称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胞索。肝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形成毛细胆管。因此,我们可以说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间隙(狄氏间隙)所组成。肝细胞为多角形,直径为20~30微米。肝细胞核呈圆形,位于细胞的中央,其内有一个或多个核仁。电子显微镜下细胞质可显示各种细胞器和包含物,如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内质网、糖原、脂滴和色素等。细胞核内有染色质,由螺旋结构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组成。

    记得为肝脏“减负”

    肝脏是人体内脏中最大的器官,它在人体新陈代谢、胆汁生成、解毒、凝血、免疫、热量产生及水与电解质的调节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肝脏的功能如此强大,同时也是特别脆弱的。就像是漩涡中的岛屿容易受到水流冲击和破坏一样,肝脏也是人体的多事之处。

    由于肝脏质地脆弱,受到外力打击时容易破裂;而且肝脏是人体的解毒器官,每当人体从外界摄入毒性物质,或由体内产生的毒素都会经过它来承担解毒功能;消化系统中大部分器官的血液要由它汇集回流,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急性大失血,循环血量不足时,就需要它把平时储存的血液大量地输出用来维持提供热量、蛋白质、维生素、胆汁等物质,真可谓“重任在肩”。

    因此,只有拥有健康的肝脏,未来才会更美好。保护肝脏,时刻为它减负减压,让肝脏一身轻松地为你作贡献,只有这样,健康才会伴你一生。

    认识一下肝脏的左邻右舍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而肝脏也有自己的“邻居”,并且和这些“邻居”关系非常密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究竟肝脏有哪些“邻居”呢?让我们去“拜访”一下吧!

    肝的邻近脏器有:右叶上面与膈相连,与右胸膜腔和右肺相邻,所以,肝右叶脓肿有时会侵蚀膈面而波及右胸膜腔和右肺;右叶后缘内侧邻近食管;左叶上面也与膈相连,与心包和心脏相邻;左脏面与食管、胃、胰相邻;尾状叶左后方为腹主动脉,左叶下与幽门接邻;右叶下面前边邻接结肠右曲;中部近肝门处邻接十二指肠;后边接触肾和肾上腺。肝脏有病时会影响这些器官的功能,同样,这些器官的病变也会侵犯肝脏。

    引发肝病的“元凶”

    (1)病毒感染

    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发病率高等特点。目前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近年又发现了己型肝炎和庚型肝炎。其中甲型和戊型肝炎具有自限性,通常不会转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慢性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关系较为密切。

    (2)药物或化学毒物

    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都可导致肝脏损伤,发生药物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如双醋酚丁、甲基多巴、四环素以及砷汞、四氯化碳等。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取决于药物或化学毒物的服用或接触剂量的时间,以及个体素质的差异。长期服用或反复接触药物和化学毒物,可导致慢性肝炎,严重者可导致肝硬化。

    (3)酗酒

    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90%左右的乙醇在肝脏内代谢,经过肝细胞内的胞浆乙醇脱氢酶催化成为乙醛。乙醇和乙醛会刺激肝细胞,使细胞坏死。所以,过量饮酒会造成肝脏损害。

    (4)肝炎相关病毒诱发的肝病

    肝炎相关病毒特别多,比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

    (5)自身免疫性肝病

    除了自身免疫性肝炎以外,干燥性综合症、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性疾病,也可诱发肝功能损害。

    (6)代谢性疾病

    如糖尿病和甲状腺功能亢进而导致的肝损害,铁代谢引起的血色病以及单纯性肥胖或脂代谢紊乱导致的脂肪肝等等。

    胆囊与肝病的关系

    胆囊位于肝脏右叶下面的胆囊窝内,其上部借助结缔组织附着于肝上,下部呈游离状态。胆囊大多呈梨形,也有其他形状。胆囊具有舒缩性,长7~10厘米,最宽处3厘米,其容积一般为30~60毫升,胆囊壁较薄,炎症、结石等都可使胆囊壁膨胀,导致血液循环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坏死、穿孔。当胆囊发生炎症时,在右上腹的对应区域有明显的压痛,甚至寒战、高热等全身症状。

    胆囊具有储存胆汁的作用。肝细胞不断地分泌排泄胆汁,在非消化期间胆汁储存于胆囊。人进食后,在食物到达十二指肠时胆囊收缩,将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参与消化活动。胆囊还有浓缩胆汁的作用,正常人体肝细胞每天分泌的胆汁约500~800毫升,其中水分占97%,胆汁进入胆囊后,胆囊吸收了大量的水分,胆汁可被浓缩4~10倍。

    胆囊可以调节胆管压力,当胆管压力增加,胆汁不能流入十二指肠肠腔时,胆囊舒张,胆汁经胆囊管流回胆囊,缓解了胆管内的压力,使肝细胞免受损害。胆囊收缩时不能将全部的胆汁排出,还有5%左右的胆汁存留,胆囊的收缩时间为30~60分钟,尤其是摄取大量脂肪后可使胆囊迅速排出胆汁。

    胆汁是一种味苦的浓稠液体,除水分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脂肪酸、卵磷脂以及多种无机盐等成分。当其中的各种成分比例长时期不当时,可发生胆囊结石、息肉,甚至发生癌变。

    脾脏与肝病的关系

    脾脏位于人体腹腔的左上腹部,其大小和形态与握拳相似,色泽暗红,质软而脆,是含血的柔软器官。正常成年人脾脏是触摸不到的,如果仰卧或右侧卧位能在肋弓缘下触摸到脾脏,说明脾脏肿大,当用手能够触及脾脏时,脾脏通常已增大到1倍以上。但婴幼儿的脾脏在肋弓缘下是可以触摸到的,但也只是触及脾脏的边缘。

    脾脏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脾脏的组织中有很多称为“血窦”的结构,平时一部分血液滞留在血窦中,当人体失血时,血窦收缩,将这部分血液释放到外周以补充血容量。血窦的壁上附着大量的单核巨噬细胞,可以吞噬衰老的红细胞、病原体和异物。

    脾脏还是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含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是机体的免疫中心。脾脏的肿大对白血病、血吸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有参考价值。

    黄疸与肝炎的真实关系

    假如病人出现眼睛、皮肤发黄,很多人首先会想到肝炎。应该注意的是,千万不要认为有黄疸就一定是肝炎。很多疾病,例如:胆管结石、胆管肿瘤、胆管蛔虫、胰头癌、败血症、药物性肝损伤等也都可能会引起黄疸。

    患肝脏、胆道疾病时,由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上升,眼白部位和皮肤颜色变黄,医学上称为“黄疸”。

    黄疸的产生过程与血液中红细胞、肝脏功能及胆道等多种因素有关。在一般情况下,血液中衰老的红细胞自然破坏后,会释放出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体内转化为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随血液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转化为直接胆红素,肝细胞将直接胆红素分泌到毛细胆管后,使其成为胆汁的主要成分。胆汁通过逐级胆管系统最后排入肠腔。

    正常血清胆红素是恒定的。每100毫升血液中含有1毫升血清胆红素。少量的尿胆原使小便保持正常的黄色。

    引起黄疸的原因

    (1)某些原因(先天性代谢酶和红细胞遗传性缺陷)以及理化、生物及免疫因素所导致的体内红细胞破坏过多,发生贫血、溶血,使血内胆红素原料过剩,都可造成肝前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不稳定性红蛋白病等等。

    (2)由于结石和肝、胆、胰肿瘤以及其他炎症,导致胆道梗阻,胆汁不能排入小肠,就可形成肝后性黄疸。常见疾病包括: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胰腺炎、胆管或胆囊癌。胆管结石多见于中年妇女,常有反复发作急性腹绞痛史,并放散至肩背部,黄疸与腹痛发作有关,呈间歇性。碱性磷酸酶、胆固醇、γ-谷氨酰转肽酶等升高,胆道造影可有结石显影。胰、胆肿,在老年人中多见,胰头癌起病缓慢,胆总管癌隐匿发病,患者很快消瘦,上、中腹区疼痛持续加重,黄疸呈进行性加深,碱性磷酸酶、胆固醇及γ-谷氨酰转肽酶增高。B超、CT及磁共振检查可探及肿物、胆囊肿大或胆管扩大等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降生不久可因红细胞大量破坏,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障碍而出现生理性黄疸。还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吉尔伯特(Gilbert)病及Dubin-Johnson二氏综合症引起的黄疸和新生霉素引起的黄疸,都是肝细胞内胆红素结合障碍、胆红素代谢功能缺陷所导致。

    (4)严重心脏病患者心力衰竭时,肝脏长期淤血肿大,可以产生黄疸。

    黄疸越深,肝炎病情越重吗?

    当肝细胞发炎时,因胆红素不能通过正常渠道排入肠道,大量反流入血,只要血液中胆红素增高到每100毫升2毫克,眼睛的巩膜和皮肤就可以染成黄色。胆红素越高者皮肤黄染越重。黄疸型病人起病急,症状突出,绝大多数病人必须停止日常工作。通常来讲,急性黄疸型肝炎恢复较快。虽然初期ALT很高,黄疸也较重,但是,病程较短。如果胆红素上升很快,每100毫升血液中胆红素超过10毫克,加之临床又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并且感到极度乏力、高度腹胀,就要特别引起注意,需要及时采取各种措施,防止演变为重型肝炎。

    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突然由无黄疸转变成黄疸,加之其他肝功能恶化时,应引起高度重视。肝脏在原来病变的基础上又出现坏死症状时,可能已转成慢性重型肝炎。此时的黄疸指标与愈后有直接关系。

    妊娠后期(7~9个月),突然出现黄疸的情况并不少见。应防止发生急性脂肪肝。妊娠急性脂肪肝起病时,常有腹痛、严重低蛋白血症,病死率极高。

    上述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病变或故障时,胆红素都会大量反流或存留在血液中,血清胆红素量就会增高。当每升血液中血清胆红素量大于34.2微摩尔,即2毫克/100毫升时,巩膜、皮肤黏膜就会发黄,即“显性黄疸”。

    应该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认为有黄疸就一定是肝炎。很多疾病,例如:胆管结石、胆管肿瘤、胆管蛔虫、胰头癌、败血症、药物性肝损伤等也都可以引起黄疸。但这种黄疸称为“梗阻性黄疸”。所以,出现皮肤和尿液黄染时,一定要去正规医院,找有经验的医生做好鉴别诊断。

    肝区痛、肋下不适,肝病特征性表现

    肝炎患者常伴有肝区痛。肝脏位于右上腹内(肝区),肋骨下触摸不到。当肝脏有病时,肝脏肿胀,甚至会超过右肋骨下缘。患者可感到肝区针刺一样痛或沉甸甸像有个东西挂在那儿,时有时无,平常能忍受,生气、劳累、活动时较为明显,卧床休息即可缓解,但右侧卧位时却会加剧。肝炎时,肝区疼痛一般不必服用止痛药,通过休息、合理营养和适当治疗,随着肝炎好转而逐渐消失。肝区痛在部分肝炎恢复期或其后,仍可出现,表现为间歇性或阵发性,这就是我们以前称之为“肝炎后综合症”的一个表现,这可以在医生的疏导后,逐步得以缓解。疼痛还和每个人个体敏感性有关。有肝区痛不要只想到肝炎,应根据具体情况请教医生,做进一步的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